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

2024-09-07

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共14篇)

篇1: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

秋天散文诗

秋天的田野里

我看见了黄橙橙的果实,

黄黄的树叶在秋天的凉风中漂泊,

稻谷黄橙橙的就像金子,

棉花露出了洁白的笑脸,

红玛瑙似的,

苹果的脸通红,

石榴裂开了嘴,

水灵灵的葡萄,

红彤彤的枣,

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

公路上的汽车来回奔跑,

田间地头都能听见人们的笑声。

篇2: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

10.29

痛°》

枯叶落在地上,轻得,一阵凄凉——

泪掉落在地上,它诠释着心痛、

耳机里不断重复着的旋律提醒着、我该走了、

其实我们可以像平行线一样过得很好。

却不知为何,有些寞落。

你走的好远,像从未来过。

其实我宁愿你从未来过,这样你走后,我才不会痛。

却没想到,有一天你真的走了,我怎么办?

曾经的铭记于心变成了铁血丹心

曾经的誓言被你扔在一边

所以,我们并不该轻易许下什么

篇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探索

一、强化朗读, 体验散文形式美

强化文本朗读, 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举措。教材文本选编的散文, 大都属于名家典范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对引导学生思维启动有重要的激发作用。虽然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之特点, 但这里的“形散”并非不美, 而是指散文构成自由性较大, 取材广泛。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从朗读角度展开阅读认知, 通过朗读厘清散文脉络, 让学生感悟散文结构之妙, 体验其行文之理。特别是写景抒情性散文, 其形式美是重要外部特征, 不管是段落结构, 还是行文思路, 都呈现条理性, 启承转合非常考究, 开展多种朗读活动, 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经典散文都是朗读的好材料。教师在朗读引导时, 要注意传授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做好范读。 在学习 《竹影》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视频, 然后让学生仿读、同桌互动朗读、小组内展示朗读、班级内竞赛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之后, 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本文具有哪些特征?形式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很快形成认知共识。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对文本展开质疑活动, 教师筛选典型问题, 与学生一起讨论辨析, 给出适当解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散文内质核心, 逐渐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散文阅读有自身规律,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引导方案。 朗读能够从外化形式上展开突破, 形成直观阅读认知。

二、多元鉴赏, 体验散文语言美

散文阅读离不开鉴赏。所谓鉴赏, 是指读者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感知、体验和启迪。在初中阶段,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大多从语言角度入手, 特别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认知。语言美是散文重要的内质特征。在具体操作语言鉴赏时, 教师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段落, 体会作者应用之精巧。学生会将精美的语句摘录下来, 这其实是最直接、 最简单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要挑选精彩语段, 对文本展开多视角解读, 给出鉴赏的基本思路, 为学生鉴赏做出样子。散文语言鉴赏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 教师要注意总结常见方法,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规律。 如:散文鉴赏=典型语言+使用方法+一般作用+文本主旨。这是一般散文语言鉴赏的基本思路。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找出精彩描写片段。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片段。如: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 并给出提示:典型语言常常运用典型修辞, 达到多重表达效果。学生展开讨论, 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有学生说:“前一句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语势贯通, 一气呵成, 给人以不容置疑的感觉。后一句同样运用了排比, 用‘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几个连贯动词, 展示安塞腰鼓势不可挡的力量。”从鉴赏情况来看, 学生找到了鉴赏的基本思路, 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语言特点, 这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

三、深度挖掘, 体验散文情感美

散文美质特点众多, 语言美、形式美属于外部特征, 而情感美则是散文的内质属性。教师在对散文情感因素展开解读时, 需要对文本形成背景、作者心态, 以及文本中人物和事件展开深度剖析, 找到作品情感生发点和释放点, 对情感因素展开梳理和总结, 这样才能形成散文情感体验明晰的思路。教师在对散文文本展开情感体验引导时, 还要对学生认知接受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学生的认知基础、阅读效率、情感品味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施教引导, 让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机会。

《珍珠鸟》是名家名篇, 在阅读指导时, 教师从几个角度设计阅读思考问题, 引发学生展开主动探知。特别是情感因素探索, 已经成为本文阅读重点关注目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从情感角度展开的。文本教学重点是唤醒学生内心的爱, 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师对作者进行介绍, 对文本产生进行解读, 对文本内涵情感认知进行集中探讨, 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教师将阅读教学突破点选择在情感上, 这也是由散文本身特点决定的。学生从作者情感角度出发, 对文本内质属性进行深度挖掘, 不仅体验到文本情感美, 对散文主旨探究也获得重要成果。

篇4: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然而,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散文诗教学中仍存有不少困惑。他们总说散文诗上不出味道,因学生总喜欢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所以散文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多教师仍以传统的串讲方式为主,着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分析讲解。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散文诗语言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加强了对语言的品评,但只停留在局部语句修辞手法运用的品析上。其实,散文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层级上展开。

一、品味课文语言

我们阅读一篇散文诗,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体会课文所营造的意境美、音韵美、情趣美的时候,无不感受着散文诗与众不同的语言美。为此,散文诗诗化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必定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

散文诗的语言是表现作者的情感的,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的鲜明的倾向性表达,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白或曲折的体现。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由此看来,品味语言文字要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

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是为感受其魅力,进而领悟其内涵。当然,在体验课文语言精美、用词精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是在丰富学生对精彩词汇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和洞察力。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教学,无外乎两条途径:朗读法和品析法。

(一)朗读法

朗读法是直接面对作者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指导学生通过出声阅读以理解课文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吕淑湘、于漪等许多名家也都谈到了朗读的重要性。朱自清的《匆匆》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段文字乍一看上去,除却语句的自由舒展没有任何的明显的音韵秩序,只有在静心反复地吟诵中,才可以感受到语段流动着的“匆匆”如行云流水般内在的音韵旋律,体验到作者内心情绪的丝丝波动和时间的轻曼变化。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从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抒情方式,从读中领悟语言的内涵和内蕴。

如郭沫若的散文诗《雷电颂》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独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呈一泻千里之势,有不可遏止的雄浑气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课文多处运用这样音韵洪亮、排比反复的短句,节奏感强,而且课文还成功运用了拟人呼告的直接抒情手法,从语音的节奏、语气、声调来看,朗读起来短促、高昂而宏亮,传达出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活动。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沓复回环的重复美、抑扬起伏的音律美,体会屈原的激烈之情。

朗读通过用声调、重音、停顿、语气、速度来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着重从这几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如何随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以便做到语音与文意相一致,从而生动自然地读出蕴涵在散文诗中的感情。如朗读散文诗《雪》中江南雪的优美和朔方雪的壮美时,处理应是不一样的。在朗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语段时,语音应该温婉柔和,带着满心的喜悦和赞美,语速轻快,声调上扬,分句内基本上不要做停顿处理。在朗读“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这一语段时,语气要刚劲、果决,尤其要在“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这些词语上要放慢语速,加大力度,尽量读出图景的壮美,力求在声音中表现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形象。

(二)品析法

这里的品析法,指的是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做细部的品味和分析。抓住那些最能够体现课文语言特点的语言片段、修饰性词语、限制性词语、句式、修辞格等等进行品味和分析,可以潜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及作品蕴涵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品析法主要针对的是词句的品味和分析。对词句的品析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体会词句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探究蕴涵其中的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结构角度(分析词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词句的韵律节奏,品析标点的妙用)和艺术效果角度(感情色彩,词句的情味感)。“四个联系”是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要体现的意象。

在鲁迅的《雪》的教学中,有一教师放弃了惯有的教法,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对虚词以展现作品的细节之美,于“词”的品味分析中开辟了一条绝妙的道路。比如课文第一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二是“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是大不一样的,惊喜和快乐之情都体现在这两个“还”字中了,作者对南国雪的“滋润美艳”的赞美之情是一展无遗。还有两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就会发现“也”字后面藏着大人小孩同心协力的欢乐劲儿,二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字,含蓄又有力地传达了作者的怜惜之情。又如一个“终于”,“但他终于独自站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对比,淡淡的愁绪也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与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就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二、解读课文意象

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散文诗中的意象类型有很多种,如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象征性意象是散文诗创作中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即诗人通过联想赋予意象象征含义以拓展意象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意象的暗示性。如瞿秋白的《一种云》以“天地”比喻人,影射与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虹”则是象征革命根据地,“雷电”是象征人民的武装力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课文也是以象征性意象为主。在此,笔者仅就象征性意象教学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文选用了什么意象,但对意象的蕴涵把握不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来领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呢?

首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诗人在此诗中选用的意象,可能是单个意象,也可能是多个意象,如果是多个意象,请学生考虑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哪个意象是本诗的中心意象。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概括出所列意象的特征,再启发学生思考意象的意蕴,它或它们是否超越了它或它们本身,是否于另外的意思有一种同构的对应关系,如果是,那学生必须通过联想和讨论,把诗人更深层的含义一点点地探索出来。

在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象征意义时,有一点还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向学生介绍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教材中所选的这些课文是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研究和剖析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评价。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利于让学生读懂、读透意象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情绪,领悟其象征意义。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教学,《海燕》中有多个意象:海燕、海鸭、海鸥、企鹅。学生可以轻易指出海燕是本文的中心意象,通过阅读,还可以明确作者对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倾向。不同的意象作者给予其不同的特点,海燕是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精神;而海鸭、海鸥、企鹅则胆小、怯懦、蠢笨。基于教师讲述相关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它们的特点,从而领悟它们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俄国革命即将爆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海鸭、海鸥、企鹅则象征在革命风暴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

三、汲取精神营养

意象问题解决了,就得透过“象”看“情”,捕捉作者的情感内涵,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由言立象,由象而生情”。一个文学作品是不以“象”为指归的,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情”,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内涵,意象的创造不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已。

真切捕捉散文诗的“情”是感悟性十分强的心理活动,要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就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出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审察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还要让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

当然,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不可仅停留于对作者思想感情感受的层次上。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在散文诗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教材选进的散文诗,有的是深入现实生活反映真诚与虚伪、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劣,有的表现刚毅与坚强的浩然之气,有的抒发沉郁而细腻的敏锐的情怀。总体而言,它们往往带有作者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价值取向。鲁迅的《雪》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和张扬的个性精神,郭沫若的《雷电颂》积淀了作者热爱祖国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巴金的《日》和《月》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所有的这些,教师是不能撇开不谈的。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相通。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审视作品,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教学层级是相互递进的。散文诗的语言有着无比丰富的意蕴,它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意象,只有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才能领会语言背后的意象,进而穿透意象去领悟其背后的底蕴。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在感受作者的感情下就戛然而止,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的教育价值。所有的这些促成了以上的三个教学层级。

篇5:初中散文秋天:不敢说爱你

只因为那一眼,我便深深的爱上你.

爱,是一潭清清的湖水,我的泪流在水里,倒映出你的眼眸;情,是一杯淡淡的毒药,我的心放在其中,化作千年的轮回;

你是我的伤,你是我的爱,你是我的心疼,你是我的甜蜜.虽然我不是你的什么.

曾经对于爱情的憧憬,总是离不开白娘子与许仙.今天,当我爱上你,就知道自己已万劫不复.有时真的恨透了自己,为什么要爱上一个有了家庭的人?可是,爱情,谁又说的清楚呢!

每天想到你,就会傻傻的笑.你的动作,语言,神态,都是我心里最美的回忆.

对于你,总是会有莫名的哀愁.或许爱情就是这样吧!

每当回到宿舍,空空的房间,把满满的寂寞都丢给我,让我不能呼吸,也许这时你在和她抱着女儿看电视,甜甜的幸福充满了屋子的每个角落.

每晚,我只能靠着回忆来入睡.在梦中你的笑会再出现.当我醒来时,满身的凄凉.

对你的爱,来自右心室,它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再回到左心房.

每晚想到你在抱着另一个她的时候,我的泪..........

只是 对你的爱,我不敢表明.只能在心里偷偷的说爱你.

亲爱的,我爱你.只是我不敢对人说,亦不敢对你说.

篇6:秋天的心初中散文

天气转凉了,火辣辣的太阳受秋风的熏陶,保存了她那热情如火的心,因为她知道,秋天来了!天空依旧蓝莹莹的,透出纯粹的明亮;云,一朵朵,轻飘飘的,站在上面,仿佛一踩,就有一种摇摇欲坠的恐感。天边那一片彩虹,不,应该说是晚霞,照出迷人激情的光彩,那火红中又凝炼出一种淡粉红一样的奇妙风采。我向往这种生活,我憧憬这种生活,就像我迷恋大海一样。虽然,大海和这迷朔的风景并不能相提并论,但在我心目中,他们就像是一个完美的组合。闭眼,陶醉在凉中又带点丝丝的暖流的秋风中,飘逸的秀发在风中飞扬,睁眼,眼前仿佛又给我呈现出了一派汪洋大海!我无法用文字来准确说眼前的这片世界,说她热情流溢吧,她又显得那样冰冷艳美;说她独一无二吧,她又展现的那样朴素无常。

我喜欢秋天,因为她美,她美的自然;我热爱秋天,因为她纯,她纯的可爱;我迷恋秋天,因为她凉,她凉的醉人。

秋天,她朴素淡雅,没有春天温暖的空气,没有夏天热情的性情,没有冬天冰冷的容颜。我喜欢她,但并不能代表爱。因为我不相信爱,不相信“love”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不需要去爱,我只要拥有这份喜欢的心,我相信秋天就能听到我的声音。我的声音并不高,但需要用心体会,要有心灵感应的人才会听到,我相信秋天就是我的知音。我的这份感觉,就是我的这颗心。听懂我说的话,你就会来到我的世界,因为你是我生命里的人,是我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把你比作秋天,你应该明白,我喜欢你,这个喜欢,比“爱”还要珍贵,还要深层,所以你就是我的那颗永不放弃的心,一颗永远抱着希望的心,只要你明白,我的世界有你!

从至今,已有的历程。是你陪伴我度过了这13个春秋,陪我走过了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童年,只是一段启蒙,只是幼儿园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而你,我的心,你却让我的童年更幸福,更精彩!让我的童年在完美中打完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等待我的,将是我人生中的精华,那个问号;其次又是一个大大的叹号!这么完美的人生,虽然只能在梦中与她相见,但我相信有了梦,就有了生命中的圆心。

打开记忆的尘封,掸掸上面的灰尘,一幕幕画面又呈现在眼前,那童真童趣的欢笑,无不体现出那颗还尚未泯灭的童心,油然生出一个感觉“不想长大”!是啊,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者可以停止,我还可以停留在13岁的童年,给爸妈带去幸福的笑容。可是,验证了那个词“光阴似箭”,转眼间,13岁的童年没了,14岁,一个豆蔻年华的年代,在这一年,童年插上了翅膀,飞往天堂的道路去了,也许,这会儿,已经到了那个神奇的地方了吧。他,竭力自己克制住心情,他知道,对于他最严峻的考验来了——学费!中学了,小学时候的那段记忆虽然还很清晰,但他已不属于内心,它只属于大脑中的.一个记忆,一个美好的记忆。

跨进中学大门的第一天,那是报名的第一天,迈进第一步,我就对着初升的朝阳许愿“一定要在这个梦寐以求的学校留下最精彩的一幕,这也算报答那个一直伴随我的心了”!在报名的那一天,那颗心一直伴随在我的左右,时刻关心着我的情况,我满怀自信的走进报名室,踏进教室门的那一刻,偶然发现“自己长大了”,可能那个梦真的要画上圆心了,可能童年已经飞到天堂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是心的呼唤,是秋风吹来的回音,仿佛间,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耳畔宜人的秋风中带着他的呼唤,来了,近了,近了…….但,这是梦。这是想象。也许真像那样,长大了,幻想也缤纷了。

这是童年没了的那段日子,也就是现在。我是个梦女孩,喜欢闭上眼睛,去寻找自己理想的蓝天。这次我又闭上了眼,回想了先前有童年的日子。

那是7岁。7岁的童年,仍然是那么单纯,掺和了笑与爱,不,应该说是喜欢。那时候多么可爱,多么纯真,他也陪在我身边,他就是我的保护神,我避风的港湾,我永远都要陪在他身边,永远永远……他说,我是他的开心果,吃在嘴里香香的,甜甜的。我在心里偷乐着,你知不知道,你比我更香,更甜。甚至说出口的话“你想一生在我身边吗”?他笑。笑得那样雅,那样令人心醉,好像秋风,对,像极了。他没有回答,而他的沉默,却是我最想要的答案。我喜欢冷酷的男孩,热情,我不需要,就像大海边扬起的嘴角,之后又是一阵沉默。让他这样,我的热情开朗更是抵挡不住,对着蓝透的天放声大笑。我找到了梦,找到了理想,找到了钥匙,你听到了吗,我的知音,我的秋天,我的大海。这是7岁。

他也经常对我提起一些小时候的事,他说的那样深情,以至于我的心都好像冷了,我想,连灿烂的阳光都会被他冰封吧。不知道这是什么话?但我爱听,爱听他说话,要知道,冷酷的男孩是很少说话的,就连嘴角一扬,也是千载难得,所以不管怎样,我都愿意。虽然他很少笑,但我能看穿他的内心,他还是很喜欢我的!那种喜欢不能够表达,因为他是狮子座,那种不爱表达感情的人,但我心甘情愿。

篇7:初中借物抒情散文:那年秋天

灰白的暮秋

十五年前的深秋,注定是凄凉的。姥爷还不曾见我一面,就得了贲门癌,魂儿也便随着寒风,飘至了天堂。时令正是秋收之后,一院的玉米,因无人打理,全都发芽,霉变的霉变。姥姥成了鳏寡孤独之人。她亦是像丢了魂儿似的,目无表情,不苟言笑,整天蓬头垢面,连泪都不知道该为谁流了,一个劲儿地翻相册,仿佛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能唤回她的魂儿来,给她莫大的慰藉,熬过这个多事之秋。姥姥一天天消瘦,一天天精神恍惚,力不从心,呆滞的眼睛里透出一丝可怜与怏求,父母、舅舅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中,也曾几度劝她进城。可姥姥只说,我的根在这里,我的魂在这里!也曾听村里的老人说:“一个人丢了魂儿是很可怕的,死了之后,灵魂出窍,但是又去不得地狱,上不得天堂,只能够随着野风飘荡,成为可归的流浪者。”

只是逝者如斯夫,岁月不待人矣!时间轻轻地从姥姥脸颊旁划过,悄悄地留下了一道道深刻在脸上的皱纹,变得老态龙钟,音容笑貌早已不是从前。但是十五年后……

金黄的暮秋

小山村依旧是十几年前的模样,羊肠小径在黄土间纵横交错,块状的梯田上堆满了刚刚扎起来的草跺,鸡鸣狗叫,还是黄土夯筑的房子上飘着几缕炊烟,天还是那么明净、透亮;村口的铁匠铺里坐着几位古稀的老人在闲谈。只是有一种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感慨。

田地里繁忙的人们正在扎草跺,丰收时节,大家也都不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了。田埂上,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躬着腰,驼着背,裤管挽得很高很高——是姥姥!我飞奔下车,一下子就拥住了她——腰板不如以前结实了,身子也矮了一截,但却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完全丧失了十五年前的郁郁寡欢。听村里的人说姥姥现在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了,与十五年前大相径庭。跨入小院,来到堂屋,最显眼的是姥爷那张黑白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摆在屋子里,十五年间里从不挪动过。谈到这些年,姥姥说:“自从你姥爷走后,我是度日如年,也盼着一天天地熬下去 ,等到了头啊,也就随着你姥爷的魂儿去了。光阴似流水,人也老了,时间跟着烂了一地的庄稼付之东流,只可惜了它们,可惜了一年的收成,可惜了咱庄稼人一年的辛勤,可惜了你姥爷几十年的汗水啊!我也明白了,咱庄稼人就是得鼓起干劲,跟时间赛跑,乐观一点,就永远不怕时间的速度。看,你姥爷在照片里还是那么年轻,一点儿没变呢!”

新绿的暮秋

回城途中,一片片豆麦,一堆堆草跺,都是姥姥——这个庄稼人的汗水,仿佛在她的世界里,时间是凝固的,秒针永远都不会跳动。麦浪翻涌里,我看到是勃勃的生机,是想当年姥姥的能干,是来年春天的新绿,流转的时间里,它一直都在蕴含着。

篇8:浅议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能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散文如行云流水般巧妙, 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爱好的, 散文之所以会被人们所喜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语文教师缺乏了相关教学准备工作, 严重地限制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展开, 所以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作为教师想要在课堂将一篇散文讲得淋漓尽致,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否则断断续续的语文课堂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的。同时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有全面综合的知识结构, 这样在面对学生的疑问时才能畅谈自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以及初中这个阶段会产生的一些问题等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散文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要将整个散文了解通透,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二.展开情感教学

散文中常常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不良情况的一种抨击, 或是对事物的一种特殊喜爱的情感,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成功展开散文教学课堂必须抓住这一教学契机, 可以将散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例如当我们讲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都知道这篇散文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抒发一种情感, 所以首先让学生展开对于背影的了解, 同时教师要进行生活情感诱导, 及时抓住契机让他们谈谈对于自己父亲背影的理解, 谈谈现在父亲的背, 谈谈父亲对他们的付出辛劳, 通过生活细节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 从而带着一份浓浓的爱来展开学习, 相比于传统性的散文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打破了学生对散文课堂存在的淡漠情绪, 得到生活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还使学生拓宽了教学思路, 将散文融入到生活中, 也更加学会感恩、学会生活, 对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

三.开展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是语文教学, 相对于中学教学的其它科目来说更加充满探究意义, 在当前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要更加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当我们在展开新的散文课之前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兴趣的激发工作。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为学生设置疑问, 例如我们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于书屋和百草园的理解, 当然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各抒己见, 不断发挥自身创新思维, 通过对于语言、事件、认识以及理解上的不断思考来增强自身知识能力, 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诱导来进行这篇散文的展开, 成功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散文教学

散文有很多优美的文字以及情感,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展开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散文的特点优势展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散文课堂的使用恰恰能够满足学生这一兴趣爱好, 例如当我们在讲到梁晓声的长篇小说《雪城》时, 可以进行多媒体声像展放, 让学生在欣赏情景画面时加深学习兴趣, 使得单调的散文课变得生动活泼, 赋予课文以灵感, 通过多媒体播放后学生会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展开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散文配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直被人们朗朗传诵的, 所以教师可以对此篇课文进行原声播放, 同时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展开课文的阅读。这样学生会加深对于原文的理解, 通过对散文的阅读真正理解当时作者的真实情感, 渐渐地对散文产生一份极为特殊的情感。

篇9:浅谈初中散文教学

1、散文的概念

首先对散文做一下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文的注释:(1)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2)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2、散文的特点

由以上各家对散文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

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说,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神”蕴含于“形”,“形”表现了“神”。

3、散文的分类

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偏重于叙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偏重于写景的散文,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春》、冰心的《荷叶母亲》。

(3) 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小思的《蝉》等。

二、研究散文的“形散神聚”对于散文教学的意义

1、散文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概括如下:

(1)务实的利用

将完整的散文大卸八块,分割成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忽视散文的完整性。自新课标颁布后,有的散文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重人文,而忽视字词的教学。或者说抛开文本,把文本当作引子,同样背离了散文教学的要求。

如把《五柳先生传》教成了《陶渊明先生传》,把《散步》教成了记叙文,寻找“六要素”成了教学中心

(2)教条的分析

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混为一谈,而不考虑散文自身的特色。学生学了若干年散文,不知散文是怎么回事,散文的特点应该是什么,应该从散文中学些什么。

(3)片面的理解

把“形散神聚”理解为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表现重大的主题的。

如《羚羊木雕》人物分析:

万芳——重友谊、宽容

爸爸妈妈——重财轻义

“我”——胆小、软弱

如《孔雀东南飞》人物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焦母——

(4)主体的忽略

课堂上只注重与时代背景联系,忽视作家自身的因素,特别是个人情感因素,只看表面,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

如《背影》:交通法規教育

《斑羚飞渡》:学习老羚羊的奉献精神……

2、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意义

(1)可把握散文的完整性

进行散文教学,一定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应做到“形”“神”兼顾,而不能单独挑出若干所谓精彩片段分成几个知识点来分析。

(2)可把握散文的特殊性

散文的“形散神聚”使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直接切入文体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加以概括论证。(3)可把握散文的情感性

在教学中应对散文作者作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主体情感,作者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依据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新课标对于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可以看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散文教学成为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

(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点。散文除具备以上几点,还有它自身的特色,教学时需加以突出,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借此渗透人文性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1、取材广泛

散文在取材上非常广泛。世界有多大,散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取材的广泛性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散文作品,体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从中感悟大千世界。

2、形式灵活

散文的结构形式灵活自然。既可使学生通过分析,把握作品主旨,并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如何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阐述见解、抒发感情,并能带点文采。

3、散而不乱

散文虽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起来很散,很自由,却让人感觉主题明确、散而不乱也就是说散文的创作要有序,“序”即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抓住文眼进行散文教学,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如何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组织散文教学

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主要通过以“形”悟“神”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1、以“形”悟“神”的两个基本方法:

(1)、抓文眼,把握课文主旨

“文眼”即凸显作者的情思揭示散文主旨的语句。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篇末,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放在中间。如《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重体验,领悟文中情思

前面提到散文的“形”是外在的,而“神”是内在的,既然是内在的,就必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揣摩、体会,以求准确把握。特别是有些散文表达情感比较含蓄,更需联系学过的课文,启发、调动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作者,领悟作品的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去理解作品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丁声树

[2]《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周红莉

[3]《巴金散文集》

篇10: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

水是她那明澈的眸子。温热的手探入秋水,几许轻柔,丝丝凉爽,悠悠地抚着你的手。水是那么清,像孩童无知的眼神,又像少女纯洁的心灵。秋不想沾染凡尘,眸子中张扬着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正如“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明亮的天,是秋干净的脸庞。她端庄的面庞上浮现羞涩的红晕,那是天宇间素红的火烧云。秋的羞涩,秋的明朗,不胜春光的光彩。

枫林是她的飘飘长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天。”艳红的发丝为她增添了几分俏丽。别人总说枫叶表示成熟与沧桑,我却以为这是极热情美丽的意思。那火红的枫叶难道不是热情的火苗吗?秋的秀发虽不如丝绸的光滑柔顺,但倒也是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秋的两抹远山眉。一抹是朝起的缕缕晨光,尽现她的清丽温婉;一抹是艳丽的晚霞,妖娆多姿,似匹匹彩绢。

秋的性情比容貌更美丽动人。

有人说,秋最为可恶,她一改夏日的繁华,无情地席卷落叶,让叶子离开大树。而我认为,秋的性情极其爽朗。风不带一丝修饰,最干脆。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生死就是生死,离别就是离别,悲欢就是悲欢。无需感慨岁月的流逝,不必留恋昔日的风光。

秋,不如春之荣华,不及夏的繁闹,没有冬的沉默纯洁。她,饱经了春的美好与夏的热闹,不再以称赞为荣。她将称赞拒于泛泛秋光外,甘于平凡。

篇11:初中散文秋天:散文诗

每一个季节,每一天,我都希望会是童话里的一片叶子,看着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快乐地生活,看着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看着,如果这就是我的一切,相信我会看到天使。可惜,这永远都只是一个破碎的梦~~~~

秋天的到来,是我又一年的开始。

也许这一年,好运与成功会来到身边;

也许这一年,梦想与企盼粉碎在眼前;

也许这一年,生命的道路开始了转弯。

白纸黑字深深地刺痛我的双眼,初三了,面对它是我的选择。

锁好一整箱的童话,塞到床底下,眼睛热热的。再见了,等我一年,就一年,我一定会放你们出来,再陪我到那棵老树下,再给我讲童话好不好?

不好?对了,那棵老树被台风刮倒了呵!眼眶终于决堤了……

到了那时候,还回得来吗?回不来了,我得沿着那条路一直走下去。回头望望,路的起点,是一座锁着门的天堂,记忆在脑海里翻滚。

现在的我~必须相信,童话里的不一定美好~现实其实也很温柔,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但我仍愿意相信,因为这才给了我希望~只有有希望,有目标,才能去奋斗。

篇12:秋天的散文诗

秋风,秋雨,秋热,秋凉。

丰收的季节,金色

理所当然成了酷颜。

感恩吧,正是时候。

漫世界,瓜果蔬鲜,西天瑶池圣宴,宫廷菜谱,御厨抢购人间。

云横九派,气爽天高,大漠孤烟直,落日圆,惊涛拍岸,卷千堆雪,热风吹雨洒江天。

乡村,原野,水边,公园,月上柳梢,人约黄昏,梧桐带雨,秋虫呢喃,流莹点灯,夜幕垂帘。

门前的板凳,短短长长,旷野的草地,绿茸茵茵,坐满朋友邻居,陌路闲人,慵懒地

唠嗑着悠闲。

谁家玉笛暗飞声,横溢酿醪阵阵醇香,惊回首

致命诱惑,勾起馋虫无数。

秋天是

成熟的世界,收获的季节,未来的希望,是新生命蕴育的温床。冬天厚重,春天浪漫,夏天奔放,秋天放荡,奇花异草,夺人魂魄,万紫千红,争宠斗艳。

秋老虎威风千里,那滚滚热浪 闷满头汗,点点滴滴,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命涌动,激情澎湃,红血奔流,喜悦在信步倘佯。

秋天开始偏凉,春华秋实啊,令人诗意疯狂,爱情灿烂,生命如歌,指点沧桑,柳下惠坐怀也乱。

秋天又过江南岸,冬天已经盛邀,将请柬发放。

秋天挟诗带歌,裹雨藏风,匆匆步履,如江水 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留下处处阑珊。

篇13: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浅探

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在每个关节点上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阅读理解,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采用“发现式”教学法,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发现”的学习过程,并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任务与问题时,必将会深入理解散文内涵,充满学习热情。

问题教学法即在散文教学中,老师采取“提问—讨论—解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种问题式导入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两种表现途径,一是直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散文的目的;二是在新授课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老师应大胆放手,在教学中留有想象的空间,通过提问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自由解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得散文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时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采用协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强调以学生的团队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小组中学生思维可以相互启发,也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这对学生成长很有利。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散文,并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为其今后的散文学习和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情景式教学法是较适合运用于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

开放式教学法是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快捷、直观地学习散文知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甚至可采取视频教学便于学生直接获取知识,不仅压缩教学时间,还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填补大屏幕投影仪只可听不可练的不足,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效率。

对于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在选取时应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

散文作品中拥有共性,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品通常情况下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多为宣泄感情与表达观点,即在叙说清楚问题的情况下表明作者的观点,在讲清楚问题的情况下达到散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文学所要实现的目的某种程度上不应该只着眼于个别意义,应该具有普遍意义。下面以鲁迅的《故乡》为例,阐述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实践过程。

散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应是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一方面了解作者本身,便于把握其写作风格,另一方面写作背景对于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能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第二步是通过初步浏览全文,对于散文中难免会遇到的生字词、难解词句可通过查字典或询问等方式了解,清除阅读障碍。第三步是让学生带着整体的感知通读散文,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带着问题精读散文,让“浏览—阅读—精读”成为学生解决散文阅读问题的法宝。第四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抓住“文眼”———散文中最传神、最精彩、最使人动情又最耐人寻味的语段,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又是作者感情的突发口,在结构上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五步是学习文章的表现方法,体会情感的变化。一篇散文未达到起伏跌宕、一波三折的效果,常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详略结合和比喻拟人等,富于变化的文章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最后还要联系自身谈谈对散文的认识,散文的情感是极丰富细腻的,语言也是优美含蓄的,思想感情更是隽永深刻的,在学习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待学生学习并取得一定认识后,应通过情感反馈加强更深层次的思想情感认识。

通过阅读和学习《故乡》这篇散文,我们大致走过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和散文学习经验:

散文中的人物通常情况下都不是具体生活中的人或物,而是已经具备典型形象的人,是社会中一类人的具体代表。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散文设计的材料面相对较广,时间与地域的跨度相对较大。

散文语言的最主要功能是交际,在实现交际的过程中,认知语言本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散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最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通过达到具体目的与效果,认知文章的语言功能。

散文使用的材料都是为了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与满足抒发感情的需要的,就散文的写作内容而言,文章的材料变化是千变万化的,就作者的写作思路来看,文章的写作手段是有章可循的。散文中的材料诸多,词语只是相对凌乱的碎片,只有在脑海中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学生方能领略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散文进行分析与梳理。从表达方式上看,散文的主体融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最终使之相互配合,强化表达效果。散文作品本身风格独特,时而生动活泼,时而沉郁凝重,时而含蓄隽永,时而恢宏壮阔,没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但有整齐划一的规格。

学生只有进入到作者的作品中,才能充分领略到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感情。学生作比较性思考,也是充分领略作者意图的好方法。学生应该从作者的审美材料中抽出重点,进行分析,进而在阅读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情感起伏。

在学生具备了审美的欲望之后,同时也就具备了相应的审美意境,让学生放手通读文章,自主感受语言材料带来的切实感受,最终伴随作者的情感投入被作者感染。伴随着作者诵读节奏和韵律的跌宕起伏,抓住句子的主要结构,从声音的节奏中把握住具体的意趣、气势与神韵,最终理解作者在散文中的情感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再让学生在美感的熏染下,提升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牛风岭.初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1(12).

篇14:初中散文教学探微

一、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形散神不散”,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须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线索,在散文灵活的句式和结构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标题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标题的意义。其次,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须要着重理解和思考。作者往往采用开篇点题或者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理解开头与结尾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次,散文中的过渡句也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因素。散文不似其他文体结构严谨、工整,作者往往通过看似行云流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把关键的过渡句找出来,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独立一段,用短短24个字将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开篇点题,与题目《背影》相呼应。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感受散文的魅力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散文丰富的内涵。散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亲切随性,富于美感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散文的语言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细细品味散文语言的美感。对于使用精妙、比喻生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回味,体会作者对词语强大的驾驭能力。

如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表达十分精妙。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万物复苏,小草生长出来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作者通过“偷偷地”、“钻”这些词语赋予小草以生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春》这篇散文的最后,作者通过将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活力和生命力,并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三、感受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散文最精彩独到之处莫过于其营造出的意境。意境是指由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出的一种表达作者思想的情境。除了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丰富之外,散文营造的唯美意境也是散文的一大亮点。

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对月、青雾、荷塘这些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深而静谧的氛围。作者通过营造这样安宁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意境地讲解时,切记自说自话,在讲台上死板教条地向学生讲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的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景色,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感受。

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他同学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生动形象的描写。学生在朗读声中仿佛看到这一大簇紫藤萝的繁盛,闻到紫藤萝的芳香。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表现手法营造了梦幻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在朗读后,学生们分小组相互讨论,体会作者对紫藤萝描写的精妙和营造的美好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在悲痛中看到庭院中这一簇生机旺盛的紫藤萝瀑布,体会到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教师通过对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讲解,将作品进行升华,由对景物紫藤萝的描写上升到人生的角度,使学生感悟到要保持对于生命美好的向往,不能被厄运打倒,要时刻保持对于生命的热爱。

上一篇:英语报刊阅读考试题下一篇:光棍节个性说说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