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2024-08-20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

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心理因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据2004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 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不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具有心理资格证的教师,但也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

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具体目标:

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

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

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

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

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

(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他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

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研究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0月立题,研究周期一年多(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1)

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课题内容安排;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

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并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

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

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其他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

(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

(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

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心灵港湾橱窗、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

3、它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

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其中获奖论文有:

(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2)《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县教育论文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心理专业教师的配备亟待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办公用的心理测量软件、成套的心理活动场地、物件也需要增添完善。只有在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被客观认识,在专业人员、专业用具配备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切实全面的开展系统的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2、厌学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因为研究条件和水平所限,没能涉及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关顾生理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3、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包括自信心、自我评价、归因模式等也是影响厌学心理的重要因子,但该因子的研究需要考量诸多的个体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归纳总结,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分析探索。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是难以有效干预的领域。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实践,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厌学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本课题组会继续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继续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195-196 [2] 刘辉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3] 蒋健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8-20 [4]金钟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1 [5]王积众 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

黄河出版社

2005-129-134

篇2: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大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厌学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吉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访谈,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方面探讨大学生厌学的成因,提出解决对策.

作 者:刘鑫馨 邢乃愈 杜艳飞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441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篇3: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一、高校体育专业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浮躁、自弃心理

近年来, 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 学生进入高校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高校教育的迅速发展, 学生人数的增加, 就业压力的增大, 导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 学生开始产生浮躁的心理与情绪。学生在实际的校园学习中无所追求、浮躁不安, 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 对生活十分消极而又颓废,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迟到、早退, 认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非常狭窄, 专业课所教授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没有意义, 这主要是学生对个人价值观的认识不充足。并不是家境较好的学生在毕业后就一定能够拥有好的工作机会, 也不是家境不好学生毕业就一定面临着失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个人发展的好坏与自身的专业素质、技能的好还有着直接的关系, 初中高的体育学习都是以增强体质健康为目的, 并没有对体育专业进行系统的学习, 其实体育专业的学习内容十分多样化, 对于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与素质十分必要, 只有牢牢抓住学习的机会, 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 迫于升学压力被迫选择体育专业, 缺乏学习兴趣

体育专业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入高校学习的, 许多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 被迫走上了体育特长生的道路, 在高中阶段接受了非常艰苦的体育训练, 并不是因为自己热爱体育运动而选择了体育专业, 所以在从开始的选择阶段就缺少兴趣、爱好的动机, 导致在后期的学习中产生厌烦心理。很多学生平时较少参加体育活动, 除了自己比较喜欢的几个项目外, 很少接触其他项目, 或者对自己的弱项缺乏兴趣与热情, 因而在学习和练习中表现出冷漠、消极, 甚至逃避学习的态度, 逐渐形成厌学的心理。

3. 对部分体育运动缺乏自信, 形成胆怯紧张的情绪

许多体育运动在实际完成的过程中,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是十分严格的, 比如攀岩, 对于攀岩这项运动, 既要去学生有良好的体能, 能够完成攀爬的全过程, 还要求学生身体足够协调、灵活,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恐高。就是部分体育运动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去, 所以有些学生就开始害怕自己完成不了, 克服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所以在运动的过程中更加紧张胆怯, 所以运动的完成质量非常低, 长时间维持这样的状态, 导致学生丧失信心, 形成厌学心理。

二、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厌学心理应采用的解决对策

1. 改变授课内容与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专业的授课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体育专业训练与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体育专业训练方面, 应该去掉那些过于形式化的内容, 并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一定要早起进行锻炼, 晨练应该是个人的习惯, 一旦变成了硬性的要求,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应该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添加更多的趣味性锻炼, 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身体素质进行分组教学, 定期开展体质对抗赛等活动, 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斗志, 间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也应该摒弃传统的言传身教模式, 应该采用多媒体与户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户外体育运动中穿插理论知识的学习, 保证授课方式不那么单一, 避免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 有针对性的加强个体训练, 帮助学生消除恐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 这有助于找到不同学生的弱项, 在日常的生活中, 针对个体的弱项提出专业化的提升措施, 而不是在集体面前放大学生的弱点, 让学生更加自卑。许多学生的体能差, 那就每天增加运动量, 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体能, 让学生一点点追赶上来。有的学生有恐高心理, 那就采用团队体质拓展训练, 让集体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恐高的心理。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应该扮演大家长的角色, 既是学生的老师, 也是朋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宝珠, 让他们的体育学习之路一路畅通。

3.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教师是一个应该具有高度责任感与事业心的职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去开展教学工作。许多体育从教者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 也形成了倦怠的心理, 自身的专业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晋升, 逐渐别时代的脚步甩在身后, 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缺乏实质的沟通, 无法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 吸引学生。所以体育从教者应该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进行比较风趣幽默、多样化的教学讲解,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息, 营造一种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体育作为学生各个学习段都不可缺少的学科, 在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推进全民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际的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 从教者也常常会遇到苦恼, 学生对体育专业经常抱有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躲学、厌学也时常发生。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 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展开探索, 并提出建议。

篇4: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中职学生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中职学校在生源、就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厌学现象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解决好学生厌学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和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

1. 学生厌学的界定及表现

厌学顾名思义就是讨厌学习,其本质是由于外界的环境因素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发生矛盾而产生心理焦虑后导致的主导需求转移。其主要表现在:学生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冷漠态度和厌倦情绪,并在客观上表现出来明显的行为。轻者,产生了厌学情绪,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重者,就是所谓的厌学症,可能会从心底里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导致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2. 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笔者通过学生访谈,走访兄弟院校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其形成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多数是寄宿管理,很多学生的父母忙自己的工作,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只要学校没有通知孩子有重大违纪或违法,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这种态度,无疑滋生了孩子对学习兴趣的丧失,反正学好学坏都一样,没人关注。相反,也有少部分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和要求的,很多进入中职学校的孩子初中时的基础较差,而刚进校时父母就给他们制定考大专,甚至考本科的目标,告诫孩子将来的社会就是靠学历吃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由此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彻底厌学、弃学。

2.2 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信;二是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强。通过笔者的了解,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愿意继续读书,迫于家长的无奈才极不情愿地读书,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三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够。多数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不知道学习该专业以后干什么,往往由于对未来就业的迷茫,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

2.3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因素包括体制与教师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教学体制问题。中职学校的学制与教学管理比较教条。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面不够科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各种问题,比如受条件限制削减有关课程或课时,有的课程存在重叠内容的现象等。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消极影响。二是教学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影响,有的中职教师对教学失去热情,教学方法传统、落后。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厌学。

3. 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形成原因,要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谈以下看法与建议:

3.1 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环节。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改善,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应首先着眼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时分配问题。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改革教材,降低理论课的难度,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指导性、启发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上,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动手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3.2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其情感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度是否端正将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决定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说服教育来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促使他们改正“学习好与坏都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在说服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

3.3因势利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职生厌学的内在因素是心理障碍,比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脆弱心理、自我表现心理等等都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要从根本解决学生厌学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网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学校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心理因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再次,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协作配合。父母的爱胜过任何形式地说教,要多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未来,这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成为好学上进的好学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本文论述中的某单一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多因素的交叉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予以高度的重视,以十分敬业的精神来面对学生厌学的现象。同时,也希望学生家长能更多地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从他们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其在校学习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姣玲.影响中职生学习积极性的自身因素及对策[J]. 卫生职业教育,2009(07).

篇5: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开发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不完成作业,不爱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自由散漫,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更有甚者的是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师生矛盾激化,学生逃学现象也时有发生,逃学后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萌生辍学的念头。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就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二、现状分析

(一)富裕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城市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乡结合部中的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存款多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例:小陈同学,小学时成绩一般以上,人比较聪明,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家里,他俨然是个“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他,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熔了,一旦有个身热头痛、感冒的,父母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围着他团团转,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一星期,多则十天、半月的,随着年级的升高,拉下的课很难补上,小陈就由此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还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靠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复读机、手机、赛车等等,甚至到穿着打扮都是名牌,几百元钱的一件衬衣不在话下。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地纵容、容忍。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老师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该怎么办?还不如随他去。”原来,这位家长的儿子曾扬言,父母若是逼他做作业,不给他看电视,他情愿从他们所住的五楼上跳下去。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厌学情绪才怪呢?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往往环境较好,这本来应该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但由于有的家长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过年过节更甚,他们通晓达旦地打牌、搓麻将等等,对孩子不问不闻,一方面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休息,另一方面,也使孩子耳濡目染了这些不良习气,使他们小小年纪就爱上了这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有的孩子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而抛弃了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二)离异、单亲家庭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感,但是由于相见的次数极少,大多数通过电话交流,三言两语就说完了。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的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最佳教育方式,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讲道理。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厌学。

(3)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例小韩同学,后母对他的事情一例不管,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难得回来一次。于是,小韩便成了“游牧民族”,自由自在,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自制能力又不是很强,学习也就一落千丈了。(4)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例如小丁同学,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而自身性格又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于是他就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偷东西、打群架等等。慢慢地,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弃学念头。

(三)家长自身因素(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教育给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家庭不和

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将来能赚钱,就能立足于社会”,因此,他们对孩子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4)家长本身原因

由于农村城市化。原本比较分散的农村,现在比较集中了,但农民中的一些陋习(尤其是赌博)也由此而越演越烈,父母成天沉醉于此,做子女的能不受影响吗?这种家庭的子女也容易产生厌学。

三、建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惶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他又说:“对劳动永远保持崇敬之情,这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幸福源泉”。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

2、言传身教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交友情况,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各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篇6: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界定:

厌学是指不喜欢学习,厌倦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小学生厌学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要消除厌学情绪,就的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的研究,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决定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先消除学生厌学的情绪。

2、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学生快乐学习奠基。学习是快乐的,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消除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教师快乐教学提供基础。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班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

四、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查找学生厌学的原因。

3、根据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五、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3、新课程关于提高学生 素养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的理论。

六、研究内容:

1、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在校表现以及在家的学习情况。

2、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3、学生的作业本等能反映学习情况的书面材料。

七、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解决学生有哪些厌学的表现。

2、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作品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厌学原因。

3、教育实验法:选定个别研究对象为实验对象,针对其厌学原因,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八、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 2009年9月——2011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深入调查,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本校的“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方案”子课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探讨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收集事实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提炼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3、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整合,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昆虫记阅读检测题答案下一篇:塔城地区机关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