曾经的初中诗歌

2024-08-26

曾经的初中诗歌(共17篇)

篇1:曾经的初中诗歌

曾经的曾经诗歌200字

我曾经多么难过

以为什么都可以失去却不能失去你

多么可笑的话语把我扔弃在风里

我曾经那么失落

因为爱上了你

多么愚蠢的我以为会和你长久在一起

我曾经多么想你

想和你在一起

但缘分注定今生我们不能走下去

我曾经那么爱你

你却不知情

我曾经多么恨你

恨你的绝心

我曾经那么想你

想和你在一起

眼中只有你陪你数流星

就算悲伤了心也不要你抚平

就算摔倒了手也不愿你拉起

我只想和你在一起

只想回到你的怀抱里

曾经

我那么那么的爱你

但现在

我却该忘记

天心一中高一:一元、硬币

篇2:曾经的初中诗歌

任飞短流长,

一笑锋藏。

曾经的自己无所畏惧,

敢与权贵论短长,

若路见不平,

必怒斥嚣张。

曾经的自己爱憎分明厌恶伪装,

爱的彻底,

恨的张扬。

如今我将那个棱角分明的自己

遗失在世俗的路上,

虚伪的像在演戏一样,

将本真的情感隐藏,

习惯了无声的哭和噙着泪的笑,

对自己鄙视的人

不再像从前那样就算走在对面

也如面对空气一样,

对自己痛恨的事

不再像从前一样剑拔弩张,

对自己深爱的人

不再像从前一样执着痴狂,

开始留意旁观者的目光。

胆怯迷茫

成熟了,世故了,

我将一个鲜活的自己遗失在成长的路上。

我任那个桀骜的自己被淹没在污浊的汪洋。

偶尔的我会回头寻找

那个嘻笑怒骂随心遇的自己,

在我寂寞时的文字里。

在我孤独时的回忆里。

我多想回到那个轻狂的年纪

篇3:曾经的初中诗歌

关键词:普希金,爱情,无私

一、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 , 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 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 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 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还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 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是一位文学巨匠, 除了诗歌以外, 其他文学体裁他也很擅长。例如他曾写过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历史纪实语作品《普加乔夫史》,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可以说是享誉国内外。

普希金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 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 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 反对沙皇专治, 追求自由。因此普希金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 如《自由颂》 (1817年) ;《致恰达耶夫》, (1818) 年;《乡村》, (1819年) 。1820年普希金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这些活动和作品引起了沙皇的极度不满, 普希金被流放了多次, 在这期间他又写成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作品。1837年普希金在一次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早逝使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足见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文本分析

今天我们要解析的是普希金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作品, 名为《我曾经爱过您》。

Явас любил

Явас любил: любовь еще, быть может,

我曾经爱过您:爱情也许还在,

Вдуше моей угасла не совсем;

在我内心爱情之火还未完全熄灭;

Но пусть она вас больше не тревожит;

但是让它不再打搅您了;

Яне хочу печалить вас ничем.

我一点不想使您忧伤。

Явас любил безмолвно, безнадежно,

我曾经默默地, 毫无希望地爱过您,

То робостью, то ревностью томим;

时而被羞愧, 时而被嫉妒折磨;

Явас любил так искренно, так нежно,

我曾经爱过您那么真诚, 那么温柔,

Как дай вам Бог любимой быть другим.

愿上帝保佑您被别人所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诗的题目Яваслюбил。在题目中вас这个单词一下子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熟悉俄语的人都会知道这一单词只会用于关系疏远的、正式的场合或者小辈对长辈的尊敬, 很少用于关系亲密的情侣之间。那诗人为何选用вас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爱呢?而且还用的是过去时形式?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来逐步解析一下整首诗。

第一行中前半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我曾经爱过您”, 紧跟其后诗人使用冒号进行了解释:“爱情, 也许还在”。通过这一标点符号的使用, 还有诗人对过去时态的运用, 就不难看出诗人是在有意识地创造那份爱的意境, 似有似无, 虚无缥缈, 就如同爱情本身。

第二行在内容上顺接了第一行, 继续说明“爱情之火在我的内心还未完全熄灭”。其中угасла一词就形象的把爱情比喻为火焰, 同时它存在于诗人的内心深处, 可见这并非是肤浅的爱情, 是值得珍藏的铭记的感情。

第三行诗人笔锋一转, 不再是沉浸在爱情的回忆中, 而是强行把自己拉回现实, 同时也是深深的告诫自己“但是让它不再打搅您了”。紧随其后的第四行在程度上又进一步加深这一情绪“我一点也不想使您忧伤”。在情感上明明是不舍和留恋, 在行动上诗人却要表现地那样坚决, нехочу就足以强烈的表现这一主观决定。为了自己的爱人不再忧伤, 不再烦恼, 诗人宁肯牺牲自我的情感, 把自己逼入痛苦的挣扎中去。这看似无情的决定却饱含了最细腻的情感, 这是何等深沉的爱呢?

第五行很自然地解释了那种挣扎, 那种痛苦的原因。原来是“我曾经默默地, 毫无希望地爱着您”诗人对她的爱是默默的, 因为不想使她烦忧, 诗人毫无希望地爱着, 明知没有结果却仍保有那份爱, 这样的爱情不够深沉么?第六行то, то这一关联词语的运用就巧妙地加深了诗人的那份痛苦与挣扎:“时而被羞愧, 时而被嫉妒折磨”。这样的爱让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爱着也痛着, 挣扎着也幸福着。可是那样的情感诗人却不想转嫁给自己的爱人, 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担着。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那份爱的重量, 沉甸甸的, 直逼心灵深处。

第七行诗人没有继续陷入情感的痛苦抉择中去, 而是再次阐明自己的情感是真诚的, 是纯洁的, “我曾经爱过您那么真诚, 那么温柔”。因为诗人明白越是纠缠, 内心越是不舍, 他不想自己的爱人受一丝的委屈, 甘愿舍弃, 甘愿沉浸在这纯洁的美好的回忆里;接着第八行诗人的情感再次升华, “愿上帝保佑您被别人所爱”。这时的诗人是伟大的, 他的爱不仅深沉而且伟大。“尽管我不能得到您的爱可我希望您被别人所爱”, 也许这正是此诗千百年来被别人喜爱的原因, 因为这种爱无私, 伟大。

除此之外,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也别具特色。此诗一直在使用否定形式的词语, 如нетревожит, безмолвно, безнадежно等等, 一方面说明诗人在否定自己的情感, 否定自己的态度, 否定自己的不舍, 但我们却感受到了最强有力的心灵冲击, 越是否定, 却越是在乎, 越是留恋。另一方面就恰好说明了诗人的那份挣扎, 那份痛苦, 从侧面阐明诗人伟大的自我牺牲的爱情观。本诗语言通俗易懂, 如朋友聊天, 娓娓道来, 沁人心脾。

三、小结

正如诗人写的那样, 爱一个人就应该希望她幸福, 而不是使她烦忧, 这样的爱才是深沉的伟大的, 这也正是诗人长于我们平常人的地方, 普希金不愧为“俄国诗歌的太阳”。进而我们可以得知普希金爱情观的一个侧面, 就是只有让自己所爱的人幸福、快乐、无忧, 自己才是幸福的。爱情永远不是占有, 只有真挚的爱才是最无私、最纯洁的。

参考文献

篇4: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策略 积累 朗读 运用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收有大量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不但思想情感丰富,意蕴深厚,而且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教育,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积累

要加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积累,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诗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从而对学习古代诗歌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要教会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积累。积累方法有诵读积累、理解积累、归类积累等。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及诗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机械地重复。

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古代诗歌进行积累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古代诗歌的教学局限于一册书或课内,应当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杜甫诗三首》时,就可以把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下册的《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这三篇杜甫诗歌都结合起来,进行简要地讲解,让学生对杜甫坎坷的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语文活动也是诗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中,我们可以搜集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进行展示;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活动“古诗苑漫步”中,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唱古诗的比赛;在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就可以借助诗歌来展现这些诗人的文学才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推动学习进步。

二、注重朗读,感受语音美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就格律诗而言,五言诗每句三个节奏,七言诗四个节奏,平仄声在一句中交替出现,韵是在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它们和谐统一在一起,产生语音美或音乐美,不但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而且传达出特定的神韵,表现出特定的意味。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诗四个节奏,每一句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而诗句押“秋”“流”“州”韵,使整首诗产生和谐的旋律。这样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而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古体诗也有其独特的音韵特征,如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在语言运用上采用了散文化句式,长短错落,加上“天”“然”“烟”“颠”等字的运用,使之在音韵上层层相叠,而且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旋律。因此,在错落有致的诗句中同样产生了节奏感,产生了韵律美,正如古人评价此诗“妙在起伏”。但是,语音美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才能获得审美享受。

三、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诗歌的顶峰,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形式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在内容上,作者们以广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热情,结合个人的坎坷经历,或歌,或颂,或叹,或惋,或喜,或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从而达到美的享受。

四、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别人的思想、性格,同时也向别人推出自己。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地使用古代诗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程度,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无论是描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景,还是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色;无论是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还是抒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愁情别绪,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歌积累对于写作巨大的帮助。诗歌在学生文章中所起到的渲染、铺垫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功底。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篇5:我曾经的诗歌

一节一节努力爬行在泥泞的世界里

前边的路没有尽头

只有拼命的生长

才有出路

/

偌大的湖底是我生命的开始

我用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心

证明

环境的恶劣没有动摇我的信念

努力生长,努力生长

有一天

要像荷花一样,出人头地

/

头顶上婀娜多姿的荷花

在风中摇曳

而我

在望不到边的黑暗里

心无杂念

执着生长

/

终于,有一天

我走出了泥泞

头顶上是湛蓝的天

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湖

/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舒展着自由的身体

我对着蓝天大声吆喝,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我是最棒的

可,没有人理会

没有人听到

/

洗去污泥,躺在挖藕工的手里

我看到了我自己

一节一节粗壮有力

一节一节洁白无瑕

我对自己说,

我没有忘记我的初心

/

做一颗莲藕吧

至少让你懂得

世界多么纷扰

留一块方寸给自己

/

当有一天

我变成餐桌上的给养

应该,才是我的价值

至少,这个世界

篇6:曾经的岁月诗歌

过了多少年,

没有希望的心迷茫了,

迷茫的心,

篇7:曾经的友谊诗歌

可想想

这友谊是多么的.脆弱

/

曾经我们不会

让一件事破坏

我们的友谊

现如今我们一见面

就跟仇人似的

/

为什么要这样,

是我做错什么了吗?

还是你们不想和我做朋友了?

如果是,

我可以改的。

/

我想挽回曾经的友谊

因为那是多么的快乐

我不想我们一见面

就跟仇人似

我想挽留

/

和你们一起

去玩过的地方

一起玩耍

一起打牌

我喜欢你笑,

喜欢你输了闹,

喜欢你的所有

/

因为我们可是好哥们好朋友。

如果可以,

我真想对你说我们可以继续做朋友吗?

可以继续和你打牌,

我还想看见你笑,

我们重新做回朋友吧!

篇8:初中诗歌教学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依据新课标中涉及到初中诗歌教学的叙述,我们提取几个关键词以进一步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从事诗歌教学的指南针:

第一,学习诗歌作品,要加强诵读,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应如此。(加强诵读)

第二,在诵读、通读的基础上,理清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第三,要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习诗歌语言)

第四,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借此唤醒生活的积累,在体验和感悟中,读懂诗歌作品。(注意体验式的阅读)

第五,通过初步品读诗歌,学会观察自然、思考生活、探究人生,获得生命的启示。(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六,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评价诗歌)

需要说明的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千万不能用这些总目标去代替,而应该将这些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首诗中。一课时、一首诗要达成的目标越具体越好,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也制约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至于空对空地“发言”和“讨论”。现在课堂教学里有这种现象,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下面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来说明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现象一: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现象二:

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现象三: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对照新课标中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我们会发现上面这三种教学目标都有问题。第一种“分拆不当,措辞失范”。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描述,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严格地说,语文教学目标没法拆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外,“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很显然做不到,也难以实现,特别是初中阶段。我们是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没办法全面回顾或者研究诗人杜甫。“使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也过于玄虚,无法在课堂上落实。“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措辞欠妥当,杜甫是一种“博爱情怀”吗?这是一个很坏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目标“失之宽泛,过于宏阔”。这个目标中所列举的四句话,放在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中,可能都适用;如果去掉“杜甫”这个字眼,放在很多诗文里,可能也是适用的,这几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因此是一个“没用”的教学目标。

第三种“定位不当,失之偏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显然,不是只“了解”杜甫的“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的,“了解”这个层次也太低了;更不是要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这两条目标都不符合这首诗的学习内容。对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我们不是要了解,而是要理解,要体验;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我们要通过充分地阅读后再去总结,其特点也不是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而是描写细致,体验入微,诗人是先叙述,后抒情,抒情有所依托,叙述和描写充满情感色彩。整首诗画面感强,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抒情仿佛是一记重锤,重重地打在读者的心灵上。

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也草拟了一份这首诗的教学目标,以供比较和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特点。

2.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三重(chóng)茅;沉塘坳(ào);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见(xiàn)此屋)

3.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4.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第一,正确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反过来说,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但并不一一对应。因为,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有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离为两张皮的现象。就是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无实质的关联,而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是对课时目标没有想清楚,想明白;从实质上来看,这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的钻研,没有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些想当然,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是一首散文诗,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作品。篇幅虽然短小,但主题的理解仍需费一点思量。

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我看到有四种说法:

①母子情说

②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说

③童趣说

④神性(颂神)说

对主题的不同认定,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你怎样理解主题,你就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当然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可能会大于主题。

2.孩子嬉戏的场面是三个还是四个?有说三个的,有说四个的:

①四个:摇摆、跳舞;散发香气;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②三个:开放花朵;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对嬉戏的场面的准确判断,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梳理内容,有利于练习概括能力。

3.重点词语的理解。本课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好玩”和“坏孩子”。

①文章开头说,“为了好玩”,怎样理解“好玩”?是不是真的只说“好玩”?

②文章结尾说,“你这坏孩子”,怎样理解“坏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决定着如何理解这个作品的主题,也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而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作品深钻细读,既能宏观上把握作品的主题倾向,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又能从重点段落和词句上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只有这样做,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总目标。因此,深入地钻研文本,准确地选定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凡是诗歌教学都必有诵读,这一点,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诵读在有些老师手上,仅仅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或许有老师要问,难道这不对吗?只能说,说对了一部分。诚然,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如果就这样认定了诵读,那实质上是对诵读的片面认识。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

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确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时,并没有像有些老师所写的那样,说“通过诵读”怎样怎样,而是直接把“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写进了教学目标,会朗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这其中就包括会朗读。诗歌教学更应该如此。

正因为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就会看到,在有的课堂上,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这真是买椟还珠。这样的课堂,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有的老师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有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就非常注意在诵读上做文章。她不仅指导学生标注韵脚、重音,还一遍遍地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纯净心灵和美好向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发现原先标注重音的地方,在实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调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就是诵读在起作用。有专家说,语文教学就是朗读式地教学,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既要大致读懂,又要学会品读。所谓“大致读懂”,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个老师讲授《石壕吏》时,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诗中写了哪几个人,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指的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不要深挖,不纠缠,学明白了即止。比如老师可以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我以为这就是基本读懂了。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歌语言是最凝练的,最惜墨如金的,因此,品读诗歌的语言最富有挑战性,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比较法,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比如,有个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老师就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因为既然是“珍奇”,就一定是“陈列”,一石二鸟,学生既理解了“珍奇”,又理解了“陈列”。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这两个词,在比较中,学生明白了,物品比较珍贵,要用“陈列”,一般的物品,可用“摆放”,这样,就不仅仅理解了“陈列”的词义,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我认为,初中诗歌教学,能够做到熟读成诵,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在这个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修炼人格,陶冶情操,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第四,在体验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诗歌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几乎可以说,诗歌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阅读诗歌,正好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当下的教育,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非常急功近利,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早已磨灭殆尽,学习诗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请注意,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时,务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诗中的感情,用自己的体验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当老妇倾诉完毕后,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环节,请学生猜一猜官吏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反应,这时,有的学生说出了“你家里有男人没有?”有的学生说“还有别人没?”有的学生说“必须带走一个”,学生说得不一样,正是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之所以能说出不同的答案,说得这么好,一方面是对作品设身处地的联想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的。这种联想和想象真实可信,非常贴近作品,极具现场感,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注重读写结合,拓展阅读空间。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比如模仿、改写、扩写,甚至创作一点小诗,不仅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在读写结合上,我倡导多做点仿写和改写练习,比如在上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后,可引导学生仿写,先用比喻勾画,再用直接抒情的句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一些感悟;在上完《石壕吏》后,要求学生改写,把老妇人与官吏的对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这个环节里,我尤其欣赏老师亲自为学生写作“下水诗”,它既可起到很好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还可以破除诗歌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在感到亲切的同时,敢写,想写,乐于尝试。

篇9:写曾经的诗歌

永远只是曾经了

定格在曾经的那一刻

怀念

只是怀念

不想再苏醒

曾经——

现在——

将来——

不现在苏醒

我站在远方

希望着

如果时间可以重来

我会选择你一次

篇10:记曾经的爱人诗歌

不知我是否听懂了你的忧伤

那简单的故事令我撕心断肠

我伴着夜色独自歌唱

把自己在黑暗中埋葬

孤诉衷肠

不知我是否听懂了你的忧伤

只是压抑自己的痛苦独自品尝

一句不懂一句失望

一滴眼泪一世难忘

一场荒唐

或许我无法听懂你的忧伤

只是不想更多的迷惘

装起遗在原地的希望

挂上曾经丢弃的面张

难以忘伤

或许我无法听懂你的忧伤

我始终是为了自己的.幻想

自私永远阻碍着前进的方向

看到、想到却无法做到

无法原谅

其实我听懂了你的忧伤

只是希望帮你分享

哪怕不能承担

也可带来陪伴

安抚泪光

其实我听懂了你的忧伤

而你却说出了失望

经过多次的沉默

我已无法坚强

却还勉强

可谁又能听懂我的悲伤

警惕的心无法向你开放

上天打开了通往背后的大门

却迷失了原本的方向

原地彷徨

可谁又能听懂我的悲伤

希望不再某人身旁设防

打开尘封已久的门窗

邀你再次居住欣赏

而始终

只是奢望

篇11:诗歌那曾经的记忆

现在的我们都忘了曾经是怎样认识的

只知道现在分离的时刻

也对,我们的路程永远只停留在小学的六年里

现在—我们也应该分道扬镳了

你知道我向往幽静的山田

你也说你憧憬繁华的街市

目送你坐上公车

篇12:初中诗歌教学模式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们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究,下面结合我校的做法和个人的一点体会,谈点粗浅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把诵读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读应成为诗歌教学的主旋律,在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我们常采用如下几步:朗读、想读、品读、比读、美读。

(一)朗读

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诵读全诗,读准字音和节奏,在体现诗的,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急缓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先使学生在总体上对全诗有一个内容把握和感情定位。

(二)想读

学生整体感知后,便可引导学生进入想读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读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中的内涵,把握诗中的感情。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想读也可以看作是译读,就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书具,了解诗歌大意,并在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诗歌。只有理解诗歌大意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感情,并以此为基础来读诗。为更好的引导学生译读,教师可设计题目,让学生自觉去读诗。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也能是诗歌内容丰富起来。

(三)品读

诗歌是需要“悟”和“品”的,诗歌课堂要重视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去“悟”,直至“顿悟”。近年来,中考对于诗歌的考察也注重名句的赏析和重点字词的品味,所以这个环节很重要。在这里老师应调节好读书与讨论赏析的节奏,处理好听讲与诵读、思考与表达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听得热情、思得激动,说得明快,读得畅快。

(四)比读

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所以在在诗歌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和品读。

(五)美读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读古诗词其实就是跟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古圣先贤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对自己认识社会、思考人生、修身养性有无穷的启迪。这些均需美美的读,全身心的投入的读。当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内涵和感情基调等有了深层的把握后,便可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美读。诗的情感意境美恰恰须通过美读来品味,美读更能用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深层美。

为配合诗歌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课外活动:

1、利用校园读书节活动开展诗歌朗诵会。

2、利用课前5分钟契机进行诗歌赏析或背诵。

篇13:诗歌:珍惜曾经的幸福

握着你纤弱的手在靓丽的道路上漫行,

这开满鲜花充实人眼睛的道路,

仿佛就是我们曾经最美好最珍贵回忆的见证,

你那天真烂漫的笑容,

照耀着黎明前分,

仿佛从来没有受过委屈和痛楚,

你那温和淡然的神情,

透视着记忆深处,

仿佛点点滴滴都是彼此的玩物,

我只庆幸,

能与你在一起,

无论走过什么样的`道路都会感到很快乐,

就此祝福彼此获得幸福吧,

心里反复玩味着当初的那句誓言,

那一字一句曾经那样铿锵有力,

而如今却只有换来了沉默不语,

现在郑重地向前行,

在这广阔无际的天空所描绘的幸福之门,

让其向我们敞开,

开出下一个美丽的瞬间,

定格下一个温馨的画面,

珍惜每一个过往的时刻,

漫长坎坷的道路,你我曾经艰辛走过,深深落在回忆里。

篇14:曾经的情怀爱情诗歌

东北辽阔的黑土上,

盖着积雪的皑皑。

埋过我的思念,

藏过我的爱。

新疆无际的戈壁上,

刮着风沙的豪迈。

摸过我的暗恋,

抚过我的爱。

南港泱泱的大海上,

掀着浪涛的澎湃。

牵过我的挂念,

赏过我的爱。

江西长长的赣江上,

闻着桂花的香开。

寄过我的相思,

飘过我的.爱。

浙江悄悄的湖面上,

映着月照的柳槐。

偷过我的心思,

猜过我的爱。

湖南浓浓的茶楼上,

听着面汤的由来。

悟过我的眷恋,

品过我的爱。

陕北窑洞的热炕上,

谢着热情的饭菜。

捧过我的心窝,

嚼过我的爱。

祖国几省的热地上,

留着足迹的尘埃。

瀮过我的煎熬,

篇15:曾经的最美现代诗歌

鱼儿上岸的时候大地并没答应要吸纳它,

可它们都无悔地离开了自己懒以生存的空间,

舍弃了曾经的最美.

花儿的凋零,

绿叶的飘落,

雨滴的挥洒,

是为了追求曾经的最美。

回头的泪水,

转身的瞬间,

最初的梦想,

是为了挽回曾经的最美。

月亮追逐太阳,

却从未相见过,

白云追逐蓝天,

却从未拥抱过,

鸳陪伴鸯,

却从未分开过,

我记载你,

篇16:浅析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策略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画面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伟大祖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历史悠长,情韵动人,内涵深刻。而悟诗意、感诗情、品诗语是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素养。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语文诗歌鉴赏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诗百遍,诗意自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诗歌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它的节奏之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二)读揣其意

对诗歌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例如,《在山的那边》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指自然的“山”和“海”,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如要老师深入讲析,势必费不少唇舌,而让学生反复读上几遍,边读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来品味,自然就会明白“山”与“海”分别象征着重重困难与理想境界,这样,学生对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适当的解读。

(三)读悟其情

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阅历、知识素养和艺术素养去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在朗读时,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四)读记其文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地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也要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的、有感情的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时而读,时而抄,如果再适当的配乐,效果会更好。

二、疏通内涵,解读意象

诗歌是诗人思想与情感的凝聚,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从物象、具象到诗歌艺术升华的凝结。尤其是古代诗歌,内蕴绵密的意象群,而现代诗歌,因为现代白话文的书写,虽然意象的绵密程度不及古代诗歌,但核心意象也成为分析诗歌的重要钥匙。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须多读、多鉴赏、多积累。

三、徜徉意境,再造画面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现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四、启发联想,灵魂对话

古诗词教学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篇17:曾经的最美现代诗歌

要想让它更美,

放开你的怀抱去珍惜吧,

上一篇:我的梦想学院作文650字下一篇:关于感恩父亲的精选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