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初探

2024-05-10

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初探(通用6篇)

篇1: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初探

苏州科技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农村教育状况调查

人才,现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又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我过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一些学校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优秀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导致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之后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农村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小学毕业年级会考优秀率、合格率,中小学非毕业年级凭调考成绩进行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记者所在地是一个县城,在初级中学,由于学生大多住校,早晨5:30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6:00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两节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直到晚上9:30两节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中国有800万乡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可是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

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或一半,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例如四川省德阳市,早在2001年已流出高中高级教师61人,有的骨干教师在参加国家级培训时,就被沿海大城市挖走。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一个经济文化重镇,其教学质量在大别山区小有名气,镇上因出过10多个博士而有“博士之街”之称。全镇有2所中学,32所小学,其中5所学校承担了省属教研课题,3所学校承担了市属教研课题。可是2003年春天开学时,镇上的几所初中一下走了8个公办教师,11个代课教师,走的都是教学骨干,无异于釜底抽薪。村办小学的教师流失了77个,接近全镇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由于老师大量流失,一些学校已经不能正常上课。

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很多学校,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一些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很难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据相关报道,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 500多元。受城乡经济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大量农村教师向城内流动。特别是在一些西部山区学校,年轻有为的教师往往都留不住。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随之就出现了自雇“代教”现象,而由于工资待遇较低,往往是一些高中毕业或非师范毕业生从事“代教”工作,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向媒体记者提供了一份题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2000年,国家宣布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2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辍学率出现了较大的反弹。

虽然我国宣布在2005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实际上到2005年,在我们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学生失学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失学较多。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在调查中,当提及农民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多学文化时,有的农民说:“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是大部分农民思想的突出表现,农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同时他们对现代就业制度不了解,认为大学不分配,上大学没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农民在教育子女时,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小学或中学就辍学回家了。

也有许多农民是非常看中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而教育费用又在不断上涨,让许多农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都有一定困难,许多农民甚至无力供养,导致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供一个初中生就更吃力了,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农村的经济条件会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的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发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小学向初中过渡时,有一部分学生流失;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而且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增高呈递增趋势,初三为辍学高峰。

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的孩子,有的甚至是未成年人,便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目前在农村流传着“要打工,上初中”的思想,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均认为学历不用太高,只要会写几个简单的字,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由于现在一些大城市的工厂在招聘工人时一般都会把学历限制指定在初中毕业,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似乎在此看到了一个日后生存的标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农村令同村人羡慕的已不再是家里有几个男孩的家庭,而是家中有几个女孩外出打工的家庭,女孩一般不会惹事,大部分工厂的工作都适合女孩去做,所以,在农村十四岁左右的女孩辍学外出打工接济家庭经济已成为农村一个主要的打工趋势。

发展农村教育 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教育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因为,有了钱,农村中小学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有了钱,农民子弟就可以不因贫穷而大量辍学;有了钱,农村教师就能安居乐业,心无旁骛的培育下一代;有了钱,农村教育的各项改革就容易顺利实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温家宝总理说,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在试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温家宝指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对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初步实现小康的政府财政而言,适当向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是有可能做到的,而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全面推进现代化的事业则是千秋功业。

篇2: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初探

尊敬的家长:您好!

为了了解农村家庭教育状况,为我们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帮助,希望您如实填写本问卷。我们的问卷采取匿名制,个人信息绝对保密。您的意见将成为我们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状况的重要依据。

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打“√”,或在横线上填上符合您情况的内容。衷心感谢您的参与和配合!

1.您家里的学费负担情况()

(A)负担很重,不能支付,需借款读书。

(B)能支付学费,但占家里收入的比例大。

(C)能支付学费,占家里收入比例小

2.您的家庭总经济收入是:()

(A)20000元以下(B)20000----40000元(C)40000---60000 元(D)60000元以上

3.您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

(A)家庭种植业(B)家庭牧业(C)外出打工(D)商业经营

4.您的文化程度是__,您认为文化程度对你的收入是否有影响()

(A)毫无影响(B)有一定的影响(C)很有关系

5.目前您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是()

(A)学校的教学环境(B)教师素质(C)学费(D)教育体制改革

6.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您了解吗?()

(A)很清楚(B)了解一些(C)完全不知道

7.假如您的孩子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您会怎么办?()

(A)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B)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C)只好让他(她)退学

8.您认为你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

(A)令人满意(B)可以接受(C)成绩欠佳(D)无所谓

9.您怎样看待读书()

(A)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

(B)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

(C)读书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

此次问卷调查共向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6份。达到了问卷调查要求的有效回收率。

调查结果(单位:%):

问题1.A选项2.27B选项20.45C选项77.27

问题2.A选项6.25B选项34.66C选项47.73D选项11.36 问题3.A选项48.86B选项6.25C选项32.39D选项12.5

问题4.小学及以下文化55.11初中文化31.25高中11.93大学及以上1.7A选项4.55B选项38.07C选项57.39

问题5.A选项25.57B选项38.07C选项33.52D选项2.84 问题6.A选项9.66B

问题7.A选项11.36B

问题8.A选项21.02B

问题9.A选项50.57B

篇3:鄂伦春民族教育状况初探

清朝至民国期间, 对鄂伦春教育的目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笼络”。为巩固边疆统治, 收拢鄂伦春族人心, 清政府先在墨尔根 (今嫩江县) 设立学校, 后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 (瑷珲城) 各设官学1所。1906年在瑷珲城、嫩江县各设初等小学1处, 也有鄂伦春子弟就近入学。民国时期, 先后在在嫩江县、车陆屯、瑷珲县成立了省立第三鄂伦春初等小学、省立第二鄂伦春国民学校、省立第一鄂伦春国民学校。这三所国立鄂伦春小学只招收鄂伦春学生, 均为公费。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 实施“不开化其文化, 持续其原始生活, 当特殊民族隔离, 暂时利用, 最终消灭”的方针, 象征性开办的几所学校, 学习费用全部由家长承担, 条件极其恶劣, 学生多数因患“克山病”死去, 后学校倒闭。

清朝时, 鄂伦春孩子上学是极少数的, 每年每个佐领名下选送一名学生入学, 学习满文和骑射;民国时, 虽然名额有所扩大, 但相对适龄儿童数量入学率不到1/5, 学生学习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四科加上汉语;日本人开设的学校里, 学生只学习日文和满文。

解放后,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少数民族政策, 包括民族教育, 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先后在黑河、呼玛、逊克等地学校设立鄂伦村族班。鄂伦春族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全国相同, 各地还根据具体情况开设民族语言课。

2013年是鄂伦春族定居60年, 鄂伦春族的教育状况怎么样?带着这样的问题, 2013年3月20日, 我们一行三人来到鄂伦春族民族乡—新生乡, 对这里的民族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

新生乡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西北部, 1958年正式成立, 境内面积1700平方公里。全乡有人口1074人, 其中鄂伦春族149人。鄂伦春民族学校位于新生乡行政中心—新生村, 该村距爱辉区90公里的刺耳滨河与索尔奇干 (吉汗) 河的汇合处, 建于1953年。2000年初, 全村 (乡机关及各单位在内) 共有146户412口人、5个民族。其中鄂伦春族62户144人, 满族8户20人, 达斡尔族5户13人, 蒙古族2户5人, 汉族69户230人。

1953鄂伦春族实现完全定居, 新生村开始建立初级小学, 如今学校名称为“新生乡民族学校”。1958年新生村鄂伦春族儿童全部入学。1963年, 新生公社建立了完全小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学校教育受到了严重挫伤, 直到1973年才有所发展, 1985年全乡普及了初等教育, 1998年中心小学和中学合并, 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9月初级中学撤出, 学生都到黑河市各中学读书。

目前学校教学楼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宿舍楼700平方米 (现已经废弃不用) , 有1个微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 1个食堂、一个图书室。共有教职工22名, 专职教师18人, 其中6人为鄂伦春族, 1人为达斡尔族, 其余均为汉族。小学生共17名, 其中6名鄂伦春族学生。六个年级5个班:一年级3名学生, 二年级0名学生, 三年级4名学生, 四年级0名学生, 五年级1名学生, 六年级8名学生。幼儿园有15名孩子, 其中4名孩子为鄂伦春族, 男孩2个, 女孩1个。学校上10天课, 放4天假。

宿舍位于教学楼一楼, 女生一间, 男生2间。有住宿学生10-, 其中5名鄂伦春族。

学校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安排课程, 1986年开始, 每周开设一节鄂伦春语言课, 其实是一种综合课型, 兼文化、历史等民族题材, 使用的是自编教材。初期教材采用国际音标标注, 后期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改为用汉语拼音标注。原因在于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之间的差异性, 不但增加了教师备课量, 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负担, 增加了学习本族语的畏难心理。学校还开设第二课堂活动, 一周1次, 内容为民族歌曲、舞蹈、手工等。民族体育项目融在体育课中,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参与中草药的培育。

学校有1名鄂伦春族老师教授语言课, 5名鄂伦春族教师担任民族文化课任务, 无论国标课程, 还是民族课程, 教师都用汉语授课。

在黑河地区, 鄂伦春族学生小升初可以自主择校, 考高中享受50分加分政策, 至少保1名鄂伦春族学生进入重点高中, 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考生达到重点高中分数线, 也要选最接近的那个保送到重点中学, 所有的考生都可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 没有分数限制, 给予考上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鄂伦春族学生, 凡获取专科以上文凭的都安排工作。

在与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葛长云交谈中了解到, 她和村里的一些老人有时候也教孩子们说本族语, 但因无用武之地, 很快就忘了。她表示愿意教那些有心学狍皮制作技术的鄂伦春人, 希望将这项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从考察中可以看出, 鄂伦春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党和国家特别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和特殊地区教育, 学校整体环境不错, 但同时有一种忧虑隐隐伴随着我们:民族学校的生源令人担忧、主流文化已经入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宣传氛围缺失 (学校内外没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标识和物品, 全部汉文和汉化处理, 教师上课都使用汉语, 师生、生生交流都用汉语, 幼儿园的孩子表演也都为汉语题材、汉语表达)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环境在强势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也若隐若现,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艺术, 为回忆而存在, 为表演而展示。这种大环境下的鄂伦春民族教育终究归属在哪里?这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摘要:鄂伦春族民族学校教育始于清朝, 经历了民国、日本占领、解放后等时期, 从设立学校数量、学生入学率、课程等方面看, 从其主流是前进的、发展的。通过对黑河市新生乡民族学校的实地考察, 揭示出当今鄂伦春民族教育中的缺失。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篇4:农村初中生书写状况初探

【关键词】认知;提升;期望;激发;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初探缘由

调到农村初中后的第一次班主任会议上,接到一项任务:教室布置。

按照常规,教室两侧的墙壁上一般都是粘贴或悬挂关于学习的警句和名人名言。以往在城区学校工作时,这些警句名言往往都是交给班上书法出色的学生来完成。遵循着固定思维,我立马翻阅新生资料,寻找此类能人。前前后后三十多份资料,竟然没有找到一个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要知道,在城区班级有书法特长的学生,一个班少则五六个,多则十三四个, 作为班主任的我常常会因为选择哪个学生而犹豫不决。此时,我压根没想到会出现“无米”现象。怎么办?赶紧向其他班主任讨教。“别想着你能从班级里找到有书法才能的孩子,这里是农村。”一个班主任直截了当的一句话就浇灭了希望。要么去打印店里解决,要么去书店购买,热心的老师们给我指明了两条光明之路。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抱着一丁点儿书法兴趣的我,不相信“这里是农村”的真谛,舍弃了这两条光明大道,认定了让学生自己书写。没有特长,那就矮中取长吧。根据惯性思维模式,女生的字往往比男生端正,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书写方面相对比基础薄弱生强。于是,我把班级里符合上述条件的两个女生找来了。一提要求,两个女生连连摆手,不敢担当。无论怎么做工作,她俩就是不肯献丑。确实,对于没学过书法的学生来说,对于成绩优异的她们来说,这是个艰难的挑战,不是光有信心就可以解决的。

我的性子特别梗,认定了不要印刷体,就非得手写不可。从未经过书写专业培训的我,靠着平时对书法的那一点点热情,决定自己动手。

四幅字写好了,没有深厚的功底,青涩味十足,实在不敢恭维,马马虎虎将就着吧。粘贴的那天,学生们簇拥在一旁,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我没有专门学过,只是平时比较感兴趣,偶尔临摹临摹而已。写得不好,大家不要笑话我哦!”说实话,我心虚得很,赶紧给自己找个台阶铺一铺。

“老师,你真的写得很好!”……

没想到我的三脚猫功夫,忽悠这些小小门外汉们一点问题都没有。

看着学生们围拢着的热闹情景,看着他们眼神里流露出的崇拜神情,我忽然明白了一点,原来农村的学生不是不懂书法之美,不是不对书法感兴趣,而是他们缺失了和书法亲近的机会,缺乏和书法亲近的途径。其实,对于美的文字,他们内心是充满着神往的。

有了开学时的这次经历,我决定做学生们在书法道路上的引导者。虽然我没有扎实的功底,但至少,我要让学生们爱上书法,在今后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重视书写。

二、调查探究

我从学生对自身书写现状的初步认知、书写期望的展现、日常书写的自我反思、提升书写能力的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调查。

从“规范、端正、整洁”这三个新课标的写字要求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书写的规范性在逐步提高,然而,端正和整洁程度却是呈下滑趋势。

造成书写问题的原因——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自身不重视成为了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也成为了农村学生具有良好书写能力的致命因素。当然,内在因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和外在因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父母没要求、不重视是不可忽视的,这折射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度相对比城区低,农村家长在孩子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关注度不够。此外,纯粹追求作业速度忽视书写、学习任务重没时间进行书法训练,这两个客观因素也成为了学生提升自我素养的阻碍。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手整洁、端正而又漂亮的字是很多农村学生内心的向往,他们显然懂得书写对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我们常说,自信是成功的催化剂。虽然农村学生在成长中相对缺失了书写能力的培养,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自身书写能力的提高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只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训练条件和机会,他们同样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行!”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有决心,方法不是问题。

提升书写能力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外在方式——学校开设写字课和上书法培训学校,这两者的选择上,学生明显倾向于写字课的开设。确实,繁重的学业负担,让他们认为无法腾出课余时间进行写字训练,课堂上的培训更有实现的可能性。可见,在农村初中开设常态写字课势在必行。内在方式——自我练习和平时作业中的自我重视。相对于外在方式的实施,我们发现更多学生倾向于内在方式的执行。由此看来,虽然农村学生对书写的提升充满了自信,但是在方式的选择上则或多或少流露出了惰性心理。

三、特点探究

“规范、端正、整洁”三个词语凸显了新课标对于中小学写字教学的要求。然而,农村初中现实教学过程中写字教学环节存在着缺失,沉重的课业负担更是让学生无暇顾及书写能力的提高,缺失了对写字的重视。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学生在书写心理上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无意识状态是阻碍书写的通病

书写重要吗?显然农村学生还是明白书写是重要的,重要在语文测试中有书写分的存在,重要在写错别字会扣分,重要在语文老师常常提醒字要写正确、写端正、写干净。但仅此而已,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在书写上直接面对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只单纯为了应付现行的考试制度中的分数,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书写能力的养成还有什么作用。对于写字素养的形成,他们还缺乏普遍的认识,没有这种认知心理的形成,书写素养的无意识状态成了阻碍农村学生书写的一大障碍。endprint

(二)畏难情绪是难以前行的根本

由于长期缺乏系统性训练,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书写自信的缺失。这种畏难的状态,主要集中体现在成绩相对比较优异的学生身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畏难情绪则在于定时或定点的写字培训上,他们觉得书写对于他们是无关紧要的一种存在。成绩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第一等的位置,在他们看来,把时间花费在与成绩似乎无关的写字训练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年级越高,这种认知感就越强烈。当写字课成为学校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他们尚能接受。然而,如果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或自我训练,就转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认为在课外花费一定量的时间进行写字训练得不偿失,并无意义。面对成绩,他们或许会知难而上,然而这好像仅仅是把字写好而已,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看来似乎并不值得。

(三) 羡慕心理是激发兴趣的源泉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何而来?其中一个源头就在于羡慕心理的作怪。如果说畏难情绪让农村学生面对书写缺失了前进的动力,那么羡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动力激发点。羡慕他人的优点,这种心理来自于多数人在自己不熟悉但与其相关的领域,倾向于不自信,就容易产生羡慕心理。有人说这是虚荣心在作怪,其实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心态。如果能正确把握这种心理,明白通过自己努力可以争取的东西原来是如此宝贵。有了此种心理,更为努力地去奋斗去追求,那么它无形中就是激发兴趣的源泉。

由于书写氛围的不浓厚,当有机会面对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优秀的书写作品时,纯真的农村学生更容易产生羡慕心理。

(四)自信是提升才能的动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是提升才能的强大动力。克服畏难情绪正确转化羡慕心理,相信自己行,就会真正行。农村学生在自信心的树立方面并不比城区学生薄弱。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性并不强,但当他们必须面对提升书写才能的训练时,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还是积极、乐观的。他们的好胜心也许不强,但是他们既然做了,就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他们没有因为自身基础的薄弱而退缩,坚信通过努力一切皆有可能,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并不是一件难事。这种自信成为了他们提升书写才能的原动力。

写字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它不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根本。通过此次学生写字心理的调查和研究,希望对于农村写字教学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在书写上有所提高,愿他们的写字道路上越走越明朗,越走越顺畅。

篇5: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初探

撰文者:陈雪

摘要: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花朵。而儿童发展受三个环境影响:遗传,环境和教育。我们以实践团队的形式对于农村儿童们做了调查问卷和家访。其中了解到农村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一块“短板”——家庭环境和教育。如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重视,学校的定期调查,家长的素质提高。

关键词:实践 短板 家庭培养重视

实践团队们是头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是让我们认识民生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让学生们将中国梦,家乡梦,个人梦想结合起来;让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热爱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渠道;让我们走进了儿童,是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是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有效途径。正所谓:经验是理论的发端,理论是实践的升华。

我们的实践团队是以家访和调查问卷形式所展开,关注农村儿童教育,走进孩童中,那么当今农村儿童教育中有着怎样的问题呢?所做的调查问卷部分内容

较片面的让他们考大学,而考大学之后的蓝图设计以及课余爱好的缺乏,还有课外阅读量的稀少,究其原因,家里藏书量少。而在家访中仅八岁的小海龙说道,是奶奶叫我念书的,爸妈不在家。14岁的小燕则有些叛逆,成天爱看电视,爱顶撞奶奶。她即将上初中,问及爸妈会回来陪她吗?奶奶说大概初三会回来陪她直至中考结束,两个孩子负担不轻。

在调查和家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村儿童教育中出现了一块“短板”——家庭环境和教育。那面对农村儿童中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了?

首先,我们要以大环境着手,呼吁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虽说现在已经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僵硬的,教育不能够落实到学生的理想和社会上,农村儿童们的理想很局限,思想不能够打开,究其根本,二千多年的小农经济使大多农村的思想虽淳朴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社会需要将农村的僵硬框架打开,使新鲜的思想和血液注入到农村。而仅仅靠电视,广播等手段宣传效果较差,可以推出政策:使条幅宣传,墙体绘画,网络宣传,虚拟3D教育片,宣传周期等等方式时农村的思想打开,从而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升华。第二步,现在支持大学生下乡当村官活动,这就好比对于农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身体有众多血脉,靠这一条血脉注入血液仍不能够使农村以及儿童教育得到大规模改善。因受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农村儿童人口也慢慢减少,可以推行一对二三政策,即一个家庭教师课余时间对应两个或三个农村家庭孩子们(可以先考虑留守儿童)进行智力教学和道德礼仪教学而社会支持国家也给予一定补助等等政策。第三步,使中西部城市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工资和东部工资差距缩小,工人回自身城市就业创业,使父母能够留在家乡,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使父母的爱不缺席农村孩子们的成长。

再者,我们需要从学校出发。让乡镇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们讨论孩子们的身体心灵及学习上的问题。让其评选德智体都优秀的乡村老师们对孩子们进行谈话,聊天等等。我们国家的老师大抵都强调慈父严师,老师们较少主动地去问孩子们的情况。虽说现在强调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若没有一个人领进门。性格害羞的孩子们是不敢和老师说话的,而农村的孩子回家还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或出于贪玩等等心理更加不愿也不能和老师进行聊天。而如幼时的海

伦.凯勒听不见声音,看不到东西而性格暴躁,甚至拒绝家人的亲近。但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用爱心,耐心和毅力使凯勒培养了兴趣,成为了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孩,并成为了20世纪不朽的人。

当然有伟大自也有不堪,在当今21世纪的法治社会,校车安全,饮食安全,昆明暴徒袭击孩子等等负面报道,鞭策的不仅仅是社会的心而且也有学校和家长的心。乡镇学校应去全面的培养孩子,同时注意孩子们的人身和心理安全,找出孩子们的特长点,使其能力得到提升,不应片面的强调升学率。如果一个社会急进了,那么作为神圣的教学殿堂更应坚守“传业,授道,解惑也”的本心,使孩子们明确目标,学会坚持不懈和认真的做事。教育是根本,是国家的大计,一个国家若连孩子都无法保障,又怎么去保证祖国的未来。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的,但这几年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开发物质文明渐渐跟上来了,而精神文明却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连教育业中也有受其影响,出现了例如2014年繁昌乡村老师强奸5名小学生,而2012年甘肃陇西乡村老师强奸8名女学生,最大13岁,最小仅九岁。师德师风建设可见其重要性。我们在这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老师更应静一静,等一等我们的灵魂,以我们的灵魂指引众多幼小而纯净的灵魂。

而面对农村儿童教育的“短板”重中之重是家长的品性和教育,注重家庭环境的氛围。小孩子们是最擅长模仿和学习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从而表现在行动中。一位西方的传教士就曾在100多年前说过,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磨砺,中国人所缺乏的品性仍是如此,例如小悦悦事件。如果所有人能像石家庄的42岁个体老板刘建中捐骨髓一样拥有颗怀着无私的心巨大的勇气,然后家长再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教导孩子,那何愁孩子品性差了。再如吴菊萍的徒手冲刺救孩童,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态展现了人间的爱。这样的母亲在今后教育孩子中都是自豪的,有着内心的坚守,拥有着纯正的品性。又如,老人白方礼用74岁以后的生命靠蹬三轮车,捐了35万,资助了300多个孩子这样的大爱对于孩子们是种福音。相信每个孩子,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里的孩子都会被感动,心灵得到净化,灵魂上得到审问。不是说要强求家长做到刘建中,吴菊萍,白方礼那样,而是希望家长们的品性能够正直纯正。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做不到十全十美,所以家长们该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个优秀的榜样。

农村里,大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该受到学校里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因为摸索不了自己孩子的兴趣点和教育模式,采用“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模式,认为棒槌下出人才,这种模式不能片面的说好与坏。作为家长,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其次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模式进行教学。家访中小燕就有爱好吹竹笛的爱好,她说吹竹笛时自己的内心能够得到平静,也可以不去看电视,但后来吹着吹着就没意思了。年仅14岁的她不知道坚持,而家里人则认为她该好好看书,不该弄些杂七杂八的,也没有请乐师教导她。想来,家里没有这份财力,以及意识里只认为农村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学习,道德,礼仪,也应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发掘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培养,成为孩子们开启人生道路兴趣门的重要守护人。而从调查中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家长们该为孩子们多买些课外书,让孩子通过书籍和古往今来的名人们的思想进行交流。

在家庭里,农村家庭环境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对夫妇在孩子写作

业的情况下因为一些鸡毛小事而争吵且有打架的趋向,那么那个孩子肯定就不想再写作业或心里难受写作业也不专心了,一来二往,自然厌恶在家里呆。可是一对酷爱读书的夫妇,爱书籍,孩子放学后看到父母在看书,自然而然也爱上读书。在中国,有位著名作家钱钟书家庭就是如此。曾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钱钟书,打开家门,发现三个人钱钟书,杨绛,他们的孩子,三个人都在读书,很安静。以此可见家庭环境氛围能够影响孩子,对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

综述之,从实践中发现农村儿童教育中的“短板”,就个人建议而言需要社会的重视,学校的定期调查,家长的素质提高和实行,通过三管齐下,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篇6: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2010年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口,到处撒着红红的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热闹。为啥?上学不花钱!”XX年年,共和国庄严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15岁女孩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4万多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头驴和50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

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300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学习成绩中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3000米长跑第三名。提起2010年奥运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离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住恩德,好好念书!”

XX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26万元补贴资金,省补贴13.5万元,赤城县超出省定标准,配套27万元资金,全部用于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形成制度并逐年提高。当时,全县经济经过五年停滞徘徊,因铁矿石开发稍有好转,财政收入出现攀升。治贫先治愚,赤城县教育拨款开始随着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长。XX年至XX年,全县累计投资8000万元,新建扩建学校项目46个。XX年年教育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新建和维修学校项目21个,总投资1036万元。从发放公教人员工资都困难,到稍有余钱大力增加教育投入,变化从何而来?改革,源于一场危机……

用行动诠释“再穷不能穷教育”

赤城县28万人,是张家口市面积最大的县,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的中共北平市委就是从这里的大海陀山走进北京。如今,这里依旧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为标语,此话已写遍贫困地区的墙头。做起来有多难?赤城县财政局长孟建军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XX年赤城县农村义务教育警报频传,长期拖欠工资迫使教师大量出走。以全县最好的县一中为例,优秀骨干老师纷纷去了北京,当年秋季开学,教师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为当地教师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开出的工资是3000多元,外加解决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县文教局卜明方局长告诉记者,全县没一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领导和机关干部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张家口读书。赤城县教育遭遇“双重边缘化”:教育被经济发展边缘化;农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在财政局当副局长九年之久的孟建军说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谁都清楚,贫困地区发工资都困难,没钱,拿什么投入?”

解决城乡教育差距不能说空话。根治贫困,消除地区差异造成的落差,财政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教育。危机促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农村教育。教师出身的赤城县委书记赵占华在全县大会直言:“改变一个地方,使这个地方有所发展,领导干部应做到两条:一是深刻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二是要有强烈治理欲望。赤城发展要有后劲,就要很抓教育。否则,愧对人民!”

这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决定出路,县政府痛下决心增加投入。孟建军对记者报出一组数字:XX年,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5772万元,XX年8398万元,去年达到10161万元。小投入、小发展;大投入,大发展;不投入,没发展!财政倾斜教育源于切肤之痛。“穷啥不能穷教育”,口号转变成实际,必须用投入体现。

转变观念才能增加投入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地方经济好转,两个条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转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XX年县里专门成立了县长负责,各相关局长任委员的“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一是宣传到位,国家家喻户晓;二是措施和配套资金到位。XX年,享受免杂费和书费的学生8392人。

XX年年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赤城县横下一条心:除了落实中央相关政策,在生均公用经费上,县级财政投入169万元,生均补助水平按最高标准执行。小学生每人每年75元;初中生115元,分别高出河北省定标准15元、25元。

与此同时,文教局和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农村初中生年均1000元,小学生800元,并免收住宿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农村初中年生均500元,小学念生均300元。去年,全县财政投入生活补贴资金50万元,补助特困生239人次,贫困生1678人次。民生为本,雪中送炭,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贫困生千家万户。

XX年年10月,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就全县教育问题深入调查,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县一中校长秦占军告诉记者,“XX年,县里以优惠政策,为教师修建了住宿楼。XX年年,多年来拖欠教师的100多万元补贴和课时费一次性全部解决。”当年,县财政安排特别预算,在全县公开、公正、公平招考录用70位教师,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有效缓解。XX年年,赤城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高于全县gdp增幅4.55个百分点,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家有三斗粮如今愿做“孩子王”

生活贫困必然教育贫瘠,打破这个规则很难。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镇宁堡乡水泉村,摄制组为感谢当地村民支持,临别时捐资6万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小学”。一堵围墙,两间红砖瓦房,XX年以前,这是赤城县校舍最好的山村小学。1998年拍摄电影时,水泉村小学有28个学生,现在只剩6位。三年级以上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学校寄宿。

“财力充实固然重要,观念转变更重要。两者合二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军告诉记者,县财政为此做了两件事:一是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总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资源布局。

XX年,县里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全面调整。简单地说,把偏远地区的孩子向中心城镇集中,实行寄宿制,县里按生员多少增大对学校和贫困学生的补贴。水泉村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被集中到30里外的镇宁堡中心学校念书。

水泉希望小学校长李向平是学校现在唯一的老师,18岁高中毕业就在这里代课,至今已30年教龄,见证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历程。1978年李向平当代课老师时,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后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转为公办老师,月收入600元。XX年涨到了1570元。

“过去的说法是‘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农村教师没吃没喝收入低,我们学校5年换了6位老师。我如今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李向平说,这份收入他做梦都没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羡慕!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让李向平唏嘘不已:“为了这6个孩儿,水泉学校没撤。政府重教,体惜贫困地区!”众所周知,集中办学有利于合理分配教师负担,专职教学,节省开支,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孩子太小、路途遥远,无法寄宿,水泉小学因此得以保留。这里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校。

村长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来。这几年人减得厉害。没有副业,封山种草,不让养羊。就种一点土豆、玉米,没钱。”水泉村去年农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债有3万元,过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还?现在没有说法。提起教育欠债,文教局卜明方局长介绍说,“一个是‘普九’欠债;一个是学校教育欠债。当年县财政处于极其困难时期,全县共欠外债960万元,近几年财政多方争取资金,目前为止已偿还债务350万元。还剩600万。教师工资已纳入县财政统筹,工资直接发放到教师账户。XX年以来从未发生拖欠。去年开始,学生上学不交一分钱,乱收费现象彻底杜绝。

脱贫从教育做起

XX年年,赤城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25亿元,增幅达65.5%,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水平。经济发展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总投资近8000万元的汤泉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城建工程相继竣工,极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农民进城购房和读书的孩子多了。孟建军介绍说,财政形势虽有所好转,仍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解决全县2.4万贫困人口温饱、2.9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艰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贫是关键。县长王利民介绍说:“‘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环。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到2010年,包括民办学校在内,全县小学调整为33所,初中调整为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普高调整为1所,职业高中1所。”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文化论文下一篇:考试进行曲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