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

2024-09-06

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共8篇)

篇1: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

韩城市金城办陵园小学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对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通过看资料台账、查现场、问情况等做了一次专项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基本情况:

1、目前,我校现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各一间,其中,微机室教师专用计算机一台,学生专用计算机16台,平均每班两名学生用一台计算机,并安装了空调;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一台,配有投影仪、实物投影仪;语音室设施齐全。

2、多媒体、微机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

多媒体和微机设备是教育现代化使用的重点。经过调研,一是多媒体和微机教室分工明确,坚持每周每班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和多媒体教学课;二是注意维护,延长使用寿命;三是行政措施推动,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和多媒体教学、微机操作竞赛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又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不少学校在电脑绘画、电子小报、网页制作竞赛方面为信息化应用工作增添了荣誉。

3、各部室都建立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分管领导平时每月都有对专用教室使用管理的情况及记载进行检查。

二、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初见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技术装备资金严重不足

2、教育资源有待整合和充实

3、各教室没有配备“班班通”

三、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措施

1、抢抓机遇,加快“班班通”建设工程

2、加强教师培训,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重点解决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教学环境。

3、建立使用、培训检查考核奖惩机制,促使教育信息化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①、抓媒体使用:从责任追究上抓媒体教学的使用,继续坚持“安排细密、培训翔实、注重实效、加强整合”的原则,有使用就有记载,有总结、有改进。要求教师使用各种媒体资料整理及时、完整、规范,并且系列化。同时开展系列激励政策,如开展带头人评选、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教案评选等,并在年度考核时加上相应分数。

②、抓各功能室使用:为更好的开发各功能室的使用效能,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坚持使用记载,定期检查评比,着力提高使用率。

韩城市金城办陵园小学

2011.6

篇2: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提纲

一、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与应用情况

1.人机比:近五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计算机人机比与生机比、城镇中小学人机比与生机比、农村中小学人机比与生机比、全市中学的人机比与生机比、全市小学的人机比与生机比。

2.计算机教室建设:城镇中学、城镇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室数量,其中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数量。

3.校园网建设: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城镇中学、城镇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建有校园网的比例。

4.网络连通情况:城镇中学、城镇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连入互联网的学校数和主要连入方式、带宽(列举)、接入市教育网的学校数、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的学校数。

5.网络安全与监控系统建设:网络安全措施(列出防病毒、入侵等措施与软件名称)、网络运行与应用实时监控系统的建设情况。

6.教育网利用率评估与主要方式。

7.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与应用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解决措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8.区域内城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差距,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及对全省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二、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9.门户网站建设:教育网门户建设与访问量。

10.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市统一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哪些(列举),其中基于网络进行信息互操作的有哪些(列举出系统名称及用户范围)。软件自主开发和采购的比例。

11.电子邮件系统建设:市教育网是否建有电子邮件系统,如果有,则说明电子邮件系统的用户量、用户类型、邮箱容量。

12.电子公文系统建设与应用:电子公文系统涉及的业务功能。

13.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名称及其服务对象。对教育部门提供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有何建议(包括内容、方式等),本地区能够提供哪些优秀的公共教育服务资源。

14.对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向农村学校普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有何好的做法、意见和建议。

三、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情况

15.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市统一建设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数量、内容、范围、比例及学科覆盖情况。列出免费资源、集中建设资源、采购资源和其他渠道获得的资源比例。

16.资源库的统一性问题:是否有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建 — 2 —

设标准/规范。

17.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的机制:资源建设(征集)的模式、应用方式、更新机制。

18.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现状:包括主要用户群、应用方式(备课素材、教学课件、案例参考、文献资料、试卷作业、教研培训资料等),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成效。

19.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模式、资源内容在适应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

20.对加快资源建设、促进全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面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

四、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与学科应用

21.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年段(最早开设的时间)、课时数,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覆盖率。

22.信息技术教师的编制与责任范围。

23.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和多媒体软件制作大赛的获奖情况。

24.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效果:课程评价方式与学生能力发展状况。

25.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学科覆盖率、主要学科(列举)。

26.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成效和典型案例进行评价,突出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积极性和效果有何好的做法、经验和建议。

27.本地区开设网络学习课程的可行性与建议。

28.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实施情况:国家级、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数量与所占学校数量的比例,市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的建设情况,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工作的成效、主要问题与建议。

29.教育信息技术课题实验的开展情况:“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典型案例(国际、全国或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案例),中央馆、省馆“十一五”课题的立项情况,“十一五”期间课题实验的重点和建议。

五、人员(教师和学生)技能建设

30.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标准(试行)》,教学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达标情况,城区、县镇、农村的达标情况,若不能达标主要原因是什么。

3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在本地区的实施情况(实施部门、计划、已取得的成效、主要问题)。

32.信息技术技能与应用培训的主要对象、内容、方式(分学科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类专业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等分类列举)。

33.对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何好的意见和 — 4 —

建议(包括内容、方式等)。

34.在解决技术咨询和服务专业人员不足方面的措施、经验与成效。

35.在解决教师培训工学矛盾和不同部门重复培训方面有何好的做法、经验和建议。

36.“教师网联”计划在本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主要措施与成效、突出问题和工作建议。

37.除信息技术课程外,学生的技能培训情况:培训课程与资源的建设状况,家庭绿色上网支持与技术咨询服务情况。

六、管理体制与运行

38.政策与规划制定的情况:政策与规划制定、发布的时间(年月),规划实施的部门与职责。

39.自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情况(逐年列举)与来源说明。

40.在硬件、软件与应用平台、资源库、师资培训、应用课题五个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状况。

41.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评估情况:评估的标准、方式与效益。

42.对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总体评价,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下一阶段工作目标、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

篇3: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智慧校园建设

教育信息化发展已近20年, 已由数字化时代进入了智慧化时代, 智慧校园的建设成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很有必要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作出合理分析与总结经验, 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为此, 笔者与广州大学两位教师及3位研究生组成了调研组, 对广州某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展开了调研。

一、调查目的

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深入剖析、彰显优秀成果、挖掘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最大需求,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为区域建设智慧校园工程的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某区16所中小学校、学校20位信息化相关负责人、200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浏览学校官方网站、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QQ交谈、走访信息发展中心、与学生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展开调研, 将得到的数据归纳、汇总、分析。

三、调查内容

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调查范围, 根据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拟定提纲, 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内容, 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导机制。[1]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 教教育育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计算机已全面普及, 计算机室设备需更新换代

调查统计得出, 99.3%的学校计算机配备齐全, 师机比达到1∶1, 有些学校略高于此数, 笔记本电脑办公已基本普及。除正在建设的两所学校外, 多数学校至少有12间学生计算机室, 有1所学校有6间计算机室, 容纳300余台计算机, 中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1∶1, 小学生机比平均达到13∶1, 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而在实地考察中发现, 许多学校计算机室设备建设时间较长, 设备趋于陈旧, 更新维护不及时, 闲置较多。

22.校校园园网网建建设设已已全全面面覆覆盖盖, 网速滞后问题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绊脚石

调查的16所学校中, 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80.6%的学校于2002年已基本完成, 1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0M, 85%的学校入口带宽达到10M, 所有学校联通了互联网, 校园网基本上采用光纤联入, 无线网覆盖率为零。由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 信息点不断增加, 建设年限较早, 84.4%学校的校园网网速受限, 不能满足平时的办公需求, 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33.数数字字化化实实验验室室建建设设面面广广, 使用频率有待加强

调查中有80%的学校建有数字化实验室, 只有少数学校由于场地限制、资金短缺等缘故, 没有数字化实验室。建有数字化实验室的学校, 除1所中学的开展较有特色外, 许多学校由于实验室使用难度大、教学实验内容需求不多、教师应用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使用较好的学校, 将实验室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发挥资源优势作用, 效果显著, 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建设示范基地。

44.班班班班通通平平台台已已初初建建成成效效, 网络教室已全面普及

据调查统计, 100%的学校都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 70%的学校采用“交互电子白板+短焦+投影+展台”模式, 35%学校采用一体机模式, 有少数学校采用“投影+ 幕布”模式, 相对于白板, 教师更倾向于一体机, 一体机的使用寿命较长 (5-10年) , 维护成本较低, 对学生眼睛伤害较小, 多数学校开始由白板向一体机过渡。

(二) 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

11.学学校校资资源源来来自自于于多多种种渠渠道道, 学科资源建设不均均, 教师资源相对分散

据调查统计得出, 100%学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于网络、85%的学校会购买电子资源或数字光盘、10%的学校通过自制等多种渠道。在购买的资源中,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占主体, 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资源趋于空白, 品牌资源如金太阳、K12等略占优势, 但使用效果不太明显。

调查初步统计, 学校资源有80%以上的资源分散于教师手中、15%的资源集中于教研组、5%的存放于学校服务器, 供全校教师共享。有4所学校建有校本资源库, 资源库资源主要来源于教师制作, 实用性较强, 使用率较高。也有教师认为, 自制资源太耗时间与精力, 教师的时间有限, 自制的资源不如网络资源精美, 宁愿花时间在网上下载进行修改, 不愿意自己开发。

22.教教学学资资源源形形式式多多样样, 微课资源倍受欢迎

教师用于教学的资源主要是课件、视频、微课、图片、动画等资源, 小学资源以动画与视频为主。微课由于短小精悍, 倍受欢迎, 对于低年级学校, 更是受教师青睐, 如有1所小学, 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建设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让家长也参与其中, 构建真正的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33.学学校校网网站站建建设设初初见见成成效效, 宣传功能占主体

在调查的16所学校中, 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官方网站, 60%的网站只是用于摆设、不及时更新, 40%的网站建设较为完整, 能及时更新, 有2所学校网站只有框架, 没有内容。

通过浏览网站统计, 教学概况、领导介绍、学校新闻、学校荣誉等栏目占主体, 网络教学资源及下载、网上课堂等栏目甚少。只有1所小学设置有“E刊”栏目、1所中学设有“资源共享中心”专栏外, 学校教学网站用于宣传居多。学校网站是学校资源集中点, 是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网站若只应用于宣传, 没有最大化利用, 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此外, 有50%的学校接入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或基础教育专用网, 使用情况不太乐观, 大多数教师认为公司开发的资源结构单一, 与教材配备不统一, 与教学实际脱节、适用性不强。

(三) 教育信息化素养方面

11.教教师师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基基础础水水平平整整体体较较高高, 专业知识水平值得提升

在访谈中得知, 98%的教师具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 90%的教师能正常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 Word、PPT等办公软件, 并用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诸如动画、网页、图片处理等软件, 大多数教师不能掌握, 需要动画、图片、视频等素材时, 一般从网上下载, 融入到课件之中。3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专门培训, 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 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如有1所小学, 就一体机的使用问题, 学校集中严格培训, 并做出相应测试, 要求人人过关。70%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知识没有专门培训,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或与同事交流来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

22.学学生生信信息息技技术术基基本本应应用用水水平平整整体体较较好好, 重心不在于学习

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低年级学生相对弱一些, 高年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 对于基本软件、QQ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等操作软件较熟练。但用于学习的学生不多, 90%的学生一般是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 有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 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学校机房除上课使用外, 98%的学校课外时间基本不对学生开放。

33.信信息息技技术术课课程程基基本本普普及及, 高年级课程设置遭质疑

调查分析显示, 除了两所学校无信息技术教师外, 其余学校配备了1-3名信息技术教师, 依照规定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开足了课时。小学对此课程比较重视, 在四、五、六三个年级均开设, 有1所小学在二年级已经开设。而在高中阶段, 信息技课程的开设遭到质疑, 大多数教师认为,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已没多大意义,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掌握, 较为专业的学生不感兴趣, 也不想学, 课程开设意义不大, 许多时间可以作为休息课、娱乐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尴尬境地。

(四) 教育信息化应用状况

11.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已成为常态

在调查中分析得出, 现在教师备课、上课基本使用计算机, 尤其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 使用频率更高。多媒体授课在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已形成共识。

22.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认识出现分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也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然而,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的认识大相径庭。多数教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一种辅助工具, 将视角停留于多媒体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环节, 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作用。也有教师持支持的观点, 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有利于拓展教学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螺旋式发展。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较好的学校,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 在教学研究方面也颇有成效, 如有1所学校申报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研究》“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课题, 研究成果显著, 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33.数数字字化化教教学学服服务务平平台台的的使使用用成成为为习习惯惯, 更智能能化化、一体化、虚拟化等的教学服务平台成为教师的需求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现在, 80%的学校使用网上评卷、图书管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自动办公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教学服务平台已成为常态。家校沟通平台成为主流, 99%的学校使用家校沟通平台, 整体反映效果较好。对于目前的教学平台, 教师更希望有一个对课程学习、学生管理、学生成长记录、家校沟通、学生健康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服务平台;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 教师希望拥有学生可以自主借阅、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系统;至于家校沟通平台, 教师希望与家长有更深入的了解;关于学生的评价, 低年级教师希望能转变评价方式,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希望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表现, 随时追踪学生的信息, 深度挖掘学生成长数据。

44.教师暂时无法接受电子书包类高端电子产品进课堂

在调查中发现, 100%的学校没有电子书包类高端产品, 大多数教师认为, 移动终端产品进学校, 现在条件不允许, 对后期管理与维护成本太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有害无益, 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书法、算术等基本技能的培养, 实用价值低。然而, 在走访建有电子书包实验基地的学校发现, 使用平板电脑类终端产品教学, 在资金、使用技术、学生素养、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教学效果明显。没资金、无技术、应用水平低的学校, 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五) 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引领机制[[2]

11. 教育信息化投入出现教育信息化投入出现“头重脚轻”现象

资金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 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主要用于“班班通”、“校校通”等工程建设。由于前期投入经费过大, 后期更新与维护资金短缺, 影响了应用效果。

在调查中发现, 教育信息化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政府建好后, 学校只负责使用。对于资源开发, 教师培训、应用推动与管理等方面的经费, 学校基本无投入, 有些学校部分设施购置以后由于缺乏资金, 出现故障也只能废弃一旁。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必须考虑集资的多元化。学校应加强自主运营的能力, 由政府牵头, 积极争取社会各领域加入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组成由国家专项拨款、地方政府资金拨付、政府和学校及家庭共同承担、银行贷款、企业或个人捐助、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的集资方式, 让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性

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然而在调查中发现, 89.7%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没有目标, 一切由政府牵头发文执行;不能回避的文件, 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倡导性文件, 一般不予理睬。如对于教师网上培训活动, 学校一般不会自主开展培训, 只有涉及到教师评职、晋级、评优等利益时才实施, 学校信息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33.信息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调查中统计得出, 只有少数学校专门设置有信息中心, 负责学校信息化教育的日常管理, 80%以上学校将信息化管理附属于教研处, 由其它学科骨干教师负责指导。学校内部设备使用规章制度较为完整;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布署的学校屈指可数;信息化管理、激励、应用等机制了无踪迹;信息化保障相关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五、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 基基础础设设施现状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之间存存在在较较大大“鸿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将随之进入校园, 基础设施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依然存在的网络设备更新滞后、带宽偏低、访问速度慢等问题, 大大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调查中也发现, 所调查的地区, 所有学校无电子书包类终端产品, 与智慧校园建设目标存大较大差距。而智慧校园其中就有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高端技术为支撑, 实现网络的无限畅通[3]。

(二) 以学习为中心的虚拟学习环境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资源平台的开发, 旨在使更多的人得到服务,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基础教学资源也有了新的进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 购置的资源与教学实际脱离, 教学应用率不高。校与校之间相互孤立, 无法实现共享。创设的学习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信息化时代的学生, 对媒体的选择颇为敏感, 如果没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只会将更多的时间沉浸于游戏与交友之中。

(三) 常常规规工工作作基基本本到到位位, 管理与应用特色彰显不足

调查分析, 各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频率较高, 有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一体机等设备, 数字化实验室、语音室等配备基本齐全, 信息技术课程均有开设, 信息化管理的教学服务平台已进入正轨, 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特色上, 如网站管理应用特色, 多媒体辅助教学与网络教学应用特色等方面参差不齐, 如实验课程的开展, 除少数学校具有特色外, 80%学校热情不高, 行动大大滞后于建设与应用需求的步伐。

(四) 获取知识的欲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社会时代, 知识量成指数级增长, 要想在知识海洋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学习者必须大量掌握社会的各种知识,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 单一的学校教育方式, 由于时间、地点、场地等因素的受限, 学习者不可能快速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改变学习者的学习途径,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让更多的受教育者在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里进行学习, 与更多人沟通, 接受高品质的教育, 是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 新新技技术术迅迅速速发发展展,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契机

无线网、多媒体设备、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平等化的教育手段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是信息时代的最佳选择。怎样将当前最为热门的物联网、云计算、电子书包等新技术融入其中, 使教育资源得以无限共享, 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网络学习成为习惯, 这将给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

六、对策与建议

(一)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 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与学服务,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为信息社会培育更多的可用之才。从此角度分析, 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 软件设施是上层建筑, 如果只建不用, 将成为“空中楼阁”, 毫无意义。因此, 信息化应用才是发展的关键, 不论是对学校还是上级主管部门, 不能建而不管, 任其发展。因此, 要发挥其作用,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宣传, 让更多人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与地位。

(2) 更新理念, 将信息化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 注重教研, 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学校长期的研究课题。

(4) 加强培训, 扩大信息化管理与应用人才数量, 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5) 机制引领, 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师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乐于应用信息技术。

(二) 集集全全体体师师生生智智慧慧, 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如上文所述, 国家目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数字化资源, 这些资源结构单一、与教材配套不齐、与实际教学脱离, 而学校自制资源应用率高, 但自制动力不足, 学校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资源重复开发, 造成严重浪费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 要开发具有实效、共享、统一标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 必须集全体师生的力量, 建设基于区域层面的动态资源库。

将教师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 易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提炼宝贵的资源, 对教师的成长有益无害。学生作为知识的使用者与建设者,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良好的学习素材, 学生的创造力与爆发力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此外, 创建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一定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资源形式丰富多样, 如动画、视频、微课等资源要蕴含其中, 尤其是微课资源, 作为最受青睐的资源, 它对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让学习自主学习有着其它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 因因地地制制宜宜, 构建合理化的区域教育云服务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种新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 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地区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 构建集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学习评价管理系统、学生成长记录跟踪系统、家校互动系统等融为一体的社区教学云服务平台。在此平台上, 学习者只要登入自己的账号,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扫除各种心理障碍与教师交流, 实现自主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据, 挖掘有用信息, 对症下药进行管理;管理者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 随时掌握教育发展的动态, 制定相应的策略,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总之,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只有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局势, 有计划、有目的地布署, 将现有资源有效融合, 发展优势, 弥补不足, 才能实现投入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文光等.深圳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4, (1) .

[2]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

篇4:陵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调研报告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信息化 现状 措施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经费的大量投入。学前教育不属于政策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中,仅仅为1.3%,与国际水平的3.8%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总数的占比中,达到了68.7%,尤其是农村开办的,基本上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一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都承受不住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根本接触不到。

地区性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就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幼儿园内部多媒体活动室、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部分幼儿园甚至实现了100%的网络接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配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就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息化硬件装备,教学设备仍是以录音机、电视机为主,30%左右的幼儿园甚至任何设备都没有。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差异。城市与乡镇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失衡现象尤为严重。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区域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2011年12月颁布时,明确要求了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这一要求并阐述的不是非常具体和明确,但是已经充分表明了我国政策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幼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以无法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个别地区有的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涉及面比较狭窄,培训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国外学者霍兰德就指出,目前幼儿教师之所以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将信息技术当成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其的看待眼光不是发展性的。她强调,整体的幼儿教育应该适应“适宜性”原则,只有从幼儿的身心角度出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模式,设立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与游戏,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合在学前教育中。

二、科学地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建设的基本措施

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建设网络设施时要采用辐射小的网络技术设备,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保型的学习环境,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园内接入无线网络,并且可以在班级上网。示范幼儿园以及信息化实验幼儿园可以尝试园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尽可能地为幼儿园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同时配备电子白板以及教学投影仪,适当增加园内的电脑设备,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充足的网络媒体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核心,就是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认知与学习,帮助幼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语文、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使它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如中小学以及其他高校。其次,就是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发展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君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014,(22):113.

篇5:市场及陵园建设考察报告

一、考察点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xx和xx花卉市场xx花卉市场始建于,交易区占地面积74亩,总投资1亿元,拥有功能齐全的综合鲜切花交易大厅、玫瑰交易厅、车花交易厅、精品花交易厅,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批发市场。xx花卉世界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中部,亦于19启动建设,规划总面积1万亩,集花卉生产、销售、科研、信息、旅游、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被誉为“岭南花乡”和“中国花卉第一镇”。

两个花卉市场的主要特点是:

1、规模较大。x市场采取集中交易,分散种植模式开发培育。其交易市场占地不到100亩,但与此相配套的种植面积则达到20.8万亩,去年交易额达21.2亿元,物业管理费(含租金)收入600万元,税收近千万元。x市场采取“政府搭台,花卉唱戏”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后再租给客商,起点高,标准高。目前,已开发面积6000亩,进场企业450家,年交易额近20亿元。去年,土地租金收入达4000万元,x镇全镇税收收入达2亿元,其中,花卉苗木及相关产业的`贡献在50%以上。

2、特色鲜明。x花卉市场以鲜切花为主,日上市鲜切花66个大类,300多个品种,如玫瑰、百合、康乃馨、非洲菊等。针对鲜花的需求特性,形成花农,花贩、花商三位一体的交易方式,快进、快出,每天从凌晨左右开始,有近万人进出市场交易,运销鲜花达300吨。x市场以苗木为主,荟萃了世界名花异卉,花卉种类既有传统的盆景、荫生观叶植物,又有高档的洋兰、凤梨等,多达5000个品种,任由选购。大宗交易方式多为在市场上去看样,交适度的预付金,然后由基地进行配送。

3、功能齐全。两个市场除具备基本的交易功能外,还具有:一是高品位的展示功能。将花与艺术、花与自然、花与生活、花与科技生动地融为一体。二是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商业性、专业性、观赏性完美结合,x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x与3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三是完善配套功能。市场内配有工商、邮电、金融、消防、治安、进出口检疫、报价、运输等相关服务机构,既按规定收取了一定的税费,又为客商提供了一个保障有序的交易平台。

4、辐射面广。两个市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x的鲜切花,不仅销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还部分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在x举办的第x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吸引了包括美国、荷兰、意大利、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花卉企业参加。

5、带动力强。“一花带来百业兴”,x花卉市场成为x农业结构调整的典范,带动花卉种植户10万余户,吸纳下岗职工1500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x以花卉市场为龙头,将全镇上万花农,成千个花场和国内外花商有机连接起来,构筑了庞大的产业群。“户以花为业,村以花出名”,创出了地域品牌,提升了土地价值,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华南钢铁市场华南(国际)钢铁物流交易中心,坐落于广东x乐从镇,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是由广东欧浦物流公司斥资6亿元建设的大型“钢铁贸易自由港”,它以高新科技、高度集约为特征,集交易、仓储、办公、信息、加工、配送和组织服务于一体,彰显现代物流“多位一体”的钢铁物流中心,年交易额30亿元,物业管理费收入(含租金)上亿元,税收5000万元。

篇6: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多年来市、县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持续加大对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加强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立联校教育论坛,多层次培训教师,强化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农村学校师生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况

1、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目前,学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教育城域网,做到班班通媒体,室室有网络。改善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2008年以来,学校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建立了教育信息通道,随后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平台,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还建立了视频教研活动室,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视频在线研讨。为了推进信息化及网络的应用,开辟了教育论坛,建起了教学资源库、教研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平台。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整合并扩大教育信息化及网络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教育特色,建立和规范了信息化应用领导与工作小组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严格。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用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分工上,我们采用了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联校专门负责硬件维护与技术服务工作,教研室、各学校教导处负责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课件评比及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互相支持,保证了信息化运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4、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行培训班学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网站建设、博客建设、资源库更新、资源下载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设备护、等方面。、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5、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四是促学科教学整合。目前,除了设备不到位的学校之外,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优质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岔口联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联校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办学热情,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10年,投资二十多万元给黄统岭和理家庄小学共12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新配和更新了20多台计算机及一批投影机、语音教学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当前,岔口联校已形成了政府重视、学校努力自筹、社会广泛支持,共同为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出力的局面。

3、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需求。增强了教师对普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4、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农远工程为抓手,提升使用率。通过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联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细则,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不断进取,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岳家庄学校王计怀、岔口小学王国庆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能手。三是以岔口示范小学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应用水平,我们结合“农远工程”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应用研究,教师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以网站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岔口联校教育网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学校公告、校园快讯、学校概况、教育科研、德育之窗、教师园地、学生园地、教学资源库、教师博客、教育论坛等十多个栏目、三十多个专题,及时发布信息、刊登文件,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平台。由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教师,联校教育信息网的日访问量大幅增加,5、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督查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农业工程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教研、教育论坛、学科教学整合等列为必查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课、课件制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6、服务教育教学,完善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网站的建设工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我们注重由有到精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方便。到目前为止,学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功能,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在校园上进行,基本实行了校园无纸化管理。在校园网上,我们还整理了教师资源库,按学科进行分类,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提升,学生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我们实现了校际合作、相互沟通。每年我们进行了校际之间的远程互动,丰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涵。

(3)、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班级网页的制作与管理使学生们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方面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4)、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能依靠、阳泉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资源库备课,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成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6)、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7)、网络教研已成为联校信息化应用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到我校,听取了网络教研工作汇报,并亲自走进联校组织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舞了我们创新开展网络教研的信心。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自主性、广阔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教研让山乡教育踏上了课改快车。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网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普通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效不明显;设备更新的压力日渐加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有选择地市、县教育局及手拉手学校等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充联校资源库,组织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建,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三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重视配好网管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加强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四要加大装备更新力度。继续按照“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多方集资”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新建设,把小学信息化工程提升新高度,为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篇7: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将学校正规课程和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要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逐级的培训学习,开展中老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力争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课件等资源,并能进一步加工、整合成课件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外,要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领导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常态性工作,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教研主任、电教负责人、电教人员、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主持开展此项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把学校信息化资源内容分为专题资源和教材资源两各模块。专题资源模块是指教育教学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学科的系列专题等。教材资源模块是指各学科每章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习题、微课(针对章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相关材料(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字、图片、媒体等拓展材料)等。资源类型分为: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 CAI 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整理、教材配套资料、教师开发制作等方法来获得这些资源的建立。专题资源由专题负责人收集整理上传到网站指定目录,教材资源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后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版本、年级、章、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案

优化教学是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打造高效课堂办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要进一步精细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上少、慢、差、费的局面。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是必然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明确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尽可能多的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何时用讲解,何时用启发,何处用训练,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自信培养,激发热情,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操作技能,借助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我校采取“以校为本”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专职计算机老师,在本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使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达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目的。

学校以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重点,全面开展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小组。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确实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在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文稿演示软件的使用;因特网的信息服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掌握中牟县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和校本资源库的浏览、上传和下载的操作方法等。另外,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学校分别采用专家讲座电视学习、专题讲座,学科骨干教师讲座,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案例分析,问题沙龙六种形式,对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学校利用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平时教师互帮自学或者在学校局域网内进行网上培训。培训结束后,学校要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起钩来。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时效性能和作用。

篇8:烈士陵园建设与教育文化的结合

中国人自古代起就有入土为安的说法, 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若得到土葬, 便会得到安息, 这从某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 代表了人们当时的思想精神面貌。而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园林绿化事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为了纪念老辈革命家的思想及其贡献, 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陵园规划设计, 也备受关注, 得到了政府和个人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 陵园设计又不同于其它的园林设计, 其具有特殊的时代特征, 一些如风水学学说等也被应用到了陵园设计的理念当中。

人的起点是以教育到养成自我意识开始的, 其终点也是以教育的完结而结束的。可以说教育贯穿着每个人生命的始终。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写到,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结合, 既符合当代的教育形式理论, 又贴近人们的切身实际, 容易为广大受教育者接受。而烈士陵园的建设, 在这一理论的实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 肩负着民族振兴, 国家发展的重任, 是衡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指标。因此, 作为教育方式之一的烈士陵园, 就显得至关重要。

1 陵园建筑格局

陵园一词起源于古代, 而在近代的发展较为迅速, 具体的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等) 、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布置园林小路等方式创作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览小憩的境域, 称为园林。具体包括宅园、花园、公园、庭院、小游园、动物植物园等, 而今随着园林科技的发展, 又有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国家公园游览区和修养胜地。当然, 也包括了烈士陵园。

陵园的功能,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 已不仅仅是作为游憩之用, 而且还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功能。院内的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调节空气湿度, 还有减弱噪声的作用, 当然, 烈士陵园尤为重要的功能还是体现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游憩在景色怡人的园林之中, 有助于消除长时间来工作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 使得脑力和体力得到良好的恢复。除此之外, 园林的文化、体育和科普等教育活动还可以丰富知识面, 充实精神生活。这也是烈士陵园在今天教育当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入土为安, 即死者必须要埋到地底下, 这种习俗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古人认为, 人类必须依附于自然, 与自然息息相通, 所谓宇宙大五行, 人体小宇宙。万事万物都要合乎事理, 而入土为安便是其中之一。《易经》中记载:“古之葬者, 厚衣以薪, 藏之中野, 不封不树”。

后来的许多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一习俗。“万事万物不能离开土地而生存, 人也是如此, 乃万物中聪明动物的一种, 所以死后也要归于土地, 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古语云:“葬者, 乃五行之返本还原, 归根复命, 而教化之变达也”, 将人死后入土, 提到教化的程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化程度的提高。但是, 无序的孤茔野坟在城市边缘的道路两旁、野地里散乱的扩展是不可取的, 也是严重损害卫生观念的, 也不便人们去祭拜和观瞻的。为了使人们的祭拜更方便、更文明, 以及合理使用土地, 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 陵园便诞生了。而烈士陵园更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陵园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显示出了其重要性与迫切感。从今天来看, 陵园的教育目的也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在提高民族自救自觉自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 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谈论。

墓区有艺术墓———是一座座纪念碑, 也是一尊尊高品位的艺术品, 在给人以舒心的视觉享受的同时, 也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生命的结束。集祭扫、纪念、游览与瞻仰于一体;树葬, 以一颗棵高达的绿树代替墓碑, 是如今殡葬的新风尚, 在发展树葬墓区业务的同时, 也满足了热爱自然群体的要求;此外, 还有草坪葬、及各种宗教殡葬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61年, 根据民政部“陵园公园一体化”的指示, 经广西区政府批准同意, 该园对外名称定为“南宁雕塑园”, 园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 是国务院首次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近五十年来, 在各界人士关注下,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园的精神, 已初步实现了陵园公园化, 完成了传统陵园向现代陵园的转变。目前, 占地2 400多亩, 分为开发区、教育区、游览区、公墓区四大格局。园内丘陵起伏, 苍松翠柏, 各种烈士纪念建筑雄伟壮观, 风格各异。

2 教育

陵园设计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就不应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 而是要打破传统的阴森, 加大力度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 树立起人文纪念、陵园公园化的概念。用一座座矗立的雕塑来向后人们诉说一段历史或以名人的事迹, 让更多的后人前来瞻仰、参拜。

教书育人,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强烈的自尊心和特殊的心理特征, 情绪波动较大, 易冲动,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 在青少年自身道德修养上应受到重大的关注与教育。烈士陵园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影响着、教育者一代代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作学问先做人, 一座座无声的纪念碑就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 在向人们诉说着他的一生, 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模范。

“一轮红日飞腾日, 千载阴云消散时。红水永清鱼信远, 瑶山奇险我心夷。”1958年10月, 时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广西民族学院视察时所题。1963年3月, 郭沫若在南宁题写了一首题为《南宁见闻》的七言诗, 诗曰:“南来又见英雄树, 劲挺枝头已着花。慈竹参天笼雨露, 桄榔拔地入云霞。摩崖壁画成专著, 彻夜歌声听僮家。自治区成方五载, 邕江灯火颂繁华。”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 像我们前辈那样, 像我们的先烈那样, 永远当一个革命者, 永远当一个为人民大众的集体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者, 永远当一个共产主义者。”其教育意义可见一斑。

3 总结

将烈士陵园的建设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即满足青少年成才的需要, 推进以德育为首位的素质教育, 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当今的青少年文化教育相结合, 促进其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青年服从需要的自觉性, 强化对遵纪守法为基础的法制教育, 达到能够充分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烈士陵园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意识, 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让无声的教育教出鲜活的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启发、催生、巩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需要和愿望。“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神韵和气息就会在感情融洽、情绪平和、互相理解、相互欣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朝我们大家走来, 最终达到建设与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国平.民政革命烈士陵园建设[Z].萧山年鉴, 1999:324.

[2]刘文俊.民政烈士陵园管理[Z].景谷年鉴, 2000-2001:361.

[3]吴显华.景安乡耙齿陵园英姿焕发[Z].如东年鉴, 2000:241.

[4]王洋.我国高科技园景观设计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 2003, (1) .

上一篇:常见的房屋代理租赁合同下一篇:高中期末考试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