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2024-09-02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通用9篇)

篇1: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度强调创意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因此,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既包括设计师,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演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也包括艺术家,如画家、漫画家、作家、编剧、词曲作家、乐队指挥,以及演员、演奏、摄影、摄像、动画、魔术等艺术创作人员。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从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是教育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理背景和人才的基础层面上有着传承相依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一般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

(二)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艺术教育是直接以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我们都知道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的创意的诊释就是要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的艺术人才,而当今的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三)艺术教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茂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创意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创意发展的最重要和有效推动力的艺术教育,同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创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了人文素质,一旦忽视了人文素质,那么就会与所提出的中心内容与思想相反,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校艺术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硬件支持,通过营造一个利于文化创新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情智。

(二)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联系,突现高校艺术教育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理念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将不断地使艺术教育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教育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并让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产业市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个角度的,并且在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艺术教育发展急需加大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高度结合文化产业的市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艺术教育能够具有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养的锻造,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基础

高校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渗透与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其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第三,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五)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

1.强化人才意识

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懈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应根据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双促进、双提升。

2.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强化创新意识,不仅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打造一套有效的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应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把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研究、生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以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化不仅为高校艺术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应着眼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立足于国内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切实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着力转变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建构完善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篇2: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篇3: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各种大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产业也是数不胜数,而被视为“最佳潜力股”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经济等多方面加大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 当下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况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而人才是提供创意的主要动力,主要包括设计师,又可细分为服装设计师、动画作品设计师、游戏软件设计师等等,可谓队伍庞大且种类繁多[1]。文化创意人才是创造艺术价值的重要源泉,创意产品的主要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就是产品的“创意性”、“独特性”和“内涵性”。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文化创业产业创意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一种“稀缺资源”。从发展起源而言,文化创意产业是近些年刚发展的“新兴产业”,属于一种综合多方面学科的综合艺术。文献资料显示,各国的高等综合艺术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场所。

2. 文化创意背景下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

高等院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场所,而“高校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与源泉。传统意义上,我们将“英国”视为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业产业”概念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开始便于高校艺术教育有着传承、依附的密切关系[2]。

3.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路径

3.1 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落后,只是单纯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但在文化创意背景之下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要坚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著名的游戏设计创意产业CEO费春翔认为:高校艺术教育对创意人才的培养方式十分重要,高校艺术教育一定要从学生本体出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笔者认为高校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学生就必须善于借助“第二课堂”的优势,为高校艺术学生提供多方位的技术、软件、硬件支持,丰富校园文化,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激发创意灵感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3.2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媒体以及我国媒体对中国学生的评价:高分低能,具有极强的应试能力,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较其它国家的高校学生而言十分薄弱。但是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拼的就是学生的创意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高校一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其次,高校艺术教育还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艺术教材,同时合理设置艺术课程,在安排课程之前高校一定要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注重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渗透实践课程。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人文、科技、实践等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然后高校艺术教育还应该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努力开展校园活动,主要以创意大赛、创意设计、创意比拼等为主要内容。第一课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第二课堂则是以轻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校方一定要多方位、多手段、多角度的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创意大赛,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头脑风暴”的大环境中。最后,高校艺术教育还应该不断的丰富校园文化,著名教育家周灿曾在《试论大学氛围重要性》一文中明确指出:不同的大学环境会造就不一样的人才,整体的校园氛围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态度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

3.3 高校艺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高校艺术教师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人物,其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创意性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对创意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尽量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灵活创造等综合能力,以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不要做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转化角色—“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高校作为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定要善于发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具体需求,努力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善于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艺术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善于和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日渐繁荣,而该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也对“文化创意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目前的高校教育来看,不少综合类艺术院校都开始加大对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文化创业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笔者主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研究对象,深刻探讨在该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并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建议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校,探索,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曦.基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的高校艺术教育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5:93-94.

[2]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篇4: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37-01

1、背景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国家政策也表明,未来将大力发展高技术、低消耗、重环保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开拓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众多国家和企业争相发展的热点。

2、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

1)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创意工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强调依靠人的创造力、技巧及天赋,来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形式。

2)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可以得知,它也与其他产业一样,具有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诸名环节,同时也具备其“三高”的特点。

(1)知识密度高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核心是“文化”+“创意”,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近年来影视市场方面,3D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就是集合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光电技术、传媒等多方面知识的高密集结合而完成的。

(2)附加值高

由于文化创意属于创新、创造,在产品价值链中处于产业价值的较高处,也就也为着可以匹配较高的附加价值。这是这个原型,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升产业水平,改善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3)融合度高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它与其关联产业可高度融合,并具有较强的渗透、辐射能力。文化作为大众生活的需要,已经融合到制造业、服务业等众多行业中,如制造业中设计环中,火热全球的IPHONE、IPAD等数码产品,无论是外形设计、软件应用都体现出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

3、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需求主要需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型人才,是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等研究性工作的高专人才,他们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的方向、解决问题提出政策性和方向性的建议,如教授、学者和研究员等。

2)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性人才属于产业中的高端人才,在文化创意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和策划作用,如艺术家、总设计师,以及导演等。

3)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

文化产品也有消费环节,在这过程中就需要将文化产品交换给消费者这一环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便是类似的中间环节,经营和管理文化产品,同时也有担任管理文化创意技术人才的作用,如经理、监制、制片、销售等方面的人才。

4)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是文化产品的实际创造者,有可能是个人创作,也有可能是分工协作,如设计师、录音师、表演者等方面的人才。

4、艺术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1)艺术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现状

据了解,我国总体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意产业占总人口的12%。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也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2003年国内已经有千余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艺术高校作为重要的培养力量,每年培养众多的文化创意人才,但目前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尚有欠缺,学生的创作很难脱离开书本或现有的成品等等。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时代感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2)改革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式的措施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

通过产学研合作,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需求。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充分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可与文化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人才培养定位,开设针对性课程。这样学校充分发挥学术教学优势,企业引入可加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升毕业生与企业的契合程度。

(2)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文化创意重点突出创造性,但创造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之后产生,因此对于学生艺术实践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在设计、美术类专业中可以专业工作室为引导,学生在工作室中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创作出作品;另外音乐、表演类专业,应为学生创造演出、比赛等实践机会,锻炼其舞台实践经验。

(3)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领域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产业,融合了众多文化,众多专业知识,也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时,也需要注重学生全球化视野的拓展,力图为学生创造高一阶的平台,培养复合型的艺术人才。另外,艺术院校可以尝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在艺术院校氛围中培养经营管理人才,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5、结论

篇5: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茁壮成长,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媒体投放型广告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格局、消费市场和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相应地促发了广告业的变革:广告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广告代理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篇6: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探索

对于上海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培育新兴业态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尚在起步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承载上海转型的梦想。

按照《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将会被打造成上海的支柱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媒体业、艺术业、工业设计业、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业、网络信息业、软件业、咨询服务业、广告会展业、休闲娱乐业等十大产业领域将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2%左右。

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为167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上海GDP的9.75%。,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的园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值其实并不高。据统计,园区文化创意产值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不足十分之一。如何利用园区的平台功能培育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的问题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上海正式授牌的园区共有77家,总占地面积240.78万平方米,每个园区平均占地31270.8平方米。除此之外,未被授牌的园区还有200多家。

地产商低价拿地、以园区之名行圈地之实一直饱受诟病,在被曝光过的园区中,大都是借用艺术来炒热地产的,一旦房子卖完,此前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随之消散。

园区运营商的“二房东”身份也颇为尴尬。“在纯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之下,产业和园区管理之间没有必然和紧密的联系,只要招租满了,把物业管理好就可以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告诉记者,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常常导致“名不副实”:名为创意产业园,但入住的企业大多与文化创意产业毫无关联。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创意园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上海创意产业园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没有主题,缺少特色。”上海社科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说。一份《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瓶颈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指出,主题化的园区进展总量仅占所有园区的8%-10%.其余大多数园区特征不明显。

“缺少品牌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软肋。”王慧敏告诉记者,园区的品牌不仅是指聚集区的品牌,还包括品牌品牌、专业化的平台品牌、人才品牌以及权威的评估品牌等。

更为关键的是,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还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少产业园区开始探索走出“房东”的影子,通过产业集聚和投资带动园区和主体的发展。

产业聚集效应

“一旦产业和产业要素在园区内形成集聚,企业质量和产值将会呈现几何级增长,这样的增长比纯收租金模式更可持续发展。”贺寿昌表示。

以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为例,2008年上海澄兴动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澄兴总裁周勇希望通过打造 “动漫大场”的品牌,让生产动漫作品、产品和商品的企业集聚到宝山,通过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联动来实现产业链的互补。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确立清晰的功能定位是其第一步。“我跟园区打了十年的交道,2008年才开始做,之所以选择动漫衍生品其实是一种巧合。我们希望能从新兴的服务业中选择一种,而动漫产业有一条‘原创、传播、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其衍生品范围广、集聚性强,那时候正好大家都还没开始做,我们占得了生机。”周勇告诉记者。

有了清晰的功能定位后,周勇通过打造动漫衍生产品一条街,用免租金的方式吸引动漫衍生产品公司开店,体验式的服务让动漫一条街迅速打响知名度,随后千橡、天涯社区等游戏巨头和今日动画、磨铁图书、水晶石数码等纷纷入驻了宝山科技楼。

目前,动漫衍生产业园是国内唯一一家动漫衍生产品主题园区,入驻企业已超过200家,今年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税收总额超过8000万元。周勇也获得

了宝山科技楼10年的运营权。

按照周勇的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动漫大场”场中集聚的企业分工完成衍生品全产业链的打造,实现“载体、功能、行业、渠道、政策、品牌、资本”七位一体的服务架构。

动漫衍生产业园的盈利模式由三部分构成,物业收益、税收分享以及投资性收益,“未来我们的物业收益会降到40%以内。”周勇说。

除了动漫衍生产业园,上海的创意园区纷纷开始探索差异化之路。在静安区,上海现代戏剧谷发展有限公司提托市区内丰富的戏剧资源,构建现代戏剧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2008年,上海张江文化控股集团成立后,依托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资源,确立了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内容、新媒体四大重点领域。

“最早我们网络游戏发展得最好,动漫和网络游戏是相关的,而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则是代表了今后的传播方式。” 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说。

企业之间如何协作,张勇具体解释道,在一个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比如设计研发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动漫游戏产业的投入品,而动漫游戏服务,又可以作为影视产业的素材。当多个创意群体相对集聚在一个园区内的时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涉足投资

贺寿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资本与企业之间,需要解决的是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评估和服务的环节,这就要求园区的经营者具有识别文创类企业成长性的能力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培育企业成长,为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创造条件。园区的经营者肯定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比纯粹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更进了一步。

“这样做其实是把园区作为投资经营实体,挑选、积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压低租金吸引企业入驻,或者用园区租金换取企业股权,使自己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贺寿昌表示。

德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该投资经营模式的一个践行者。德比在每个园区拿出一定面积,以免房租的方式换取企业的部分股权,用以扶持创意企业的发展。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也已经涉足投资,投资利润占到利润总额的10%左右。

而从服务商升级为投资者也是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勇告诉记者:“张江文化产业园区有其特殊性,其他园区大都是一整块的,而张江则是由存量房产改造而成,散在不同的产业聚集区,没有连成一片。”

目前张江文化产业园集聚了近300家文化企业。在考虑园区未来发展的时候,张江文化强调促进园区企业的发展,而非扩大数量。“我们并不追求园区体量的大小,而是由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起来。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而是要靠产业投资,或者是进入产业。”

按照张勇的思路,只有当园区的服务发展起来,引进的企业更具竞争力,运营主体的发展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壮大,另外运营主体也可以依靠龙头企业,投资产业。

篇7: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工作室制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基本上还是老套的程序与方法,即教室上课,讲课—作业—辅导—完成。这样的基本模式就可能产生教室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对完成作业有着很强的应付心理,结果是作业都能交上,但是质量不高,不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远不止这些,要求我们创新培养方式来适应时代和专业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真正的落到实处,在创新的思维方面有时候年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能够带动课堂秩序。实际上启发与讨论就基本打破了多年来班级概念,打破讲台概念,这就要求我们以工作室来代替班级那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这种设计教学需要一种平等交互试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工作室教学体系下,采用两种教学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一是课堂教学课题制,在我们艺术设计类的各专业中,很多专业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设计,这就可以以课题的形式来进行要求和教学,大家在做每一个课题的时候,基本就能做到基础课程与最后设计课程的统一。其二就是深化了的启发与讨论教学,起一个名字叫“头脑风暴与白板教学”,这行可以形象的说明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头脑风暴是很多设计公司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要激发创新性思维,我们这样的课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是同学们在一个课题的要求下集体“风暴”中产生新的设计想法不断的在预先设立的随时可以更改的白板上快速表达。记录通脑中的一瞬间灵感,然后再进行讨论将想法丰富成方案,这种交互式沟通下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种工作室引入课堂教学后所得到的很多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课题”制,交互式讨论引发的“头脑风暴与白板教学”都能激发学生最大的思维创造,有了这样的思维习惯,才能为将来走出校园奠定基础。

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实践

真正意义上的实际项目接触很少,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就不能达到目的,为了达到创意产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的办法,将学校艺术设计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提供项目载体。在多地的实践中都看到了一种模式,即建立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或与社会中的创意产业园对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校园之间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通道来提高完成人才培养的能力,做到院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无缝化对接将项目直接移植到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锻炼,也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直接在项目中实现,可以说是双促进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公司的模式进行虚拟的公司制结构,让项目教学带动思维转变,在培养市场型实践人才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运营意识,让领军人才在院校与市场之间良性循环中不断的涌现出来,这就有利于我们培养高端创意产业人才,可以说这才是教育资源整合是关键。

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平台教学

篇8: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汉绣艺术,传承发展

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进而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了现代产业中, 汉绣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也被加入了现代产业元素。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 将汉绣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融合, 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可以使汉绣被更多人所熟知, 进而促进汉绣在我国的传承。因此,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 对汉绣艺术进行分析, 找到最适合汉绣艺术发展的途径刻不容缓。

一、汉绣艺术传承及发展现状

汉绣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 其传承及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 但是该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并不顺利, 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缺乏, 汉绣工艺后继无人

一项优秀的技艺想要传承下去, 就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 同样, 汉绣艺术想要在我国继续传承并发展下去, 就必须要有专业的汉绣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精通汉绣的人才少之又少, 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 年轻人们不屑于学习, 随着精通汉绣的老人们的去世, 精通汉绣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汉绣工艺繁复,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而学习汉绣的年轻人大部分都缺乏耐心, 能坚持学习的少之又少。这造成了我国汉绣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的缺失是汉绣工艺传承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果不解决不仅会导致汉绣工艺后继无人, 而且会严重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步。

2、汉绣作品鱼龙混杂

目前, 我国汉绣作品存在着鱼龙混杂的不良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汉绣工艺繁复, 一幅完整的汉绣作品制作周期较长, 因此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 部分生产商利用机器生产汉绣作品, 而机器生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将汉绣的神韵展现出来;第二、某些从业者为了个人利益, 用普通绣品充当汉绣作品。这些都导致了汉绣作品鱼龙混杂, 不利于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发展。

3、汉绣作品缺乏创新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 我国汉绣作品存在缺乏创新的问题。一方面, 为了迎合市场, 制造噱头, 市场上销售的汉绣作品大都是模仿古代著名汉绣作品;另一方面,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汉绣工艺品的种类增多, 但大多都是对绘画作品的高度模仿。这造成了我国汉绣作品缺乏创新, 不能满足汉绣艺术的发展需求, 严重影响了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发展。

二、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汉绣艺术发展的建议

1、加大宣传, 加大培养汉绣专业人才的力度

对于上文提到的因为人才缺乏而导致汉绣艺术后继无人的问题, 提出了加大宣传和加大培养汉绣专业人才的力度两点建议。

1) 加大宣传:想要培养更多的优秀汉绣专业人才, 首先就要让更多的人认识汉绣、了解汉绣、爱上汉绣, 进而才能让更多人自主的参与到传承及发展汉绣的队伍中。因此, 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大对汉绣的宣传, 例如:居委会可以组织一次汉绣发展历史及优秀作品展览会, 鼓励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参加, 帮助其认识汉绣, 爱上汉绣。

2) 加大培养汉绣专业人才的力度:想要进一步帮助汉绣艺术的传承及发展, 就要对汉绣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力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继承那个汉绣艺术, 帮助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更好的发展。对此, 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实现, 例如:艺术类高校开设汉绣专业课;小学手工课增加汉绣项目等。

2、加大对汉绣艺术创意研发的力度

想要促进汉绣产品的传承及发展, 就要保证汉绣艺术的创新。新颖的汉绣作品不仅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 而且可以为文化创意市场注入新鲜的血液, 对此, 汉绣专家应该加大对汉绣艺术的创意研发力度, 回归历史的同时结合时下流行元素, 创作出更多优秀新颖的汉绣作品。例如:可以将汉绣与服装设计、室内装饰等结合起来, 如:利用汉绣艺术设计并制作门帘、床帘等, 既可以帮助汉绣艺术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也可以促进汉绣艺术的创新;另外, 也可以将汉绣艺术与网游、卡通、偶像剧集等潮流元素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汉绣艺术的兴趣, 而且可以为汉绣艺术增添新元素;其外, 旅游地区也可以将汉绣与旅游产品及节日等元素结合起来, 如:位于我国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纪念馆, 可以在每年端午节时推出带有粽子、龙舟等花纹的汉绣荷包。这样可以促进汉绣艺术的创新, 进而帮助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更好更快的传承及发展。

3、对汉绣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

不难发现, 目前我国汉绣艺术品牌的数量不多, 并且存在着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这严重制约了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传承及发展。因此, 我国的汉绣艺术品牌应当对汉绣产品进行品牌化经营。首先, 企业要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 扩大知名度并且要重视企业自身的形象, 其次, 企业要重视汉绣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 最后, 企业应该开设汉绣产品专卖店, 并在超级市场设立产品专柜,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对汉绣产品的品牌化经营, 并且可以促进汉绣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商业化建设的日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到了人们的视线, 汉绣作为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艺术, 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 因此, 将汉绣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实现其相互促进、相互进步十分必要。在将汉绣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过程中, 要注意尊重汉绣艺术, 力求找出最利于汉绣传承及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邱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汉绣艺术探究[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v.14;No.8305:124-128.

[2]魏利粉, 潘冬璇, 吕萍.探析汉绣艺术风格之柔中见刚[J].山东纺织经济, 2015, No.21501:35-36.

[3]赵静.汉绣艺术创新应用[J].纺织服装周刊, 2010, No.48606:65.

篇9: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论文

摘要:作为未来国家综合国力象征的文化创意产业,显示着其蓬勃的发展活力,其中电影产业是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该文分析了我国内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一些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电影产业 中国大陆高校 电影人才培养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997年英国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的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日本的动漫产业占据市场份额和创造经济效益的一半以上,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

(一)从市场方面分析

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中国所占份额还不到4%[1]。相比美国、欧盟这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产业将具有巨大潜力。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产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日益重视,我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截止到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第十年实现大幅增长,比2002年票房数字增长18.5倍,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

(二)从盈利模式方面分析

对于我国大部分影片来说,票房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收入来源的过于单一会加剧我国电影产业的风险性。过度依赖以扩大市场规模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模式,许多影片在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环节没有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相对进口片,国产片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三)从整体人才方面分析

近几年来,影视国内市场票房已连续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促使影视产业广纳贤才。当前,我国电影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之间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失衡现象。如北京电影学院和高校电影专业毕业生数量和规模无法适应电影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的人才需求,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虽然目前全国影视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但总量依然不足,而且某些人才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高层人才更加紧缺。

二、中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目前国内现状,不仅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首的专业性院校,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开始设立影视艺术方面相关专业。电影人才培养空前繁荣,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大陆高校电影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要想影视人才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衔接顺畅,解决以下问题势在必行。

(一)“教育与影视脱节”现象

我国目前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所专业的电影院校,虽然近几年来国内不少综合性的高校不断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从业人才,在数量上是不断的增加,但是向社会输出的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电影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渠道严重脱节。

(二)教学模式方面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影视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规模过大,而是结构不合理。

1.人才定位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影视传媒市场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由于各院校在观念、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人才定位也应有一定的差异。然而现况是,综合类院校和其他专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专业特色区分并不显著。不同环境下培养的人才却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学校致力于培养怎样规格的人才,估计很多院校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从根本上就无法满足业界多样化的需求。

2.教学操作安排不合理

电影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暂,各综合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时间也很短,对于课程安排还处于探索期。很多高校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课程比重过大,操作性课程比重过小;课程安排死板,学生自主选择少。

对文化创意产业和电影产业的意识不够。没有明确意识到文化产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力,只注重电影教学,没有把电影产业的意识联系其中,极少有相关院校设置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课程。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使学生和市场需求脱节。

3.师资力量匮乏

我国的影视人才培养已从早期的专业化小众精英培养阶段,发展为现在的大规模化大众培养的阶段。除了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性院校,许多院校只是跟风式的开设相关专业,在师资的配置上并不给以重视。快速发展的开设影视专业院校的数量和发展缓慢的专业化教师数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高校对专业性影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电影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扬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性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丰厚的历史文化,这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题材。中国电影能否在世界电影中拥有立足之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并且为各国观众所接受的优秀电影作品。

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该通过开设如历史典故、民俗诗歌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或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规定学生一学期的必读书目,使学生涉猎文学、历史、民俗种类的书籍,从而打下较宽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比赛,邀请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教授、大师进行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1.增加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韩国大学中央艺术学院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学生,开设了融合教学课程,从电影、音乐、戏剧等专业中选出约40名在自己专业领域中成绩突出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和学习,不同专业学生互相激发,取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2]。 学生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还需了解涉足其他专业。未来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电影人才不仅要精通电影,他还需要懂法律、懂经济、懂融资、懂市场、懂制片。中国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鼓励各专业学科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2.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生高校中学习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电影创作上来,高校在电影教学中应注意以实践为主,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运用拍摄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和想象力。高校可以和电影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电影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去国外一线影视公司学习进修,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实战技能。将企业先进的技术经验以教材、培训的方式进行推广,邀请业界的优秀人士到高校讲座,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建设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在培养优秀电影人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应重视,并注意引进具有产业和制作经验的教师[2]。安排一批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引起教师对电影专业方面的重视,从而建设一批创新型的一流师资队伍。

总之,我国电影产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电影人才的培养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逐步实现科学的学科调整,可行性的教学改革,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电影人才。

参考资料:

[1]蒋建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0-11-22.

[2]张宗伟.“电影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学术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3,(2):145-146.

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指导老师:孔德刚

上一篇:银行员工违规检讨书下一篇:雅思英语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