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2024-08-20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精选9篇)

篇1: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这本教科书旨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了解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脉络,初步分辨不同时代、流派和风格的中国小说特征,养成鉴赏及批评的能力;借助细致的阅读,汲取艺术及思想养分,同时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获得某种写作技巧。这本教科书共9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兼及小说体式。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每个单元包括选文、赏析、思考和链接四部分内容。

《中国小说欣赏》目录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1.《三国演义》

曹操献刀

2.《水浒传》

李逵负荆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3.《西游记》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4.《聊斋志异》

香玉

王六郎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5.“三言”

玉堂春

6.《红楼梦》

情真意切释猜嫌

第四单元 从士林到官场

7.《儒林外史》

匡 匡超人

8.《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第五单元 家族的记

9.《家》

祖孙之间

10.《白鹿原》

家族的学堂

第六单元 女性的声音

11.《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第七单元 情系乡土

13.《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节选)

14.《平凡的世界》

做客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吴老太爷进城

16.《骆驼祥子》

高妈

第九单元 烽火岁月

17.《红旗谱》

朱老巩护钟

18.《红高粱》

罗汉大爷

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门课的主要特征:

一、阅读为主

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1.重视阅读

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

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

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因此无论是单元说明,还“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这一点,我们是反复强调的,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与必修阅读的区别 本门课虽然有选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课中的精读。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某种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全方位、大容量地阅读。当然,这里所说的“开阔视野”,是需要契合同学们的阅读趣味的,是要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的,而不是以某种既定的模式或目标,限制甚至强迫学生进行某类的阅读活动。限制性甚至强制性的阅读,是有悖本门课的宗旨和特点的。

7.目标是有创意地阅读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有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其阅读成果,并且加以鼓励,当然一定的引导也是必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也是要给予重视和体现的。其次是让学生能够使自己的阅读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指量和质两方面。当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可能达不到量的目标,那就多在质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门课重在阅读,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重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精神的快乐,所以,决定了它不是某类严密体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种认知规律或知识总结的载体,它是一个自由的、散漫的结构或曰范围,让学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国小说的模样。因此,本门课的框架,如果非要说“框架”的话,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归纳 说“框架”,并不符合本门课的宗旨。框架是人为的一种构建。作为读物的小说,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不待老师讲授,学生都可自行阅读。非要给一个“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缚了老师与学生。因此,本门课对所谓“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学生(包括教师)在以往的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归拢,形成某种比较系统的印象。其意义在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毕业后,很可能就此告别语文课程,或走上社会,或转而专攻理工医农等专门学科。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国小说的大致特征以及发展脉络,以备日后自修之用,不无好处。因此,本门课只是对中国小说已经发生的现象,或曰存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归纳。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像必修像那样,追求某种严密的体系。

2.类型

既然是对中国小说存在的归纳,就需要有某种形式上的分类。这样的分类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前者呈现史的形态,如按时期划分;而后者呈现主题、流派和类型的形态。本门课不追求体系的严密,因此在历时与共时之间不做严格的取舍。按照宽泛的题材或主题类型进行划分,建构教材的结构。严格说起来,本教材的类型定义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说“宽泛”,为的是避免定义上无谓的争论,因为本门课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小说,引导他们阅读中国小说,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们前四个单元的主题为历史与英雄(历史小说和英雄小说)、谈神说鬼寄幽怀(神怪小说)、人情与世态(社会世俗小说)、从士林到官场(知识分子与官僚小说),虽然呈现的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好像是历时的,但并不是说,中国现当代就没有此类型的小说,如刘震云的“官人”小说系列,就和“从士林到官场”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说有血缘关系。反之,我们后五个单元都是现当代小说,但并不等于说,此种主题类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说中。

“宽泛”的、“漏洞百出”的这样一个主题或题材类型的划分,对本门课的宗旨及其具体实现是适合的,是符合“课情”的,因此,不必探讨这样划分的绝对合理性和严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个单元的内容,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纵向的排列,并没有时间的顺序。这一点要注意,不要为头一眼的印象所蒙蔽。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

①本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不是“中国小说简史”。虽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说历史发展的真正形态。所以当代的《长恨歌》在第六单元,而现代的《子夜》在第八单元。

②虽然单元说明表现此类型小说发展的脉络,但只是隐约呈现,并不做为历史线索,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是为学生阅读方便,为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设计的。

③经典性与可读性的平衡,始终是本门课考虑的首要因素。因此,就类型来讲,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类型的小说,而不是看它在小说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像《世说新语》、唐传奇等我们都没有选入。

4.不是为了对比

①每个单元选两篇小说,并不是为了横向的对比。

②这两篇小说,其实是“宽泛”的类型划分中的“子类型”,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严密的说法。我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典性。比如第五单元中的《家》和《白鹿原》,虽然同是讲家族历史,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其文体本身,关注对小说的阅读,而不是它们的可比性。当然,做进一步的探讨,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并不否定。如第六单元《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更是特色各异,还是多在文本的解读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比的题目也许较大较重,只能做为某种深层次的尝试。

5.有知识,但不讲体系

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已学过不少小说,也了解了小说主题、三要素等基本知识。必修课中有关小说的知识,可以说是成体系的。但这不等于说,在本门课中,我们就要沿袭必修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内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为了教学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构体系。所以,在教学时,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知识只是渗透其中。作为学生阅读小说已有的积累与储备,直接运用于阅读中即可。如《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人物刻画,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赏析,但重点不是系统地知识学习。在教学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欣赏曹操这个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这个人物学习赏析人物的知识。

6.以点带面 每个单元,我们只选取了两部小说,在此类型小说中,它们是经典的。但并不等于说,除此之外的小说不值得我们去阅读、去赏析。希望教师在教学时,以点带面,以这两部小说的阅读,带动对此类型的小说的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此类小说,进一步探究此类小说。如乡土小说,我们可以阅读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乡土小说,也可以阅读当代作家个性迥异的乡土小说如刘绍棠的小说等。还可以视野放宽些,比如莫言以家乡山东高密为题材的小说,也可以归到乡土小说的行列。这样的阅读面就宽泛得多了。

7.衔接

作为选修课,本书要与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相衔接。

①学生无论是在课本和课外读本中,还是在自由阅读中,已经读过不少中国小说。选修本门课,除了本教材所选的小说外,也要把已有的阅读积累纳入“中国小说”的整体“框架”下,认真阅读、品味、思考这些作品。

②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已经学习过许多小说,其中很多是名家名篇,因此本门课不再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尽量给学生全新的内容,以便调动和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如鲁迅的小说十分精彩,可语文课本多有选录,这里就不再选了,但是并不等于说,在阅读扩展中也不选择鲁迅的小说。

③选文基本上是长篇小说的片段。在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中,也有过这些长篇小说的片段,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家》《呼兰河传》等。这些教学资源和阅读经验不要浪费,应该积极利用、沟通、衔接起来。

④学过的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小说,短篇小说居多,即使是中长篇小说节选,在内容上基本可以单独成故事。这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教学。而本教材,基本上是中长篇节选,而且故事、人物往往要靠全书的背景来支撑,才能更好地理解,如《长恨歌》中哪些悠闲的人们,必须靠没有在节选片段中交待的时代背景,才能让学生明白人物生活的实质;而《红旗谱》所选的片段只是小说的开始,如火如荼的社会生活画卷才刚刚揭开一角。这样的安排更多的是为了阅读的需要,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建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内涵是有区别的,但也是有联系和衔接的,没有必修课的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就没有选修阅读活动的基础。

使用说明 关于知识背景

1.本教材不讲授小说理论,也不印证在初中和高中学到的小说知识;对于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也不涉及。

2.不反对老师结合小说知识进行小说欣赏教学;相对于本门课,相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小说知识并不限于传统的小说理论如主题及小说三要素等,应该引进现代小说理论。现代小说理论不仅有创见,即使对传统小说理论也有新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小说理论方面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欣赏水平,可以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组编的《语文教师发展丛书·小说欣赏》。

关于单元说明

单元说明,包含两方面内容: 1.这一类型小说的特点。2.这一类型小说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也要以这两点为中心,引导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关于课文说明

介绍小说的主旨和形式特点。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可能与我们以前所见的理解不同,如《西游记》“修心”之说。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材的解读,因为篇幅所限,可能解说不很详尽,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解读,查找资料,补充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进行教学。当然,教材给了老师解读的自由与空间,也需要老师同样给学生解读的自由与空间。

关于“赏析” 1.“赏析”重在分析选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叙述方法,如《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情节;或短篇小说的主题,如《香玉》《玉六郎》。

2.“赏析”仅仅对选文而言,只是切入小说的一个特定的角度。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深入拓展,还需要结合单元说明的大背景介绍。

3.“赏析”文字比较简略,只是就某一个方面生发,教师可以补充、扩展、深入,鼓励学生自己研讨。

关于“思考” 1.“思考”是对选文的分析研读。2.“思考”不仅立足于选文,还要放眼全书。

3.要衔接高中必修教材,运用已经积累的相关知识,着重对人物、情节和语言进行分析。

关于“扩展”

1.共有三次“扩展”,所谓“扩展”,其实质是阅读综合性活动。

2.综合性学习,我们在初中和高中都进行过多次,其理念、性质和活动方式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强调的是,这是围绕小说阅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由小说的阅读生发、扩展而来的。如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后的“扩展”,以小说阅读为基础,由三国英雄、梁山好汉引入,鼓励学生“为英雄演绎一个更好的版本”,是阅读的深化与绵延;又如第五单元的“家庭的记忆”后的“扩展”,虽然是由对家族的“听”“访”“叙”等实践活动进行,但是最后转到“完成了这些实践,再回来阅读有关家族的小说”上来,落实到“你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理解呢?”这一终极目标上来。

关于延伸与拓展 1.延伸阅读

①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②根据单元说明,扩大视野,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同类型的作品。如“烽火岁月”单元,除了所选的两部小说外,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革命战争经典,如《林海雪原》《红日》等。当然不仅限于教材中所列出的篇目,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出一份阅读清单。

2.拓展链接

“链接”的专著和文章,是让学生在有兴趣和余力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老师可以适当指导,主要以自学为主。并没有特定的要求

篇2: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两种思想文化观念冲突。

2.学习小说塑造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往往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无论如何形容,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透过现当代作家巴金的笔触,我们一起通过《祖孙之间》这个节选,来窥探这个“家”。

二、关于《家》

《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带有自传性质。

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二十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瑞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瑞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巴金先生的《家》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不同遭遇以及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惨命运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一代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

明确:外貌、神态与动作、语言等。

2.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⑴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统治者

外貌描写: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

(祖父)身体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

(祖父)的年老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游动,后来他便把眼睛闭上了。

——年迈衰老

神态与动作描写: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

教师点拨: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⑵觉慧又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明确:迷惘中带着叛逆个性的青年——反抗封建专制的进步青年

神态与动作描写:

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更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

教师点拨: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

⑶节选中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那么觉新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

明确:懦弱、忍让、委曲求全

神态与动作描写:

觉新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的看着觉慧,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

觉新依旧唯唯地应着,一面向觉慧做了一个手势。

教师点拨:觉新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X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3.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明确: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

高老大爷和觉慧祖孙两代人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4.一个身体衰弱,行将就木的人却掌控一个大家族,有何讽刺意义?

明确:一个身体衰弱,行将就木的垂垂老者却掌控着一个大家族,讽刺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不合理,说明封建社会衰败腐朽,没有前途,行将灭亡。

四、高考链接

1.人物描写方法小结

(1)精准审题

①常见提问方式:

a.作品中的×××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b.作品中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c.概括文中×××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d.请概括文中×××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圈点阅读

这种阅读,要求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直接描写人物言谈举止心理的文字圈点勾画出来;再看有无侧面表现人物的文字,如把环境描写、他人的评价文字圈点勾画出来。然后对这些被圈点勾画出来的文字再进行圈点勾画,最好能筛选出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圈点阅读时不能遗漏文字内容。

(3)规范答题

①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之间不能交叉。

分析题有两种思路:

a.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b.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②学会用术语答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篇3: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一、质疑教材第6页“赏析示例”板块之《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870页,应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第874页赏析为:“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我认为,“春风桃李花开”是一种万物盛开的景象,应该是写白日之风景,不会是夜晚的意象。“秋雨梧桐”在诗词领域也大多是表示黄昏、夜晚的意象,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晏殊《踏莎行》中“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以及欧阳修的诗词中都有这样的意象。“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着重表达了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所以,“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应改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二、质疑教材第3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0页,应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乾坤”是“天地”之意,《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22页的赏析为:“日月星辰日夜漂浮于湖水之中。”在诗歌鉴赏中可以意译为“整个天地间的日月星辰”,那么“日夜”就是指“日日夜夜”。如果采用教材中的“日月”之说就没有了日日夜夜的意思了。而且《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594页的原诗中也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此外,最让人不理解的是与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54—56页的“语言品味”、“关于练习”和“有关资料”中有三次以上引用原诗的时候都采用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说法,这与教材是相左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是不应该的。

三、质疑教材第37页“推荐作品”板块之《旅夜书怀》中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402页,应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页的赏析为:“‘星垂’句,写远望天边所见的景象,一马平川,无遮无掩,地阔天低,列星下垂,远处星星和地面连接到了一起,真像从天空垂落到了地平线上。”“垂”字写出了在空旷原野上,星星垂挂在远天,衬托出平野的辽阔,是作者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用“随”就没有这样的意境。

而且与下句“月涌大江流”联系,“垂”与“涌”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也写出了杜甫是停舟细看景,是静止的;这与大家熟悉的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同,两句诗虽然可比功力,但李白是行舟流览,所以用“随”。一字之差,意境大异,二者不可混淆。

四、质疑教材第41页“赏析示例”板块之《将进酒》中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此句据《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225页和《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第206页,应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且“复”是“再”的意思,更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部分《中国文学史》和网络上也有“不愿”之说。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三者都讲得通。但是教材中采用的“用”之说是一个比较冷僻的说法,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采用更加传统经典的说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培养基本的古代文化素养。

五、质疑教材第73页“自主赏析”板块之《项羽之死》的注释(15)【骑(jì)】

教材中【骑(jì)】注释为:“单人乘一匹马。”我认为此解有待商榷。从句读停顿上来看,“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应该这样停顿:“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那么“马骑”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备有鞍辔的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195页“骑”的注释(3)的第三条)。

六、质疑教材第92页“自主赏析”板块之《祭十二郎文》的注释(10)【惟其所愿】

教材中【惟其所愿】注释为:“指让奴婢们按他们的意思或去或留。”此句注释与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的译文相左,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3页译为:“(这样办了)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从语意连贯和情理来看,二者都讲得通,徐北文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齐鲁出版社)的第473页采取前者,张国风注释的《古文观止》(金盾出版社)第298页采取后者。我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合适,“葬汝于先人之兆”应该是韩愈的最终心愿。无论采取哪一种解释,从严谨的角度考虑,教材都应附带另外一种解释。

七、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注释(2)【蜩(tiǎo)蝮蛇蚹(fù)】

其中的“蜩”声调注错,应为“tiáo”(《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54页)。

八、质疑教材第94页“自主赏析”板块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注释(10)【兔起鹘落】

教材中【兔起鹘落】注释为:“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我认为此解有牵强和曲解之处。

《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长春出版社)第370页对“兔起鹘落”的解释为:“‘鹘’,隼类猛禽。兔子刚一跳起,鹘就急速扑去。形容动作迅猛准确。后用以形容才思敏捷,下笔神速,气势充沛。”此处形容绘画才思敏捷,自然应取词典之意,强调的是鹘的动作迅猛,而非兔。关于此处,配套的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中第149页则完全弄反了成语的意思:“就像兔子跳起来把鹘鸟扑落一样,稍一放松那鹘就跑掉了。”兔子扑鹘,岂不怪哉?

九、质疑教材第100页“推荐作品”板块之《陶庵梦忆序》的注释(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煖也】

其中的“絺”拼音注错,应为“ch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81页)。

十、质疑教材第115页“推荐作品”板块之《苦斋记》的(11)注释和注释(33)

【黄连、苦杕(dí)、亭历、苦参(shēn)、钩夭】中的“杕”声调注错,应为“d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299页)。

篇4: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国小说欣赏》 文本分析 选修/必修

一、考量维度的确立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语文教学已成为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其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是关键。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从目前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材和设置可看出端倪,小说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学术界,关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的研究和讨论并无定论,但总体来说,选文系统和知识系统作为构成要素,基本没有争议。作业系统和助学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表明其理应成为大家的共识。除此之外,钱梦龙先生还提出了框架系统一项,仔细考量可知,框架是语文教材的基础,框架是展现语文教材选材目的与方向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综合业界各种言论和观点,本文选取框架系统、范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和知能系统五个维度来分析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选修部分,并与小说必修部分进行对比来研究二者的衔接点和拓展延伸之处。

二、教材五大系统分析

(一)框架系统

在《中国小说欣赏》选修部分,小说题材的选择与设计是按照“主题”而来的,以教学单元的模式呈现九个专题,并且每个专题涵盖不同类型的小说两部,小说作品的内容与专题表达一一对应。在每个单元的构成上,也充分考虑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分为选文、赏析、思考和链接四个部分内容。选修部分的《中国小说欣赏》以小说内容与时间为分类标准,九个专题十八部小说是按照一定的时间线索进行设计的。纵观《中国小说欣赏》的选文,书写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从这个时间线索里大体展现出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因此,从整个框架系统的层面去分析,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设计展现了对“文史”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够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勾勒出中国小说发展的大致轮廓。

(二)范文系统

在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部分里,共选录了十八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三言》《红楼梦》《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家》《白鹿原》《呼兰河传》《长恨歌》《小二黑结婚》《平凡的世界》《子夜》《骆驼祥子》《红旗谱》《红高粱》。这些古典名著与现代著作均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文学的选段作为中学语文选修小说的教材,似乎是在引导学生重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些小说范文的选择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学生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选修里出现的一些必修中未出现过的范文展现了选修的拓展性和延伸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次《中国小说欣赏》所选择的范文大多是长篇选段,经典短篇小说所占比重较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损失。

(三)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通常以文字、图表、链接资料等形式来展现,比如注释、旁批、插图等,助读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完成小说的深层阅读。在中国小说阅读过程中,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这些助读系统的存在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见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比如《红楼梦》中的人物插图、四大家族关系表等,对学生阅读大有裨益。此外,作为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导语”“链接材料”都展现了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的拓展性和延伸性。

(四)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在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的表现形式为“课后思考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课后思考题一般在每个范文的后面都有,通常为三到五个大题,这些题的设置一般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的规律。选修里的作业系统多为“问题、活动、话题”的多元形式,通常从大的方向切入,未必存在唯一答案,目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阅读,教材和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这样正体现了选修教材的价值。选修教材对于必修教材的拓展性与延伸性在作业系统中体现得最为详尽,选修教材的作业系统在于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欣赏再到写作的过渡。

(五)知能系统

小说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能系统一般包括小说文体知识、文史知识和阅读鉴赏知识三个方面。在选修教材里,对小说文体知识的展示不像必修教材里那么直接,通常在单元导语里面对小说的个别要素有所提及。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对文史知识则较为注重,不但主题分类体现了时间线索,范文内容也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历史线索,而且在单元导语里则更为直接地勾勒了小说的“发展史”。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看,文体知识和文史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阅读鉴赏知识则属于程序性知识,其强调由吸收到模仿再到应用的过程。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较为注重阅读鉴赏和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助读系统的配合,将学生阅读引导进入更为高级、更为深层的知识吸收上。

三、结语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所选范文既有学生熟悉的著作,也有学生不熟悉的著作,选修与必修之间无论是导语还是思考题都存在很强的联系,尤其是导语部分,无论是篇幅、形式还是内容上,相对必修都有所突破。因此,通过对选修教材的文本分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上与必修课进行必要的衔接和合理的拓展延伸,在教学模式上可选择欣赏交流、读写结合与专题研究等模式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钮亚.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3.

[2]刘明娅.《中国小说欣赏》教材的解读与重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3]赵清林.《中国小说欣赏》教学评价建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6).

篇5: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课程分析】

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能创造出逼真的现实感,还能成功地创造一种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幻觉。《平凡的世界》里那套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选文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还有娓娓道来的语言中充溢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都是需要学生体会和把握的。

【学情分析】

孙少平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对许多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可能有切身的感受。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对这样的遭遇没有心理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孙少平的立场上体验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另外,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心理描写的方式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直接将文中的心理描写当成课后练习题来做。文中环境描写应当作另一个重点来学习。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以及其他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由人物形象来体会选文“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的思想内涵。

【设计思路】

第一步:速读课文,回顾旧知。谈谈小说三要素在选文中的体现。

第二步:深入文本,分析人物。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其他手法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步:体会选文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的内涵。

第四步:作业:迁移运用,牛刀小试。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刻画某一个人物的形象,或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环境)

2、人物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3、景物描写在选文中的作用。

4、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选文的思想内涵,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教学流程】

导入:

有一位作家在他的新书的题记中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的土地和岁月。”他说:“对生活应抱有热情,艺术作品是激情的产物,才能感染别人。”这样一位内心充满诗意并且难能可贵地保持到人生成熟期的作家却匆匆地走了,在那部可以不朽的作品刚刚出版之后,年仅42岁。他就是路遥先生,而这部作品,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先生的墓前一块方石上有这样一句悼词:“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先生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而习主席在两会上对于《平凡的世界》是这样评价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正能量永不过时。好的文艺作品,正如蓝天里的阳光,春天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让我们一起走进路遥先生和《平凡的世界》,感受这平凡世界里的辉煌人生。

一、朗读选文,整体感知。

(独立思考,自由抢答)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然后找出小说三要素在选文中的体现。

2、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

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语段。做好标记,然后交流讨论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刻画了孙少平的什么心理状态。

①接到邀请:惶恐不安——润叶二爸是人物,很害怕

矛盾——对润叶的尊敬与感激

为难——身穿破衣服,由贫穷带来的自卑与自尊

决定:不去,到润叶学校找润叶(善良识礼)

②做客中:不好意思、心慌意乱、心咚咚跳(紧张)、(看见田晓霞)觉得自己像叫化子、2、还有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1)

动作描写:拘束地抠着手指头、慌得赶紧把手伸出去、揩了揩汗水——紧张、拘束

(2)

语言描写:回答田主任问话时答非所问、农民一样笨拙的说“我不渴”——紧张

(3)

神态描写:心跳耳热、脸像炭火一般发烫、紧张地火烧火燎——紧张、拘束

以上都属于正面描写,写出了孙少平在做客前和做客中的紧张、拘束的心理特点。

3、环境描写除了有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暗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做上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讨论通过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什么心理。

屏幕展示:

课文中共有三处:

(1)开篇(连绵的黄土,枯黑的草木,一片荒凉,铺天盖地的大黄风,灰漠漠一片,柳树抽绿,桃杏的花蕾,青草的嫩芽,鲜亮的活色,青春的苞蕾。)学生齐读。

展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1-3段描写的是冬春之际的冬景,而第四段描写了初春的鲜亮、活力,让人心情不由得晴朗起来。孙少安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2)做客中对革委会大院的描绘(壮观的景象,宏伟的大厦。)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他的紧张。

(3)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经历一下午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现在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再平常的景物也很美好,说明少平的心情很放松。

环境描写属于侧面烘托,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孙少平由做客前的惶恐不安到做客中的紧张拘束到做客后的放松、愉快,来刻画孙少平自尊而又自卑、质朴、善良、识礼的形象特点。

三、归纳。

本文用到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主要)、正面: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环境烘托(主要)

塑造的人物形象:自尊而又自卑、淳朴善良、识礼

这是我们从选文里读到的孙少平形象,再给学生展示视频,看看我们读到的孙少平形象和我们看到的孙少平形象是否一致。视频展示。

孙少平以孙少平的形象活在我们每一代人心里,可是路遥先生却早已因病去世。他墓碑上的话“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不仅是对路遥先生人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作品的高度概括,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平凡的世界里的精彩片段,体会路遥先生平凡世界里的辉煌人生。

屏幕展示:

1、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平凡人的一生,更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有执着的追求和渴望,我们就应该像孙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在自卑中寻找坚强,战胜自我,找一个坚强的理由让人奋进,那么自卑也坚强。

2、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3、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4、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5、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6、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在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坚强、执着、追求与梦想,正是这些品质,支撑着一个人从平凡的人生走向辉煌的人生。选文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使娓娓道来的语言中充溢着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都是需要学生体会和把握的。

四、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篇6: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

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赏株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

推荐作品

《西门豹治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

推荐作品

篇7: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付梓(xīn)嬗变(shàn)提防(dī)落拓(tuò)

...B.循谨(jǐn)藩台(fān)排揎(xuān)C.几绺(liǔ)埋怨(mái)剃发(tì)...D.褥子(rù).

浸渍(zì)竭力(jiã).搭讪(shàn)请帖(tiě)横竖(hâng)...解析:A项,“梓”应读“zǐ”;C项,“埋”应读“mán”;D项,“横”应读“hãng”。答案: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洞悉

蘖障

尴尬

恬不知耻 B.欺侮 龌龊 堕落 循私舞弊 C.辩子 谄媚 鞭挞 嘘寒问暖 D.搀扶 蹂躏 谴责 寡廉鲜耻 解析:A项,蘖—孽;B项,循—徇;C项,辩—辫。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三荷包说道:“你辛辛苦苦,到底为的那一项?——横竖总不是为的别人。”

B.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

C.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楞,一声也不言语。D.接着兄弟俩动起真格儿、打起来的时候,写得更热闹„„足见作者描绘人物、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解析:B项中“你自己名下的”前面的逗号改为冒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官场现形记》六十回,展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晚清社会生活画卷。....B.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丰富联想,我凝视着窗外的蓝天,不免出神入化。....D.近期气温较低,致使路面结冰,人仰马翻的事件频繁发生。....解析:A项,“绚丽多彩”指色彩繁多,灿烂美丽。本句应该用“丰富多彩”。B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C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与“出神”毫不相干。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三学习阶段性特点鲜明,在一诊到二诊期间,不适当地加大训练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实力的增长,对理科生来说更是这样。

B.今年首上春晚的魔术师Yif在表演中穿帮成为马年春晚的一大遗憾;刚刚开幕的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因技术失误五环变四环,遭到网友吐槽。这一切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细节成就成败。

学习巩固资料

学习资料

C.由于热岛效应,成都市区的气温较周围地区普遍偏高,市民们见到下雪的机会则变得很少,据成都市民回忆,最近一次见到鹅毛大雪还是在2010年12月15日的那个晚上。

D.成都外国语学校出台“手机不进入教学楼”“在校期间禁止网购”的政策,对那些已经习惯使用手机进行网购的同学,的确会感到很不适应,但一些家长还是认为此举是必要的。

解析:A项,“不适当”有歧义;B项,“细节成就成败”一面与两面不能呼应;D项,主客体颠倒,应是“对那些„„同学来说”。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兄弟情深

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崭新的轿车。圣诞节那天,保罗离开办公室来到停车场时,一个小男孩正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仔细地端详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停地赞叹着。看到保罗走过来,十分羡慕地问道:“先生,这是您的车吗?”

保罗微微地点点头,自豪地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着保罗,半信半疑地说:“您是说这是您哥哥送给您的圣诞礼物,没花您一分钱?”

看到那男孩羡慕的眼神,保罗骄傲地点点头。“天啊,我真希望也能„„”

听到男孩这么一说,保罗以为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像自己哥哥那样的兄长。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我真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不无遗憾地说。

保罗吃惊地看着那男孩,脱口而出问道:“你想不想坐我的车去兜兜风?”

“哦,是真的吗,先生?”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好了。我太想坐坐您的新车了!”

保罗驾驶着车开了一小段路之后,那男孩转过头来,眼睛闪闪发亮,恳切地问保罗:“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的家门前?”

保罗微微笑了笑。他知道那男孩想干什么。他一定是想向邻居炫耀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辆崭新的大轿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的前面?”男孩恳求道。

保罗在台阶前面停好车,那男孩飞快地跑上了阶梯。不一会儿,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和笨重。

正在犹疑之间,保罗看到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缓慢地走了出来。保罗立刻明白了:“他应该就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吧!”

这时,那男孩已经来到了车前,他紧紧地抱着他那跛脚的弟弟,指着保罗的新车,兴奋地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过的那辆新车。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能自己开着车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以前我对你说过的那样。”

面对此情此景,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帮那男孩把跛脚弟弟抱到车子的前座。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地爬上了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满怀感激地看着保罗,激动地说:“谢谢您,先生!”

保罗看着他们,还是微微笑了笑,说:“小心,坐好!”然后,他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就在那个圣诞夜,保罗才真正体会到耶稣所说的“施比爱更有福”的道理。

6.小说的情节共出现了几次转折?表明转折的句子分别是哪几句?安排这样的转折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习巩固资料

学习资料

解析:构思的巧妙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情节的一波三折上。注意把握保罗的想法与那个男孩的做法的出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主要有两次转折。转折的语句:①“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②“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文中的两次转折使情节产生了波澜,更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对表现“那男孩”对弟弟的一片深情效果更佳。

7.文中哪些细节直接表现了兄弟情深?“那男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解析:那男孩的感人细节,如“飞快地跑”“扶着”等词语,都集中写出了主人公的优良品质。参考答案:“那男孩飞快地跑上了阶梯”;“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缓慢地走了出来”;“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地爬上了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紧紧地抱着他那跛脚的弟弟”。(答出三处即可)——“那男孩”具有纯朴、无私、真挚和诚恳等性格特征。

8.小说在后面写“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有什么作用? 解析:通过写保罗的感受侧面表现兄弟情深。

参考答案:主要是从侧面表现那男孩爱弟弟的情真意挚。

9.本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谈谈文末的“施比爱更有福”应怎样理解。

解析:主旨主要靠人物的言行体现,保罗只是一个线索人物,主人公是那个小男孩。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本文是通过一个小男孩,小小年纪就立志要送给他跛脚的弟弟一辆新车,好让跛脚的弟弟能驾车出游的故事来表现主旨的。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施爱和被爱。一个人,能“被爱”是幸福的;但一个人不应该光想到被爱,更应该想到施爱,去感受施爱的幸福。

三、语言表达

10.对作家的评论,有些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三位自己喜爱的中国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鲁迅、朱自清、沈从文、余秋雨、海子、李宝嘉、顾城。

解析:首先明确作家的特点,然后参照示例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

李宝嘉——以如椽巨笔为锋刀利剑描绘官场黑暗的文化战士。顾城——用七彩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11.(2014·山东高考)

右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解析:本题采用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图片,画面温馨动人。解答时要注意:①图片表现了小男孩与小兔子亲密无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②运用比喻或比拟,字数要合乎要求。

参考答案:他双手轻轻托着那只温顺可爱的小兔子,他们犹如一对朝夕相处的老朋友;小兔子那毛茸茸的嘴巴轻轻触碰他的鼻尖,似乎与他亲昵地交谈。这个温馨的画面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和爱意。

篇8: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阅读古典名著也需要培养兴趣,一旦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巧用媒体资源,以学生普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深奥的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收看《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百家讲坛节目,这些节目语言幽默风趣,内容生动充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木石前盟”“黛玉葬花”“大闹飞云浦”等,剧中大气磅礴的场面,或豪迈雄壮或缠绵悱恻的音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使得学生为之震撼、着迷。有了这样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学生自然就乐意去阅读名著。

2.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与其督促学生进行一时一地的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如请擅长画画的同学采用漫画、素描的方式画出名著中重要人物形象,张贴在墙壁上,摘抄名著中人物的经典语录,播放名著的主题曲或相关的配乐,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乐于阅读名著,感受名著。

3.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名著阅读,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1)开展读书辩论会。学生很愿意表现自己,要关注他们个人的阅读的体验。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比如说在阅读《西游记》之后,老师就可让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对唐僧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组织一场辩论会。

(2)举行名著阅读交流会。同学们之间这种交流特别有必要。有时候某一个学生可能阅读水平有限,阅读能力有限,他从这个名著当中得到的东西可能也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一个名著阅读的交流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规定的书目当中任选一本,围绕一些话题,准备一些自己的材料,在阅读交流会上,大家就可以围绕一些共同的话题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谁;书里边我最熟悉的一个故事是什么等。这样通过交流,同学们能够共同提高自己的阅读的水平。

(3)组织比赛、竞赛,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以读书为话题的演讲比赛,组织读书征文竞赛,激发读书兴趣。另外还可以组织读书手抄报比赛、学生阅读笔记展评,网上师生共读共写活动等形式都能促进学生阅读课外名著。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重要,既节省时间,又让他们读有所得。为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之门,就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

1.圈点法。古典名著中叙述语言和对话,文白掺杂,并且穿插有大量的诗词,这对于古文功底薄弱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学生阅读时,可用各种符号圈画出不懂的语句和不能理解的字词,同学间可以互相请教,或提交老师探讨解决。

2.概括法。指导学生概括出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大意失荆州”“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要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也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点评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悟、零碎思想往往一闪即逝,而一旦及时捕捉到,记下来,便成为永恒的记忆。如《三国演义》中曹操因多疑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有意杀害热心招待他的吕伯奢,在阅读到“知而杀之,大不义也”,可以在旁评注:“可见操素来为人奸猾。”

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摘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篇9:人教版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程说明

主编曹文轩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①。既是教科书,“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②。作为教科书,还在于它的准确、典范,遗憾的是如此教材仍然出现存在硬伤等不足之处。

一、标点失误

[例一]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例二]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这二例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错误。“外国小说,语言具有欧美化特点,这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为尊重原文,也情有可原,但我们绝不能牺牲中国的语言规范”。③例一中三句画线部分作为引述完整的话语,三个逗号皆应用句号。例二是表达完整意思的选择问句,只需在句末用一个问号。教材中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教材思想价值固然重要,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教材无疑也应具有典范性作用,才能切合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的语文才能诠释为“语言文学”。

另外,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而教材中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属不该。

二、版本选择

[例一] 泰戈尔《素芭》(结尾)

《素芭》(倪培耕译,《泰戈尔小说选:摩哈摩耶》,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素芭》(冰心译,《泰戈尔作品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素芭》(董友忱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例二] 卡夫卡《骑桶者》(开头)

《骑桶者》(孙坤荣译,《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铁桶骑士》(叶廷芳译,《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煤全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冷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儿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在外国文学的欣赏中,译者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为他隐藏在文字的背后,以至于被大多数读者所忽视,而且几乎所有有关阅读对话的教学研究都没有提到这个角色。事实上译者以桥梁般的作用加入解读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读者理解。因为译作是译者在重复被译者的思想,也是译者与被译者的对话,里面自然离不开译者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外国小说的解读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挣扎和词语锤炼是个很重要的咀嚼内容。

对例一中倪培耕的翻译有两种理解。一是,“这次”就是指素芭出嫁之事,“会说话的姑娘”即指素芭。素芭虽哑,但她有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她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理解是,“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两种理解各成一说,但我们从冰心和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的翻译中可以确切地得出结论:“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显然第二种理解是尊重原著的。当然,读者如果了解泰戈尔在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创作意图,就会知道《素芭》通过哑女的遭遇表现对人性的漠视,结尾要突出悲剧的力量,即可知道第一种译文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原著文本的“误读”。

叶廷芳是翻译卡夫卡著作的权威专家。他文句简洁明净,却总能抓住卡夫卡小说的节奏和神韵。例二中叶廷芳翻译的文句将煤桶、煤铲、炉子、房间、窗子、树木、霜、冷风、天空组成一幅纯粹的静物画,没有用多余的文字来增加句子的重量,但是在炉子与冷气、房间与冷风、呼救与抵挡的冲突中我们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冲撞力,卡夫卡以此对社会的黑暗残酷进行了有力的讽喻。叶氏译文非常切近卡夫卡的语言风格——不加矫饰的自然,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孙坤荣的翻译虽然也突出了炉子与房间不再构成温暖的凄冷景象,但句法不规整,语言张力不够。

翻译亦如演奏,杰出的演奏家和一般的演奏家差别较大,语言之精妙处,自在毫发之间。外国小说一旦作为教材,就应当选择最优秀的翻译版本。

三、术语设置

[例一] 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小说叙事往往在故事的关键段落流连,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忽略不计。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例二] 叙述腔调(“讲述”与“显示”)

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

这二例是“延展话题”的内容,编者说:“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④确实,“话题”为小说阅读提供具体的分析角度和思路,但就教学实际效果来看,无小说欣赏基础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论、术语的“认知”相当困难。钱理群论鲁迅作品的教学时说:“不考虑中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把鲁迅作品讲得极复杂,烦琐而难懂,令人见而生畏。”⑤类于小说写作理论教程的《外国小说欣赏》也犯下类似“令人见而生畏”的错误。

就这二例而言,学生不解为什么理解起来容易的“详略”偏要说成“速度控制”,“人称”偏要说成“叙述腔调”的“讲述”与“显示”…… 若纠缠于这些名词术语,小说质的特征无从把握,阅读快感、创意的阅读将无从产生,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是把文学作品的教学分成两方面: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的创作方法。编排的本意是“把难以操控的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变得很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但这些话题则是从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的价值尺度设置的,许多话题牵涉的理论问题很深入,属于创作论范畴。16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要从一篇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入手,要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很难以将“基本话题”、“延展话题”与文本结合。一个话题如何统领两篇小说教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而,面对这样“开放型的教材”,教师应该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灵活地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

————————

注释:

①④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林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③胡杨林:《〈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几点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

⑤钱理群:《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第一次擦地板作文400字下一篇:九年级中考加油的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