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2024-08-23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精选17篇)

篇1: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活动目标:

1、创设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几种常见的水果。

2、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橘子、雪梨以及纸箱。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签插好。3.PPT课件

4.事先让家长带孩子感受苹果、梨、香蕉、橘子这四种水果的 外形特征,软硬程度。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水果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喜欢)那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好,那今天老师就用魔术给你们变出喜欢的水果来,好不好?

1.分别变出苹果、橘子、香蕉、梨,让幼儿说出他们的颜色、形状,并让幼儿触摸四种水果的软硬 小朋友都很棒额,都认识这几个水果宝宝,那老师现在请做的最棒的小朋友来摸一摸他们,感觉一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二、游戏:摸水果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苹果、香蕉、橘子还有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水果!水果宝宝刚才跟我说,他们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不愿意呀?现在水果宝宝都已经藏到了我的魔法箱里,现在谁来把他捉出来呢?

三、尝一尝

1.让幼儿尝试水果。

小朋友很棒额,把水果宝宝都找出来了,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了这四种好吃的水果,请小朋友们来尝一尝,不过尝好了还要过来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四、扩展延伸。

1除了这四种水果宝宝你还吃过那些水果?教师用水果图片提示幼儿回答。

小结:有的水果是甜的有的水果是酸的,水果的味道是不一样的,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多吃水果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壮。好不好?那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的水果是我们小朋友还没有吃过的,回去让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认一认,尝一尝,好吗?

篇2: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了解其颜色、味道等特征。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并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体验同伴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几种常见水果若干、神秘纸盒一个、画有水果轮廓的作业纸若干、水彩笔若干。幼儿有对水果的认识经验。

2、经验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几种常见水果的外形特征

谈话导入活动。今天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水果宝宝,小朋友们看看是谁呀?(1)依次出示苹果、香蕉、桔子、梨,我们向它们问个好吧? 引导幼儿说出完整的句子,“你好苹果、香蕉、桔子、梨宝宝!”

(2)让幼儿数一数有几种水果。(3)认识水果的颜色及形状。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充分发言。

2、鼓励幼儿练习剥香蕉、桔子皮等,并品尝多种美味的水果。(1)说说水果的吃法。这些水果怎么吃?

香蕉、桔子要剥皮以后才能吃;苹果,梨要洗净或去皮之后才能吃。(2)幼儿自己动手剥香蕉、桔子并品尝多种美味水果。(3)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品尝了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的?

苹果:酸酸的、甜甜的;香蕉:甜甜的;桔子:酸酸的;梨:甜甜的、脆脆的。(4)教育幼儿多吃水果身体棒。

水果里面有丰富的营养,含有多种维生素,多吃水果不感冒,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强壮。(5)教育幼儿不乱扔果皮,果核。

引导语:我们吃剩的果皮、果核应该怎么办?

4、游戏:摸水果

引导语:老师这里有一个水果盒,里面装着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待会儿老师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如果你猜出了你所摸的水果,老师就把这个水果送给你。

5、给水果宝宝穿衣服。

果园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所有的水果宝宝都没有了颜色。

篇3: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第一次教学与研讨

教学目标

1.辨别几种水果的种子, 认识它们在外形、颜色、数量等方面的不同。

2.了解水果都是有种子的。

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关于目标的表述:第三个目标很空洞, 无法评量落实程度;第一、第二个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但孩子怎样才算是认识, 体现还不清晰。

2.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

(1) 孩子对水果里种子的已有认识是“籽”“核”, 从“籽、核”到“种子”的归纳, 中间需要一个桥梁, 这个桥梁应该是“核、籽”种到泥土里, 会长出苗苗, 所以叫“种子”。本次教学中, 教师直接告诉孩子, 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叫做“种子”, 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

(2) 吃完水果后, 教师提议:“和边上的小朋友比一比, 说一说, 你们手里的种子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实际上, 孩子对这个要求完成不了。“比一比”比什么, 孩子是模糊的, 孩子只关注自己手里的种子, 这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所以这个环节的要求空洞, 达成度低。

确定调整策略

1.修改目标。

2.讨论让孩子能够比得起来的方法。可以用教室里的分类盒, 旁边贴上相应的水果图片, 一组孩子吃过的五种水果的种子, 对应放进五个格子里。这样, 孩子既能看到自己吃过的种子, 也能看到其他几种水果的种子, 就有了自由比较的机会。

3.不必把“核”赶紧说成“种子”, 在观察到水果不一样核也不一样的前提下, 让孩子初步了解“核”种到泥土里, 还能变成“苗苗”, 所以叫做“种子”。

第二次教学与研讨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 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观察这些种子, 发现它们的不一样。

3.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获得探索的乐趣。

教学过程:略

教学后的教研组反思

1.寻找自由观察环节还是比较低效的原因。教师指导语:“摸一摸, 压一压, 看一看, 说一说,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指导语似乎很规范, 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集体反思:一是这些种子都是硬硬的、湿湿的, 触觉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二是对于小班孩子来说, 太多的指令, 反而会变成没有指令。

2.讨论“集体交流种子的不一样”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此过程中, 幼儿看看讲讲种子的样子, 教师用“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记录种子特征, 活动组织到这个环节, 感觉很无“趣”。集体反思:是什么原因把教学中的“趣”赶跑了。是教师强调的不一样, 大小、颜色、形状, 把生动的物体概念化了、抽象化了, 和小班孩子的学习能力脱节了。小班的科学活动, 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激发孩子运用多种感官探究和表达, 也许孩子的表达不够严谨规范, 也许孩子的认知不够丰富, 但孩子参与了、感受了, 他总会有收获。

确定调整策略

1.在自由观察环节, 教师的指导语更明确:“请说说, 你手里是什么水果的种子?它是什么样的?看看盒子里你还认识哪种水果的种子, 叫叫它们的名字?看看它长得什么样?”而且, 这些问题要分解开问, 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从观察自己吃的水果种子, 到辨认其他的种子。而辨认的基础, 是分类盒里的图片对应是暗示, 原有的吃水果的经验是帮助, 还有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资源。

2.对水果种子特征的表达, 不一定全部用语言, 小班孩子的语言还不丰富, 可以让孩子用身体动作来帮助。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集体交流环节可这样设计:在地上做好各种水果的标记, 孩子们自己吃了什么水果, 就坐到相关标记的圆圈里。在看着分类盒里的种子, 比较它们的不一样时, 引导孩子不光用语言, 还可以用动作、体态来表现。如“像水滴”, 孩子可以创意做出水滴的样子。这样能让学习变得轻松、生动一些。

第三次教学与研讨

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橙子等水果, 知道水果里的“核”就是种子, 种子在泥土里能发芽、开花、结果。

2.有意识地观察各种种子, 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获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盒子, 内装1样水果;每组一个水果分类盒 (5格, 分别贴上苹果、荔枝、桂圆等水果标记) ;音乐《水族馆》;擦手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一、品尝水果

1.师:请大家吃水果, 拿到水果的小朋友可以告诉大家你拿到的水果叫什么名字。

2.幼儿品尝, 教师巡回观察, 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关于水果的经验。 (要求把吃剩下的东西放入小盒子)

3.寻找“核”。师:水果里藏着什么呀? (核、籽) 请你们把“核”都找出来, 放到后面的分类盒里。

二、观察比较种子

1.初步观察种子。

(1) 送种子:现在请小朋友把“核”送到桌子上的水果房子里。你吃的什么水果, 就把它的“核”送到它家里。

(2) 自由观察自己的种子:仔细看一看, 你吃的是什么水果, 它的“核”长什么样子?

(3) 观察其他水果的种子:旁边还有什么水果的“核”呢?你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看看它们长什么样?

教师巡回指导, 及时回应幼儿的问题, 提醒幼儿全面观察。

2.梳理孩子的发现, 引导孩子表述种子的特征。

(1) 整理梳理:刚才老师请你们吃了几种水果呀? (在投影仪上出示分类盒, 种子上面分别放五种水果) 请你们叫出它们的名字。

(2) 提升从“核”到“种子”的认知:现在留在分类盒里的是水果的什么? (核) 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种子”。

(3) 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各种水果的种子特征, 通过追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简单归纳, 并用动作模仿。例如:

幼:我吃的是荔枝, 它的种子大大的, 有点黑黑的。教师追问:你们看看这个盒子里, 还有谁的种子也是大大的?剩下来那些小小的, 是哪种水果的种子呀?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总结归纳各种种子的特征。

师:种子到底有什么用呢? (种在泥土里, 发芽、生长、结出更多的果实)

三、做一回种子宝宝

1.师:把自己变成一颗小种子, 找一个空地方把自己埋起来。在音乐声中表现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开花、结果的生长快乐。

2.师生一起“播种”、表现。

研讨经验积累

本次课例的数次研讨, 经历了对方案的局部推翻—实践—再推翻的过程, 称之为“颠覆”并不过分。

颠覆一: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 孩子在关注自己手中以外的种子吗?

颠覆二:质疑在自由观察环节, “摸一摸, 看一看, 说一说”能达到多种感官的参与吗?

颠覆三:反思在集中交流环节, 教学的趣味没有达成的原因。

篇4: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1、以游戏情境引入活动,初步感受儿歌内容

(1)播放《火车开啦》伴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师: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并引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分析:教师这一活动方式的导入很有童趣,形象、直观,目的性强,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情境中唤起他们学习儿歌的兴趣,并且在“耳闻目染”的感官碰触中认识火车的外型特征及火车开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音”,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当教师说:“原来啊,是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马上边拍手边按节奏念出第一句儿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让孩子对儿歌的句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紧接着,教师又设置了悬念:“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的水果宝宝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它都请了谁呢?”将活动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小环节。(2)教师结合课件依次出示水果宝宝,幼儿初步感受儿歌。(引导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分析:在自然、轻松的课件欣赏氛围中唤起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重点在于让幼儿学说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逐一出示可爱的水果宝宝,并逐句来学习,让幼儿对儿歌的句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它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而且,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教师还将各种水果拟人化。当充满卡通、可爱的水果宝宝在多媒体的大频幕上款款而下的时候,孩子们个个激动极了,脸上眉开眼笑的。这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跟水果宝宝打招呼,并告诉幼儿说老师要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请水果宝宝上火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儿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紧接着,我请幼儿也来用那句好听的话邀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在这种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边玩边学,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每句儿歌。并且,在这环节的提问中,我采取个别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幼儿,不会顾此失彼。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学习理解儿歌

(1)教师按一定的节奏完整示范朗诵儿歌,幼儿欣赏。提问:儿歌叫什么名字?西瓜爷爷请了哪些水果宝宝去旅行呢?(2)幼儿学习朗诵儿歌。A结合图谱进行朗诵。B幼儿按节奏边拍手朗诵儿歌。C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儿歌。分析:在前面一个环节幼儿已初步感知了儿歌,并学习了短句:“****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因此,在这一环节完整学习儿歌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幼儿学习起来很轻松、很愉快。教师先是按节奏完整地示范朗诵,幼儿欣赏。接着,又借助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然后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式(结合图谱、按节奏朗诵、结合动作等)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先是有了形象直观的看图朗诵,然后过渡到结合动作朗诵,动静交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3、引导幼儿分析诗歌句式,启发幼儿扩散想象,尝试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

(1)引导幼儿分析儿歌句式:儿歌句子中哪些是一样的,哪些是不一样?(2)启发幼儿扩散想象:还有哪些水果宝宝要去旅行?(3)幼儿仿编,师全面巡回观察。重点指导幼儿按原儿歌的句式,换词进行仿编,提醒幼儿互相交流并按节奏朗读。(4)把仿编的较好的幼儿的句子组合成一首完整的儿歌,鼓励幼儿在集体前朗诵。分析:尝试仿编儿歌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先引导幼儿分析儿歌的句式,让幼儿发现儿歌中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为仿编作铺垫。接着让幼儿说说:还有哪些水果宝宝也要去旅行?启发幼儿大胆地想象,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他们开动脑筋,纷纷表示要将自己知道的、喜欢的水果宝宝也邀请上火车去旅行。并且用了那句好听的话,能与自己的好朋友大胆地分享自己仿编的句子。教师在全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仿编情况很好,如有个小朋友说要请樱桃宝宝上火车,她还马上完整又流利地用了老师要求的句式来表达“樱桃樱桃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而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只要稍加暗示他们也可以完整地将自己仿编的句子朗诵出来,在这时候教师及时地表示肯定,幼儿信心倍增。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以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鼓励、支持,使幼儿参与仿编的热情推向新的高潮,孩子们大胆想象,尽情尽兴地仿编……。同时,教师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这环节中教师充分地给孩子创造了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4、活动结束:师扮西瓜爷爷,幼儿扮水果宝宝边朗诵儿歌边按顺序上火车去旅行,整个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二、活动反思

1、情况分析:在组织活动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水果拟人化,整个活动生动、有趣,充分地吸引了幼儿。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经验,将认知内容巧妙地融入各种游戏之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探索发现,形成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氛围,教育效果显著。

2、本节亮点: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活跃了气氛,拓宽了教学途径,符合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地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3、存在不足:存在的不足之处就是,孩子仿编的水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都是常见的常吃的那几种。

4、调整策略:一是我们会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在语言区投放更多的水果图片,引导孩子继续仿编。二是教师可以结合图谱来帮助孩子分析儿歌的结构和句式,这样比较形象直观,比较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篇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变魔术

活动背景和设计意图:

活动来源于水果篮模块中活动所启,结合前期活动开展中幼儿的已有的经验水平积累,将该活动的目标定位于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各种水果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及敢于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活动聚焦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幼儿细细观察,与数的整合数箱子的数目、比较不同箱子的颜色及它的外观袖套作用的感知等,为后续的问题做了铺垫,更好的打开了孩子的思路,发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活动目标:

(一)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各种水果,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敢于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一)水果:形状比较接近的苹果和梨、形状气味特殊易于分辨的柠檬和猕猴桃。

(二)8个摸箱,箱子根据大小分割成2个小区域各放一个水果

(三)集体记录纸、个别记录纸(猜想)。活动过程:

(一)出示工具,探讨预测方法并讲解记录。

1、出示摸箱,观察不同。重点提问:

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颜色不一样] 除了颜色,这些盒子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集体设想判断方法 重点提问:

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些箱子里分别藏的是什么水果呢?

3、个别预测演示记录

(1)请两个幼儿一同上前体验,强调今天我们的实验规则是只能摸不能拿出来。

(2)请孩子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并演示记录。(强调与颜色的对应)重点提问:

你觉得*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怎么记录?

(二)幼儿实验操作,并记录各自的预测

提出实验与记录的要求并进一步理解实验猜想的含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交流预测,集体验证

1、交流预测集体记录 重点提问:

摸过以后你觉得这四个箱子里分别藏的是什么水果呢?

2、梳理集体预测,发现共性认识。重点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觉得是什么? 比较集体预测,发现不同的判断。

询问预测错误的孩子还想不想再来摸一次,并是否改变自己的观点。打开盖子,记录验证发现。

篇6:小班科学《认识水果宝宝》教案

执教者:叶朝旭

活动目标:

1、感知区别水果的颜色和形状,并熟知常见水果的外部特征,并能准确说出集中常见水果的名字;

2、会区别水果的大小和轻重并能正确使用;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感受科学认识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橘子,柚子等)水果实物若干;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签插好;

3、小布袋一个

4、各种水果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唱一唱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唱儿歌“小手变,小手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让小手变魔术吧!

二、猜一猜

师:今天叶老师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教师出示魔术袋,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里面装了什么)

三、认一认

教师依次拿出幼儿猜对的水果,并请幼儿分别说一说水果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

教师出示柚子实物,请幼儿比较柚子和橘子的大小和轻重

四、玩一玩

游戏“谁不见了“

苹果,香蕉,橘子,柚子等实物摆在桌子上,教师变换位置并快速拿走其中一种水果,请幼儿说出那种水果不见了。

五、尝一尝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水果切盘,请幼儿品尝水果)

师:游戏玩累了,我们一起吃点水果休息一下吧!尝好了水果,还要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刚才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

六、教师小结: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小朋友一起认识了这么多水果宝宝,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区别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还品尝了它们的味道。水果宝宝营养丰富,我们要多吃水果,才能长得壮壮的。

篇7: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活动目标:

1.尝试从整体到局部观察常见的水果,提高观察能力。

2.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自制水果的家,拉开式的门;

2)用纸盒做成水果的家,里面装入红、黄、绿苹果;

3)幼儿操作材料:①用黑色手工纸做成苹果、梨、香蕉的影子,放于幼儿身边的桌子上;②用透明塑封纸做成的苹果、梨、香蕉,多种颜色的底板纸。

活动过程:

捉迷藏回忆水果意图一: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帮助幼儿回忆常见的水果

1、出示一扇门师:今天水果娃娃要和我们捉迷藏,猜猜会有哪些水果宝宝?

(幼儿自由回答)辅助提问:xx是什么颜色的?Xx它长得怎么样?

2、打开门让幼儿观看小结:今天有圆圆的苹果,黄黄的生梨,弯弯的`香蕉这么多的水果和我们捉迷藏,找影子感知水果形状意图

二、寻找苹果、梨、香蕉的影子,感知水果形状

1.出示水果影子师:调皮的水果宝宝还要和我妈玩找影子的游戏。(展示图片中苹果、梨、香蕉的轮廓图。

师:宝宝们,我们是苹果、梨、香蕉。我们的影子已经在你们的桌子上了,快来找出我们的影子吧。

2.交代任务师:现在请你走到桌边,看一看、想一想桌子上的影子是谁的,然后把它送到苹果、梨、香蕉的家里。

3.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幼儿将影子贴到相应轮廓图的下方。

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能否按照外形把水果影子送至相应的地方。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宜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

1、这是什么水果的影子?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2、你怎么知道这是苹果、梨、香蕉的影子?

3、它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4.教师小结。

小结:苹果的形状是圆圆的,梨的形状是一头大一头小,香蕉的形状是长长的、弯弯的。我们是根据形状找到了苹果、梨、香蕉的影子。

颜色变变变感知水果颜色意图三:寻找苹果、梨、香蕉的颜色,感知同样的水果不同的原色

1.出示三种颜色。

师(模拟水果宝宝的声音):没想到你们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吧。你们准备好了吗?

2.交代任务。

师(出示塑封纸做的透明的水果):这次水果们把自己的颜色藏起来了。你们想一想苹果、梨、香蕉是什么颜色的?把它们送属于自己颜色的家里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教师观察指导要素:

(1)幼儿是否将透明的水果送至与其颜色相应的颜色底板纸上。

(2)当幼儿匹配正确时,教师用提问帮助幼儿提升:你为苹果、梨、香蕉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4.教师小结。

(1)当绿色没有幼儿使用时,重点提问:苹果宝宝有哪些颜色的衣服?你在哪里看见过不同颜色的苹果?

(2)有个别幼儿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用到绿色时,重点提问:你在哪里见过绿颜色的苹果?苹果宝宝还有什么颜色的衣服?

篇8:小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一、创设随机教育的环境, 培养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自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天生就对身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好奇, 他们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什么都想去动一动, 喋喋不休地提出很多“为什么”。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是喜欢接触大自然, 对周围的一切现实事物都感兴趣, 常常用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 并通过直接的经验来认知事物。在教学活动, 我更多地采用了以周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常见事件进行随机观察、随机教育。例如科学活动《下雨了》, 单凭教师讲解, 提供下雨的声音, 或图片是不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所以我利用海南五月份的天气有点多变, 上午还是太阳当空照, 下午临近幼儿离园时间就会来个大变脸, 要么是乌云布满天, 要么是狂风暴雨。这样突变的天气常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与有意注意。于是我带领幼儿在窗边观察下雨的情景, 采用向幼儿提问的形式, 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声音?雨水到哪去了呢?下雨了, 我们应该怎么办?有时还透过窗户让幼儿伸手去接些小雨滴……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初步认识关于雨的知识。幼儿通过观察充分体验、感受雨天带来的乐趣, 从中了解了有关雨的知识, 培养了乐于观察、乐于参与、乐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下雨了》中, 引导幼儿回想观察下雨的情景, 幼儿能用点画、短垂线, 斜线表示雨……以亲身的经历呈现在美术作品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充满兴趣去科学探究, 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随机教育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既要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不能对幼儿产生过高的要求, 教师担任的角色是活动的参与者, 并创设平等、自由、和谐的活动氛围, 保护幼儿在安全的条件下, 给予幼儿自由, 包括想的自由、说的自由和做的自由。激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学探究采用随机教育符合小班幼儿情感需要, 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幼儿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多观察、多提问、多动脑, 激发幼儿乐于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

小班幼儿对鲜艳、形象有趣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好奇心, 而材料是引发幼儿探索的刺激物, 又是幼儿实现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教师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材料, 通过直接动手操作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原有的能力水平和发展的需求, 在操作的过程中从简到杂, 易到难, 浅到深的递进方式呈现给幼儿.实践证明, 色彩鲜艳、干净、对比度清晰、形象可爱且具有游戏性的材料, 能较好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滚一滚》, 给幼儿准备的材料不能只是单一的、能滚动的东西,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我准备的材料其中包括有能滚动的球、瓶子、电池等, 不能滚动的书、椅子、 积木等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外形特征, 了解物体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区别, 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玩的, 鼓励幼儿试一试, 大胆尝试地去玩, 幼儿通过自己多次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发现, 圆的物体能滚动, 不是圆的物体是不能滚动的, 从而产生探究科学活动的欲望。

丰富材料的存在也激发着幼儿不断思考的欲望, 美术教学活动《多变的颜色》中幼儿先了解出示的各种颜色, 通过让幼儿玩颜色的环节中, 将黄色加蓝色变出绿色, 红色加黄色变出橙色, 实验操作是具体形象的, 幼儿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材料起到了提高幼儿探索的兴趣, 调动操作积极性的作用。

材料的投放, 不断地变换, 能唤起幼儿独立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幼儿合作伙伴, 要尊重幼儿, 倾听他们的意见, 共同动手操作, 共同发现问题, 共同寻找答案。师与幼之间的心灵与智慧的碰撞, 经验与情感的交流, 双方的支持与鼓励, 正因为教师以这种伙伴角色参与幼儿的探究活动, 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自发的、主动的、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究。

三、积累广泛丰富的经验, 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的情感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的时代,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需要一批具有广泛而又丰富科学素质的人才, “科技兴国”所要求普及科学知识的首要对象就是幼儿, 在幼儿时期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探究又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特点, 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探究, 不只是单一的学习, 需要幼儿不断地参与— 观察—了解—认知, 同时, 还要从多方面地获取知识, 在这过程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幼儿需经历亲身体验, 结合思考, 才能收获经验, 但不是一次二次就能达到目的, 为开阔幼儿的视野, 可通过指导孩子去感知世界, 置身于大自然中, 让他们多看, 多听, 多模仿, 积累感性知识, 丰富生活经验。教师要把科学探究活动做到长期化、经常化, 使幼儿在知识的掌握上得以提升。

我们五月份的教学主题是:《可爱的小动物》, 目标是初步认知小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喜欢动物, 愿意亲近动物, 融入动物的世界, 并和小动物做朋友。结合主题活动, 我常带着幼儿亲近自然界的动物。如:观察小蚂蚁, 毛毛虫, 树上是谁在唱歌呢?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 会主动向小动物问好, 了解动物喜欢吃什么等一些简单的知识经验。接下来六月份开展的科学活动《夏天来了》, 幼儿初步了解夏天是炎热的, 并掌握驱赶炎热天气的办法。如:开电风扇、空调;到凉快的地方乘凉等。在具备这些经验后, 当幼儿再次观察蚂蚁时, 班上“小问号”明智小朋友就问我:“天气很热, 蚂蚁怕热吗?”我顺应幼儿的发展思维, 反问其他小朋友:“你们大家觉得呢?”幼儿你一句, 我一句地讨论开来:

“蚂蚁都爬到外面了, 我觉得蚂蚁不怕热”,

“蚂蚁爬得很快, 不怕热”,

“我折把扇子送给它, 就不怕热了”,

“我们家有空调, 请你到我家做客”。

……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年龄特点, 教师在活动中要以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和引导着幼儿提问。而要求幼儿独立地提出问题, 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激发幼儿提问时, 幼儿需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 才能勇于提问和争论, 而幼儿提出的问题是那么幼稚, 甚至到令人发笑的程度, 教师如果对这些幼稚的问题表现出可笑、不耐烦, 甚至责备, 这不仅是伤害幼儿的自尊, 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另一个“爱迪生”。所以, 积累广泛丰富的知识经验, 是为幼儿树立自信心, 提升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究做了铺垫。

人类的整个发展取决于科学的发展, 幼儿园是萌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乐园, 知识来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学习, 更有益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开展, 幼儿教师是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引路人。为培养幼儿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才符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篇9:小班体育活动:鸭宝宝学本领

在“小鸡小鸭”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小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已经基本了解,对小鸭跳下水游泳的场景也特别喜欢。小班幼儿已练习过在平地上双脚向前跳、单脚向前跳,他们对从上往下跳充满了好奇,有些孩子甚至会偷偷爬到高处往下跳,如果教师不进行正确方法的引导,幼儿的身体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进行“从上往下跳”的练习,既满足幼儿对“跳”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又能达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利用多种活动发展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要求。

活动目标

1.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基本动作,学会前脚掌轻轻着地。

2.能根据要求调整动作,发展动作平衡性、协调性。

3.体验鸭宝宝学本领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小鸭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已充分了解。

2.物质准备:鸭宝宝胸饰、用对半锯开的废旧轮胎围成池塘、废旧报纸、《春天来了》音乐。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春景中游玩。

幼儿身贴鸭宝宝胸饰入场,在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幼儿做准备活动。

师:鸭宝宝们,春天的天气真好呀,我们到池塘里学本领吧。春天的景色真美,我们到这边来看看,再到那边去看看。我的小宝宝们长得真漂亮,伸出你们的小腿比一比,前面踢踢,后面踢踢,两边踢踢。通往池塘的路有一些水沟,有的窄有的宽,宝宝们勇敢跳过去吧。

(策略:鸭妈妈带着鸭宝宝四处欣赏美景,让宝宝们伸出腿比美,使得身体各关节,尤其是腿部关节慢慢活动开来,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创设用旧报纸折成的小沟情景,有利于唤醒幼儿关于“跳”的原有经验)

2.探究尝试,池塘边学本领。

①自主探究

师:池塘到了,今天我们要学的本领是从岸上轻松地跳进池塘。一起来试试吧,看看哪种方法最好。

②观察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哪些鸭宝宝的动作漂亮,妈妈也来学一学。(请几名幼儿练习跳,教师总结动作要领:双腿并拢,膝盖稍弯曲,落地时前脚掌轻轻着地)

③实践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漂亮的动作。

(策略:此环节的环境创设,利用对半锯开的废旧轮胎围成池塘。在学新本领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最好的方法,引导他们把新学内容与原有经验建立联系。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同伴,起的作用是提升、梳理幼儿的探究经验。幼儿在试试-看看-学学的过程中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难点:跳下时双膝要屈,双脚要并拢,前脚掌要轻轻着地)

3.巩固练习,帮奶奶运草。

师:咦,这边还有一个池塘,里面长满了鸭宝宝们喜欢吃的水草,这个池塘的堤岸有的高,有的低,你们过来吃水草的时候可以选喜欢的堤岸往下跳。

师:宝宝们,鸭奶奶打电话来了,她生病了,肚子很饿,很想吃水草,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先到池塘里把水草捞起来,再去奶奶家。去奶奶家的路上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水沟,可能还会遇到黄鼠狼,当听见黄鼠狼叫声时一定要躲好,等声音消失了再出来。看见奶奶要对她说一句好听的话,比比谁送的水草最多。

(策略: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游戏内容的变化,有效保持了他们对活动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了从学习新知识到巩固新知识的过渡,完成了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练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基本动作。本环节把堤岸、水坑设计得高低、宽窄不同,让幼儿自己选择,以期让每个幼儿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黄鼠狼来了的情景,可以调节幼儿的运动量,同时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对奶奶说一句好听的话,整合了社会、语言领域的教育,充分挖掘了本教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4.放松游戏,池塘中泡澡。

师:宝宝们累了吧,我们到池塘里泡个澡,听着春天里小鸟的歌声,放松放松吧。

(策略:本环节教师用音乐创设了温暖、浪漫的春天情景,幼儿做在水中划水、相互拍脚的动作,达到了放松肌肉的目的)

活动反思

1.游戏化环节,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本活动围绕鸭妈妈带着鸭宝宝到池塘里学本领的主题,通过在春天的环境里散步、互相比美、学习跳进池塘、给鸭奶奶送水草、到池塘泡澡几个游戏化的环节,有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层次性教具,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活动中,提供高高低低的堤岸、大大小小的水坑,体现了“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孩子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篇10: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

一、活动目标:

1、欣赏课件,理解儿歌内容,尝试学说“XX上火车,咔擦咔擦去旅行”

2、在猜一猜、摸一摸的游戏中,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大胆尝试仿编儿歌。(1、理解儿歌内容,并体验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快乐。

2、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二、活动准备:

PPT、《火车开啦》伴奏带、水果图片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1.以游戏进入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1)先听声音。师:听!是什么声音?(《火车开啦》伴奏)师:火车开过来喽(边说边出示火车)。

提问:谁会在火车上呢?(西瓜宝宝)西瓜宝宝要开着火车去旅行啦,我们和西瓜宝宝打声招呼吧。(西瓜宝宝你好!)

师:西瓜宝宝开始说话喽:西瓜宝宝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

提问:刚才西瓜宝宝说了一句什么话呀?(咔擦咔擦,旅行)我们来完整的说一遍吧!

提问:谁知道“旅行”是什么意思?(和好朋友一起去看看美丽的风景)咔嚓咔嚓又是什么声音?(开火车的声音)

(2)师:西瓜宝宝还请了其他水果宝宝一同去旅行,我们来看看他请了谁?(出示苹果)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

师:我要用好听的话把苹果请上火车。“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提问:谁来说说看,我对苹果说了一句什么好听的话?

师:我们一起完整的说一遍吧。

看!它上火车喽!

(3)师:接下来又会是哪个水果宝宝呢?我要用一个好听的谜语让你们猜猜:远看像月亮,近看像镰刀。身穿黄衣裳,剥皮就能咬。

提问:是什么呀?(香蕉)和它打打招呼吧!谁能用好听的话把香蕉请上来。师:我们一起用好听的话把它请上火车吧!“香蕉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香蕉宝宝说你们的声音太小了,我不上火车,你们说大声点我就上车。

师:我们一起再念一遍,念得大声一点好么?

(4)师:接下来要上火车的水果可淘气了,它钻进了我的袋子里。它想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猜一猜它是谁。它有要求的,小眼睛可不许偷看哦!

提问:摸出来了么?是谁呀?(葡萄),我们一起用好听的话把葡萄请上火车吧。(葡萄葡萄上火车,咔擦咔擦去旅行)

2.完整欣赏儿歌。

(1)师:西瓜爷爷请了这么多的好朋友去旅行,它可高兴了,它一高兴就 给我们念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水果宝宝去旅行》。

师: 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香蕉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葡萄葡萄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卡嚓卡嚓咔嚓嚓,水果宝宝去旅行。

(2)师: 儿歌好听吗?现在我们看着西瓜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学西瓜爷爷编的儿歌好吗?(师幼一起来)

(3)我看到许多小朋友已经会念了,这回我的声音小一点,你们的声音大一点好吗? 3.仿编儿歌

师:很多眼睛很亮的小朋友已经发现了,还有一节车厢空着呢。你们还想请哪些水果宝宝上火车?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吧。4.游戏:水果去旅行

(1)师: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想邀请水果宝宝上火车,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水果,请你把它拿出来,挂在胸前。和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轻轻地聊一聊你是什么水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篇11:小班数学活动:送水果宝宝回家

1、引导幼儿按照水果的名称、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大胆的讲述水果的外形特征。

3、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材料。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西瓜水果图片人手一套。

2、苹果、香蕉、西瓜空白的图片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师:宝宝们,你们都吃过水果吗?

你吃过什么水果?

2、幼儿讲述

二、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水果的外形特点

1、出示水果的黑白图片

师:在小朋友的凳子下面有几样水果的图片,请你们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水果?

2、根据幼儿回答,帮助幼儿逐一认识水果(苹果、香蕉、西瓜)

3、展示三种水果的图片

师:让我们跟这些水果宝宝打个招呼吧。

三、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标记送水果回家

1、师:水果宝宝说它们有点累了,让我们送它们回家吧。

2、出示贴有水果的篮子

师:瞧!汽车开来了。数数几辆车?

哪个是水果宝宝的汽车呢?

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孩子,送水果宝宝还要说一句有礼貌的话“苹果宝宝,我送你坐苹果车。”

小结:篮子上贴着什么水果的标记就是谁的骑车,我们把水果送到汽车上还要说一句有礼貌的话。

3、幼儿操作

4、检查操作结果

四、引导幼儿根据水果颜色送水果回家。

1、师:水果宝宝的家到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三个不同颜色的家

师:瞧!这三个家有什么不一样?

3、师:水果宝宝说,平时我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那个颜色的房子就是我的家。

我们的这些水果宝宝平时喜欢穿什么颜色衣服的?那哪个是它的家?

4、师:不要忘记送水果回家时,还要说礼貌的话。如:苹果宝宝我送你会红色的家。

五、结束部分

篇12:小班语言活动《水果宝宝去旅行》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

2.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3.体验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快乐。活动重点:学习理解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水果图片人手一个、西瓜娃娃头饰、PPT 活动过程:

1.以游戏进入情境,熟悉儿歌内容

(1)先听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开过来了?(播放PPT课件)是火车开过来了(边说边出示火车)。原来是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我们和西瓜爷爷打声招呼吧。(西瓜爷爷你好!)师边说边有节奏的拍手:“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谁知道旅行是什么意思?咔嚓咔嚓又是什么声音?(开火车的声音)你和爸爸妈妈出去旅行过吗?你们都是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 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水果宝宝一同去旅行,我们来看看他请了谁?(出示苹果)苹果宝宝也想去旅行,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我们一起来请苹果上火车。“苹果苹果一起去旅行吧”老师把它编成了好听的话来请它上火车。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请苹果宝宝上火车。

师幼一同说。我们来看看苹果宝宝有没有上火车。

(3)这里又是哪个水果宝宝呢?谁会用刚刚好听的话来说一说。请个别幼儿来说。

(4)老师这有一个谜语,你们猜猜是谁来了。它长得圆圆的,有好多好多颗圆圆的,穿着紫色的衣服,是谁啊?(葡萄)原来是葡萄,那位小朋友用好听的话请它上火车啊?(请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念一遍)

反思:多媒体具有声音,有颜色,有图像,能够更形象的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用听音乐猜想是什么,能够幼儿开发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开火车的动作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倾听的好习惯,鼓励幼儿大胆的说话,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2.完整欣赏儿歌。

(1)西瓜爷爷请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去旅行,它可高兴了,它一高兴就给我们念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水果宝宝去旅行》。边伴奏边念:西瓜爷爷开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苹果苹果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香蕉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葡萄葡萄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咔嚓咔,水果宝宝去旅行。

(2)好听吗?现在我们看着西瓜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学西瓜爷爷编的儿歌好吗?(师幼一起来)

(3)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们上来表演了?谁愿意请举手。(请个别小朋友上台念儿歌)

反思: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的说话,锻炼语言发展能力。边说边做动作有利于幼儿完整的理解儿歌内容。3.仿编儿歌

(1)可是呀,还有一节车厢空着呢,谁想请别的水果宝宝上火车?那你会用好听的话来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吗?(幼儿自由创编——幼儿:菠萝菠萝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

(2)小朋友们真聪明,西瓜爷爷真高兴,西瓜爷爷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请你把它请出来,挂在胸前。

(A)看一看后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香蕉——黄黄的,像月亮)还有谁拿到的和它是一样的。

(B)谁还拿到其他水果宝宝的?(草莓——红红的,像一个小爱心)(C)谁拿到的是不一样的?和大家看看。还有谁是不一样的?(苹果——红色的)(3)现在我来做西瓜爷爷,请你们这些可爱的水果宝宝去旅行,我给水果宝宝准备了四节车厢,每一种水果宝宝坐一节车厢,可别上错了车箱哟。我请到什么水果宝宝什么水果宝宝上来去旅行,小耳朵可要听仔细了。(4)师带幼儿围场地一周带着水果宝宝去旅行。

反思:创编环节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大胆的用语言和老师交流。让幼儿集体参与表演满足了幼儿的参与欲望,并使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体验。

活动反思:针对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整个活动中我突出强调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幼儿对水果发生兴趣,尝试猜想,引导孩子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儿歌内容。这个活动过程,也是我给孩子创造一个想说、敢说、愿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活动一开始,我播放火车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然后出示西瓜爷爷,自然的导入儿歌的教学,幼儿很快进入角色,随着一个个水果娃娃的出现,学习了“××宝宝上火车,卡嚓卡嚓去旅行”的句式。在完整朗诵儿歌时能利用圆舞板的伴奏,使孩子更好的感受儿歌的节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之一,所以在最后的环节我加入了开火车的游戏,请孩子们扮演不同的水果宝宝,老师扮演西瓜娃娃,邀请水果宝宝上火车,去旅行,在师生的互动中结束活动。

篇13: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1.根据小班幼儿的知觉和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及实践经验, 我们发现投放会响、发亮、好玩有趣、现象明显的材料更能引起小班幼儿的兴趣, 进而引发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例如《身边的风》《做妈妈的好帮手》等活动, 我们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制作和投放的材料。幼儿通过自己感触和生活经验, 能够很快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的参与探索, 为科学活动中核心概念的把握打下基础。

2.材料投放的品种不宜过多, 材料呈现的科学现象应是非“A”即“B”。在实际的科学活动教学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误区, 即教师认为投放的材料越丰富越好。其实, 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 投放的材料越多, 如果再没有主题, 就会对幼儿的选择造成障碍, 使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好事情。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显得更加明显, 他们以单向思维为主, 因此投放的材料也不能超过两到三种, 而且这些材料还有排他性, 即材料呈现的科学现象应是非“A”即“B”。比如, 我们做沉浮实验, 教师提供的材料最好要么沉、要么浮, 以便于幼儿做出正确的选择。

3.材料的材质也不应太多。过多的材质, 幼儿容易产生混淆, 不能完全记住。如在小班做“磁铁宝宝找朋友”的活动中, 第一次, 我们投放了铁钉、石头、布条、羽毛、积木等材料, 并引导幼儿自己拿着磁铁去验证到底哪些能被吸住, 实验的过程很顺利, 但是在表达上幼儿却出现了障碍, 原来是他们忘记了都有哪些材料。课后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并在第二次设计的过程中, 只选择了布条和铁夹两种材料, 结果幼儿就很轻松地从这个实验中感知到了磁铁的特性。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 在小班科学活动中, 教师投放的材料不用面面俱到, 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投放幼儿容易认识和表达的材料,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实验的效果。

4.材料选择要生活化, 贴近幼儿的生活, 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小班幼儿接触到的生活范围比较小, 生活经验薄弱, 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也比较弱。根据幼儿认知“朴素理论”, 幼儿不是通过间接的阅读或者是倾听家长或者教师的教导来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感知周围世界的。因此, 在投放活动材料的时候, 教师就要注意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 或者是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迁移便能感知来投放适宜的材料。如幼儿熟知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 能考虑幼儿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 通过操作探索, 培养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 也能有利于幼儿进行表达表现。如《有趣的声音》, 我们在响罐中投放了大米、花生、红枣、黄豆等材料, 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的材料, 幼儿基本都见过, 对它们的特性掌握得也比较详细, 也能较准确地进行表达, 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直接的帮助。反之, 如果我们选取的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 幼儿在感知的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认知, 对后面的探索活动就会形成障碍, 教师操作起来也就有很大的难度了。

5.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要有游戏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富有儿童情趣, 贴近幼儿的生活、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材料是我们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的学习大部分还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因此, 在设计科学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 以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和持久度。如《电动玩具》的科学活动中, 我们精选了多种典型的电动玩具, 幼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到紧张有序地完成多项活动。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课堂的教学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对材料进行恰当介绍, 游戏性越强, 幼儿越是有兴趣, 这在低幼儿童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而, 我们在《水果沉浮》的科学活动中, 我们根据正热播的动画片《水果总动员》, 设计了拟人化的“演员”, 小班的幼儿特别容易接受, 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且具有探索性, 在后面的记录活动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愉悦感。

6.材料的投放要难易适中, 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 关注幼儿的需求和他们的发展水平, 太难或太简单的材料在操作时不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小班科学活动《不喝水的蜡》。教师在第一次活动探索时投放的材料现象明显, 幼儿将小船放入水中时讨论为什么有的小船沉了, 有的小船没有。幼儿根据这个验证的想象来判断涂上蜡的小船不会沉下去。因为需要推理能力, 因而有许多幼儿虽然嘴上回答是正确的, 但其实还是不清楚其中的科学奥妙所在。小班的幼儿在个体差异上尤为明显, 因而在分组操作时要提供难易适中, 多层次的材料, 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篇14: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一: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用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愿意与老师、同伴交流,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话。

3、乐于尝试仿编儿歌。

二:活动准备

火车声音、音乐伴奏带、火车大背景、各种水果、小火车图片人手一张,记号笔人手一支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儿歌的内容

难点:仿编儿歌

四:活动过程

1、以游戏进入情景,熟悉儿歌

(1)小朋友们我们来听一段声音(播放火车声音)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西瓜爷爷开着火车准备去旅行啦!(教师边念火车的声音边出示火车大背景),我们一起来学学火车的声音吧!(师幼同时发出火车的声音)师边说边有节奏做动作:“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这句好听的话。

(2)西瓜爷爷还请了其他的水果宝宝一起去旅行,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吧,(出示苹果)是谁啊?(苹果)老师要用好听的话请苹果宝宝上火车,小朋友们仔细听:“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师幼一同请苹果上火车)

(3)小朋友,穿着黄色的衣服,长得像月亮的水果是谁啊?(幼回答香蕉,教师出示香蕉)那谁会用刚刚我们学的好听的话请香蕉上火车呢?(请个别幼儿回答后全体小朋友一起念一遍)

(4)老师这还有一个谜语,你们猜猜是谁来了。它长得圆圆的,有好多好多颗圆圆的,穿着紫色的衣服,是谁啊?(葡萄)原来是葡萄,那位小朋友用好听的话请它上火车啊?(请个别幼儿回答后集体念一遍)

(5)西瓜爷爷请水果宝宝们坐上了火车,咔嚓咔嚓,水果宝宝去旅行。

2、完整欣赏儿歌

(1)西瓜爷爷请了这么多的小客人去旅行,它可高兴了,它一高兴就给我们唱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他的名字叫《水果宝宝去旅行》:西瓜爷爷开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苹果苹果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香蕉香蕉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葡萄葡萄上火车,咔嚓咔嚓去旅行。咔嚓咔嚓,水果宝宝去旅行。(师边念边播放音乐)

(2)小朋友们好听吗?现在,我们看着西瓜爷爷开的火车一起来学唱这首儿歌吧。(师幼随音乐同念儿歌一遍)

(3)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们上来表演了?谁愿意请举手。(请个别小朋友上台念儿歌)

3、仿编儿歌

(1)小朋友们你还想请什么水果上火车啊?你们可要用好听的话请它上火车哦。(请个别幼儿回答)

篇1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类食物要洗干净后再吃。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洗水果。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从家中带来各种水果(苹果、梨、桃子、香蕉等)。

2、布袋、人手一只小盆。

活动过程:

1、游戏:摸摸是什么?

·将水果放在神秘布袋内,幼儿蒙着眼睛,伸手在袋中摸水果。

·提问:你摸到的是什么?

2、讨论:吃水果的好处。

·知道水果水分多,维生素丰富,多吃可以让我们幼儿长得又白又健康,漂漂亮亮。

3、给水果宝宝洗个澡。

·幼儿观察水果表面。

·了解水果表面很脏,知道水果洗干净才能吃。

·教师和幼儿共同洗水果。

·洗的时候要把水果的每个地方都洗到,不要把水溅出来。

活动建议:

1、可以让幼儿品尝洗干净的水果。

2、与家长联系,鼓励幼儿在家也要讲卫生,洗水果。

活动评价:

对洗水果感兴趣,愿意动手洗水果。

反思:

能够通过与环境、同伴、教师的互动并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反面

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的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能把握教

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以自己最小的支持及教学技能促进幼儿最大

限度的发展。在活动中师幼互动默契,教师也能依幼儿的需要调整教学。在这节

课中教师的优势是调动孩子想要动手的兴趣,并适时发现掌握孩子的问题。如果

这节课要重新上,我会将结束部分改为和孩子动手一起做好吃的水果沙拉。延伸

孩子动手的兴趣。

篇16: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了解猕猴桃的主要特征。

2、能运用多种方法去找寻观察水果的特征,提高观察感知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力。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感官标记、特征标记若干,香蕉、橘子、猕猴桃、苹果图片、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出观察任务。

PPT:你们看,这是谁呀?(苹果)是的,苹果宝宝今天要过生日了。她要请很多宝宝一起去和他过生日,谁想去?(我想去)你们都想去对吧。

二、用各种感官观察各种水果特征

1、摸一摸,猜一猜师:那苹果宝宝还想请你们带一样礼物去,就藏在小布袋里,你先摸一摸,猜猜看里面是什么宝宝?(苹果、香蕉……幼儿自由猜测)出示“手”标记师:请你们把一只小手悄悄地伸进去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毛毛的、光光的)出示“毛毛的”“光光的”图片

2、看一看师:到底是什么,我们打开来看一看?

出示“眼睛”图片师:呀,你们手上的这些宝宝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啊?(我长的是圆圆的、长长的……)师:是什么颜色的呢?

出示颜色图片小结:原来这些宝宝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黄色、有红色、有橘色,还有的……这个宝宝是什么颜色的?

3、认识猕猴桃出示猕猴桃师:棕褐色的宝宝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师:猕猴桃摸上去……?(毛毛的)师:谁的摸上去粗糙的?把摸上去毛毛的宝宝举起来。

师:谁的摸上去光光的?光光的把宝宝举起来。(错控,纠正幼儿的错误感觉,让幼儿比较摸光光的和粗糙的水果)粗糙的现在不举起来。

三、分类、点数,揭示共有名称“水果”

师:这些宝宝啊,他们都要带到苹果宝宝家去了,那他们去的时候我们让他们排排队好吗?(好)

1、排排队师:排排队,来橘子先来排队。

2、数一数师:数一数,来了几只橘子宝宝。

苹果排队,数一数香蕉排队,数3、揭示水果名称师:好,我们来看看,苹果宝宝要请这些宝宝一起去。“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逐一出示水果图片)有的是苹果宝宝,有的是香蕉宝宝,还有是橘子宝宝,最后有猕猴桃宝宝,小结:老师告诉你们,苹果宝宝和香蕉宝宝、橘子宝宝、还有猕猴桃宝宝,这些宝宝,他们合起来,合在一起有一个大家都可以叫的名字,共同的名字叫“水果”

四、给苹果宝宝过生日、品尝师:今天是哪个水果宝宝过生日啊?(苹果)那你们会唱生日歌吗?我们一起来给苹果宝宝过生日!

1、唱生日歌2、品尝:猕猴桃师:你们吃过这个嘛?(吃过)他里面有什么?(黑黑的籽)是什么颜色的?(绿色的)。

切猕猴桃观察小结:用手摸摸猕猴桃外面是粗糙的,切开看看里面是绿绿的,那我们再用小嘴尝一尝,猕猴桃是什么味道的?尝完去告诉后面的爸爸妈妈和客人老师,也可以请他们尝一尝。

教学反思:

对于幼儿来说,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选用对了本课,并运用了观察、触摸、品尝、介绍、制作的方法来了解水果,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且兴趣非常的高!同时向他们渗透一些蔬菜和水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育他们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摸水果、品尝水果、扮演水果来加深幼儿对水果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它们的颜色、形状、味道、以及果肉的颜色、质地,再通过描述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把游戏、学习溶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知识,也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篇17: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

一、导入环节中的语言技巧

将必要的导语变无效提问为直接简要的陈述

例1:

[分析]:

这一段开场白是吹泡泡活动中必要的语言:启动活动、交代名称, 既然无法省略, 那怎么讲才能尽快进入主题呢?

首先, 这是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 教师没有做其他可供幼儿选择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他就是要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的体验。对此, 幼儿没有其他选择, 而可以自主选择的部分在活动过程的后面环节里;其次, 玩的愿望其实是在紧随其后的吹泡泡实际体验中获得并得到强化;再次, 在此处提问显然是一种“伪征求意见”的形式, 无法实质面对幼儿不同的想法。所以, 修改为第三次教学的语言形式。

二、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例2:

(1) 不用排比式地提问,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帮助幼儿明确要思考的重点、难点, 为继续学习作铺垫。依次提问能帮助幼儿有序地思考。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明确重点:知道泡泡棒是正方形的;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引出难点:泡泡棒的正方形口能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这两个问题依次提出, 为的是启发幼儿关于“棒与泡泡的关联”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按照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顺序提问。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顺序是:○、□、△, 所以将出示“△”调整为在“□”之后出现。

(3) 力求问题与教具出示的一致性。当幼儿看见的是时,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形?要回答是什么形状确实很难, 幼儿尽管犹豫了一下, 还是能够说出;但用遮挡法, 遮住泡泡棒的手柄, 突出△部分, 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匹配, 也才是幼儿口中的三角形。

三、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技巧

例3:

例4:

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有效使用, 能够引发幼儿主动表达, 促进认知。用泡泡棒沾上泡泡水, 从不同形状的洞洞中吹出的泡泡居然是一样的, 这与幼儿在活动“猜想”部分的结果大相径庭, 是很有因悬念而获得的意外惊喜。而这个惊喜虽是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但还没有归纳总结, 多数孩子还沉浸在吹泡泡、玩泡泡的快乐中, 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操作过程, 观察、比对记录表, 需要教师用夸张、惊讶的表情、语气, 手势的指引、适宜的停顿等, 恰当地留下空白部分, 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回答来发现其中的趣味。

四、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例2中, 教师原来的提问语是“能吹出什么形的泡泡”, 后来修改成“能吹出什么样子的泡泡”,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们知道, “圆形”等用“形”字表述是用来描述平面的, 而泡泡是立体的, 那么提问就应该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什么形的”。

形状和形体是不同的几何概念, 教师的提问与答案应具有概念上的准确性, 才不会误导幼儿, 造成他们对平面与立体的混淆, 才不会影响其今后关于几何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学习数量时, 有的教师使用量词不够准确, 把一支香蕉说成“一个香蕉”, 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椅子”, 一面钟说成“一个钟”, 等等。这样给幼儿造成量词搭配的错误认识;再如, 明明是在比较粗细, 却说成比较大小。因此,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自身不准确的语言, 导致“科学”两字发生偏差。

五、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1) 明确活动内容。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 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

(2) 启发、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3) 为幼儿营造层次清晰的思维环境。

(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上一篇:三国演义人物赏析周瑜下一篇:关于大力推进三明市城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