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

2024-06-06

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精选6篇)

篇1: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我国和国外早已有之有效教学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更多地被看作是为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将学习者、学习资源、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一些重要的教学理论的深刻影响着这一时代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有效教学涵义的理解

自从有教学现象诞生以来,如何有效教学地教,使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但 “有效教学”的概念提出是近期的事情,并且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教学投入(或教学所耗)与教学产出(或教学所得)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另一类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界定有效教学。在知识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竞争呼唤创造性人才的时代,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以促进人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课程背景下,笔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

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发展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决定了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有无进步或发展,并且这种进步或发展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全面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生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统一。

(二)有效教学的历史考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有效教学”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来说,有效教学经历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追求:

第一阶段,以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代表的寻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其特征是将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规模”上。

第二阶段,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角度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提出教学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应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

第三阶段,有效教学的实践及其研究转向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的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应有之意是:为学生发展而教。即 “有效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内容是“发展”。“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偏离

有专家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与立方体的长、宽、高进行类比,说明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间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它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三维目标的割裂或泛化现象:

1、“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

3、活动过程的外化与低下。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数学学科素养的缺失

1、教师对教学中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把握片面、教条。

2、教师对教学内容背后数学思想方法的忽视。

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的认识、挖掘、追问缺乏深度。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对学生研究的不足

1、教师研究学生的意识不强,课堂上的表现为预设过多、对意外或预定答案之外的声音不回应等。

2、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不强,表现为不能或不能正确地回应预设之外的声音等。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巩固基础的地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数学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南,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努力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一)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直观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要充分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素。

1、重视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以此增进学生的思考力。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重要、基本和本质的概念,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 3 理解是指要了解为什么学习这一概念,它的现实原型是什么,它特有的数学内涵或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能否构建“概念网络图”。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1)符号思想。(2)类比思想。(3)分类思想。(4)“数形结合”思想。(5)方程和函数思想。(6)统计思想。(7)建模思想。

3、关注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算能力、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随机观念)、解决问题能力和推理能力。

(1)运算能力。(2)数感。(3)符号意识。(4)模型思想。(5)空间观念。(6)几何直观。(7)数据分析观念(随机观念)。(8)解决问题能力。(9)推理能力。

(二)有效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1.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1)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讲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讲授保持一定的节奏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3)教学中的鼓励性即时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课堂活动过程组织的科学、有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2)让学生经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3)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3.提问与倾听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这样的提问:

第一,开放性的问题。第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2)有效地“倾听”。

第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

第三,教师要在 “赏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教学的资源。

4.重视差异,关注发展。(1)开展前测,找准教学起点。

①问卷调查。②访谈。③经验估计。④作业分析。⑤同伴交流。⑥与家长沟通。(2)正视差异,落实教学目标。

①正视基础,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②多样化关照手段,落实教学目标。(3)利用差异,让课堂活起来。

(4)关注差异,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①课堂观察,关注个体,面向全体。②作业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5)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有效教学研究之路是漫长的,正如台北县荣德国小林文生校长所说:“越来越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达到有效性的教学,不管是多元的社会还是多元的文化,多学习多元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愿我们广大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一道,以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去开辟生动富有个性的有效教学研究之路。

篇2: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

人本主义教学观与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尊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交流与合作,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些观点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作 者:吴海荣 朱德全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重庆,400715刊 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2(1)分类号:B089关键词:人本主义 新课程标准 物理教学

篇3: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观,教学,有效教学,研究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 提供一般性的规定, 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发展, 是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新主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观点和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以学生为中心, 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有效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统一的活动。教学的概念规定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教与学是可分的, 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指的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知识的呈现和传授、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教师的教不单纯是教师的自我学习, 也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 是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 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取得切切实实的进步和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效率与效益。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实际使用时间越少, 效率越高。效益是指效果和利益。教学的核心是效益问题。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研究、推进和深化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有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获取知识, 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 建构主义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 可以在教师、同伴和长辈们的帮助下, 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资源, 自我主动地建构知识。

1.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反对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获取新知时, 对新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事实上, 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对日常生活知识和社会实践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面对发生的事物和问题时, 即使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特定的情况, 起初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但通常学生也可以依据先前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判断、分析, 对事物进行解释, 并作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 教师在有效教学中, 对于学生先前积累的经验不能忽视。教师要因势利导, 不应只是呈现或是传递知识, 而是要循循善诱, 倾听学生的思想和表达, 重视学生的心声, 增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 逐渐明晰学生的接受程度, 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建构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有些学生不关心天下要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副漠然之势。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实事要事, 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的信息。浩瀚的宇宙对于人类是神秘和有无穷魅力的。宇宙激发了人类对其无限的兴趣和探索。人类对太空充满了探究和挑战。学生也非常好奇太空的知识, 也非常渴望和向往外太空的世界。2013年6月,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顺利回归地球。我国女航天员首次实现了太空授课。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可以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思想, 让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动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使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索、建构知识。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体验问题情境, 获取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经验,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中国宇航员首次在太空授课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奋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2.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的能力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个性, 丰富的经验, 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和发展, 以生命体验为前提, 融入生命意识教育,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把个人、社会、他人视为一个整体, 体验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自我目标和发展取向, 唤醒学生的行为动机, 生成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发掘学生的教育心理、社会心理需要, 树立学生发展的目标, 激发学生的管理、关怀和责任意识, 让学生感知有效教学的魅力, 感知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感知自我的成长和进步, 感知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获取的成就感, 感知自我发展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 感知教育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和光明的前景, 给学生深厚的文化浸染, 温情的人文关怀, 普照学生的生活世界。

3.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在有效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以防范在教育中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的进步需要科技的推动, 而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智力支撑,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在有效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给学生营造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中,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 实则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多多申报创新创业课题, 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现代智能型电子产品层出不穷, 更新换代很快, IPHONE5S等产品在推出市场后, 接着又在进行紧锣密鼓的科技研发, 也将很快地在不久的将来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因此, 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细胞,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在分析问题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加思考, 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 在有效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讯息和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做法, 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有效的教学能够给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 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 而且能够掌握通俗易懂、生动有益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可以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达到学用结合。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的意识和兴趣。

4.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应被动地被填灌和接受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世界上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我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其加深和拓展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有效教学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性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地激发自我潜能, 迸发思维灵感, 实现自我主动涉猎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问题或任务, 组织研讨交流活动,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学习研讨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 促使学生在研讨交流的合作性学习中主动构建知识及反思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 建立学习团队, 学生在学习团队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探究和讨论中, 能更好地加深和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不要以“高大上”的传统权威的形象压制和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发展, 不应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的指令。

5.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有效教学的应用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产生了很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封闭式、教条式的学生, 那样的教育体制和人才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的社会性, 把人摧残成书呆子, 纸上谈兵就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催生出的历史产物、代表和反面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把建构主义教学观运用于有效教学中时, 应重视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以学生为中心, 给学生更多地创设、营造参与式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 在英语学习中,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都是哑巴式英语, 读写能力尚可, 但听和说的能力就很不尽人意, 尤其是说的能力很弱, 表达能力差, 这一英语教学现状很是令人堪忧。为此, 在把建构主义教学观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时, 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角, 英语剧表演、场景演练、口语秀等活动, 给学生营造开口说英语的氛围, 搭建用英语交流沟通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操练, 生动、形象、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不断地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感受和体验英语学习的魅力。比如, 在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创设感恩实践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可以自己做饭菜、自己动手做礼物、唱一首歌或是以自己的方式给父母送上问候等等, 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通过实践性学习的方式, 学生更能体会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无私的爱, 更能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 更有效地增进学生和父母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此外, 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应抛砖引玉地给学生呈现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 让学生能够尽早地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接触社会, 增强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 建构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 认为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可以生发和建构出新的知识生长点。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与社会其他人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 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袁振国.当代教学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3]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8.

[4]杜萍.有效有效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欧阳芬, 谭立义.影响有效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6]贺红曾.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白云,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7]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8]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有效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篇4:建构主义教学观与有效教学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观 教学 有效教学 研究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理论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导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并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解释框架,提供一般性的规定,以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学科。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发展,是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潮、新主流。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观点和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学习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有效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学的内涵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统一的活动。教学的概念规定着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或取向。教与学是可分的,教与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实践中的教学活动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指的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主要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知识的呈现和传授、对话与辅导;辅助行为包括激发动机、期望效应、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教师的教不单纯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也不完全是教学生学习,是有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意思。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取得切切实实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两个概念是效率与效益。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实际使用时间越少,效率越高。效益是指效果和利益。教学的核心是效益问题。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研究、推进和深化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对有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取知识,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完全是教师传授的,建构主义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可以在教师、同伴和长辈们的帮助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资源,自我主动地建构知识。

1.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反对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获取新知时,对新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事实上,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并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对日常生活知识和社会实践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面对发生的事物和问题时,即使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特定的情况,起初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但通常学生也可以依据先前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判断、分析,对事物进行解释,并作出合乎逻辑的假设,使问题得以解决。所以,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对于学生先前积累的经验不能忽视。教师要因势利导,不应只是呈现或是传递知识,而是要循循善诱,倾听学生的思想和表达,重视学生的心声,增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逐渐明晰学生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建构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有些学生不关心天下要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漠然之势。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实事要事,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拓展知识,丰富学生的信息。浩瀚的宇宙对于人类是神秘和有无穷魅力的。宇宙激发了人类对其无限的兴趣和探索。人类对太空充满了探究和挑战。学生也非常好奇太空的知识,也非常渴望和向往外太空的世界。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顺利回归地球。我国女航天员首次实现了太空授课。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思想,让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动力和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索、建构知识。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体验问题情境,获取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中国宇航员首次在太空授课的教学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奋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2.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的能力

有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丰富的经验,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有效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和发展,以生命体验为前提,融入生命意识教育,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把个人、社会、他人视为一个整体,体验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的升华、人的自我目标和发展取向,唤醒学生的行为动机,生成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掘学生的教育心理、社会心理需要,树立学生发展的目标,激发学生的管理、关怀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感知有效教学的魅力,感知生活的乐趣、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感知自我的成长和进步,感知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获取的成就感,感知自我发展中蕴藏着的巨大潜力,感知教育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和光明的前景,给学生深厚的文化浸染,温情的人文关怀,普照学生的生活世界。

3.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在有效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以防范在教育中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教师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的进步需要科技的推动,而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智力支撑,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在有效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空间。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实则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探究和创新精神。在有效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性学习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多多申报创新创业课题,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现代智能型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很快,IPHONE5S等产品在推出市场后,接着又在进行紧锣密鼓的科技研发,也将很快地在不久的将来被更新的产品所取代。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细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分析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加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在有效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讯息和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做法,都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有效的教学能够给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不仅学习到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掌握通俗易懂、生动有益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可以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用结合。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科学发明的意识和兴趣。

4.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的能力。学生不应被动地被填灌和接受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世界上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学生可以自我建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其加深和拓展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有效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性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与交流中不断地激发自我潜能,迸发思维灵感,实现自我主动涉猎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有效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具体、真实的问题或任务,组织研讨交流活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学习研讨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促使学生在研讨交流的合作性学习中主动构建知识及反思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过程。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建立学习团队,学生在学习团队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探究和讨论中,能更好地加深和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有效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要以“高大上”的传统权威的形象压制和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发展,不应要求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的指令。

5.在有效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有效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产生了很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封闭式、教条式的学生,那样的教育体制和人才模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人的社会性,把人摧残成书呆子,纸上谈兵就是传统教育体制下催生出的历史产物、代表和反面教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把建构主义教学观运用于有效教学中时,应重视教学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地创设、营造参与式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英语学习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都是哑巴式英语,读写能力尚可,但听和说的能力就很不尽人意,尤其是说的能力很弱,表达能力差,这一英语教学现状很是令人堪忧。为此,在把建构主义教学观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时,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剧表演、场景演练、口语秀等活动,给学生营造开口说英语的氛围,搭建用英语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操练,生动、形象、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不断地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感受和体验英语学习的魅力。比如,在给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创设感恩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做一件实事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生可以自己做饭菜、自己动手做礼物、唱一首歌或是以自己的方式给父母送上问候等等,以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通过实践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更能体会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无私的爱,更能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之情,更有效地增进学生和父母双方的交流和理解。此外,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抛砖引玉地给学生呈现多元化、丰富多彩的社会,让学生能够尽早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增强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关注学生,认为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生发和建构出新的知识生长点。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与社会其他人之间通过合作和交流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何善亮.有效教学的整体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袁振国.当代教学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4] 杜萍.有效有效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 欧阳芬,谭立义.影响有效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6] 贺红曾.有效的课堂管理手册.白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 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有效教学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9] 余文森,洪明,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洪柳(1980-),女,江西玉山人,广西师范学院教科院讲师。]

篇5: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

课改,给我们的语文课吹进了一股春风,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惊喜和思考。尤其是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内容,对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体现,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的发展将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行为上、教学方式上、教学策略上、教学设计上、教学手段上进行必要的观念转变,进一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将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益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穿新鞋走老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我们的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苦,但却没有得到多少真正有效的发展。所以,很多老师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教了!我们的小学语文到底是怎么了?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呼吁要还语文本色。其中他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

“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

“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 “碎”:零敲碎打,至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偏”: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细细想来,这些现象不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因吗?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有效教学的思想起源及其涵义。

(一)中国的有效教学的思想

孔子提出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启发式教学

孟子也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记》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明确指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教育家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 ”的教育目标出发,认为教育要按照儿童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使儿童自然的自由发展。他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要“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而必须“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二)外国的有效教学的思想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教学制,其“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法国学者拉特克认为:“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与科学,还要懂得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选择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三)有效教学的涵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

•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过程合规律性。

•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有效益--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有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一)开端新颖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设疑”“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如教学五年级语文下期的《二泉映月》,则可以从介绍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哭了,并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是什么样的曲子打动他?用简洁的语言激起学生对这首曲子欣赏的期待。接着欣赏乐曲,说说还想知道什么,激起学生对曲作者产生强烈的期待。我认为,重视开端时的新颖,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之一。

(二)刻意求新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孩子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有的课文未尝不可以演一演。比如教学一年级《从现在开始》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课文中猫头鹰、袋鼠、猴子、狮子的动作、说话的语气,想象动物的表情、语言等,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课文的印象就会加深,对语文课的兴趣将日益浓厚。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三、确立学生主体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

1、鼓励自主学习。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文辞优美、含义深刻。但对于本年段的学生来说,只要稍加感悟、体会,大体能体会文章含着的意思。《生命的壮歌》中,通过动物界的两则故事,告诉人们蚂蚁和羚羊逃生的不同方法,其中都蕴含着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请学生自主学习,列出问题。全班交流时,我请学生提出问题,再请已经能够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已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蚂蚁和羚羊的逃生方法。接着,我就教学重点加以梳理,与学生一起感悟其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魏书生说得好:“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助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必须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设计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时,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学生根据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取长补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教师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知识”的状况,把“发现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做到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研究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把握和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太重要了!“居高” 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教学设计是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的能力最大的考验了,我们要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提倡积极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的教学设计。

(一)制定有效目标,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一般说来,过去的语文教学设计,是平面的,比较单一的,因而显得比较单薄,较片面。语文知识部分,教师们比较容易把握;至于能力,则较为笼统;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就可管可不管了。而新课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巧妙的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三维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于永正老师在上《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就在同学们一段一段汇报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每读一段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如抓住了“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仅只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于老师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一首古诗中赞美母亲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心得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来。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但又有创意的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读书活动,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穿起一颗颗读书方法的珠子,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渗透在其中,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揉合。

(二)、读解策略要“务实” 1.初读要扎实

教研员吴琳老师在《梅林看课堂》一书中曾提到一堂低年级阅读课《美丽的镜泊湖》。课中,那位女教师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并认读了几个词语后,便开始引导学生探究、想象,结果教学进程“举步维艰”。课后有人问她:“全课共9个生字,多数都比较难写,你怎么不抓住?”她说:“这些字学生课前都预习过了,它不会影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我没把更多精力花在初读上。如果过多地处理生字,我担心会冲淡学生的兴奋点„„”

她的话部分地折射出了广大老师对待“初读环节”的心态——“只要生字认识了,大意能看懂了就行了,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其实,语文教学承载着识字学词、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读书操练等“专项使命”,如果学生学完课文后还读不通课文,写不好生字,说不上大意„„他们能良好地“发育”、健壮地“成长”吗?必须明确,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时往往想“出彩”也出不了,即使侥幸能出些“彩”,也很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益!

2.深读要切实

初读环节过后,一般就进入学生自主研读、深究探索的深读阶段。按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当前一些教师为追求所谓“书声琅琅”之境,当课堂里的“静场”时间稍长一些便过于紧张,唯恐“气氛沉闷”,因此随意压缩学生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潜心涵泳的时间。而学生因为没有“深入”文本,故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常常显得分散破碎、支离零乱、肤浅浮飘了。

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曾呼吁:“现今的语文课上太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片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实际上,“要调动学生思维”,课堂里必须有充分的“静场”时刻,否则就无法让其“有效参与”。

五、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尤其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

一位教师执教《东方之珠》一文,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感悟精妙表达,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失去了语文味,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这样的课何谈有效?

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这种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体悟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淋漓尽致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窦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三个环节,借助多个文本的补充阅读,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了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篇6:新课程的教学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纲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课堂有效教学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理念走进了我们校园,因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而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开展起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因有效教学学习占用课时及耗时过多而对传统教学产生的冲击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课堂有效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怎样在现有知识准备的基础之上,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进行沟通,关注学习的过程,训练我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水平,使我们能一分为二地对所学知识能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自己的强烈需求。为此,我们策划了这一有效教学学习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变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人们每天要应对更加繁多的信息,学会学习自然便成为现实生活中现代人的生存需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快乐,思维飞扬,驾驭知识游刃有余,真正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如果能将《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有效教学的研究的开展,创作真实可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就能为真正开展有效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1)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2)发展探究式教学的研究(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2、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内容的研究 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充分估计学生的需要和现有知识储备,以确定有效教学内容或对象。根据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特征和初中生物学新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有效教学的方式及探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方法及具体措施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围绕研究专题,对活动开展进行观察、座谈、收集、综合、分类,以此概括出具有代表意义的观点和经验。

2、经验总结法:从实践和研究中获取良好的实际效果,并注意总结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经验和理论。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观察活动现象,仔细分析形成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通过论证,提炼出有益的经验。

4、个案研究法:有组织、有目的地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采取跟踪、了解、分析和指导等方法。对活动的个别案例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措施

1、市课题组要编制究指南,明确研究工作的方法、途径和策略,制定研究工作的规范程序工作与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指导研究单位和人员有效开展工作。

2、研究应积极主动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3、以学校或个体为单位开展研究,落实研究任务,每个研究单位和参研人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几项或一项内容进行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

4、课题组要定期对有关学校或个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询问、交流、视导、评估,促进工作顺利完成。

5、要组织学生参与研究,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实现课题研究对课程实施的价值。

6、市教研部门每年要对阶段性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交流总结,对相关研究报告、论文、案例进行评选,激励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深化

五、课题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准备阶段

1、研究教材,掌握能实施有效教学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双基能力情况。

2、收集相关资料

(1)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2)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典型案例 预期成果:(1)理论学习体会

(2)阶段性研究小结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学习理论;二是认清传统生物教学的弊端;三是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新理念;四是把握生物教育教学策略,为第二阶段的实施做好准备

一、学习理论

我们深知,要做好研究工作,首先得有深厚的理论储备,为此我们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2011年开始,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中学生物教学法、课程教学的评价系统等理论,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传统生物教学的弊端

1、教育在改革,生物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2、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给我们的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新理念

新课程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对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除了应具备传统认同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与当前课程要求相适应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具有适时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立足于校本培训,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集中培训,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解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满足新课程对生物教师的能力要求

四、把握生物教育教学策略,为《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的第二阶段的实施做好准备

1、把思想教育渗透于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1)注意课堂常规和组织措施中的思想教育(2)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注重学生有效教学学习的培养(3)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正面思想教育

2、结合生物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抓住时机进行口头评定成绩(2)运用竞赛、板报、小实验等手段

3、结合大自然和身体生理实际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及兴趣

4、结合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能将有效教学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真实可行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现象、事件及问题的主动、积极、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就能为真正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1、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有效教学学习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

2、不断总结教改经验。深化教改实验。预期效果:(1)有效教学活动成果

(2)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学习方案

(3)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1、总结教改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归纳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撰写专题研究报告,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准备。

2、归纳专题研究结论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或论文。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或论文

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对《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一课题进一步强化完善。并交流讨论本课题在生物教学领域的学术性、教学可操作性、成效性、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价值。因而我们对结题阶段制定如下计划:

1、课题组负责人带领并指导全体组员归类、整理各项材料。

2、共同检查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否达到要求。

3、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查缺补漏是否完全落实。

4、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5、总结教改经验,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归纳课题方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6、撰写专题研究报告,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准备。

7、达成预期成果:课题结题报告或论文

8、编印结题主件与附件材料,并订阅成册。

9、进一步反思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做好课题验收一切准备工作。回顾课题的研究过程,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能力,有效的使“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希望在我们生物学科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我们生物组课题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积极参与专题课改活动,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全组成员按照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有效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出成果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结题,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参与课题研究,愿意为课题研究成果添砖加瓦,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全体组员集中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讨、座谈,使全体课题组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次课题实施的深远意义以及教育教学的价值,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投入了课题研究并研究出成果。

二、具体做法:

1、对学生“课堂有效教学”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教学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反馈结果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撰写了调查报告。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非常中肯的,也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为我们的课题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课题组教师对所任教的学年课本内容归纳整理,广泛收集素材,按照教材的内容,形成有实效性的系列课件或课件库。

3、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的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度,出示不同级别的公开课、研讨课、赛课等,检验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

4、这一阶段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还任重道远,各方面因素很多。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提高生物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切实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实际的问题,继续深入认真的研究,全面提高我校的生物教学质量。

我们深知,要做好研究工作形成预期成果,首先具备深厚的理论储备、踏实的工作态度、潜心专研的精神,使《初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的研究课题,真正在我们生物学科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满足新课程对生物教师的能力要求。

六、课题成果、结论及研究价值和效益:

1、形成高水平高档次的论文专集。

2、录制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活动的观摩实施录像。

3、在课堂有效教学学习活动中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并争取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

本专题研究历时三年,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制作了大量的文字材料、课件、照片、录像、光盘等,还开展了座谈、讨论,等活动。这些有形的成果用事实说明了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的重要性、可行性。

课堂有效教学本身具有重过程、轻结论的内在规定性。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既有实地调查、走访、参观,又有专题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无形成果比起有形成果将更加珍贵。例如,课堂有效教学从课题的选定,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过程的实施、管理,直到研究报告的形成、成果的展示,均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必然使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课堂有效教学中,学生依据个人努力并与全组成员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探索勇气、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得到锻炼和加强;科学结论的得出必须尊重事实,结论的表达必须严谨,学生在实验研究中要独立的观察、思考、推理和判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用科学的语言将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体验表达出来,这必然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成长而言,这一切都是弥足珍贵的。

上一篇:质保--退款申请下一篇:浪漫阅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