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2024-08-26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精选8篇)

篇1: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4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1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2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4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方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方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方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方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篇2: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1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2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3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篇3: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 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的“线段”,转变为二维区域的“面”;相应的“度量单位”由“线段”变为“正方形”;另一方面表现为度量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拓展:除基本的度量法 (即先确定度量单位,然后看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和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度量外,还可以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本质还是度量法)。因此,通过《面积》的学习, 让学生感悟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能为其今后角度、容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把握度量核心要素,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明晰度量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1)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对面积的直观感知包括两步:首先是认识面,然后是面的大小,即面积。教材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物体(黑板和国旗)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 然后借助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描述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注重面积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教材安排了让学生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侧面的大小就是侧面的面积。为避免学生一提到面积就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包括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旨在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面积。

(3)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

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为了落实这一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不同的图形、计算不同形式摆放的长方形面积,在同样大的正方形中去掉一个同样大的长方形(但长方形所在位置不同), 思考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否相等等活动。这些练习旨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不会因其运动或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可加可减性,从而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4)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周长与面积大多共同承载于一个图形之中,为避免学生将周长与面积混淆,教材在建立面积概念的初始阶段, 就注重采用多种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以区别。有通过操作活动加以对比区别的:体会周长的活动是描画一周, 体会面积的活动是涂色;有借助面积单位加以比较区别的;还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的。通过对概念的比较辨析,既能帮助学生将面积概念与周长概念加以区别, 又能加深他们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

度量对象决定度量单位。面积单位的确定应满足统一性、便捷性和密铺度量对象等原则。

(1)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教材在例2中编排了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活动。由于两个图形的长边和宽边均不相同,很难通过观察或重叠的方法获得比较结果,由此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需求。基于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经验很少,教材采取了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2) 让学生经历选择、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

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初步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对单位相同有一种本能的认识,因此教材不在“统一单位”(大小)上大做文章,而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体会选择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教材提供了三种基本图形:圆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体会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四条边长度相等,摆放时不受方向限制, 作面积单位更合适。

(3)重视常用面积单位 表象的形成 。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面积单位的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如让学生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二是给学生提供用面积单位测量实际面积的机会,如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面积等活动。三是注重培养估测意识,并有意培养学生积累估测的策略。

3. 让学生经历用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 , 体会度量的方法,理解度量值的含义

学生在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后,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 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对度量值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此,教材在讨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以度量的本质为核心,层层深入地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首先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计算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时,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方法;二是数出每行个数和行数,用乘法计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为面积公式的形成提供直观经验。接着让学生通过摆不同的长方形,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并以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进而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编排,使学生经历了用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计数度量单位个数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度量值和公式的含义,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度量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二、基于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1.面积概念的学习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

刘加霞教授认为, 学生对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阶段1: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量”,直接或间接比较“量”的大小)。

阶段2: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或用 另一个量为中介进行比较)。

阶段3: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

阶段4: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

阶段5: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对《面积》单元的教学应把握好阶段性,做好课时的划分和课时目标的规划,使学生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 达到阶段1和阶段2的水平;通过例3的学习,达到阶段3;例4和例5的学习,对应阶段5;例6和例7的学习,对应阶段4。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重新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和课时的划分:先学习例6,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再学习例4和例5,探索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再学习例7。

此外, 为强化面积概念的本质,可根据皮亚杰的实验,增加一些变式练习。

如:将一个图形或图形的一部分进行平移、旋转等变换后(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左右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又如, 在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中, 去掉同样大小的三个小正方形,判断所剩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把 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让学生把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度量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 制造认知冲突 , 让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如在认识面积单位之初,激发学生用单位度量的需要;在认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测量讲台的面积,使他们感受到麻烦,产生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等。

(2)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 , 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为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除安排观察、举例等活动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不用刻度尺、不看参照物,自己动手画(或用剪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 生合作制 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 再将自己画的图形与标准单位进行比较,并调整其大小,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表象的目的。

(3)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

量 (liàng) 是量 (liáng) 出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面积单位的价值。

(4) 梳理面积单位 , 形成结构化认识。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对学习的面积单位及时梳理,掌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5)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为发展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练习:一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二是估测练习,如一块手帕的面积是()。

3.充 分 利 用 直观 操 作 ,深 入 理解面积公式

要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面积公式并非易事,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

教师可组织学生用面积单位度量或拼摆不同的长方形,重视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允许一个一个地计数,也可以用乘法计数,明确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与行数的乘积就是面积单位的总数,即多少个面积单位。

(2)沟通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和行数一一对应的过程展现出来。如长是5厘米, 每行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宽是3厘米,可以摆这样的3行。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不同,数值的大小是一致的,为面积公式的形成做好充分准备。

(3)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篇4: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倍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后出现的内容。本课共有三个例题,例题1是让让学生用笔圈一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形象的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例题2是让学生做教室清洁的案例为情境,通过给的条件,用画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是用除法计算的思维模式。例题3通过学生用画图理解的方式,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是用乘法计算的思维模式。这些例题都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课让三年级的学生在倍数的计算中运用已学的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通过计算掌握,并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方法。三年级阶段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要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本节课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三年级学生现有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兴趣、能力等,设计出有一定趣味的、略有难度的任务,吸引学生主动探索。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注意设计不同层次和难度的“任务”。教师要进行教学引导与启发,正确引导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让三年级学生运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去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用圈图和画图的方式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

(2)巩固三年级学生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计算能力。

2.数学思考目标

(1)利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通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完成“倍数的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三年级学生利用了表内乘法口诀和表内除法的能力,提高三年级学生接受计算知识与思维的变化。

3.解决问题目标

把“倍的认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倍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应用。

(2)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的思维模式,构建一个自己对倍数的认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在主要的计算过程中,认清倍的概念,能求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教学难点

在具体和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能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1.多媒体教学设备;2.课件展示;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学习。

七、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3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倍的课题,引导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三年级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点击课件出现题目——《倍的认识》。

2.认定目标(5分钟)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1)理解倍的基本概念;(2)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转换成数学问题来计算;(3)让学生理解倍的认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让三年级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更有方向性、目的性。

3.学习新知识(8分钟)

实际运算演示1:(1)打开图片:1)用六个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来进行示范;2)让学生来说正方形和长方形分别有多少个。

(2)提问问题:1)问学生正方形六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是长方形的多少倍? 2)请小老师起来回答,并且和同学解释怎么计算得?

实际运算演示2:请学生上来做示范:(1)请十二个学生上来,男生四个,女生八个;(2)让下面的学生来说女生是男生的多少倍?(3)请多个学生回答。

实际运算演示3:(1)用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1)打开多媒体,展示十个乒乓球和两个篮球的图片;2)问学生乒乓球是篮球的多少倍;3)请小老师回答问题,并且说明下一次在体育课上如何应用倍的认识区分其它球的倍数。

4.巩固新知识(7分钟)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来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过程,强调注意事项(课件):(1)画十个笑脸和两个星星,计算笑脸是星星的多少倍,并且写出正确答案;(2)学生实践计算对倍的计算的任务,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5.教学反馈(3分钟)

通过观察,能展示部分计算好的学生的过程进行展示和点评。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6.课堂小结(4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的内容,回答问题,讨论心得。并让学生总结出自己在对“倍的认识”和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印象。教师强调重点,难点,起到强化作用。

7.布置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回家用家里已有的水果对倍的认识再进行巩固加深,应用到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

篇5: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

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篇6: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 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篇7: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这里我王老师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经验听后:

首先,创造场景,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具体,生动,充满活力的,才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上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王建立了这样一个教学链接:黑板和国旗有一张脸,如果你匹配整个游戏的一面,你会选择哪个?这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全面感知,引导施工。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这一课的概念是更多的教师没有机械地交给学生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但在充分运作,合作和交流中建立和了解区域和面积。通过让学生参考一个手指,触摸,比对象的表面的比率被引导到他们的区域。让学生观看黑板和电视屏幕,那大。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然后让学生触摸数学和练习封面,什么感觉?然后与它们的尺寸进行比较。谈谈你是怎么回事。根据学生的经验,一般可以用来比较重叠方法的大小。这样,形成区域的概念是深入的,在各种感官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的概念,逻辑,在需要这种链接的统一区域单元的经验中,教师仅仅呈现学生猜测两个区域接近不同矩形的形状。思考:如何比较这两个矩形区域的大小。学生通过概念 检查,重叠不能直接比较刺激认知冲突。然后提供工具(小矩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手动摆,共同探索,学生操作和报告:选择不同的图形,摆动结果不一样;通过多个熟人和矛盾,让学生知道两个物体区域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只使用方形测量更方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探索意识。

三,值得讨论

篇8:三年级数学《面积认识》评课稿

一、重视知识网络的形成

进行单元复习,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一章学了哪些知识,是不是都掌握了,要让学生心中有数.为此,让学生构建本章的知识网络,这项工作让学生课前完成,以便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同时也做了“回头看”工作.上课时由学生回答各自整理的知识网络,有的学生照搬教材给出的知识网络,而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认识,制出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形成这样的知识网络,何愁学生不掌握知识?把握住前后知识的联系.

二、重视知识的来源的复习——重视“过程”复习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摒弃在教育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来源,这样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才能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学.复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要求学生必须要知道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一个可以从“图形的面积”中来,也可以用多项式乘法加以验证.教师也可以补充除了课本的公式来源,也可从其他不同的图形面积中来.比如,平方差公式也可以用图1验证出来.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a+b)和(a-b)的矩形.

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从知识的“源头”抓起,学生学的知识才会得到巩固,学的知识才会活起来,知识也不容易忘记,才会在生活中有意识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这样做胜过做大量的习题,而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死记,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易遗忘、易混淆.但加强知识来源的复习,学生的遗忘律明显降低了很多,而且不容易忘记.因此,数学的学习也要重“过程”,不能简单的理解数学的公式只需记记就行了.这也给我们的平时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要重视“过程”教学、重视数学知识的来源.

三、重视平时学生典型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肯定会犯一些共性和典型的错误,教师平时可做一个有心人,将学生的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甚至可以记下犯错误的学生的名单,然后针对这些错误教师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在单元复习课堂上不要怕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而勇敢让学生将错误暴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解归纳讲述要好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首先要分析原因,也要找教师自身的原因,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千万不能一味的责怪学生,学生也不想犯错误,也想把自己的学习搞好.比如,我在复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一章时,发现不少学生会犯如下错误(a+b)2=a2+b2,(a-b)2=a2-b2,分析其原因主要受旧知的影响(ab)2=a2b2.教师还须注意有的学生犯的错误可能一时改正不过来,更需要教师有更大的耐心,千万不能放弃,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也会更正一些基本的错误,保证他们对数学不完全丧失信心,使他们“学有所得”,你帮他纠正了平方差公式的错误,他不仅感谢老师,而且也会对后续学习增加信心,何乐而不为?

四、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现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标准也提出,现在的中考命题方向逐渐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而学生的能力和创新,在教师的引导下一点一滴的积累,并不是一下就能达到一定的要求的,我们在复习教学中更应有意识加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复习中可以通过题目的变化和一题多解来渗透这一要求,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化简:(3+2m)2-2(3+2m)(3-2m)+(3-2m)2.

大多数学生应用乘法公式先将括号展开,然后再进行化简.但仔细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仔细观察有的学生发现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来化简更为简便,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这个题目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加强解题的能力和创新.本章用图形的面积验证乘法公式,可布置你能否用类似的方法来验证.

上一篇: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困境分析与出路探讨论文下一篇:六一体操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