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当教师

2024-08-24

今天我们该如何当教师(共8篇)

篇1:今天我们该如何当教师

今天我该如何当一名地理教师

——天门市黄潭中学 杨莉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这句话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方能兴教育人”。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孩子们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那今天的我该如何做一个地理老师呢?

多年以来,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地理学习水平处在低谷状态,所以要让学生喜欢、热爱、迷上地理,确实要费一些功夫。首先要让学生知道:

1、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

地理学是一门知识内容丰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从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战乱,到每天收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最主要、涉及信息量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一年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而有的地方却感觉不到?为什么月有圆缺、海有潮汐?为什么天气会变化、海陆会变迁、地壳会变动?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又如联合国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什么叫“南南合作”、什么叫“南北对话”?什么叫“世界贸易组织”?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地理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和学习兴趣,其乐无穷。一个人如果缺少地理知识,那他的生活也就失去了色彩,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情趣广泛、知识渊博的人。学习地理对同学们的生活有用。

2、学习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

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不仅决定了学习地理对我们的生活有用,而且也必然是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从全国的课程改革和课标内容、学科设置等的改革,都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从一个人自身成长、成才,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努力学好地理。一个人不管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做农民要科学种田,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经商做生意要研究各地的生产生活习惯、资金的周转和商品的流通;兴建工厂企业要考虑原料、能源、市场、交通、信息等区位的选择;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人流、物流等,科学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有度,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要讲求区位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同学们将来参加人类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学得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使同学们成为合格有用的、活跃负责任的公民。

另外在教学中: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也代表着实质的进

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

二、注意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

如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插叙,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四、注意教学过程直观化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

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运用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开始,运用投影配合教师语言可提供一种简捷、直观的导入手段。如讲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时,需要复习的内容较多,如果单靠教师口头归纳总结,很难一下子说清楚,也很枯燥。若运用投影来展示我国气温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再结合谈话式教学法,简洁明了,直观性强,效果更好。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传统教法中,解决地理概念很多是靠语言讲,即使挂图、板图也无法跳出静的框框。若在教学中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投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

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运用投影媒体,可以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投影,利用活动投影片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配之以精练的讲解,知识重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制作一幅旋转片,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投影片作为底片,把绘有太阳光线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投影片作为旋转片,演示时转动旋转片,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白天时间逐渐变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通过投影演示,使学生耳闻目睹,重难点迎刃而解。

总之,地理教学要根据教师本人特点、新的学生特点、新的课程特点、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地理科学进展来改革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学方法常教常新,使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总之,今天要做一位合格的老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攀登,与时俱进,才能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

篇2:今天我们该如何当教师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我想,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们来说,最想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以及教师体制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为自己选取一个恰当的立足点,找到一个新的支点,以撑起我们心中的蓝天。那么,这个支点是什么?我认为,就应该遵循曾经热销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倡导的理念:“要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学会享受变化。”今天的社会是变化的世界,网络改变了许多游戏规则,谁改变了规则,谁将统领时代。那么,作为今天的教师呢,我认为,只有转变思想,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时时刻刻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做个思想现代的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对于现在的教师们来说,怎样做才能自然而然地溶于这场变革中去,以不变应万变,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走进学生的心里,和学生平等对话并保持“零距离”,正所谓:亲其师,才能行其道。说句到家的话,只要学生喜欢你、信任你,他们就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才会在你的课堂上学得主动并神采飞扬,也必然会成绩优异,那家长也会尊敬你、信任你,能得到家长们的拥戴,那我想,无论是教师体制怎么改革,你永远都会是受欢迎的教师了!那么,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呢?我认为,今天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七个学会”,即学会鼓励、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公正、学会激励、学会赏识、学会呵护。1、学会鼓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对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权威性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常常可以决定学生的命运。”的确,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人格需要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多,学生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烈,越自信;反之,教师对学生鼓励越少,学生就越自卑我曾在一个高考状元高中生活的回忆录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到高二上学期我还是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可下学期林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我的命运。记得有一次他在我的数学65分的卷纸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最近的进步令我骄傲!’这句话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可见老师的一声鼓励可以点燃学生自信的火把,照亮他的成长之路。而一句不恰当的话也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他的`上进心,甚至影响他一生的成长。2、学会尊重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虽然是孩子,但他们的人格尊严与成人是平等的,我们甚至应该比尊敬成人更尊敬学生。有这样一个细节常常在我脑海里放大,并化为感动:一位老师向学生借红笔,学生认真地将三色笔调至红色处再真诚献上。是的,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乃至敬重。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如果尊重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是的,学生渴望尊重,渴望平等,渴望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师爱的阳光雨露。

篇3:今天,我们该如何读《弟子规》

把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古典文本当作心性之学、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认为诵读这些道德色彩极为厚重的古代典籍, 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改善,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甚至能够疗治当今社会的乱象, 这是现今很多倡导和参与读经活动的人们的主要目的。中山大学的用心显然也基于此。实际上, 这种愿望注定是要落空的。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合力。寄望于弘扬传统文化, 或者背诵《弟子规》来解决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不过是一些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经的社会, 即便是全社会读经, 也没能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净化社会风气, 疗治社会的乱象, 挽救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危亡。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审慎评估古代经典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价值, 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功用, 不能对它寄予过高的期望。阅读《弟子规》并不能解决当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不能解决他们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不宽容同学等问题。我们不能不顾变化了的情势, 不分辨其一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不加转化地生搬硬套, 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

如果把《弟子规》当作道德之学来看待, 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条, 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那么, 对于《弟子规》只能是虔诚地敬畏和恭谦地接受。因为它的原则出自圣人之口, 具体仪则源于贤者之手, 是道德的指南和行为的准则, 除了记诵、践行之外, 是别无审视、探究的空间的, 更不必说质疑和批判了。虽然一些人会说“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但实际上, 这里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还是不加怀疑地相信和接受。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学习《弟子规》会有益于规范我们的言行, 学校不接受自由的思想, 学生不敢有独立的精神, 所以才出现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复制作品、独立完成较少的状况。于是就出现了很滑稽的现象:在道德教育的名义下, 干的却是自欺欺人、背离道德的勾当。浪费大量的资源不说, 还导致大家普遍的对道德的轻忽和亵玩。不适当的道德教育, 造成了道德的虚伪, 其恶果甚至比道德教育的缺失还严重。包括中山大学在内的我们社会普遍的做法, 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种视角, 就是把《弟子规》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文化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 学习《弟子规》不是为了践行其中的众多的规矩, 不是为了力行其中的“劝”、力戒其中的“禁”, 尽管这里的训诲劝诫会对我们的道德心性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透视清朝初年道德教化的一扇窗口, 理解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条途径, 认识传统礼仪和习俗的一个渠道。这样, 即便是已僵死的教条便有了生机, 哪怕是最陈腐的道德也就有了意义。比如, 人们一再作为诟病例子的“亲有疾, 药先尝;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 酒肉绝”, 这是古代的礼制, 是古人的习惯或道德准则, 与现代人是否践行无关。而学习《弟子规》, 正是为了认识古代中国的礼仪规范, 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探究中国的古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弟子规》就不是一个遵奉的对象, 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遵奉的取向重在记取和掌握, 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生活中践行, 它的前提是相信和接受。而探究的取向则是为了了解和认知, 明白它说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说, 这么说的意义何在, 它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超越这样那样墨守陈规的条条框框, 正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说, 《弟子规》这个历史上与《三字经》争夺启蒙课堂的读物, 大学生不仅应该读, 而且必须读。它的那些规条在现代具有怎样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是否有和有怎样的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再者, 《弟子规》凭什么能与《三字经》争锋, 并在特定的地区一度使《三字经》“几废”, 它的魅力何在?这本身就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让现代大学生去读过去五六岁小孩念的传统启蒙教材很可笑。实际上, 视这种现象为可笑才真正地可笑。现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普遍较低、传统文化知识较为缺乏, 而传统的启蒙课本知识丰博, 编写得体, 很多读物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是传统知识结构的缩影。其深厚的人文意蕴、丰赡的知识结构、精致优雅的祖国语言、巧妙精工的组织形式, 是一些有知识、没文化的现代启蒙读物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们之所以能进入启蒙的课堂, 并深得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喜爱, 主要是因为表现形式浅显通俗。它们过去培育了包括众多杰出学者和优秀文人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现在依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的有效途径。我曾在课堂和各种场合, 力劝人们读《幼学琼林》, 如果把这本书读熟了, 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自己的同学和同事丰富很多;如果把这部书读通了、读精了, 国学素养甚至会超过很多教授。

篇4: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父母

18岁那年,我和父亲大吵一架。原因是为填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

我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里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理解,一向听话的我竟敢反对他,便发火大骂我“不孝”。而我认为我有权利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于我!”

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舊社会打死你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

我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

这件事最后以父亲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而隔膜起来。现在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我还是非常热爱他,因为他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但我总感到遗憾:为什么父子之间不能从一开始便是朋友而平等相处呢……

是啊,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不能做朋友?

孩子们渴望父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面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几乎一致选择:亲子如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对吗?也对。但远远不够。因交往而感情者,可以是师生,可以是干群,可以是官兵,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亲子,但并不就一定是朋友。看来,“朋友”除了感情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东西。

我们且来为“朋友”寻一回根。

“朋”字,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甲骨文的朋字就是两系串起来的贝壳的象形。后来,有了“同门曰朋”的意思,“朋”指受业于同一老师的人。

“友”字,在甲骨文里像顺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互相帮助之意。后来有了“同志为友”的意思,“友”指有共同理想共同志向的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合起来便是“朋友”。这样看,朋友当指有共同师承或有共同志向的人。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不论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还是后人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如此漫长的历史长卷竟赋予“朋友”一个永恒的内蕴一一平等。

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这是人们共同的永远的追求,追求人与人之间润泽于情感之中的平等。人们追求着平等,人们渴望着平等,人们也创造着平等。人们共同的努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今天,人们终于享有了更多的平等,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于是,师生可以是朋友,干群可以是朋友,官兵可以是朋友,夫妻可以是朋友……

在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亲子又何妨是朋友?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类似前面的故事还常常让我们感到是那么似曾相识。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代沟”所致。这有一定道理。父母与子女是两代人,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价值评判和自我感受,存在着差异、隔膜乃至对立。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代沟”。代沟的确会导致亲子间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至难于朋友般地相处。但是,通过亲子间有效地沟通,是可以消除代沟的。如果把亲子难于做朋友仅仅归结为代沟,就实在是以偏概全了。

亲子难于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

“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准则。在这种关系下,父母的意志就是子女的意志,父母的话对子女来说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如若违抗,可以任意惩处,甚至可以处死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一样,“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要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至于其父一声传唤,就吓得半天也迈不出一步?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生活过来的。

今天,“父为子纲”早被推翻。但如今还没彻底消亡。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余毒根深蒂固,“父为子纲”的观念还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这就是在许多家庭中,亲子之间还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不少家庭中亲子间还不能平等相处。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长做主,不看重子女的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意志行事,动辄打骂,施以体罚,甚至体罚子女致残致死!这岂是一个“代沟”可以了得?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社会需要一代新人具有民主、平等、自主、自强的意识。新的一代也在主动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家庭生活也必将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必将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更新,不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势必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父母就会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

因此,亲子还是应该做朋友。

朋友,已经并正在成为亲子关系的一道最亲最美的风景线。

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里,一般亲子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在我们国家较开明的家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在汇成一缕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您也许说,亲子做朋友是件好事,可跟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做朋友吗?

您听这位父亲怎么说——

在儿子心目中,我与他有着父子和朋友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还要从“玩”上说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同玩也是初建亲情的过程。一天,我带儿子买来塑料球,一球多用,我俩可以用脚踢“足球”,可以用羽毛球拍打“网球”,也可以挂上塑料网投“篮球”。除了玩球,儿子喜欢的活动,我都参与,我们成了不分老幼的“玩友”,玩中,我们讲究的是平等。

后来,结合儿子左撇子的特点,我们给他制订了练习拉小提琴的计划,目的是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不指望成为艺术家,仍然定位于“玩”。第一次“上课”,儿子的注意力像被磁石吸引住了一样,来了兴趣。可时间一长,竟将小提琴扔在地上,哭着说:“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对几岁的孩子光讲大道理不行。我们还是讲平等,换个玩法:把每天一个小时的训练改为我和儿子交替拉,比赛拉,孩子又能坚持下来了,而且训练水平渐入佳境,经过几年的训练,顺利通过了小提琴级别考试。

孩子上学了。一天中午,老师为孩子没完成作业把我请到了学校。在教室里,面对老师和同学,我特别尴尬,恨不得打儿子一顿。回到家里,我平静下来,感到应该和儿子平等地沟通,应该把自己摆在朋友的位置上。吃晚饭时,全家在一起说了许多知心话,儿子静静地听着,想着。我们一起讨论着怎样把学习搞好的问题。

我感觉,把自己跟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从孩子小时候就能做起,也让我尝到了甜头……

篇5: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

随着人们对专业化要求的日益提高,及社会包容意识的日益缺乏,教育行业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出错”的行业,教师在高危人群中已名列前茅。有不少教师除忙于备课上课外,还要对付个别刁难的家长和棘手的学生。几乎每天都是精辟力尽,焦头烂额。身体和心理受着很大的压力和打击。于是呼声起来了:“当老师难啊!当好老师更难啊!”

那么,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如何让我们轻松快乐地干好本职工作呢?

余不才,愿献愚策于诸君。

其一,要看轻自己!对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灿烂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诸如此类名言,概可等闲视之。此番话容易让我们这些有责任感的教室们,把自己看的很光荣,很伟大,很有影响力。从而会提高生活的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就像一位马车夫,不论马是否能跑,是否愿意跑,自己却一个劲儿地快马加鞭,结果马累的气喘吁吁,车子被拉的七零八散,而自己也被折腾的呕心沥血。所以教师一定不可以把自己想像得在学生面前多麽神通广大,多么无所不能。教师不要试图去改变学生的人生。没有谁能改变谁,也没有谁能代替谁。“一个人天生是什么人,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人”。其实,教师只是人梯,别人愿意踩就踩,不愿意就不踩;教师只是蜡烛,别人愿意用就用,不愿意就不用。

其二,要认清社会形势!在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较往常有所不同。那些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人才。但那些调皮捣蛋,违纪造反的学生将来就一定不能成才吗?!运用魏书生老师的观点来看:这类学生由于其抗挫性和耐压性较强,将来走入社会后,反而更容易成才。虽然学校要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完全符合社会需求。比如,恋爱应该是人一生中需独立面对的头等大事,对于以后的婚姻,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几乎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开设恋爱课,不会教学生怎样去恋爱。

我们所谓的坏学生,身上固然有许多不良社会习气。将来或许正是由于这些不良习气,让他学会了如何理财,学会了如何人际应酬,学会了适应当今社会的生活技能。坦言来说,许多问题生,我们是不可能彻底转化的;个别棘手的学生,我们也不可能让其完全顺服。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好人,也需要坏人。如果我们把学生都培养成好人,那岂不是社会的悲哀?!

其三,要与学生加强感情!做老师的,与其说是在教授学生知识,不如说是在与学生交往互动。知识的传授应是师生交往的“副产品”。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于学生感情亲近了,深厚了,学生才会敞开心扉,主动学习。况且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大堆奖杯证书,不如有一大堆敬仰你,喜欢你,年年看望你,时时拜访你的学生。

有时,为了让学生醒悟,我们会苦口婆心地劝导,磨破嘴皮地忠告,可结果呢?学生必不认同,并不接受,毕业后见你,理都不理。我们何必自找苦吃呢?如果我们平时工作中,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和理解,那么师生之间的感情纽带就会越来越牢。多年之后,他们依然会怀念我们,感激我们。到那时我们还能不是好老师吗?还能不是幸福的老师吗?

篇6: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虽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听了聂细刚校长和潘世祥教授的讲座颇有感受,那么我们今天该怎样做教师呢?

一、要有爱心

因为爱心四溢的老师眼里只有教育,为教育而歌,为教育而泣。他们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是拥有幸福感的老师,是产生快乐的老师,也会将这种快乐,这种幸福带给台下的孩子们。

二、要宽容

每个学生都是积极要求上进的,都会有闪光点。记得狄金森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弥补一个破碎的心灵,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可见宽容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

三、书香

读书是“物我的回响交流”过程,要有不断“修炼”的意念,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谦虚的胸怀来读书时,自己的思维与书中的思想进行交流与s撞,无形中,思想会走向纵深,精神版图会更为广袤。就好比一棵树,日日汲取阳光和雨露,逐渐枝繁叶茂,高耸云天。

四、善思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失败了,遭受挫折了,又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会这样?工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助于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发现一些本质的问题。这些东西如果不记下来,激动一下兴奋一下后很快就还给记忆了。现在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也就是这个道理。

篇7:今天我们该如何当教师

许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屈服于自我厌恶的想法之中,

然而,自我厌恶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Anneli Rufus所述:“我们不是天生自尊心低下,这也不可能,因为新生的大脑缺少这一能力。”

然而慢慢长大之后,很多人倾向于产生自我厌恶的想法,原因无非是自我应对机制。

有时我们策略性地使用自我厌恶作为激励自我的一种方式(然而这却不是最健康的或者说是最佳的激励方式)。例如,你可能会这样对自己讲:“别幼稚了――去做吧,”或者“如果你不学习它的话,你哪儿也去不了。”这些话虽然很消极,但也可能会激励某些人更加努力。

我们也会利用自我厌恶的方法作为避免失望的一种方式。例如,你与同事为了同一个晋升竞争,你可能会对自己说她会赢,这样如果对方得到了晋升,自己也不会失望了。

然而,我们会习惯于自我讨厌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会成为自我评价的正常方式。但这并不健康。

接下来是自我厌恶思维模式的关键标志,以及如何更好爱自己的建议。

□降低期望以减少失败的概率。

没有人喜欢失败,但是制定低水平的期望与目标,在实现它们后,对你的自尊心也没有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强迫自己制定低标准的目标,你就是在下意识的告诉自己,自己不够优秀,不配实现伟大的目标。

追随伟大梦想和目标无论如何会让人感觉到畏惧,但是这样做也会激励人心。

对策:追随你真正想要的事情,即使你很有可能会失败。

学着与失败和平共处很困难,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谁可以完美的做到这一点。但是害怕失败不是放弃尝试的借口。

此外,即使没有达到目标或实现梦想,你也会比不去尝试获得的多。

□你为每件小事道歉。

如果你感觉对每个小错误或者每件事情道歉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你可能是在加强自我厌恶的想法。为生活当中的每个小错误而道歉,这就是在微妙的重申你总是犯错误,而实际并非如此。

因为他人的坏脾气而道歉,可能让自己显得彬彬有礼,但这实际上在说“那人的脾气坏是因为我犯了错误,”而这可能性也不大。

对策:转用评论或者解释。

当你想要道歉的时候,还是省省吧。没完没了的道歉只会让它们贬值。不去为小事道歉,而是去评论或解释吧。

例如,同事对你说:“史蒂芬今天真是混蛋。”不要因为史蒂芬对你的同事做了蠢事而道歉,而是对此评论一番。

比如,“他可能还没喝咖啡吧,”就会活跃气氛,你的同事也会大笑,这让你们俩一天都过得舒服,

□你尝试用严厉的爱来激励工作。

例如本篇文章先前所提到的那样,很多人依靠自我厌恶的方法来寻找激励。而实际上,一些研究甚至支持此种观点,认为通过质疑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加努力。无论是想减肥、晋升还是完成某件事情,好像厌恶自己就能去做成功似的。

Kristin Neff 指出人们对自己严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如果不对自己严厉就无法激励自己。而这种害怕,随之而来的是严厉的爱以及自我质疑是有危害的。

尝试用自我厌恶来激励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甚至会妨害你的行动和动机。

对策:用积极的想法而不是消极的想法来激励自己。

没有了持续不断的批评和质疑,你可能担心对自己“太温柔”了,这时你需要放松,通过积极的想法与发泄途径来激励自己。Neff 指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证实自我同情的激励力量。”

自我同情的人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即使失败了,也不害怕设定目标;求知与成长的欲望激励着他们,他们便会坚持为了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比如锻炼或少吃垃圾食品。而动机的发生与严厉的爱的自我质疑无关。

□你将重点放在犯错误的时刻上。

如果对于对与错你有一个健康的理解的话,你就会知道你不可能一直正确。

然而,当你有自我厌恶的性格时,你就会倾向于记住犯错误的时刻,而不是做正确事情的时刻。这是因为你的自我构建常态认为你会犯错,丢掉你成功的时刻或者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获得的奖励。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你对自己本人、自己的智力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价值产生偏差。因为你总是注意到自己消极的一面。

对策:停止记录自己对或错的频率。

在我看来,对与错与你真诚的尝试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还是想知道如何放弃在乎失败或犯错的时刻,从本研究中获取答案,即达到目标时,正确比信心更重要。

根据研究,相对于成功,你有怎样的感想要比精确的感受更重要。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就很有可能成功,不要去管是否你能精确认知自己的技能。

本研究建议过度自信可能会带你进入生死境况的麻烦之中,但是如果你自我厌恶的话,那就基本上是百利而无一害了。

□你经常羡慕他人。

你老是咕唧着如何才能赶上比你“好”的人,1.)不现实2.)无理由的贬低自己。

每个人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老是将眼光放在自己消极的一面而总是看别人的闪光点,这是毫无意义的。

对策:自己与自己比较。

不要老是想着赶上别人。而是要赶上自己的目标以及在这一生当中的成长轨迹。

当然了,你已经学到许多新知识,你也可能成就颇丰。将眼光放在如何提高自己上,“休管他人瓦上霜”。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现代人缺少悲剧性的乐观主义

即使明天能更好,今天的你也不是一个失败者

和自己的阴暗面谈一场恋爱

篇8: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我身边的许多教师也都曾经发出过类似的感慨:现今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现今的教师怎么这样难当?现今的教育怎么这样无力?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一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年代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挑战。“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元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是多变的;在他们身上已经蕴含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成人单方面控制青少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时代变了,人也会改变,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合拍,与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这就叫与时俱进。

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做教师?新时期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执教?

师道不存,尊严何在?我凭借自己多年的感悟,总结出“十六字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希冀以此重塑久违的师道,重建失去的尊严。

尽职尽责,是教育工作的最低标准

《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中还提到了何老师昔日的一名学生,现在一所职业高中已经做了两年教师的刘翔。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刘翔提到在他刚做教师的第一年就因为管一个不听话的学生而被学生打了。刘翔说,“现在碰见比较难管的学生,一般先考虑的是能管还是不能管,而不是该不该管。”“不给自己惹麻烦为主”,刘翔说,“只有像何老师这样的老教师,才会这么较真。现在年轻一点的老师好多都是稍微管一管,学生不听就算了,没有办法去强制他们。”

责任重于泰山。教师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更要珍重自己的职责,这是因为教师承担着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神圣职责。“尽职尽责”,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下限,而不是上限;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我们在对一位教师的教育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时,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没有做到尽职尽责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就是失职的教师。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上的不足。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尽职尽责”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牢记自己的职责。一是教师的共同职责,即由法律规定了的所有教师都应该尽到的职责,亦即《教师法》第八条所列出教师应当履行的六项义务。二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学校里的每位教师都是在某个具体的岗位上工作,学校里岗位的性质大体可分为教职和行职两大类。教师必须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即自己的岗位职责的范围,自己都要对哪些“人、物、事”负责任;还要知道自己要“干到什么程度”,即自己对这些“人、物、事”究竟负什么责任。职责不清楚,要想干明白恐怕也难。用老百姓的话说,遇到屁大点事就针扎火燎,兴师动众,这不就是职责不明的表现吗?

其次,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践自己的职责。学校里的大事小情,责任明确以后关键在于落实,这恰恰是学校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缺陷:虚的多,实的少;说的多,做的少;看的多,干的少。工作上各负其责、认真负责,这既是对每一位公职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本分所在,也是作为公职人员的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里完全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问责机制,把工作责任跟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都切实地挂起钩来,越牢靠越好,否则学校工作在许多时候就要打折扣甚至归零了。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工作中一旦出了事,只问学校领导的责,其余一概莫问。

尽心尽力,是教师态度的基本度量

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这是有道理的,佛家讲定能生慧,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心态澹定、宁静、平和,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智慧,就连他的相貌都会幻化出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给人一种安全、稳重、可靠的感觉;佛家还讲境随心转,境乃山河大地,人心向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善,反之,人心不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是善。心态对于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主要取决于其心态,教师的工作状态就是其心态的折射;教师能否获得职业的幸福感,也主要取决于其心态,换言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其个人的内心体验亦即心态的把握。

不仅仅是学生,就是对有着相当学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教师来讲,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每位教师的工作能力有长有短,对学校领导来说,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对师情了然于胸,善于用人之长,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长处,人人是材,人尽其才;对教师个人来说,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正确评价,知道自己的长短,也知道他人的长短,工作中在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克己之短的同时,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他人之短,这就叫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多互相补台,不互相拆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另一方面每位教师的工作能力有大有小,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只重绩效,关键要看他工作是否尽了心、尽了力。最优化是有条件的,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够取得的最佳效果就是最优化的工作水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此作为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强人所难的。在实际工作中,每位教师只要尽了心、尽了力,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对人、对己、对事都可以做出一个交待了。我们提倡教师要真心做事,真实做人,若说“尽职尽责”是教师工作的下限的话,则“尽心尽力”即是教师工作的上限。

依法执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来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在当下尤为重要。其含义有二。“依法执教”的第一层含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师生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教师不能总是“常有理”,教师也并不可能“总是对的”,教师更不能把“好心”当成“办错事”的借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同样也是要受到惩处的,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授予教师可以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尊互爱,强调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尤其强调教师要把爱生当成施教的前提。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学生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把教育看作一种“服务”,学生则是理所当然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顾客”。学校与学生由原来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化为占首要地位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和教师要适应这一转变,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展开,构建一个完整的、高效的“服务系统”,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将“优质教育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学生,让学生这个“顾客”满意。学校和教师应当把提高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顾客”的满意度——追求“零缺陷”,作为工作的目标,当成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吧。

“依法执教”的第二层含义是:教师要善于应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动辄得咎,身心受侵,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专门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法律援助机构,现在看来其必要性愈发地凸显出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责任来,新时期的教师负重前行,他们汗也流了、泪也流了,末了不能让他们再流血吧。

以德育人,是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德育人”,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人们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又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德为立师之本,无德便无以为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体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对其他任何行业都更挑剔,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是塑造人之灵魂的人。

上一篇:千里马与伯乐下一篇:问题引导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