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交往案例

2024-05-31

人际关系交往案例(共8篇)

篇1:人际关系交往案例

人际交往案例

钱同学,女,大学一年级学生。从小性格内向孤僻,没有伙伴。考进大学后,虽然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往,但是却缺乏勇气和信心。她不敢与同学来往,当有同学找她说话时,会突然脸红、心慌、出汗,如果有谁在身旁突然说话,都会吓她一跳,好长时间平静不下来。不敢去食堂打饭,不敢去浴室洗澡,上课也从不抬头听老师讲课。害怕到人多的场合,从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时时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怕面对别人的视线,无法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分析:

该生患有交往恐怖症,以在人际交往时突然改变原有心理的平静反应,产生强烈恐惧的内心体验为特征。性格内向、软弱或者自卑的`人较易得此症。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领悟法:启发该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克服自卑和胆怯心理。

2.伙伴疗法:鼓励该生逐渐扩大和同学们的接触范围,使她慢慢适应集体活动。同时,可组织三四名同学和她长期建立友谊关系,在课余活动时间经常一起打球、散步、去食堂吃饭,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使她逐渐消除对同学的恐惧心理,体会到友情的温暖和可贵。

3.满灌疗法:鼓励该生想象最感恐怖的交往情景,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刺激,且不允许采取逃避措施,从而迅速纠正对恐怖刺激的错误认知,恐怖反应也随即相应地减弱和消退。满灌疗法由于对患者的身心冲击较大,因此需要慎用。

4.系统脱敏法:在对该生进行放松训练之后,按照其从弱到强的恐怖等级,依次实施想象脱敏,直到最终消除她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当自觉紧张时,应在相应的肌肉部位再做一遍放松练习。

篇2:人际关系交往案例

案例一:人际交往受挫 大一新生欲退学

在长春某重点高校念热门专业的大一学生小蕾(化名)几次找到班主任老师要求退学。“小蕾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入校不久,她就因文笔出众,被校内文学团体破格吸收为会员。”小蕾的班主任说,听说她要退学,大家都很吃惊。小蕾要退学的理由主要是:觉得同学们瞧不起她,总在背后议论她,以至于她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老师们也描述说,当小蕾讲到这一点时,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

点评:人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才有了支持力量,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心情才能愉快。小蕾主要由于在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遇到了挫折,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对同学比较敏感和多疑,心里感到紧张和不安,进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产生心理压力。遂产生退学想法。

案例二: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讨厌我蔡某,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主诉为“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理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老师,您能不能告诉我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与尊重呢?“

点评:小蔡的苦恼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关系处不好,不为别人接纳,认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为此心烦。一方面她有与同学处好关系,被他人信任和尊重,让别人喜欢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建议她学习和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必要知识,同时要冷静地从自己的为人态度、性格特征、思想方法等方面找找原因,也可态度诚恳地主动找几个同学聊聊,请他们帮自己找找原因。

案例三:我和室友关系处得很糟糕

我是一名女生,今年20岁。上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补习了一年。考入大学后,班主任安排我当寝室长,我也想好好与寝室同学相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和室友们相处,我习惯早睡,她们却喜欢聊到深夜;我比较爱干净,她们却喜欢乱丢乱搭,把寝室搞得乱七八糟。我以寝室长的身份给她们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她们不但不听,反而恶言相骂。就这样我与室友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我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她们并不理睬,几乎没人跟我说话。现在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点评:该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与室友相处的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只顾学习而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来到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各自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生活节奏无法与室友保持同拍,产生一定差距,需要大家一起慢慢磨合。而在磨合的过程中,她因为担任寝室长,可能没有较好地遵循人际交往的“平等”、“尊重”以及“宽容”等原则,致使沟通受阻、误会加深,甚至发生人际冲突,受到孤立,导致人际关系僵化。

案例四:我们真回不到以前了吗

我叫李强(化名),有件事困扰我已经大半年了,我怎么也想不通。我们宿舍有八个兄弟,大家关系都不

错,我跟王风走得更近一些。王风电脑玩儿得好,有时饭都顾不上吃,更别提学习了。我就常催他按时去吃饭,考试前他也总找我帮他复习功课。

大二的一次考试前,我正焦头烂额地在自习室复习,突然收到王风的短信:“你在哪儿?” 我知道他又找我帮他考前突击复习。当时我真是自顾不暇,于是就回复他:“现在特忙,自己都顾不过来了。”发完这个短信后,我压根儿没当回事,继续复习。晚上回到宿舍后,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和大家有说有笑。可当我跟王风打招呼时,他却看都不看我一眼,像没听到一样。我想可能他心情不好,也没在意。等我洗完脸回来,准备在他床边跟他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时,他偏偏歪在一旁摆弄收音机,仿佛我根本不存在。我有点蒙了:他真的生气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主动跟他说话,甚至私下问他是不是生气了。他依然对我不理不睬的。有时候我问烦了,他就回一句:“别磨叨了行不行?我啥事没有。”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之间就一直这样,我在他面前好似空气。真不明白,这几年的友谊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没了吗?看见我很苦恼,其他兄弟也安慰我:“没事的,他就那样,别跟他一般见识。”

本来挺好的关系就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变得尴尬起来。只要王风一回宿舍,我的心就莫名其妙地堵得慌。他和兄弟们兴高采烈地聊什么时,我也不插嘴,自己在一边呆着。时间一长,我有了一种被人孤立的感觉。

他过生日那天,王风邀请大家出去吃饭。他瞅着其他人说:“大家一起走啊……”当时我就在旁边,可他看都没看我一眼。别的兄弟拽我一起去,我先说“吃过了”,大家一定要我也去,拗不过,我就一同去了。而王风自始至终什么都没说。席间,他和大家挨个喝酒,惟独没有和我。我感觉自己很多余。

之后,我几乎夜夜失眠,总是在纠缠一个问题——“是不是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可却想不明白他怎么能这么对我。这大半年其实细想想也是有点交往的。比如,有时候我接到找他的电话,也会转告给他,他也会多问两句,这可能就是我们最多的交流了。想起这些零星的交往,多少会让我心里好受一些,只是转瞬即逝。

我们真回不到以前了吗?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点评:李强的所有问题和苦恼有一个共同点——琐碎。对琐碎事物的执著追求恰恰磨损了男儿气质,也磨损了他和王风之间的友谊,过多地沉溺和敏感于这一交往中的小事,让他深感痛苦、力不从心。要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别人喜欢我们那是他的自由,别人不理我们那也是他的自由,别人误解我们那就给他理解的机会。这就是说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如何对待我们,这完全是他权利范围内的事。当你把做人的权利还给他时,你心情与命运的开关也就不会握在他人手里。你该给哥们儿做人的权利。

案例五:自我封闭

刘某,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该生自述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甚至是笨嘴拙舌。家中有一弟弟却非常外向灵活,特别能说,他很羡慕弟弟。自己平时几乎不开口说话,怕自己说错话得罪人,甚至有时候别人问他话也经常不回答。在大学期间朋友特别少,只跟自己同宿舍的两个同学接触较多,大三了自己班上到现在还有几个同学不认识,与女生更是没有接触。内心感到非常孤独、苦闷,觉得自己就像是行尸走肉,不知道自己活的有什么意义。

点评:小刘由于自己的性格非常内向,认为自己不善言谈,所以拒绝了与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甚至有人主动与他交谈时,他都闭口不言。这样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会交往功能,阻断了他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人是一种群体动物,需要与人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得以成为一个正常的人。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孤独,失去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案例六:人际关系僵化,无法继续学业

林某,男,20岁,某本科院校二年级学生。他自认性格十分内向,孤僻,不善言谈,不会处事,很少与

人交往。入大学一年多来,他和班上同学很不融洽,跟同宿舍人曾经发生过几次不小的冲突,关系相当紧张。后来他竟擅自搬出宿舍,与外班的同学住在一起。从此,他基本上不和班上同学来往,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与同学的感情淡漠,隔阂加深。他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常常感到特别的孤独和自卑,情绪烦躁,痛苦之极,而巨大精神痛苦无处倾诉,长期的苦恼和焦虑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

经常的失眠和头痛使他精神疲惫,体质下降,学习效率极低,成绩急剧下降,考试竟出现了不及格的现象。他的心境和体质也越来越坏,深感自己已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而无力自拔,失去了坚持学习的信心。他开始厌倦学习,厌恶同学和班级,一天也不愿再在学校呆下去了。于是,他听不进老师的劝告,也不顾家长的劝阻,坚持要求休学。

点评:小林由于内向孤僻,不愿交往、不善交往,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引发人际冲突,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无法融进新的大学班集体,心理上感到非常孤独、痛苦。进而引起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学习效率降低,失去自信。他不仅搞僵了人际关系,而且搞挎了身体,荒废了学业,最终还造成被迫休学的结局。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由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的原因,相当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不良和心理障碍问题。它十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防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是造成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案例七:社交焦虑症

黄某,男,18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小时候父母的同事、朋友或亲戚到家里来,不敢打招呼,总是想办法躲起来。高中以后稍微好一点,但在集体场合还是不敢讲话。除非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一般的聚会、集体活动都不参加。尤其不敢和女孩子讲话,不敢看女孩子的眼睛,一讲话就脸红。读大学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虽然成绩很好,但内心很痛苦,别人无法理解。

点评:这是社交焦虑的一个案例。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不自然、严重害羞的心理,脸红,心情紧张,举止表情不自然,口干,盗汗等。像小黄这样的社交焦虑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学会放松自己,缓解焦虑情绪;不断提高自我意向,积极看待自己;以及增加自己的交往吸引力等。

案例八:社交恐惧症

小A,女,23岁。大约七年前在高中读书时,有次在食堂中遇到一个同班的男同学,互相对视一下。这个男同学学习好,长得也很健美,自己早就对他有好感,但没有说过话。这次面对面的对视,他忽然觉得自己脸红了,怕被同学们看出她对那个男同学的爱慕之情。以后,见到别的男同学她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脸红,心情抑郁,沉闷。考入大学后不久,她见了女同学也脸红起来,觉得女同学也看出了她的心思。近一年来,不论是见到熟人、生人、男人、女人,她都感到脸红,心慌,无地自容,好像心里有愧。因此,她尽量避开人,不到食堂吃饭,一个人躲在教室角落里读书,与父母姐姐也很少交往。她曾想到自杀或过隐居生活,感到实在难于控制自己,才想到可能是精神上有障碍了,不得已来求医。

点评:本案例中的当事人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症状:不敢见人,与人交往时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和言谈过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出丑。他们越是害怕,就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反而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极不自然。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脸红,越是脸红得厉害,而不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行为通过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形成恶性循环。以往交往中的受挫经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交往情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以至于变的神经质。

案例九:好朋友之间该不该有个人隐私?

大学生小A小B是一对要好的朋友,学习、生活中经常是行影不离。后来小A觉察到小B常常周末不在教室自习,问她去做什么,小B不肯说,又担心小A多心,影响两人的关系,内心很矛盾。小A则很不高兴,认为两个好朋友之间不该有个人隐私,若保留人人隐私就不是真正的友谊。她们的矛盾症结在哪里呢?

点评:个人隐私是个人感的重要体现,没有个人感就没有个人隐私,没有个人隐私也就无所谓个人了。隐私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接纳了每个人私生活的合法性和独立性。小A小B没有掌握好友谊和个人隐私的分寸,因而两人都十分苦恼。个人隐私如同我们每个人的“内衣”,其中包含的绝大部分秘密属于生活中不可言说的部分,它必须保密。所以它不能与人随意分享。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同性或者是异性间,都应尊重他人,保护他人的隐私,不能强迫别人暴露。尊重、真诚、宽容、信任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案例十:如何克服“小心眼”的毛病?

小翠,女,某大学一年级学生。自述由于自己爱计较,也就是有些“小心眼儿”,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哪怕是同学的一句话生起气来,从而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自己心理也总是不能平静,总想着那些细枝末节、放也放不下,很是烦恼、为其所累。其实自己也不想这样,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点评:有小心眼儿的人,多半是由于神经系统过于敏感,杞人忧天,小题大做,庸人自扰。“小心眼儿”的人往往患得患失、吃一点亏就如鲠在喉;特别计较别人的一言一行,总感到是针对自己的。本案例中的小翠,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有主动求变的意愿;那么她首先应懂得人际交往的互酬心理,即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自己吃亏,甚至还想从交往中捞点好处。要明白自己付出多少,也会得到多少。因此应遵守人际交往的宽容原则,学会“待人以宽”,豁达大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过于计较;其次,要避免“自我中心”,缩小“自我”,不要凡事都先想到自己,一旦触及自己就觉得别人是有意针对自己的,即使确是针对你而来的,也不防“左耳进,右耳出”,免得烦心;再次,应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因为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联系。

案例十一:性格懦弱者如何与人交往?

小玲,大一女生,在宿舍里和年历最大的小敏是上下铺。小玲在班上学习成绩中等,为人胆小、性格懦弱、不爱说话,宿舍里总是有两个同学大声斥责她,以为她不生气。其实,她心里很难受,又总是没有勇气说出。这一天,“小玲,小玲,你怎么又把鞋放我床底下……”小敏对着小玲大叫着。“我、我,我就放了,怎么啦?我睡上铺,不放那儿放哪?”虽然声音颤抖,但小玲还是紧绷着脸,终于忍不住顶撞了小敏。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小玲……

点评:像小玲这样既害怕得罪同学,又为自己的懦弱而苦恼的人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其实,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尊重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前提。性格懦弱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尊严。要克服懦弱个性,从观念上强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在交往中,既要作出适时的、有分寸的忍让和妥协,但这也要有一个限度。交往中过多的退让只是强化了别人不适宜的行为和态度,相当于教会对方不把当事人的感受放在眼里。

案例十二:如何与蛮横的同学交往?

小马,大一男生,家在农村,老实、怯懦。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班上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不仅家庭条件

好,还自恃身强力壮,与同学交往中从不吃亏。“这个最凶的同学就是对上我了,处处和我过不去。他说:„我就是要你不痛快,你不痛快我就高兴。‟他常常把我水壶里的水倒掉,把我的衣服扔一边,晚上还常常故意把我关在宿舍门外……”

篇3: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案例报告研究

某女, 19岁, 北京人, 某三本学校一年级学生, 独生女, 求助者身高1.70米, 体态均匀, 性格较为外向、健谈。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 是某事业单位员工, 且父亲在外做兼职, 家庭收入可观。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自幼生活幸福, 父母恩爱, 家庭教育比较严格。求助者与父母关系良好, 平时与父亲交流较多, 受父亲影响较大。高考失利, 复读后进入现在这所学校, 专业是国际合作项目, 课程较多, 学业压力较大。因与所在班中另一名女生的交往情况不良, 前来咨询。

三、主诉

觉得自己真心对待班中另一位女生, 但却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关心, 情绪受影响, 上课有时会走神, 担心因此而影响学习。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 精神状态

求助者独自来访, 衣着得体, 举止大方, 思路清楚, 逻辑性较强, 语言表达清楚, 有强烈的倾诉欲望, 有明确的求助需要, 自知力完整。说到与那名女生之间矛盾时, 情绪有些低落。

(二) 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 新生体检未发现异常, 近期也未出现其他躯体异样感觉。无精神病史, 家庭病史阴性。

(三) 社会工作和社会交往

能参与学校正常的学习和活动, 但上课时易走神, 与同班那位女生交往时, 内心焦虑、矛盾。

五、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身体情况良好, 没有器质性病变, 没有躯体化症状;主客观世界统一, 知情意协调一致, 个性稳定, 有自知力,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内心冲突, 由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情绪上有些焦虑, 但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学习效率稍有下降;不良情绪反应的产生与人际交往有关, 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病程不足一个月, 时间较短。

针对求助者情况, 为其选择了90项症状清单 (SCL-90) 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作进一步评估。在使用SCL-90量表过程中, 采用了1-5级评分。求助者总分为153分, 尚未超过160分的常模分数;阳性项目为38个, 低于常模43;阳性症状均分为2.66, 在常模均分区间之内;人际关系、抑郁、焦虑三项因子分数略高于常模。在使用EPQ问卷时, 求助者的各项分数:P:65;E:67;N:71;L:32, 从该分数可以看出求助者属于外向不稳定类型。

综上所述, 将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一) 在生物学方面, 求助者女性, 在校大一学生, 身体健康, 无既往病史。无明显生物学原因。

(二) 在社会性原因方面, 求助者虽然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但家庭教育严格, 对自身的要求严格, 内在的超我水平比较高;以往的环境对于求助者来说较为单纯, 而进入大学之后, 接触的人更加多样和复杂, 这对求助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三) 在心理原因方面:存在错误认知;敏感, 对焦虑、抑郁等的一些情绪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性格方面:外向、不稳定, 胆汁质特点明显。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一) 具体目标

1.改善求助者目前的不良情绪, 使其内心积压的情绪得以充分的宣泄。

2.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偏差, 进而提高其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

(二) 长期目标

帮助求助者建立一种主动、理解、包容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使其个性更加成熟。

八、咨询方法及过程

(一) 主要原理:采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这一方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的事件, 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 要改变情绪的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 而是应该改变认知, 通过改变认知, 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 人们的认知为B, 情绪和行为为C, 因而这一核心理论又被称为ABC理论。

(二) 主要技术:会谈、心理测验、解释、不合理信念辩论等。

(三) 咨询过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次)

登记求助者基本信息, 向求助者解释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对她进行帮助, 咨询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询问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症状;了解求助者的家庭状况, 兴趣爱好, 成长经历等一般资料, 并且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 进行了心理测验。

2.咨询治疗阶段 (2次)

运用解释技术帮助求助者认识不良情绪的原因, 确认求助者不良情绪是由于对大学新生活中遇到人际交往新的状况, 而不能得到合理理念指导, 从而形成了心理冲突。针对求助者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合理信念, 运用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与其进行辩论。引导求助者自己发现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再次进行心理测验, 以评估其症状改善情况, 并与与求助者一起总结成功的人际交往与大学生活经验、与求助者一起回顾咨询的过程, 使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帮助求助者建立起新的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表现的新的反应模式, 更好地迁移到日后的实际生活中。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 求助者自我评价

通过咨询, 求助者能够与那位同学恢复良好交往, 上课精力也能集中, 不走神了。并且用自己学习到的合理认知, 去开导和帮助周边的同学。

(二) 咨询师评价

1.每次咨询过程中, 求助者都能主动积极配合, 且认真完成家庭作业, 从面谈的表现来看, 该同学已经摆脱不良情绪带来的苦恼, 、改变了自身的认知偏差, 建立了一种主动、理解、包容的人际交往模式, 个性更加成熟。

2.在最后一次咨询时, 再次为其进行了SCL-90测试, 测试结果中首次测验中显现阳性的“人际关系”、“焦虑”、“抑郁”三项因子分将于2分以下。

摘要:本文是对一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咨询的心理辅导案例报告。通过资料分析, 初步诊断, 辅助心理测验, 鉴别诊断, 最终确定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过程主要采取合理情绪治疗等方法, 通过三个阶段, 四次咨询, 使来访者改变错误认识, 树立合理信念, 克服情绪问题, 逐渐适应大学人际交往, 基本达到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写.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 2012年3月版.

篇4:人际关系交往案例

二年级的茵棋在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难题:只要在玩耍中输了,就大吵大闹,甚至报复性地把别人的文具藏起来或偷偷毁坏。如此反复,结果谁也不愿意和她玩。这样一来,茵棋更孤单了。但她却不甘寂寞,不时制造一些挑衅事件,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只要老师批评,或者同学说她不对,她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顶嘴,对老师有明显的对抗心理。老师、家长越批评,她就越变本加厉地对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且相互独立的,我们可以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的关系。

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学生修正起来难度不一样。教师家长认为好、自我感觉也良好的孩子,他们犯了错误,很容易改正。因为好学生基于这样两种认知——“好学生不应该犯错”和“我犯错了”,这两种矛盾的认知必然造成学生的痛苦体验。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用过多批评,只要向其指出所犯的错误,他就会在自责中修正自己的行为。

而对于茵棋,就没有那么容易。教师认为她是害群之马,家长觉得她不可救药,自己也觉得天憎人厌。她也存在两种认知——“老师、同学眼中的我是一个经常犯错的人”和“我现在又犯错了”,而这两种认知并不失调。认知平衡就不会产生痛苦,个体也因此失去了改变自身态度和行为的动机,于是她破罐子破摔。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茵棋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再让她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进而完成转化。

辅导措施

1.动情:改变认知

新学年的开始,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经过假期的沉淀和反思,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一切重新开始。学生对新接班的老师更是充满了期盼,希望能赢得新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得到家长和同学的认可。

面对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新面孔,我动情地说:“新的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以前的你是怎样的,老师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在老师眼中,你们就像一张张干净的白纸,怎样在白纸上描绘就看自己了。” 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我发现刚才正在我行我素地折纸鹤的茵棋已经悄悄地把纸鹤放进了抽屉,安静地坐好了。放学后,她还主动争取留下来,与值日生一同打扫教室。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

我深知,此时的茵棋已经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这会让她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错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茵棋努力争取当一个好学生:上课少了大吵大闹,班级的活动也开始参与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不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偶尔她忍不住吵闹起来,在我善意的注视下,也会有所收敛,而不再像以往一样不加理睬了。在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渴望,一种融入集体的渴望。茵棋正在悄悄地找回本该属于她的自尊心。

2.知情:改变环境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特点,了解其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教育网络。

叛逆心理源于青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强度迅速增加,对人对事十分敏感,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不平衡之中。当他人阻碍其自我表现或漠视其感受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被激发,就会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与外界的对立情感。

家庭教育环境与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与品质的培养。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正是茵棋表现唯我独尊的原因。于是,我与家长交流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根源。经过谈话,其父母深刻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失误与不足。

此外,由于茵棋一直表现不好,所以个别老师会对她失去信心和耐心,在教育时不够尊重和体谅,导致她对老师的教育排斥和逆反。于是,我又专门与班上相关教师进行了沟通,取得了思想上的一致。

3.共情:改变行为

茵棋的个性、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

早上,班长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茵棋又大闹天宫了!”我来到教室,只见教室里一片狼藉,作业本撒了一地,同学们围成了一圈,目光里尽是批评与指责,甚至有厌恶与不屑。而中间站着的茵棋满脸泪水、目露仇恨、双拳紧握。有些同学幸灾乐祸地说:“好了,老师来了,你遭殃了!”我走近大家,用愉快的声音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今天阳光明媚,又是一个好日子,为什么一早上就弄得哭哭啼啼的?各位同学早读吧。”在学生不敢相信的目光中,我站在讲台上做好了上课准备。看见茵棋紧握的双拳松开了,骇人的目光收起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先坐下,有什么想说的,上完课再告诉老师。”茵棋迟疑了一下,缓缓坐下。上课初期她无法投入,渐渐地,在有趣的课文,激情洋溢参与讨论、分享的同学的带动下,她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

下课后,我把茵棋带回了办公室。我知道此时用冷处理的方法,才会让她认知失调,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机。我搬来了一把椅子,让她坐在我身边,和颜悦色地说:“你先平静一下,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平静好了再跟我说,好吗?”可能是因为我的沉默,她越来越坐不住了,衣角卷得越来越紧。“气消了些没?”我转过头跟她说。倔强的她眼眶渐渐红了起来。“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我的安抚和信任,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抿抿嘴巴,慢慢说开了。原来今天早上,几个调皮的男同学回到班里,看见几张桌椅被弄歪了,还有乱写乱画的痕迹,就起哄说是茵棋干的,因为她以前最喜欢这种恶作剧。茵棋听了顿时火冒三丈,脱口就骂,那些同学不服气回了几句。她更火了,便动手把同学们交的作业本扔到地上泄愤。

听完茵棋的述说,我把几个起哄的同学叫到办公室,分别聆听了各人的陈述,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让他们和茵棋反思事件中自己与他人的对与错,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向对方道歉。在接受道歉时,茵棋低垂着头,满脸涨红,一副罕见的不好意思。轮到她向全班道歉了,她扭扭捏捏地不敢说话。我轻声在她耳边说:“勇敢一点,做错了就应该承认错误,老师希望你白纸上的污点能尽快抹掉。”茵棋明白了我的心意,迟疑地说了一声:“同学们,对不起。”语言虽简单,却是她跨入改善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我肯定了茵棋和几位同学的态度,并希望大家用平等、宽容、公正的心对待同学,共同建立一个积极奋进、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自从这件事后,同学们开始慢慢接纳茵棋。一年来,茵棋的转变有目共睹,她也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圈,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友情的珍贵,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道德问题的背后,往往有心理的原因。要改变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遵循认知情感心理过程规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增强学生的控制情感能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发展水平。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广东广州 510030)

篇5: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刘某,女,17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成绩一般,中等智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父亲在外地工作,较少回家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刘某的母亲除了对她学习要求严格外,别的方面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

刘某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从没做过家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很差,而所在高中又是一个内宿的学校,生活上的全部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人生第一次的内宿生活对她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其父母又有“长大了,应该让她自己克服困难”的想法,遇到什么困难都让她自己寻找解决的办法,没有及时给予帮助。由于她的手脚比较慢,洗澡洗衣服时间很长,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宿舍就只有一个卫生间,这使得宿舍其他成员很不方便,有时也会发发牢骚叫她快一点。没想到大家的提醒她却认为是对她有意见,使得她对人际交往方面很有压力。同时宿舍内部又有一人跟其他同学关系不好,这更增加了她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很害怕自己也跟那位同学一样让其他同学讨厌。巨大的压力让她在其他同学面前说话很不自在,生怕自己说错话或是做错事得罪其他同学,慢慢地发展到跟同学说话要深思熟虑,不敢与同学多说话交流,不敢与同学一起玩,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最后发展到她每天早上起床就感到巨大的压力,不知道这一天应该怎样与同学交往,不敢来学校,甚至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属于人际交往障碍。

篇6: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生活方面,感觉跟同学在一块时就算跟大家有谈话有笑语也感觉是强颜欢笑高兴不起来,特别希望参加活动,但是又很抵触人多的场合,见到老师也只是问好,不敢跟老师有交谈。晚上失眠,早上不愿意睁开眼,上学期有段时间还很没有食欲,感觉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的,身体也不是很好。

学习方面,也许是由于精神压力大了,还有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学了,上课怎么都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学问,整日担心自己毕不了业,甚至想过不读了回家去。现在上课经常需要做汇报、陈述、演讲,但是我一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担心害怕,会发抖紧张,说不出话来,特别难受。

篇7:人际交往障碍案例分析报告

某女,31岁,大学文化,某机关国家公务员,未婚。

自述从小性格较内向,听话,在大人眼中是个乖孩子,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除了对学习要求很严,还很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打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是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年轻的英语老师,见了该老师,尤其紧张,害怕与该老师眼神接触,后来英语成绩也下降了许多。上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紧张、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得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自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的那个夏天,父母带她回山东老家,一次在与堂哥、堂弟的玩耍中,堂弟要求看看她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她不知道为什么就同意了,结果她让堂哥、堂弟看了自己的下身,自己也看了他们的外生殖器,甚至还好奇地互相摸了摸。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地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此事,害怕别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主要是担心、害怕。工作后上述症状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连同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的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就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根据以上案例,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00分)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5分)

(1)女性,31岁,14~15岁(初中时)起病,病程10余年。

(2)害怕与他人接触,尤其是异性(不敢目光注视、见人脸红,说不出话、手足无措等)

(3)紧张、恐惧。

(4)回避与他人交往。(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不敢交男朋友)

(5)自知力存在,十分痛苦,主动求治。

2、心理咨询师还需要了解哪些资料?(5分)

通过谈话法、观察法、产品分析法了解下列资料:

(1)精神状态、(知、情、意行协调一致性,人格完整性、稳定性)

(2)身体状态(自主神经系统症状、近期体检报告)

(3)过去史(有无躯体疾病史)、家族史

(4)个人成长史

(5)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与同事及领导的关系

可选择下列心理测验:

(1)SCL-90(了解心理生理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

卷册三:专业案例分析(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2)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量表(SSRS)(寻找心理应激源)

(3)EPQ、16PF、防御方式问卷(DSQ)(了解人格及认知方面的原因)

(4)SAS、SDS(评定情绪状态)

(5)MMPI(可鉴别神经症和重性精神病)

了解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用“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进行评估)

3、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5分)

使用三原则衡量临床资料, 求助者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良好,可除外精神分裂症。

根据CCMD-3的诊断标准,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社交恐惧症。

4、诊断的依据是什么?(5分)

(1)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点:

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童年性游戏)

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内向,听话,乖巧)

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

自知力良好

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2)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害怕与人接触、不敢目光对视、脸红,紧张、恐惧,有回避行为。

(3)回避社交情景症状突出

(4)自我评价低(个人耻感强烈)

(5)起病于少年,总病程10年余

(6)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恐惧症

5、还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5分)

(1)躯体疾病

(2)精神分裂症

(3)神经症的其他类型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强迫症

神经衰弱

恐惧症的其他类型

(4)一般性心理问题

6、请你对该案例进行病因分析。(20分)

生物学原因:未发现

心理和认知因素:

1、对性存在错误的认知评价——“性” 不纯洁、不道德、肮脏

认为童年性游戏可耻、下流

高中时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自己很坏

2、心理冲突:一方面对异性的爱慕、渴求,另一方面又有性压抑

3、个性弱点:内倾、懦弱

4、有心理发育停滞

社会性原因:

1、父母的教养方式:从小父母严厉管制,不允许与男孩交往。

2、童年的性经历(性游戏被母亲责备)

3、社会文化道德因素:与性有关的道德、耻感

6、假如你是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师,你计划怎样和她商定咨询目标?(20分)

答:首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其主要问题为:

① 人际交往障碍(焦虑、恐惧、回避)

② 社会适应不良

我将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以及制定有效咨询目标的原则(即具体、有效、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如下: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社交情景②纠正对童年性经历的歪曲评价及对性道德的错误认知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培养基本的社交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求助者的个

性。

7、根据以上案例,请你为该求助者拟定咨询方案(35分)

我将与该求助者共同商定制定咨询方案如下:

(一)、明确咨询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咨询时间与收费:每周1次,共10次;每次50分钟,每次收费60元。

(三)、双方共同商定的咨询目标:

①减轻人际交往时的焦虑、恐惧症状,减少回避行为

②纠正错误认知

(四)、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

① 心理诊断诊断阶段(3次)

建立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

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验,焦虑与回避行为的临床评估

心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实施方案

② 心理帮助阶段(5次)

A.第一、二次治疗:采用系统脱敏

第一步:放松训练

第二步:制定焦虑等级表(可分为10个等级)

第三步:脱敏治疗

B.第三、四、五次治疗:采用认知治疗

③ 结束与巩固阶段(2次)

篇8:人际关系交往案例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典型案例

案例一:某大一学生, 与父母很少沟通, 没有朋友。在自己信箱里发出了“曾经的失落无人得知, 现在的无奈更是无人诉说。所有的一切也只能自己承担”的感叹!

案例二:某大一男生, 自述其父母经常争吵, 家里常受到邻居的欺负, 姐姐也常受姐夫的欺负, 上中学时又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待遇, 这些经历导致他对人际关系的种种偏见。

案例三:某大一女生, 父母离异, 与母亲生活。母亲因为婚姻失败, 常以她的父亲为例, 说世上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要对男人有防范意识等等。导致进入大学后该女生无法和异性正常交往。

案例四:某大一女生, 班上的团支书, 与其他干部和同学总是处不好关系。觉得自己能干, 为班上做了不少事情, 应该得到肯定, 恰恰相反, 同学们并不信任她, 她也感受到了同学的疏远。

案例五:某大一女生, 自述越来越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 但越来越害怕与身边的同学交往, 自己也发现不对, 但又不知问题在哪里。

案例六:某大一男生, 室友热情好客, 每天寝室人来人往, 开始时大家相处甚好。久而久之, 他发现自己没有一个私密和安静的空间, 于是想跟室友提出来, 可又觉得不好开口, 担心得罪了室友, 顾虑重重, 不能释怀。

案例七:某大一女生, 进校后一直与与室友同进同出, 上课、吃饭、活动都在一起, 做事不考虑, 跟着同学做就是了, 后发现自己的能力却在退化。

二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 因此,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决定着交往行为, 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

1认知偏差。现实生活中人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的影响, 部分学生不能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或因一点不好就全盘否定, 以偏概全, 以点代面;或对他人抱有成见, 影响了对交往对象的正确判断, 导致交往障碍。如案例二、三。

2情绪不良。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 是两种极端的表现形态。大学生中的自负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 往往喜好出头露面, 自我欣赏, 自以为是, 不太顾及他人感受, 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如案例四;而职业院校内有自卑感的学生较为普遍, 他们因为贫困、学业与就业压力、成长中的挫败经历等原因, 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缺乏交往的主动性, 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

3性格缺陷。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由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倾向 (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 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由于人的个性比较稳固, 且具有习惯化的特点, 因此由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碍较之其他障碍更难消除。如案例一、七。

三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1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际交往能否顺利, 与交往者的态度、行为直接相关。而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具有选择性的, 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必定是建立在对自己、对交往对象及交往情景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了解片面, 甚至完全误解, 其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就很难正确。

一方面,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比较而完善起来的。在交往中既要看到自身的价值, 又能看到不足, 从而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 通过他人评价不断修正认知上的偏差, 力争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另一方面, 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看法, 做出评估, 对他人的认知客观与否, 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得体。总之, 在人际交往中, 只有对自己有较为客观的认识, 同时又具有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 才能够在人际反应中比较正确而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2掌握谈话与倾听的艺术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1) 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交谈能否顺利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方式、方法, 也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大学生在交谈中应做到:

(1) 说话得体, 恰如其分。做到有礼有节, 让对方先讲;不要谈论对方的隐私或忌讳的话题;人多时, 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要注意平衡。 (2) 态度真诚。真诚是友好交往的基础, 也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 (3) 应避免的交谈方式: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滔滔不绝, 目中无人, 忽视对方的反应;注意力不集中, 目光不专注;目光长时间盯着对方看, 或审视对方, 让对方不自在, 感觉不舒服;不考虑交谈的对象, 用词不当, 使人听不明白或感到不高兴;不考虑交谈的时间、主题、氛围和效果, 而短话长说或长话短说;交谈中, 单方面突然结束谈话, 或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2) 善于倾听的人, 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 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 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这样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 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对方谈话时应做到:注意力集中, 表情专注;用适当的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听比说更重要, 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 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尊重对方, 平等交流, 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心理感受。

3学会把握交往中的几种关系

(1) 学会建立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 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是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 判断交往是否可以继续;其次是随着交往双方对共同特征的发现, 沟通日益广泛, 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 大多的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一层面;最后是双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确立, 亲密关系的形成。大学生害怕建立或没有亲密关系, 如案例五, 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亲密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没有距离感的, 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 给人以归属感和满足感, 是情感正常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 能够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因此, 学会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保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 学会独处, 走出孤独。“独处”与孤独是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孤独是指内心渴望交往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体验, 而独处是指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 独处在人际交往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满意度上都高于孤独;独处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外界关系中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 必须在独处时经过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 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 从容面对。现时许多大学生没有看到独处的需要, 或者害怕面对独处, 一味从众, 或感觉到独处需要, 但害怕被别人理解为怪异, 不知如何处理, 如案例七。其实独处需要不仅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一个需要, 同时我们能以此需要来更好理解他人, 为他人在适时创造独处的环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独处, 你也会有很好的机会和别人相处。

(3) 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难以把握, 难就难在合作意味着取长补短, 不能以个人为中心, 要以集体为重, 而竞争更是要学会适量适度, 这其实是对自我的一个深层次认知。提倡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竞争对人提出了挑战, 使人有动力积极向上, 不断发掘自己内在潜能, 才能在与外界社会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使人清楚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 从他人身上学习, 同时学会团队合作, 学会如何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理解他人的想法, 在完成共同目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 职业院校学生就需要把握好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同时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 学会自我调适, 避免发生交往障碍, 努力维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关系, 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积极、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易锦海, 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陈桃林, 王晓刚.孤独与独处的语义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上一篇:大学校园劳卫部个人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打好民俗文化这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