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2024-06-0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通用10篇)

篇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抵抗力稳定性

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发育阶段状况有关,其发育越成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例如: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丰富,群落垂直层次分明,营养结构复杂,这类生态系统抵抗干旱和虫害的能力要远远超过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

恢复力稳定性

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污染水域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就是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是由生命成分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即生物的生命力、种群世代延续能力和周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例如: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其恢复速度要比森林生态系统快得多,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生产者草本植物生活世代短,结构比较简单,而森林中木本植物生活世代长,结构复杂的缘故。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bai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

生态系统功能

1、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篇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境的保护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上海卷)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谓“生物类型”是指()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A.a→b→c→d B.C.D.a→bcd 4.(2012·深圳二模)广东省与外界交往密切,气候温暖,适合生长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多,使其成为全国外来入侵生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大量繁殖()A.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不会降低基因的多样性 C.能有效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D.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描述是()① 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 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伴随食物链而流动 ③ 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 一个池塘中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形成的整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12·揭阳考前练兵)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二、双项选择题

7.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化学信息传递相关的是()A.警犬嗅寻毒品

B.蜜蜂跳舞 C.蝙蝠捕食

D.花香引蝶

8.(2012·江苏卷改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多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三、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蛾却仍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卡尔逊(Karison)和林茨(Liischer)于1959年倡议采用性外激素(Pheromone)这一术语。它是昆虫分泌到体外的一种挥发性的物质,可以对同种昆虫的其他个体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故称为信息素。根据其化学结构,目前已人工合成20多种性外激素,在防治害虫上效果显著。如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 2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国外应用“迷向法”防治森林大害虫舞毒蛾是比较成功的。我国最近进行了“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试验,处理区的监测诱捕器的诱蛾量上升到99%以上,交配率和铃虫害率均下降20%左右。

(1)材料1说明使雄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而不是

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蛾的反应,这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10.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区的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该地区A~E五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以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图中未表示出分解者),请据图回答:

(1)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填图中字母),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2)上图中D的同化量少于C,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通过C自身的 作用消耗掉了,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①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 3 用除光合作用外,还有。

② 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 能力。

③ 1997年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各国都要注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 的特点。

11.(2012·惠州二模)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湿地中的芦苇、浮萍、浮游动物等生物共同构成。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

调节。

(4)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

,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废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

12.(2012·肇庆一模)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统在相仿的环境条件变化下,不同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反应。(1)相对于甲、乙两个生态群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是

(选填“甲”或“乙”)生物群落。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态的系统的 稳定性就越高。请分析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的关系:。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

Ⅱ.在气候条件苛刻、生态位较宽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少数的“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这些“关键种”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它们的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比例。

(3)北美洲的黄石公园中,至关重要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马鹿→灰狼”。其中,食物链中的“关键种”是

。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该“关键种”在黄石公园中消失了,请问,在随后的一段岁月中,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应该是。

第3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 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C 2.C 3.B 4.A 5.A 6.C 7.AD 8.AD

9.(1)化学 物理(2)信息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0.(1)A 5 A→B→E→C→D(2)呼吸 分解者(3)①化能合成作用 ②自我调节 ③全球性

11.(1)太阳能和化学能(2)垂直 生物群落(3)正反馈(4)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篇3: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森林生态系统是由森林及其周围环境和附属物构成的,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干扰后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一般包括抵抗力 (Resistance) 、恢复力 (Resilience) 、持久性 (Persistence) 和变异性 (Variability) 等4个方面的内涵。森林生态系统要实现它的功能就必须保持好良好的稳定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际上也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分为天然林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系统, 稳定性评价方式也不同。

2.1 天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据文献统计显示, 对森林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主要集中在天然林。对于稳定性的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都是以具体的研究对象为标准来确定的。即使是同一个学者在研究对象不同的情况下, 使用的稳定性测度方法也不相同。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测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M Godron法, 该方法起源于法国, 是法国的生态学工作者在工业生产中发现的, 将其引入植物生态学研究。它的计算方法是对研究的植物群落中的所有植物种类的数量与频度进行计算。M Godron法只能显示出群落的稳定状况, 不能很好的反应群落的发展情况。

演替比较结合法, 该方法的创造者是郑元润, 他利用阳含熙的转移概率公式, 也就是Pij=种i林冠下种j断面积之和/种i林冠下全部断面积之和, 这种方法能有效的反应群落的发展情况。

此外, 彭少麟[1]以植物群落的年龄结构为标准对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岳天祥、马世骏[2]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应用热力学稳定理论, 为研究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赵勇、李树人[3]等在主成分分析理论、模糊聚类理论和逐步回归理论等多元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河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郑元润[4]以生命表和生殖生态学为基础, 利用种群生态学的反馈调节原理, 对沙地云杉种群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见, 稳定性研究的方法会以研究的对象的某特征为依据来进行, 如对种类成分的稳定性研究、对种群密度的稳定性研究等。

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人工林起源于中欧, 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全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林面积逐渐增加。到1998年, 世界人工林面积大约为1.35亿hm2。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新中国成立时, 森林覆盖率只有8.9%, 是一个少林国家, 在中国政府的号召下, 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 现在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上升到16.55%, 人工林的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因此, 人工林的稳定性问题也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对于人工林稳定性的研究, 较早的有马兴洲[5]以刺槐的保存率、林相不齐和干梢率为指标对人工林的稳定性进行衡量。尤文忠[6]等以樟子松等为指标, 对人工固沙林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对人工林的稳定性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将人工林的稳定性标准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 分别是:人工林的成活率、人工林的正常生长状况、人工轮的寿命长短、人工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人工林林分结构的合理性和人工林林分生产力的大小。王豁然[7]在阐述外来人工林的稳定性的过程中, 阐明对人工林林分稳定性产生影响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分别是:遗传材料、栽培措施和立地环境。盛炜彤[8]从其他的角度对人工林的不稳定性表现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分别是:对异常气候的抵抗能力变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变弱;容易发生地力衰退现象。

冯耀宗[9]利用40余年对热带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尤其是对热带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认为, 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综合特性, 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3种, 分别是人工生态系统的运动效率、人工生态系统的抗性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3 结语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一直在向大自然索取, 对森林的砍伐就没有停止过。实际上对森林的合理采伐并不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但千百年来, 掠夺式的砍伐, 使世界上的森林越来越少。目前, 地球上每1 min就有20 hm2的森林被砍伐, 1950-1985年, 全世界的森林面积就减少了1/2。人类将森林作为索取对象, 使森林受到极大的破坏, 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恶化。因此, 正确认识森林的作用, 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目前, 我国的人均绿化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灾难, 全球沙漠化的面积正在越来越大。而森林能够防风固沙, 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植树造林。1978年开始, 我国“三北”防护林, 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 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由此可见, 维持森林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保持其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就必须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进行监测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摘要:森林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 生物多样性丰富, 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作用。因此, 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也是必须的。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稳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彭少麟.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与我国发展战略[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

[2]岳天祥, 马世骏.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J].生态学报, 1991 (12) .

[3]赵勇, 李树人, 阎志平.城市绿地的滞尘效应及评价方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6) .

[4]郑元润, 徐文铎, 齐淑艳.沙地云杉种群性状变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5]马兴洲.辽西地区刺槐人工林稳定性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6 (4) .

[6]尤文忠, 刘明国, 曾德慧, 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00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

[7]王豁然.关于发展人工林与建立人工林业问题探讨[J].林业科学, 2000 (5) .

[8]盛炜彤.人工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 2001 (12) .

篇4:例析生态系统稳定性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 ,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 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 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 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将降低。

解析 (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生花属于植物,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2)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进而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3)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即种群数量增加,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水花生在高密度区的生存空间有限,日均密度增长率较对照组低很多,说明增长曲线为“S”型。(4)在原有土壤被保留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中可知狗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引入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5)在试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点拨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而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可以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内容放在一起考。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要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为:捕获并做上标记的个体数(n)/种群个体总数(N)=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m)/重捕到的个体总数(M)。种群增长的曲线分为“J”型和“S”型,前者只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存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时,就可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种群越少,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例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解析 水华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不能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A项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只有自养生物才是生产者,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所以能量的初始来源除了太阳能还有化学能,B项错误;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但营养级是食物链中的概念,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C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进行的,D项正确。

答案 D

点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为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产者把太阳能或化学能转化为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样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接着,能量可以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且只能单向流动,并且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大气中的C、H、O、N等元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等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这些元素也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回到无机环境,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例3 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

(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 。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 。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1)小鸟和小蜂均以害虫A为食物,二者为竞争关系,小鸟在捕食害虫A时,将其体内的小蜂幼虫一并捕食,故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2)害虫A的疯狂摇摆引来小鸟捕食害虫A,同时可将其体内的小蜂幼虫一并捕食,可减少小蜂的种群数量,减少小蜂对害虫A种群中其他个体的捕食,对A种群中其他个体的生存有利,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小鸟在捕食该害虫A的同时也捕食了害虫A的天敌 (3)调节

篇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2、上课时通过对自制生态瓶的观察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学生,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景。

3、新课教学中将学生这种情绪引导到对教材活动资料的分析上来,凯巴森林中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捕杀而黑尾鹿数量先增后降的现象再次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情绪再次被提升。

4、课堂中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动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经历了知识建构的洗礼,较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有一种心身愉乐的感觉。

6、本节课的概念教学运用了‘先填材料,后加框’的模式,检测中发现效果较好,

7、角色扮演活动课前进行了预演,课堂上秩序较好,效果明显。解决了‘活而不乱’的难题。

8、整节课教师讲的少,引导参与的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课堂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约20%的学生没有参与完成生态瓶的制作,部分学困生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差,参与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

篇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本节课是在匆忙中拍成录像课的。前1天上完高二(1)班后,突然决定在高二(11)班要拍一节录像课。

高二(1)班为实验班,(11)班为平行班,两个班课程内容和方式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1)班上完课后感觉有两点需要改进,尤其是在平行班:

1.原设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形式引导分析,学生掌握一般,后来的调查反映印象并不深。试想改成练习题形式引导分析,可能效果要好一些。

2.原来学生讨论的生态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池塘生态系统(因为属于水乡,想来学生应当比较熟悉),可能是目前学生多脱离生活实际,且多为城区学生吧,学生并不是很了解,问题不少,学习也比较费时。对于平行班的讨论,可能会不易出结果而且影响进度,故改进为简洁的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可能效果会更好些。事实上,感觉现在的.中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了解并不比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了解会多多少!

经改进后,再美化了一些图片,经过高二(11)班的录像检测,感觉总体还是不错的。

整上课堂引导、知识内容的逐个落实都还不错,讲练结合,多数知识都经引导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多数练习也反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应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能是面对两台摄相枪的缘故吧,学生有些拘谨,反应不够活跃。还有实在没有想到在讲授具体食物链的写法之前的讨论中,试写食物链竟然两个组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食物链!按理说,学生初中是学过这方面知识的,应该知道一些才是,可结果……真让人吃惊,不过在其他班好象不会这样,应该也有发挥失常和选错组的缘故吧!不过刚好,暴露了学生的全部错误,正好纠正。

篇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课型:新授课 执笔人:彭娜 审核人:刘莎

使用时间:2009.11.30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学习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四、授课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是 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自主学习』分析河流受到轻微污染和森林害虫数量增加时,生态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的。

『典例分析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五)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合作探究』分析北极苔原和热带雨林两个生态系统,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典例分析5』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而恢复力稳定性。

(六)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的协调。『迁移运用』举例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具体措施。

五、反馈练习

4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

A.生产者 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分解者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 4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温带针叶阔叶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一旦消失,原有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

44.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

A.松毛虫繁殖能力强 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4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可以说明生态系统的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食物网的结构可以改变 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 48.18.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错误叙述是

A.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不同的 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较低

C.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篇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甚至有可能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瘫痪。因此, 对于生态产业链或生态网络稳定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生态产业链系统运营模式类型

1. 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

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指许多中小型企业分别围绕一家或几家大型核心企业进行运作而形成工业共生网络[2]。其中的核心企业为关键种企业, 围核企业主要是为关键种企业提供生产原料, 或者是利用它廉价的副产品、废物。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依存关系非常明显, 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机制来实现系统本身的构建与运营。

2. 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

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指在生态工业园中的各个企业地位对等, 一家企业可能会与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合作, 通过专业化分工进行生产的外包和全方位的资源交换与交流, 从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共生网络。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特点是系统内各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 地位相对平等, 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价值链的增值[3]。在世界范围的工业园中, 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普遍存在, 特别在一些高科技园区。系统中的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 组织结构相对灵活, 各企业间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建立复杂的业务关系网络。

3. 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

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是一种多维立体复杂网状结构, 是前两种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延伸发展和更高级的形式。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往往存在多家大型企业, 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信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的交流建立共生关系, 形成主体网络, 同时, 每家大型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而各围核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4]。因而在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 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平等型链接关系, 也有各围核企业的依托型链接关系, 还有各围核企业间的相互作用耦合, 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正是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多维立体网状结构。

二、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

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就是指园区工业生态系统对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作出的适时反应和有效调整, 以保持自身稳定运转的能力。

1. 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

依托型生态产业链系统由于其依存关系的单一性, 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关系过于简单, 故而: (1) 能够避免各种投机行为, 同一层面企业也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 (2) 企业间信息流通顺畅, 不需中介服务机构, 供需关系易于管理协调, 合作过程中基础设施、专用资产投资和利益分配易于协调, 因此, 节省大批的交易费用, 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但是也正是这种单一的依存关系, 使得: (1) 一旦核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如工艺调整、材料更换或者规模变更等, 都会对依附于它的中小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 (2) 产业链条上企业间的高度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在改变生产技术方式的情况下, 如果其中某一个企业迫于某种原因终止了业务, 那么, 就可能造成某种废料不足, 而使整个产业链系统受到严重干扰, 从而导致整个链网的不稳定。 (3)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组织结构包含链上企业的数量, 企业的规模分布以及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度, 它是影响产业链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当组织结构不理想时, 生态产业链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波动的负面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

2. 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

平等型生态产业链系统中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企业, 组织结构相对灵活, 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以利益为导向, 通过自组织过程实现网络的运作与管理。但是, 在这种模式类型中, 由于受经济利益影响比较大, 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主动权增强, 仅凭市场的调节很难保障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 在网络出现频繁波动的情况下, 需要政府或园区管理者的参与。

3. 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模式稳定性分析。

嵌套关系保证了网络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嵌套型生态产业链系统既提高了企业进行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又增强了合作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凝聚的网络整体性。在这种网络模式下, 网络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流渠道增多、交流频率加快, 各级网络层层嵌套, 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的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 首先, 当生态产业链网中某个环节上的企业关闭后, 可能造成该链条上的大批企业无法运转, 严重时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瘫痪;其次, 可用资源的不灵活性是影响网络稳定性的另一个潜在问题。由于上游企业的废物或原材料是下游企业的原材料, 因而下游企业的产量必将受到上游企业的废物或副产品产量水平的影响;再次, 企业之间的相互链接可能造成一些专有信息发生扩散, 使竞争者易于模仿本企业, 对本企业造成不利;最后, 企业之间的链接形式对系统有重要影响。在系统中混合型的链接形式较多的情况下, 多个上游企业和多个下游企业的并存, 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个别企业生产活动的变动或退出都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网络不会轻易陷入瘫痪, 而网络内一对一的链接形式较多的情况下, 企业间依赖性很大, 其中一个企业的退出将造成纵向关系乃至网络的解体。

三、提高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策略

1. 依据系统不同结构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

产业生态系统因内部生态产业链的链接形式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应根据产业生态系统的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交易类型, 选择不同的治理范式, 寻找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形式, 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 其资源在如下循环中进行流动:原煤经洗选后精煤部分外运销售, 洗出的中煤、末煤用于综合利用电厂、坑口电厂发电或生产甲醇;电厂余热则用于居民取暖;分选出来的煤矸石输送到煤矸石砖厂;电厂产生的粉煤灰进入水泥厂制成水泥, 水泥厂产生的废渣到砌体材料厂制成新型建材;煤炭开采中伴生的高岭岩经深加工后, 成为化妆品、造纸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开采过程中的矿井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净化后用作电厂冷却水和园区浇灌用水。各项目首尾相接, 环环紧扣, 上一个单位生产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单位的原料, 逐层减量利用, 物料闭路循环[3]。

2. 构筑信息共享平台。

产业生态系统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协调合作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和废弃物多层利用目标的基础。应搭建区域废物资源信息交换平台, 形成集动态、网络、管理、服务、客户于一体的交换模式, 面向所有的用户收集全面的废物流信息, 构建合理的废物、原料、产品、用户的废弃物循环快捷网链, 使废物资源在企业间得到合理的集中、配置和交换[4]。该信息平台包括对企业提供工业园区环境绩效目标和相关服务的信息, 为企业提供环境管理培训服务。信息平台应建立起与国内外清洁生产中心以及与各级环保机构之间的联系网络, 协调企业之间副产品的交换,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建设虚拟生态网络。

3. 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生态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和产业政策。

一是建立促进生态产业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现有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修善, 彻底消除阻碍产业生态化合作的传统规章和做法, 鼓励企业间生态化合作, 构建生态合作产业链, 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保障和导向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以及加强市场管理等方式来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渐进式地培育生态企业群落, 逐步形成产业共生网络,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4. 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维护功能。

地方政府作为“第三方”的协凋作用对于生态链网络的稳定极为重要。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 在协凋与维护产业共生网络安全与稳定方面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利于多种治理结构的并存, 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 保持公正性。

参考文献

[1]Yuyao Pan, Shanbo Yu, Shanshan Liu.Construction of Eco-industrial Chain about the coal and power base in eastern Heilongjiang.MSE2010, 2012:10.

[2]王兆华.循环经济:区域产业共生网络——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2.

[3]潘宇瑶, 郭合龙, 等.生态工业园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12, (6) .

篇9:例析生态系统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究其原因是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当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其中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能使最初发生的变化向相反a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正反馈则是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例1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解析 水蚤以藻类为食,早期藻类大量增多,水蚤增多,因水蚤大量繁殖导致藻类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而后期因污染导致水蚤死亡,水蚤的死亡又加重了污染是正反馈。

答案 B

点拨 判断正、负反馈调节的方法:从调节后的结果状态与原状态之间的变化分析。调节后的结果:进一步偏离原有水平为正反馈;回归原有水平为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抵抗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抵抗破坏,保持稳定。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的营养结构,即: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越高。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稳定。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且同时存在,即抵抗力稳定性高,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低,反之亦然,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选项A、B、C正确。

答案 D

点拨 首先分清外界干扰对生态系统破坏后的结果状态,其次据结果状态判断稳定性的类型,最后根据稳定性的类型来解题。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往往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那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首先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该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例3 关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B.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C.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D.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以维持其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应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题。生态系统稳定性在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禁止开发,而是合理利用,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对于人们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加大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数目有关,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可适当增加物种数目。

答案 A

点拨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的题目,主要围绕两点:首先,看最后的结果状态有无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来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其次,看外界干扰的最终结果能否打破原有平衡来判断是否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习题,要从题目中找到各种外界因素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后的结果状态,然后以其为核心点展开分析来解决问题。

[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树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2.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沟渠][水泵][生态塘][潜流湿地][养殖塘1][养殖塘2][养殖塘3][补水

排水]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 ,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 、 。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 。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 、 进行调控。

[参考答案]

1.C 2. (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篇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

修3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光

C.菜粉蝶飞向十字花科植物 D.孔雀开屏

解析:选D。孔雀开屏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行为信息。

2.(原创题)“国宝”大熊猫虽然性情温顺,行动迟缓,胆小如鼠。但是,在野生环境中,无论是人还是其他一些大型动物都很难找到它,即便是专门的野生动物考查人员,也是如此。然而,它却能在2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人或其他动物,进而逃避保生。它发现人类或动物的依据可能是()

A.声音

B.颜色 C.气味 D.地表的振动

解析:选C。人和动物各自均有特殊的气味,它可以随空气向远处传播,这在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化学信息,大熊猫的嗅觉较敏感,可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人和动物,故C符合题意。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答案:B 4.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解析:选D。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破坏。5.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

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答案:A 6.(2012·湛江市普通高中测试)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由图中曲线可知,乙随甲的变化而变化,且甲的起始数量多,故两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为甲→乙。

7.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稳定性

解析:选C。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由图中信息可知,随着环境的改变,群落乙变动不大,群落甲的变动较大,结构复杂的群落受环境的影响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来缓冲外来的干扰,群落甲中如非优势种的消失,不一定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9.天然牧场的一小片区域被作为牧草留种区,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人们用网把留种区罩了起来。后来发现留种区的草几乎被虫吃光,而其他区域却安然无恙。此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A.食草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完整的营养结构 C.草原鸟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昆虫 D.牧草的种类单一会导致害虫的大发生

解析:选B。此天然牧场存在的食物链是。若用网把草罩起来,虫没有了天敌而大量繁殖,使草被吃光。可见完整的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二、双项选择题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选AD。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种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有的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能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以舞蹈动作示意其他蜜蜂去采蜜,这是一种行为信息

解析:选AC。延长短日照植物的光照时间以提高产量属于物理信息里面的光信息,而非行为信息,所以C错;信息传递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功能,A错;利用黑光灯捕杀害虫,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交尾,都可以有效控制虫害,B对;舞蹈动作传递的信息属于一种典型的行为信息,D对。

12.(2012·华南师大附中综合测试)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的作用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解析:选CD。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越大,说明破坏程度越大,恢复所需时间越长,所以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C选项正确;从图中可看出,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因此D选项正确。在正常的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动态平衡,所以A选项错误;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关,所以B选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两段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1)材料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信息,而不是________信息,不是由视觉引起的。

(2)材料1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4)从材料2可以看出,“迷向法”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1)化学 物理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3)高效 专一(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14.(2012·珠海市第一中学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稳定性。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自我调节能力(2)不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3)逐渐变清澈 恢复力(4)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5.(探究创新题)探究: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有哪些?

(1)探究问题:在一个人工建造的封闭生态系统——生态缸中,哪些因素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提出假设:光能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所需的器材: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水草若干,小鱼2~3条,小田螺2~3个,河水(或放过2天的自来水),胶带,细砂等。

(4)实验过程

①将相同种类和数量的生物,放在两个同样的容器中培养。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即除了这一个生态因素不同外,其他生态因素都相同。

②连续进行实验一段时间,每天定时观察并记录该生态系统的情况。(5)结果和讨论

①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生态因素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因素也都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如果该生态缸中没有消费者或分解者,该小型生态系统能保持稳态吗?__________。答案:(4)光

上一篇:运动会团体广播稿下一篇:努力的网络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