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024-04-27

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精选11篇)

篇1: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1、他还是个不经事少年,不足以担当此重任。

2、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很满足自己的现状。

3、一瓶水,一个问候,尽管不足为奇,但却不乏温暖。

4、那次试验因为准备不足,终于宣告失败。

5、我们应该有自以为非的精神,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6、这些都是小事情,不足为奇,不过偶然想到,举例而已。

7、你这种轻率躁急的毛病,如不彻底改掉,必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8、他们的思力不足,不足剖析入微,鞭辟入里。

9、这次我们准备不足,花费的资金早已超额了。

10、鸡鸭牛马这些城里罕见的动物,在乡下可就不足为奇了。

11、新鲜黄油的分配量不足。

12、初学滑冰的人偶尔跌倒也不足为奇。

13、他固然是毫不足取,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那主要应该怪我自己。

14、通过这次语文测验,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15、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授的称呼是不足于令人信服的!

16、我们要善于绝长补短,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17、年轻人经验不足,工作中难免出现差错。

18、他已经挤垮了三家公司,但仍未罢手,还在进一步行动,真是巴蛇吞象,人心不足啊!

19、经验告诉我们:单凭暴虎冯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餘。

20、或先天缺陷,半路出家而管理水平不高,经验不足。

21、他的作品使人读了之后受益匪浅,获益良多,用不同凡响来形容不足为过。

22、愚昧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

23、浪花是否飞溅,是否怒遏船身,不足挂齿!

24、这点小困难,不足挂齿,我们会很快克服的。

25、这点小事不足挂齿,您就别客气了。

26、显然不是,有些甚至不足挂齿。

27、这些处罚对于巨大的造假收益来说根本不足挂齿。

28、我国的律师收费很低,全国加起来也不足挂齿。

29、至于说五行学说的原始本性已不足挂齿。

30、这人性情浮夸,不足与谋。

31、这家工厂虽然也取得了某些经济效益,但他们的有些做法,却是不足为训的。

32、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33、不实事求是,凡事听上面的,这是不足为训的。

34、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35、他对孩子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6、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37、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38、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39、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0、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41、这种只要个人自由的思想,不足为训。

42、这点小错误不足为训,你不要老记在心上。

43、扶不起的刘阿斗,诸葛亮硬扶,此乃愚忠,不足为训。

44、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乘飞机出行已不足为奇了。

45、中国足球队输球真是不足为奇。

46、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用手机已经不足为奇了。

47、古代在沙漠上出现强盗是不足为奇的事。

篇2: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不足、有缺陷的地方。

白璧微瑕 [ bái bì wēi xiá ]

洁白的玉上面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有些小缺点。

一无可取 [ yī wú kě qǔ ]

篇3: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直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忽略, 这使得无论是词语本体研究还是词语教学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其实, 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 还应该有大量的词汇作基础,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含义,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学会汉语, 语法也才会管用, 这是因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也只有依托词语才得以存在。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里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他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含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

词语的文化含义是如何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中去的呢?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

1、感情渗透

由于文化含义是“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那么这意义必须是社会统一约定而成的, 而非个人的, 它的产生, 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进行的感情渗透, 如“狐狸”, 它的语言意义是:哺乳动物, 外形略像狼, 面部较长, 耳朵三角形, 尾巴长, 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正是聪明、警惕性高, 且多在傍晚外出觅食, 天明始归的习性, 给人来感觉不是善类, 所以才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媚”、“狐狸尾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在民俗文化中, 狐狸一直也是妖精的形象出现, 狐妖也成为庞大妖精群体中无与伦比的角色, 一直属于淫祀范围。

2、修辞手段

但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又赋予了词语所指称事物的引申、借代、象征意义。“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的是不能克服困难, 达到目的, 就不是英雄豪杰, 而并不是指不登临长城就不是英雄的字面意思, “长城”词典释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 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 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坚强毅力, 体现非凡的技术成就, 所以《新唐书》中有“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又有“自毁长城”, 指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这是从长城的保卫义引申出的。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苏绣作品以及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壁毯上的巨幅长城画像, 他象征的是古老而坚强的中华民族, 而并不单纯是中国的长城。

3、文学典故

还有的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关系不是很大, 而是由谐音或者文学作品、典故产生。如“柳”, 本为植物名, 属落叶乔木, 又与“留”同音, 形态丝绦下垂, 彷佛是不忍离去, 暗喻离别。另有文学典故《诗经.采薇》又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水逐桃花去, 春随杨柳归。”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等等, 于是, “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谐音的还有“梨”与“离”, “鱼”与“余”。文学典故赋予词语的文化含义可谓蔚为大观, 如“红豆”表现“爱情”, “蜡烛”一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用而来。

三、词语的文化含义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 但是,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 相同事物, 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 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 但在有时, 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 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 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 是就其整体而言的, 但是, 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 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 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 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 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 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 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 一套语言知识 (一种语法)

(2) 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 (一部百科知识)

(3) 一套推理规则 (一种逻辑) 。

显然,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 同中国人进行交际, 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 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极为重要。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结构和变化, 有些词语本身又体现了结构关系, 组成句子又有语法关系, 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语音和语法, 可以说,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然而, 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难怪张志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语言, 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四者之中, 从教、学、使用的角度看, 相对的讲, 语汇是比较难的”。

1、词汇教学原则

词语教学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不当的教学方法, 还会造成一知半解、语用不当甚至偏误化石化现象。

(1) 简明原则。教师首先要使用学习者已经学过的词语, 使他们能够接受, 避免用学习者不懂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语, 这样会陷入后面的始终是对前面的不懂词的解释中, 另外, 教师用的语句也宜简短, 切忌用复杂的句子。

(2) 分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中高级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以及一些构词法, 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

(3) 用法原则。从常用句式, 常用搭配, 常用语境等方面着手, 不仅使学生知道意思,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 只学习词义, 但不知如何使用, 这只是知识的学习, 而非技能的掌握。

2、词语整体释义

就是将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法。

(1) 直接法。就是用图片、实物等形象的手段或者直接用汉语来解释使学习者获得词义的方法。又可分为直观法, 如“门”、“钢笔”等等以及动物、水果、颜色等词语, 可以直接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简单明了。

(2) 翻译法。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这一方法很重要, 直接、迅速, 但是, 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它们在搭配以及文化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到一定阶段后, 要尽早摆脱翻译法, 用汉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文化含义解释法。注重文化含义的解释, 并将此与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

3、词语分析释义法

语素分析释义法。汉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具有自由性, 可以独立成词, 又具有活动性, 可以构成新词。正如吕必松先生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基本上把词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一直不太重视语素教学, 其实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是一个不该忽视的方面, 应该考虑把语素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偏重于汉字结构的教学, 对于汉字的字素、字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汉字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记忆和对形体、笔画的机械模仿。汉字难加大了词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要解决词语难学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语素教学, 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 他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很强, 而且其中许多是单音节语素本身是词,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 就可以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成年人, 他们母语系统已经建立, 具有一定的语义推导能力, 引入语素分析教学法, 通过字与字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 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 并且在掌握有限汉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字义推导能力。

4、虚词教学法

虚词是表达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手段, 意义抽象, 不能单独成句, 也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实例, 因而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就词讲词,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反而却解释的越来越复杂, 其实,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 他们本身已经具备母语语言系统的推导能力, 我们在讲解该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使用的条件限制, 具体的位置, 搭配等强调过后,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或者情境语境进行讲解, 不仅对此词义理解, 而且对词语的运用也能较好理解。

虚词中有很多词, 尤其是关联词语, 很多时候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成对出现, 如:只有……才……,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等等, 在教这些虚词的时候, 教师应该指明具体的搭配规则和使用情况, 有些还要强调其二者搭配不可替代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以有效避免学习中搭配不当引起的错误。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 也要懂得词语的文化含义, 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改进词语教学法, 找出适合课堂、教学对象的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志公.语汇重要, 语汇难[J].中国语文, 1988 (1) .

篇4:抖擞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一、抖擞词语的解释

亦作“ 抖藪 ”。犹搜索,寻找。《方言》第六:“铺颁,索也。东齐 白铺颁,犹 秦 晋 言抖藪也。” 郭璞 注:“谓斗藪举索物也。” 戴震疏证:“藪,亦作‘擞’。” 宋 刘克庄《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抖擞空囊,存留諫笏,犹带虚皇案畔香。”《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以手举物而振拂。

二、抖擞词语的近义词

兴奋 [ xīng fèn ]

矍铄 [ jué shuò ]

焕发 [ huàn fā ]

三、抖擞词语的造句

1、春风中,人们走进自然,放飞身心,精神抖擞着,筋骨舒活着。

2、观众台上满是一展歌喉的精神抖擞的老人们,操场也已被打篮球的少年们占据了一大半儿。

3、草坪中央还种着两棵挺拔,高大的鱼尾葵显得那样精神抖擞。

4、我们脱掉鞋迈进沙滩,那清凉的海风夹杂着一些咸的味道,扑面而来,让整个人都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5、玉米长得高高的,精神抖擞,像一个个守卫兵。

6、同学们都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个个显得精神抖擞。

7、这时,黄土大地上的一切好像洗了一个凉水澡,显得精神抖擞。

8、春天让我精神抖擞,信心倍增,我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准备去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9、群雁在霞光中抖擞着翅膀,悠然地从草地中飞起。它们排着‘一’字飞上天空,像出征的战士,呼喊着,歌唱着,声音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10、荷叶田田,碧水湾湾,莲子抖擞,风送荷香,正是晚夏初秋时节。

11、踏出新一天的脚步,打开窗,举起双臂,伸个懒腰,抖擞一番精神。

12、忙碌的工友,累了,坐在老柳树下歇息片刻,便精神抖擞。

13、他使出一股犷野的力抖擞一下,大吼一声,把所有的房客吓得大叫。

14、望着每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革命老前辈的照片,以及那些代表着历史意义的文物,全员肃穆,肃然起敬。

15、伫立在房前的阡陌上,依偎在古老的木门旁,佝偻的父母才精神抖擞,笑逐颜开。

16、在西宁,终于为我的爱车换了前档玻璃,它又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了。

17、围着营地抖擞抖擞精神,在隔壁帐篷要了一碗刚煮好的醪糟蛋汤喝下,总算让身体恢复了几分温暖。

18、穿过玉泉广场的道观,华山门前此刻已经聚集了数以百计的登山者,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抖擞精神,都在为夜战做准备。

19、古城的斜阳仍高挂在苍山顶上,城墙上逆光下的女墙、旌旗更是威风抖擞,迎风屹立。

20、奋斗、坚持,潇洒地穿过驿站,挥一把汗水、抖擞精神再驶向下一个驿站。

21、一路美景,一路匆匆,当疲惫来袭时,听说前方还有以镜为名的海子,其倒影之美能称霸九寨沟,大伙又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22、趁此时机,雨幕撩去,太阳光抖擞神威,喷薄光华,洒遍大地,火辣辣般,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令炎热干燥,愈来愈甚。

23、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走路脚底生风、精神抖擞,那吃起肉来如狼似虎,大有风卷残云、气吞山河之势。

24、大街上,店家一个个抖擞抖擞精神,拍打拍打到处的霉味,笑迎四方来客。

25、行至山间野陌,草木凋零,然而却远远地看到一丛丛金灿灿的菊花,正在那枯瘦的树木之间,开得火热,且精神抖擞着。

26、人们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面若桃花胜似桃花。

27、羊城的冬天,像春天一样,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百花齐放,绿树精神抖擞,小溪缓缓流淌,湖水清澈见底。

28、湿巾擦擦脸,抖擞抖擞精神,拎起包包,跟随着一大波人,慢悠悠的下了车。

29、服务员又来了,精神抖擞地递上了两张讲究的菜单。

30、不料,女人兴致勃勃,抖擞精神,积极配合,男人却力不从心,久唤不起,勉强挥枪上阵,不一会却就铩羽而归,雨散云收。

31、出了观门,李白已经翻身上马,一手挽着马缰,一手掐着腰,顾盼自雄,精神抖擞。

32、李通则仍旧精神抖擞地爬着,仿佛很习惯这样的穿窬生活,我和大宝都是又累又饿,只机械地爬行,没心思说话。

篇5:丢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失去;遗失。 老舍 《四世同堂》三:“ 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太监》:“用这颗珠子做的珠顶冠,我曾经戴用过,伪 满 垮台时把它丢失在 通化 大栗子沟 了。”

二、丢失词语的近义词

损失 [ sǔn shī ]

丢掉 [ diū diào ]

丧失 [ sàng shī ]

三、丢失词语的造句

1、管理部门对仓库中的货物丢失承担全部责任。

2、我们的生活就像是在执行,思考是指南,没有向导,一切都会停止。目标将会丢失,力量将会消失。

3、然而,这项发明并没有丢失,美国儿童仍在这样做。

4、空气中游离着的却是忧伤的气息,我把自己丢失在了九月的暖风中,咀嚼着离别和忧伤,心痛到无法呼吸,任泪水肆意在脸庞流淌。

5、地上是厚厚的一层,现在的小伙帮们,都在忙着学习,也丢失了那幅孩子们在林间捡树叶嬉戏画卷。

6、在一个黄昏的时候把她丢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那里只有一片黄昏留下的影子了。

7、他是个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成天奔波学业,却没有丢失自己的一团热情之火。

8、黑暗,让我丢失了快乐,迷失了方向。

9、丢失的钱可以赚回来,同样丢失的自信也能找回来!

10、其实,我们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乐观就会越多,当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也就是丢失了整个世界。

11、生活亦是如此,如果你只对它的残缺抱以失望,看不到希望,那么就意味着你的灵魂已经丢失了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

12、手里一份细雨,还有一份凋零,错过的是信念,丢失的是泪水,还有一份憔悴,藏着无奈的心情,放下最后的等待,只是为了一个改变,只是为了一个相信。

13、漆黑的夜里你独自来闯,伸手不见五指也让你找不到方向。请你不要到处乱跑,更容易丢失方向。

14、迷茫的森林里丢失了方向,请你不要大喊失望,更不能让泪水淹没了本来就模糊不清的眼睛,静下心来思索,相信你很快就能够看到来时的痕迹,走出那片深邃的迷茫。

15、夜幕低垂,我独自徘徊于红尘一隅,用颤抖的双手,捧起那些所谓的曾经,寻觅那过时的记忆,让我明白,原来你的爱,丢失是一瞬间,寻回却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16、分析着别人的位置,想着自己所在的位置,理解着话语的丢失,自问着事迹的漂泊。

17、故事每一天开始,人生每天开始剧终,只是一个分手,一个断梦,每天哭泣自己一分钟,只是思念不丢失,泪水说再见,重逢的容颜,消失了最真的爱意。

18、古槐树,阳光透过花叶洒落一地的碎影,像那些丢失的记忆。

19、在老年时,会有许多闲暇的时间,去计算那过去的日子,把我们手里永久丢失了的东西,在心里爱抚着。

20、迪拜的治安很好,做生意很有安全感,货物堆放在室外过夜根本不会丢失,街上你也很少看到有荷枪实弹的保安或者警察。

21、我们错过的已经太多了,丢失的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2、丢失的无法找回,除了不能归还的酮体,你依然留下了风景,在心里。

23、夕阳与晚霞同照,一个丢失故乡的人,无言地看着故乡的老屋。

24、感悟的心,总是丢失人生的命脉,回首人生的善良,只是爱情盲目。

25、看人,别看的太真,毕竟别人不是自己,看事,别看的太计较,毕竟自己不是别人,世界变,自己变,人生变,唯一不变的是时间还走,岁月丢失。

26、从童年走向老年,从老年走向童年,人在矛盾中对视着人生中的经验,却丢失了许多赖以生存的年华。

27、柔和的春风,明媚的阳光,失宠的繁花,飘飞的柳絮,让我重新找回丢失的灵魂。

28、人可以输,也可以无缘,但是不能太懒,忘了昨天的人,没有明天,丢失人生的路,就好忘记最初的相信。

29、一辈子,总有一段时间属于自己,一生,总有一段努力,总有一段丢失,让自己刻骨铭心,路自己选择,人自己做,那么自己的事业自己改写。

30、人穷了没事,只要努力就好,人苦了没事,只要有信心就好,不窝囊就好,不丢失人格就好。

31、看,时间已经丢失在春天,而未来还有秋天,我们的路还要走下去,不要因为夏天的丢失,而一直保护冬天的味道。

32、一路走来,丢失了太多幼时的幻想,青春的理想,秋天的收获。

33、女人要为自己活着,不管人生精彩与否,都不要在爱情中迷失自己,丢失自己。

34、话多了自然会失去自己的诺言,而事多了自己丢失自己的誓言,不要轻易的说话,不要轻易的等事,话是自己最好的衣服,而事能陪伴一世回忆。

篇6:抵抗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抗拒,抗击。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他们也就非常之‘驯服’,对着外国大财神总是‘镇静而无抵抗’。”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四:“要他们的队伍,在敌人进攻时,向后撤退,不要抵抗。”

二、抵抗词语的近义词

抵御 [ dǐ yù ]

违抗 [ wéi kàng ]

抵触 [ dǐ chù ]

三、抵抗词语的造句

1、不幸的是,这些药物非常有毒,会削弱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

2、我军歼灭了敌人,但敌人也顽强抵抗。

3、它能抵抗磨损、碰撞、海水和脂肪烃。

4、我们的士兵抵抗了敌人的攻击一周。

5、这座城市抵抗了敌人的攻击达两周之久。

6、他们意识到,面对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军队,抵抗无异于自杀。

7、对疼痛的耐受性降低,对感染的抵抗力也降低。

8、抵抗垂直抗性的寄生群体可能经历许多基因控制的增量发展。

9、继续这样做是错误的,以便故意抵抗。

10、反对党威胁要发起一场民间非暴力抵抗运动。

11、当敌人进攻时,我们没有抵抗。

12、他们明白敌人正试图通过消费来压制他们的抵抗。

13、埃及人对侵略者作出坚决的抵抗。

14、在极端温度、干旱、高盐和其他胁迫的情况下,植物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许多基因和抵抗非生物胁迫。

15、基体应为马氏体,能够抵抗冲击,变形小。

16、天空沉甸甸的乌云笼罩着大地,一阵阵的狂风吹打着路人,他们带着围巾、穿上手套,抵抗了寒风刺骨的北风。

17、单薄的外套已难以抵抗清晨刺骨的寒风,呵出的气息也加带些许寒意。

18、人在饥寒的时候,求生的欲望驱使,体内迸发出来奇异的免疫能力,可以过滤抵抗野草野菜的毒性,达到活命的目的。

19、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和稳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过半数的动植物就栖息在热带雨林,生物演替速度极快,雨量充沛,气候炎热。

20、小草顽强地抵抗风雨的摧残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成为大树,即使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想。

21、音乐无愧于最完美的语言,直教这些性格迥异喜好不同的人完全没有抵抗力量。

22、只要内心深处保持宁静,没有抵抗不了的诱惑,没有洗濯不净的污垢,没有忘却不掉的伤痛。

23、新陈代谢魅力,是宇宙苍穹大自然精髓,抵抗不住,只能溃不成军。

24、在秋季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

25、秋季,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这时,如果不注意,会很容易得病。

26、秋冬季节,要预防病毒入侵,除了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并加强锻炼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之外,家居清洁卫生必不可少。

27、恍惚间那年,你鲜衣怒马的放纵、风中璎珞乱如飘蓬,我就沦陷了所有抵抗的本能。

28、尽管这样恶劣的天气极具危险性,我们的解放军官兵们还是迎韧而上与抵抗强韧的灾难。

29、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抵抗一般的信号处理操作和特定条件下的几何变换。

30、无论局势怎样变化,法国抵抗运动的火焰一定不能、也绝不会熄灭。

31、他们全镇的人都武装起来,准备抵抗敌人可能发动的任何袭击。

32、芬兰人,土耳其人,中国人以及玻利维亚人正努力地抵抗着。

33、一个生活谨慎的人体内就储藏着极大的能量,能够抵抗各种疾病的侵袭。

34、更让她头痛的是,两个孩子抵抗力太差,经常患感冒,而且病起来总是一起病。

篇7: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篇8:坚固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结实;牢固。宋 司马光 《乞罢修腹内城壁楼橹及器械状》:“楼櫓坚固,器甲精利。” 《<共产党人>发刊词》:“无产阶级的坚固的同盟者是农民。” 坚定。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平伯嬴》:“ 伯嬴 自守,坚固专一,君子美之,以为有节。”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

二、坚固词语的近义词

坚韧 [ jiān rèn ]

扎实 [ zhā shi ]

踏实 [ tā shi ]

三、坚固词语的造句

1、所有组件都装在一个坚固的盒子里,盒子也用来存放工具。

2、古老的荷兰城堡墙又厚又高,看起来几乎很坚固。

3、在工业上,金刚石可以用作工具表面的一种坚固的耐腐蚀涂层。

4、桥梁的拱全由青色石墩支撑,坚固无比,为连接雅拉河北岸的斯旺斯顿街和南岸的圣克尔达路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5、亭子有四个面,四个角上都有一根醒目的三米高的红色的柱子,显得坚固无比,美观而又大方。

6、我们一家努力挖沙筑墙,终于筑起了一座,坚固美丽的城堡,欣赏他能挡住多少大浪。

7、石拱桥比较坚固结实,而且桥上能行人,桥下能过船,桥面也比较宽,两旁还有护栏,使人感觉更加安全些。

8、心灵的恐惧依旧让我困在此地,好似一个坚固的牢笼,或是出不去,或是进不来。

9、家人构筑的坚固的城堡,散发着盈盈一脉的馨香。

10、终于在一个艳阳高照晌午,驴子缓缓抬腿走出了这个让它有生到死,化茧成蝶,历练它意志,坚固它身心的枯井。

11、怀抱一颗感动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

12、丽江是开放的,既无城墙,也无城门;而大理古国曾经的势力,或许从坚固的城墙和巍峨的城楼上即可窥见。

13、迤逦蜿蜒,劈斧斫般巨型石片垒积木似地堆积起来,看似如三维动画刻意堆砌的石林,给人摇摇欲坠之感,其实它却壁立千仞,坚固无比。

14、古老的城墙,是一道坚固的屏障,数百年来,他用自己的躯体保卫了一代又一代凤凰古城的儿女。

15、现在每一层都打上了钢筋,砌上了水泥,给塔身加固了很坚固的身架。

16、外在的财富,也许有一天会因为种.种因缘耗尽,但是内在的财富却是坚固不摧的。

17、沿江边修筑有防洪堤,高大坚固,形同天然的城墙。

18、沉默是金,守口要象一壁坚固的城墙,这是大师级别的人物箴言。

19、混凝土结构小楼房覆盖了久远的历史印迹,建筑材料也是被钢筋水泥所代替,虽然坚固,但已经没有那种古朴的本质。

20、金属灯具光泽好且坚固,大弊端是容易导电、漏电和短路,极为危险。

21、这是一间幽暗的密室,四周没有任何的窗户,全以坚固硬实的石块堆砌而成,密不透风,这些石块奇大无比故而重量惊人,称之为盘龙石。

22、又是一道金属门,只是这道金属门和石屋那道大相径庭,是由表面亚光的合金材质制成,显得既坚固又厚实。

23、即使自己是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也应明白,一枝独秀不算英雄,万木成林那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24、事实上,灵猫消化掉的只是咖啡豆的表皮,真正的豆肉因为相当坚固,因此并未被灵猫消化掉。

25、龙门式移动,坚固耐用长时间使用不变形,使定位精度更加精确。

26、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坚固,才能保证大楼即使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

27、为了训练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军队,弘历下令,在香山脚下修筑了许多坚固的碉楼和城堡。

28、原来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最为坚固的情感,叫相依为命。

29、一声轻轻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坚固的壁垒便会轰然倒塌,长期的误解便能瞬间冰伴。

篇9:诅咒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参观博物馆时,诅咒颠倒了安娜贝尔参观的时间。

3、保守和极端民主的资产阶级都在竞相诽谤和诅咒他。

4、夏至第五天,老天终于受不了万物的诅咒与祈祷,持续一周来降雨,为所欲为的太阳知趣地躲到一边,气温骤然下降,汩汩流淌的雨水带给万物久违的惊喜。

5、秋天的早晨,是白雾表现的最好时机,它把所有的物体都笼罩在它白色的诅咒之下,迷失所有的方向,迷失了人的心。

6、难和痛苦,战争,罪孽啊,这个该诅咒的怪物。

7、与其诅咒天气,不如顺其自然,能在这浩瀚的大海上,听风赏雨,也很惬意。

8、被雨水灌得有些沮丧,情绪莫名其妙的低落,在心中诅咒着这恶劣的天气。

9、忽然,天空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来,旅客上不了岸,都缩在船舱里诅咒老天爷的无情。

10、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没有人能给你光明,除了你自己。

11、他踽踽而去,一个佝偻的、学者的身影,夹杂在他的上帝诅咒的国家公民们之中。

12、忍受我带给你的痛苦,现在作为一个吸血鬼你将被诅咒。

13、堤厄斯忒斯向后一倒,呕吐起来,他向阿特柔斯的子孙作了必然实现的诅咒。

14、嬷嬷曾说过,凡是诅咒都要回到诅咒的人自己身上来。

15、她疯了一般,诸般尖刻的毒骂诅咒滔滔不绝地说来,越说越哭成一团。

16、总之,我们跻身其间的大城市虽然毛病多多,却还没有到可以大声诅咒、大步背离的时候。

17、当飞机的乘务员领着我来到自己的座位的时候,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诅咒了一句。

18、江河无需怨恨海洋,山泉何须诅咒瀑布,你有你的归宿,我有我的道路。

19、戈巴拉跳下汽车,久久望着远去的纳图拉姆,暗暗祷告他有朝一日能为令人诅咒的失败报仇雪恨。

20、一个人如果能把诅咒,怨恨都放下,才会懂得真正的爱。

21、门口挂着汽车车轮,也许是某种形式的诅咒。

22、但却真实地道出了明朝从殉女性那无声的呐喊和对封建王朝残酷野蛮制度的痛恨与诅咒。

23、不久,宫中就传遍了沈阁老的谣言,据说他在一块写有怪字的木牌前面施法诅咒。

24、对于沉湎于此道中的朋友们,无论男女,我并不一概诅咒。

25、不知有多少人诅咒过北京城了,嫌他灰尘大。

26、光天化日之下,阻拦王师,耽误公务,而且为盗贼开脱,甚至诅咒圣人,妖言惑众,其罪不可赦!

27、那里就好象被一个神秘的力量施予了一个遥遥无期的诅咒,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它依然凶险无比。

28、他能自食其果,他的庇护对我们是诅咒,我很高兴看到他怀疑我们,这头黑驴,事实就是如此!

29、你什么你?真的是丑人多作怪,我愿买,你愿卖不就得了,说三道四的诅咒谁呢?

30、十字的诅咒之火好像是所有生物的克星,战争古树仓皇失措的奔跑着,咒骂着十字。

31、我去,吓死我了,狗养娘的兔子,爷诅咒你今晚让人生吞活剥了。

32、该大臣优柔寡断,胆怯,糊涂迟钝,具有一切坏的品质,全军都在痛哭,诅咒他罪该万死。

33、返回见证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之间的剑,刀魂,剑和诅咒,灵魂的边缘,在刀魂四。

34、马克思对那些诽谤、诅咒的言论,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35、随着格罗姆,地狱咆哮英勇的自我牺牲,深渊领主玛诺洛斯被击杀,恶魔对于兽族的诅咒也告一段落。

36、而躲在城市的角落咬牙切齿地诅咒城市。

37、他们一面咬牙切齿只想诅咒,一面摩拳擦掌准备厮杀了。

38、画个圈圈诅咒你,上厕所没有纸。

39、画个圈圈诅咒你,一辈子做我的灰太郎。

40、爱情啊,是一种诅咒,我们都会变成魔鬼的。

41、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的资产者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篇10: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因疏忽而犯的错误。 《管子·山权数》:“ 晋 有臣不忠於其君,虑杀其主,谓之公过。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此 晋 之过失也。”《宋书·向靖传》:“子 植 嗣,多过失,不受母训,夺爵。”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其治於恶人无所贷,至其过失则无所不容。”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他继续大声地叫喊着,‘我们的过失我们自己担当。’” 因疏忽大意而犯罪。

二、过失词语的近义词

不对 [ bú duì ]

差错 [ chā cuò ]

谬误 [ miù wù ]

三、过失词语的造句

1、警方正在调查此事,可能会以过失杀人罪对教练和一些相扑选手提起诉讼。

2、那些司机肯定会被指控过失杀人。

3、聪明人会通过失败对自己进行更改的认识,由此也会变得更具智慧,更加老练。

4、每个角色都曾有过温馨的喜悦,也有过失意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感动。

5、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不经过失败,不经过挫折,不花费较大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

6、人生有一种懂得,也有一种无奈,世态炎凉,别总是总结别人的过失,要总结自己的唯美,内心的感慨,创造人生的价值,自己的改变,唯美的付出。

7、年终岁尾,我们静静回首,走过风,走过雨;我们细品味,有过得,有过失;我们一一总结,所有忧伤,所有幸福!

8、每个年华,我们都有必要对过去的一岁重新加以评估,检讨自己不断努力改进过去的过失。

9、错觉的人生,总有失落的徘徊,人生的担当,总有无心的过失,才知道自己的命运坎坷。

10、一个人,错过失落的机会,失落人生的繁华,总有一个人的一错再错,一个人,要善良,就要躲避敷衍。

11、一句对不起,承受了多少的无奈,一段无心的过失,失去了多少的真诚,后来,人生只是一段残桥,别人看,自己过。

12、每一个言辞,每一个珍惜,错过失落,放弃珍惜,只是安慰的滥调陈词,错错错,一杯奉送。

13、看过大海,想过失落,风景的脆弱,人生的美丽,只是一个人的凋零,是落花无情,是人间不语,也是无奈的苍老。

14、爱情遇上暴风雨,错过失落的心,无奈人生的孤独,错过唯一的年华。

15、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称赞的是他人的善良,而不是过失。

16、茫茫人海,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和谅解,这就是宽容。

17、风筝错过人生的爱意,朦胧人生的画面,最后的相望,只是一种懂得,只是一个再见,爱情分了,思念断了,人生改变了,错过失却了。

18、孤独的心,承受最后的风雨,错过失落的认真,为了等,等了一个思念的包袱,伤了一个等待的梦。

19、想过放弃,想过再见,也想过失去的梦,只是一个妖王,一个风景,还有一首不能回头的诗词。

20、青春的暖却无法温润未来的心,而此刻的心却无法拟补青春的过失,曾经时间飘过,现在泪水飘过,而不知何时自己那颗受伤的心能来过。

21、人生无意,错过失去,人生美丽,失去伤心,还有一份沧桑,无奈最后的离别。

22、错错错,只是思念的一个疲惫,爱情的流泪,人生的感悟,错过最真的梦,错过失落的年华,一段风筝误,一份无缘冷。

23、除了天灾,山屯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错过任何种与收的时节。

24、如果没有尝过失败的痛苦,也不会总结出经验与教训。

25、失去,让自己懂得,得到,让自己看不透,有时候的过失,只是一种疲惫,有时候的无拘无束,只是一种藏在脸上的微笑,放在心里的悲伤。

26、一句话,让我等了一辈子的相信,一个人,总是有些无奈,学会伤感,走过失败,才知道不知道太多,失去也是一种味道。

27、不与富豪交,我不穷,本来你已经飞黄腾达,我已人到中年,曾经闯过,败过失去过,现在已经看淡了,想开了,放下了。

28、过失不会变成错误,在你拒绝承认它之前。

29、庄王听到此恍然大悟,急忙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

30、追忆曾经的过失,遗憾着曾经的疏忽,感怀着怨言带给卿的怅然。

31、非由于承运人或者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的过失造成的其他原因。

32、尽管人们的社会经历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然而人们的过失却往往很相近。

篇11:不足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长期以来, 外语学习者一直关注着自己所说所写的外语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 他们发现自己不仅应该说正确的外语, 还应该说得体的外语。所以, 近年来, 随着双语词典编纂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焦点转向对双语词典编纂特别是词语释义编纂的研究上, 而作为语言学一个较新的分支, 语用学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及语用信息的视角下研究双语词典的编纂。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中的应用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双语词典与语用学从本质上讲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双语词典所关注的是静态意义, 而语用学则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1]。然而大部分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中的作用还是持乐观态度。骆世平 (2001) 强调在双语词典中, “适当的语用说明对成功的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黄建华 (1997) 认为“词目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等值、语体等值, 还应该做到语用等值”。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可以突破双语词典在词语的释义和用法说明以及例证选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并导致双语词典编纂的理念和模式更新[2]。研究语用学原理是否可以应用于词典编纂学特别是词语释义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语用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发展甚至创新词典编纂学。所以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语用学对词典编纂中词目释义方面的影响。

2 语用学应用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必要性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3]。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 所以源语和目的语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语用意义, 即两种具有相同表面形式的词不一定具有同样的语用意义。例如, 汉语中的“你吃了吗”表现的是语言的一种寒暄功能, 是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而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是一个问句, 并且需要对方作出回答。另外, 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有多种语用功能, 而这些语用功能并不可能全部为其他语言使用者所知。例如, 英语中的“Excuse me”既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又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寻求帮助。

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语用信息的不完整将母语词语的语用意义转移到目的语上, 造成语用失误。作为了解目的语的一种重要途径, 双语词典必须要发挥好其中间桥梁作用, 而就现状来说, 大多数传统的双语词典还只是关注词语释义的正确性, 没有具体的语用信息来确保词语运用的得体性。词典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脱离现实的活动, 它是现实世界情景中的交际行为[4]。所以这就要求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语释义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词语的语用信息及语用意义, 以避免词语运用中的负迁移, 从而减少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障碍。

3 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及其对词语释义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著作Semantics中将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类, 他认为词不仅有其概念意义, 还有内涵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词的概念意义和搭配意义, 忽略了其内涵意义。所以, 作者希望借助语用学来帮助完善词典词汇释义方面的编纂工作, 使词典真正做到为民所用。本章将基于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来探讨如何完善双语词典的使用。

3.1 会话含义

在日常交流中, 说话者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的, 也就是说说话者某一话语的语用信息不是单纯通过该话语的字面意思获取的。在此情况下,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 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 可简称“含意”,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5]。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 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6]。所以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 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交际为目的, 联想到与词语所在文化密切关联的内涵意义, 将词语的内涵意义加入词典中, 以帮助读者在理解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领会词语的内涵意义, 使读者全方面深入了解词汇, 避免语用失误, 达到交际的目的。

3.2 合作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同样, 在言语交际中, 会话并不是靠说话人杂乱无章的语句堆砌出来的, 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且都是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 在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7]。所以, 话语是否具有会话含义是根据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Herbert Paul Grice (1975) 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 他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四条准则。下面, 本文作者将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以及合作原则的每条准则对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1) 数量准则

(1) 所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对方需要的;

(2) 不要提供交际不需要的信息或者减少提供信息

总体而言, 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的角度来看, 编纂者提供的词义同样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词典编写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不同类型的词典有不同类型的编纂目标, 同样也对词义的编纂有不同的要求。如像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之类的语文词典对词语解释有着更高的数量要求, 它要尽量表现词语的各种语用信息,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该词汇。而像成语词典或者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之类的专门词典要求进行词语解释时只对其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 不需要解释其他无关的知识。所以, 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的泛而全, 忽视其实用性, 否则语言学习者在选择或使用词典时没有针对性, 只能一味地通过词典了解词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意义上讲这些词语用到实际交流中。所以, 词典编纂者应该正确把握词典编纂中词语含义的信息量, 一方面方便读者查阅,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读者在实际交流中做到自然、得体。

2) 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虚假的话语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2) 避免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所以, 质量准则要求话语具有真实性。同样, 词语释义关注的是对应词的质量, 它要求词典编纂者对所选词语释义及用法说明的准确性。但是, 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 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词典编纂者在寻找对应词时可能会存在词汇空缺的现象。为了遵守质量准则, 词典编纂者必须找到合适的提供对应词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在理解源语词汇含义及源语文化的基础上, 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相应的对应词, 使目的语不仅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与源语一致, 而且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也做到等值, 或者通过描写、解释的方法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另外, 孤证不足信,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要确保词语释义的可靠性。应当以来自多方面的、不同系统的可靠材料作为依据, 保证词典的正确性[8]。韦氏3版的编者要求一个词至少必须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普遍使用并获得一个明确的意义之后才能进入词典。西班牙科学院词典的编者规定至少能从3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证的词或词义才能收入词典[8]。总之, 在数量准则的基础上, 词典编纂者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语用信息, 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以帮助读者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处境。

3) 关联准则

交际中提供的话语要准确并且需要具有相关性。

关联准则关注的是话语的相关性, 所以词语释义最重要的是做到与词目本身相关, 要对词目进行准确解释, 对普通性词目进行一般解释, 对特殊词目如方言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同时, 为了避免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误会以及语用失误, 关联准则要求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 一方面提供词语的一般语用规则, 指导读者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另一方面考虑词语典型的语用意义, 从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说话人的内涵意义。

4) 方式准则

话语交际要做到简洁, 条理清晰, 交际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者引起歧义的话语。

方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中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简单易懂。首先, 双语词典具有针对性, 词典编纂者所提供的释义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不同的调整。例如, 为外国人编写的双语词典, 释义用词难度不能太大, 可以集中力量用一些简明词语释义, 并且提供丰富的语用信息, 但要注意其规范性;其次, 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应尽量做到简明有条理, 按类别或其他方式进行释义, 以方便读者查阅;最后, 词语的释义要避免有歧义, 注重词语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结束语

双语词典主要是面向需要学习或者使用某种外语的普通读者, 所以双语词典不但要帮助读者理解, 更要帮助读者表达。双语词典的编纂, 尤其是词语释义方面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从合作原则这一方面出发探讨了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方面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用学信息变化幅度大, 不容易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规则, 而且词典编纂工作量大, 所以在引入语用信息方面还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将语用学运用到双语词典的编纂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词典编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改革和创新词典的编纂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合作原则解决词语释义信息量和质量的矛盾, 提高读者交际能力和效率。总之, 在语用学的指导下, 不仅是在词语的释义方面, 在词典编纂的其他方面也将获得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慧.双语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取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121-123.

[2]胡开宝, 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2) :49-5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3.

[4]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63.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4.

[6]李燕.语用学在双语词典编纂词语定义中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59-61.

[7]Cruse, D.Alan.Meaning i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355.

[8]李明, 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

[9]Leech Geoffrey.Semantics[M].London:Penguin, 1974.

[10]Herbert Paul 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上一篇: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下一篇:社团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