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

2024-05-24

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通用14篇)

篇1: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

1、若要求知识,须从勤苦得。

2、行动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道路。

3、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4、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5、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6、熟练来自经验。

7、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8、知识是万事万物的指明灯。

9、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10、知识比金子贵重,因为金子买不到它。

11、知识只能循序渐进,不能跃进。

12、经验是最好的教师。

13、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1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15、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16、知识的用处就象晚上走路的火把。

17、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18、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19、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20、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21、善疑是求知的钥匙。

22、劳动产生知识。

23、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24、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

25、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26、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27、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28、知识就是力量。

2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0、地球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篇2: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

2、知识之于精神,一如健康之于_。

3、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4、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

5、知识可羡,胜于财富。

6、知识是金锅,谁也偷不去。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8、从旁人的愚行中学到聪明。

9、少量的常识,当得大量的学问。

10、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

1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2、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13、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14、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15、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16、知识无底,学海学涯。

17、熟练来自经验。

18、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9、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20、胸中有知识,胜过手中有财宝。

21、知识能招引朋友。

22、知识是光,无知是黑暗。

23、善疑是求知的钥匙。

24、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25、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

26、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27、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28、知识是人们在任何一条道路上的旅伴。

29、积累知识胜过积累金银。

篇3:英语谚语的理解与翻译

一、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 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来讲谚语应简明易懂, 这使得我们在翻译谚语时, 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实际上, 谚语的内容丰富, 构成复杂, 含义深刻, 常需仔细推敲。例如:Give a dog bad name and hang him.这条谚语被译为“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表面看来, 这么译似乎并无不妥。其实不然, 它的实际含义是:“Give a person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tion will remain.”即“一旦给人加上个坏名声, 他就永远难洗清”的意思。其语义重点落在被诬陷者上, 使人有口难辩。而“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的语义重点却在诬陷者无中生有, 捏造罪名是他的惯用伎俩。可见两者大相径庭, 不能相提并论。

(二) 要注意口语化

谚语是一种口头创作, 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这一个特点, 译文要符合谚语的语言风貌, 宜通俗易懂。下面这些谚语的汉译就犯了没有口语化的毛病: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

欲善其终, 必先善其始。 (试比较:有了好的开始, 才能有好的结果。)

A little is better than none.

聊胜于无。 (试比较:有一点总比没有强。)

(三) 要注意民族性

任何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该民族的特色。当读一个民族的谚语时, 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目前有些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给英语谚语添入一些汉族的民族特色, 如下面这些谚语的翻译: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event.

事后诸葛亮容易做。 (试比较:事后聪明并不难。)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试比较:不要教鱼儿游水。)

以上各例中的“诸葛亮”、“鲁班”都是中国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人物, 这些词语的汉文化色彩过浓, 放入英语谚语似有不伦不类之感, 使人觉得不妥。因此, 在翻译英语谚语时, 切忌把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混在一起。

(四) 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 它不但凝集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智慧, 而且显示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华。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 不仅要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和比喻, 以及其他的一些修辞效果, 即要注意保持谚语的艺术性。这里只着重论述谚语的语言艺术特色。中外谚语的语言一般都凝练、结构紧凑均匀、韵律优美和谐。因此在翻译时应充分体现谚语语言的这些特色。例如:

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陈酒味醇, 老友情深。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翻译方法

上面所谈的是英语谚语翻译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下面来探讨有关英语谚语汉译时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 是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及民族色彩的翻译方法。很多英语谚语, 不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而且表达手法十分新颖。要想把这些新颖独特的表达方法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直译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 就能起到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为了进一步阐明英语谚语的汉译应以直译为主, 我们再来对下面这些英语谚语汉译做一下比较: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

倒霉的人经不起风浪。 (人一倒霉, 一杯茶也能淹死。)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三思而后行。 (箭没搭好, 先别拉弓。)

以上每句谚语都提供了两种译法, 一是意译, 一是直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直译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比喻, 保留原文独特的表达手法, 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而意译的译文或缺少生动形象, 或缺少原文的“丰姿”。即使借用汉语习语已有的形象, 也缺少新鲜感, 因而也不可能达到通过翻译来丰富译文语言的目的。

(二) 意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后, 难以让中文读者理解、接受, 或因谚语涉及别的某些典故暂时还不为中文读者所熟悉, 直译过来后还得加注脚或说明才清楚。像这样的情况一般不宜直译, 而要采取意译的方法。意译法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行文, 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造成误解等弊端。例如:

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如果直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很难让人理解。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 其争必烈。

如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 定有一场好斗”对不太熟悉有关希腊传说的读者来说, 就不太明白其中的含义。

(三) 套用同义汉语谚语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谚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相似性, 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 常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涵义, 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谚语的汉译就不妨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例如: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 心不烦。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itter pills may have wholesome effects.良药苦口利于病。

以上这些同义谚语的套用也可以说是属于直译的范畴, 因为译文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 或说理方式。还有另一种同义谚语的套用, 是属于意译的范畴, 双方所使用的形象比喻或修辞色彩等很不相同, 但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一样。例如: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家丑不可外扬。

You cannot touch pitch without being defiled.近墨者黑。

但这种意译式的同义谚语的套用不可用得太多。如果原谚语能直译过来而又不会引起错误的联想, 也不显得拖泥带水的话, 还是以直译为佳。

(四) 直译兼意译

有时为了更确切、更有效地表达原意, 弥补在某些情况下直译之后含义还不太明显的缺点, 可采用直译兼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英语谚语。直译后再意译, 将内在的含义译出, 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鸟爱自己的巢, 人爱自己的家。

Riches have wing.金钱有翅, 财富易失。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 量小易怒。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 而翻译却是一种再创作。要求将英语谚语这一语言精品翻译成汉语, 并使之成为汉语的精品乃至于为众人传颂, 这绝非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译者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 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结合多方因素的考虑, 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等方法, 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编.汉英词典[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2]邓益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丁关中.英语谚语大词典[M].北京: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4]蒋坚松, 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5]陆谷孙.英汉大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篇4:小雪节气的谚语与民谣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由于气温降低,北方以下雪为多,不再下雨了,雨虹也就看不见了;又因天空阳气上升,地下阴气下降,导致阴阳不交,天地不通,所以万物失去生机;所以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我国很早就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下面介绍一部分与小雪节气有关的谚语和民谣。

黄河中下游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根据小雪有无雪预测来年年景

从一些有关小雪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小雪期间如果下雪,年景好,不用长工,庄稼都长得好。如:“小雪不见雪,来年长工歇。”“小雪雪漫天,来年必丰产。果园清得净,来年无病虫。”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等。

篇5:与清明相关的谚语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寒食撒花,谷雨种瓜。

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北风吹过头,南风来报仇。

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有霜梅雨少。

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要晴,谷雨要雨。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清明响雷头个梅。

大风不过晌,过晌刮得狂。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麦田浇后快松耪,保墒增温能防霜。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无日晴。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尿素追下三四天,再行浇水也不晚。

寒食撒花,谷雨种瓜。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下雨雨绵绵。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有霜梅雨少。

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尿素追下三四天,再行浇水也不晚。

春雷日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

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拱棚瓜菜盖草苫,果树园里要熏烟。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北风吹过头,南风来报仇。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大风不过晌,过晌呼呼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三月里来是清明,一场雨来一场风。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风小无云天晴朗,明天早晨要出霜。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清明晴鱼上高坪,清明雨鱼埤下死。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麦田浇后快松耪,保墒增温能防霜。

清明有雨春苗壮,小满有雨麦头齐。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春雨落清明,明年好年景。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夜里起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清明节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清明暖,寒露寒。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清明响雷头个梅。

篇6: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

2、知识的根是苦的,它的果子是甜的。

3、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4、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6、知识的用处就象晚上走路的火把。

7、若要求知识,须从勤苦得。

8、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9、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10、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1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2、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经验是最好的教师。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16、知识从劳动中来,才能从斗争中来。

17、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18、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19、生活便是寻求新知识。

20、胸中有知识,胜过手中有财宝。

2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22、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2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4、知识无底,学海学涯。

25、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2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7、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28、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29、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篇7:与农事相关的雨水节气谚语

养鱼宜用废弃地,烧完砖瓦挖鱼坑,

结合积肥整鱼塘,塘深地壮鱼粮增,

水深才能养大鱼,上中下部鱼三层。

“雨水”雨增温度升,华北大地渐解冻。

抓紧划锄冬小麦,化一层来锄一层。

大麦葵花和蓖麻,顶凌播种产量丰。

黄河来水快蓄灌,莫待断流浇不成,

河水井水双配套,水到用时有保证。

篇8:与动物有关的英汉谚语比较

谚语是一个民族前辈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 是该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谚语取材广泛, 风格多变, 语言简练, 寓意深刻, 特别是包含动物的谚语, 生动形象, 贴近生活, 给我们生活的导向。根据谢大任所著的《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的统计, 包含动物的谚语占了谚语总量的7.4%, 所占比例最大, 与宋京生在其他的谚语书籍统计中的结果保持一致。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人类本身就是由动物进化而来, 在日常生活中, 与动物的关系一向密切。在与动物朝夕相处的过程中, 人们逐渐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并把动物的外貌、行为习惯、品质特征等与身边的人或某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于是, 包含动物的谚语应运而生。如:

Care kills a cat.

忧虑愁死猫。

但并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根据字面意义来理解, 有一类谚语常作隐喻性理解, 如:

He dare not say “Boo” to a goose.

在鹅面前也不敢“呸”一声。/胆小软弱。

在此谚语中, goose的潜在意义是“无力之人”。这类谚语常具有一定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 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 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由于地域文化、历史风貌、价值体系、神话传说等不同, 具有相同国俗语言的动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毕竟是同少异多, 这就给理解英语动物谚语, 即需要做隐喻性理解的谚语带来困难。” (该段引自王德春的《国俗语义学略论》) 本文从分析英语动物谚语的国俗语义着手, 分析包含10常见动物的谚语。同时, 大部分谚语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翻译:第一种主要是按字面直接翻译, 第二种则是其谚语所映射的涵义。当然, 想要确切地把握谚语的涵义, 还需根据其具体的语境而定。

1谚语中的动物形象

这里的动物形象, 是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圈中, 对动物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和评价在谚语中的具体体现。

(1) Mouse老鼠。

提及老鼠, 中国人心目中立即浮想起胆小怯懦的形象, 谚语中也常被比喻为做坏事的人。比如大家熟悉的“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老鼠看仓, 看个精光” 用来比喻监守自盗的人, “老鼠怕天亮”比喻暗中干坏事的人害怕自己的恶行暴露。同样, 在英语语言体系中, 老鼠也常常隐喻胆小的人或懦夫。比如:

A mouse may help a lion.

老鼠可以助狮子一臂之力。弱者也有帮助强者之际。

Burn not your house to rid it of the mouse.

不可焚屋驱鼠。投鼠忌器。切勿因小失大。

(2) Donkey驴。英、汉语里国俗语义基本相同:隐喻愚蠢或固执呆板的人。

If a donkey brays at you, don’t bray at him.

倘若驴子朝你吼, 你别对着驴子叫。/傻瓜惹着你, 你别跟他纠缠。

(3) Goose鹅。

英语文化里, 鹅代表自负和愚蠢。因此, goose常常被用来指“傻瓜”、“笨蛋”或“无价值的东西”, 这与汉语里笨鹅的意思相同。

It is a silly goose that comes to the fox’s sermon.

只有呆鹅才去听狐狸说教。

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鹅想像为天鹅。/言过其实。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金蛋。/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4) Fox狐狸。

狐狸是非常聪明的动物, 在英、汉语里它都是狡猾和诡计的象征。如中文谚语中说“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狐狸的尾巴总是藏不住的”, “要想逮住狐狸, 就必须比狐狸还要狡猾”。狐狸在英语中还往往隐喻狡猾的人或诡计多端的人。比如:

Old foxes want no tutors.

老狐狸不需要教师。

A fox is not taken twice in the same snare.

狐狸不会再同一个陷阱中被提两次。

The fox knew too much, that’s how he lost his tail.

狐狸懂得的诡计太多, 丢掉了自己的尾巴。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When the fox preaches, take care of your geese.

狐狸在说教, 当心鹅偷掉。笑里藏刀。口蜜腹剑。黄鼠狼给鸡拜年。

If you deal with a fox, think of his tricks.

假如你与狐狸打交道, 要想到它的花招。狡猾的人要不断耍花招, 要好好应付。

(5) Dog狗。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 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狗在汉语谚语中也出现得相当频繁, 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义。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狗改不了吃屎, 狼改不了吃人”,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狗肉上不了正席, 稀泥巴糊不上壁”等等。在西方人价值观中, 狗是很普通的家庭动物, 他一般被人认为是友好、可爱、忠诚的象征。而且狗也常常用来比喻各种各样的人。英语谚语中说: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

老犬不空吠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Be 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 平静之水会覆舟。提防那些不动声色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只狗都有它的好时光。凡人皆有得意日。

Give a dog an illa bad name and hang him.

给一只狗一条罪状, 然后把它吊死。给人定一条罪状, 再把他处死, 并不太难。

(6) Cat猫。

中国人喜欢猫, 用馋嘴猫来比喻贪吃的人, 常含有亲昵的意思;有的人养猫为了抓老鼠, 所以猫在中国人眼中有忠臣的意思, 比如“黑猫白猫, 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有很多贵夫人养猫, 所以猫也是富贵高傲干净的象征。与中国人喜欢猫的观念相反, 西方人把猫比喻成心地恶毒的女人, 也有些人认为它们懒惰又贪婪。在英美文化中, 常被比喻作各种类型的人, 其含义根据具体语境而定。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戴着手套的猫, 抓不到老鼠。/四体不勤的人, 什么事也做不出来。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猫也可以看国王。/地位虽然不同, 人与人应该平等。

All cats are grey in the dark (or in the night) .

所有的猫在黑暗中都是灰色的。/人未成名时, 很难看出什么差别。

The cat would eat fish, but would not wet her feet.

猫儿爱吃鱼, 却怕爪弄湿。/想要又不敢。/想得到某样东西, 但是又怕麻烦而不愿动手。

2中英谚语中动物的使用偏好

这里的使用偏好, 是指在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圈中, 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在谚语里的具体使用情况。

(1) Crab螃蟹。

汉语谚语中没有提及螃蟹的谚语, 但螃蟹在英语谚语中隐喻脾气乖戾、吹毛求疵、满腹牢骚或横行霸道的人。

You canno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

你不能让螃蟹直着走。/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2) Lark云雀。云雀在英语里是报晓之鸟和自由、欢乐的象征。

Go to bed with the lamb and rise with the lark.

随羔羊就寝, 同云雀起床。/早睡早起。

Loves live by love, as larks live by leeks.

情人靠爱情生活, 云雀靠韭葱生活。

(3) Hen母鸡。母鸡象征母爱。英语中hen也用来隐喻爱讲闲话、管闲事的人。

He that would have eggs must endure the cackling of hens.

谁要吃鸡蛋, 得耐鸡声烦。欲图逸, 得先劳。/欲享乐, 须辛苦。

Never cackle till your eggs is laid.

鸡蛋未下莫咯咯啼。/事未成功切莫宣扬。/事竟成, 才声张。

One chick keeps a hen busy.

一只小鸡已够母鸡辛忙。/一个孩子已够母亲操心。

(4) Mare母马, 牝马。

英语俚语里以mare比喻女人, 另外, mare也有“愚笨、无知”的涵义。英语中还用the grey mare隐喻“比丈夫厉害的妻子”或“管束着丈夫的女人”。

Money marks the mare to go.

钱能让牡马走。/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可通神。

The grey mare is the better horse.

牝鸡司晨, 其妻胜夫。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可以发现中英谚语中常出现的动物, 有些在种类还是数量上都非常相近, 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使用偏好, 既有基于动物本身习性的相同之处, 又体现了两种国情决定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两种语言本身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了解背后所包涵的不同民族文化下的潜在感情色彩和价值观以及使用偏好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精髓。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智慧结晶, 包含动物名称的谚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比较, 分析中西方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 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体系中, 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 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动物形象的使用偏好。

关键词:谚语,特点,使用偏好

参考文献

[1]谢大任.精选英语谚语3000句[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7.

[2]宋京生.汉英动物谚语比较[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Chen Shouzhen.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J].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4, (1) :8-9.

[4]Hong Ping.English Idioms and Western Cul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郭著章.布鲁尔动物词语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篇9:英语谚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英语谚语能帮助学生操练重要句型

在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英语谚语作例句,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例如,讲解句型“祈使句+and+陈述句”时可引入:Speak of angels,and youwill hear their wings。(说曹操曹操就到。)讲解句型“too…to…”时可引入One is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可见,运用含有所学句型的英语谚语作例句,比普通的例句更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说服力,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重要句型。

2英语谚语可用来巩固语法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例如,在复习动词的——ing形式作定语修饰名词且与主语有逻辑关系时,可提供以下谚语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

Let sleeping dogs lie。别弄醒睡着的狗。(意为别惹是生非。)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意为转业不聚财。)

英语谚语中以no,none或nothing否定词起首的,有时是两个结构平行对仗,句式匀称。含有两个no结构的谚语,由于no的重复,语义很强,意为“没有……就没有,不……就不”。None和nothing表示完全否定,斩钉截铁,非此即彼,无余地。如:

No pains,no gains。不劳无获。

Nothing is to be done without reason。人无理性,一事无成。

None knows the weight of another’sburden。看人挑担不吃力。

3英语谚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强阅读能力

谚语较一般语言知识在文化差异意识培养方面具有优越性。宗教作为谚语产生的一个来源,它必然包含了很多宗教思想和宗教教义。可以认为,认识谚语就认识了某种宗教的一小部分内容,也就部分地认识了目的语国家。例如,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皆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通过学习大量谚语,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吸收,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素养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减少或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利用谚语可帮助学生学习修辞法

不少谚语在修辞学上会使用对照拟人夸张比喻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对照。如:Aidle youth,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拟人。如: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夸张。如:Money can make the marego。(有钱能使鬼推磨。)

明喻。如:There is no friend so faithfulas a good book。(书是最忠实的朋友。)

暗喻。如:A good tongue is a goodweapon。(伶牙利齿就是锐利武器。)

重复。如: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结局好一切都好。)

押韵。如:An apple a day keeps the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不找你。)

5在教学中利用英语谚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

Nothing is difficult to the man who willtry。(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篇10:与美景相关的谚语有哪些

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黄山毛峰天下闻、气味醇香爱煞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洗个温泉澡、登山不疲劳。

不到黄山西海大峡谷、难见黄山梦幻景。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复回。

不上莲花顶、等于没看景。

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九龙瀑连潭、雨季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南天春意浓,北国正冰封。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

黄山七十二峰都有宝、还有三峰盛产黄连和甘草。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不到天都峰,白来一场空。

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送。

不进西海门、难见怪石群。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九龙瀑连潭、雨季最好玩。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云外峰上春光明、杜鹃开后万树红。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

钓桥庵前游、好景无尽头。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不上贡阳山、不见黄山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复回。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翡翠谷中行、尽观彩池群。

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不上天都峰、游山一场空。

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

皮篷里面好景多、名山洞天响赞歌。

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

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洗个温泉澡、登山不疲劳。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翠微峰前走、秀色处处有。

西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不到松谷庵、回家心不安。

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黄山毛峰天下闻、气味醇香爱煞人。

九龙瀑连潭、雨季最好玩。

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篇11:与做人做事相关的谚语有哪些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人有志,竹有节。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千金难买心,万金不卖道。

吃一堑,长一智。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一好遮不了百丑,百好遮不了一丑。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宁当懒汉,不去拐骗。

人怕理,马怕鞭。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言必信,行必果。

吃人饭,拉狗屎。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吃亏人常在,占便宜死得快。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靠自修,树靠人修。

人怕引诱,塘怕渗透。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人急悬梁,狗急跳墙。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让人是个礼,锅里没有米。

不要骑两头马,不要喝两头茶。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千日行善不足,一日作恶有余。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不聪不明不能王,不瞽不聋不能公。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劝人终有益,挑唆害无穷。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激人成祸。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批评别人要诚恳,听取意见要虚心。

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礼之用,和为贵。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宁可听到骂声,不愿听到哭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

人,应该比石头还坚硬,比花还温柔。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人护短,狗护食。

一字两头平,戥秤不亏人。

篇12:与中秋节相关的诗句

2、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3、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5、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6、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9、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0、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1、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2、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1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4、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

15、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7、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8、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9、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20、丹桂花开第二番。——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21、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4、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7、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8、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9、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3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33、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34、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5、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36、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37、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佚名《月夜思乡》

38、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39、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

41、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2、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43、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4、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5、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7、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48、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好问《倪庄中秋》

49、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篇13:与中秋节相关的谚语

1 归化与异化的内涵与渊源

归化译法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是指在翻译中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 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Venuti 1995:20) 。换言之, 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靠拢, 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属于归化译法。

异化译法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是偏离民族主义的, 对译入语文化价值施加压力, 使其关注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体验外国人的阅读感受 (Venuti 1995:20) 。因此, 与归化译法截然相反, 异化译法要求译者向原文靠拢, 采取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如把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为“一石二鸟”, 是异化译法。

从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历史现象来看, “归化”的翻译策略具有比较悠久的传统。在两种文化互不相通的阶段, 翻译行为策动者和译者为了尽快介绍异国文化的方便, 或者为了传达原作的主要信息, 以译语文化规范制定“归化”的翻译策略,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翻译史上, “归化”曾经是主流的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观念和翻译观念发生了变化。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平等的对话时大势所趋;在翻译上, 就应该消除民族文化优势感和民族语言优势感, 尊重他者文化, 尊重原文的异质成分。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以“异化”为主导翻译策略, 喜欢“异化”译文的读者也在增多。

2 归化译法

归化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 强调通俗易懂, 避免多义或歧义。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 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谭小丽, 2004) 。在下列几种情况下, 使用归化的方法译成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话语则更简洁地道、通俗易懂。

1) 英语谚语中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含相同动物名称的谚语, 可套用汉语中含其他动物名称的相同或同义谚语。原谚语中的动物名称虽然被取代了, 却更能体现其通俗易懂的特点, 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例如: (1) Go to the sea, if you would fish well.译为“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2) It is a poor mouse that has only one hole.译为“狡兔三窟”。 (3) A rat in a hole.译为“瓮中之鳖”。

2) 英语谚语中的动物名称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含相同动物名称的谚语, 可套用汉语中不含动物名称的谚语。例如: (1) It’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own nest.译为:“家丑不可外扬”。 (2) Cats hide their claws.译为:“知人知面不知心”。 (3)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译为:“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4) 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译为:“得不偿失”。

3) 有些英语谚语本身不含有动物名称, 但在意义上与含有动物名称的汉语谚语对应, 此时也可套用这类汉语谚语, 从而使意义的表达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例如: (1) 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译为:“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2) 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译为:“宁为鸡首, 不为凤尾”。 (3)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age.译为:“挂羊头卖狗肉”。

3 异化译法

如果原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在形、义上与目标语相同或基本相同, 通常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如果原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的形象或者比喻意义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也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例如: (1)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译为“双鸟在林, 不如一鸟在手”。 (2) First catch your hare, then cook him.译为“先捕兔后烹调”。 (3) Each bird loves to hear himself sing.译为“鸟儿都爱听自己唱歌”。 (4)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译为“蛋未孵出莫数鸡”。 (5) Better an egg today than a hen tomorrow.译为“今天一个蛋胜过明天一只鸡”。 (陈明华, 2007) 。这些含动物名称的谚语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 既保留了原语言的文化意象和意义, 向目标语读者介绍了谚语中涉及的外国文化, 使读者阅读后体验到异国风情, 又有利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交流, 有利于增进读者对于两国文化的了解, 增长见闻。

4 结束语

谚语作为人们物质劳动实践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 深刻地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决定了在翻译含有动物名称的谚语的时候, 既要得其形又要得其意。在两种文化重叠的区域, 可以用异化的方法;在两种文化不同的区域, 可以用归化的方法翻译出源语言的深层含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5.

[2]陈明华.英文谚语精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雷静.论归化、异化策略在谚语翻译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 2011 (6) .

篇14: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英汉谚语 差异性 研究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习俗差异,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习俗差异

关于英汉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谚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He is a gay dog. (他是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等。

二、宗教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谚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谚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有些谚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 “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 ”、“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 “Go to hell(下地狱去)”、“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贫困如洗)”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道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谚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谚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汉语反映老子道教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混迹则乱等等;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则体现了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环境差异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所以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谚语;例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 go by the 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 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读者一定能体会到莎翁的“爱”。

四、历史典故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 西方谚语“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谚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 “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总之,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英汉谚语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英汉谚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章, p1-8

[2]王德春等,《英汉谚语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计算机电路基础下一篇:2024年第一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