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

2024-05-16

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共4篇)

篇1: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

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叠高活动感知纸盒、木片、积木、插塑从低到高的变化。

2.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初步体会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类大纸盒、木片、积木、插塑、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纸盒,请小朋友来做建筑师把他一个一个叠起来。请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他们能叠多高。

2.纸盒拼拼乐。

幼儿自由探索叠高,教师指导孩子叠高的.技能。

讨论:宝宝叠了几个纸盒呀?后来为什么就倒下了呢?怎样才能不倒下呢?(要一个一个对齐了叠)

3.物品叠叠乐。

教师说我们除了拼纸盒,还可以怎么玩呢?(木片、积木、插塑)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

幼儿再次尝试用各种物品叠高,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的实践和记录。

4.幼儿说说自己叠高的记录结果和感受。

表扬活动中认真探索和认真记录的的幼儿。

5.幼儿整理活动区域,回教室休息。

★ 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

★ 小班科学瓶子一家亲教案

★ 科学大班教案

★ 《科学放大镜》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 《跳跳乐》大班体育教案

★ 《运球乐》大班健康教案

★ 大班综合《各种各样的瓶子》

★ 翻翻乐大班智力游戏教案

★ 《翻滚乐》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

篇2:小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教案

没有了童年时的好玩、活泼,现在是一堆堆如山的题海。过去的我,天真可爱,现在的我,忧虑焦躁。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进入了发愤学习的时期,小学的生活还能算是充实、快乐,而初中的生活却是紧张、忧虑,特别是进入初三,我的书包换成了大的双肩背包,一盒盒音乐磁带换成了一叠叠英语磁带,一本本课外小说变成了一叠叠练习题,台灯换成了明亮的电灯。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变了,妈妈变得唠叨,爸爸变得严厉,老师变得严格。每天被枯燥无味的练习题搞得头昏脑胀,脾气也随着练习题的增加在增加。周末,甚至没有了自由,被关在像笼子一样的房间里,没有了自己自由发挥的时间,没有了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我好像失去了很多,我讨厌这样的生活。

自由,对于我来说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夏日里的一袭清风;秋日里的一片硕果;春天里的一阵细雨。自由,像一袭清风在我受伤时,安慰我受伤的心。自由,像一粒糖果在我内心痛苦时,滋润我苦涩的心。

我渴望自由,希望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发挥,去创造属于我个人的世界,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我所说的自由,并不是可以做任何事的权利,而是在乎个人的一点空间、时间。我希望我能获得自由,不像一只被捆绑在笼子里的鸟儿,失去自我。获得自由,我会飞得更高,更快乐。 女同样需要自由,需要快乐。

没有了童年时的好玩、活泼,现在是一堆堆如山的题海。过去的我,天真可爱,现在的我,忧虑焦躁。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进入了发愤学习的时期,小学的生活还能算是充实、快乐,而初中的生活却是紧张、忧虑,特别是进入初三,我的书包换成了大的双肩背包,一盒盒音乐磁带换成了一叠叠英语磁带,一本本课外小说变成了一叠叠练习题,台灯换成了明亮的电灯。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变了,妈妈变得唠叨,爸爸变得严厉,老师变得严格。每天被枯燥无味的练习题搞得头昏脑胀,脾气也随着练习题的增加在增加。周末,甚至没有了自由,被关在像笼子一样的房间里,没有了自己自由发挥的.时间,没有了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我好像失去了很多,我讨厌这样的生活。

自由,对于我来说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夏日里的一袭清风;秋日里的一片硕果;春天里的一阵细雨。自由,像一袭清风在我受伤时,安慰我受伤的心。自由,像一粒糖果在我内心痛苦时,滋润我苦涩的心。

我渴望自由,希望多一些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发挥,去创造属于我个人的世界,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我所说的自由,并不是可以做任何事的权利,而是在乎个人的一点空间、时间。我希望我能获得自由,不像一只被捆绑在笼子里的鸟儿,失去自我。获得自由,我会飞得更高,更快乐。 的少女同样需要自由,需要快乐。

没有了童年时的好玩、活泼,现在是一堆堆如山的题海。过去的我,天真可爱,现在的我,忧虑焦躁。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们进入了发愤学习的时期,小学的生活还能算是充实、快乐,而初中的生活却是紧张、忧虑,特别是进入初三,我的书包换成了大的双肩背包,一盒盒音乐磁带换成了一叠叠英语磁带,一本本课外小说变成了一叠叠练习题,台灯换成了明亮的电灯。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变了,妈妈变得唠叨,爸爸变得严厉,老师变得严格。每天被枯燥无味的练习题搞得头昏脑胀,脾气也随着练习题的增加在增加。周末,甚至没有了自由,被关在像笼子一样的房间里,没有了自己自由发挥的时间,没有了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我好像失去了很多,我讨厌这样的生活。

自由,对于我来说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夏日里的一袭清风;秋日里的一片硕果;春天里的一阵细雨。自由,像一袭清风在我受伤时,安慰我受伤的心。自由,像一粒糖果在我内心痛苦时,滋润我苦涩的心。

篇3: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篇4:大班科学活动:叠叠高,抽抽乐

大班的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垒高经验,在本次活动中,我以积木为操作材料,以垒高为主线,设置叠叠高、抽抽乐的两个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尝试将积木叠高、抽出的过程当中,不断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拓展幼儿的观察视角和探索视角,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突破自己,并进入自我建构的理想状态。整个活动将学习和建构游戏合二为一,让幼儿在垒高活动中体验到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成功和满足。

活动目标:

1.对如何垒高产生兴趣,在探索中观察、比较、分析影响垒高的一些因素。

2.探索发现相同数量的积木如何垒得更高的方法,能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3.能够清楚地表达和交流探索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准备:通过预操作了解并丰富幼儿的前期垒高经验。

2.多媒体白板课件:

(1)将孩子现场的垒高作品拍摄、组合在一起。

(2)记录作品的垒高方法。

3.材料准备:

(1)操作材料:叠叠乐木头积木人手15块,塑料小篮人手2个。(积木摆放:桌面上摆放7块,每个塑料小篮各摆放4块。)

(2)测量工具:

合肥大钟楼(将绘画好的合肥大钟楼粘贴在充气棒上)。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运用已有经验探索将7块积木垒高的方法

(一)介绍垒高材料和规则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来玩搭积木的游戏,这里有7块积木,看谁垒得最高。

(二)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观察要点:幼儿用7块积木垒高的具体方法。

讨论:谁垒得最高?你是怎样垒这么高的?

教师小结:7块积木全部竖起来垒得最高。

(设计意图:7块积木垒高后交流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目测了解高度,掌握幼儿已有的垒高水平;二是通过讨论将幼儿零星的经验在集体中共享,使同伴间能分享更多的发现信息;三是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垒高的方法,激发幼儿从无意垒搭到有意探索的行为意识。)

二、第二次探索:探索11块积木垒高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发现影响垒高的一些因素

(一)教师提出问题:再给你4块积木,玩一玩,试一试,还能不能垒得更高?

(二)幼儿自由操作。

观察要点:积木从7块加到11块,幼儿使用了哪些垒高方法?

(设计意图:让幼儿使用这几种方法继续垒高,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发现影响垒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要过多干涉,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解决出现的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三)交流分享,注意观察、学习他人的垒高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1.观察同伴垒高作品。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发现,7块积木全部竖起来垒得最高,现在变11块了,你为什么不这样垒了呢?

(2)出示垒高作品照片,引导幼儿观察同伴不同的垒高方法。

重点提问:这几件作品一样高吗?哪一种方法垒得不高?怎样才能垒得又稳又高?

(3)教师记录幼儿的垒高方法,梳理幼儿的发现。

教师小结:积木全部竖起来垒最高,但越往上垒越容易倒,全部横着摆垒得不高,要想垒得又稳又高,就要想办法让更多的积木竖起来。

2.观察教师垒高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析,尝试学习架空、旋转等新的垒高方法。

重点提问:

(1)比比看,谁垒得最高?老师的方法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竖起来的积木摆的一样吗?你们也来试一试。

教师小结:

要想垒得又稳又高,几块积木竖起来后就要加个屋顶。有时候可以转一转,让更多的积木竖起来。无论怎么垒,都要垒得整整齐齐。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自己、同伴和教师的作品,分析、发现要想垒高,要巧妙地解决“稳”的问题,改变搭建的结构,才能垒得又稳又高。)

三、第三次探索:“抽抽乐”探索将15块积木垒高的方法

(一)提出新问题:再给你们4块积木,试一试再往上垒,还能不能垒得更高?

(二)探索“抽抽乐”,进一步积累垒高经验。

1.出示幼儿作品图片,观察猜测:

还能不能再往上垒了?没有积木了怎么办?

有没有哪块积木可以抽掉再往上垒呢?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巡回观察。

指导要点:你抽的是哪块积木?这块积木用到哪里了?是怎么摆的?

教师小结:同样是15块积木,要想垒得又稳又高,除了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还要注意每一块积木都要用上,多余的积木一定要抽出来再往上垒,才能垒得更高。

(设计意图:在相同数量积木垒高的前提下,如何垒得最高?在游戏情景的创设下,幼儿先猜测、讨论,为的是拓展幼儿的思维;再大胆操作、挑战,引导幼儿抽一抽,知道解放出多余的积木往上垒高,保持平衡,才能垒得又稳又高。通过不断提升幼儿在垒高中的经验,突破和挑战垒高的高度,引发幼儿新的兴趣点,使幼儿的探究变得更有目的性。)

四、第四次探索:“和大钟楼比高矮”

教师:现在你们都是垒高小能手,那你们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吗?这次还是用15块积木,看谁能垒得比“大钟楼”还高。(出示“大钟楼”测量工具)

(设计意图:运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垒高经验,挑战自我,进一步提升垒高水平,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挑战延伸。

教师:这里有纸杯和泡沫板,泡沫板可以帮助纸杯垒得更高吗?下次我们可以到建构区里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生活材料组合进行新的探究。)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为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来获得经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

在前几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倾向于幼儿围绕着知识点进行探究,各环节的设计中,探索是为了发现底座变大、改变积木的摆放方法,就像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孩子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垒高方法和经验,并没有得到多少提升和拔高。通过几次试教活动也促使我不断思考:在科学集体活动中,孩子到底应该探究什么?是重“知识”还是重“兴趣”,是为了要得到“概念”还是要培养探究的“能力”?我逐渐认识到,相对于垒高的知识点来说,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亲身体验式的学习和初步探究能力,更会让幼儿终身受益,这才是幼儿科学活动价值的真正体现。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活动设计,现反思如下。

1.观察对比,发现问题。

在《叠叠高,抽抽乐》活动中,垒高不是知识点,而是经验,要在复杂的情境中积累垒高经验,要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调动幼儿运用已有的垒高经验,探索出积木的各种不同摆放方法,引导仔细观察,比较发现了7块积木全部竖起来才可以垒得最高的结果。

2.猜测验证,主动探索。

在活动过程第二个层次中,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设置了情境性提问:“你们觉得如果还想继续往上垒,还能不能垒得更高?”幼儿在前一次垒高经验的基础上先大胆预测,再进行探究验证,即再增加4块积木,探索用11块积木垒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自己和他人(同伴和教师)的作品图片,发现要想垒高,不仅仅是将积木全部竖起来摆那么简单,而是同时要解决“稳”的问题,从而探索发现可以用改变积木结构的方法来垒得又稳又高。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自主进行探索、猜测、观察、分析,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经验分享,解决问题。

在设计《叠叠高,抽抽乐》探究活动之前,我们已通过观察幼儿建构区的表现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的垒高经验,并发现幼儿当前垒高经验学习的困难和障碍。例如:幼儿在区角里搭建积木时,害怕积木倒塌,大部分积木用来制作底座,垒得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活动中,我在幼儿大胆探索11块积木垒高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自己与同伴的作品,迁移同伴和教师新的垒高经验。如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通过观察自己、同伴和老师的作品,分析得出最多竖起来摆几块积木的时候可以盖顶,转一转可以让更多的积木竖起来,垒得又稳又高,在具体的11块积木情境中研究发现最佳的垒高方案,寻找发现影响垒高的关键因素,进一步积累了垒高的相关经验。

4.情景挑战,提升经验。

上一篇:阿拉伯语翻译岗位说明书下一篇:气象观测站仪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