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

2024-09-03

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共7篇)

篇1: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

党校讲师践行科学发展观路径分析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在学习的层面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用科学发展改造主观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层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把我们的工作思路、规划、决策和措施放在科学发展的理论中体系当中去谋划,找到适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经,从而实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市不仅是北疆传统的农业大县,而且也拥有传统的工业光荣历史。近几年来,**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在量上有了飞跃,而且在质上也有巨大的突破,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影响力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内不断提升。截至XX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64亿元,增长25.3%,其中:第一产业14.89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26.25亿元,增长48.3%,其中工业增加值19.39亿元,增长54.3%;第三产业11.5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比重由XX年的32:43:25调整为28:50:22。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增长25.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7亿元,增长5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3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其中特别提出,**的第二产业比重已突破50%,工业增加值达到54.3%,这宣告**市的发展已从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工业主导的发展阶段。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找到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路径。为此初探分析如下:

一、**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路径之一,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工业强市”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围绕培育四大产业,强化招商引资,构建新的工业体系展开各项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要结合四大产业的发展,即一是围绕中电投项目,着力发展高载能及化工产业。二是围绕广阔的市场需求,着力发展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三是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着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四是围 绕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产业。

二、**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路径之二,强力推进“四区一线”产业布局战略。“四区一线”产业布局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产业功能已凸现效益,但“四区一线”产业布局的专业分工还不够明显,产业规模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四区一线”产业布局战略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解决实施“四区一线”产业布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科学推进“四区一线”产业布局的发展。

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路径之三,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市新农村建设的各种问题困难必须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解决,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是要结合**农业发展中的种植结构调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重大问题。

四、**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路径之四,改进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作风,是指一个人面对工作任务时的重视态度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客观表现,是一个人对价值观内心思考的外在反映。从表象看,工作作风是党政机关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体职责行为,但每个个体职责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就 是我们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而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发展环境质量的高低,而发展环境的质量问题又进一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实践的特色性。因此,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是**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成效的重要的路径之一。

总之,**市打造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路径,构建通畅有效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通道,才能真正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最终实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

篇2: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

1.1 范式

“范式”的原意是“共同显示”之意, 后来引申出规范、模式、范例等含义。[1]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范式”是指可以作为典型的形式或样式。[2]美国堪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Kansas) 战略管理学助理教授文森特·L·巴克和管理咨询顾问马克·A·穆恩认为, “范式”是一套明确的或未明确的规则或规定, 它界定了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范围以及如何在这个领域中获得成功。[3]

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给出的一种“范式”定义是, 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惯例和规约, 它把共同体成员团结为一个整体, 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就仿佛法律上的判例一样, 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4]

1.2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管理范式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管理范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社会公益性目标的科技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 (由项目征集、项目方案凝炼、项目方案论证、立项决策、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环节构成) 中, 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惯例和规约, 它把共同体成员团结为一个整体, 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就仿佛法律上的判例一样, 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1.3 科学发展观管理范式的定义

科学发展观管理范式是指, 适应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特点, 以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指导, 以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为基础, 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依法管理、权限规范、职责明确、管理公开”为原则的一种新的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管理范式。

2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特点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社会公益性项目从总体上说, 通常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 综合性: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往往是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集成, 需要多部门的协同攻关;

(2) 影响或效益的广泛性:科技项目实施的结果将对某一行业 (领域) 或国民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或潜在效益;

(3) 长期性:科技项目通常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全面完成;

(4) 高投入与高风险性:即科技项目在研发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同时,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5) 组织管理的复杂性:由于科技项目涉及跨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多因素、多环节, 因而对项目的组织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除具有上述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6) 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促进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发展, 主要任务是保障公众的基本利益、满足社会公共科技需要, 因此, 项目本身通常无法从市场上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

(7) 外部性: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外部性使得投入者与受益者相分离。

可见, 具备上述特征的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 某一科研单位或企业难以独立完成攻关任务, 需要政府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并在资金、政策上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特别是那些外部效应显著的项目 (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而开发者近期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显著) ,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 (主要是利益导向机制) 很难自发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管理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上述特点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5]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管理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 主要体现在:首先体现在它不仅为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确定了科学发展的目标, 也就是说,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组织活动要坚持和实现“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目标。同时, 它也为制定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筛选标准、科学确定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决策机制,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哲学依据, 这有利于我们摆脱一般科技管理理论的束缚和实践中的困惑, 运用马克思哲学思索和解决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另外, 科学发展观也是全面的发展观, 它启示和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来制定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筛选标准、确定其决策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系统思维是科学发展观管理范式的重要方法论。

3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科学发展观范式的基础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范式在理论上是我们已经熟悉的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的综合。

在管理学理论中, 把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范式称为科学主义范式 (Scientist Paradigm) 。科学主义范式以F·W·泰罗为代表, 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泰罗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6]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有: (1)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科学管理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在管理学理论中, 把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范式称为人本主义范式 (Humanist Paradigm) 。人本主义范式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认为组织及其管理现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精神的外化或客体化, 是“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原材料、资本、机器、土地或能源, 而是人。人本主义范式所强调的使管理更加人性化, 集中体现在: (1) 注重和突出人与人的关系; (2) 注重和突出人与组织的关系; (3) 注重和突出组织中小团体与组织的关系; (4) 注重和突出人、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今天, 人本主义范式已经被普遍视为更先进的管理范式和手段, 它破除了科学管理强加在人们身上的桎梏。[7]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 人们还经常使用一种“经验主义”范式。经验主义范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德鲁克 (P.F.Drucker) 。经验主义范式以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 加以概括和理论化, 向管理人员提供实际的建议。经验主义范式试图通过案例研究经验, 不必企图去确定一些原则, 只要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一些科技管理人员的成功经验和他们解决科技项目特殊问题的方法, 便可以在相仿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管理。

无论是“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还是“经验主义范式”虽然各有其优势, 但是它们也有各自的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直至今天, 为了追求效率与效益, 无论是我国企业界、还是科技界大量运用了科学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对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今天, 无论是国家科技部的科技项目还是地方科技项目, 翻开这些项目的合同或者任务书, 最主要的内容是在规定的年度、规定的经费预算额度内要发表多少篇论文、申请多少项专利、出版多少部著作、形成多大规模的经济效益等等。在实际的科技项目管理中, 经常发生上年度的科技经费刚于上年度11月或12月到账、本年度刚开始、中期检查就进行的情况。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高等学校, 年底都要进行科研绩效考评。可以说, 科学主义范式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在我国科技项目管理领域已到了极致。科学主义范式的应用尽管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 但是,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应用这种范式最明显、最严重的缺陷是让广大充满智慧、富于创造的科技人员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在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被人本主义者指责为不道德的, 是将工作“非人性化”, 并把极具人性色彩的管理变成了简单的效率衡量。[8]然而, 一些管理学家一直主张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二者应密不可分。[9]正如加里·哈默尔指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 让管理更富于人性色彩。如果认为对后者的追求比对前者更开明, 将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看法。”[10]在我们看来, 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 既不单单是科学主义范式理性创新所产生的效率, 也不仅仅是人本主义范式对工作认同的诠释所产生的效率, 同时还不是同时采用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所产生的效率。我国现实的科技项目管理范式的发展恰恰是建立在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人本主义范式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只是不同时期, 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经验主义范式三种范式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因此, 我们说科学发展观范式的基础是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的综合。

我们说科学发展观范式的基础是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的综合, 其另一层意思是指, 在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中, 我们既不赞同极端的科学主义范式, 也不赞同完全放弃我们使用了多年并取得了很大成效的科学主义范式、而采用极端的人本主义范式, 同时也不赞同只凭经验办事的经验主义范式。因为科学主义范式是绝对主义, 而人本主义范式是相对主义, 它们的共同错误在于“非此即彼”。在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中, 应当科学而艺术地综合运用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

4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范式的内涵分析

(1)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范式的核心。就是要求在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中, 坚持以人为本,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标准来征集项目建议、筛选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论证项目实施方案、运用科学的决策机制对项目进行决策、精心实施项目。在组织、实施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过程中, 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组织管理工作, 要注重调动项目实施团队的积极性, 而不是意味地加强监管、无微不至的各种检查与审计;要注重项目实施团队与项目主持单位的关系, 而不是只关注项目负责人的技术职称、以往科研业绩、项目实施团队组成人员的职称结构等。

(2) 全面协调可持续——所谓“全面”就是不能“片面”, 在进行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筛选、立项决策时, 不能为了追求科技项目本身的发展, 而忽略对环境等产生负面影响, 或者只重视项目整体的发展, 而忽略项目中成员 (个体) 的发展;所谓“协调”, 就是要注重“平衡”, 既要注重外部与其他组织的竞合, 又要注重组织内部各要素发展的平衡。在实际操作中就是, 要注重与项目应用部门 (单位) 的协调, 而不是只有科技部门多聘请几位专家论证就完事。所谓“可持续”, 就是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发展要有后劲。在实际中就是, 要注重待上项目与以往科技项目、后续科技项目、国家与地方科技项目的衔接, 而不是只注重待上项目本身能出多少论文、能申请多少专利、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等,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统筹兼顾——就是要通盘筹划, 全面顾及。也就是说, 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具体说来就是, 筛选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对其立项决策时, 要注重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标, 而不仅仅是几个技术指标;在项目验收时, 要注重项目的长期社会经济效益与科技成就, 而不是采用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 要求项目结题时就产生多大的效益。要坚持用宽广的眼光, 努力对国内外开放, 注重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整合, 而不是只注重挑选顶级技术专家来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加强统筹协调, 深入分析研究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调整,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科技部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地方科委与其他政府部门及下属政府、项目主持单位与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应用部门 (单位) 与技术开发单位之间的关系, 全面把握和妥善解决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筛选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立项决策、实施的最终目标。

(4) 依法管理——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管理必须依法进行。

(5) 规范权限——规范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相关的各行为主体 (科技行政部门、应用行政管理部门、经费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与课题负责人) 的权限;

(6) 明确职责——明确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相关的各行为主体 (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用行政管理部门、经费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项目与课题负责人) 的职责;

(7) 管理公开——建立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管理公开制度, 促进公众对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了解和参与, 提高管理决策的公开性和公正性, 提高公众满意度。

摘要:基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定义了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科学发展观范式。分析了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的特点, 认为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管理科学发展观范式的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指导, 以科学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以及经验主义范式为基础, 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依法管理、权限规范、职责明确、管理公开”为原则。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范式,社会公益性,科技项目

参考文献

[1]罗珉.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382.

[3]VINCETL BARKER III, MARK A MONE.Retrenchment:Cause ofTurnaround or Consequence of Decline[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 1994 (15) :395-405.

[4]罗珉.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4-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3月10日) [M].北京:《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849-850.

[6]FREDERICK W TAYLO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ing House, 1911.

[7]罗珉.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55-63.

[8]罗珉.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56.

[9]罗珉.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59.

篇3:范式与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范式 不可通约性 科学革命

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早期毕业于哈佛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库恩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准备一组关于力学起源的演讲,这就促使了库恩从物理学转向科学史,又进一步的转到科学哲学领域进行探索。库恩在1962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科学的发展并非累积的、线性的进步过程,而是范式转换的结果。

一、范式的概念

“范式”是库恩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但是他在书中却并没有明确“范式”的定义,其本身具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库恩在其中的有一处把范式做了如下的定义:第一特征是他们的成就空前的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第二个特征是这些成就又足以无限制地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而在另一处库恩又把范式定义为:对某一时期某一专业做仔细的历史研究,就能发现一组反复出现而标准式的实例,体现各种理论在其概念的、观察的和仪器的应用中。

这些实例就是共同体的范式。这足以说明库恩范式概念的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但是综观各种论述,范式的含义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信念系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趨向。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库恩承认范式是指那些公共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其次,范式是属于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范式的主体,范式包含了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哲学素养,库恩把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统一起来,并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活动来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范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入微,而范式的转变就是科学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的模式。

这样库恩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副与以往不同的科学图景。科学不是由一个一个的发现和发明累积起来才达到现在的这个样子,科学的发展是范式转换造成的结果。科学并不是是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理,科学的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对科学的进步不用以接近某一终极目标的程度来衡量,科学通过革命而进步。

二、不可通约性的概念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新旧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库恩说:科学革命中出现的新的常规科学传统,与以前的传统不仅意义不相容,而且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不可通约性”一词本来是指无共同量度。库恩用比喻的方法把这个概念引入到科学哲学中来,用没有共同测量来比喻不同范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不可通约”并不像一些批评家批评的那样,而它并不等于“不可比较”。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科学的标准不同,即竞争着的范式的支持者候补范式所应解决的问题不同,他们对科学的标准或定义也不相同。其次,概念意义的变迁,即由于新范式是从旧范式发展而来的,所以新范式运用了一些与旧范式相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在新范式中是一种新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意义就改变了。例如,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都有“空间”、“时间”、“力”等基本概念,但这些概念的意义在这两种范式中式不同的。现以“空间”这个概念为例,在牛顿力学中理论中,空间是平直的、绝对的、静止的,符合欧式几何;而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空间是弯曲的,空间概念只不过是一种描述运动的参数,在广义相对论中采用非欧几何更简洁。理论名词意义的这种变化,导致竞争理论对同一客观过程的预测及对同一观察活动结论的报告,都只能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做出。再次,世界观的差异,即不仅没有中立观察语言,甚至连中立的观察内容都没有,因为理论渗透于观察之中,不同的范式的持有者仿佛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两个范式的科学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例如,在看一幅等高线地图时,学生看到的是纸上的线条,而制图师看到的确实一张地形图。在看一张云室照片时,学生看到的是混乱而间断的线条,物理学家却看到了他所熟悉的亚核事件的记录。只有在经过多次这种视觉转变之后,才能成为科学家世界中的居民。最后,除了科学标准的不同、概念意义的变迁以及世界观的差异以外,不同范式的持有者——即不同的科学共同体——研究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构成了库恩所谓的“不可通约”。

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点强调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不断的发生科学革命,而导致了否认科学进步的极端观点。

三、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大致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前科学是指还没有系统理论而众说纷坛的阶段。当一门科学有了系统理论后,科学就进入常规科学阶段。

常规科学是库恩用以表征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他把常规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喻为“解谜”。难题就像“谜”一样,总是有一个谜底的。但揭谜的途径确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解决科学难题的多种途径使得科学研究丰富多彩。例如对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揭示,就是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五个国家、六、七种不同职业的十几个科学家,从蒸汽机效率、人体的新陈代谢、电磁的转化等不同的侧面独立地发现的。库恩把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收集事实部分。他指出,常规科学活动充满着按照范式办事的正常活动与违反范式预期的反常现象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他把常规科学阶段看作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则是科学家对范式信仰的程度在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团体坚持不懈地在常规研究中用范式去指导“解谜”活动,去调整反常,而且研究的成果往往证实范式的权威作用和地位时,范式的权威几乎是不被怀疑的。但是,由于任一范式都不能穷尽真理,随着常规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必然会遇到一类反常,它的出现不仅使科学家无法用范式调整,而且会随着这类反常出现的频率增高,科学家会敏感地意识到这类反常构成了对范式的根本威胁。这时,按库恩的说法,就是“危机”来到了,是范式的危机到了,一切调整均属无效,唯一需要的是寻求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范式——科学革命开始了。

科学革命史从“危机”开始的,库恩指出:“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指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一般来说,触发科学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科学发现,库恩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复杂过程。他特别强调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科学发现不是发生在某一特定时间、某一地点和某一人身上的单一事件,库恩反驳传统的“知识直线积累”观点,他认为科学发现往往被描述为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增加,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忽略了科学知识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每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都要求科学家对原有范式作理论上和观念上的调整。当这些调整越来越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科学革命。

对于新范式是怎样产生的,库恩很少涉及,而且说得很不明确。他主张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发展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自由奔放的发散式思维;一种是受一定传统制约的收敛式思维。他说“这两种思维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之中,正是我们进行最好的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强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告诫人们不要用凝固的、不变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知识的增长。这就使人们从逻辑实证主义的呆板的证实原则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

参考文献:

[1]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彭金富.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6,9

篇4: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范式研究

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其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符合当地的市场需要, 课题是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地方经济特色、人才市场的需求规格来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 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 把握素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 培养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 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市场营销专业遵循“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借助社会行业方面的专家力量, 在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劳动管理科学的有关理论对市场营销职业工作进行定位。以此为参照, 抽象出市场营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并在职业成长规律分析的基础上, 将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序化。分析完成职业工作任务所需能力, 为教学内容的确立提供了明确的参照, 从而为市场营销建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 而非“学科”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全面、系统地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也为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素材与落脚点。

二、市场营销职场层级能力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 体现市场营销职场层级能力, 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 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市场营销专业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 以掌握专业技能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 以培养毕业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课内课外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施过程中做到以下三点:

(一) 基本能力。

在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 尤其是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现, 从灵活多样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培养。

(二) 专业能力。

可运用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课内加大实践教学内容, 减少理论教学课时, 开设独立实践课和综合实训项目;课外的实践活动强化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突出产、学、研结合的特色。

(三) 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 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可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做保证的模块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即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通过模块化组织教学过程, 课程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 并引入“项目任务教学法”, 将知识点以项目为中心串连起来, 围绕项目组织教学, 围绕项目设计实训, 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做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实现学校技能培养和企业用人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就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出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施岗位能力教育为本位, 以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 突出实践教学, 促进产学结合,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市场营销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为保证市场营销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所确定的培养模式要求, 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在知识结构方面合理地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在对市场营销本科专业进行改造的同时, 要研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应当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精选内容, 对于专业课及专业领域相关课程, 实行整体优化和重组。课程建设的原则是:合并重复内容、摒弃陈旧内容、纳入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关系:课程体系是由一定数量的课程组成, 各课之间应存在有机的联系。在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基础上, 突出建设校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 在条件具备时, 申报省级重点课程建设。

四、加强专业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应用型管理类专业, 有其自身特殊的教学与人才培养规律。专业发展规划应从复杂多元的现代市场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实践出发, 结合生源素质及学校的具体条件, 既强调专业基础性、综合性, 又强调专业应用性、技能性, 沿此方向递进延伸, 针对性地深化、细化应用专业科目, 彰显市场营销专业结构特色。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培养要有倾向性, 使学生学有专长。同时, 应开展案例教学、技能强化训练, 并向学生提供商业见习机会。教学与培养工作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 培养人和造就人, 因为这是学生谋求就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和个人长远发展进步的根本, 也是学校教育和学校长远发展的根本。

(一) 重视实践教学。

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是根据目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设置的, 它揭示着当前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性及其主要特征, 因此, 它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基于这一特点,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建设就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倡导发展型教学, 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要注重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让学生了解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 贴近企业, 贴近市场, 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 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建立市场营销实训室, 配套实训超市真实演练营销各个环节, 引入了较为先进的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

(三) 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定性、定量方法, 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 依托大学生学术团体广泛开展专业学术活动。

例如, 组建大学生管理 (营销) 学会、筹划市场营销策划大赛、CIS策划大赛、市场营销专业征文大赛等学术实践活动。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不断完善和深化实践能力培养与考核的内容。

五、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 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落实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纲要》进一步指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 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产教结合,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 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 整合资源,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 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一) 培养模式———“134”模式。

“1”是市场营销岗位核心技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是三大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4”是四个平台:实验实习教学平台、课外实践教育平台、产学合作教学平台、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平台。

(二) 专业培养特色:一联二突。

1. 联系企业办学教学。

与企业建立多层次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岗位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建立校企教学团队, 企业营销与策划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完成专业所需的课程。

2. 突出实战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实战教学法, 以“仿真”实战教学为主, 以“全真”实战教学为辅, 根据实习基地建设进展情况逐步提高“全真”实战教学的比重, 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3.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超市的条件, 通过实战教学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应变力、执行力、竞争力、服务力和公关力。把敏锐的决策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打造敢想、能说、能写和敢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世宗.新世纪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2] .申屠江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刘绍斌.对“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再认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古广胜.对现代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5] .蒋平, 戴宗群.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6] .杨建梅.市场营销有效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篇5:电视新闻的“三好”路径范式

笔者以为还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真正树立受众意识、服务意识,尊重专业,真正按照新闻规律办节目,按照新闻规律来传播,做好看、好懂、好用的电视新闻。而要打造出“三好”电视新闻,笔者以为还需走好以下路径:

一、好看:转变思维模式 强化视频手段

首先,要改变电视思维模式,从文字思维转向视频思维,强化电视手段,用声画引人入胜。

电视台最初做新闻很简单,一段文字新闻通稿贴上画面就成,这样的片子当然不好看。

那么,怎样做才好看呢?以时政新闻为例,领导活动要全程跟进,从声画“两张皮”的单一会议宣传,到让领导开口说话,最好做到全程记录主要领导的办公现场、工作细节、精彩同期和肢体语言,这样才能做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会议、领导讲话,只有当领导与民众有交流时,他的形象、肢体语言才是鲜活的,才有利于电视表现、有电视特色的。把官还原成人,尽量少用配音,老百姓不愿意看被媒体曲解的报道。好的时政新闻会带来好的收视效果,是资源不是包袱。

目前,阿拉善广播电视新闻制作仍停留在传统电视文字思维阶段,搭好框架、主题先行,画面为文字服务,对新闻优劣的判断往往是以文稿的优劣为标准,新闻画面呈现的是“三多一少”,即“空镜头多、重复镜头多、虚假扮演多、准确叙事镜头少”,“广播化”“抽象化”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就在于思维模式的错误,违背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电视新闻,首先要好看;其次是要看;第三,还要看得下去。 “可视性”才是电视新闻最突出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在拍摄时要尽可能提供生动、准确、形象的新闻视觉元素,追求“好看、易看”,这是电视新闻节目获取最佳传播效果的起点,也是真正抓住观众眼球的有效手段。

其次,从“文字为主”转向“拍到为王”。电视新闻拍得好看,才能粘住观众,才会有稳定的收视率。如何好看?关键是是否拍摄到了新闻现场,或者是否拍到了提供图解的证据,只有拍到了,记录到了,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画面,做出真正有视觉冲击力,真正好看的电视新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第三,力求完整记录,抓住精彩段落。原汁原味地记录正在发生的新闻现场,应该是我们摄像记者的操作习惯,摄像机能否再开一会,记录能否再多一些,直到无可记录为止。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未知性,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新闻事件的发展已经停止,让人意想不到的现场、更出人意料的情节,可能就在你认为到此为止的时候发生,而之后发生的很可能才是不同寻常的,让人惊诧的,令人回味的“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摄像记者全身心地投入,全程跟拍,完整记录。

第四,调查更深一点,发掘更细一些。在视频思维模式下,更要强调调查的深入,无论是采访,还是拍摄,力求更深一度的调查,抓取更多的细节。比如一起凶杀案,凶手举刀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刺向受害者的哪个部位、哪个脏器,离肩部有多远,就像刑侦专家的现场取证。更深一度的调查,更多细节的环环相扣,或配之现场画面,或辅以后期制作,推理出最终的结果。相比笼统的新闻,如此专业化,有细节的报道,当然更好看,更有可信度。

二、好懂:引入专业工具 将数字变故事

这是对新闻进行利益分析的问题,做到让观众对事件产生的根源、结果有一个清新的认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入专业工具,特别是财经知识,通过数据分析,来揭示事件发展背后的规律和利益链。那么,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让无趣的数字产生震憾呢?这就要用微观化解读各种宏观政策,清晰、好懂、好用。比如阿拉善广播电视台2014年报道的一条新闻,关注养老金的“双轨制”的不合理——企业职工和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如何解读,如何让观众一看就明白?采访组找了3个有代表性的人──企业编制的退休职工、事业编制的退休老师、副科级的退休公务员,把他们每个月的退休收入算笔账,再一对比,差距有多大,制度的不合理一目了然。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电视台做新闻,强调的是“八卦切入、主流收尾”,专业的说法是“受众导向切入、主流价值导向收尾”。所谓“八卦”切入,就是在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点上切入。比如南京电视台做了一期消防宣传的“命题作文”,苦于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栏目组就和消防部门沟通,最后挖掘出一个素材——一次,市民办喜宴居然有消防车守在门外。栏目组一听,感到很有意思,深入挖掘后发现,原来其中有故事:有个小饭店,消防不达标要整改,但饭店已经接受了市民的喜宴预定。对于消防部门来说,临时取缔,老百姓的损失怎么办呢,经协商,在喜宴过程中派两辆消防车守在饭店门口,以防万一,待喜宴结束,再依法处理当事店方。这个点和故事都很好,就围绕此事件进行充分报道,既宣传了消防知识,又体现了管理部门的人性化执法,整个报道有趣、又有效。对于电视台来说,要有一个理念:要与大多数观众的立场站在一起,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

三、好用:让新闻接地气 把受众当用户

现在是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电视节目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抓住核心——受众,坚持“受众为本”的理念,做到“你的关心就是我的关注”,深度分析受众需求,从受众出发寻求媒体价值,打造服务型媒体。那么,新闻信息如何做好服务呢?那就是要接地气,真正把受众当作用户,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1. 信息性服务。第一时间,提供各种经济、商务、生活服务类的信息。信息要选题普适性,即为大多数观众关心,和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比如国家、自治区出台的新政策、新法规;国内外重大政经事件、突发事件;能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热点事件等等。

2.生活性的服务。通过调查、体验、实验等多种形式,为观众解答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生活诸方面遇到的疑问、疑惑,帮助观众拨开迷雾,认清真相,走出误区,辨别优劣、真假,找到方向、方法。2013年5月阿拉善地区爆出一条新闻:市场上多家火锅店用老鼠肉冒充羊肉。对此电视台马上派记者落实,调查阿拉善市场上的羊肉是否安全,采访业内人士解答老鼠肉怎么就能冒充羊肉,采访专家谈吃了老鼠肉冒充的羊肉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老百姓又该如何分辨。通过多方调查,终于搞清楚市场上所谓的老鼠肉冒充羊肉主要是鸭肉冒充羊肉。那么鸭肉和羊肉如何区别?记者又对此进行了采访。像这类生活服务性强的新闻报道,十分受老百姓欢迎。

3.知识性的服务。结合新闻事件、社会热点,提供法律、心理、科普、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普及。比如阿拉善广播电视台报道的阿拉善奇石观赏节的各类新闻消息,不但让观众知道了奇石节活动的动态信息,更重要的是观众还从中了解到了与奇石文化相关的知识。

总之,只要按照电视新闻规律办节目,在实践中发现电视新闻的特点,把握住、运用好,一定可以拍出老百姓爱看好看的电视新闻。

(作者单位:阿拉善广播电视台)

篇6: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

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是我国目前的一项重要国际任务。由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转型为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汉语国际推广始于2005年7月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此次盛会以“世界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为主题, 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转变。此后,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2007年当时任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许琳女士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一是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二是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三是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四是推广机制从教育系统内推进向系统内外、政府民间、国内国外共同推进转变;五是推广模式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的市场运作转变;六是教学方法从纸制教材面授为主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转变。

在新的背景中, 国内学者在继续做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同时, 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新课题展开研究。汉语国际推广与汉语国际传播的所指不尽相同, 前者主动性更强, 语言推广更重视政策和具体措施的研究;语言传播应是语言推广的结果, 可以是主动性的传播也可以是自然状态下的传播。当今的语言传播应指汉语国际推广政策下的主动的汉语传播, 汉语传播应重视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自2006年起以“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汉语国际推广”为主题, 在知网上共检索到424篇文章。以“汉语国际传播”为主题, 在知网上共检索到67篇文章。目前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基础性研究主要分析推广的形势、任务以及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应用性研究:包括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师资、教材、教学研究、推广基地及孔子学院研究以及推广中的国别研究。赵金铭在《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中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和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可分为三类: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其中对策性研究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认为汉语国际传播方略应重视对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语教学;着力化解“汉语难学”问题;海外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探讨

2.1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汉语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扩大。为加强与世界的交流, 扩大与加深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汉语国际传播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汉语传播的有效途径可以分为四类, 即海外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海外汉语教育机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国内留学生汉语教育。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投入精力和金钱最多的汉语国际推广项目, 截止到2011年底, 我国已经在全世界建立已经在358所孔子学院, 建立了500所孔子课堂, 分布在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日益突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走平民化路线, 常深入社区开展汉语培训和文化传播活动,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3万多场次, 参加人数722万, 汉语国际传播成效显著。除此之外, 孔子学院由实际教学单位逐步向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发展。2011年网络孔子学院开通36个语种网站, 分别为阿尔巴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冰岛语、波兰语、波斯语、丹麦语、菲律宾语等。 (1) 随着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在海外的运行日益成熟, 它们将在汉语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起到最重要的推广作用, 将汉语和中国文化真正推广到世界各地, 让更多的海外人士有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消除中国威胁论。

2.2海外汉语教育机构

海外汉语教育机构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力量, 由于隶属于本土教育, 少有中国政府参加, 因此, 这类教育机构在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很多外国民众选择到此类教育机构中学习汉语。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里的汉语教育、各级中小学开设的汉语课、私人开设的汉语培训类学校等。汉语在这些海外汉语教育机构中比较受欢迎, 这些教育机构推进了汉语学习本土化的发展, 极大地加快了汉语的国际传播步伐。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发达, 例如:美国目有700多所高校和200多所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 华人华侨也开办了近600所中文学校。一项调查显示, 有2400所中学有意从2006年起开设有关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跳级”课程。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会员学校有280多所, 遍布美国40多个州的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学生人数超过6万人。美国大学委员会2003年底作出决定, 启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进阶课程和考试 (简称中文AP课程) , 将中文列为高中生选修的外语课程计划, 使汉语正式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 并定于2006年秋天正式开设AP中文项目。 (2) 在需要的时候, 打破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硕士的海外就业瓶颈, 为海外汉语教育机构提供优秀的专业师资是对他们工作的巨大支持。海外汉语教育机构代表汉语国际传播的未来, 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必须本土化才会保证汉语教学的质量。

2.3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06]17号) 中"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意见和汉语国际推广当前形势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 (市场) 等各类资源, 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 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 国家汉办于2006年7月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工作。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19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这些推广基地各具特色, 功能不同。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国际汉语教师、教材及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 提升汉语言文化研究与传播的能力。近年来,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在孔子学院建设、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国外汉语教师教材培训活动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 为汉语推广做出贡献。作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的人才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实践基地, 汉语国际推广基是我国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巨大的后备资源库。

2.4国内留学生汉语教育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和招生宣传的开展, 国内留学生数量近年来有了大幅度增长, 2012年我国共招收各类留学生接近33万人, 是有史以来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来华留学生来到汉语的环境学习汉语, 具有学习汉语的最好语境, 沉浸于中国文化之中, 对汉语习得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语言生、学历生, 汉语都是必修课, 学好汉语是这些学生走向世界的前提。目前, 各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应加强汉语教学, 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有特色、有效率的汉语教学总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学校的汉语教学形成特色和规模将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加入其中, 留学生事业将会越做越大。国内留学生汉语教育机构是我国汉语推广的最重要基地, 应加强教学交流与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留学生人才培养特色, 以进一步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 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近些年零基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历留学生日益增多, 应注意这些学生的培养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行业标准将是这类学生的培养趋势和方向。

三、结语

纵观各类汉语国际传播情况, 我们认为目前汉语国际传播最有效的途径是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它们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为依托, 汉语推广速度较快。国内留学生汉语教育总体发展较好, 但每个学校应发展特色教学, 提高留学生的学汉语兴趣。海外汉语教育机构, 无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私人汉语培训机构都注重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在数量上远大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数量, 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核心力量之一。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报告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3/148379.html

篇7:科学范式的发展路径是

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类型之一,以剖析、论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读者理性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体。通常也理解为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的文体名目,从宋代开始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现代议论文的种类一般包括评论、杂文、演讲稿、报告、学术论文等等。语文界长期使用“议论文”一词来界定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体式。虽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不再被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但“议论文”一词及其文体界定仍然保留了下来。

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论点是正确、鲜明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句子;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有立论和驳论两类。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长期以来,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基本围绕这些知识展开。

二、 初中议论文教师文本研读的范式及优化路径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通常沿用这样的方法:先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弄清文章的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接着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研读。可以看出,这种文本研读的方式是基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它抓住了议论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清晰简明、易于操作,因而广受教师喜爱,甚至成为教师自己研读议论文的定式。但此定式过于强调文体特点而严重割裂文本本身,造成阅读的破碎,而且由于方法僵化,不能处理所有的议论文阅读,特别是与人实际的思想过程不同,而越来越受人诟病。

笔者认为,议论文研读是一种文本的阅读,首先,要符合一般文本阅读的规律;其次,议论文的文本又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种文本,在研读时还要把握它的文体特点;第三,议论文的研读还要基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思辨性的研读,提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议论文研读还要基于教师的身份,围绕议论文阅读教学而展开。

1.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

《课标》在第四学段中对阅读有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面对一篇议论文时,首先也可以依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一般文本的研读。

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通读全文后,首先要了解作要表达的意思,即希望听众能敬业与乐业。然后能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谈的。如本文开头先提出敬业乐业,然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具体来谈,结尾进行总结。最后对文章重要词句(本文主要是作者引用的名言警句)进行探究。当然对于议论文中的文言文本,疏通理解文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里就不再赘述。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可以让教师初步掌握议论文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更深层次的研读做好准备。

2.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不同的文体需要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否则阅读理解时会造成错位而误读。中学语文教学曾经有过“淡化文体”的倾向,无文体阅读结果导致学生文体意识匮乏,文体素养缺失。《课标》对此进行了纠正,其中对精读的评价有如下表述:“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议论文有其独特的文体形式,文本研读时不可回避文体特点。由于教师已经掌握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知识,研读时可以从文体的角度,从议

初中语文议论文的

论文的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更好地把握文本,这里不再举例。

对议论文文体特点的研读还要考虑到议论文的种类,在初中课本(以人教版为例)里,议论文就有很多具体的分类。例如演讲词:《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书信:《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随笔、杂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政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演讲词面对群体,书信面对个人,研读时要注意对象感。随笔温和,杂文犀利,研读时要注意语言特色,等等。教师对文体特点把握得越充分,研读的收获就越丰富。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可以让教师从形式上更好地把握文本,深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基于阅读价值的研读

《课标》中对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也道出了阅读的价值。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不同的价值。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在《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中指出:“文学作品便于进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记叙文便于进行社会、人生教育,说明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严密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议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能力。”

议论文独特的阅读价值,需要我们摒弃“求证式”的教学思路,即只是找到中心论点,然后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来论证的。这种做数学证明题式的读法,等于承认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失去了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价值。对议论文的研读不能离开它本身的价值,教师也要随着作者的思想过程一并进行思辨的研读。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当沿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来分析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看材料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并且思考自己会得出怎样的判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写此文的目的是号召人们做一个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不同于传统的议论文,写得随性自然。作者先以一道数学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提出要有创造性思维。接下来分析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还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文章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来写,各部分之间设问过渡、环环相扣,教师研读文本时,需要认真仔细地思辨和质疑。例如,能否由文章开头的引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观点,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能否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有什么写作目的等等。在这样的研读思辨过程中,去体会文本层层推进的特点,发现文本的时代意义,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议论文种类多样,不同的文本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思辨性的研读文本,不仅能够让学生领会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且对于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4.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

教师由于承担着施教的责任,在研读教材中的议论文文本时,还必须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研读文本不仅是为自己,还要考虑学生。

《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有如下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课标》对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要求如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教师研读议论文文本时,是必须要考虑这些阅读教学的要求,否则便容易丧失教师研读文本的目的。

教师在研读议论文文本时,需要在自己个人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文本的具体特点等进行深入思考,找寻教学对策来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例如《谈读书》一文,教师在研读时需要清楚这个主题单元是“求知”,而且整篇文章近乎文言,还要考虑学生区分文章观点和材料的难度。文章的语言精辟,说理生动,这些特色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等。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能最终完成教师的研读目的。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K9-L003)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示范性乡镇工作汇报下一篇:讲解员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