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规划

2024-05-26

就业规划(共8篇)

篇1:就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促进就业的六大意义

所谓职业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定位+目标+通道”,它重点解决人们的三个问题:(1)明确职业定位;(2)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3)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职业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人们的“定位+目标+通道”问题,因而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这一点在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的数千例咨询个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1)人们的求职速度加快。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

2)人们的求职成本降低。

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因为那将花费你的时间成本。单凭这一点我们的求职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再加上第一条所说的我们的求职速度将大大的增加,所以热门找工作的时间也将大大的缩短。

3)工作的持久性增强。

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的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是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4)工作满意度更高。

因为对工作的认同,因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所以,人们会更加地投入工作,对工作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

5)充分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明确了对于自己来讲,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需要锻炼的,哪些是自己比较有竞争力的东西。这样,在工作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更高的经济收入,你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这时候哪怕你再跳槽,你也不需去求助别人,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资质时,这时候不是你去努力找好工作而是好工作自然会来找你。

6)获得更高的回报。

很自然的,当我们对工作更加的投入的时候,当我们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到更高的时候,这时候自然会给企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更多的财富,而你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丰厚的,包括名誉上的、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会很快来到你身边。

设想,每个人都运用了职业规划的概念或者获得了生涯规划专业人士的帮助,从而能够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并确立起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目标,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实施,找工作相信也就不那么难,社会本身就会很自然的去解决这个就业问题,形成就业的良性循环。

篇2:就业规划

考研热的背后是就业压力的增加。面对就业压力,本科毕业生是就业、积累经验,还是该继续深造?这是个艰难的选择。网友认为,企业越来越务实,之前只认高学历,如今只认能干活的。

网聚观点

就业压力大不得不考研

网友“蜡笔小新”:很清楚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但读研无非出于两点:一、暂时逃避就业压力;二、为了硕士文凭,好就业。

@萍水小倦:现在的本科生还不如过去的专科生,现在的研究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社会在发展,水涨船高,大家都在考研,你不考就落伍了。

@腊月初一:别给我说“不看学历只看能力”之类的话,在大城市,学历就是敲门砖,没有高学历,你连门都进不去,何谈展示你的能力?既然选择付出,就努力考吧。

就业率不如本科生读不读都行

网友“骧哥”:在网上经常看到“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专科生”的报道,记得我去年找工作时,不少企业都标明要“本科学历”,把“以上”二字取消了。研究生反而没本科生抢手。

@大公猫相扑:等研究生毕业就会发现就业压力比本科还大。企业喜欢招研究生,前提是招有能力的研究生,跟招有能力的本科生是一样的。船大难掉头,本科结束还能转行,研究生毕业想转行,自己舍得吗?

网友“水中石头”:赞成就业,人生还有多少个三年来奋斗呀?充分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在社会上积累经验,在社会这所大学,要学的还有太多,这知识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提高自身技能才是王道

@安睡的猫:有很多人就是为了逃避就业、害怕就业,说什么就业压力大……不积累经验,会发现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依然不好找!没有工作能力,不能吃苦耐劳,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网友“情癫笑痴”:一个单位,同种岗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确存在一定差异,本科生要做到任劳任怨,不管任何时候,提高自身技能才是王道。

@柳州东尹:考研考上了就业压力一样大,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回过头来看,有具体实践操作经验的中专生就业就没那么大压力。

专家观点

科学的职业规划很重要

12月26日,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宋军令博士,他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也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为了躲避就业压力,一些本科生走上了考研之路。而研究生的扩招又制造了新的就业压力。宋军令说,学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然而,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企业在招聘时,也更加务实,已经改变了主要看学历、名牌高校的传统评价方式,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人惊呼之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篇3:就业规划

据统计, 2008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532万, 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 达到611万, 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2009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相当大的就业压力。

行业经济不景气, 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 单位用人需求紧缩, 就业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状, 令本已因大学扩招而举步维艰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往年热闹纷繁的校园招聘活动也显得异常冷清, 一些企业甚至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大学生求职时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些应届毕业生纷纷表示, “现实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焦虑之余, 他们要么病急乱投医, “先就业后择业”, 要么降低就业期望值, “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元”。对高职大专生来说, 他们的就业空间日益逼仄, 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 下有中职技校生抢占蓝领市场, 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 薪资待遇甚至超过本科生、硕士生。

但总体上来说, 2009年的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态势不如往年顺利, 高职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仍然偏低。“专业对口是最好, 但我不敢挑工作, 薪酬只要能养得起自己就行。”一些高职毕业生面对求职压力, 只能“放低姿态”。

择业就业应当提前规划

“与其说大学生就业难, 不如说是择业难。”一位就业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 在求职时, 不是错失就业机会, 就是入错行。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做好人生规划, 在择业就业时, 要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择业观念, 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工作中锻炼成长。

对高职大专生来说, 更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准备。一年级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 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那些毕业后在职场中发展得又快又好的大学生, 往往在校时就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以及中长远的职业规划。

高职生要以优秀人物为榜样, 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专业知识和市场需求动态, 选择自己将来的工作。明确目标后, 就要勤学苦练, 要知道知识就是财富, 而唯有实践才能使知识真正转化为财富。不要成天忘了学习, 更不要忙于应付考试, 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 学习不能局限于个人的狭小空间。要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交流学习心得, 因为教师总会给你一些经验, 让你少走弯路。要努力开阔视野和学习途径,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的目标行业或职业, 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要学会认识社会,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要懂得如何求职择业, 并在毕业时顺利完成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的过程。

政府、高校应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2009年初,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称, 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研究, 并强调要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当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市场化, 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比较薄弱, 就业供求信息不对称, 信息渠道比较窄, 服务效率比较低, 因而出现了“用人单位四处找人, 毕业生四处找工作”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和就业。因此, 广大高校和相关部门应积极迅速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以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决策, 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身规划之中。

教育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重申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并要求各高校和相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 提早谋划、提早部署, 力争2010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 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

篇4:就业需规划

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向外界坦言了自己最担心的两件事:一是农民工返乡,二是大学生就业。随后,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时又说道:“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对这個问题,我们政府将百倍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政府对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相关部门也采取了诸多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然而,就业难的事实仍然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

作为全国领先的职业生涯管理专业供应商——向阳生涯认为,诸多促进就业的措施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由于就业当事人严重缺乏职业规划而导致的。

试司大学生就业为何会如此之难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缺少就业岗位吗?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专家组认为,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根据向阳生涯七年来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发现存在于求职者身上的有以下三大通病:

一、职业定位不清,求职目标不明。大量的求职者,包括9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即便是找到了一份工作也做得不长久,工作满意度极低,频繁跳槽换工作,最终导致大量的求职者变身为“跳蚤族”,一年换五六份工作的年轻人大有人在。

二、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步伐,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本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始终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就像马云所说:他们学的和我们用的不一样。这就必然导致很多求职者无法胜任当前工作,试用期未满就巳被企业辞退。

三、工作主动性弱,缺乏职业规划。相当多的求职者职业素养不高,既不热爱工作更不主动地解读工作,很难从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人对于尚未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不虚心请教,严重缺乏核心竞争能力,更谈不上对自己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做出任何的规划,放任自流。

为此,向阳生涯认为,要解决就业难题,就必须解决好求职者自身的突出问题。

首先,就业者必须明确职业定位和目标。许多人在选择职业前没有很好地自我定位,也不了解社会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在学校的时候,别人学德语,他也去学德语,人家选修外贸,他也盲目跟风,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专业。他们没有对自己今后可长远发展的职业领域进行甄选和规划,结果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于是,社会上热门职业越热,冷门职业越冷。等到自己毕业迈出象牙塔大门时,才发觉根本找不到当初那个热门专业的对口工作,于是只好挤入求职大军随便找个工作先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个人痛苦,企业也痛苦。

其次,在工作中求证更多的人生价值。目前许多职场人太过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希望付出之后立即就可以得到回报。然而,职场之道,实际的个人回报是与其所创造的价值成正比的。而在一个人创造较大的价值之前,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历练、学习和积累。很多人的价值观恰恰与此相悖,他们追求轻松的工作,喜欢安逸的环境,期望更高的回报,但却不愿意付出更多。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很多人在职场中遇到困难时,想到的更多是逃避,所以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宅男宅女”也变得越来越多。

要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向阳生涯CCDM职业规划师专家组认为,职业规划不仅可以破解就业难的坚冰,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因为职业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人们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这三大问题,这一点在向阳生涯上万例咨询个案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职业规划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求职速度加快。当你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用人单位,告诉企业负责人:我就是你们最合适的人选。对企业来说,他们也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求职者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自己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地表达出来时,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

2求职成本降低。因为有了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求职者根本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自己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简历,因为那将极大地花费时间成本。掌握了职业规划的方法再找工作,时间将大幅缩短。

3工作持久性增强。很多人频繁跳槽多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无意识的。比如跟老板或同事稍有矛盾,或是经济收入未达预期,而这时外面稍有诱惑,个人就极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更好的发展”。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目标时,个人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为积累经验还是为提升技能,抑或为了历练自己。这样一来,个人对工作的选择必定会更加慎重,因为你知道这份工作带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4工作满意度更高。因为对工作和职业的高度认同,所以个人会更加认真工作,工作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你会每天很渴望工作时间的到来,你有总也用不尽的动力和能量,你不再把工作当成纯粹的工作,而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你可以享受工作带来的无穷乐趣,因为从工作中,你可以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充分提升核心竞争力。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时,就很自然地知晓了自己需要提升和锻炼什么,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在工作中就可以轻松地获得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都可以顺利地体现出来,这时哪怕你想跳槽,也无需向人求助,因为当你在某个领域有足够资质时,好工作自然会主动来找你。

试想一下,每位就业者如果都掌握了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求职就业的技能,或是得到了权威职业规划机构的专业人士帮助,能快速进行自我职业定位,并确定清晰的职业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找工作还会如此之难吗?

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就业环境。向阳生涯在此竭力倡导,立足当下紧迫时刻,在全社会开展一场全民职业规划普及行动,使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规划让人们愿意工作,乐意工作,让其在满意的职位上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不仅能解决每个人的生计问题,更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为国家解决就业难题。

职业规划能够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就必须有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规划师,推动全民普及职业规划这一战略的实施。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匮乏,人才处于稀缺状态。因此,当前培养一批专业的职业规划师队伍、培养全民族的职业规划意识迫在眉睫。

向阳生涯特别提议政府部门,能够在职业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给予充分的关注,大力培养和培训职业规划专业人才;同时,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应多加宣传职业规划专业知识,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学习职业规划,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

篇5:就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可满足求职需求

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定位+目标+通道”,主要帮助人们解决3个问题: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发展通道。

自20xx年前后中国开始引入职业规划的思想与方法以来,职业规划快速得以在国内传播与发展,人们的职业规划意识在觉醒。通常,一个人从了解职业规划到意识到职业需要规划,再到真正开始做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一个过程,短几个月,长则几年。许多人也曾考虑过是不是要做一下专业的职业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采取行动,容易导致自己的职场处境越来越被动。

职业规划不仅适用于白领、金领,对于普通的蓝领,甚至农民工都同样适用。一个来城市务工的农民如果对自己定位明确,也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职业规划能够帮助人们愿意工作,乐意工作,然后主动去创造价值,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样不仅解决每个人的生计问题,更可提升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为国家解决就业难题,从而推动和谐的就业循环。

职业规划可减少盲目跳槽

当我们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由去说服我们的用人单位,告诉用人单位,你就是他的最合适人选,对企业来说,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你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你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充分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你离应聘成功就已经非常近了。因为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所以你就可以不用去漫天撒网,在各个你认为可能的工作机会前都投上你的简历。很多人快速离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这种不认同很可能是你无意识的,当然如果是有意识不认同的话,那很显然会更加加快你的离职速度,在这种因为你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的情况下,比如跟老板或是同事稍微有些矛盾,或经济收入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理想的情况下,而外面稍有诱惑,你就会容易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我们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时,就会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在这里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历炼些什么,这时候哪怕有再多的诱惑再多的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

职业规划可避免迷失方向

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已经成为当下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目前受过职业规划教育的毕业生竞争优势明显加强,这对职场人形成了强大的压力。那么,大学生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对自己已经表露出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该如何保持和增强?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天赋特长没有全面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就业的认识多是纸上谈兵,缺乏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岗位所需。

篇6:就业活动规划(暂定)

礼仪是现代生活中重要元素。对于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职场礼仪是一个人在职场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必需的技能。它是一个人其职业生涯中助推的风帆、赢得人脉的法宝和在职海竞争的利器。为培养广大在校生就业竞争意识,展示其良好礼仪风尚,本协会将在社团文化节期间开办“职场礼仪”,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位同学在轻松大赛愉悦的气氛中树立就业意识,做好就业准备。

一、活动名称:职场礼仪大赛

二、活动主题:展现礼仪、扬帆职海

活动目的:1.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同学就业竞争意识,展示良好礼仪风尚,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2.宣传就业协会,扩大就业影响力。培养成员办公能力,增进就协凝聚力。

三、活动主办单位:就业指导办、大学生就业协会

四、活动时间:社团文化月期间

五、活动流程及赛制:

流程:策划宣传、组织比赛、评比颁奖、工作总结。

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

(1)预赛:由各系部负责,每班推荐3~

5名同学参赛,也可自由参赛。协会协助进行(具体选取方式另订)。每系评出5~8人进入复赛。(时间:11.9前)

(2)复赛:由就业协会负责,在每系中评出

最优人员2名参加决赛。(时间:11.11前)

(3)决赛:在艺术中心一楼进行比赛。(决

赛流程见后)。评比出奖项,颁发证书。(11.16)

六、参赛对象:全日制大学生

七、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

具体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安排如下:

1.宣传:利用海报、广播、通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相关动态报告,调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

2.预赛:各系组织,协会协助。具体方案自订。主要选出形象良好、反应灵敏人员进入复赛。

3.复赛:协会负责,对参赛人员进一步测评,选出气质佳、有风采、机智灵活的人员经培训后进入决赛。

4.培训:在就业指导办指导下对进入决赛的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规范其行为举止,讲解决赛流程,交代注意事项。

5.决赛:在南院艺术中心一楼举行。比赛分三个环节:

(1):出场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着装礼仪、气质风采等各方面的表现,评比打分。

(2):模拟职场

给每位参赛队员一个模拟职务(抽签产生。职务有教师、保安、协管等)。通过模拟场景(由几位同学扮演角色给参赛人员创造工作中的常见难题)看参赛人员在其中的表现,评比打分。

(3):礼仪知识问答

通过礼仪知识问答,看.参赛人员对礼仪知识掌握。评比打分。

6.评委点评:由评委老师对参赛人员的表现进行点评。

7.颁奖:对获奖人员进行颁奖。

8.总结:协会做活动总结,积累经验。

比赛评比方案

评分单位:评委教师(6人)、学生代表(4人)评分标准: 评分细节:

经费预算

活动注意事项

安全:做好安全工作,注意交通、用电安全。秩序:入场秩序、赛场秩序、出场秩序

入场秩序

以系为单位,由协会成员带领依次入场,按照坐次依次入座,不允许有缺席。

赛场秩序

保持良好的观赛纪律,为参赛人员营造良好的参赛氛围。(防止出现大声喧哗、谩骂吼叫、唏嘘哗然、喝倒彩)

出场秩序

比赛完成后,有序离场(前排北院先出,后排有序撤离)。卫生: 保持观看场地良好卫生。禁止带食物进入、不随意丢弃垃圾,比赛结束后协会负责场地打扫。

突发事件应急:专人负责,应对突发事件(例如暴病、打架斗殴等)。

预期效果

通过宣传,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比赛各环节有序进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趣味丛生。在比赛中讲解就业相关信息与职场相关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引导同学们关注就业、关注礼仪,树立从现在做起,积极进取的就业意识。扩大就协影响力让更多同学对就业协会有更多了解。在活动中扩大交流,发现和培养优秀选手及优秀协会成员。

篇7:促进就业规划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就业工作积极应对挑战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面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应对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妥善解决了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并在推进城乡统筹、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迈出新步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颁布实施,促进就业的法律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就业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年均250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城镇化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同时,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就业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和方向,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

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

2.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3.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4.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三)发展目标。

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城镇就业比重逐步提高,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

2.有效控制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将失业人员组织到就业准备活动中,使平均失业周期进一步缩短。实现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的长效化。

3.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劳动者得到有效培训机会,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2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

4.就业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合理较快增长,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劳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所有劳动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5.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部街道、乡镇和城市95%以上的社区设立基层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

6.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乡镇(街道)基本实现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企业、街道、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基本完成,仲裁结案率达到90%。

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各级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在制定财政、金融、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评估对就业的影响,注意防范失业风险。不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支持,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多元投入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研究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

2.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加快实施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注重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及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加

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步实现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密集、高技术制造业时,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稳中有升;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3.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严格规范收费行为,改善创业环境。健全创业培训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跟踪扶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树立一批创业典型,营造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业氛围。

4.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家庭服务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从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企业开办、融资、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家庭服务企业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家庭服务业千户百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加快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政策及劳动标准,规范对从事家庭服务人员的管理,维护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就业资金支出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就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2.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

3.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落实促进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财税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建立政策监测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策落实效果。

4.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将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作为制定进出口政策,以及处理贸易争端的重要依据。积极支持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行业和企业,对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行业或企业,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失业。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5.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在小型微型企业就业、临时性就业以及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制度,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流动就业或转换工作岗位提供支持,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三)统筹做好城乡、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1.推进城乡和区域就业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消除劳动者就业的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就业质量;指导中西部地区结合产业的梯次转移,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重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其发展经济扩大就业。

2.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工作。积极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工作。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更加关注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和其他长期失业青年的援助力度。大力发展适合青年和各类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完善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3.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适应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加快建设小城镇,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的生产和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并落实创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稳定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积极稳妥地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4.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纳入本地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企业退出与保障职工权益,健全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协调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多途径、多渠道安置职工。完善扶持和资金投入政策,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积极稳妥地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扶持企业开展职工转岗转业培训,稳定就业,减少失业。

5.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为部分地区率先实现充分就业奠定基础。全面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措施,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大对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等残疾人集中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帮扶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推动残疾人在社区服务业、城市便民服务网点就业。建立与残联组织联合开展就业援助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继续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并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和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继续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实施万名专家下基层服务行动计划。统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评价办法。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健全面向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2.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强化职业培训。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使城乡劳动者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培训管理,整合培训资源,健全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依托一批具有较高培训质量、与就业紧密结合,并能在当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培训机构,建设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3.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及高技能领军人才,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1.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统一和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规范服务的市场运行格局,推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快人力资源市场法制化建设。

2.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不断丰富就业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信息监测和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就业需求预测,有效引导教育和培训,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

3.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化服务产业逐步壮大,服务社会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实施品牌推进战略,打造一批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完善人力资源服务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扩大服务供给。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六)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

1.建立失业统计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完善就业与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准确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探索实行失业预警制度,加强预警预测,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支持。

2.建立健全失业预防和调控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对结构调整和重大灾害及遇到危机情况下出现的失业风险进行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制定应对预案,采取切实措施,保持就业稳定并将失业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鼓励企业履行稳定就业的社会责任,规范企业规模裁员行为。将失业人员组织到相应的就业培训、指导、服务、援助等就业准备活动中,缩短失业人员失业周期,分散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1.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适时修订完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标准,大力推进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实效性。加强和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依托三方机制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2.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以及清偿欠薪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机制和政府属地管理负责制等制度。

(八)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

1.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制建设。加强巡视检查工作,增强专项检查针对性,提高投诉举报处理时效性,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动态分类监管。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刑事案件移送制度和案件办理协查制度。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省、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推进监察机构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专职监察员培训,发展监察协管员队伍。

2.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运用调解机制和方法化解劳动纠纷。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规划实施工作合力。地方各级政府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结合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政策体系,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要把规划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手段。加强就业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政策前瞻性研究,推动科研创新及成果运用,为就业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实施提升公共就业综合服务能力的重大项目,将就业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有机结合,提升就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就业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等公共信息服务,建立跨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协同机制。推动就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篇8: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就是把大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对于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因素, 制定出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决策, 以及计划和安排, 它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1]。

1.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现代社会行业划分越来越细, 技术深度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尤其对于理工科, 大学四年只是起了一个理论的头, 大部分积累都在工作实践中完成, 一旦进入一个专业领域, 很难转行从零做起, 择业时要选择符合自己个性或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而不是首要考虑地域、企业名声等因素。一个普通公司的好职位往往比一个好公司的烂职位更能为你的未来赢得机会, 经过足够的技能积累, 你的价值会引起优秀企业的注意。

如果你是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 那么建议你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认真对自己大学四年做好规划,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2. 如何认识自己

尼采说:“认识了自己就懂得该成为怎样的自己。”大学生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正确认识自己。

(1) 面对自我。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能力与气质, 大学生应该学会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学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尽可能培养各方面兴趣, 切实培养各方面能力, 克服自我的种种局限, 获得身心的最佳状态, 争取最佳的社会环境。

(2) 分析自我。每个人都有缺点, 只是存在的方面、程度的大小等有所不同。例如, 自以为是固然不好, 但如果能处理好, 就可能变成自信心;冲动但如果能适当克服, 就可能使之变成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不足, 就可以使弱点、缺点成为促进自己进步发展的积累和潜在财富。

(3) 相信自己。大学生容易出现三种错误观点:一是自认平庸。若自认为是平庸之辈, 便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思想。二是偶有失误便自我放弃。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放弃进取就等于放弃自己。三是自我满足。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 只会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 大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要相信自己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3. 职业生涯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表现如下: (1) 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不做规划或很少规划, 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 或者认为自己的专业就业率很好, 不用担心饭碗的问题; (2) 没有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没有认识到“我的长项是什么?”“我最适合做什么?”; (3) 没有对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与完善, 不通过实践去检验; (4) 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特性不了解, 如该工作对从业者有什么基本要求, 是否具有发展前景、是否能给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发展平台等; (5) 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个人计划[2]。

对于青年人而言, 如果在职业道路上走错了方向, 再回头换另外一份职业就会赔上时间的成本, 要想追赶, 谈何容易。

二、大学生就业前的准备

1. 正确的观念是顺利就业的前提

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 读了大学, 就是为了找“一锤定终身”的“铁饭碗”, 找一个好的企事业单位, 工作稳定, 收入无忧。近年来,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把知名企业、大公司、外资企业作为理想的择业目标, 不屑于到基层、民营企业工作,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以致后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显然, 消极的就业心态和传统择业观念已不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在只要凭着自己的知识才能从事有一定收入的劳动, 就应该算是就业。在工作单位性质选择上, 既可以是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 也可以是私营企业, 还可以自主创业。

2. 良好的心态是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的关键

谦逊、踏实的态度是进入职场的基础, 毕业生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具备良好的择业心态, 对于一个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心态决定了你今后的工作、为人处世的态度。良好的心态会使你充分并冷静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能够从容面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挫折。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当具备以下三种心态:

(1) 归零。不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具体技能, 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大学的理论教育和工作能力是不同的概念, 大学的文化程度仅仅代表你在理论知识层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而工作的实际能力方面, 你就仿佛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是需要学习培训的。

(2) 积极。在求职过程中, 既不要想着一步登天, 也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或失败就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积极的心态会增加自己的力量, 在给自己动力的同时, 也可以被他人感受到, 无形中已经为自己打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3) 团队精神。许多名企都尊崇“员工就是合伙人”“企业就是大家庭”的管理理念。实践证明, 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坦诚合作, 是一些人与成功无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协作能力。

3. 了解企业需求, 提升软素质

在挑选人才的时候, 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方面?和不少毕业生预想不同, 很多企业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诚实守信等“软素质”放在首位。这与学生普遍认为的看重证书、技能、经验大相径庭。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人才要先学会做人”。每个求职者只有认识到企业对其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 了解企业甄选录用的通用准则, 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前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现成功求职。

三、总结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早做规划,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避免自己在职业道路上走错方向。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 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同时要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 完善自我。

摘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 诠释了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如何进行就业前的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规划,就业

参考文献

[1]随长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作用[J].职业时空, 2008, 4 (8) :124.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高级工程师下一篇:小学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