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2024-09-05

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通用8篇)

篇1: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按照 “积极预防、有效应对”的原则,为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救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我院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工作实施预案;为检验预案启动能力和把我院的急诊抢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日前在我院与县卫生局医政科、嘉善县医学会联合举行了一次医疗急救应急演练;

现场检验了我院医务人员在处理急诊病人时疾病的诊断;就诊时突发心跳骤停,各科室抢救人员第一时间的到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的技能;同时演练现场制造了家属急躁的的心情和紧张的医患关系,考验了医务人员的沉着应对的和医患沟通能力。

演练结束后县医学会的专家对这次演练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认为此次模拟演练与实际抢救工作存在一定区别,但还是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在今后实际抢救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卫生局医政科孔科长肯定了这次演练取得的成效,提出院前急救是医院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要予以高度重视,随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准备,并注重处理预案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和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并要求各单位开展各种岗位技能比武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于晓华副院长给全体医务人员讲解了如何避免和化解当今医院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危机;来自各基层医院的业务院长、业务骨干一行40多人,观摩了整个应急演练并参加了培训。

嘉善县姚庄镇卫生院吴明权

2011-11-20

篇2: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或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矿山队伍潜能,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对完成构建“六个支撑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政府应急救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河南省矿山救护队的现状简介如下。

一、队伍现状

河南省境内共有独立矿山救援单位24个,服务矿井1642处,共有救援中队45个、小队131个,总人数1995人。其中指挥员207人,队员1195人,维修工48人,司机188人,化验员10人,其他337人。装备有大、中型救护车106辆,指挥车30辆,装备车7辆,化验车1辆,正压氧呼吸器641台,其它呼吸器1686台,呼吸器校验仪242台,苏生器219台,以及其它装备。

2000年至今,全省救护队共开展矿井反风演习530次,预防性检查84626人次。发现不安全隐患171398处,现场主动解决53906处。2003年参加事故抢险325起,抢救遇险人员620名,其中生还493名;恢复巷道50583米,恢复可采储量698万吨。这支队伍在灾害防治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特点 1.训练有素

坚持贯彻“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救护原则,实行军事化管理,注重理论学习、技能训练,长期经受高温、浓烟、水灾和有害气体等的严酷考验,形成一支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反应迅速、协同作战的专业化队伍。各救护队经常组织野外佩机、搬运伤员、灾区汇报等项目演练,提高指战员的身体素质和整体

实战能力。在2002年美国 挖巷道260余米,处理严重冒落区53米,新开绕道12米,装风帘9道,加固风门2道,安装水泵15台,排水4200立方米,21名矿工全部被抢救升井。

4.服务社会

在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矿山救护队积极向非煤矿山和其他行业拓宽服务范围,2003年全省救护队共参与非煤矿山事故抢救26起。安阳市、禹州市、巩义市、新密市和济源市等救护队已正式将非煤矿山纳入服务范围。同时,受当地政府委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应急救援工作。2003年5月1日,焦作市解放区烈士街一民宅发生爆炸,钢筋、水泥板块狼籍,在场的消防、武警等救援队伍进展缓慢,市政府请求焦煤集团救护大队支援。该队立即出动,仅用4个小时,将3名遇难者抢救出来,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

三、存在问题

1.矿山救护队体制亟待改革,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健全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缺乏统一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应急救援能力不足,全省矿山救护资源配置不合理,工作任务不均衡,部分机构、人员闲置。

2.救护费用制度不合理,救护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国有煤矿救护队费用全靠企业负担,地方救护队主要靠与附近煤矿签订救护协议收取费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少科学合理的保障制度。必要的救护资金得不到保证,救护器材老化、不足,直接影响了救护效果。

3.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含量低,部分装备质量不过关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救护装备技术水平落后,新开发的部分装备质量不过关。

4.救护队伍发展与社会需要存有差距,救护队员更新不及时 据统计,目前全省救护队有15%的队员超龄,有些队员年龄已超过45岁。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知识技能、作战方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需要。

四、建议和措施

1.充分发挥矿山救护队伍潜能,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坚持政府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将矿山救护队同消防队、卫生急救中心等一并纳入到政府应急救援体系之中。设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电话为118,与消防119、卫生120相衔接,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合作,优势互补,提高综合协调作战能力,从体制、法制和资金方面入手建立应急救援长效机制,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按照《安全生产法》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活动日益增多,生产安全、公共安全愈加重要,必须不断增强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议整合矿山救护资源,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技术支持系统、信息通讯系统和装备保障系统,增强应急救援综合能力。

4.采取强制措施,建立专项救护费用制度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建议确立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的专项救护费用长效保障机制。政府将应急救援保障基金纳入到国民经济和政府概算,企业从划拨的专项安全生产费用(如煤矿的安全技措资金)中按比例提取救护费用,保险机构按比例支付应急救援减免的部分事故损失所折算出的费用,建立应急救援挽回再生价值与提高社会保险程度的科学公平制度,拓宽资金渠道,改善救护装备面貌,广揽人才。

5.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推广应用救护新技术、新装备

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新救护理念,增加科技含量,制订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发展规划,提升救护技术装备水平。

篇3: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科研能力,质量

研究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是学识渊博的社会精英。曾几何时, 拥有研究生头衔就象征着高新技术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的三高单位与高薪。因为按历年的统计数据看, 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高, 本科生比专科生高, 仿佛成了定律。但是, 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就业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甚至在某些地方发生了逆转。从吉林、四川等地传来的消息表明, 在有些地方, 大学中就业出现了一种就业率与学历“倒挂”的现象, 即学历越高, 就业率反而越低, 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而2009年,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 毕业生总数比上年陡增52万, 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寒流”。甚至个别地方出现“被就业”现象,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争议。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就业难似乎一时之间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热点。

然而, 就业难的同时, 我们注意到, 我国真正的高层次人才却一将难求。近日, 四川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联合通报了高层次人才需求信息。为了招纳贤才, 不少单位都开出了百万年薪、配房配车等优厚条件。应该看到, 高校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就业状况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形势、行业的发展状况、所属高校的声誉、研究生在校期间所接受到教育、在校表现以及高校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等几个方面。其中, 研究生自身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是就业压力背景下脱颖而出, 提高竞争力的根本。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 强调专业能力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变化, 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 引导其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 还教授学生面谈、社交、礼仪、选择服饰、撰写简历和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不可否认, 这种就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就业率有一定帮助。但是, 随着就业服务的日趋完善和国家层面超常规政策的失效, 这种短期措施的潜力逐渐发挥殆尽, 因此, 就业压力必将长期存在。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 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其从事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并不是就业技巧的高明, 而是其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研究生自身都应有一个长期的规划,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帮助研究生找好定位, 树立就业成功与否和质量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专业能力的就业观念。

二、研究生培养, 着力提高专业水平

1.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注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应该以“结合科研, 锐意创新”为宗旨, 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的选题、实践等工作, 都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去完成, 这都需要具体科研项目为支撑。因此, 科学或技术研究是其工作的核心, 也是有效锻炼其能力的直接手段。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接触过科研项目的研究生, 没有深入进行科研选题、项目调研、研究方案制订、反复实验与经验教训的总结等过程, 能够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研究生导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和就业质量。因此, 把导师的培养过程作为研究生的就业工作纳入研究生管理部门的掌控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应在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中, 按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数, 高层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及出版专著数, 科研成果获奖数等条件顺序进行遴选, 使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在招生数量上适当倾斜。这样可使学生都得到较为充分的科研锻炼, 不至于出现学生没有项目做的情况。另一方面,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与导师的指导也是分不开的。为此, 不仅年轻导师, 已经上岗的老导师也应该定期参加培训,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通过各类培训活动, 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培训交流、观摩和互动的平台, 帮助导师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胜任导师职责。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个性化培养

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急剧膨胀, 其数量与博士生数量越来越悬殊。因此, 当前的硕士阶段已不再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阶段, 硕士也脱离了早期过渡学位的定位。如国外的硕士学位, 一般就是培养一些很实际的操作人员, 与市场接轨。而随着我们的科技发展, 我们的技术进步了, 我们就会极其需要技术方面的专才, 美国都是让硕士学位的人去做专业的技术人员, 而绝不是一味地培养所谓学术型的人才, 不然很容易造成学历贬值。

幸运的是,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加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的改革步伐, 教育部在2009年3月6日宣布, 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将进行重大调整, 研究生培养将从过去的研究型为主转变为应用型为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针对社会需求, 对专业研究生和学术研究生区别对待, 采取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对将研究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考核的终极目标的做法进行改革, 更加注重研究生能力和思维设计能力的培养, 不以发表论文多少或高低作为研究生毕业和准许答辩的硬性指标。此项决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步骤。

3.制定合理系统的研究生培养的考核机制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表现为“严进宽出”、一考定终身的现象严重, 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关, 基本上就等于拿到了学位, 缺乏学习压力和足够的动力。一些学生考研的初衷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左, 入学后学习目标偏离和研究动机缺乏。同时, 应试教育导致生源研究基础薄弱,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 许多学生基于就业考虑而放松了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的学习, 缺乏起码的研究能力。

因此, 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考核机制迫在眉睫。打破研究生“零淘汰率”是加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淘汰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尖端、培养优秀, 如果没有淘汰落后的机制, 就不会产生最优秀的人才。因此, 只有坚持“严出”原则, 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 提高就业质量。同时, 对出口严格把关, 对于提高生源质量也是一种保证。

三、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1.明确认识, 准确定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从目前考研人群的动机和社会取向来看, 虽不排除部分有志献身于科学的考生, 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存在考研动机复杂 (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逃避就业压力、盲从等) 、功利性强和缺乏科学精神等弊端。因此,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前, 应该考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否适合自己。在此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对自己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对自身的发展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正视自己的情况下, 及早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2.“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如前所述, 研究生的核心在于“研究”, 即探寻未知的世界。因此, 研究生学习与其他阶段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差别, 就是不再由老师进行填鸭式的教育, 而主要在自己钻研, 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导师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和洞察力提出研究方向。事实上, 在某些具体问题或技术细节上, 对导师而言也是陌生的未知的, 研究生通过钻研也许会比导师了解得更为深入。实际上, 在干中学, 边干边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通过实践的锻炼, 研究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漏洞, 能力不足的方面, 查遗补缺, 培养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该认识到, 导师只是自己科研路上的领路人, 要救生要通过自我教育和独立学术思想的形成, 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教育最高境界。

总之, 从根本上来说, 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是研究生自身的科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 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体, 从终身职业发展的角度, 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行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自身价值, 学会自我定位, 树立就业的根本在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学校层面来说, 应结合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学生本人来说, 要学会学习, 善于发现, 敢于批判, 勇于创新, 逐步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独立的学术思想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祥武.“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就业率为何与学历“倒挂”.人民日报, 2007-11-26.

[2]袁新文, 赵婀娜.我国助推大学生就业力度空前政策措施覆盖面之宽前所未有毕业生陡增52万就业率与上年持平.人民日报, 2009-7-20.

[3]高路, 李晓慧.揭开高校“被就业”暗藏的“天机”.新华社北京频道.

[4]年薪百万配车配房103单位招722名“海外高才”.华西都市报, 2009-7-24.

篇4: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关键词】ICU护士;应急救护能力;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88-0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ICU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是医院工作的缩影。抢救患者及时与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患者安危与预后,且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这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规范化管理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还离不开业务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为了提高ICU护士的应急抢救能力,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我院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医院管理年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情况,2010年对ICU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加强ICU的规范化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常见因素与措施

1.1 ICU的工作特点[1] ICU护士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专业培训,了解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特点,是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的神圣职责,才能在工作中百战百胜.使急、危、重病人得到及时、准确、快捷、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阻止/改善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

1.1.1 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ICU急救病人数、病种,危重程度等均无预见性,抢救的病人何时来,病情何时发生都是未知数.所以,ICU护士、仪器、抢救器材、药品等必须时刻处于应急状态,随时做好紧急医疗救护准备。

1.1.2 变化急骤,体力大 ICU患者通常以意外伤害、突然发病/病情急剧变化而短时间内急需救治,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加之急、危、重病人病种复杂,其身体素质,精神各异等等也给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短促的急救时间上需护理人员要有快速果断的处理;且抢救执行医嘱一来一回的徒步,心肺复苏的体力消耗,更衣翻身的体力劳动,还要不断观察病人的病情,体力强度大 每一环节均需消耗一定的体力。故要求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反应灵敏、身体健康的护理人员来胜任ICU的工作[2]。

1.1.3 应急性强,责任大 ICU患者病情变化迅速, 生与死就在几秒钟内,医生的医嘱更改频繁,且抢救时大多是执行口头医嘱,这就要求护士治疗上要及时、准确、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必须即刻实施紧急救治,不容迟缓,最大限度地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

1.1.4 病谱广,多科交叉[2] ICU患者疾病涉及面广,专科多,原发病/继发病/或兼症一时难以区分,要求护士必须知识渊博,经验丰富,适应疾病谱的变化 ,做一个"全能护士”。

1.1.5 难度高 风险大 ICU病种多样复杂,抢救工作中不单纯是一种医疗行为,还涉及到经济、风险、纠纷等诸多方面,当遇突发事件时,现场的大火、爆炸、针刺、体液污染等对护理人员构成一定的危险。这就要求从事ICU的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保证抢救工作质量,避免因急生乱,杜绝医疗纠纷.恰当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使患者和家属尽快面对现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

2 科学管理制度化

2.1 合理使用人力资源 有健全的医疗机构急救体系和良好的医疗救护设备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思想品德好、能吃苦耐劳、医疗技术精良的高素质专业护理队伍。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建设标准,分级管理,固定护理人员编制,分工到人,责任明确,编排具有临床经验、反应敏捷的资深稳重护士担任组长,协助护长管理;理论及操作过硬的护士分管床位;灵活年轻的护士在带教下跟班管床.做到分工不分家,各尽所能,各尽其职,密切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做好传、帮、带。

2.2 强化岗位培训 抢救工作中护士集“医、技、护”于一身,应急能力的强弱反应护士有没有接受严格的岗前急救专业培训,有没有熟练掌握基础生命维护及常见危重病的应急处理。岗前培训制定ICU人员教育培训的主体内容来实施培训。从制度到临床,从理论到操作,逐个达标,以适应ICU的工作需要。抢救设备做到完好 ,定物品、定位、定人、定消毒以便紧急之需。做到日日检查,班班交接,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个个有责任,环环相扣,使教育培训模式转变成“要我学” → “为我学”。

2.3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风险防范 ICU是个特殊的诊疗场所,抢救时护士工作量大,体力大,任务重,难度高,风险多等,这就要根据目标管理条例和现有条件分别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项抢救制度,完善和规范各项应急预案,制定和执行全国统一管理的各种标准.要求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准,慎独,规范,做到“急、准、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忙而不乱,全力以赴抢救病人生命。最大限度地满足抢救的需要。

2.4 操作程序化 急、危、重症患者,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心肌梗死、大出血等,应结合实际情况,实现ICU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常见急、危、重病症的急救流程图,以便护士胸有成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准确、迅速、有效的实施救治,有可能由于获得提前数分钟的有效抢救时间而拯救了生命[2]。

2.5 三基培训 稳定现有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三基培训,不断充实急救专业护理人员,正确应用于临床急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利用晨会及交接班时间提问相关知识,每月科室业务学习,每半年进行专业训练考核,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注射泵、除颤仪等仪器使用及简单的故障处理。护理部半年进行一次理论及操作考核,保证ICU护士操作合格率达到100%。以此规范年度考核制度,同时作为能否胜任ICU工作的重要依据。

2.6 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训 重视急救医学教育与发展,提升急救服务质量与水平,人才是关键。培养高层次的急救护理人才队伍,是ICU的一项长期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也是考核一所医院管理水平、医护人员基本素质和救治水平的综合指标。抢救成功的关键 = 一流的技术 + 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

2.7 提高护理人员知识层次[4] 重视护理教育,改变知识滞后的现状,提供更多参加学习机会,培养在职专科护士 ,支持鼓励自学自考,加强急救医学的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学历、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工作能力与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在专业生涯中不断学习、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使ICU护理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坚实的基础知识,一流的技能,不仅有沟通和教育的能力,且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培训方式多元化 充分发挥现有模式的优点和特长,针对性不定期派遣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考察、进修、举办培训班,严格执行护理查房、疑难病例护理讨论等,逐步成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综合科室,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承担起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及监护工作.

3 小结

通过对ICU护理人员规范化管理与培训, 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抢救成功率由80%提升到94%以上。能及时有效地把急救措施用在病人身上,提高抢救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使病人渡过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提高了人民生命链急救修复与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年11月第23卷第11期1427~1428 周玮芳,蘇秀娜,徐进霞.

[2] 实用急诊急救学 周继如主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3] 实用护理学(下册)/ 何国平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篇5: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1 灾害护理能力

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应用独特灾害护理知识与技能,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危害而展开的活动。我国大陆对灾害护理能力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外的专家倾向于全球护士拥有相似的灾害护理能力,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的亲历救灾,国内相关学者在ICN、WHO灾害护理能力的相关概念框架指引下,围绕地震灾害发生的四个时期总结出在地震救灾中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

1.1 始动期:

在灾害的始动期,伤员数量大、危重伤员多,伤情复杂,此期护理人员常担负大量的救治工作,应具备急救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脱险救灾和敏锐的观察力与综合分析判断等能力[1]。在救治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保持冷静的头脑,针对受灾群众能快速、有效的开展救援,同时由于灾区环境的艰苦性、危险性及复杂多样性,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忠于职守,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才能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安全以及对灾民和幸存者更好的进行救护。

1.2 灾害中期:

此期护理人员面临更为关键的卫生防疫工作和伤员的躯体创伤处理,护理人员要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协助卫生防疫人员进行水质检测、做好水源保护、倡导喝开水;同时要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等进行管理和监督,进行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指导群众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每个灾民的身体状况要细心观察,严防流行病的发生;对于气性坏疽和破伤风等特殊疾病的预防要重视,积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出现疫情。

1.3 远期:

远期主要是对灾民精神,心理的重建和恢复,在此期心理护理是灾害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震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公众处于一种恐惧,紧张的情绪中,且此种消极情绪相互蔓延感染,因此做好此期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灾民的心理反应评估,其次是进行集中的心理辅导,在此基础上针对灾民的不同情绪状态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最后护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的心理护理知识,充分发挥自己在灾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使每次救灾都能在生命救护的同时跟进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2]。

1.4 准备期:

准备期即进行灾难的应对和训练的时期,在此期护理人员在学习灾害医学、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培养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灾害突发性强、环境艰苦、时间紧和超负荷的工作量就要求护理人员塑造优良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成灾区救治伤员的任务。

2 灾害护理能力建设思考

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我院派出了6支救护队伍奔赴地震灾害现场参与医疗救护,从护理救护队员的组成、现场救护能力、伤员转运、心理干预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出色的救护工作受到灾区群众、医疗同行、政府的认可和赞扬,2013年我院获国家卫计委“抗震救灾表现突出单位”表彰。但灾后救援后的反思,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两次地震救灾中我院护理人员都很乐意并非常努力去挽救生命,但他们救灾时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日常工作时所承受的压力,亲历救灾的体验凸显出灾害护理能力的不足。结合国内外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研究成果,分析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框架,提出应急救灾体系灾害护理能力构建的思考,促进灾害护理能力建设。

2.1 医院高度重视,完善应急救灾体系。

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各级医院要高度重视,按照卫生部医院评审标准对应急管理的要求,加强领导,建立并完善应急救灾体系及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

2.2 调整灾害救护护理人员的结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灾害救护主要由急救实践护士担任,必须具备常识、经验、识别自身极限的能力、承受责任的能力、勇于请求帮助的能力五大素质[3]。而在我院承担的以往的应急灾害护理救援中,灾害护理人员多由各个临床科室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门的统一考核。成翼娟等相关研究表明[4],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职称的不同对灾害护理能力的认知及学习需求不同,与大专护士和初级职称护士相比,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的护士对更具有专业责任感。护士的职务也影响其对灾害护理管理和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因此调整灾害护理人员结构是适应灾害护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加强灾害护理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国际灾害护理研究起步相对较早,教育、培训体系也较我国健全,因此需积极借鉴灾害护理学习,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规范护理人员急救技术,使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医疗救援需要的高水平护理人才,建立高效实用的灾害护理人才后备力量,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模拟灾害场景救护训练:通过模拟演练,使护士在提升现场救援能力的同时增强有必要提升救灾能力的意识与动机。通过模拟演练,积累灾害护理的实践经验。(2)模拟演练与心理训练结合:模拟灾区现场,护理人员不仅掌握了灾害护理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了急救技术,而且加强了灾难状态下心理素质的训练。(3)模拟演练与预防医学训练结合:灾害往往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必然要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因此除了常规演练外,还应加强公共卫生防疫训练,达到基本技能、防疫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

3 讨论

随着全球灾害事件越来越频繁,灾害护理的任务越来越持久,给护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护理人员是灾害救护队伍中重要的力量,在灾害救护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救援工作的成败。从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我院救护护理实践,结合国内外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灾害护理能力建设的框架,提出了应急救灾体系灾害护理能力构建的思考,以促进构建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优秀的灾害救护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宏晨,王培席,王伟,等.结合汶川地震浅谈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灾害护理能力[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37-39.

[2]李云峰,王丽媛,臧渝梨.地震救灾护理人员的灾害护理能力及其对相关必要性的认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4):23-25.

[3]Wex F,Schryen G,Feuerriegel S,et al.Emergency response in 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Allocation and scheduling of rescue units[J].Eur J Operat Res,2014,235(6):697-708.

篇6: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关键词:矿山救护队 应急救援 事故处理

0 引言

如何打造一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能打胜仗、值得信赖的本质安全型队伍,如何提高救护队在事故处理中提高队员抗灾水平和能力是现阶段救护工作重要课题。

1 强化训练,打造过硬的队伍素质

精心打造广大指战员的政治素质、理论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素质,着力提升综合应急能力,锤炼出了一支救援精兵。

1.1 坚持把政治素质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采取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培育救援文化、打造精准执行力等措施,较好地煅造出了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救援队伍。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以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利用周三政治学习日、月度中小队长例会等,组织指战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文件和法律法规,教育指战员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进救援理念,增强了全体指战员自觉性和责任感。二是提炼“爱岗敬业、创新求实、团队协作、敢拼善战”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特色的救援文化。三是加强军事化管理,提高队伍执行力。在规范军容风纪、内务管理等基础上,强化了军事化队列操练,要求各中小队每天都要进行军训,大队全体指挥员早会前统一操练队列,通过严格的军训,增强了全体指战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严明纪律,提高了队伍的执行力。

1.2 打造合格理论业务素质,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一是贴近实战创新训练。每年组织两次单兵综合演练与考核,二是改进考核方法。在国家局《矿山救护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的基础上,应提高了综合体能、一般技术操作等考核标准,改进了考核方法。采取在各小队随机抽取1人或3人分别代表本小队参加正压氧气呼吸器操作、医疗急救项目的考核,促进了全员练兵。在考核的形式上,采取动态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还不断加大了静态检查的难度,把闻警演习与仪器维保结合起来考核,同时不断扩展了动态检查的内容,实行重点项目全程跟踪,关键项目驻矿指导,使质量标准化考核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收到了明显成效。三是将培训与比武相结合,多方搭建平台,锻炼队伍,提高了队员业务技能。利用集团公司远程教育网,组织集中学习了有关课程,拓宽了指战员的知识面。

1.3 打造过硬身体素质,提升救援队伍战斗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沛的体能,是应急救援队伍关键时刻“拉的出、冲的上、打得赢”的基础,应组织救护队伍集中开展冬季及夏季大练兵活动。重点锻炼体能,较好地提高了指战员的身体素质,为提升了队伍的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打造良好心理素质,提升应急队伍承受力。针对近年来新入队人员多、队员年青化、事故经历少等特点,为了克服救护队员在特殊环境中的恐惧心理和处理事故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我队在培训、复训班上开设了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打造救护队员的良好的心理素质。采取心理行为和模拟情境训练,利用荒山或坟地作为训练场地,在晚上10点钟以后将学员带到指定地点,然后安排参训人员单人持矿灯搜寻模拟伤员,完成特殊任务。同时,在高温浓烟烟巷里设置了灭火、伤员急救、处理呼吸器故障及模拟巷道冒顶等训练科目,进一步增强了指战员贴近实战状况下的快速反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2 注重救护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

矿山救护队在处理事故时,靠得就是装备,煤矿救护队应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徐矿集团近年来,高度重视救援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更新补充救援仪器、装备及救援设施,为应急救援、日常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2009年救护大队购置18台德国产BG4正压式氧气呼吸器:2012年购置60台德国产BG4正压式氧气呼吸器;二是救护大队、中队配备了救护车12辆、指挥车4辆、救护装备车1部。三是救护大队、中队均配置了救灾录音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购置了防爆摄像机、防爆照相机、井下快速密闭装置、惰性气体发生装置、高倍数泡沫灭火装置、瓦斯爆炸实验装置、多种气体分析化验装置、模拟人等;四对模拟井下巷道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并投入使用。目前,模拟巷道可以模拟井下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的场景,具有真实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在高温浓烟状态下组织学员学习、训练,对提高救援人员对发生事故后心理承受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质量起到了保障支撑作用。于此同时我们将各种技术装备的质量管理,纳入救护工作考核范围之内,根据装备不同的性能,科学的制定管理方法,严格技术标准和制度落实。并使之达到完好和战备状态,为适应抢险救灾的需要发挥最大的效率。

3 认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多年以来,重大灾害事故抢救依靠的是指挥者个人的专业技术素质、处理事故的经验以及对井下情况的熟悉程度。事故发生后,指挥者依据每年一度编制的《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和矿井有关工程图纸,以及事故现场侦察得来的各种信息,分析判断付出决定。这种处理事故的方法属于经验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者判断的准确性和抢险救灾所需材料设备的充足程度,以及救护队的行动是否正确。有时由于重大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往往使指挥者不能冷静沉着地分析问题,或因救护队违章作业或救灾材料的供应不足,造成救灾工作被动,以致贻误战机,使事故扩大。特别是有的矿井在事故发生后,指挥者急于救人抢险,不管客观条件允许与否,做出一些脱离实际的错误决策,结果使伤亡人数增多,使事故扩大,所以要认真开展平时的应急救援演练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了应急救援体系,明确了应急救援工作职责。二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超前分析危险源,加大隐患的排查处理,提前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处理计划。三是集团公司和各生产矿井根据安全管控重点,坚持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组织相关部门对应急救援演练进行全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应急救援演练过程中的不足,及时修订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并下发了应急救援演练工作规定。四是加强应急救援系统、救援装备建设及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救援系统可靠、装备到位、物资充足。五是加强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自救、互救和应急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学秋.安全工程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1):65-

70.

篇7: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 微信、支付宝等新型支付工具迅速崛起, 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金融业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信息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也愈加明显, 它在给银行带来各种竞争优势和效益的同时, 也带来了各类系统风险, 风险传导更加迅速, 影响面也更广。

不久前, 支付宝发生因光纤中断引发用户无法登录的事件, 微信也发生多起因服务商原因导致用户无法使用客户端的突发事件。在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方面, 近几年国内银行数据中心发生了多起因动力问题引起的机房火灾事故,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每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责任, 保障银行业重要业务系统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是坚守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工作之一, 也是每个银行信息科技人员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以银行业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建设为视角, 结合笔者经验, 从制定应急预案、创新演练方式、开展应急评估和机房动力检测4个方面, 与读者一起探讨增强银行信息科技抗风险能力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二、措施

(一) 制定规范、完备的系统应急预案, 是开展应急管理的基础, 是应急措施的行动指南。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除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等基本特性外, 还呈现影响范围广、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等特点, 这些特征决定了人们在应对风险事件时不但要求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更要处置迅速、最快恢复服务。这需要业界平时有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置行为规范, 即应急预案, 做到有备无患, 不打无准备的仗。

目前, 各单位基本上均制定有应急预案编制指引, 详细规范了预案的结构、包含的要素。通常, 预案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适应范围, 应急处置流程, 内、外部应急联络方式, 机构组织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 即执行主体、客体、资源和行动路线。从实践经验来看, 应急预案除包含以上内容要素外, 还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预案应尽量精简, 篇幅不宜过长, 页数最好控制在5页以内, 便于速查, 如预案内容确实无法大量压缩, 制定相应的预案简本是可行、有效方式。二是应急处置流程作为预案核心内容, 应以流程图形式展现, 流程逻辑结构简单、内容精炼、无歧义, 便于人员快速无误地开展应急处置。三是保持最新应急联络机制, 时常检验应急物资, 确保联络有效、物资可用。最终要形成一套应急预案体系, 理清各类预案的逻辑关系, 形成应急预案调用图, 确保各预案无缝衔接, 平滑调用。

(二) 创新应急演练形式, 锻炼应急处置队伍, 是提高风险处置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套有效可行的预案指引本身并不能解决风险突发事件, 风险的处置最终要落实到人的执行上, 组织成员的应急响应处置能力才是重点, 如何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是重中之重。应急人员高水平的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一个专业知识储备过程, 需要通过平时的演练、实战不断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响应速度, 提高人员间的配合程度, 最终形成应急处置条件发射。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选取合适的演练场景、制定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以第一时间恢复服务的理念开展日常演练, 有效锤炼应急人员素质。一是在演练项目的选取上, 着重点放在核心、基础信息资源上;二是制定贴近实际演练场景, 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人为制造突发事件, 真实检验应急队伍;三是追求演练切换、故障恢复一键化、脚本化, 技术上缩减应急操作步骤, 降低应急人员技能要求, 减少应急响应误操作的可能性, 提高风险处置效率。

(三)

科学评估应急管理工作, 系统性发现、定量分析应急管理不足, 是不断改进风险处置方式、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人才的培养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已覆盖全部风险隐患, 总体应急管理水平能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还需要一套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应急工作进行评估, 定量检查应急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而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的评估就是为此设计的。

应急预案的风险评估是通过各阶段的评估, 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更新完善或制定新的应急预案, 进而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的过程。

评估分为风险评估、预案内容评估、演练评估、突发事件处置评估4个阶段, 最终形成评估报告。在风险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识别风险点及其来源, 并根据事先定义的风险等级矩阵确定各风险点、风险等级;在预案内容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对预案的合法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演练评估是通过对演练前部署准备情况、演练实施情况、演练后总结整改情况评估, 检验演练计划执行成效;突发事件处置评估是通过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反应与决策、应急协调执行情况和突发事件处置善后情况实现的。在各阶段评估完毕后, 需要对评估情况进行总结, 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完善、废止或新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进一步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和措施。

应急能力的评估是通过事先确定好的评估指标和加权值, 对重要和基础信息资源等评估对象的应急情况定量打分, 最终形成评估报告, 客观评价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综合评估应急管理整体能力, 评估的有效性在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和权值分配。

(四) 运用系统化平台进行应急管理, 是积累和传播应急处置经验, 培养应急管理人才的良好途径。

各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知识总结, 可以通过构建应急管理平台管理应急经验和知识, 分享经验, 传播知识, 建设壮大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在应急管理平台上, 定制应急预案模板批量生成规范预案, 有效控制预案每个过程版本, 详细记录预案修订情况和责任人等信息。

平台实现了应急演练审批、培训、演练和总结等过程流程化, 同时一并将应急评估工作纳入统一管理, 具有的统计查询功能可方便获取所需应急管理信息, 产生直观的报表信息。

(五) 适时开展机房动力检测, 消除基础设施隐患, 是提高信息科技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一环。

篇8:增强应急能力 提高救护质量

本刊讯“我是中国移动遂宁分公司,我市船山区突发重大灾情,通信阻断,情况紧急,现正用海事卫星电话汇报,请求省公司支援!”——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全省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正在应急通信指挥中心紧张有序举行。演练模拟遂宁市船山区突发灾情,通信设施受损严重。在接到险情报告后,四川移动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多部门联合协同作战,通过多种应急通信手段保障重点单位和灾区通信,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演练现场, 四川移动首先通过先进的视频指挥系统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和部署通信抢险, 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和人员安全保卫、市场服务、机房抢修、物资调度等工作, 现场还演练了飞信、超短波、应急电话、卫星电话以及卫星应急通信车、微波应急通信车、大型应急电源车等各种应急车辆和多种独立于公众通信网的应急指挥调度联络手段, 效果良好。四川省政府、应急办、省通管局、和成都军区等相关部门的领导现场观摩了本次演练活动, 并对四川移动的企业责任精神、应急通信响应和保障能力表示了充分肯定。

据了解, 四川移动自成立以来, 在致力于提供优质通信和信息服务的同时, 也按照“战时服务国家、平时服务经济、急时服务社会”的原则着力打造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积极进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为保障四川社会公共安全贡献力量。目前, 已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抢险队伍, 分布于全省各县乡。全省配备各类应急通信车61辆, 应急抢险车1200余辆, 并储备了油机、光缆、便携式卫星站、IDR应急站等多种应急抢险装备。在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四川移动还重视强化应急演练的力度, 建立健全了精良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编写了多项应急预案, 覆盖网络、市场和安保各个方面, 有效提升了各级维护人员的网络响应能力。在这套高效灵活的应急通信体系的支撑下, 四川移动圆满完成了国庆六十周年、西部博览会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务和省内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抢险, 获得多方赞誉。

上一篇:初中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下一篇:民事答辩状(交通事故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