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2024-06-07

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精选9篇)

篇1: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山区惠农补贴政策管理浅探

***镇位于巴东县最北端,地域面积491.2平方公里,辖56个村,451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13422户,农业人口48763人。这些年来,国家的惠农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就有超过900万元的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到***镇广大农民手中。***镇山大人稀,是典型的民族边远山区,该镇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的做法、经验、困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山区情况。自2002年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笔者一直从事惠农政策管理落实工作,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镇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的做法、想法、不足和建议,与大家共同探析,寻求更好的适合山区实际的惠农政策管理办法。

一、***镇落实惠农政策的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惠农政策落实工作,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将落实惠农政策情况纳入相关涉农部门责任考核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相关部门也与各具体工作员签订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按照上级要求,明确界定财经所为落实惠农政策的主体单位,各项惠农管理工作集中在财经所汇总,从而能全面掌握惠农工作动态,做出正确决策。

(二)政策宣传到位。一是利用电视、宣传车、横幅、标语、专栏等手段,对国家惠农政策进行集中宣传;二是利用网络,及时报道全镇惠农工作动态,为上网群众答疑释惑;三是召开全体镇村干部会议,进行骨干培训,确保宣传的正确性;四是利用广大镇村干部进村入户的机会,给农民群众发放宣传手册、公开信等,进行面对面的宣传。确保惠农政策宣传覆盖到全镇每一个角落,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三)工作措施到位。一是财经所安排专人负责惠农业务管理,确保每一项惠农业务的准确性,从而保证惠农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的时候不走样;二是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直补等涉农补贴资金,坚持由财经干部直接深入农户调查种植面积,严格按程序实行公示、申报,确保公平、公正;三是对惠农补贴资金严格实行电脑动态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四是每一项惠农补贴资金到账以后,财经所都及时与信用社联系沟通,保证在一个星期内将资金打入农民“一折通”存折,并以通告形式及时告知群众。五是由财经干部及时将政策监督卡发放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核对存折上的补贴数据,加强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六是严格奖惩,将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直接与评先表模和经济利益挂钩。

(四)督促检查到位。一是对每一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工作都由镇纪委出台专门的纪律规定,坚持“谁出现问题,处理谁”;二是由镇惠农政策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班,采取多种形式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惠农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二、惠农补贴政策的惠民意义

通过这些年落实惠农政策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带来了实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及大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目前***镇高中低山抛荒撂荒现象明显减少,群众丰衣足食。

2、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几年来,***镇每年都有800万元以上的惠农资金注入,并且随着补贴标准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大,大部分农民群众每年都可领取惠农补贴资金几百元,千元以上的户也占一定比例,群众的收入得到净增长。

3、随着惠农政策的落实,支农力度的增大,让广大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增强了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在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

1、粮食补贴面积难以确定。八九十年代搞土地承包改革的时候,土地的价值没有现在这么显著,加上还要上交税收等,群众的观点是面积越少越好,尤其是对一些低等田,更是不愿要。所以当初不少村在丈量土地的时候计量标准远远大于实际,特别是一些高山村,对一些边远坡陡田根本就没有丈量,只是随便说了一个面积,从而造成承包面积上只登记了几分地的面积,实际上有几亩甚至是上十亩的情况。而现在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只能以其土地承包面积为依据,最多不得超承包面积的两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其实际种粮面积远远大于承包面积,意见较大,基层财经干部在调查种粮情况的时候有抵绪埋怨情绪。

2、惠农管理软件不好处理。在惠农补贴软件业务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种植小麦、玉米的单项作物面积不能超过农户承包旱地面积,同一农户不能在几个村或是同一村的不同组享受补贴,否则审核就通不过。这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比如***镇官田村有一农户名叫陈先猛,其水田承包面积为3.9亩,旱地面积只有0.65亩,2007年他没有种水稻,将水田也种了小麦、玉米等,但我们按实际种植情况录入后审核没有通过。同时,现在因土地流转同一农户在多处经营土地的情况较多,但软件上也通不过,给基层财经所在业务处理上带来了许多不便。

3、土地纠纷繁发。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土地的价值日益显著。农民群众对土地是寸土必争,因田界争议、土地流转、卖房搭地等原因导致的土地纠纷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

四、搞好山区惠农补贴政策管理的几点建议

1、明文规定对种粮农民补贴严格以二轮延包面积为准,不承认复种面积。这样能消除许多矛盾,也显得公平、公正,群众更易接受,财经干部更好操作。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农户在登记补贴面积的时候,坚持要求严格按其承包面积的两倍登记,虽然财经干部也知道他还有田种的不属补贴作物,但由于承包土地习惯亩和标准亩的问题,加上现在对田块又不能丈量,故不好处理。而有的农户虽然也属于上述情况,但种了哪块田,就只按承包经营权证上的面积登了记。从而导致种同样的地,老实人得到的补贴少,“狡猾人”得到的补贴多的现象,有失公平。

2、建议惠农软件编写组深入山区,实地体验一下山区惠农补贴管理流程,在不影响全省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一个适合山区特色的软件补丁。

3、建议上级要求基层各涉农部门必须与财经所搞好配合,严格按照财经所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例如:各相关涉农部门应提供与财经所的粮食直补一致的花名册,从而避免“一户多折”现象;农村信用社也应正确对待惠农补贴工作,在“上折”的时候要细致、及时,避免出现差错。

篇2: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一是以财政报账制为重点,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规范保障程序, 做到各项补贴政策公开透明, 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实行财政支农资金的全程管理和监督, 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效益;二是突出财政监督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突出项目资金管理、工程质量进度监督、工程竣工验收三个方面。在资金管理中严格执行项目计划, 按进度拨付资金, 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等有效措施, 大力推行“四制”管理 (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政报账制) , 使各项支农资金投入公开透明, 真正起到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吸引社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导向作用;三是制定和完善《凤翔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暂行办法》、《凤翔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意见》、《凤翔县农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凤翔县财政局现代农业生产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等多项管理办法和细则, 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 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四是县财政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同时, 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积极以增创“五型机关、六型干部”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增强财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模式, 全力服务凤翔“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

篇3:强化管理 全面落实农机惠农政策

一、补贴力度逐年扩大,惠农政策使农民受益

自2004年至今,全市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374.14万元,拉动农民投资农业机械1.47亿元,共补贴各类农业机械6932台,受益农户达到4576户。全市11个县市区场,开始只有2个县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2008年农机购置补贴扩大到全市所有农民、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2004年的补贴机具品种只有三大类六个品种,到2008年补贴的机具品种扩大到六大类二十一个品种,种类基本上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对补贴机具的需求。购买拖拉机2004年每台补贴资金6千至8千元,到2008年每台拖拉机补贴资金在2万元左右,最高达到每台补贴5万元。补贴标准的提高降低了农民购机的投入,进一步刺激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使我市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机械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务工经商的道路。购置农业机械,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实行十项制度,确保农机购置补贴的顺利实施

这十项制度:一是补贴工作实行责任制。市县两级农机管理部门都成立了补贴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认真制定补贴实施方案,责任落实到科室和具体责任人,明确目标,严肃纪律,规范程序,确保补贴工作规范运作。二是补贴政策实行公开制。为使广大农民朋友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的品种、补贴资金额度、补贴标准、机具价格、申请补贴机具的程序和相关要求,市县两级农机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印刷宣传资料、张贴公告等宣传形式,使农机补贴政策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补贴目录实行公开招标制。补贴机具的品种、型号由农业部和省农机局进行公开选型,我局严格按照省农机局公布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执行。四是补贴机具类型实行农民自愿选择制。在农机购置补贴实施过程中,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向农民强行推荐任何农机产品,更不得强行要求农民购置任何农机产品。完全由农民自主选择,做到充分尊重农民的购机意愿。五是补贴对象实行公示制。根据报名申请补贴的情况,按照“四优先”的原则(即: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优先、农机大户优先、种粮大户优先、科技示范户优先)和报名先后顺序,确定享受补贴对象,并以公告的形式在乡镇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并接受社会监督,防止套购、骗购现象发生,使党的惠农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农民手中。六是补贴机具供应商实行生产厂家委托制。补贴机具的供应商由各生产厂家确定,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实行委托制,按区域划分供货范围,报农机管理部门备案,从而确保能及时将补贴机具发放到农民手中,补贴机具出现了故障能得到及时修理,有了问题能及时解决。七是补贴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制。补贴资金由生产厂家或供应商提出申请,经县市农机管理部门审核后,统一报省农机局,由省农机局会同省财政厅核实后,由省级财政直接支付给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八是补贴过程实行监督制。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监督员,对农机补贴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九是补贴结果实行审计制。由审计部门对农机补贴每个年度结果进行全面审计,通过审计查找农机补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整改措施。十是补贴实行跟踪问效制。向购机农户发放补贴机具调查表,了解每个作业季节结束后补贴机具的作业效果、收益、机具的质量、生产厂家的三包服务、农民对补贴机具的满意度和建议等,从而使农机管理部门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机补贴的实施效果、农民的购机意愿等。

篇4: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一、家电下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宣传不够广泛深入, 政策知晓还存在“死角”

主要是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广泛, 覆盖范围有限, 群众政策知晓率较低。一些偏远山区、信息闭塞的农民的消息来源仅局限于亲戚朋友, 他们对家电下乡政策一知半解, 个别农民把家电下乡政策误认为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有的甚至于购买了“打折”产品, 也以为是享受了家电下乡优惠政策。

(二) 销售网点分布不均衡, 基础设施滞后, 经营规模小, 售后服务有待改善

从灵台县目前销售网点布局来看, 网点分布不均衡, 大多数集中在县城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 山区农民居住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乡镇存在“家电下乡”销售网点盲区, 不便于农民购买补贴产品。如:灵台县城区有销售网点22个, 占全县指定销售网点的45.8%, 而新开、蒲窝等四个山区乡却未设指定销售网点。有些备案销售网点基础设施不完备, 业务人员素质低, 信息录入滞后, 致使补贴兑付不够及时;一些网点经营规模小, 营销品种范围有限, 家电下乡产品上架品种偏少, 农民选购余地不大;个别销售网点的维修手段落后, 售后服务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积极性。

(三) 营销行为不够规范, 个别“授牌”网点工作不到位

个别销售网点违规操作, 打着“家电下乡”的招牌, 销售库存非中标产品, 以次充好、以旧充新, 或者诋毁家电下乡产品质量, 误导农民购置“打折”产品, 扰乱家电下乡政策;有的销售网点挪用前来办理补贴的农户有效证件, 虚报冒领国家补贴, 从中渔利;个别城镇居民借用农户有效证件乘机购买“家电下乡”商品并享受补贴, 存在“家电转城”现象。家电下乡产品销售票据不够统一规范, 有些网点为逃避税金适当压低销售价而不开具正式票据、不兑付补贴资金。有一部分备案销售网点虽取得了指定销售点资格, 但工作不到位, 一直未开展家电下乡产品的销售、补贴业务, 形同虚设。全县目前有14个备案销售网点未开展业务, 占指定销售网点总数的29.1%。

(四) 补贴资金审核结算过于集中, 工作量悬殊较大, 不利于及时实现备案补贴

由于受销售网点分布不均、产品种类、购买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使城区销售量相对较大, 实行网点代理审核垫付补贴并与当地财政所结算资金后, 使补贴审核和资金结算业务过于集中, 个别乡镇财政所因业务量过大而不能及时办结,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备案补贴率。如地处县城的中台镇财政所审核兑付量占到全县的40%以上, 而新开、蒲窝等山区乡镇几乎为零。

(五) 补贴审核兑付程序比较繁琐, 补贴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

实行网点销售并代理审核垫付补贴资金后, 由乡镇财政所审核、备案、汇总, 再报县财政局复核、拨付资金, 程序仍然比较繁琐, 中转环节较多, 致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销售网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点的销售积极性。

(六) 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部门协调监管不力

财政、商务、工商、税务等相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票据管理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责任主体不明确, 尤其是上级未出台扰乱家电下乡工作秩序和绩效考评的具体处罚或奖励办法, 不便于监督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电下乡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家电下乡工作的对策探析

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工作实践, 现就搞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 提高财政补贴资金兑付率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政策覆盖面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通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媒体, 多形式、全方位、长期深入地宣传家电下乡政策, 把宣传的重心放在乡镇和农村, 把宣传的重点放在补贴产品的种类和补贴政策上, 细化宣传内容, 如政策实施细则、补贴产品、销售网点、商品价格、补贴标准及兑付方式等;销售网点同时要搞好补贴产品性能、质量、售后服务等宣传, 以解除消费者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的顾虑, 帮助农民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省市商务部门考虑在收视率较高的地方台公益广告时段专题播放家电下乡政策问答宣传片, 印制统一规范的宣传品, 通过销售网点发放到农户, 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政策、懂得政策, 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家电下乡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 加强销售网点建设, 扩大经销种类, 规范营销行为

提高销量、诚信经营是搞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各备案销售网点要扩大经营规模, 丰富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档次。应根据农村不同消费需求供应不同档次家电品种, 适当增加下乡产品种类, 在质量、功能以及品牌上进一步丰富多样, 让更多高质量、多功能的名优品牌家电下乡产品进入市场, 为农民提供足够多样的补贴产品, 确保下乡产品不脱销、不断档, 以满足农民朋友的消费需求。二要加强设施建设, 规范经营。为使家电下乡指定销售网点便于识别和提升形象, 各网点的店面、店内标识、外部装饰等要按照“四统一”的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即:统一店面设计、统一制作招牌, 统一设立专柜、统一商品标识。要在明显位置悬挂指定店标识, 店内张贴农民购买须知、申领补贴流程图、宣传资料等, 下乡产品要统一设置开放式超市货架, 商品陈列整齐、有序, 明码标价, 货真价实, 开具正规税务发票, 按规定销售、按标准垫付补贴, 规范有序运作。同时要加强网络建设, 加快网点备案速度, 确保销售的下乡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到“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即销即补”。三要切实搞好售后服务。全方位的售后服务是家电下乡成功推进的关键, 有销售但缺服务的家电商品, 只能让消费者望而却步。企业要建设农村家电 (维修) 网点, 开设农村家电服务平台, 提高服务网点覆盖率, 对偏远地区实行上门服务, 切实转变“重销售, 轻服务”和“家电下乡销售快, 售后服务跟进慢”的现象, 让农村消费者在家电产品遇到故障时能够及时得到维修, 以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让农民购的满意、买的放心, 能够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 得到真正的实惠。

(三) 合理配置销售网点, 调整优化管理方式, 为提高销售补贴率奠定基础

立足县情实际, 针对各乡镇之间家电产品销售网点分布不均、销售补贴量悬殊较大、实施监管难的实际, 可适当增加指定销售网点, 消除“家电下乡产品指定销售点”盲区, 着力解决影响农民消费的“瓶颈”。优化管理方式, 合理调整布局, 为销售补贴量较大的乡镇调整或增补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密钥”, 适当集中力量, 以便提高家电补贴工作质量和效率, 为实现“即销即补”“应补尽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确保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补贴稳步增长。

(四) 简化审核程序, 减少中转环节, 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位

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 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补贴资金申领手续, 推行“家电下乡一站式服务”, 即实行“县财政预拨、网点垫付、农户先领、乡财政定期结算”的“即买即补”方式, 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补贴工作运转时间, 保证农民按有关规定到指定销售网点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时, 可享受选择、购买、领取补贴、送货、安装等集中办理的“一站式”服务, 真正做到好政策利民, 好措施便民。

(五) 各方配合, 齐心协力, 加强监管

家电下乡政策覆盖面广, 涉及消费者、营销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领域和环节, 能否产生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长期效应, 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可或缺。要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家电下乡中标企业考核及管理办法》、《家电下乡工作考核办法》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家电下乡工作管理考核和监督检查机制, 制定具体的奖罚办法, 进行真奖实罚。财政、商务、工商、质监、国税等部门要通力协作, 密切配合, 工商、质检部门要严把下乡家电质量关, 杜绝不法分子以次充好、制假制劣等违法行为。商务部门要严格销售网点的备案审核和监管, 督促中标生产、销售企业规范经销, 完善售后服务。税务部门要严格票据管理, 严防偷、漏税行为发生。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并及时结算拨付补贴资金, 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公开、公正发放。要对现有备案销售网点实行动态管理, 对有弄虚作假、违规销售、不诚信经营、销售业绩差、不及时兑付补贴资金等行为的销售网点, 取消其“家电下乡指定销售网点”资格;严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进入家电下乡流通体系, 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下乡产品案件, 不断加大对下乡家电产品宣传、销售、补贴、质量、价格、服务及维修、退换货处理、信息系统及发票使用等情况的检查力度, 严惩严办违规营销、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经营者。建立信息通报及统计月报评比制度, 对各销售网点、财政所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进展情况定期在全县予以通报、评比奖罚, 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进一步明确职责、不断强化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逐步形成各方配合、齐心协力、规范运作、全面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工作推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财建〔2009〕115号《家电下乡操作细则》, 2009.4.16.

〔2〕甘财建〔2009〕2号《甘肃省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09.1.11.

〔3〕甘财建〔2009〕160号《关于进一步简化家电下乡补贴资金兑付程序的通知》, 2009.7.29.

〔4〕家电下乡部际联席会议2009年第2号《家电下乡工作考核办法》, 2009.10.10.

篇5:完善政策 惠农惠民

笔者在今年实行“财政同级审”的过程中,对某县政策性农业保险进行了审计调查,该县主要是对水稻种植进行保险,保险金额为200元/亩,保险费12元/亩,其中:中央财政补贴40%(4.8元)、省级财政补贴25%(3元)、县级财政补贴10%(1.2元)、农户交缴25%(3元),审计发现,该項保险业务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参保意识淡薄。由于这是一件新的工作,且涉及千家万户,相关部门在推行这一工作中没有进行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有的农户根本不知晓,而大部分知晓的农户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对水稻参保认识上存在误区,把因灾造成的水稻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寻求经济补偿,对他们来说是件陌生的事情,他们靠政府救济抵御风险的意识强于保险意识,认为参不参加保险无所谓,甚至极少数认为是保险公司推销一种新的商业保险。据审计了解,乡镇政府为了完成该項任务,将由农户负担的保险费即3元/亩,由乡镇财政代垫,农民实际未参与该項保险。

二是勘赔定损操作简单。在乡镇政府作为参保主体后,由于没有落实到农户,只是本乡镇实际田亩数进行上报,加之保险公司也未进行实地测定,对其中转包、实际种植面积与参保面积的情况掌握不足;其次在实际发生水稻受损时,农户未参与保险,上报灾情不及时,乡镇政府没有掌握全面的受灾面积,乡镇政府上报灾情积极性不够;再次方案中确定直接损失率在30%以上才由保险公司赔偿,而且在计算损失时,按照保险水稻不同生长期,分为分孽期、抽穗期、成熟期,根据植株的损失数量确定损失率,在基础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勘赔定损工作根本操作不了。但是天灾常年发生,农户水稻受灾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保险公司对该項保险业务又一定要作出理赔,所以保险公司为了弥补乡镇政府垫付的保险费,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在理赔时以赔付标准按一定比例进行推算拨付乡镇。从某县2010年看,赔付金额为1 006.54万元,约为5.9元/亩,占保费的49.23%,赔付受灾面积占参保面积的11.85%。

三是理赔款未分发到户。乡镇政府在收到理赔款时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没有参保依据,大部分乡镇将款存留账上,既使有少数乡镇在发放时也只是简单地按面积发放,受灾重的与受灾轻的没有区别,滋生诸多其他问题,所以干脆不发放。由于实际参保资金是各级财政资金补贴和垫付的资金,而在实际工作中,是保险公司和乡镇政府得到实惠,使这項工作仅仅停留在资金转付、账面操作层面上,并未体现国家惠农政策的效果。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为了完善该項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体现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宣传上要做到热心、细心、耐心,结合赶墟日,搞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宣传农业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項重要惠农惠民政策,是非营利性的保险业务,在观念上和思想上教育广大农民正确面对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潜在风险,尽管科技在发展,“望天收谷”的时代正逐渐远去,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一直都存在,详细宣传解释保险条款,帮助农户算好一本账,使农民体会到水稻保险的好处,让农民了解水稻保险、接受水稻保险、受益水稻保险。

二是完善保险程序。保险公司要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政府,按参保自愿的原则,逐村逐户确定种植面积和参保面积,尽量实现应保尽保。乡、村要指定专人受理农户报损,并及时上报保险公司和县农业局,保险公司要在24小时内会同农业专家组成鉴定小组,勘查确定受损面积,按方案要求不少于7个工作日及时支付赔偿款。

三是改革赔款方式。为了保证赔偿款及时发放到位,防止挪用、占用现象发生,在签发保险单时,保险公司为参保农户办理赔偿卡,在受损赔偿金额确定后,直接转入赔偿卡中,使受灾投保的农民能感受水稻保险的好处,并自发宣传,从而让水稻保险不仅仅是保险业务,而是惠民政策的延续;水稻种植不仅仅是营生方式,而是国富民强的基石,让党和国家的这項惠农政策真正逐一播撒在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种植到每一片希望的田野里。(作者单位:南昌县审计局)

篇6: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

关键词:惠农政策,南通市通州区,绩效,建议

“民以食为先, 食以粮为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粮油生产的稳定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无粮不稳, 无商不富”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也是粮油出口国;日本更是通过巨额补贴、奖励休耕等多种措施保护国内稻米生产与贸易。

201 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农业部提出201 0年要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做到“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努力确保”, 即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在6%以上, 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惠农政策的实施概况

目前,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简称为“四补贴”。2009年, 中央财政安排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90亿元、农资综合补贴756亿元、良种补贴198.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30亿元, 对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7月2日, 江苏省通州市被撤销, 设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我区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临黄海, 南依长江, 拥有长江岸线10.77公里, 黄海岸线15.9 7公里。与上海灯火相邀, 同广袤的苏北平原一脉相连, 是接收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辐射的前沿阵地, 素有“金三角上小上海”之称。改革开放以来, 全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自营出口额、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于苏北各县 (市、区) 前列, 综合实力连续3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市、区) 行列, 全区基本实现小康。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 2009年农业人口7 6万人, 占全区人口的6 1.6%, 人均耕地0.84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9 25 0元。2 00 4—2009年全区共发放“三项”补贴资金2 7 8 6 1.3万元 (明细见下表)

说明:2006、2007年水稻良种补贴每亩8元, 2008、2009年水稻良种补贴15元/亩;农资增资补贴从2007年开始按2001年计税面积对种田农户每亩补贴30元, 并且连补三年不变。2008、2009年对种田农户每亩补贴69元。

2005年以来我区稻麦棉油玉米良种补贴累计实施面积418.46万亩, 补贴资金4674.68万元。 (数据来源于南通市通州区作栽站每年工作总结)

二、惠农政策的绩效分析

(一) 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自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七年下发一号文件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等为主题, 推出了扶农的配套措施。我区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4年起对种粮农民发放粮食补贴、良种补贴, 后又陆续增加了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党的政策带来的实惠, 干部从原来“收钱催粮的”变成了“送钱送服务的”, 极大地缓解了干群矛盾, 密切了党群关系,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促进了农村和谐发展。

(二) 稳定了粮食安全生产。

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加之我国耕地面积每年以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以我区为例, 2001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只有1 3 4.2 6万亩, 粮食总产仅有5 4.4 7吨。2002年国家、省和市相继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对粮食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惠农政策, 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为120.99万亩, 比上年同期增长2.1%, 增加2.54万亩, 粮食面积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9.3%, 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达51万吨, 比上年增长7.8%。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121.23万亩, 产量51.17万吨, 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117.51万亩, 比上年减少3.72万亩, 下降3.1%, 产量5 0.6 3万吨, 下降1.1%。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粮食恢复性生产, 有效的保证了粮食供需平衡。

(三) 解决了农村耕地抛荒。

1 9 9 7年我区年报统计耕地面积8 5 9 8 0公顷, 农村劳动力6 9.3 6万人, 人平均耕地面积0.89亩, 农户人平缴纳税金793.97元, 上交村级提留、乡镇统筹费及农户社会负担人平均3 4 6.7 1元。2001年我区统计年报耕地面积76760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0.88亩, 乡村实有劳动力61.75万人, 据调查核实, 实际计税面积只有1 1 5 1 1 1 8亩, 比年报面积减少647 92亩, 减幅为5.32%;特别是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乡镇, 耕地抛荒情况更甚, 以川港镇为例, 2001年统计年报面积为4 6 3 9 9亩, 但实际计税面积只有3 6 5 7 4亩, 比年报面积减少9 8 2 5亩, 减幅高达21.17%。实施减免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后, 外出打工农民纷纷返乡种田, 到2009年我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8.54万亩, 比200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08.02万亩) 增加了0.52万亩基本消除了抛荒田。

(四) 增加了农民种田收益。

2001年, 全区农民负担总额达71190万元, 年人均收入3795元。2002年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只征收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农业税附加及农业特产税附加, 四项总额为81204万元, 人平均年收入4121元, 增收326元。2004年取消烟叶外农业特产税, 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 农业税正税、附加合计95.8万元, 人均年收入5432元, 比上年人均增收597元。从2005年开始, 全面取消农业税, 农民种地实现了零税赋。

(五) 良种补贴提高作物优质率

良种推广补贴抓住了农业生产关键的要素——良种, 而且不单纯是‘补贴’, 更注重良种推广和良法配套, 实现了“一补多效”。在良种补贴政策的推动下, 我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优质率不断提高。2009年, 全区水稻亩产6 1 8公斤, 小麦亩产3 5 3公斤, 玉米亩产497公斤。2009年粮食综合亩产达到431公斤, 比上年增长2.1%, 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落实惠农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惠农补贴的效益有限, 政策效应无法延伸

2009年我区获国家“三项”补贴达9 29 8.18万元, 占当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 (241912万元) 的3.84%, 平摊到农民身上, 人均补贴只有122.34元。由于数额较少, 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有限, 而对生产资料的上涨却起到了刺激作用。若以2005年价格权数为100, 则2008年的化学肥料价格指数为120.5, 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为134.6。国务院农村经济研究部于保平教授说:粮价是种粮成本加上利润, 从多年来粮食成本收益数据看, 合理的成本利润率应该在30%以上。国家的惠农政策很好, 由于农资价格与机械作业费上涨价格的幅度远超粮食价格上涨幅度,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政府给农民的各项补贴。

(二) 补贴面积核实困难, 补贴的公允性受到质疑。

201 0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达951 324.6 1亩, 涉及4 0多万农户, 对千家万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核实, 全部依靠基层干部实际丈量, 显然极不现实, 只有坚持农户自己申报、登记;村民小组为单位公示粮食生产补贴面积、补贴标准与金额;乡镇汇总核实;区里核实确认。一些村干部优亲厚友, 不该补的面积也当补贴面积上报了, 有些村甚至为解决经费不足, 虚报面积, 套取国家补贴资金, 农民虽没吃亏, 但影响了惠农政策的严肃性。按照种植面积补贴, 低中高产田同样补贴, 不能体现粮食质量、产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不利于耕地利用, 也不利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按照种植核定面积补贴, 改变按交售国库数量补, 不利于国家粮食储备, 也有悖于国家与粮食面积挂钩、确保粮食安全的初衷。

四、完善惠农政策的建议与构想

(一) 加强种子与主要农资价格市场监管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种子安全更是粮食安全的根基。”种子管理部门、工商及执法部门要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管和抽查, 提高种子生产经营准入门槛, 对种子零售商实行执业资格制度, 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 对未经审定和不适宜本地推广种植品种要严历查处。同时对个体经销户要规范经营, 控制虚抬种子价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 加大农资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 对生产企业不执行最高限价、政府指导价, 对流通企业不执行规定的进销差率、批零差率等违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农户要建立农村合作社, 购买农资原料时可以统一购货, 从而减少成本费用, 还可以避免购买到假农资。

(二)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测算, 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170亩, 种植粮食作物不能低于300亩, 否则农业经营没有市场竞争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 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通过土地流转, 在农业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 用于支持农民协会, 在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给农民以必要的支持, 促进我国的农业向“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方向发展,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

(三) 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现在都在搞“家电下乡”, “送免费科技大餐下乡”活动, 能否把这些活动的成功经验借鉴到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中来, 搞“免费发放良种”等活动。针对我区油菜品种市场“多、乱、杂”现象, 若不发挥良种补贴应有作用, 则将失去良种补贴意义。另外油菜、水稻、小麦亩均用种量少, 所需的良种补贴资金少于玉米、棉花等作物, 很容易实行种子全部补贴, 且可操作性强。为此, 可以先油菜、水稻、小麦良种补贴试点, 对全区水稻、小麦、油菜主推品种, 按照精量播种的原则, 实行免费定量供种;若所需种子高于精量播种量的, 其超出部分由农户承担。这样做既容易稳定粮油面积, 又有利于推广普及良种, 实现品种规模连片种植, 提高品种一致性。2008年上海市已经采取了这种办法, 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 建议可进行调研总结并示范应用。

(四) 农业补贴政策仍需完善

从那些发达国家保护农业的成功例子来看, 一个国家农业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了解世贸组织《农业协议》中允许对农业的补贴“三箱”政策后, 我国更要从作为规则的制订者中为本国农业争取利益最大化。要加快国内农业补贴的立法进程, 从而保障农业补贴政策的稳定性、权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统计年鉴2004-2010年

篇7:更多惠农政策为农民鼓劲

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力于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人们相信,2005年中国农业会走得更好。

6大政策看点

翻开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家财政开始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状况有了积极的变化。在继续坚持“减法”“少取”的基础上,今年“加法”“多予”的政策更多:

——2005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005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

——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事实清楚地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抓住增收之本

陈锡文反复强调,解决我国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绝不能说去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农民收入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从今年的一号文件中能看到,去年给农民的实惠全部都保留着,并且都得到了新的加强。这说明,尽管文件强调的主题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可是丝毫没有忽视农民的增收问题。

但我国农村有数量如此庞大的农民,都要靠政府补贴让他们致富,这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强调政府对农民采取增收减负政策的同时,还要找到农民致富的治本之策,就是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只有这个能力加强了,农业的效益才能真正提高,农民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

缩小城乡差距

去年农民收入增加是比较多的一年,但城乡居民收入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2003年的测算大概是3.23倍,也就是3.23个农民的收入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

陈锡文说,为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央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这几点:一是中央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调控,保证供求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三是不断减少农民的数量,使得继续务农的农民逐步地扩大经营规模;四是在财政方面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取消“两工”之后,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呢?这是近两三年来各地农村都非常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中央的政策历来是鼓励农民投工、投劳的。这次的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第一,只要农民能够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工程;第二,通过严格民主讨论的决策程序;第三,要让农民参与监督这些工程费用的开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继续由农民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

文件中也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建立对农民投工、投劳的小型水利工程给予购买材料的部分经费补贴,后者随着国力的增强会不断地加大。

采取措施减少贫困人口

陈锡文说,经过去年一年的努力,我国贫困人口又减少了约300万,目前尚有2600万贫困人口。为加快减少贫困人口的步伐,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4条措施:

篇8:中央公布部分惠农政策

2010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 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目前, 支持农业产业化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民培训、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二是税收支持。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所得, 免征企业所得税。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 对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为帮助龙头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中央提高了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投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 不断改善金融服务, 缓解龙头企业融资难题。2009年,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对龙头企业仓储设施、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和季节性农产品收购给予贷款支持, 年底贷款余额达1984亿元。中国农业银行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到2009年底, 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贷款余额684亿元。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允许其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四是贸易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提高国际竞争力。对符合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条件的龙头企业出口项目融资予以贴息。降低重点龙头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的门槛, 适当放宽其经营范围。为支持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 农业部每年会同商务部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一批龙头企业, 到2009年9月底, 进出口银行为16家龙头企业出口项目贷款29.5亿元。

篇9:把惠农政策“还”给农民

如今,农民兄弟对种粮补贴政策已十分熟悉和了解。不论种粮多少都有补贴,且能在“事前”就将补贴资金直接打入农户的“一折通”。但种菜种果种花、养猪养鸡养鱼等其它种养业以及农产品加工的惠农补贴政策,则要求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施的投入,且需经过申请、验收等环节,才能“事后”补贴到位,因此不少农民对此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甚至直接放弃了申请。

农民到处找政策,说明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存在政策“盲区”,党的惠农政策还没有全面落实好。

对惠农政策宣传不够、普及不广甚至藏着掖着,与有关部门、基层干部的不实作风和不良动机有关。有的干部怕费事,不想宣传;有的认为是“发钱”给农民,自己得不到“好处”,不愿宣传;有的则担心农民知道政策后,单位和个人没法谋私,不敢宣传。这不仅让农民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优惠,而且群众监督也缺少了“政策在手”的“尚方宝剑”,给少数干部和不法分子串通一气、暗箱操作、内外勾结、以权谋私带来了机会。

惠农补贴资金已扩大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领域,补贴项目种类之多、扶持资金投入之大,是农民之福,农业之幸。千方百计把国家的惠农政策宣传普及到千家万户,把惠农政策“还”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家喻户晓,是亿万农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各地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普及惠农政策。

笔者以为,最有效和实用的办法是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将涉及国家以及省、市、县的惠农补贴政策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个农户。惠农政策有哪些?每项补贴资金有多少?需要哪些办理程序?标准和要求有哪些?到哪个部门去申请?等等,内容越详细越好。有了一本惠农政策“大全”,农民就可认真学习政策、研究政策、掌握政策,便可对照政策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这对于亿万农民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意义十分巨大。

(本文由江苏省沭阳县政协吴旭提供)

责任编辑:欣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区惠农政策管理浅探】相关文章:

惠农支农政策07-27

支农惠农政策范文06-05

林业惠农支农政策07-09

支农惠农政策讲义07-28

国家惠农补贴政策07-24

惠农政策培训材料08-06

强农惠农政策05-29

惠农政策调研报告07-03

惠民惠农政策的实惠08-14

惠农政策落实自查报告12-15

上一篇:中考体育小技巧下一篇:工程无法施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