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的意义-散文

2024-05-11

生日的意义-散文(通用9篇)

篇1:生日的意义-散文

关于生日的意义200字散文

人的一生要过几十个生日,但对于生日的意义和生日的含义,每个人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生日是妈妈的苦难日,因此自已生日这天应该好好慰问妈妈才是;有的人把自已的生日看得很重,认为生日对于自已人生有里程碑意义;当然有更多人没把生日当回事,甚至一生中都没好好过个自已的生日。但有一点很重要,年年记住你生日的人,一定是你的至亲、亲朋,有时自已都忘掉吋,他/她却为你记住,你还说他/她是你的普通人

年幼时,那时生活条件很差,家里拿不出什么好吃的,但每年生日妈妈都会给我煮个鸡蛋,寓意是盼着我早点长大。十八岁那年,妈妈给我过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生曰,那天,她放下所有的事,从早上开始准备,为我做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还邀请了亲朋,妈妈告诉我从今天起你已成人了,任何事情都要学着担当得起。在我在外读书,妈妈虽不为我过生,但每到生日那天总会打电话,总是那二句儿啊,你今天过生儿啊,你今天一定要吃点好吃的。年年如此。

曾好多年,漂泊、游子,自己十分孤独,尤其是生曰的吋候,那时候爸妈的电话给了我好多慰藉。后来,始终记住我生日的又添一人,是我的妻子,年年贵重的生日礼物,年年给我番新做着好吃的,特幸福,特幸运,特感激!再后来,女儿长大了,生曰的时候,她开始懂得给我打电话爸,今天你生日,生日快乐!。

我今天才明白,自已生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你亲人的生日,即使一个问候,他/她很需要。

篇2:生日的意义-散文

今天是我13周岁的生日,我约了最好的伙伴林燕和马奕婷到家里来玩。可是从8点到10点半,还是没有看见他们的踪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于是便不由自主得提起了电话。

“哎,请问林燕在家吗?”

“哦,你是陈欣媛吧,你不是过生日吗,林燕她跟马奕婷在8:00的时候就出发了。”

“哦,谢谢叔叔,再见!”

“再见!”

听了叔叔的话,我想:他们既然这么早就出发了,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来,不会是出事了吧?恐惧立刻袭满了心头,我匆匆忙忙跑到马路上,只见不远处有一大圈人围在一堆,议论纷纷,我脑袋轰得一下全部空白,只有一个念头:林燕和马奕婷出事了!我急忙拨开人群,却看见了这一番情景:林燕扶着一位脸色苍白,汗流浃背的中年人,马奕婷则拼命挥手叫出租车。一看就知道中年人情况危急,我想起我是一名中预学生了,有助人为乐的职责。于是我也来不及问清来龙去脉了,帮着马奕婷一起叫出租车。

不一会儿,我们便叫到了一辆出租车,林燕慢慢地凑近,喘着气说:“请……您把他……送到……医院!”

“这……”司机面露难色,使劲摇了摇头。

旁边一位叔叔看不下去了,开口道:“您是说价钱吧!直说吧!开个价!”

“好哇,够爽快的。那就图个吉利——80元吧!”

“这……师傅,少点行不行呀!”

“一分也不能少!”司机斩

钉截铁地说。

大家见四周没车,就解开衣带,你10元,他20元的给了那位司机,就连我们三个也拿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于是,中年人由几位身强体壮的大人陪伴着,乘着出租车踏上了去医院的路。

出租车渐渐远去,我望着出租车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大家助人为乐,而司机却差点见死不救,难道人命比不上80元吗?俗话说得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难道司机忘了吗?不,不是,他是“见死不救,唯利是图”!

篇3:利用古代散文指导写作的意义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等问题, 学生作文往往呈现出脱离生活、空洞无物、感情虚假、文风浮华等特点, 着实令人担忧。笔者对四川省南充第十中学和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中学的近四百名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写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题时, 选择“语言匮乏”的学生比例竟高达46.8%、选择“没素材”的学生占23.4%、选择“不懂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的占10.9%。高中生作文会出现这些现状的原因, 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二.写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古代那样重视文学、重视写作。悠久的写作传统, 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理论。但是, 这些传统的写作理论却没有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文写作。推究其原因, 与我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 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陈独秀就将白话文当作社会革命的手段来利用, 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既难传载新事新理, 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1。白话文运动以后, “西方的文法、修辞学、文体学知识被引进我国”2。在这种写作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现当代的作文教学丢失了传统写作理论的精髓。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只是从作文训练的目标出发, 很少去讲解写作的理论和方法;学生机械地学习各种文体的特征和要素, 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 没有写作的激情。

(二) 高考的巨大压力

当前, 迫于高考的巨大压力, 语文学科在高中教学中不受重视, 语文课程受到挤压, 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训练的积极性。加之作文水平提高的周期长,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写好作文需要长时期的积累, 作文课并不能解决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教师给高中生整理印发写作万能模板、万能论据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滋长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真正潜心写作的学生已越来越少, 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说, 高中的作文教学只是为了一篇高考作文。很多学生投机取巧, 准备一些精彩的开头、结尾、论据及华丽的词藻, 便以不变应万变, 往往还会在考试中得到高分。怎样才能有效并高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最实用的语文教材上, 从教材所选的古代散文中寻找答案。

(三) 缺乏有意识地积累

很多高中生写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说是因为没有素材, 每个学生都有真切的日常生活。学生的生活虽然简单, 但他们还是会看到家长的辛劳、社会的变化、自己的成长、友情的可贵。如果说是写作语言的匮乏, 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丰富的写作营养。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高中生缺乏为写作而积累的意识。而一篇真正优秀的文章, 往往是源于作者对生活、词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点滴积累。

三.利用古代散文改善高中生写作的意义

为了改善以上所述的状况, 本文提出应重视并汲取我国古代传统写作思想的精华。“传统是活的, 与现代组成同时的局面”3,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鉴古人优秀的写作思想和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写作技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树立文德统一的高尚情操、追求个性的发展、开拓创新。

对于如何将传统写作思想的精华, 更好地传授给课业负担已很繁重的高中生, 笔者认为, 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古代散文这一课程资源。顾黄初和顾振彪对语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这样的评价:“在语文学科中, 学生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开阔视野, 其主要凭借物是语文教科书,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传授的基本内容都包容在语文教科书之内。至于语文教材系统中的其他材料, 都是从属于语文教科书, 并与之密切配合的。就像中医的药方, 语文教科书是方济中的主药。”4的确如此, 当前, 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更无暇看课外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散文都是历经千百年考验的文史瑰宝, 其中包含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粹。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是我国古人生活感情的再现, 其内涵丰富, 涉及文体广泛, 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

同时, 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的古代写作理论精华, 既可以解决语文课课时有限, 无法专门为学生开设古代写作理论课程的实际问题, 又可以促进新课标中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相信, 如古代写作理论能有效地融入当代写作教学, 学生能够养成写作的积累意识, 高中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切实的提升。

四.利用古代散文提高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教学策略

如何才能高效地利用古代散文提高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要利用古代散文提高高中生写作水平, 对语文教师又有何要求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古文修养和造诣;其次, 要充分利用古代散文课程的课堂教学, 重视课下的预习、练习和迁移。

(一) 提高语文教师的古文修养

要想将古代散文中的写作理论精髓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 要通晓古今的写作理论;全面了解古代散文家的生活背景、经历、写作风格及艺术特色。为此, 笔者建议应从师范院校的学生开始抓起, 增强准语文教师的古文修养。并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古文造诣。

(二) 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据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学生在回答“你希望教师怎样教古代散文”这一问题时, 多数希望教师能拓展一些关于古代散文的作者或文章本身的课外知识,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文言实词虚词。

教师可以用巧设导语的方式, 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齐人有一妻一妾》时, 可以介绍《孟子》在南宋以后, 就成为“四书”之一, 是考生必读、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之一, 引起学生对古代教材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导入《报任安书》时, 可以告诉学生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 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如在讲解《石钟山记》时, 可以播放介绍石钟山的视频, 与学生共同探究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 学生会真正走进古代散文的世界, 感受古代散文的美丽。

2.添加课堂鉴赏环节。在讲解古代散文时, 添加课堂鉴赏环节,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写作理论精髓。如让学生独自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篇章结构、语言典故等。培养学生有意为文的意识, 提高他们布局谋篇的能力。

3.翻译部分段落。讲解古代散文最常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体。在翻译课文时, 很多学生都会投机取巧地拿出带有译文的辅导书。为此, 笔者建议翻译课文时, 要求学生只能借助于古代汉语词典, 能翻译到什么程度, 就翻译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翻译的环节中来, 才能真正领略到古代散文的语言成就和写作精髓。

(三) 通过课下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预不立, 可布置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 包括查找与所讲古代散文相关的资料、进行释义、正音等。同时, 要想学好古代散文, 一定要多进行诵读。学生可以在课前反复诵读名篇名句, 掌握好停顿、重读、语气、语调, 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将一些好的词语、句子、典故摘抄到本子上, 养成为写作而积累的意识。

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分析古代散文名篇中的写作技法, 并进行仿写、改写、填补空白等。学生仿写、改写、填补的过程, 就是学习和再创作的过程。如让学生仿照《种树郭橐驼传》的写作方法, 为司马迁、韩愈、李密等人做传。或仿照《登泰山记》, 以时间顺序写一段文字等。

参考文献

[1]第环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题研究一气势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0

[2]费振刚.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圈子的意义及女儿生日快乐

吃巧克力的权利

下午3点钟,原卓强准时出现在王府井一处咖啡喷香的地方。一副眼镜,一身BRIONI浅灰西装,光洁的脸庞,长度适中的头发,1.8的个头显得他精神而年轻。他确实也够年轻,年方34岁。礼貌地打过招呼后,他照例要了一大杯“奶特咖啡”。因为与记者相识,他说,其实没必要这么正式约他,我们可以选择在他家里共进晚餐。

“前两天我还在澳洲,因为今天上午公司要开重要的内部会议,所以我必须赶回来。另外,今天是我女儿的3岁生日,她是我的掌上明珠,不管在哪里她生日的这一天我都希望能回来陪她一起过。猜猜我给女儿买了什么生日礼物——澳洲考拉,当然,是模型而已。”说起女儿,原卓强看上去像是说到了他最开心的事情。听到祝他女儿生日快乐的话后,原卓强托了托眼镜,笑得很舒心。

至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原卓强还记得当年为了女友而离沪来京之后的事情。他说,1995年是中国社会迅速商业化的一年,那时候似乎每个人都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理想可以继续谈,但要先解决生存问题。没有钱并不荣誉,只能说明你无能。在我所工作的国企之外,似乎没有人闲着,都在打听哪里有钱挣,谁都怕失去机会。这种情况下,在国企已经工作了一年多的我最终跳槽了。”原卓强还记得从国企跳到外企后自己那被激发得膨胀的理想,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只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他手举一杯啤酒壮志凌云地大喊自己一定要买大BENZ(奔驰)和大HOUSE(房子)。对他来说,自那时候起似乎没有生活,只有工作,要衣食富足就得拼命。在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后,3年前原卓强与几个朋友合伙成立了一家通讯设备公司,他主要负责商务拓展。

点上一根“万宝路”,原卓强深吸了一口说:“经营公司可能并不是最适合我的工作,但不管怎样,经济实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基础,我的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从商,这里面虽然有无奈,但也有很实在的理由。对我来说,尊严是很重要的东西,我要保证自己拥有的权利。我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有人问他干吗要这样虐待自己,他说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拥有吃巧克力的权利。这个故事对我刺激很大。现在我的孩子想什么时候吃巧克力,就可以吃上巧克力。”在“万宝路”的丝丝烟雾中,原卓强一脸深沉,看得出他的内心远比他的外表强悍许多。

这时候,他手机响起,“不好意思,有点事情我得回趟公司,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

中产概念

刚走入位于王府井世纪大厦的公司门口,一位穿着白衬衣系斜纹领带正忙着核对材料的小伙子看到原卓强后,迅速地向他走来,用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说:“Jake,有些细节问题还要再商量一下。”这才知道,原来原卓强的英文名是Jake。他笑了一笑,解释说因为公司有香港股东,他们有时候说话喜欢用英文,而且一些客户也使用英文,所以就把大学时候排英文话剧中的名字拿来用了。

原卓强的办公室看上去简约大方,他的老板桌很宽大,一台DELL液晶显示器的旁边摆着妻子和女儿的照片,另外整齐地放着各种文件和一个咖啡杯。靠墙一侧的书柜很满,除了一些商业方面的书,社会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亦是不少。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王府井熙熙攘攘的人群。

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原卓强找了把椅子坐在对面,“我留意到‘中产阶级’这个词汇是在前两年,资讯传递的信息是:城市中产阶级,正以温情脉脉的情调走在时代的前端,这包括所谓优雅、品位以及格调。他们穿灰色行政套装,拎笔记本电脑,洒淡淡的香水,脸上略带自信又矜持的微笑,以‘一切尽在掌握’的姿态出入于写字楼、咖啡厅、候机室、商务会所、星级酒店,当空中飞人,打‘波音’的。以此标准来看的话,物质上我也许是个中产阶级,但态度上,我却不是一个太过矫情的中产阶级。譬如,我不喜欢用香水,所以我从来就没用过这样东西,当然,我很注意服饰的整洁。”

原卓强说,无可置疑,拥有更多的财富,将代表着可以买多一点东西,自己和家人可以过上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可以和自己的上一代完全不同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兴趣。

“在有些人来看,中产阶级不过是一个没有深刻思想心灵空虚又自以为是的人群。但在我接触的圈子里的人看来,他们是一群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虽然比一般人讲究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但他们没想过要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的事情,他们视时间为财富,努力上进且精力充沛,总会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是,中产阶级在让别人看到其优越感的同时,遮蔽了他们疲于奔命的另一事实。”原卓强在描述的似乎是他自己。

手机又响起,似乎是有朋友约他见面,原卓强说改天吧,今天有重要的事情。他说的重要事情当然是指女儿的生日。

原卓强与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小型的俱乐部,都是圈子里的一些朋友,大家会在一段时间里聚一次。“这样的圈子很重要,我曾经参加了一个非常棒的社交CONDITION,有各个行业的精英人物。之后虽然那个社交活动没有再办下去,但是我被朋友相邀参加了另一个小型CLUB。或者一起喝喝茶,或者去打打保龄球,甚至有时候还有一些小型演出。尽管聚会内容很普通,但仍需要一定的消费层次,定期参加的一般都是商界朋友。”

“钱是这个圈子逃不开的最基本条件。”原卓强说,“在生活上,我可能还不算是很会享受的人,我的一些朋友,他们是很完美的一类人,有能力挣钱,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尽力享受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我非常关心自己是不是能保持现在的地位,既要不堕落到中产阶级的庸俗生活中,又要不被淘汰出局。所以,我现正在进修项目管理的课程,也是为了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避免落人之后。”

生命如歌

离开公司,原卓强邀请记者一起给她女儿过生日。在邓丽君的歌声中,他的帕萨特向京城北方驶去。

原卓强一边娴熟地把握着方向盘,一边说:“一个人有了更多的钱之后,才有能力花在那些以前不敢想象,但又十分向往的事情上,像我平常可以买各式各样的JAZZ CD,还有很多书,像《时间简史》、汤恩比的《历史研究》等,甚至可以带着妻子去瑞士滑雪。所以说,只要富有却又不庸俗,有钱就是很好的事情。人的一生,若没有奋斗到中产阶级,那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一个社会,不能让更多的人进入中产阶级,那是一个必须大力改进的社会——这句话我认为是很贴切的。”

银灰色的帕萨特最终停在了回龙观的龙泽苑小区。这的确是一个中产之家:100多平米的宽敞空间,一堂典雅高贵的红木家具,一位贤淑大方作医生的太太,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儿。可能是为了给女儿过生日吧,平日里的安静被花几万元买来的丹麦产音响所打破,家里透着热闹和欢快。原卓强抱过女儿,身着蕾丝花边休闲衣的妻子则接过他的公文包帮他把衣服挂了起来。

与当下年轻人的居家喜欢选宜家不同,原卓强的家具给人强烈的厚重感,稳重、雅致、古典、考究。小厅旁边的那间屋子显然是他的藏酒室兼音乐室:靠墙的偌大一个镂花红木架子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在每个格子里放着造型各异的酒瓶,五粮液等中国八大名酒自然都在其中,另有伏特加、威士忌等也不在少数。原卓强说,可能跟以前喜欢泡酒吧有关系吧,那时候很迷恋酒吧的氛围,喜欢欣赏各种样子的酒瓶子,越是样子古怪的越是喜欢。现在去酒吧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开始收藏起酒来,每次出国都不会忘了要带当地的酒回家,有朋友见到好酒也会带回来送给他。这间屋子里除了那一面墙的酒,还有精致的CD架、成套的画册和奥斯卡DVD,罗大佑的《鹿港小镇》、迈克尔·波顿、莎拉布莱曼等的音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篇5:生日的意义作文

以前,我特别盼望自己的生日,因为生日的那一天,我可以吃到美味的蛋糕,而且那一天爸爸妈妈也会特别宽容,让很多小朋友来我家玩……

记得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非常仔细地挑花、买花,我本不想走过去,可是她手上的花太吸引我的眼球了——一大束金黄色的、带着露珠,显得大方又美丽的康乃馨旁边伴着细小的淡蓝色和白色的花,这束花用粉红色的塑料纸和黄色的丝绸蝴蝶结装饰着,看上去十分温馨。我就好奇的问她:“小朋友,你买花给谁呀?”“我要送给妈妈。”小女孩不惊不诧的话加深了我的疑虑。“可是昨天才是母亲节呀,要不然,是你母亲的生日?”“不对不对,姐姐,今天是我的生日!”“哇,你和我是同一天的生日耶!可是,小妹妹,你为什么要送花给妈妈呢?”小女孩竟说出了一些令我吃惊的话。“因为今天是妈妈很累很累的日子呀!”我听完以后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当天,妈妈就收到了我的小礼物。

那一天起,我才知道:生日,不仅是我们出生的日子,也是我们母亲的受难日。

篇6:生日的意义

文/冯运才

前天收到我妈的一条短信:仔子,由于爸爸打工而我忙于农活,忘了你的生日,十分愧疚。那天快乐么?

出于职业病,我妈发短信总是那么文纠纠的,像是在黑板上板书给她的学生看,我老觉得挺逗,好像她不是在跟儿子说话,倒像是在跟领导请示。

忘记我的生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我小时候有一年,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整天游手好闲,到处活动。因为我那时候实在干不了什么正经事,当时还是独生子,又娇贵,也没有人陪我玩。也是这个光景,有一天又游到三婆婆的小卖部里玩,三婆婆看到我很高兴,对我说:“三儿,今天是你生日呢,叫你妈来给你买东西吃!”

我当时对生日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记得生日,却不知道日期。我对三婆婆说:“我八月初五生的!”

三婆婆说:“今天就是八月初五啊!回去叫你妈来给你买东西!”

我说:“我妈不在家呢,我回去等她去!”

临走的时候,三婆婆给我一包白糖,说是送给我的。我回家后总也等不到爸妈,天快黑的时候,饿了,便开了白糖吃起来。那时候就是逢年过节也很少看见白糖,突然就得了这么一包,快活得不得了,却也知道省,慢慢舔着吃,舔一口抿好半天。可就是这么舔到我爸妈回来的时候,一斤的白糖居然也让我舔去五两!

这是我所记得的第一个生日,但实在记不得是几岁。

后来上学前班,有一堂课老师让我们讲讲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小朋友们很兴奋,有的说爸爸送了玩具手枪,有的说妈妈买了蛋糕,有的说去公园里照相了„„总之整个班上数我最惨,我站起来说:“我生日的时候我妈什么都没给我买,她弄忘了!”话一出口就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我更是委屈得要命,我这时才觉悟到我的爹妈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老师安慰我说:“没关系,明年他们不会忘记了。”

这一说我才明白生日就跟春天一样,是每年都有的,于是又对下一个八月初五很期待。

第二年的生日还真没让我失望,反让我受宠若惊。我爸妈给我买了一个大奶油蛋糕,那可是我第一次看见真的蛋糕,太高兴了,死盯着看,差点把脸盖蛋糕上了。当时买蛋糕不送蜡烛,为了弄点气氛,我妈插了根家里用的白蜡,点燃了让我吹,却都不知道还要许愿。像模像样,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奢侈,以当时的家庭条件,真是难为我爸妈了。

我从十七岁以后就很不喜欢过生日,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庆祝的。十七岁以前我报年龄都是报虚岁,加一岁再报,盼望快些长大。可是突然一下子十七岁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年龄,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而且经不起比较,那时我妈总是感慨:“你舅舅这么大时已经工作了,你爸爸这么大时已经单独种田了,你爷爷这么大已经做你爸爸的爹了,你也这么大了,你说你能做什么?这人哟,怎么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我这就觉得少年挥霍得太快,又希望能慢下来,以后报年龄总是报实岁,而且恨不得减一两岁才好。

这以后的生日,我都不轻易告诉别人,想自己一个人过,一个人吃碗面,到水边坐上半天,反思一下过去,憧憬一下未来,这就很惬意了。可是不行,这个时候我的朋友圈子已经建立起来了,他们不会答应的,我不能太不够意思,总要变着法子的腐败一下,才能体现出我们伟大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所以说,生日多半是为别人过的,为别人蹭我的饭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当然,我绝不是舍不得那顿把饭,只是不愿太闹。

我们这个圈子从高中开始形成了这个规矩,不管谁生日,只要凑得来的,一个不落地来腐败一下,蛋糕一个,枝江大曲若干瓶,把当事人放到了就算心意到了。

因为生日这样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就像人的忌日,实在让人无从推辞,从这里也就可以考验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深浅,所以生日更多的被用来考验情人。有句话说“结婚前男人用生日考验女人,结婚后女人用生日考验男人”,不无道理!

我们一起来武汉后,仍然保留了这个光荣传统,从来没有谁生日的时候是一个人过,要有这事情传出去,就显得我们这帮朋友太不尽责了。只是后来发现,枝江大曲不如关公坊好喝,以后就换了白酒。都是家乡的酒,支持谁不是支持!

上周眼看要过生日了,为了做好迎接检查的接待工作,我提前几天在饭馆订好了包间,到了头一天我给阳哥打电话,叫他们明天把蛋糕免了,反正也没有人吃,不如添两瓶酒。他说,明天中午来不了,蚊子晚上才下班,你小姨要考试,阿狗也没空,人凑不齐!我说那候天来吧!他说,候天也是这么个情况,明天晚上吧!

头一回,我们把生日聚会安排到晚上,还是有人缺席。我说,好自卑啊,都忙事业去了,就我们几个在待业青年在这里游手好闲坐以待毙!阳哥说,他们也是身不由己,你要体谅一下。我说,理解,年青人嘛,我是说真的,别以为我是在说反话!

我想,以后大家各奔前程,恐怕连生日这样不可推卸的借口都聚不齐我们了,人生无常啊!

活了这么些年,什么成就也没做出来,唯独过了一大堆望不到头的生日,为自己过,也为别人过;今年在过,明年还过。我有时就想,生日是个很没必要的事情,因为过完生日,大家都疲惫;也从来没见过谁不过生日就长不大的事情。我以前问我妈我生日的公历是几号,她说九月七号。结果我十九岁生日时真相大白,是公历九月八号,世界扫盲节。我妈记错了这么些年,丝毫没影响我的茁壮成长。

篇7:生日的意义作文1000字

可是今天难道她忘了吗?为什么我睁开眼睛,床上还是不见妈妈呢?我终于忍不住问爸爸,爸爸并没有搭理我,只是忙忙碌碌地为我准备早餐。

我真的有点生气了,想了想妈妈平日给我的温暖与疼爱,还是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这一招最灵,爸爸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蹲下来开导我说:“昨天晚上缝纫厂接到订单,厂长要求你妈妈加班。你妈妈昨晚都没有回家睡觉呢!你现在都四年级了,应该懂得妈妈的辛苦。”

“可是,今天是我生日呀,妈妈也不能陪我一天吗?”我努着嘴说。

爸爸摸摸我的头,温柔地说:“今天爸爸带你去玩,好吗?”我想了想,这样也好。可是,我心里还是想着妈妈:“妈妈,你加班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吃过早饭,我换上了妈妈给我买的花裙子。我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让自己靓丽一些。爷爷看到我穿得如此好看,抱起我,用他那长满络腮胡须的下巴扎得我咯咯直笑。

然后,我正儿八经地问爷爷:“爷爷,你今天也陪我去玩吧。”爷爷说:“不行,我今天还要去山上看一下茯苓。”我跟着爸爸后面穿过好几条小路,当我们穿过马路快到村部旁边的时候,一个缝纫小工厂立刻映入我的眼帘。那里有好多同学的.家长都在那里做衣服。我想看看妈妈,所以走了进去,只见四周堆满黑的、黄的、白的等大小不一的布匹。这时一个满脸皱纹、又黑又瘦的老头走过来,我鼓起勇气,报出妈妈的姓名,他才带我转过一个过道,穿过一个房间,然后,指着前方一间厂房告诉我说:“就在前面那里,坐在最后的那个!”

这是一间不大的屋子,却挤挤挨挨地摆了20多台缝纫机,嘈杂的电动机声使我不由地皱紧了眉头,我几乎是踩着一个个麻袋踉踉跄跄地走到最后一排。

妈妈正埋头赶制衣服,那杂乱的布料子堆在身边。妈妈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我。我大声喊:“妈妈!可是这声音被轰鸣的缝纫机声淹没了,她只是机械地取过一块又一块布料十分娴熟地织衣服。

我感到嗓子火辣辣的,我用颤抖的声音又喊道:“妈妈,妈妈!”妈妈见到我,愣住了,我也愣住了: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满脸憔悴、眼圈发黑、眼里充满血丝的人竟是我的母亲,在我的印象里,妈妈总是那么年轻漂亮,可是近来妈妈天天加班到深夜,消磨了妈妈美丽的容颜。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站在马身边,帮助妈妈整理传送布料,我想减轻妈妈的一点负担,让妈妈早点完成订单任务。

篇8:生日的意义-散文

众多作品中, 沈从文的散文格外引人瞩目, 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 对人性和生命的阐述和说明, 对当下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起着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作用。尤其是他1934年的回乡散文 (《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 最为读者所青睐。沈从文借助散文文字告诉人们对于“生的意义”的明悟。散文中流于笔端的正直、诚实、善良、知足、乐观、热情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为人性和生命作一种理想化的注释和说明。如果说审美教育是指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手段, 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使人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特殊教育方式。那么, 沈从文在他的个人世界和公共空间里扮演着既是审美教育的对象, 又是审美教育的执行者的双重角色。作为个人, 他不断从书本和“社会”这本大书中接受美的熏陶。作为教师, 他拥护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引导学生摆脱“生命无性格, 生活无目的, 生存无幻想”的状态, “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 向抽象发展与追求的兴趣或意志, 恰恰是人类一切进步的象征。”作为作家, 写作帮助他将生命的理性从肉体分离, 用一种更坚固材料保留下来。沈从文一生致力于致力于保持一颗热情的心而防止冷漠, 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用审美教育的火炬照亮心中的温暖, “如象生命的明悟, 使一个人消极的从肉体爱憎取予, 理解人的神性和魔性, 如何相互为缘, 并明白生命各种型式, 扩大到个人生活经验以外, 为任何书籍所无从企及。”

一、思维的表征:抓定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

思维表征来看:《湘行散记》、《湘行书简》在艺术上创造性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叙述体式。两本散文集都以“我”回湘旅途见闻和活动作为写作线索, 穿插沿途风景、风俗、风貌的历史民族背景介绍和人事感受。巧妙地以单个事物如青黛色的石壁、满江的橹歌、山城楼门、简家溪的吊脚楼、托尔斯泰一样的老人等为点, 行程线索为线, 湘西整体生活现状为面, 对耳目所及的信息进行选取、加工、组合、再现等分析处理, 并有所侧重地将实物的细节和特征凸显或者省略。诗化的散文以“我”为中心的线索展开对景物的关注与把握, 实现从人、物到历史、思想的思维迁移或跳转。流动的视角的转移和心理变化, 时空序列的更迭中使“常”与“变”带上哲理的思辨意味和想象色彩, 他对现实历史的反思以特殊的情感体验界定纯粹的对象达到对本质的认知和审美教育实践的目的。

然而, 审美教育美育不等于粉饰丑陋, 回避现实。而是需要有审美感知的眼睛、审美鉴赏的头脑和审美创造的双手。需要能从“一片铜, 一块石头, 一把线, 一组声音”中发现“世界之大”。“知道用各种感觉捕捉这种美丽神奇光影。”

因而, 当他的作品被定调为“田园牧歌”时, 沈从文借助《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的平台, 向他的读者交代:“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 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无意美化丑陋的现实, 制造“田园牧歌”。而是“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 心中不免痛苦, 唯恐作品和读者对面, 给读者也只是一个痛苦印象, 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 取得人事上的调和。”因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眼泪, 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徽笑来写的”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反差, 凭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 自觉使他选择了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之间保持合适的尺度。“抓定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 热爱人生, 铸造一种“博大坚实富于生气的人格”。他微笑着埋藏起心中的“悲”, 呈现给我们眼前的“美”。即使是历经苦难的磨砺, 战事的摧残, 内外交困的纠结, 他依然平静地表达着他对世界爱与美的追求, 用文学的形式扮演着美的体验者与爱的传播者的角色。

二、思维的烛照:精神附丽于对理想世界的关照

艺术思维是有别与科学思维的一种审美关照和思想洞幽。科学教会我们客观理性, 艺术则内化为对人心灵的陶冶。席勒在《美育书简》第20封信中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知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教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自我塑造修养的过程。思维的运演过程中, 散文描写的客观事物本无生命, 散文作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 通过描述事物使精神附丽于对理想世界的关照, 思维的重心则超越物我的范畴, 精神突破对象的规定性, 把人的意向、欲望、情感融入对世界的领悟。就像朱光潜说的“每个人所能领悟到得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实际上, 不单单是读者, 沈从文本人都成了审美教育的对象, 他笑称自己的习作时一种“情绪的体操”, “一刹那间被美丽所照耀, 所征服, 所教育是也。”。同时, 沈从文准确地把握和和传达了审美感受与世界的关联, 并以一种形象直观的图文展示给读者和学生。相比同一时期鲁迅对黑暗社会的针砭和“五四文学”的单薄, 饱满的精神使得沈从文的审美创作洋溢着让生命归于平静的力量, 温润了许许多多业已疲惫的心灵。

马克思说过“事实上, 通过分析来寻找宗教幻想的世俗核心比反过来从当时的现实生活关系中引出他的天国形式要容易得多”。作为一个历经战乱, 尝尽苦难的人, 在辗转漂泊中要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而不因此变得颓废堕落的确不是易事。但是, 从一个“乡下人”到大学教授, 从一个小兵到作家, 沈从文从没放弃自己的精神理想, 文学理想成为他克服困难, 坚强自己的武器, 他以“痴汉”般的执着, 指引我们“向未来远景凝眸”。他说:“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 换一句话说, 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 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 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即使是在冰冷的船舱里, 他依然不忘用他的文字传达着对于理想未来的热情。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柔软的东西。”不过, 人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 人能在思考中深刻自己。在一路走过的旅程中, 沈从文先生的精神情操被这些碧波荡涤着, 被橹声陶冶着, 这里的每一个景致都牵连着作者的哀乐。他带领着我们在自然的美中颐养耳目, 在社会的美中锻炼情志, 在艺术的美中徜徉心灵, 审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三、思维的运演:镜与灯的显示与照亮

英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曾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用“镜”与“灯”来隐喻心灵。“镜”把心灵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 如实地客观记录世界的外在特征和生命现象。“灯”则把心灵比作一种发光体, 致力于思维对客观对象的深远区层实现穿透性实践, 灯启示了我们关注事物背后承载的深层意义, 引发思维的跃动和联想的铺展。

沈从文说:“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作者目光投向的某物, 都变成了他思考的对象、思念的对象。貌似司空见惯的事物由于他的凝眸变得有意味, 他在关注中发现了被关注事物的美。他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 读者可以依此加深对于个体生命的理解, 达到陶冶情操的审美教育目的。不管是《湘行散记》, 还是《湘行书简》, 回乡旅途的风景、风情、风俗、风物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 心灵感情的流泻和态度观念的表达也不是无病呻吟。思维在一定心理场内, 有选择地安排“镜”所描述的对象。“镜”描述的具有相似性、连续性的对象造成读者心理的一种共同倾向, 使之在心理上趋同、闭合、突现出来形成格式塔完形。

理想之灯聚焦并照亮沈从文模糊不清的认知领域, 诸多意向性结构彼此互为根基地共同形成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深刻体认。在这些1934年回乡散文里, 他目光和笔触所到之处, 以自然的态度从最初“镜”的直觉经验转化到试图表达内心不可捉摸的“灯”的情绪体验。在“灯”的指引下, 沈从文对美好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忠贞爱情的守护、对沅水流域人民生活的历史、人事、社会认知的牵挂, 对“优美、健康、自然、不悖人性形式”的追求一一呈现出来。沈从文把心目中所希望的未竟理想和愿望转移寄托到对故乡的深情描摹和故乡历史人事的解读之上。 (《从文自传》) 沈从文中说:“现代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 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他只身挣扎在他乡的都市里讨生活, 魂梦牵绕处却还是那山围水绕的凤凰。就像是脱离了母体的婴孩, 回到母亲怀抱的冲动和欲望指引着他不遗余力地歌泣, 并以一生誓死不渝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诠释了对生命的热爱, 对故乡的眷恋。

四、思维的超越:诗意的自我确证

沈从文在诗意的世界里寻找自我确证, 并企图用文学的最高功能消除一切界限与距离。他的《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优美恬淡的基调、晶莹剔透的文字托举着对生命哲学的阐发和诗意理想的建构。他标举:“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 清洁, 智慧, 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 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 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同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绪促我来写作, 不断地写作, 没有厌倦, 只因为我将在各个作品各种形式里, 表现我对于这个道德的努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十六封信中说:“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善的结合与平衡里寻找。这种平衡永远是一种理想。”沈从文生活的20、30年代:战乱频繁、社会混乱、民生艰难。在这样的浓重的苦难生活背景下, 生存的压力、秩序的维持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 理想的追求、梦想的实现退居为可遇不可求的奢望。沈从文的心是温软的, 他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 “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 “乌托邦”也是没有的, 他无法选择人生, 战争中杀人流血的残酷、城市中的虚伪狡诈等都是作者内心深处不愿面对的伤痛, 每一次描写这些场面无异于再一次触动他心中的伤痛。但是,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他途径。”于是, 他寄希望在虚拟的文学世界里寻找拯救人性的良方, 寻找诗意的栖居方式。他积聚对生命的尊崇与谦卑, 努力在各种冲突中寻求和谐与拯救。虽然, 沈从文构造的一系列牧歌式的乡村世界及其淳朴善良的湘西人物并不足以疗救中国审美教育的现状, 但是, 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他的“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 “生活在人与人相碰撞的社会中, 和多数人哺糟啜醯, 感觉够痛苦了, 更何况有时连这种贴近地面的平庸的生活也变得可望不可及, 有些人常常为社会所抛弃, 所排斥, 生活中竟智能有一点点回忆, 或者只能做一点既可怜的白日梦。”他是忧郁感伤的, 但是他没有放弃努力, 诗化的语言造成了作者痛苦的间离与淡化。诗意的理想小庙就像黑夜里温柔的光亮, 指引着他摆脱生活常态的倦怠, 循着忧郁但又优美的精神苦旅找寻照亮生活的太阳。

沈从文怀着一颗赤子的心接近着人生, 以一个艺术家的超越感情低调地品味着生活的诸多滋味, 他过于爱有生的一切, 任何生命悲剧的崇高都让人肃然起敬。世界上的任何人都能够被美所吸引, 所教育、所启示。他的《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让我们看到生命在生息、繁衍、代谢、更替、进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真善美、同情, 希望、期待、悲悯、珍惜、童心、博爱、所有的情愫交结在一起, 以陶冶人生的方式, 直到体悟到生命的意义。我们那颗沾满尘埃的心灵在审美教育的自由熏陶中慢慢净化。这种“如中毒, 如受电, 当之者必喑哑萎悴, 动弹不得, 失其所信所守”。的美的传达使人、世界、意义在人类精神的领域里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C] (32卷)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2]. (德) 席勒著, 徐恒醇译.《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4年版.

[3].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 1985年版.

[4].刘洪涛、杨瑞仁主编.《沈从文研究资料》 (上、下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5].朱光潜.《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篇9:从文学的意义上理解散文

从优秀的散文作品来看,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散文不是感想,不是简单型的介绍、批评型的文章,不像随笔那么简单。散文更不是小说和诗歌,它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生命体。我记得1991年在鲁迅文学院,汪曾祺先生给我们上课时讲过许多话,我都铭记在心。但在当时有一些话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比如这句“没有语言不好的好小说,也没有哪篇好小说是语言不精彩的”。我所理解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说这篇文章的语言真好啊,其实这个好不单单指语言好,还包括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形象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运动着的势能所撞击出来的,就像一条奔涌的河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我在写作时,有时候会特意追求语言的美感,偶尔会显得繁复。在我完成一篇新作品之后,通常都会拿给《骏马》的编辑看,让他们说说感想提提意见,他们几乎都会提到语言这个问题。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创作激情上来的时候甩词,要注意语言的节奏,避免对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造成隔阂。回到刚才的话题,所以一篇好散文,它的各方面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和谐的。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奶奶》,是一个叫雷·布拉德贝利的美国作家写的。此文妙语横生,语言非常具有诗意,到处都是精彩之笔,但是阅读起来感觉不到做作,浑然天成。作者写他的奶奶,马上就要去世了,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文中写了奶奶即将告别人生的一段。希望我的分享能带领大家发现好散文的一些秘密。

她是个女人,手里拿着扫帚、畚箕、抹布,或是汤勺。你看她早上哼着歌儿切馅饼皮,中午往餐桌上送新出炉的馅饼,黄昏收拾吃剩的冷馅饼。像个瑞士摇铃手叮叮当当地把瓷杯摆放整齐;又像个真空除尘器,一阵风走过每一间屋子,找出没弄好的地方,把它弄弄整齐。她只需手执小泥刀在花园里走上两趟,花儿就在她身后温暖的空气中燃起颤巍巍的红火。她睡得极安静,一夜翻身不到三次,舒坦得像一只白色的手套。但是天一亮,手套里又插进了一只精力充沛的手。她醒着时总像扶正画框一样,把每个人都弄得端端正正。

可是,现在呢?

“奶奶。”大家都在喊,“祖奶奶。”

现在她仿佛是一个庞大的数学式子终于算到了底。她填满过火鸡、家鸡、鸽子的肚子,也填满过大人、孩子的肚子;她洗擦过天花板、墙壁、病人和孩子;她铺过油毡、修理过自行车,上过钟表发条,烧过炉子,在一万个痛苦的伤口上涂过碘酒。她的两只手忙忙碌碌,做个不休,这里整一整,那里弄一弄。把垒球和鲜艳的捶球棍放回原位,给黑色的土地撒上种子,给馅饼包皮,给红烧肉浇汁,给酣睡的孩子盖被,无数次地拉下百叶窗、吹熄蜡烛、关上电灯——于是,她老了。回顾她所开始、进行、完成的30亿件大大小小的工作,归纳到一起,最后的一个小数加上去了,最后的一个零填进去了。现在她手拿粉笔,退开了生活,她要沉默一个小时,然后便要拿起刷子,把这个数字擦去。

“我来看看。”祖奶奶说,“我来看看……”

她不再忙碌了。她绕着屋子不断转来转去,观看每一样东西。最后,她到了楼梯口,谁也没有告诉一声便爬上了三道楼梯,到了她的屋子,拉直了身子躺下,准备死去,像一个化石的模印打在越来越冷的雪一样的被窝里。

“奶奶!祖奶奶!”又有声音在叫她。

她要死了。这消息从楼梯间直落下来,像层层涟漪,荡漾进每一间屋子,荡漾出每一道门、每一个窗户,荡漾进榆树掩映的街道,来到苍翠的峡谷口上。

……

下文接着写到奶奶和她的每一个儿孙交流,对死亡的从容,告诉她的孩子们,人就像一条河,流到了终点,就该消失了。并且充满爱意地嘱咐她的儿孙。

这篇文章具备一篇好散文的所有要素。散文绝不是写写感想,或是掉书袋般的记叙一番。首先要具备一个艺术形象,在这篇散文里,就是“奶奶”。然后围绕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写作,逐步地把这个形象推升到一个境界,诗意的境界。

有人问过我,认为散文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我回答的是“诗意”。后来,我与作家任林举,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是“情怀”。我很赞同他,他比我说得要准确。什么是“情怀”呢?是作者在感受这个客观世界以后达到的心灵的高度,是有情感和热情在里面的,同时也有诗意的深邃在里面。“情怀”的表达是需要我们用艺术形象来塑造,一层层地推进来达成的。一篇好散文往往是一个人的发现,如果这个作者发现的是别人已经发现过的,那就没什么意思。他的发现应该是别人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或者是从来没人从这个角度思考过。

好散文另外要具备语言的品质。散文的语言和小说、诗歌的语言不一样,自有特点。散文的语言一定要具备形象思维,没有形象的作品只能是喊叫,苍白地喊叫。“我无比地热爱你啊,鄂伦春的山山水水啊!”像这样的语言就不是散文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形象来说话,这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用情感来推进;第三要素是要产生性格化的、诗意的语言。在这里大家要注意区分诗意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这是两回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是一部口录体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者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大家都知道采访对象呈现给你的内容,和最后落实到笔上的文字之间一定要进行艺术地再创造,前提当然是忠于事实的真相。因为很多被采访对象,他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缺乏逻辑性和感染力的,在内容和细节上也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我们采访者在他们欲言未言的叙述中,挖掘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继而进行形象化地再创造。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一位具有这种本事的伟大作家、记者。她领诺奖时的获奖感言,非常精彩,本身就是一篇好散文。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精彩片段,希望在我的朗读中,可以让你们触摸到阿列克谢耶维奇有呼吸的火热的叙述。

nlc202309091248

题目是《关于一场输掉的战争》。

我并非孤身一人站在这讲坛上……我四周有很多声音,成百上千的声音,他们始终与我同在,自我的童年开始。我在乡间长大。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在外面玩,但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就像被一块磁铁所吸引,涌向那几条长椅,长椅上坐着我们所谓“累倒的”老太婆,几条长椅就摆在她们房间。她们全都没有丈夫、父亲和兄弟,战后我在我们村里就没见过男人,因为在二战期间的白俄罗斯,有四分之一的白俄罗斯人死于前线或游击战。我们战后的儿童世界,也就是女人的世界。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女人们从不谈论死亡,而只讨论爱情。她们讲她们如何在最后一天与心爱的人告别,她们如何等待心爱的人,一直等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她们依然在等待:“哪怕缺胳膊少腿回来也成啊,我就抱着他。”缺胳膊……少腿……我想,我从童年起就知道什么叫爱情……

这就是我听到的合唱声中的几段悲伤旋律……

第一个声音:

“你干嘛要知道这些呢?这太悲伤了。我是在战争期间遇见我丈夫的。我是坦克兵。我一直打到柏林。我记得,我俩站在柏林国会大厦旁边,他当时还不是我丈夫,他对我说:‘咱俩结婚吧。我爱你。’我听了这些话感到很委屈,因为我们战争期间一直活在泥泞、尘土和鲜血中,周围全是脏话。我于是对他说:‘你得先把我变回女人:送我几把鲜花,说几句温情的话,我退伍后再给自己缝件裙子。’我委屈得甚至想揍他一拳。这一切他也感觉到了,他的一个腮帮被烧坏了,落下疤痕,我在那疤痕里看见了泪水。‘好吧,我嫁给你。’我这样说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说出口的话……四周全是烧焦的东西,碎砖头,一句话,四周是战争……”

后来还有好几个声音,比这个故事更感人,文章太长了,我就不再接着念了。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演讲稿,我相信她的讲演在诺贝尔颁奖现场一定打动了所有听众,原因就是这里有鲜明的形象、动人的情感和深邃的主题。同时,这也正是散文的奥秘。

在我六万字的中篇散文《我是马鞍巴特尔》中有一章叫《我的两个额吉》。文中的主人公巴特尔有两个额吉,一个是给他生命的小额吉,早年因为过度操劳而离世;另一个是养育他长大的大额吉,我在描写她去世时就借鉴了《奶奶》这篇散文中“奶奶”对死亡从容的态度,我是这么写的:

远远望见蒙古包,我就觉着不对劲儿,拴马桩上大额吉的白马不见了,套瑙的炉筒子里没有飘出炊烟,一进包门,大额吉忙碌的身影不见了!更怪的是,佛爷当初嘱咐点七年不能熄灭,大额吉每天夜里起来续一次油,一点就是十五年的铜佛灯竟然熄灭了!

蒙古人认为风走过的山岗像温暖的母体一般圣洁,那是他们用尽一生寻找到的原乡。大额吉身穿没有补丁的紫色蒙古袍,扎着橘红色的绸子腰带,换上了洁白的包头巾,卧于她梦想过的地方。长生天覆盖着她历尽辛苦的躯体,云霞在她的脸上变幻奇妙的花朵。她看见亲手养大的儿子在山下的河流里饮马饮羊,茂密的牧草碧绿连天,便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她的白马不愿意打扰她的长梦,在一旁徜徉觅食。

大额吉活着的时候常常说,人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像羊羔那么温顺;人长大了就应该像骏马那样驰骋;人要遇到了相爱的伴,应该像乌兰泡的天鹅那样一对对形影相随;人要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像母牛那样献出最后一滴乳汁;人到了该走的时候,就应当像骨瘦毛长的老狼,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不慌不忙地等待长生天叫你的名字。

以上就是我这一章的结尾。对待死亡,蒙古族的态度受佛教影响,相信生命可以轮回,所以并不是十分的恐惧。因此一个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走来的母亲,她一定会有这样的情怀。但是过去,我对死亡的描写一直拿捏不好。《奶奶》这篇文章我阅读了不下十几遍,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语气来表达一位蒙古族母亲的死亡,她对死亡的从容,对生命真谛的洞见。阅读对一个作家的启发,并不是要模仿写作,而是引发你的联想,把你原来就有的境界和感悟给勾出来,从而构成属于自己的诗意。

接下来,谈谈我对散文和小说区别的认识。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还有核心细节来支撑的,冷静地讲述,当然也追求心灵的自由。但是和散文不一样,小说靠起承转合,悬念的设置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行为动作来推进。作为叙述者不可能总以“我”的身份出现,进行评价和判断,除非“我”是小说人物,那将另做他论。作者要进行客观冷静地叙述,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带给人思考和启迪。当然关于小说的创作方式和创作理论还有很多,这些是我多年阅读和创作的一点儿个人化的体会。举两个短篇小说: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博尔赫斯的《玫瑰角的汉子》。二者都具有冷静客观叙述的特点,通过小故事地讲述,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散文的支点是情感。小说的故事性让它具备了可以转述的特点,而散文就不能,这也是小说为什么有更多读者的原因,它具有适俗性。散文相对小众,读者群也大多是知识分子。散文往往营造一种情怀,具有形象的细节。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么散文就是人类心灵的谧境。

下面,我来说说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首先,作为一个散文家,必须拥有几套不同风格的语言体系,根据素材的性质,找到与之相配的语言,当然这要靠创作经验的积累。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创作初期写过一些讽刺型、幽默型、纯真美好型的文章,比如《歌姐的女儿叫艾平》是温情脉脉的,《爱情》从头至尾都是讽刺调侃。近些年,我在创作以牧区人物为主人公的草原题材的作品时,时刻在想如果我是他,我应该怎么说话,或者他在我面前应该怎么开口,我从来没把一个知识分子该说的话安在一个老牧民身上。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在《我是马鞍巴特尔》中,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通篇的叙述?我的回答是只有变成“他”,才能真实地写出“他”。如果讲出我本人一个城市成熟女性知识分子的口气来,那就丧失了牧区文化特色的精彩语言。近期在我创作的一些纪实类文章中,比如《守候黑嘴松鸡的爱情》,那就是忠实于我个人的所看所感。而在草原上一个牧马人对自然环境的看法一定和我本人有所区别。因此好的散文家他的语言表达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素材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马鞍巴特尔》的开篇:

nlc202309091248

我是马鞍巴特尔。

巴特尔在蒙语里是英雄的意思。因为蒙古人历史上曾经英雄盖世,保持着古老的英雄情结,所以草原上的蒙古人喜欢给孩子取名巴特尔,往往一个嘎查里就有好几个巴特尔。于是就有了大巴特尔、小巴特尔和巴特尔喇嘛哥哥、骟马的巴特尔等等叫法,以示互相区别。由于我是一个制作马鞍子的工匠,人们就这样叫我了。你不要因为听了我的故事,就好奇地到呼伦贝尔来找我,那是注定要浪费时间的,草原上到处都有我的影子,可哪一个巴特尔都不是你要找的那一个。

知道我原本被叫作骑海骝马的巴特尔的人都升天了,就像在天空上排着队飞翔的鸿雁一样,一眨眼的工夫,它们那拍打着天空的翅膀和留在草地上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仿佛被湛蓝的天给洗蓝了洗化了一样,消失的怎么就那么快呢?他们仿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就像始终没有存在过似的。人们偶尔像谈论一茬秋草那样提起他们,毕竟认识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这个世界渐渐将他们忘记了。

……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是一个老牧民,做了很多年马鞍子的老工匠,伤感的、略带遗憾的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要开始和你讲故事的时候,他的语气。

由此又引出切入角的问题,散文的开篇和结尾是最关键的。开篇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角,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认为最会开头的是前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他非常有写作经验,有多种办法处理素材。契斯是一个小说家,写过很多长篇,同时他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不是小说创作的副产品,而是精心创作的。比如他的《栗树街的回忆》,写的是一个孩子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已经成长为大人了,他的童年是在栗树街度过的,他的家住在那里,有一天他重返栗树街……假如文章开头笨拙地写,“那些往事依稀地浮现在我的面前,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带着我的伤疤,多年的寻找和盼望回到了我童年长大的那条街上。我要去看我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我种在院子里的栗树还在吗?春天还开花吗?秋天还结果吗?我不敢往前走,怕一切美好的东西消失……”其实这已经算还可以的叙述了。但是契斯没有这样写,他的开头极其精彩:

“先生,抱歉。能否请你告诉我栗树街在哪里?”

“你不知道?”

“它应该就在附近才对呀。也许是我记错名了,但我记着它是一条有着栗子树夹道的马路。”

“什么?没有这样一条路?啊,可是一定有的,先生。记忆不可能产生这样错误的印象。是的,在战前,街角有一所学校,校门前有一口喷水井。我希望你不会认为我是在信口胡诌,我从一开始就在那所学校上学,在那上幼儿园,老师是芬妮小姐,我可以拿一张全班的合影给你看。那位是我的老师芬妮小姐,没错;坐在她身旁的男孩儿就是我,安德列斯·山姆;然后是我姐姐,安娜和弗雷迪·福克斯,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头头。”

回忆就这样从问路开始了。

“啊,是啊,我都想起来了,先生。这条街从前一定是叫贝姆街,因为我是弗雷迪·福克斯(说瘦皮猴大家也是知道的)带领的很出名的贝姆男孩儿帮的一员。他是德国人,或者德侨。大家都这么叫他,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和你聊了这么一会儿,我是绝对不会回忆起这条街的街名。贝姆,是四十年代以来,一位有名的波兰将军。听起来很熟悉吗?贝姆,贝姆街。啊,我懂了,如果你在战前不住在这里,你怎么能记得呢?”

看来,文中的主人公遇到的这位先生是新来的,战争时期没住在这儿。所以他的一腔回忆,到人家这儿是冷境和茫然。作者开头的切入多么精妙。对我的创作也很有启发,每一篇文章的开头,我都经过反复思考琢磨。我的作品《额嬷格》整篇都是年轻的“我”以一个牧人的情怀和额嬷格(蒙语,奶奶)对话。文章的开始是这样说的:

我亲爱的额嬷格,你真的老了吗?

你的身体是如此筋骨嶙峋,被一层牛皮纸般粗糙皴皱的皮肤紧紧包裹着,你的两条盘在鬓角上的辫子,沾满了岁月的霜雪,已经像纯银那样洁白;你的脸上覆盖着阳光的烙印,只有在舒展眉头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缕缕皱纹深处的肤色,像从脸上流淌下来的奶汁。几十年马上生涯留下的老风湿,使你已经不能直立起身体,只能躬着身子,左右倾斜着重心,艰难地在草原上晃着前行。你从来不在人面前穿脱靴子,因为那样你就得撩起蒙古袍的下摆,露出两条弯成半圆型的腿。

……

下面接着讲述了“我”和额嬷格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我”的成长过程。在整篇文章中叙述的口气,就是一个牧马人在和自己的奶奶说话的语气,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人称和叙述定位。

文章的开头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生活那么庞大而斑驳,同时生活又是很小的,我们的素材可能不大。在表现一个包罗万象主题的时候,以小见大,选取特别的、具有感染力的角度来叙述是明智之举。《文汇报》的主编潘向黎约我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春天”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想写草原上的姑娘,多年的采访我结交了很多这样的姑娘,但字数规定只有两千字,那我如何用这么少的文字来表现“春天”这个主题?最后我写了篇题名为《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的散文,从呼伦贝尔的春天写起。呼伦贝尔的春天是那样的短暂,一百天的无霜期,万物都在拼命地生长。一个草地女孩子的青春,和一个老奶奶红色耳环相互照应,她出去了,又回到草地,终于找到了实现她的人生价值的方式。但是我没有按照常规的线性发展来叙述,而是把一个个小细节跳跃性地组合起来。因此好的切入角可以让写作变得顺畅,在有限的字数内构建一个完整精巧的结构,不至于拉得很长收不回来。

还有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文章如何结尾。结尾是最重要的,要耐人回味,要把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再提升一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狐狸,狐狸,打个滚》,是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情改写的。在额尔古纳室韦地区,一户牧民家住在山沟下面,山坡上是草地可以放羊,这户的男主人冬天去不冻泉打水,一只狐狸就从那儿跟着他一路到了他家,在院子里绕,撵也撵不走。狐狸渐渐地就和他家女主人熟悉了,能听懂她说话,她一说“狐狸,狐狸,打个滚”,这只狐狸真的就在地上打起滚来。说“照个相”,小狐狸就瞅着镜头配合地摆个姿势。这家人非常喜欢这个小狐狸,小狐狸对他们也很依赖。有一天就想进到这户的屋里去,他们不让,结果狐狸一抻细长的身子,就钻到了羊圈里,羊看见它吓得不行,开始躲,许多揣了羊崽儿的母羊因为过度拥挤造成了流产。因为这事儿,这户人家生气了,把它撵走了。开始的时候这只狐狸还远远地眺望他家,出现过几次。后来就没再见过。我问这户人家,那这只狐狸能到哪去呢?他们回答我说,可能被鹰吃了。故事的原型就是这样。在这篇散文《狐狸,狐狸,打个滚》中,我主要探讨的是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到底能不能收留动物,这也是我近期一直关注的课题。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养宠物是霸权的一种表现。人和动物是两个平行的物种,如果非要在一起的话,就会闹出很多错愕百出的事儿来。人类没有权利要求动物成为我们的宠物,或者没有权利要求动物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去生活。我在文章中解开了这只狐狸为什么总要进屋,进羊圈,是因为有一只鹰一直在监视它。我在文中最后写到,它被撵走了,就再也没回来。女主人反倒特别想念它,她和丈夫没事儿就看手机里给狐狸拍的照片。有一天,阳光灿烂,蓝天下是洁白的雪原,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条狐狸尾巴在摇摆,他们以为是它回来了,骑上马直奔着去了,叫着“狐狸,狐狸,打个滚”,但是并没有反应,一抓那条尾巴,发现那只是条尾巴,狐狸早已被鹰吃了。这篇文章的结尾,就能让读者内心颤动一下,继而产生一些思考和回味。散文的结尾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大家要在阅读和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

写好散文的前提是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累别人成功的写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就要多练多写,逐渐向专业化靠近。不能拿起笔就写,一气呵成,单靠激情和灵感完成的作品,一定存在着漏洞,也不利于一个作家长期的创作。

今天,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乌琼 整理)

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上一篇:酒店服务合同下一篇:国庆假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