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2024-04-25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通用2篇)

篇1: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

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

二、什么是诗?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这一壮观景象。真正做到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画。

第三、诗不一定符合语言的逻辑,却符合情感的逻辑。例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

三、诗的起源

关于诗的起源就不多介绍了,根据专家、教授们的考证,我国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最早以文字记载的诗集为《诗经》,后有《楚词》、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也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一直传承到现在。

四、古诗的种类

从唐初开始,古代的诗开始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或叫格律诗。

古体诗不讲平仄,只要求押韵。

今体诗或格律诗,在字数、声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近体诗主要有: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和绝句,又分别有五言、七言的区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排律句数必须在八句以上,多少没有规定,但一首排律的句数必须是偶数,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联都要对仗。

如果按每一句诗的字数分,古体诗又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诗。

按诗的内容又可分: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题画诗、叙事诗、议理诗等。

五、关于平仄

汉字具有着高低长短的语音特点,古人把它分为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显然,这同现代普通话中的四声有区别。古字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古字的上和去声,仍相当于现在的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已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古人根据汉字四声的特点,把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指的是平声,“仄”即是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普通话的平仄的划分是: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为了帮助大家在写诗的时候运好平仄,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平水韵》、《新声韵》(具体内容略)。

六、律诗的平仄格式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掌握,我只讲七律、七绝的平仄格式。

首先介绍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类型,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最后两字是平平,也称为平平脚。由这个句型起句的七律、七绝,为平起首句入韵式。

第二种类型,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由平仄构成,称为平仄脚。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不起韵。

第三种类型,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仄平,称为仄平脚。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入韵。

第四种类型,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仄仄,称为仄仄脚。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不入韵。

七律、七绝就是由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子构成的。

其次介绍七律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平起首句押韵:

(二)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押韵:(四)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不管那种类型,全诗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我们只要掌握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式,再掌握了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我们就可推导出四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七律。现在介绍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可以归纳为四条:

第一、在本句中平仄相错。格律诗每句都是以双平步、双仄步互相交替变换着。

第二、在一联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主要是二、四、六字)。即平对仄,仄对平。

第三、在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是二、四、六字)。这种关系称为粘。我们初学者必须遵守粘对的规则。

第四、白脚仄,韵脚平。偶句的韵脚必须是平声。

关于七绝就是七律的首、尾两联组成。五律就是将七律每句前面平平或仄仄两字去掉,就是五律的平仄格式。五绝也是由五律的首、尾两联组成。

七、律诗的押韵

押韵是一种修辞手法。律诗的押韵就是同韵母的字在特定句尾上重复出现。例如我的小诗《五绝·早晨见闻》:雨洗山色青,玫婉散花馨。鸟啼河边柳,桥通望月亭。这首诗里的“青”、“馨”、“亭”三字的韵母相同,属于押《平水韵》“九青”韵。懂得了什么是押韵,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律诗的押韵,现在实行的是双轨制,可以押《平水韵》,也可以押《新声韵》,使用《新声韵》的必须注明,特别注意一首诗内不许同时押两种韵。

(二)近体诗押《平水韵》,只允许押平声韵。《平水韵》中有三十部平声韵,十五部上平声,十五部下平声。一首诗只能一韵到底,不能换韵。首句入韵的可以借用邻韵的字,不过一般不提倡。

(三)韵脚,如果是八句的律诗,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果是四句的绝句,就是二、四两句押韵,不过七言和五言律诗也有首句起韵的。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七言律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

(四)韵字不能重复使用;同音韵字在一首诗里尽量避免使用,如果用也不要相邻使用;同时,韵脚避免使用同义字。

(五)防止撞韵,即白脚使用了同韵母的仄声字;防止挤韵,诗句中使用了押韵的同韵字。

(六)避免上尾,七律、五律三、五、七句尾,仄声字“上、去、入”最好分开用。

八、律诗的结构

将律诗的结构规律总结为“起、承、转、合”,到元代才明确提出。但在元代以前,人们在写诗的时候,似乎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这一规律。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七律一般是以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起、承、转、合比较明显。首联写自己被贬川蜀开始,颔联承首联借典故说明自己被贬的时间长,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写要向前看,表现了作者胸襟的阔大,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尾联扣题为合。

也有学者认为,七律的首联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颔、颈联为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例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九、诗的语言

诗有诗的语言。诗词创作,成也是语言,败也是语言。对于习惯用白话思维的我们来说,要掌握诗的语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白话文讲究主谓宾补定状的语法结构不同,诗词的语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法。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

大的方面讲诗的语言要注意:

第一、诗的语言要讲形象思维。诗家语贵在以比兴写情,而一般不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古人写诗“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毛泽东关于写诗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写诗用形象思维的一些例句:杜甫: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甲兵常不用。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诗的语言要用诗的语法。

(1)各种语言成分的前置,或句子成分的顺序变化。例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谓语前置,“归人”实为“人归”。在诗句里,宾语、状语、补语、主语都有前置的。

(2)词类的活用:名词作动词、作形容词;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却成了谓语动词。

(3)句子成分的省略。在诗句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有省略的情况。仅举一例,省略主语。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们”。

第三、诗句要“言有限、意不绝”,要“不著一字,尽显风流”。诗句要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清代词人蒋春霖《虞美人》“病来身似瘦梧桐,觉到一枝一叶怕秋风。”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风展红旗如画”。这些诗词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写诗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诗句要通顺,不能生拼硬凑,堆砌辞藻,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诗句要简练,并要有诗味;诗的语言要典雅,否则诗的品位就显得低下;诗句要反映现代气息,也就是反映时代生活,要用新的语汇,照搬、克隆、复制旧的东西,没有一点新意,这样的诗是没有人看的;诗句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诗句里尽量不要有重字,但叠词、运用修辞手法例外。

十、诗的物象、意象、意境

我们初学写诗者,一般不用意象,直发议论,其实诗贵宜曲,须用物象表达意象。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什么是物象、意象、意境。

第一、物象:物象是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物象。物象是引发诗人灵感的事物,是引发诗人诗性大发的环境,是诗人第一感觉的对象,是写诗的基础、起点。我的拙诗《七绝·晚上金鸡山》“苍茫四野晚风怡,绿叶连枝路亦崎。云托东山升满月,林间意外见娥眉。”中的野、风、叶、枝、路、云、山、月、林都是物象。物象虽小,可以喻大。

第二、意象:意象是诗人通过精心描写客观物象,体现和暗示自己的情感和心意。意象是融诗人主观情意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是一种有情之物,达意之象,是意和象的交融统一。诗人作诗,个人的情感不应直白说出,而要着力描写暗含自己情感并能让读者感知的客观事物,以此为媒介,通过阅读使其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

物象升华到意象,也就是生活美升华到艺术美。古人说: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也就是中国传统诗论所指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毛泽东的“梅花欢喜满天雪”、“暮色苍茫看劲松”、“长空雁叫霜晨月”,“梅花”、“满天雪”、“暮色”、“劲松”、“长空”、“雁叫”、“霜晨月”都是饱含作者情感的意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意象是经过作者观察、分析、思考、加工和提炼而塑造的产品,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的东西。

当代大诗人丁芒说:“诗必形象化,并寄意于形象,成为意象。构建意象,是写诗的核心手法。”

第三、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辩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这两个统一的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没有意境的诗,就是一首失败的诗。好的诗都有优美的意境,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意境是通过意象来构建的,其实意境是作者在作品里构建的情感平台。我的理解,意境就是诗词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篇2: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一,几个基本概念:

格律诗:既要押韵,又要对仗、平仄,还要限定句数与字数,具备这四项要求的诗歌,就是格律诗。有人将这四大特点概括为4句话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

绝句:每首4句。

每句5字,共20个字,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每句7字,共28个字,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律诗:每首8句。

每句5字,共40个字,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每句7字,共56个字,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古诗:又称作古风、古体诗。古诗是一种只讲押韵,而不要求平仄、对仗,也不限字数、句数的诗。在唐诗的格律兴起之前,亦即南北朝及以前的诗人们写的诗,都没有平仄和对仗,那样的诗即称之为古诗或叫古风、古体诗。因此,相对于“古体诗”而言,隋唐时期兴起的格律诗,又称之为“近体诗”。唐以后的诗人写的一些不用平仄和对仗的诗,同样也称之为古诗。

古诗每句的字数可以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三言、四言、六言、杂言等等都有。古诗的句数既可以4句、8句,也可以突破4句、8句的限制,可以更长,句数更多。

以下列举几首实例:

每首4句:

赠范晔 南朝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每首8句:

怨歌行 北周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每首6句: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首10句:

饮酒 东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每首14句:

龟虽寿 三国魏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首联:指一首律诗的1、2两句。颔联:指一首律诗的3、4两句。颈联:指一首律诗的5、6两句。尾联:指一首律诗的7、8两句。

二,押韵:

无韵不成诗。只不过现代诗押韵要求较宽泛,格律诗押韵要求则很严格。如前鼻音与后鼻音则分属不同的韵:en in 属“人臣”

韵,eng ing 属“中东”韵,如此等等。还有,格律诗是将古音韵与现代音韵捏在一起的。如:

《客至》 唐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来、开”与“醅、杯”为同韵,但现代音韵却是分属的。

又如: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 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 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 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词中的“色、彻、雪等”与“说、国、热”均为同韵,而在现代音韵里显然是分属的。这方面,在某些南方地区(如湖南、湖北)的方言中仍保留着古音韵,在他们的方言里,这几个字均为同一音韵。

绝句中,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律诗中,一、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第一句的末字也可以不押韵。七律、七绝第一句末字押韵的居多,这是正体;而不用韵的较少,称为变体。五律、五绝第

一句末字不用韵的为正体,用韵的为变体。格律诗中一般押平声韵的居多,押仄声韵的较少。而且押韵必须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则可以换韵)。如果押错了韵,那叫“出韵”。

首句如果用韵,那就可以通押邻部的韵,这叫“借韵”。如:歌与波、鱼与姑、东与庚、支与儿与齐皆为邻部韵,“借韵”时即可以通押。

例:

秋野 唐 杜甫 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

首句末字“芜”为平声韵,这种情况下,这首诗就可以“借韵”。“芜”字与后边的“锄”字属“姑”韵部,而“虚、墟、鱼”均属“鱼”韵部。它们出现在同一首诗的韵脚里,就是“借韵”而成。

同一个字在同一首诗里不能重复用作韵脚,那叫做“叠韵”。即使是用同义的字也要尽量避免。如:“忧”与“愁”,“芳”与“香”,“仇”与“讎”,“花”与“葩”等等,那叫做“同义相押”。而且,在同一首诗里,如无特殊需要,还必须尽量避免同一个字几现的现象,那叫做“重字”或“叠字”。

三,对仗:

在格律诗里必须有对仗。对仗,也叫对偶。即一首格律诗的颔联(3、4句)和颈联(5、6句)必须是对仗句。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绝句一般不用对仗,但有的也可以用对仗。

所谓对仗,有点象对联,但又不完全是。它主要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字面相当,平仄相反,结构相同。词性也要求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婆娘对老公之类。

对仗句的上句(也叫出句)的末字应该是仄声,下句(也叫对句)的末字应该是平声,这与对联的要求完全一样,此即“上仄下平”的规则。如果是押仄韵的律诗,平仄格式与押平韵的律诗反过来就是了。对仗的上下两句中不能使用相同的字相对,因为同字相对就无法作到平仄相反了。

对仗有正对,有反对;有工对,有宽对等等。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首联,工对,数词、颜色、鸟类、动词均一一相对。)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迭青钱。(杜甫《漫兴》九首之七首联,工对,糁径对点溪,杨花对荷叶,铺对迭,白毡对青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颔联,正对,春蚕吐丝,丝尽而亡;蜡炬自煎,泪尽成烬。都是借以表明对情的执着痴迷,痴情苦意,缠绵沉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颔联,工对,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动词合对斜。)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其五颈联,正对,都是借以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颈联,反对,前句说“能”,后句说“不”。)

以上例句不仅是词义、词性两两相对,平仄对对相反,而且语言结构上或主谓,或联合,或偏正、或动宾、或动补,上下句也都完全一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经典范例。因此,对仗是一首格律诗四大特点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平仄: 1,怎样分平仄:

懂四声就懂平仄。在现代四声里,阴平、阳平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字为仄声字。但有个特例,即分散在现代四声之中的入声字,都为仄声字。在古四声里,则比较清楚,平、上、去、入四声中,只有发音为平声的字叫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均为仄声字。古四声改为现代四声时,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取消了入声,将原属入声的字分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而格律诗的平仄则必须分出入声字。在现代教育里,只学现代四声,而不学古四声。如今的字典、辞典、学校教材都是按现代四声标注的。所以,学平仄时,难点是了解入声字。如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中,在现代四声中,“一、三、七、八”为阴平,“十”为阳平,“

五、九”为上声,“二、四、六”为去声。但“一、七、八、十”为入声字,都属仄声字。这十个数字只有“三”是平声字,其余九个数字都是仄声字。

怎样分入声字呢?有个简单的方法,即单韵母的字,都含有入声字,双韵母的字则不含入声字(只有 ie ue 例外)。至于在单韵母字里哪些字是入声字呢?这就没有简单的方法了,只有去查韵书,要靠死记了。2,格律诗中的平仄:

① 5字句一般是2-3的句式,7字句一般是2-2-3的句式。在 这些句式中,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七言诗中有4个音节单位:“顶节”、“头节”、“腹节”和“脚节”(第七字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单位)。五言诗中,去掉七言诗中的“顶节”(即第一、第二两字),就是五言诗的音节节奏。

每句律诗中的第二、第四、第六这三个位臵上的字,必须是平仄交替使用,即:或用“平、仄、平”,或用“仄、平、仄”,同一个音节单位的奇数字则用相同的平或仄。偶数位臵上的平仄不能与相邻偶数位臵上的平仄相重复。只有在偶数位臵上交替使用平仄,才能使格律诗中语音的高低长短既和谐又有变化,朗读起来,才会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味。“论平仄”,这是格律诗的又一个最大特点之一。

运用平仄时要有对有粘。

1、2句,3、4句,5、6句,7、8句要平仄相对,即上句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反过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对。如若不相对,那叫“失对”。

3与2句,5与4句,7与6句要平仄相粘,即下一联的前句与上一联的后句必须平仄相似。如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也要类似于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相粘,如若不粘,那叫“失粘”。

七言律诗的两联之间,第二字和第四字必须要粘;五言律诗两联之间的第二字必须相粘。这几个关键点上的字决不能“失粘”。

总起来说,一首律句中的平仄必须有“四对三粘”,一首绝句中必须有“两对一粘”。

失对和失粘,都是格律诗中不准出现的现象。

奇数位臵上的字(不含末字)平仄可以灵活点,即可平可仄,不强求绝对的一律。偶数位臵上的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前人总结了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诗的 口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④ 一句之中,必须有两个相连的字是平声字。即在平脚之外,还必须有两个与平脚没有连在一起的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但在仄脚的句子里,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同时,在平脚的句子里,最后三字不得全都用平声字,那叫“三连平”(或叫“三平调”)。“三连平”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常常被人用来作为区分古诗与格律诗的标识之一,只要句末出现“三连平”,那就必定是古诗,而不会是格律诗。因为在格律诗里是不可能在句末出现“三连平”的格式。

五言里“平起平收”的句式(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拗。“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仄平平),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也不能拗。七言里“仄起平收”的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不能拗。这些位臵上如果出现拗字,就容易造成“犯孤平”,这都是诗家之大忌,都是不合格律诗的规则。

有些字由于遣词造句的需要,虽然明知不合平仄,但又不得不用。这就出现了平仄不合规则的病句,这些病句就叫“拗句”。出现了拗句就必须补救,如果不补救,那这首诗就不能成为一首标准的格律诗了。因此,有拗就要有救。救的大原则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实用中多数为“以平救仄”。诗句中的拗字情况各易,有的是必须救,有的是可救可不救,有的则是无法救而必须另选新字。具体救拗的办法多种多样,那些就不仅仅是入门常识范围之内的问题了。作为初学者,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不合平仄的字,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研究那些救拗的方法。

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首句第二字不能拗。因为这个字正处在节奏点上,它决定着全诗的平仄格局。首句末字也不能拗,因为它关乎是否押韵,是否相对。

⑤ 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4种。即第一句: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句如果是平收的格式,必须要用韵;而仄收的格式则可不用

韵。仄收的格式如果用韵,则必须把第五字与第七字的平仄互换,那也就变成了平收的格式了。

例:平起平收: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仄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仄起平收: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仄起仄收:

苏轼

绝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只要第一句的平仄定下了,后面句子的平仄则按先对后粘、再对再粘的规则排下去就行了。

五律的平仄格式还是这4种,是把七律格式去掉第一个音节单位,即把最前面那两个字去掉就成了。

⑥ 不管是4句的绝句,还是8句的律句,其首句和末句的平仄必定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第二字与第四字这两个关节点上的字,其平仄必定是一致的。

五,在此基础上,再去追求意境,格调,比兴,修辞,用典,炼字等等,那都属于进一步提高的范畴了。

上一篇:在定亲会上讲话下一篇:《小草之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