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精彩教案

2024-05-28

大班科学精彩教案(精选14篇)

篇1:大班科学精彩教案

大班科学精彩教案:沉与浮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玻璃珠、橡皮泥、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有趣的实验”引题.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 师: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

让幼儿思考,抽个别幼儿说说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教师向幼儿小结沉和浮的含义:如果材料在水的上面我们把它叫浮上来,如果材料掉进了水里我们称它沉下去。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

师一边拿着记录表一边介绍记录表的记录方法: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的“?”栏。“小手”这一列要等会我们将实验的结果记上。如果是浮上来的就记“↑”,沉下去的就记“↓”。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你所猜的那样,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4.教师运用实物并演示

三、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会浮上来,有的材料则沉下去呢?

老师总结:因为积木(列举能浮上来的材料的能浮起来的原因),材料沉下

去的原因。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如果有人掉进水里,请幼儿想办法用哪些物品可以让自己不会沉进水里去?(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因为小朋友们不会游泳,所以千万不能私自到池塘边、小河边玩水或游泳。

篇2:大班科学精彩教案

大班科学浮与沉精彩教案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篇3:大班科学精彩教案

一、日常活动的组织中容易出现的“过渡环节”的问题

1.大班幼儿有初步的合作意识, 但在合作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 幼儿在自由松散的过渡环节游戏中, 往往发生一些纠纷。我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认为过渡环节时间短, 因此常常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游戏常规来约束幼儿的行为, 使幼儿尽快地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实际上, 这样做会错过许多教育时机。

2. 游戏内容不丰富, 加长幼儿等待时间,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有时孩子们是陆续进入过渡环节的, 开始时孩子少, 我们会与这些孩子一起玩儿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比如孩子们喝完水, 准备去户外活动这个环节, 有的孩子动作快一点儿, 有的则慢一点儿。由于不在意这些细小的时间, 在不知不觉中, 加长了孩子的等待时间,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过渡环节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转换, 是一日个活动中的“驿站”, 它是非正式的, 是闲散的、自由活泼的。“过渡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 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因此, 我们应将“过度环节”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而不是作为一种需要加以消极避免。

二、“过渡环节”问题的解决途径

那么, 如何调整“过渡环节”的组织安排, 使之更为有效呢?通过聆听专家老师的讲座,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认为合理安排过渡环节, 丰富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 对于一日活动的安排, 发挥大班幼儿的自我调节功能, 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发现幼儿兴趣, 形成活动主题

过渡环节一般安排比较灵活, 幼儿之间的交流比较多。大班的幼儿好学好问,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这就有利于我们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生成我们的主题。例如:在午餐和午睡之间的过渡环节, 在带领幼儿进行散步时, 就可以有意识地结合幼儿的兴趣点, 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如:植物、天气等相关内容, 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在此环节中丰富幼儿相关经验。

2. 分工合作参与劳动, 减少“过渡环节”的等待

在加餐和进餐环节, 需要餐前的整理、消毒等准备工作。教师收拾整活动中的用品, 保育员老师对于餐桌进行消毒、分加餐及餐具。大班的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 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 对劳动持认真态度, 关心劳动结果, 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 在此“过渡环节”中孩子自主分工合作, 有帮助老师整理教育活动结束用品的, 有帮助保育员整理桌面、分发餐具和加餐的, 还有部分幼儿进行盥洗。避免了两个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的等待, 也锻炼了了大班幼儿为班级服务的意识。

3. 萌发大班幼儿自主、自律的良好品质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 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 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因此, 在过渡环节中要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 适当满足幼儿的一些要求。如:在排队和消极等待的时间里, 让幼儿根据自己内在动机和愿望从事自由活动, 幼儿有了愉快的活动体验, 就能够以稳定、良好的状态投入到下次活动中, 减少了烦躁情绪和攻击性行为。幼儿宽松、愉悦、自由、安全的环境中, 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 幼儿随时调节自己的行为, 摆脱被动受支配地位, 变执行纪律、执行任务为幼儿主动参与, 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主体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4. 培养幼儿同伴间友好、文明交往的能力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互相交往的过程中, 才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 交往伙伴在社会化及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交往伙伴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和行为的调节者, 又是幼儿认识自我的镜子, 作为教师应在过渡环节时间里, 尽量多地为幼儿提供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不断丰富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内容, 如:一起照顾自然角、整理活动区等等。但是在交往中, 大班幼儿还会出现一些争执与矛盾, 此时, 我们也应该抓住“过渡环节”中的教育契机, 鼓励幼儿共同解决, 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观察同伴、用语言和行为帮助同伴, 形成一种友好、互相帮助的环境, 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篇4:科学小品 精彩故事

一、富有哲理的科学小品

《以虫治虫》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的人民利用田中的“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了自然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人们利用这个规律,以虫治虫,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

《梵天寺木塔》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问题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使木塔上、下、左、右、前、后六面连接,人踩在楼板上,六面相互支撑,塔就不会晃动。

二、曲折生动的精彩故事

《以虫治虫》是一则精彩的故事。“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这是故事的开端。“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这是故事的发展,“忽”字预示着情节陡转,天敌之间将有一场恶斗;“千万蔽地”形容“傍不肯”数量众多,气势汹汹。“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这是故事的高潮,将“傍不肯”力挽狂澜的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这是故事的结局,灾情彻底消除,庄稼获得巨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进一步揭开谜底。这则故事情节完整,悬念迭生,扣人心弦。

篇5:大班科学教案:和面——大班科学

1、乐于探究和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比例关系。

2、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套围兜、袖筒。

2、足够的面粉。

3、各种颜料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面粉,引出活动。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做什么?(加工面条、制作饺子皮、扁食皮……)

今天我们要用面粉来制作五颜六色的彩泥。

(孩子们很兴奋,纷纷议论:这能做吗?怎么做呀?)

2、出示橡皮泥,师:要把面粉变成象老师手里的橡皮泥一样软,你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

(相当一部分孩子能说出应给面粉加水。)

3、师生一同探究和面的方法和技巧。

(1)怎样合理地给面粉加水呢?如果一下子加进很多水,会发生什么事?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师演示给幼儿看,从而得出结论:一下子加太多水,会使彩泥太湿,如果没有备用的面粉添加,那么彩泥就做不成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加一点点水,不够时再加。)

(2)彩泥太湿了会怎样?太干了会怎样?

(本来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让幼儿继续讨论,之后再验证给幼儿看,但我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我提的问题上,而是急着想动手和面,于是我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带着问题,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4、幼儿动手和面。

(孩子们很喜欢和面这个环节,他们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干得热火朝天的。由于脸盆不够,一桌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分工合作,如:有的负责加水,有的负责和面等,共同来完成自己小组的一团彩泥,但显然孩子的合作意识较差,有的孩子说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再加水,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吵起来,结果只好由老师负责加水,才缓和了局面。)

5、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并回答制作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孩子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有的说我做的太湿了,会沾手;有的说我做的太干了,容易碎,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水分加的刚刚好,这样彩泥才容易塑造。)

篇6:大班科学教案 轮子变 教案

轮子变、变、变

大班科学教案:轮子变、变、变

作者:魏宁 来源:利津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设计意图]

幼儿对轮子并不陌生,从咿呀学语时的玩具汽车到幼儿园路上的车水马龙,可以说轮子伴随幼儿成长。但越是熟悉的东西越是容易忽视。种类繁多的轮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以前没有轮子时人们怎么运送物品?轮子是怎样演变来的?幼儿对这些从不注意。因此我设计了《轮子变、变、变》这节教育活动,整节活动都围绕一个 “变”字,幼儿通过玩各种轮子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种类的变化;通过看生动有趣的动画,了解轮子的演变,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以前没有轮子到现在种类繁多的轮子这个变化,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文档仅供参考

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延伸活动]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大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圆珠笔,知道圆珠笔的用处。

2、通过观察、拆装圆珠笔、绘制安装说明书等形式,感知圆珠笔的构造,掌握安装的步骤。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将拆下来的原件、放在筐子里,对拆装活动有兴趣。活动准备:

1、师生提供收集各种圆珠笔

2、幼儿人手一张白纸,一支圆珠笔,人手一个小筐子。

3、在黑板上画一张《圆珠笔统计表》(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感知圆珠笔的多样性。

——教师:你带来的圆珠笔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比较圆珠笔的粗细、长短。)

——鼓励幼儿用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玩一玩、说一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与同伴交换玩一玩圆珠笔,说一说:你们的圆珠笔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教师小结:圆珠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具,它是笔杆、笔芯等部件在材质、形状和色彩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拆一拆——感知圆珠笔的结构。

——教师:你知道圆珠笔的里面是什么吗?

——幼儿拆开圆珠笔,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出示黑板上的《圆珠笔统计表》,讲述圆珠笔的名称(笔帽、笔杆、弹簧、笔芯等0,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发现,教师在统计表上记录圆珠笔部件的数量。

三、装一装——感知组装圆珠笔的过程。

——鼓励幼儿将零散的圆珠笔部件组装起来。

——教师:你是怎样组装圆珠笔的?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安装圆珠笔的过程。

四、画一画——安装说明书。

——鼓励幼儿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安装圆珠笔的操作过程。

——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

五、说一说——圆珠笔的用途。

——教师:圆珠笔有什么用?圆珠笔为什么能写字?圆珠笔一直能用吗?

六、游戏活动——拆一拆、装一装。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换圆珠笔,重新进行拆装圆珠笔的活动,感知不同构造的圆珠笔进一步巩固对圆珠笔的认识。

篇7: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1、通过玩电动玩具,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了解电池的正负极会影响玩具的启动或静止。

活动过程:

1、准备一些电动玩具先让幼儿玩,并让幼儿思考:电动玩具为什么会动起来?

2、师幼共同探索。装反电池的正负极,启发:“老师这里的玩具也有电池,谁来试试电动玩具能动起来吗?”

3、教师总结:电池的正负极的不同,会影响玩具的动或静。

4、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装的节数也不一样。

好玩的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探索什么东西能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指导幼儿用尺在丝绸、皮毛、头发上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2、提出问题:尺在别的地方能摩擦起电吗?

3、幼儿自由实验。

4、小结。

分散和聚集

活动目标:

1、知道颜色聚在一起深,扩散开来淡。

2、培养幼儿爱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滴管,介绍滴管的用法。

2、提出问题:如果用滴管吸一滴红墨水滴到餐巾纸上,会发生什么情况/

3、幼儿做实验。

篇8:科学预设 精彩演绎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探究 预设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7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实验教学不应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意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课前精心预设,实施有效探究

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课前应精心预设。在制定实验教学方案时,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合适的课程资源,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操作,才能形成完整表象,从中感悟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科学素养。《摆的研究》一课,“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对几个变量实现精确控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实验材料稍有毛病,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在摆线的选择上:用纱线和棉线不经摆,易断;用尼龙线会伸缩,影响摆长;而采用工业用缝纫线,干扰因素影响将最小。对于摆锤,教材推荐用大小螺帽,可实际上,当两根长短一样的摆线绑上大小螺帽后,摆长会发生变化,大螺帽的摆长要比小螺帽长(大螺帽直径大)。如果换成 “沉浮实验盒”中大小高低相同的小吊桶,在吊桶里分别装体积相同的塑料块和金属块,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严格把握“控制变量”的恒定性,让学生更科学地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使实验获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课中超越预设,演绎精彩生成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课前“预设”做出富有创意的选择和整合,使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性的实施方案,引导学生体验建构、拓展创新,从而超越预设,催化动态生成,将实验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江苏高邮市天山中心小学田晓军教师在《磁铁》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判断一根没标明磁极的磁铁。学生在接磁铁时不小心把它掉在地上,摔断了。教师趁机提问:“磁铁断了后,磁极会南北分家吗?”学生看法不一,教师提议用刚学到的方法验证。一学生将断磁铁的一端(红色的)与标明磁极的南极接近,吸在一起;又与北极接近,却不能相吸。他说:“这块红磁铁断的那端变成了南极。”教师提醒他用蓝磁铁(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南极)试一试。有的学生提出必须用别的方法验证。教师让一个学生用线悬挂断磁铁,让其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等磁铁静止下来后,果然指南北了。他惊喜地说:“真的呀,有点像蚯蚓,断了头能长头,断了尾能长尾!”可又有学生提出:“如果磁铁再连接在一起,南北极会变吗?”教师兴奋地邀请他来演示。他小心地将断开处接近,高兴得叫起来:“哇,它们又吸在一起了。”他又将标明南北极的磁铁的一端接近断磁铁的两端,果然,“断磁铁合在一起,南北极不变。”

三、课后优化预设,促进专业发展

生成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增长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因此,教师课后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经历做全面反思,优化预设,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摆的研究》中探究“绳长如何影响摆速”的实验教学,五年1班上课时,我按预设的方案先做演示实验,再让学生分组按操作要求做实验。实验完成得较顺利,数据偏差在3次以内,但本节课用了48分钟。课后我反复思考,认为学生花在安装实验材料上的时间太多了,以致影响实验的进度。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实验过程中不换绳子最为便捷。于是,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根长35厘米的绳子,在0厘米处打一个结,在15厘米处打一个结,30厘米处再打一个结;15至30厘米之间每隔1厘米用彩笔做一个记号。其他三个班上课时,由于使用了精简创新后的实验材料,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完成了实验,且实验数据的偏差在2次以内,实验的效率和准确率很高。此外,本堂课还有精彩的生成:有5个小组在完成规定任务后,尝试了在15至30厘米之间自由选择不同的长度来做实验,得出了不同的数据。这样的优化教学开阔了学生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加以分析思考,获得调整摆长的规律,为下一个实验“做一个钟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让我们科学预设,有效开发利用生成资源,从机械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弹性教学,使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焕发“动态的活力”!

篇9:大班科学科学探索区教案

通过吸乒乓球的尝试,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幼儿用吸管吸乒乓球。

2、吸管除了可以吸动乒乓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乒乓球滚到你所想的位置?幼儿讨论(用吸管吹乒乓球)

3、幼儿尝试吸动或吹动其他物体,并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换各自的经验。

跳舞的纸屑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探索飞机模型

活动目标:

1、了解制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谈话:“除了鸟儿,还有谁能在天上飞?”“飞机是什么样的?”

二、看飞机模型,了解飞机的好处。

1、你们知道飞机有哪些用途吗?

2、向幼儿介绍各种飞机的外形特征和功用。

3、飞机是谁制造的?他们是怎样制造的?

三、了解造飞机的简单材料和过程。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篇10:大班科学教案:自然科学《水》

1.让幼儿认识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让幼儿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海绵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块、桌子、金属(小钥匙)、小花洒、木块

三、活动难点:

孩子们对雨水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对此教师除了有简明的叙述讲解以外,还会利用道具进行简单的演示,形象地解释雨水形成的循环过程。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组织幼儿轻松愉快地入场坐好。(音乐)2.(播放雷电声→雨声)利用多媒体等道具营造夏天雷电雨时的氛围,通过声音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受。

3.教师提问:刚刚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会想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打雷闪电的声音、下雨的声音)

(二)基础部分 1.教师提问:

你听过的雨声是怎样的呢?(霹雳啪啦、滴答滴答……)你们知道,雨水是怎么来的吗?想知道吗?

2.水的形成--观察图片(雨水形成循环图)教师用语:请小朋友们一起安静地、认真地观察这幅图,答案就在里面。

教师提问: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给小朋友自主观察与思考的时间,鼓励小朋友动脑筋、积极发言)。

教师解说:雨水是这样形成的-太阳热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云朵,当云朵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你们看,就像这样……

(1)解说:把海绵当做云朵,当云朵里的水分不多时,还很轻(让幼儿感受海绵的重量)太阳照射下的空气中充满水分;(2)给海绵注入水分,解说:当云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太重,于是从天上落下来,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吗?

(3)请个别小朋友体验。

3.水的形态--冰

(1)教师用语:小朋友,水除了有液体、气体的形态,还有其它形态,是什么呢?(摇动装有冰块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与思考,引导幼儿说出“冰”)(2)请小朋友摸一摸冰块,说出感觉。(冷冷的)(3)教师用语:水一经冷冻,就变成“冰”的状态了。

(4)提出问题:冰又怎么变成水的呢?(准备水的三态,让孩子观察与思考)4.水的作用教师引导:水这么奇妙,它有什么用呢?(喝、清洁、游戏等等)与幼儿谈话,适当利用语言和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水可

以……;可以用水……。让幼儿自主思考,作出经验谈,知道水的用处很多,我们都需要水。

教师提问:小朋友,如果没有了水会怎样呢? 引导幼儿说出没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们要珍惜水资源,不浪费水,可以怎么做呢?(水龙头关紧、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结束部分

1.水的游戏操作游戏准备:准备三个透明水罐、水、海绵、乒乓球三个游戏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音乐控制)让每组幼儿轮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绵吸水灌进透明水罐里,看哪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为胜。(教师示范一次)2.小结与提问水的用处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来清洁,还可以玩游戏呢!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小朋友,请看清楚--演示:把金属钥匙和木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种物体形成对比(浮、沉)。

篇11:大班科学领域教案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幼儿园来了那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先向客人老师打声招呼好吗?

2、今天的天气那么好,陈老师想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图形王国看一看吧!(教师出示:平面图形

3、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小朋友想认识一下他吗?(教师出示课件),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

(二)基本部分: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教师:你能告诉老师机器人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幼儿观察自由回答(由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看来咱们大班的孩子观察得真仔细?

2、那么你能数一数,每一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吗?注意数完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好吗?

师:谁能说说圆形有多少个?(那你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分别指出各种图形的个数。(圆形6个,正方形2个,长方形7个,梯形2个,三角形5个。)

教师小结,并记录幼儿点数情况。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观察的非常仔细,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你们自己的座位上吧!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封(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里面是什么?(各种图形)我们的图形还会变魔术呢?我们一起变一变吧!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5分钟左右)

(2)请幼儿说说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其实它还有更好玩的方法呢,只要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你们想试试吗?(想)

1、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2、好的,小朋友,把你的作品送给你们喜欢的客人老师好吗?

老师: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我们认识的图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四、活动延伸:

篇12:大班科学青蛙教案

新理念、新教材指导下得幼儿教育事业,要求教师“一切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幼儿得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不断的尝试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1世纪的幼儿教师正是需要有这样的创新精神。

一、设计意图:

我选择的是一个科学活动《青蛙》,现在正是春天,结合春季的特征,我们开展了春季的主题教育,由于青蛙是在春天里繁殖的一种动物,青蛙妈妈生下了许多的宝宝――小蝌蚪。所以,幼儿们就会经常走到自然角去观察小蝌蚪,对小蝌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我问幼儿:“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幼儿说:“小青蛙”。我又说:“那小蝌蚪怎么长得和青蛙不一样呢?”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疑惑的样子。故我又根据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刘占兰教授也指出: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使他们从小善于观察和发现。为此,我就结合新《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此次科学教育活动。

二、主要的教学描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2、使幼儿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图片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小蝌蚪软件方面:事先饲养小蝌蚪

教学过程:

一、出示小蝌蚪引出课题,激发幼儿观察青蛙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是谁呢?(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二、出示青蛙玩具或图片,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玩具厂的叔叔根据青蛙的样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问:

1、青蛙长得怎么样的?

2、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3、肚皮、背是什么颜色的?

4、青蛙有几条腿?

5、青蛙有颈吗?头能转动吗?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现在,小朋友们都认识我了,但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

1、幼儿先借助已有的经验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2、教师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妈妈身下宝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慢慢长大后又变成怎么样了?最后又变成怎么样了?

3、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①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宝宝,圆溜溜的,用身体的动作怎么做?

②变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

③长出后退怎么做?

④长出后退怎么做?

⑤脱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四、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1、青蛙有什么本领?

篇13:【精华】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目的: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8幅:鸟、飞机;鸭、小船;鱼、潜水艇;蝙蝠、雷达。

3.锯子一把,奖牌若干,故事挂图两幅。

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5.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也有一个聪明人,他的名字叫鲁班。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出示挂图,有表情地讲述故事《鲁班造锯》(附后)。

2.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说对的小朋友将戴上美丽的奖牌。

①渔网(蜘蛛网)。

②母子雨衣(袋鼠)。

③电鼻子(猎狗)。

④脚蹼(蛙蹼)。

⑤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中提供各种动、植物卡片让幼儿观察,同时准备一些奖牌,以便随时奖励“小小发明家”。

附 鲁班造锯

古时候,有个聪明人叫鲁班。不但会盖房子,会造桥,还会制造工具。

有一次,鲁班要建造一座大宫殿,他和徒弟们带着斧头去南山伐木。用斧头砍树,又累又慢,砍了十几天,木料还是远远不够,鲁班心里十分着急。

这天,鲁班去一个险峻的山上寻找木材,正艰难地走着,忽然手指被茅草划了一下,鲜血直流。鲁班想:小小的茅草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忘记了疼痛,聚精会神地研究起茅草来。他发现,茅草边缘上长着又密又锋利的细齿,他用小细齿在手背上划了一下,果然又是一道口子。这使鲁班高兴得跳了起来,他想,要是在铁条上打出细齿,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他马上去找铁匠帮忙,打了许多带细齿的铁条,用这些铁条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不久,木料就备齐了。

鲁班也就这样发明了锯子。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准备:

各种糖纸、报纸、小塑料玩具、沙包。

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吗?它和树枝落下来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

2.让幼儿自己试验、探索。

(1)师:“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扔东西的游戏,看看你能把这些东西扔多高,再看看它会怎么样?最后是怎样落下来的,落下来时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察东西无论扔多高总要掉下来,掉下来是有快有慢的。

(2)“你扔沙包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扔塑料带的时候呢?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扔的高?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为什么?(重的东西落得快,轻得东西落得慢)

(3)“你能让它们不落下来吗?(如用嘴对它吹气,向上打它,但一停止仍回掉下来。)东西不管扔多高,它都会落下来,但落下来有快有慢,轻得东西落得慢,重的东西落得快。”

3.引导幼儿进一步探讨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我们现在用两张一样的纸,一个揉成纸团,一个不揉,让它们比一比,看看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纸团扔得高,落地快,没有揉的纸扔得低,落得慢。)

4.小结:今天,我们发现扔到空中的东西都会落下来,轻的、大的东西扔不高,落下来的速度也慢;重的、小的东西扔得高,落得也快。

5.活动延伸:刚才小朋友发现一张纸扔不高,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它扔得高呢?(揉成纸团、折成飞机。)我们来做一架纸飞机,比一比看谁飞得高,飞得远。

课后反思: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现在我们选择的内容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东西,很少对其做一些改动。殊不知其实教材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它的设计安排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面对的那群孩子的需要的。所以,在选用现成的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已有教案做出适当的改动,去除一些不科学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也可以用现有的材料替代书中所要求的材料等,从而形成一个更科学地,更符合孩子需要的教案。

其次,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够使实验顺利的进行,可以让幼儿明显的看出实验的结果;第二,材料的多样性,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进行探索;第三,材料的充足性,应准备充足的实验,如果是一个人为单位的,就应该确保每一位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在这次上课过程中,由于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充足,出现了幼儿争抢实验材料现象。

再次,实验操作型科学活动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应给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上课过程中,基本都是自己先演示,然后让幼儿再去体验,去验证我发现的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减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过程。其实可以换成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然后,再让他们来分享他们发现了些什么现象,接着才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解释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操作卡

2.各种动物图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5分钟)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师板书课题: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10分钟)

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当降落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3)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师:谁的尾巴长?生: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

(4):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三)拓展延伸,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

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操作巩固,连一连(8分钟)

1、教师出示课件,先示范

2、幼儿在卡纸上操作

篇14:大班科学游戏教案

1.让幼儿初步了解电的知识,并通过实验知道什么东西容易导电,什么不能导电。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教育幼儿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用电。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干电池、长木片、铜丝、铁钉、塑料袋、布条、纸条、橡皮管、塑料管、毛线、分类盒等若凡,幼儿已有的关于电池正、负极的知识。

活动过程

1.出示材料,引起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其中的秘密。

(1)讲解操作的方法。幼儿边操作边探索,把每样东西一端放在电池的负极处小灯泡上,另一端在电池正极处小灯泡上,看看哪些能使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想一想为什么,将得出的结果用分类盒分开。

(2)幼儿自由研究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幼儿互相讨论操作结果。

(4)请每组选出幼儿代表说说自己的操作情况。

3.学习安全用电常识。人的身体可以导电,插插头时,手不能碰插头的金属片,不能把手伸到插座内,更不能随便碰电源、电线。

活动反思:

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的确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中97%的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来看:有两点优势,其一与以前相比目标制定得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其二目标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由于本班幼儿从小班开始一直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运用着各种实验方法,所以本次活动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又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开始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活动过程的制定和实施来看:暴露出以下几点不足:

1、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进行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幼儿拆开手电筒之后还应该引导幼儿全面的说出手电筒的材料,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而活动中却漏说了手电筒了还有开关、玻璃片等。

2、应该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活动前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把手电筒完全拆开却没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做,导致了后面的安装手电筒这一环节进行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没有操作安装手电筒的过程。

3、活动进行中的灵活性还应该再加强。看到孩子们没有把手电工拆开就应该及时的提醒孩子们或进行正确的示范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问题。

4、心理素质和对待活动的认真态度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本次活动较之以前相比也有进步的地方:例如活动的层次清晰了,更注重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分量,能把一节电池单拿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为后面的引导幼儿观察两节电池相联的方法打下基础。

上一篇:二年级暑假作息时间表下一篇:小学关于成长周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