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2024-04-19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共8篇)

篇1: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走绿色低碳地产发展之路

摘要:房地产处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链的`中游,与20余个产业相关,在房地产领域推广绿色低碳战略,将拉动上游的绿色生产,拉动下游的绿色消费.如采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及绿色建材产品,势必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提供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作 者: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作者单位:期 刊:建设科技 Journal: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10,“”(5)分类号:

篇2: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玖龙纸业董事长张茵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玖龙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加努力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玖龙的发展目标就是把企业打造成为世代相传百年老店。

打造能传承百年的企业,是企业家的梦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时光流转中,涌现过很多优秀的企业,大浪淘沙也淘汰掉了很多昙花一现的企业。企业要做大做强,要传承百年,既考验着企业家的的智慧,也要求企业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塑造有口皆碑的品牌。

以玖龙纸业为代表的环保造纸正带领中国造纸进入绿色造纸的新时代。“没有环保就没有造纸”,是玖龙纸业的信条。玖龙始终坚持以废纸作为主要原材料,大力倡导环保造纸,推进了地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除废纸作原材料,玖龙在造纸的内部生产环节还多处体现循环设计,如玖龙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兴建了全封闭、自动化的环保煤仓;生产用水全面循环再用,以最大程度减少用水消耗;采用通过配备的环保焚烧炉处理固体废物发电供热,实现变废为宝;以及采集污水生化处理时产生的沼气,回用于发电供热等环保措施。

篇3:机电产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这是时代的趋势, 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 资源利用率极高。就机电一体化产品而言, 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 报废时能回收利用。

然而, 机电产业长期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在近年来频遇环保“压力信号”。能否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绿色循环经济之中, 并把”绿色经济“作为突破口, 倾力打造出生态产业系统, 已成为关系到行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机电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必须从源头抓起, 必须考虑”三个优先“, 即”环保优先“、”节能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优先。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推动技术升级, 促进企业”绿色化“。一方面要通过推动技术升级, 带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推行清洁生产。三是节能降耗, 使”绿色产业“符合低碳理念。政府要出台节能降耗政策, 引导企业集约利用资源, 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发展之路。

篇4: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今年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沿江各省市立即传达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要求,统筹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进一步优化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有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作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来。

二、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升

今年一季度,长江经济带沿江11个省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8个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速度(6.7%),重庆和贵州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均居全国前三位;有8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7%),贵州省增速达21.1%,比全国增速高出一倍;有8个省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国增速(5.8%),重庆增速达10.2%,为沿江11省市最高;有8个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增速(10.5%),最高为重庆市,达13.0%。

三、强力推进沿江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今年以来,各省市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启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云南省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了“森林云南”建设、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推进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贵州省强化政策规划引领,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四川省基本建立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湖南省啟动“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生态环境类项目252项。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海市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与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各地还全面展开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城市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

四、以“强支点、通干线、联网络”为重点,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围绕黄金水道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是做大做强航运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继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的服务能力,启动编制重庆、武汉航运中心总体规划,推进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上海、宁波—舟山、南京、武汉、重庆等枢纽港口和马鞍山、九江等重点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成都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二是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有序推进武汉至安庆段、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三是加快完善铁路、公路、航空三大运输网络。着力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和公路断头路建设,完善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强化枢纽机场功能,完善支线机场布局,继续实施浦东机场扩建等项目,推动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同时,抓好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建设。

五、以推进三大领域协商合作为核心,推动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今年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建立和完善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协商合作机制,印发《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总体方案》,深入沿江各省市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研究起草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实施意见。沿江省市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和有序转移,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长江下游继续发挥三省一市党政主要领导会晤机制作用,丰富和拓宽合作内容和领域。上海市着眼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发挥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经济协作平台作用,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园区合作联盟、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库研究中心等,做好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产业对接。湖北省和重庆市牵头,抓紧研究建立长江中游和上游区域协商合作机制,分别召开座谈会,商议制定合作方案。贵州和湖南签订《关于建设湘黔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创建湘黔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川渝加深传统合作,签订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梳理提出2016年川渝合作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浙川两省也签订了《深化浙川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和项目落地。湖南、湖北两省合作共同开展洞庭湖生态治理,并联合向国务院上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六、产业转型升级扎实起步,新兴产业渐露端倪

今年以来,沿江各省市通过加强产业发展承载平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鼓励引导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积极启动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通过各省市努力,产业转型升级开始起步,新兴产业渐露态势。云南省正加快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江干流水电项目;旅游产业正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低端建设向高端拓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贵州省建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获批准,正抓紧出台实施方案予以推进;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9.1%,对全省工业发展起到稳定作用。四川省大力提倡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互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13家,绿色能源、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重庆电商发展势头强劲,获批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互联网+商圈”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湖南省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长达到了17.8%,占GDP的比重达21.1%,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华星光电第六代平板显示项目今年进入试生产,天马微电子第六代多晶硅TET-LCD项目和新芯12吋先进存储器项目已启动,将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安徽省深入谋划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工作,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3.3个百分点,京东方10.5代线薄膜晶体管器件、康宁液晶玻璃基板、合肥晶合集成电路12吋晶圆制造已正式开工,CMA(国际)机器人与意大利有关方面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江苏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端引领项目增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占产业项目总数的83%。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7%,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速度,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8%。上海市继续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推行自贸试验区外资企业准入“一口受理”平台升级等,加强跨区域产业开发园区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篇5: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提高学生现代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发挥绿色环境熏陶人、教育人的作用,使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绿色行为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几年来,我校在市环保局、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实施了以环境意识渗透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特色教育,把环保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责任到人,把“创绿”工作当成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

一、建设校园环境,强化育人功能。

学校一直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投资100多万元绿化、美化校园。现在学校校园宽敞,布局典雅,绿意盎然的草坪间点缀着校风校训,处处花团锦簇,曲径通幽,无不映射人与自然的和谐,富有意蕴。

自1994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对校园的美化、净化、绿化建设,学校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教学楼面积5729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26756平方米,占校园面积49%。教学楼西南侧园林式花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显得更加优美宜人;花园北侧的篮球场、网球场设施齐全,场地平整;教学楼东南边宽阔平坦的体育运动场地上,高标准的环形跑道、足球场等设施布局合理;已经成坪的大面积草坪,郁郁葱葱,像似一片芳草地,跑道两侧垂柳依依、草地青青,鸟语花香,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的学生,其身心也就自然得了陶冶和净化,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学校还投资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学校建有专用的垃圾池,甬路、走廊、班级设有环保垃圾箱,实行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不可回收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教学楼的每层设置专门的工具房,集中摆放;广播信号由名曲取代了刺耳的铃声。校园每天安排值日生打扫,每周用消毒剂杀一次菌,厕所清理做到干净、无异味。

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措施,包括要学生慢步轻声靠右走,课间不许大声喧哗,要求各班做到“三关”(关灯、关电视、关风扇)及时,同时也改善了班级文化建设,各楼层环境教育特色氛围建设,各功能室的专业文化建设,使学校环境建设更科学、更规范、更艺术。

学校推出创建“无烟学校”目标,明令禁止教师在校园公共场所吸烟,各公共场所均贴有“为了健康,请勿吸烟”“禁止吸烟”等宣传标语,以教师的亲历亲为去感染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提高“创绿”意识,把创建“绿色学校”纳入学校规划发展目标。

“绿色学校”应具备以下特征:

1、绿色学校是花团锦簇、绿色环绕的学校;

2、绿色学校是师生环保意识强烈、环保行为规范的学校; 3、绿色学校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组织学校运转的学校; 4、绿色学校是开放型的学校;

5、绿色学校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场所; 6、绿色学校是教职工可持续工作的场所。由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学校”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自我管理、改进教育手段、降低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不断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在弄清“绿色学校”内涵后,我们根据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关于“绿色学校”的评估标准,针对学校实际,把创建各级“绿色学校”作为学校规划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环境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环境建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等其他建设相结合,学校制定了《安达四中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并确定了《安达四中环保规章制度》、《安达四中三节一减量实施细则》等管理方案,并且学校设立了专项资金,对校园环境进行完善和改善,学校把环境教育纳入了班主任考核项目和学生行为规范的评比检查之中,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强规范,确保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与落实。几年来,学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升旗仪式、大型活动中心系绿色学校的创建,努力宣传“绿色学校”的理念。实际上,环境教育的工作在全校师生员工乃至学生家长中都已形成共识,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加强创建工作的领导,落实部门工作的责任。

要创建“绿色学校”,必须明晰创建的责任和措施。我们认为只有教育者一方的硬件和软件都“绿化”了,才能达到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质变、持续飞跃的教育最高境界。而实现人的“绿化”,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师队伍、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方法等都需我们从领导和制度上去“绿化”。因此,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王彦奎任组长,由副书记王海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宏观调控,创建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后勤赵禹慧任主任,各科室长、年级组长任副主任,部分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具体落实工作。创建办每学期至少召开二次关于“创绿”的专题工作会议,布置各项创建任务,把学科教育、课堂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改造、活动宣传等分别划归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后勤办、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按计划,有步骤,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真正实现了“绿色学校”的终极目标——人的“绿化”。

四、构建环境教育体系,加强学科渗透。

几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做到了环境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初步形成了环境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㈠抓学生养成教育,促课堂环境教育

1、学校的教育可分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堂是学生接受理性教育的渠道,我们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夯实环境教育基础,让环境教育成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学生自觉内化的教育,成为他律和自律的高尚追求。

根据我校养成教育系列,首先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一系列的常规措施,坚持校园环境卫生监督岗、周二卫生日活动、校园环境标语征集活动,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系列活动等。营造了班组和学校的教育氛围,做到科学化、经常性。我们还利用橱窗、板报、手抄报、广播站、征文等阵地和载体开展环境教育。

2、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我校语文、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主要学科始终将课本内有关环保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寻找教材中的结合点,如地理学科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有关环保知识的内容数十处,因而在课堂中很自然地就融入环保知识,从而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掌握环保技能,提高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并且学校每学期安排相关学科进行环境教育的公开课,提高环境教育渗透效果,已成为一项重要教学工作。教务处不定期检查有关环境教育的备课,强化环境教育。

3、在教育科研中渗透环境教育。为了深化环境教育,提高教育水平,我们积极发动了师生平时多观察、多总结,撰写环保论文。

㈡巩固课堂教育,延伸课外环境教育

我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到一手抓课堂,一手抓活动,养成教育不松懈,课外活动促特色。

我们更注重环境教育的时代性,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人口日”、“地球日”、“爱鸟日”、“水日”等与环境有关的重大纪念日,举办主题班会或团会活动课,举行演讲、征文、绘画、小论文等活动,开展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找到一种体验、一种感觉、一种职业、一种岗位的生存环境,进行模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成立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定期开展环保活动,组织学生对校园内部及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学习论文,编辑成册。我们还利用学校种养基地的环境教育功能,让学生充当种养工人,化解基地的一些环保问题,如粪便的综合利用、废物的再回收等。

多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到野外考察,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我为校园添春色”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种花,护花,装扮美丽校园;到居民小区、敬老院、街道、广场等开展公益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深入生活中接受环境教育。

五、创建“绿色”学校长远发展目标

(一)、积极参与创建活动

全校同学要按学校创建计划要求,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者行动,植树造林活动,“三优一学”活动。

(二)、爱我校园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和废弃物,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打扫和维护学校各个区域的清洁卫生。爱护花草树木,遵规守纪,做文明的安达市第四中学校的主人。

(三)、养成环境意识

我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学会与自然界的生物和谐发展。

(四)、积极参加环保社会实践活动

全校同学要走出校园参加环保调查活动,净化、美化城市活动。用我们的文明行为去影响安达市民,去创建我校绿色家园。

篇6: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2013年7月23日

“耕耘美丽中国,实现农行梦想”。长期以来,农业银行以实际行动不断践行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责任与美好愿景。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首创推出绿色家园贷款,致力打造绿色金融,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近年来,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国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指引》,高度重视和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品牌打造、服务提升、产品创新等各项工作,加速推进绿色信贷,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取得了优异成绩。

从2012年以来,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农行重庆市分行共计支持节能环保项目63个,贷款余额182亿元;先后退出“两高一剩”行业落后产能贷款5.3亿元;投放林业贷款近30亿元。该行以实际行动为促进重庆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美丽重庆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和发展绿色金融理念

农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6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农业银行始终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市场定位,在坚持服务“三农”的同时,坚持面向未来,坚持发展可持续。早在10多前,农业银行就在渝首创推出了绿色家园贷款,首开发展绿色金融的先河。

历经风雨,与绿相伴。在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上,“农行绿”始终呈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近年来,农行重庆市分行在贯彻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及总行工作部署中,更是紧密结合自身行情特点和经营实际,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不断树立和强化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推行“绿色信贷”作为支持绿色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略举措,促进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环保法律法规以及银行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相继从发展规划、信贷指引、客户准入、产品创新、风险防范、绩效考评等各方面入手,在全行探索和构建绿色信贷文化,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在全行实施差别化的行业信贷策略,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服务。

贯彻和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强化制度建设,促进绿色信贷发展。该行认真贯彻人民银行的信贷投向指引,制定了“绿色信贷”具体措施,修订了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的信贷政策。将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融入到农行信贷政策、信贷文化和信贷流程中,切实从战略规划、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业务发展等方面着手,抓好与节能减排有关的授信工作,有效防范高耗能、高污染引发信贷风险。对节能减排项目建立绿色审查审批“绿色”通道,为其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强化信贷准入,促进源头控险。重点支持“绿色信贷”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客户、国家鼓励类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较好的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项目、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以及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的项目。与此同时,坚持对不符合“绿色信贷”政策要求的“两高一剩”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建立了信贷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度、重点行业贷款限额管理制度和客户名单制管理制度,严格限制了“两高一剩”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非“绿色信贷”项目的贷款准入。强化额度管控,促进集中度风险化解。积极通过行业授信控制比例管理、限额管理、行业信贷投放计划等手段,优化配置信贷资源,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控制“两高一剩”行业总量,防范和化解行业信贷集中度风险和政策风险。

强化信贷审批,促进信贷风险控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农业银行信贷政策,该行坚持“扶优限劣、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了积极支持项目、严格支持、审慎支持、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信用支持等信贷措施。还根据行业风险特征,采取提高资本金比例等多项措施,严格“两高一剩”行业信贷审批条件,切实防范和控制了信贷风险。

强化信贷退出,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为进一步加强“两高一剩”行业信贷管理、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该行多策并举,加大“两高一剩”落后产能退出力度。对全行“两高一剩”行业的存量客户实施分类排队,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制定支持、维持、压缩和退出客户清单。积极研究压降措施,制定具体压降策略,加大压降清收力度,促进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打造和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在践行绿色信贷的过程中,农行重庆市分行特别注重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加大对环境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的信贷投放。积极有效支持了重钢环保搬迁、开县汉丰湖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巴南长江防洪护岸整治二期、富源新农村公司沙坪坝区森林工程一期项目等一系列项目,为治理工业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防洪减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做出了积极努力。

农行重庆市分行不断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充分结合自身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完善林业信贷制度,增加林业贷款投放,大力支持林业发展。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林业改革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推出“龙头企业+林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林农”等信贷服务模式,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不断促进林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截至2012年底,农行重庆市分行林业贷款余额达29亿元,林权抵押贷款5亿元。累计投放2.3亿元贷款,有效支持星星套装门、美心、建荣木制品、龙凤工艺品等林业龙头企业产品加工和技改,发展林业产业。累计投放7.6亿元贷款,积极支持展禾农业、渝西园林、同力花木、飞雅绿化、天池园林等龙头企业林业苗木种植,促进苗木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采取林权抵押,创新多户联保方式,积极向部分林农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支持林农种植花卉、果树等经济林木。

与此同时,该行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扶助绿色公益发展,助推生态造林。2012年累计投放贷款6.74亿元,为沙坪坝、璧山等区县的造林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相继建成各类绿地3200亩、湿地公园1个、成渝高速路及319国道、108国道两旁景观大道、新造林6000多亩,促进璧山森林绿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提升了城市环境。

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设美丽重庆、打造绿色家园是重庆农行人的梦想和追求,全行将坚持不懈地秉承绿色金融理念,深入贯彻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工作,更好地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7: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范文

GREEN ACCOUNT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摘 要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凸显,各国加强了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使得绿色会计应运而生。实施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日渐深入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回避的发展方向。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企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其中绿色会计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关键字: 绿色会计;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目 录

一、绿色会计的意义„„„„„„„„„„„„„„„„„„„„„„„„„„

1(一)什么是绿色会计„„„„„„„„„„„„„„„„„„„„„„„„„1

(二)绿色会计的背景及发展过程„„„„„„„„„„„„„„„„„„„„2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3(四)绿色会计在我国逐步推行的社会背景及必然性„„„„„„„„„„„„3

二、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一)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4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内涵„„„„„„„„„„„„„„„„„4

(三)绿色会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四)绿色会计是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三、构建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5(一)是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5

(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6

(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7

四、绿色会计制度的形成条件„„„„„„„„„„„„„„„„„„„„„„7

(一)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7

(二)科学计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8

(三)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8

(四)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效益核算模式„„„„„„„„„„„„8

(五)合理编制绿色会计报表„„„„„„„„„„„„„„„„„„„„„„9

五、构建绿色会计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9

(一)构建绿色会计科目„„„„„„„„„„„„„„„„„„„„„„„„9

(二)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10

(三)构建企业环境效益评价„„„„„„„„„„„„„„„„„„„„„„10致谢„„„„„„„„„„„„„„„„„„„„„„„„„„„„„„„„11参考文献„„„„„„„„„„„„„„„„„„„„„„„„„„„„„„12

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现代经济的繁荣景象,但同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污染使得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平衡也受到了破坏等。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阻碍作用已经受到全球广泛的关注。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会计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我国应大力倡导绿色会计的理念,使企业快速建立起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会计的意义

绿色会计的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只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就更少。近几年虽然有少数大企业,在会计报表说明里涉及到这方面的表述,但仅限于文字叙述方法,如企业一次投入资金若干治理“三废”,使废水处理率提高了多少,工业粉尘下降了多少,固体废物递增率下降到多少等等,这种文字性的描述不能提供确切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信息来考核企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或危害,从而企业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其结果还是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宏观经济效益不能协调一致,继而使社会整体效益下降,还是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中国现代企业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绿色会计的内涵、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等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 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 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 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 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 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 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 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 因此, 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 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具体地说,“绿色会计”就是以价值形式, 运用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 对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及披露。这种影响包括相应的损失、带来的效益以及其他影响。绿色会计因其将环境因素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

(1)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因此绿色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周期难以计量。绿色会计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3)研究方法多样。绿色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社会学、环境学等学科。

(4)报告信息多面性。绿色会计报告既应揭示财务信息,也应揭示非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及执行情况,企业对于治理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等。

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即在生产成本中.要将废物处置费用计算在内.避免将这一笔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隐蔽而沉重的费用转嫁给社会,以减少公共费用的开支。由于绿色会计的涉及面较广泛.加之某些要素不易量化,除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外。还要以实物单位和文字说明等描述性方式反映、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环境形成的近期、远期影响

(二)绿色会计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绿色会计是为了适应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它的宗旨就是通过会计手段来控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企业环境污染,提高企业环境质量,从而提升社会的环境质量。它把企业的环境问题上升到了财务战略的高度, 极力使经济与环境之间能相互协调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 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出现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生态环境被污染问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为解决这一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 世纪70年代开始, 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lin)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 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 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

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基本目标: 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 改善坏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两者之间的同步最优化。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 保持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

具体目标: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 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当然为相关客体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最优化, 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企业作为环境污染大户,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企业应作为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力量,对环境保护投资的目的是将其污染资源的利用控制在环保规定的指标之内, 各地政府部门作为监督者身份确保已经污染的环境治理到可接受的水平。

(四)绿色会计在我国逐步推行的社会背景及必然性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已先走了一步。我国不论是在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比发达国家晚走了一步,至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千方百计地逃避环境治理责任或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当今全球我国是生态危机、资源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灾区,有效遏制和缓解这个危机,关乎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中央早就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继而又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教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

而传统的企业会计由于不考虑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反映企业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因而不能满足企业绿色经营的核算需要,由此建立与绿色经营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和经营成果反映模式,将整个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及生

产主体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都反映到会计核算中,建立有环境保护内容的“绿色会计”,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什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朱镕基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 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 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 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 年Barbier 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Harlem Brundtland)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 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 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 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及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业会议上提出来的,保护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就必须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长期发展。由于这一理念的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由此产生,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也称企业可持续成长,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既要考虑近期市场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又要考虑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和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并且企业在实现效益、利润增长的同时,做到与人口、环境、生态相一致的发展。

(三)绿色会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绿色会计本身来讲,它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也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是全球最早推广绿色会计的国家,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协助,逐步实行绿色会计体系。日本也是绿色会计实行较早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早在1999年日本Fujitsu(富士通)电子集团成为了日本第一家使用绿色会计的企业,之后包括日本的IBM、NEC、SONY、RICOH和MATSUSH电子等20余家企业也开始实行,到2001年,日本约有1100家企业引入或正在研究引入绿色会计,比2000年一年就增加了150家。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会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要提高长远的经济效益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绿色会计。

(四)绿色会计是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会计的引导和支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绿色会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成本的控制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成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平衡,会给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对环境成本并没有加以重视的原因。但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将环境成本的核算列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中,对环境成本信息进行计量核算,正确的对待企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才能最终保证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在现阶段,绿色会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理论和实务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来阻碍绿色会计在企业的发展。现阶段,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那似乎成了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而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是否真的规范化,还有待考察。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合资企业相比,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远远落后的,民营企业环保意识淡漠,国营企业的环保满意度下降,这说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对环境成本的重视程度都是很低的,没有形成环境责任的理念。目前企业环境成本的现状是不容小觑的,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就是对企业的一种警戒,必须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严格规范的实施绿色会计。

三、构建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绿色会计从本质上看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具体而言,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一)是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是人类在追求创造健康和富裕的条件时,不要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取得,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传统的会计核算未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助长了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高经济效益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开展绿色会计核算。

21世纪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行为准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经济。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增强企业对资源再利用的意识,可以从绿色会计入手,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核算的范围,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成本,这实质上就是促进了可持续经济的运行。

(二)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不断加强。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但关注价格、技术标准,而且越来越注重绿色标准。因此,企业自身也要求加强对绿色会计的重视。企业通过对环保支出的核算,会带来高额的利润,并且树立绿色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同一。

而在传统会计制度中,根本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成本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不但要考虑环境资源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其利用成本高低。即要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象,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建立起统一的绿色会计制度。

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如企业管理战略、营销战略及财务管理战略等。其中至为关键的是财务管理的绿色化,因为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其生存的前提和关键。它不仅是企业了解自身的现状衡量企业发展状况的根据,而且也是企业制定发展计划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一个企业只有搞好了自己的财务管理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的时

候,处于特殊地位的企业必须首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财务管理实现绿色化,也就是说在企业内部实行绿色会计实行绿色会计可以在很多方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首先,可以科学的明确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所考虑的成本也只是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成本,也就是物质成本、职工工资和部分自然资源成本。正是这种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成本观和效益观导致了资源环境问题。而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企业成本和效益的范畴则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效益。成本和效益的绿色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其次,绿色会计的实行有利于披露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有关的成本和效益信息,便于社会公众了解环境信息,从而发挥监督作用。

最后绿色会计能够将企业置于社会监督之中,是企业合理地承担社会经济责任,公平地计算成本、利益,有利于协调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宝洁、麦当劳等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就是实行绿色会计,将自己的有关环境信息和环保措施公布于众,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求

发达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成为了最热门的国际话题。很多国家都希望政府出面干预本国对外的贸易往来,制定一些协调环境与经济贸易的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绿色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连连受挫,出口商品经常因绿色问题遭受惩罚。因此我国政府很有必要将“绿色”强制性地引入企业,并且纳入企业管理中。而绿色会计就是这样一个管理工具,不仅可以强化产品的绿色工艺,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绿色管理意识,这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才可能实现。

四、绿色会计制度的形成条件

绿色会计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如人们、企业观念的转变,成本、效益核算技术的改进,企业的规模、政府机构对绿色管理的要求和指导等都会对绿色会计的形成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适合于绿色会计而有别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实施绿色会计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在现阶段,绿色会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理论和实务的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来阻碍绿色会计在企业的发展。现阶段,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理念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那似乎成了企业对外宣传的一种手段,而企业内部对环境成本的核算是否真的规范化,还有待考察。据调查,有相关数据表明,公众对企业的环保满意度由2008年的52.47分提高到了2009年的87.6分,在短短一年内,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环保的重视有了很大的突破,甚至由被动管理转为了主动管理。但这仅仅是从整体来看,如果经过仔细调查,不难看出,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合资企业相比,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远远落后的,民营企业环保意识淡漠,国营企业的环保满意度下降,这说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对环境成本的重视程度都是很低的,没有形成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053环境责任的理念。目前企业环境成本的现状是不容小觑的,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就是对企业的一种警戒,必须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严格规范的实施绿色会计。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让其真正融入到会计核算中。

(二)科学计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

社会总成本由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组成,社会总收益是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构成。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目前的条件下无法得出具体数据,在社会总成本中,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可以沿用现行成本核算模式的计量属性,而自然资源成本虽然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只包括自然资源勘察成本和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而按照自然资源经济学的观点,自然资源成本不仅应包括自然资源勘察成本和自然资源开发成本,而且还应包括自然资源耗竭成本和自然资源地租。环境经济学中认为环境污染成本包括:环境补偿成本、环境污染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维持成本和环境发展成本。人们已经设计出包括历史成本法、现实价值法等的方法以计算自然资源耗竭成本,自然资源地租和各种环境成本,但仍然无法准确的计算出全部成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的核算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否则绿色会计制度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合理。

(三)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

合理确定环境成本的性质一直是进行绿色核算的难点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如波音公司在处理有关环境成本时就遇到环境成本应该被费用化还是应该资本化的问题。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对税务、公司报表、企业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在波音公司内部有许多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的报酬是密切挂钩的巨额。环境保护指出的分摊方法自然会引起各相关责任中心的高度关注。同样,波音公司的股东也在密切关注这笔巨额环境保护支出的分摊办法,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将导致公司好几年会计报表数据的极大差异。可见,不同的环境成本处理办法给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建立合理的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效益核算模式

社会总成本、社会总收益概念的改变必然要求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中相比,成本和收益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有所扩大,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增设会计科目,并进行相应的账户处理。我们知道在复式记账法里,会计帐户基本上分为:资产类账户、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成本费用类账户和负债类账户。我们必须将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收益相应的归纳到上述五类账户中去。

(五)合理编制绿色会计报表

绿色会计报告使用者较之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更广泛,因此,绿色会计报告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阔。其主要内容包括:(1)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如我国灌溉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30%,钢铁冶炼中水的循环利用,制造业中热能有效利用,发电传输中导体自身消耗等等。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从提高利用效率着手,也可以寻求有效的更丰富的替代资源,如农业上喷灌、滴灌、还有超导体的应用等。(2)环境污染问题。人类的进步、生产的发达,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带来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企业提交的绿色会计报告对环境污染问题应有客观的、全面的、真实的描述。(3)社会影响问题。企业的存在和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加大了当地的经济投入,但同时也加剧了当地的资源紧张程度,如用水、用电等。所以,绿色会计报告不仅要反映正面效应,还应反映负面效。

五、构建绿色会计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绿色会计科目

传统会计的科目主要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等,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而企业对空气、水体等环境造成的破坏产生的资源环境要素传统会计往往不予考虑。这就是绿色会计所要核算和计量的自然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包括其收益和补偿,是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是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基础上所做的调整,增设了“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等环境会计科目。

1.绿色资产。

绿色资产是指企业从已经发生的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能源、金属、非金属矿等自然资源性资产和土地、森林等生态环境资产。具体账户的设置应借记“绿色资产——X X 项目”,来核算企业所拥有的绿色资产的总量,还需要贷记“绿色资产损耗”科目来计算企业绿色资产的损耗程度,从而得出会计主体的绿色资产净值。

2.绿色负债。

绿色负债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和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所应当承担的责任,需要以资产或劳务进行补偿。绿色负债包括的内容和绿色资产是相对应的,具体要在绿色负债的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包括“应付环保费”“应付工资——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付环境补偿费”“应交资源税”等,来具体核算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绿色成本。

绿色成本又称环境成本,是指在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绿色成本包含的项目很多,例如,环境维护费、环境治理费、环境补偿费、环境罚款支出、排污费支出还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等等,一般应设置“管理费用——X X 费用”科目进行财务处理。“环境成本”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转入“本年利润”。

(二)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

经济学家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四种:(1)因企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影响而引致的成本,这些成本在法律上并不要求企业负责;(2)企业因环境管制而导致的财务负担;(3)环境业绩的成本;(4)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成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建立和实施环境成本的核算是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关的环境成本信息。核算的内容应包含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计量和企业环境成本的记录报告。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来进行环境成本的管理,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从而形成一种完善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在环境核算的标准方面还是空白的,对企业来讲环境成本的核算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企业控制环境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企业环境效益评价

企业绿色会计的实行必须依靠对企业环境效益作出正确的评价,由于企业的各项环境指标引起的经济价值难以量化,所以只能模糊的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篇8:走绿色、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

乌兰察布市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传统, 特别是背靠阴山的乌兰察布草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随着人口迁移骤增,草地开垦、种植、沙化,天然草原畜牧业受到生态恶化的极大制约, 自然资源匮乏的乌市经济也因此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增长无力。为此乌市市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深刻反思、高瞻远瞩,在1994年率先提出了“进退还”发展战略,从而奠定了乌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全市畜牧业以平均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牲畜总头数从1994年的491万头只,发展到2008年的780多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已达73.53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9.2%以上,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并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进退还”战略的实施, 乌市市委、政府适时提出“建设畜牧业大市”发展思路,农区舍饲养殖逐渐扮演了全市畜牧业的主角,以肉羊为基础,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各种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专业户遍地开花,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迈进。良种的引进与繁育,显著提高了个体效益,养殖规模的形成,带动了饲草料种植、加工业的长足发展。畜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动物产品加工,运输业的兴起,全市60多家肉类加工企业,直接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畜牧业发展已成为乌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市委、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呈势而上,把建设畜牧业强市,摆在兴市富民的第一位,畜牧业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一是畜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虽有524个各类养殖小区,2964个养殖专业村,13.7万专业户,比起全市40多万农牧户,比例还小。二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由于养殖户科技知识比较低,虽经多方培训、示范等,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慢,效果差,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显著。三是良种化程度不切实,虽然全市的良种种畜比例达到了90%,但真正具有稳定遗传优势的良种比例并不高,特别是具有乌市特色的良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四是动物疫病隐患较大,一方面是旧的疫源根除不彻底,诸如炭疽、布病等;另一方面新的疫病不断传入,如粘膜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五是兽药质量差、使用不规范,虽经连续5年的打假整治,全市兽药合格率仅达到50%,而且用药不规范,导致动物机体微生态系统的失衡,降低了动物自身免疫力,同时也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肉类市场存在隐患。六是适合该市的特色养殖没有得到扶持和发展,如养兔业。最后就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品牌优势和特色效应。凡此种种,都是该市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养殖品种、规模、饲养、管理、加工、投入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资源、特色养殖,培植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发挥价格优势,占领全国乃至世界畜产品市场。笔者认为,这是乌市畜牧业大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走绿色、特色畜牧业之路的措施

1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

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的契机,继续推进“进退化”战略的实施,通过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绿色养殖环境。

(1) 杜绝工业“三废”对草牧场、水源污染。该市工业不发达,相对于绿色养殖是件好事,后期的工业建设项目,要做好绿色生产环境评估,达到对环境污染的零排放。

(2) 实现草原防虫灭鼠的生物化。要培育和保护草原病虫鼠的天敌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灭虫、灭鼠药的投放。

(3) 要加强养殖基地、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监管,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养殖业废物,特别是粪便要通过生物发酵用做种植业肥料;加工业废物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再利用。

(4) 用作养殖业饲草料的种植业,要避免施用化肥、农药,采用绿色肥料和生物技术实现作物高产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5) 申请并通过绿色养殖生态环境的评估认证。

2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要围绕本市天然草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区特色,大力发展品牌产品,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创绿色、特色畜牧业效益。

(1) 以养羊为基础,重点发展肉羊业。要利用本市基础寒羊的多繁优势,杂交繁殖肉羊,开展羔羊育肥。同时要发展牧区戈壁大尾羊优良品种,发挥其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受伊斯兰国家青睐的优势,建设出口基地。

(2) 突出发展奶牛业。该市(特别是前山地区)自然环境有奶牛生产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绿色种植业所提供的充足的青绿饲草料,要抓住国家实施“奶业行动计划”的机遇。借助伊利、蒙牛、草原牛妈妈等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绿色环境中生产绿色乳品的品牌效应,抢占全国市场,进一步激发农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使该市奶牛业得到更大发展。

(3) 积极发展养兔业。养兔业具有不破坏生态环境,饲草料利用率高、繁殖快、出栏快、见效快等特点,加之兔毛、兔皮、兔肉价格看好,特别是兔肉被视为保健食品,养兔业应是本市的特色产业。皮肉兼用型的獭兔是首选的养殖品种,尤其该市适宜的温湿度,具有生长优质皮毛的天然优势,关键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做好产后服务。

(4) 适度发展规模特种养殖业。要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和开发特种养殖,如鸵鸟、七彩山鸡等。

3加强技术服务和执法体系建设

(1) 要继续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文件精神,加强乡镇苏木畜牧兽业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发展基层站面对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指导、服务功能。

(2)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要建全市和旗县市疫病诊断实验室,定期监测、预报疫病动态,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3) 要建立动物疫情扑灭快速反应机制,根据国家、自治区及本市疫病预测趋势,做好紧急疫情扑灭必需的疫苗等物质储备,加强冷链建设。

(4) 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完善执法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努力实现从动物饲养、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使用到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消费的全程管理,一切过程都要在“绿色”的前提下运行,杜绝任何违规操作的行为,为发展绿色畜牧业保驾护航。

4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

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畜牧业产值,创建名牌产品的优势产业。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类畜产品现代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建立,绿色名牌产品的开发,打通流通渠道,占领市场,以带动养殖基地建设和农牧户的养殖水平提升,使全市分散的养殖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并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衔接起来,使该市的绿色畜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增大。

(1) 奶业要依托伊利、蒙牛、草原牛妈妈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而发展。

(2) 兔业要认真考察研究,引进或联合或创建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养兔业发展,绿色兔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3) 羊肉加工企业在该市发展快,数量多,但规模小、设备差、秩序乱。全市60多家企业除华北双汇外,几乎没有一个在全国市场知名的绿色品牌。因此要引导这些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建立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较大型肉联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标志认证。鼓励企业投资养殖基地建设,并通过绿色养殖标准体系认证,为企业提供绿色食品加工所需的绿色原料。

(4) 该市要抓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场准入、实施“放心肉菜”工程的机遇,争取占领北京市场,这对进一步拥有全国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装备先进的肉类保鲜运输设备,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采用国际先进的辐照消毒和真空保鲜包装技术,鲜销北京市场,让北京市民真正享受来自大草原绿色食品的特美滋味。

(5) 要通过引进、改造、联合等形式重振皮革加工业,依托熊猫品牌,大力发展皮革产业。

(6) 要依靠丰富的动物性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要利用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研究开发新药品,努力建设现代化生物制药基地。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绿色、特色畜牧业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社会性事业,而且是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亮点,对环保、种植、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及社会都要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

(1) 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责任制”的规定,实行“一把手”工程,协调各部门实现专业化、一体化生产。

(2) 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项目研究、市场开发、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基础投入,保证这项事业正常运行的费用。

(3) 加快绿色、特色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标准、规范、规程的研究制定工作,要按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制定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

(4) 加大宣传力度。对本市实现了绿色生产的基地、通过了绿色标志认证的企业及特色产品,利用参展、新闻发布会、广告等形式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使广大生产者、消费者了解和使用这些产品。

6加强培训、示范工作

要建立健全市、旗县市、乡镇苏木三级培训网,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及监测执法培训,提高参与绿色畜牧业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

要选拔各类技术人才在不同类型的绿色产品植、养殖小区、基地或农牧户、龙头企业进行绿色畜牧业生产,起到示范和引路的作用。

上一篇:再道一声晚安作文下一篇:华夏幸福产业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