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2024-05-25

课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篇1:课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课文原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注释

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

第 1 页 秦晋高原。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⑽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⑾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⑿数:数得着、称得上。

第 2 页

篇2:课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开学伊始,想给学生留个好印象。自个儿努力解读《沁园春 雪》。其实这也是旧教材了,圈点教参内容,还认真读起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寻思以怎样的思路来教学呢?

试试学用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吧!暑假闲来无事,阅读余老师的《听余映潮讲课》,感觉他的教学独特,新颖,有创意。琢磨着改变一下自己,不就几个“板块”吗?未料下手还真难,左拼右凑,硬是没有头绪,亦未成雏型。

于是在教第一个班时,边教边想,再教第二个班时,似乎有了点眉目。

板块一:寻过渡,理结构。找到上下片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领会上片描绘“江山”,下片评论“英雄”。“须晴日”是从下雪之景到雪后之景的过渡,深层则是从实景到虚景的转变。“俱往矣”是从评论英雄到展望今朝的过渡,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可见本词的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板块二:寻景、人,悟风格。设想通过本词所描绘的景物和评论的.人物,体现豪放的风格。从“长城、大河、山、原”的描绘领悟景的雄壮,境的开阔,表现雪景的“壮美”。并延伸:

秀美: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山坡上卧着些小山村,小山村的房顶卧着点雪。《济南的冬天》

纯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凄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

通过比较,加深对意境的领会。

板块三:寻字、句,品语言。重点对动词和修辞的教学。

板块四:读诗词,讲积累。毛泽东其他诗词选读。

篇3:《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 想象画面

1. 听男声配乐朗诵, 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一句, 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 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 伸向远方, 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 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 后者奔腾壮丽。

2. 听朗读, 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 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 如上阕前三句总写, 然后“望”字总领, 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 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 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 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 读出力度

1. 自读课文, 要求吐字要有力度, 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望”“惜”处停顿, 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 而后再舒展。

2. 第一遍, 重在整体感受, 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 第二遍, 细读体味情感, 注意节奏。

4. 第三遍, 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 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 边读边说

1. 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 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 音响浑厚, 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 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 “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 淳朴净美, 意境开阔, 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化静为动, 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 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 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句, 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 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 集体演读

1. 共同策划演读脚本, 分配好角色。

2. 分角色表演式朗读, 要求读出轻重, 读出起伏, 读出缓急, 读出真情, 读出韵味。

篇4:《沁园春·雪》的朗读设计

一、听读诗歌,想象画面

1.听男声配乐朗诵,想象诗中的画面。

提示: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想象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

2.听朗读,标示句中的音节停顿。

提示:一是注意句间的停顿,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标示。

二是长句中的意义停顿,注意句子内部的层次结构,在层次转换处的停顿应该稍微长一些,如上阕前三句总写,然后“望”字总领,末尾三句写词人想象,三个层次间的停顿应该要比较明显,用“||”标示。再如上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一个分句和后两个分句构成“总——分”两个层次,朗读时就需要在“||”处读断。

二、自读文本,读出力度

1.自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有力度,读时昂扬顿挫。

提示:全词要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望”“惜”处停顿,每节节奏可先慢后快,而后再舒展。

2.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3.第二遍,细读体味情感,注意节奏。

4.第三遍,在配乐中朗读进入情境,注意轻重、抑扬、抒情性。

三、点读诗句,边读边说

1.从妙词佳句上品味诗词——自选自读自品。

提示:如“顿失滔滔”的“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再如“莽莽”“滔滔”都用叠词,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2.从写作手法上赏析诗词——男生选读女生赏析。

提示: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字凝然静态,“飘”字轻盈灵动。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山丘连绵起伏的模样,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3.从词人情感上体会诗词——女生选读男生体验。

提示: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使人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四、美读课文,集体演读

1.共同策划演读脚本,分配好角色。

男领 沁园春·雪

女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男合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坭(高昂)

男领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女合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坨(慢)

男合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齐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坭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合 惜秦皇汉武,?坨(低沉)

略输文采;(慢)

男合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领 一代天骄,

女领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坨(低,慢)

男女领 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坭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2.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要求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

在共同演奏的美好的朗读声中课堂学习结束,但好似意犹未尽,唇齿留香。正如余映潮先生说的“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沁园春·雪》这首富于情韵、朗朗上口的毛泽东诗词,通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诗词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上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篇5:《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篇6:沁园春 雪 教学设计

私立英才学校 欧薇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轻松背诵。

二、品读赏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准确把握诗句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词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名句谈起,引出名句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二、背景及作者

1、背景: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的清涧县,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他于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沁园春 雪》。

2、作者: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博大恢宏、精神激昂。《沁园春 雪》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

三、朗读吟诵

1、点名学生读,强调诗词朗读的三大注意事项:读准字音、节奏和情感。

2、全班齐读。感受磅礴的气势和广阔的胸怀。

四、品析诗歌

活动设计:《沁园春 雪》记者招待会

这首词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针对恶意功击,毛泽东召开了这个记者招待会。现在,我们来一个场景重现,由老师来充当记者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充当毛泽东的角色进行答辩。作为红军统帅、最高领导人的你,将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

让老师见识见识你们的伟人风采吧!

问题一:毛泽东同志:您好!您写词时,身处陕北清涧县,该地距长城约150公里,距黄河约25公里。如此遥远的距离您看到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些都是您看到的实景??您难道有千里眼??

明确:“望”指登高远眺,当然眼界广阔。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但 “千里、万里”非目力所及,这是我的视野在想象中的延伸扩展,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

问题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欲与天公试比高”?比得了吗?

明确:这位外国朋友或许不太了解中国的诗词,我愿意为您解释一下: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不正像舞动的银蛇和奔驰的蜡象吗?这样写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用“舞”和“驰”以动写静,正是我情感的跃动,赋予了高原飞动的气势。风雪是天公所赐,但我们有信心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

问题三: 有人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缺乏转折,平淡无奇,纯属多余。您如何解释?

明确:您好,我的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而连接上下阙的正是你提到的这一句。它在整首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融抒情、写景与议论为一体。至于你提到的平淡无奇,我用一个“竞”字回答你。这个字写出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祖国山河如此壮美,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为之倾倒。

问题四:您在词中公然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代英雄人物。不觉得自己太“狂”了吗?措词是不是太没分寸了?

明确:我用一个“惜”字来解答你的问题。“惜”字包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所批判,我的措词是有分寸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这是文学中欲抑先扬的手法,表现了他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我作这样的评价,不是“狂”,而是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问题五:您还有一首词叫:《沁园春

长沙》,其中提到:“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与《沁园春

雪》相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联系吗?(这个问题其实是拓展延伸,类文对比)

明确:1925年我33岁,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1936年2月,我在《沁园春·雪》中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答案。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似,主旨相连。是十年求索,十年攀登,十年磨一剑的表现。

五、盘点收获

感谢主席的精彩答辩,《沁园春·雪》记者招待会到此结束。刚才的答辩消除了误解和偏见,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语言凝练、形象,极富表现力。

2、巧用比喻、对偶、互文、拟人等修辞手法。

3、抒情、写景与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篇7: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这之前的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在此期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向毛主席“索句”,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雪》赠给他。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由此可见,这词的写作、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语文素养,对诗歌的学习、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积 累。学习本篇诗歌,要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其中熟读成诵是关键,特别是要强调在此基础上理解、探讨、感悟本诗。九年级的同学对对历史知识的 学习也有了很多的积累,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先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源动力的基础上,感悟诗人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理想境界。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

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

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背景、把握大意、背诵课文。

2.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二、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过雪景吗,请谈一谈你的感受。

2.师:古往今来,描写雪景的诗词也不少。现在,我请同学起来说一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雪的名篇,请大家齐读题目《沁园春 雪》毛泽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品背景(投影)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基础字词(投影)正音:分 娆 逊 数 汗

解词:惟余 竞 折腰 红装素裹 风骚

3.诵读课文

范读全词,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请学生个读、齐读一遍。

四、研读课文

1.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地方。

2.请看课文内容,上阙分为几层?

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眼前之景,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设想雪后初晴的美景,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第一层总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北方雪景图,请找出体现动景、静景的词语,说说这些词的好处。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4.“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像。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5.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三、研读课文

1.下阙分为几层?

三层。一层承上启下,过渡句。二层评价历史人物,三层歌颂英雄人物。

2.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3.“惜”字包含作者什么情感?“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骚,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则先扬后抑,一代天骄,四字气概高远,“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就要严厉一些。“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 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生:柳诗充满苦恼、孤寂和愤懑,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师:柳宗元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位“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是面对革命的胜利充满积极乐观飞态度,所以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质疑

1.文章非常讲究炼字,有些字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妙处。

(1)品味动词、形容词。

封、飘:“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折腰——非常简练的一个动作词语,将每个英雄为江山倾倒的姿态形象地展现在了眼前。

(2)品味副词:

略、稍:表明对这四个英雄人物并不一概否定,他们并非全无文采风骚,而对成吉思汗的评论,则先扬后抑,一代天骄,其气概高远,至

“只识”二字,则不但有惋惜之意,几乎近于嘲讽了,对他的文治一方的批评比前四位就要严厉一些。“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

“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

“顿失滔滔”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3)品味叠词:

莽莽: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滔滔: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品味富有(4)色彩的字词: 红装素裹:红、素——比喻手法,生动描绘出阳光映照大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雪后景象更加壮观,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这两句巧用比喻,化静为动,生动形象且传神的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的生机勃勃,生动活跃。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大雪茫茫,天低野阔,上下相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运用夸张,突出了北国冬季寒威之烈。

五、总结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篇8:《沁园春·雪》赏析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纵论历代英雄, 抒发作者的抱负。

前三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 不仅突出作者对北方雪景的印象, 而且造境独到优雅, 可以冠结全篇。作者登高远望, 眼界极为广阔, 这里的“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 这是作者的视野在想像之中的延伸扩展, 意境更加开阔, 气魄更加宏大。“冰封”凝然安静, “雪飘” 舞姿轻盈, 静动相衬, 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 大河也失去了滔滔的雄壮气势, 显示出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壮阔雪景。这里的“望”, 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它显示了作者自身的形象, 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性格。“长城内外”从南到北, “大河上下”自西向东, 地域如此广袤, 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大气磅礴, 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 雄伟的气魄。而“顿失”二字, 则写出天气变化之速, 寒威之烈, 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 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感受, 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静中写动, 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 像银蛇飘舞, 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 像蜡白色的象群在突起, 这些动态描写, 有着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 表现“山”、“原”与天相连, 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银蛇”、“ 蜡象”两个生动的比喻, 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 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 固然有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作者情感的跃动, 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机勃勃。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 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 联想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 表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 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红装素裹”, 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 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 足见赞美的情感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片写景与下片议论之间的过渡,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 总括上片写景, 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也引出作者的抱负。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七个句子以“惜”字为总领, 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 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 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评之意。“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措词极有分寸, 并不是一概否定。对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 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的意味, 而且带有嘲讽语气。“弯弓射大雕”, 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最后三句“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中的“ 俱往矣”三字, 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 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 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辱历史的使命, 超越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这是作者坚定自信和伟大抱负的表现。

篇9:《沁园春 .雪》鉴赏

《沁园春·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多角度赏析课文,培养学生简单的诗歌鉴赏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

一、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是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的关键,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对于阅读课我非常重视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导入本课的:“同学们,几乎每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都会为北方的大地带来奇异的景观,大家一定见过粉妆玉砌白茫茫一片的世界吧?男孩子也一定打过雪仗,那么下面这几幅画面应该似曾相识。”于是我用PPT打出了六张北方美丽的雪景图,这六幅图主要从大处着眼,比如雪中长城,雪下森林,雪覆盖下的丘陵高原等。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又为下文理解毛泽东诗词的壮阔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我转到课文,“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曾观赏过北国雪景。”这时候顺理成章地出示了《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在本诗创作的背景介绍中,我还插入了这首诗发表的小插曲——蒋介石看到此诗的气急败坏,着重强调了诗词的气势磅礴。

二、整体感知

对于本首诗词的感知,我主要运用了朗读法,在读中了解大意,在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为此我分层进行了三次有目的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为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背诵了这首诗,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很快就出现了:气势豪迈,意境壮美,令人振奋等词语。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自读一遍,说说哪些字音在朗读中应该注意,学生们飞快说出了“娆、分、汗、数” 等字,并且根据朗读体验说了读好诗词要注意的几点:读准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朗读节奏停顿等。最后由两名学生合作朗读上下阙,同学们点评。通过这三读,同学们既训练了诗词的诵读能力,也基本了解了诗词的内容,为下面的鉴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鉴赏上阙

指名一女生朗读上阙,让学生明白上阕描写北国壮美的雪景(女生的朗读声音优美,与诗词美好意境吻合,这是我有意的安排)。然后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自学五分钟后开始各抒己见。比如有的同学说喜欢开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为“千里万里 ”

用了夸张的修辞。另一位同学补充说,这几句话写出了白茫茫一片的壮美雪景;还有同学补充“封”和“飘”用的好,写出了北国雪天的寒冷以及大雪在空中飞舞的姿態美,我请这位同学读出这三句话的广阔意境,感觉这两个字的妙用。于是我根据几位学生的回答从中提炼出了鉴赏诗句的角度:①练字(诗句中哪个字用得很妙);②内容;③修辞。还有同学说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因为这几句话是动态描写,和前面静态描写形成动静结合,我进一步引导大家认识这两句还是以动写静,静态的山和原却在作者眼中是动态的,源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豪迈的心境,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映射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还有的同学说到了最后三句:“须晴日,看红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是作者想象的天晴雪景图,和前文形成虚实结合,我及时点拨说这就是写法。同学们边发言我边总结鉴赏角度,最后并用PPT出示了上阕所用的描写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运用;所选景物很大气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学生再次把这些描写方法逐一与课文句子对应,深刻体会多角度品位鉴赏诗词。通过上阕的鉴赏,我带领学生找到了一根鉴赏诗词的拐杖:只要选取任何一个或几个角度都可以进行简单的诗句鉴赏。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多角度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鉴赏下阕

对于下阕我主要训练了“炼字”的能力。推荐一男生朗读后,我问学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只评价了哪五位英雄?用哪个字评价的?这个“惜”有什么含义?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白了要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惜”,大家相互补充最后总结出了:①惋惜,叹息;②否定中有肯定,肯定他们是英雄,但这几位英雄只重视武治,不重视文治;③毛泽东有后来者居上的弦外之意,意思是自己文武兼治。于是很快就能理解了这首诗的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阕的炼字训练为学生诗词鉴赏中的炼字能力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全体同学和老师一起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诵读《沁园春·雪》,再现伟人的风采。学生激昂的声音说明了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次朗读对文本的理解用声音进行了诠释。

五、课外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与中考试题接轨,我进行了 “诗词鉴赏,我能行”的小练兵。我把柳宗元的《江雪》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非常到位,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也充分说明本课的重难点已经突破,目标已经实现。

篇10:《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毛主席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江山

下阕人————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毛主席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主席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毛主席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篇1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篇12:《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

2、通过朗读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

3、比较中理解词的知识并试着填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句话同学们熟悉吗?

学生:不熟悉!

解说: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老师只是知道,但我的父辈们却是非常熟悉,而且人人会唱,不信就请某老师唱一段。

问:歌词中有一句——“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是对毛泽东的赞美,何以对毛泽东给以这么高的评价?你能介绍一些毛泽东的革命事迹吗?(学生介绍毛泽东的光辉业绩)

小结:毛泽东不光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自由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词所描写的内容。(思考:词的上下阕各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读文,并能结合文章谈自己的理解。

画面一:绘北国壮丽雪景。

画面二: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师: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

三、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

要想把握词的精髓,朗读很重要。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同学们静心看下面的片断,酝酿感情,再次朗读全文。

1、放片断

2、学生自由朗读并对需处理的字、词做好标记

3、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四、个性创作(大组诵读)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以大组为单位,进行个性创作,并加以展示)。

五、活学活用

我们很清楚:《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一篇咏雪言志的文章,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老师手边还有几篇沁园春的词,你能发现这几篇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介绍词的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114字。雪、长沙等是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写词又叫填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做小词人,以《沁园春勤中》为题,填一首词。

篇13:课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一、关于湘剧“高腔”、“曲牌”的含义

声腔 (亦唱腔) 可以指, 中国戏曲中, 需要穿插曲调 (如歌谣体、曲牌体) 的演唱法的总称。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包含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及杂腔小调的多声腔剧种, 中州韵, 长沙方言演唱, 涉及传统剧目与现代戏歌两种形式。湘剧《沁园春·雪》是采用高腔创作成的现代戏歌。

对湘剧“高腔”二字的理解, 可以从渊源、特征、音乐体质三方面来阐述。其一, 高腔源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 以后又受到了徽词雅调的影响, 相传在明代中叶已传入湖南, 成熟于清初, 据记载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二, 高腔传统意义上指徒歌清唱、锣鼓助节、一唱众和、滚白滚唱这一戏曲声腔, 1952开始使用管弦乐与人声一起伴和。其三, 湘剧高腔在高腔系统中较为淳厚而又率真奔放, 属联曲体音乐, 其结构承袭了南北曲套曲的体制。

对湘剧高腔“曲牌”二字的理解, 可以从类型和结构、腔句组合三方面来阐述。其一, 高腔曲牌有三百余支, 有南北之分, 南曲多于北曲, 这是较早的两大类别。建国后湘剧高腔的分类, 先后有过四次不同的说法1:㈠《长沙湘剧高腔曲牌》一书中按照“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三大类即“金莲子、黄莺儿、步步娇”等十五小类划分。㈡《长沙湘剧高腔曲牌变化初探》按照“仙吕宫”“中吕宫”“吕宫”等八类划分。㈢《湘剧高腔曲牌剖析》分“黄莺儿、四朝元、山坡羊、汉腔”四大类。㈣《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分“·地锦裆类”“四朝元类”“红衲袄类”“北驻马听类”“汉腔类和含英啄木儿类”六大类。湘剧《沁园春·雪》曲牌可以说认为是“北驻马听类”。其二, 高腔曲牌一般由“腔” (指旋律性强、句幅大的乐句) 和“流” (朗诵性的放流) 两部分构成。它的整体意义是词、腔组合。其三, 高腔曲牌腔句组合, 少者一腔、多者九腔, 外加散板腔句曲牌。北[驻马听]属于六腔曲牌, [新水令]属于散板腔句曲牌, 一般为六腔。

二、湘剧《沁园春·雪》的曲牌音乐特征

湘剧高腔属曲牌体, 分南曲与北曲两大部分。其中南曲又分引子、过曲、尾声三部分, 北曲则只有正曲与煞尾之分。过曲与正曲是高腔的主体部分, 按调式旋法及基本腔的不同, 过曲 (即南曲) 分为[·地锦裆][四朝元][红衲袄]三类, 正曲 (即北曲) 分为[汉腔][北驻马听]两类。一般说, 南曲为五声音阶;北曲为七声音阶, 落音在角、羽音上。湘剧《沁园春·雪》是由[新水令][北驻马听]一类曲牌“穿”、“挂”而成现代戏歌, 采用清乐羽调式音阶, 体现着慷慨激昂的悲壮情绪与时代气息。该曲板式节奏基于“2/4 XX|XX X XX|0X XX|XX XX X|0 X X|X—‖”节奏形态上, 形成正规节奏与切分节奏交替的板式。

该曲起先采用一段湖南方言朗诵进行铺垫。开头“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一句采用散板式的[新水令]曲调谱成。在男声独唱的下面, 加入了二声部的男女声伴唱, 和声上下呼应、前后呼应。独唱“飘”字后, 节拍转变为单板, 最好高八度主唱旋律结束。这部分一句一腔, 共三腔, 加上伴唱重复唱词的三腔句, 共为六腔。从“望长城内外”开始采用 (2/4+1/4) 板式交替变化的[北驻马听]曲牌。该曲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望长城内外”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旋律基于“0532|5 55|0 2 2|3—‖”音调。该部分再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共六腔。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采取二句一腔与三句一腔形式, 共三腔, 且每个腔句的起腔都在眼上, 其中特性音“高”字落在宫音上, 凸显坚定潇洒的气质。从“须晴日”到“分外妖娆”这一段, 主旋律从独唱转到伴唱上, 一句一腔, 共三腔。紧接着“啊”字伴唱过渡转到夹板伴奏, 后重新转入2/4单板后部分。从“江山如此多娇”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部分, 一句一腔, 重句一腔, 共三腔, 最后结束音第二回落在宫音上。从“昔秦皇汉武”至“只识弯弓射大雕”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采用了很有湘剧高腔特点的[放流] (即[数板]) 形式来谱曲。曲调依字行腔, 特别是在“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 由曲作者将曲调作了一个四度移位, 加之伴唱的进入, 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从“俱往矣”以后, 便是第三部分。该部分为散板, 再现[新水令]曲调。整个旋律在高音区, 男女声伴唱则采取由慢渐快的1/4拍子的快速节奏, 采取由低至高的不规则的旋律级进, 从而使全曲达到高潮。

三、湘剧《沁园春·雪》的唱腔特点

湘剧高腔是比较难唱的声腔之一。其一, 该曲音域从小字组5到小字二组3, 而且要在3上拖长音, 演唱较难胜任。其二, [放流]部分的清唱 (即无伴奏) , 因为无伴奏, 就不能唱得很生硬, 必须在曲作者提供的曲调基础上加以韵色, 使之柔和好听。又因为清唱的时间较长, 演唱者必须严格将调把稳。其三, 该曲采用了“领唱+伴唱”的演唱方式, 这需要二者的融合与衔接。时刻注意主旋律的明晰, 伴唱的音响色彩等。其四, 整首戏曲声乐作品对于“腔”与“流”的演唱把握要准确到位。对于“腔”部分而言, 演唱应当富于歌唱性和抒情性, 以情感为整个演唱的灵魂。对于“流”部分而言, 演唱咬字要清晰明了。其五, 整首戏曲声乐作品语言为湖南方言 (长沙方言) , 演唱时方言音调与旋律关系处理要协调统一。

四、小结

湘剧《沁园春·雪》是湘剧现代创作戏歌, 是毛泽东诗词唱段的稀有珍本。它基于湘剧传统曲牌上, 吸收现代元素改编创作而成。本文立足[新水令][北驻马听]传统曲牌上, 探究湘剧戏歌《沁园春·雪》曲牌与唱腔, 无疑是对传统湘剧艺术的一次重温, 对现代湘剧戏歌形式的一种肯定。湘剧早已列入非物质保护遗产行列,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前提下, 湘剧改革势在必行。此外, 关于湘剧高腔而言, 它有一套传统的演唱方法, 这是演唱者必须很好地继承和掌握的。演唱《沁园春·雪》这类经过了较大改编创作的现代戏歌, 完全采用传统的演唱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从演唱技法这个角度来说, 唱法有待更新。只有不断吸收一些本民族的乃至通俗的演唱方法, 将其有机地融合于湘剧的传统唱法之中,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整个唱段的艺术魅力和意蕴。

参考文献

[1].选自黎建明著《湘剧音乐概论》中高腔曲牌的分类。

[1]张九, 石生潮著《湘剧高腔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黎建明著《湘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3]湖南省文化局戏曲工作室编《长沙湘剧高腔曲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8.

篇14:唐圭璋与《沁园春·雪》

君左仁兄:

前在校时曾奉六月十六日手书,嘱为《中国之词》一文,本拟勉应遵命,奈系务(师范学院国文系归并中文系)及新生考试事先后萦心,遂致不获稍握管,有负雅望,慨歉奚如。今小休此间,如可宽假时日,当及此补过也。

匆复

并颂著安

弟唐圭璋顿首

八月四日

土桥清华中学周光年先生转,月底则返中大。〔1〕

尽管唐老措辞委婉,但结果还是得罪了当局,旋被解聘。在此之后四五年中,唐老处于失业状态,生活拮据。然亦正是是非分明,坚持气节,遂使唐老在后来的“文革”中免遭迫害。笔者闻此“内幕”更对唐先生肃然起敬,感慨万端。

“气节”,何物?能使人彪炳史册;“气节”,何形?能使人起崇敬之情;“气节”,又有何价值?能使得千百年来文人视之如生命,守之如生命。回顾二十世纪学术史,气节如镜,照出了两类学者的面目:一类如唐先生者,与气节有违之事,决不姑息苟且为之;一类如周作人者,屈于利势而弃气节于身外。气节如剑,洞穿两类学者的名利观可知,一种是为“气节之名”而舍切身之利,一种是为生前之利而弃“气节之名”。气节乃人生之灵魂,有气节者,虽死犹生,永垂不朽;丢气节者,虽生犹死,即使在学术上在事业上有惊人之处,也终为人不齿。譬如,笔者在研究二十世纪词学史时,发现赵尊岳、夏敬观等人的词学成就堪与唐圭璋、夏承焘等人相埒,而其名于今不彰,何则?问诸师长,始知气节不保之故。

唐圭璋崇尚气节不惟拒写“佞词”一事。据曹济平先生披露,唐先生出身满族,却到老一直讳言,其中多少带点“革命”成分。再如唐先生与赵尊岳、夏敬观、龙榆生等词学家在抗战以前交游甚密,互相研讨词学,但一旦他们在“汪伪政府”中任职,唐老就毅然划明界线,尝与人相言:“某某已投敌,吾辈当群起而攻之。”王步高先生在《唐门立雪二三事》一文中写道:

唐先生十分重视“名节”,尤重民族气节。1987年,我开始为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时曾多次向唐老请教,他说:“你读过夏老(承焘)主编的《金元明清词选》吗?那本书最好的就是没有收钱谦益等降清的变节分子,你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也决不可收钱谦益。”我完全照办了。透过唐老那弱不禁风的身躯,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2〕

可见,唐先生在学术研究时也是爱憎分明、崇尚气节的。由此,在学术开明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国历史上的奸佞贰臣及其在文学、事业等方面的成就,仍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近些年来不是有人在研究贰臣文学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研究它是可以的,但在研究中应当对这些奸佞贰臣的人格气节予以毫不留情的鞭挞才是,应当让这些民族的败类,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无论作为一个文人还是学者,如果丧失了人生的灵魂——民族气节,徒有躯壳,还有何人生价值可言?只有那些不趋炎附势、不畏惧势利的文人学者,才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脊梁,才是今人与后人的人格楷模!唐老对钱谦益的憎恶与挞伐正反映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具有的民族气节。

唐先生的“气节”不独体现在民族危机的关头,还体现在政治风暴袭击的时刻。唐先生力荐王仲闻审订《全宋词》即是一例。据曹济平先生《怀念唐圭璋》一文所言,六十年代,由于唐老身体欠佳,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又得知王仲闻无正式工作,遂向中华书局推荐审稿。文中说道:

当时(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俞明同志就把院党委转来的公函给我看,嘱我转告唐先生并向他了解王仲闻的政治面貌,以便早日复函。俞明同志的谈话虽然非常婉转,但我还是能够领悟其中的深层含意。因为1957年反右斗争以来,有几类人的名字是不能见诸报端的,倘若有不慎,日后会招来很大的麻烦。由于事关紧要,第二天上午,我就匆匆赶到唐先生寓所,告诉他中华书局给院党委来函的意图。唐老先生细听完后,不假思索地说:“我同意这种署名方式。”(即新版《全宋词》采用“唐圭璋编,王仲闻订补”的方式)稍停,他又接着说:“你告诉俞书记,我将另行函告中华书局。”当时我问及王仲闻先生有关政治历史情况时,唐先生一点也说不清楚。〔3〕

于此可见,在当时“左”倾政治形势下,唐老仅凭建国前与王仲闻的学术来往,而不顾政治风暴举荐他,并同意王仲闻与己一同署名,是何等的勇毅!再回顾“反右”、“文革”等政治风暴中有多少人极尽“落井下石”之丑行,又有多少人扭曲气节,唐先生的磊落行为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么?浏览《唐圭璋先生著述年表》及其著述可发现,他几乎没有一篇阿谀当时政治势力的言论,即使当时流行的那种生搬硬套“马列主义”理论的著述也乏见。那么唐先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否弃置一旁呢?不是的,正如陶文鹏先生在纪念会所云,唐先生著述中不用“马列主义”的字眼,却多含“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这与当时众多套用政治术语者相比较,又显出了其学术品格之纯正。当代处于和平时期,并不意味着讲气节不重要。民族气节不但还要讲,而且更重要的是讲“学术气节”。所谓“学术气节”,当指尊重人权,尊重学术规范,不急功好利,不哗众取宠,不媚世媚俗等等。凡是一个真正的学者,不仅要有一流的学问,更应当有高尚的气节。

早在1985年唐先生八十五寿辰庆典上,南京大学前校长匡亚明先生在即席陈词中,曾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概括了唐先生一生的成就,又以“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来称赞其精神境界,得到了与会者的赞许〔4〕。这里的“不惧”、“不惑”、“不忧”,正是对学者“气节”的具体要求。就唐先生而言,拒写“佞词”,可谓“勇者”;声讨汉奸,可谓“智者”;力荐王仲闻,可谓“仁者”。综观二十世纪学术史,具备“三者”的学者不乏其人,而未臻“三者”的也不在少数。每一个时代的每一次世变,都是对学者气节的考验,惟有处于各种诱惑面前,能捍卫自己的人格、大节的学者,方称得上“有气节”。纪念会上,周勋初先生用毛泽东之语称唐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并以为后一句当改为“一个雅极的人”。王水照先生认为,应当学习唐老紧守学术家园、视学术为生命的精神,又引外国名言说:“纪念一个人,纪念的那一天,读读他的书。”至此,不妨再加上一句,纪念一个学者,纪念的那一天,学学他的学术气节!行文至此,且以王季思先生于唐先生八十五寿辰时所填贺词《鹧鸪天》作结。词云:

灵谷霜枫映碧天,秦淮烟月侑清筵。一时人物东南美,同学青衫正少年。

风雨过,日华鲜,白头相见各欢然。词山曲海浑闲事,乞与高风代代传。

注释:

上一篇:教学能手培训感受下一篇:食品安全内审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