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

2024-08-30

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共8篇)

篇1: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2、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3、蚕卵孵化时间约为(10)天,前(8)天采用自然光线,打开门窗换气,最后(2)天要把蚕卵用干净的黑布包上,进行黑暗保护,直至蚁蚕孵化出来

4、蚕宝宝出生后就要(吃东西)了

5、蚕宝宝一般是(一周)蜕一次皮

6、蚕宝宝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吃食物了

7、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吐丝结茧)了

8、蚕茧中钻出来的小虫子叫(蚕蛾),它是由(蚕蛹)变成的

9、蚕卵是由(雌蚕)产出来的

10、蚕的一生要经历(卵)-(蚕宝宝)-(蛹)-(蚕蛾)四个阶段

11、我收集了( )篇有关养蚕的资料

12、本单元学习同学给我评了( )颗星,老师给我我评了( )颗星,家长给我我评了( )颗星

二、问答题

1、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很黑、很小、象蚂蚁,又叫蚁蚕)

2、我们一般将蚁蚕的家安在什么地方?(安在干燥、平坦、有一定光线的纸盒子或平坦的簸箕内)

3、怎样照顾小蚕?(蚕叶要新鲜,并且保持干燥,还要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残叶)

4、蚕宝宝的嘴巴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吃东西的?

(蚕宝宝的嘴最显著的特点是最中长有两个嗷,象两把钳子,还有上下两片颚片,象两片刀片;蚕吃桑野叶时头部上下移动,用嗷和颚片切断和切碎桑叶)

5、蚕一般在什么地方结茧?(蚕一般在麦草、稻草或其他草小树枝搭起的架子上结茧)

6、仔细观察,蚕蛾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蚕蛾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六条腿)

三、实践技能题

1、仔细观察记录蚕蜕皮的变化过程,完成课本P22下的表格(略)

2、观察交流蚕吐丝前的特点

(蚕吐丝前长的又白又胖、浑身发亮、不吃也不动,还不停地摇动头部)

3、观察蛹,做好记录,完成课本P25下表格(略)

4、说出蚕吐丝和结茧的过程(略)

交流蚕蛾出茧后三天内的活动情况(略)

5、整理观察记录,完成课本P28下表格(略)

6、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养蚕的感受(略)

篇2: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

1、冬天,我们一般穿质地较(厚)、颜色较(深)的衣服,夏天则穿质地较(薄)、颜色较(浅)的衣服。

2、给衣服的面料分类可以按(质地、颜色、厚薄、材料等)进行

3、婴儿用的“尿不湿”的用一种高吸水的材料做成的,它可以吸收相当于自重上(千)倍的水分

4、雨伞是用(吸水性较小)的材料做成的

5、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6、在不同表面的容器里装上水,表面积越大的容器蒸发的速度就(越快)

7、在常瘟下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人们常用(保鲜膜)包装食物

8、本单元我收获很大,小组同学给我评了( )颗星,老师给我评了( )颗星,家长给我评了( )颗星。

二、判断题(在你认为对的题后划√,错的划×)

1、一般情况下穿棉质的面料是较好的(√)

2、胶鞋是用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做成的(×)

3、夏天穿浅色的衣服比穿深色的衣服好(√)

4、婴儿一般穿质地较软的面料做的衣服(√)

5、雨伞布是完全不吸水的材料(×)

6、衣料吸水性大小与衣料的材料质地有关(√)

7、水只在高温下才会蒸发,在低温下不会蒸发(×)

8、穿棉衣暖和的原因是棉衣能够产生热量(×)

9、穿棉衣暖和的原因是棉衣能够隔热保温(√)

10、温度越高,水蒸发的是速度就越快(√)

三、选择题(将你认为对的题号填入题后“”号内)

1、缎子衣服的面料是(B)

A、亚麻 B、丝绸 C、毛皮 D、化纤

2、较重的衣料是(C)

A、亚麻 B、丝绸 C、毛皮 D、化纤

3、下列衣料中吸水性最大的是(C)

A、亚麻 B、丝绸 C、棉布 D、化纤

4、下列衣料中吸水性最小的是(D)

A、亚麻 B、丝绸 C、棉布 D、化纤

5、穿棉衣暖和的原因是(A)

A、棉衣能够隔热保温 B、棉衣能够产生热量

C、棉衣能够储藏热量 D、棉衣能够发散热量

6、为了让冰棍化得慢一些,采取的办法是(D)

A、用玻璃瓶装冰棍 B、用玻璃瓶装冰棍

C、用木制的容器装冰棍 D、冰棍盒外穿上“棉衣”

四、问答题

1、冬天我们穿的衣服一般是用什么面料做成的?(一般是用棉、毛、亚麻等质地较厚的面料做成的)

2、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与衣料的质地、厚薄、纹路的大小有关)

3、晾在外面的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衣服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4、水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温度、通风、衣料的吸水性有关)

5、为什么穿上毛衣、棉衣感到暖和?(因为毛衣、棉衣等衣料能够隔热保温)

6、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保温或隔热?(冬天的送暖管道、电冰箱的隔热层、热水瓶的瓶胆等)

7、为了让衣服干得更快,应该将衣服晾在什么地方?(应该将衣服晾在通风、太阳晒的到的地方)

五、实验技能题

1、认真做课本P35下的实验,讨论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参考“四之4答案”)

2、做好课本P37下的实验,水跑到哪里去了?(水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3、做一做课本P39下的实验,几天后,容器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几天后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其中容器表面越大的,水减少的越多)

.4、做课本P42上的实验后讨论,棉、毛衣料在实验中起了什么作用?

(棉、毛衣料在实验中起了隔热、保温的作用)

5、找一找生产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

(1)、利用水的蒸发:(略)

篇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复习建议

第一板块美丽风景令人醉

可将这一册课本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 以及描写城市繁华景象的《“东方之珠”》组成一个新的单元, 根据这些课文以写景为主的特点, 抓住“美”来设计并推进复习进程:

一、踏上美的旅程。通过启发谈话, 向学生介绍这一次“旅行”将要游览的地方:到北大荒看秋天的田野, 到杭州领略西湖美景, 途中还将观赏到秋天的枫叶, 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然后到西藏看湛蓝、透亮的天空, 最后去繁华的都市———香港, 感受“东方之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这次假想旅行的兴趣, 进而对复习充满期待。

二、描绘美的景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路的景致, 让学生对照着诵读文中的相关段落, 并适时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背诵较为困难的段落, 可与学生讨论, 摘录段落中最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键词语, 绘制成简明扼要的“背诵路线图”来帮助记忆。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4自然段, 就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绘制出这样的“背诵路线图”:原野热闹非凡→大豆 (摇动豆荚、发出笑声) →高粱 (扬起脸庞、演唱) →榛树叶子 (红得像火) 。当学生背得较为熟练时, 再去除括号里的内容练习背诵。

三、积累美的词汇。利用板块组合的优势, 整合原本相互孤立的课文, 进行词语的复习。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文中描写色彩、湖水、天空、丰收景象、繁华街景等方面的词语分类摘录下来, 并将在课外阅读中掌握的词语一并归入其中。课上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汇报, 比一比谁掌握的词汇最丰富。

四、赏析美的文字。突破课文的限制, 选取表达方法相近的句子集中展示, 强化训练。根据本板块课文的语言特点, 可将课文中较为典型的比喻句集中出示, 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比喻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强化练习并运用。如《北大荒的秋天》中的“小河清澈见底, 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西湖》中的“平静的湖面, 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拉萨的天空》中的“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等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句以及为什么, 然后选取一些常见的事物进行说写比喻句的练习。除了句子的复习外, 还可以对精彩段落进行赏析,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让美景跃然纸上的, 并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为后面的习作练习作好铺垫。

五、学写美的景色。在学生复习完本板块的内容之后, 可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景物指导他们写一篇写景短文, 如《家乡的小河》《校园一角》等。这样可使学生及时运用本板块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同时也对习作进行了复习。

第二板块大自然是位好老师

可将本册课本中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五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组成第二板块, 按照在大自然中观察学习、探究发现、描绘表达的顺序来安排复习。不过, 这五篇课文虽然都可放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里, 但每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具体主旨却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可以根据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将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梳理。

一、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可将《学会查“无字词典”》《让我们荡起双桨》作为第一组, 以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感受快乐的思路来统领。可事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随家人到绿地、公园等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 并提出要求:用词语描绘几个看到的景象, 细致观察一种事物, 围绕看到的事物提出一个“为什么”并寻找答案。复习时, 可让学生汇报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词语, 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绘各种景象。在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的快乐时光时, 可相机让学生背诵、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

二、在大自然中悉心观察、探究奥秘。可将《石榴》《石头书》《做一片美的叶子》作为第二组, 复习时应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石榴》一文应重点让学生懂得要想了解一种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 并多途径、多侧面地去感受它;《石头书》一文则重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隐藏着秘密, 要揭开这些秘密就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 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做一片美的叶子》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从对叶子外形的美写到其内在的美, 最后升华到人生感悟这一心路历程。复习时, 可结合课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见、所思、所感、所悟。

三、学习描绘自然界中事物的方法。在表达方式的复习上, 可对板块中的不同课文各有侧重。如《石榴》可重点赏析描写石榴熟透的片段, 体会作者是怎样使石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 同时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片美的叶子》主要应让学生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在篇章上, 可侧重学习《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根据地点的变换组织材料以及《石榴》中按植物生长过程描写植物的方法。

四、用心记录自己的发现。本板块的习作训练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可以写冬天的松树、水仙花等植物, 冬天的蛇、麻雀等动物, 也可以写雪花、冰凌花等冬天特有的景物, 还可以写冬天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等人物。要求细细观察所写对象, 并有感受和思考。

第三板块奇丽的想象世界

我们可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童话主角的《蒲公英》《小露珠》, 以说明道理为主的童话《三袋麦子》, 以及侧重于知识介绍的童话《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组成童话单元, 并将神话故事《哪吒闹海》纳入其中 (对小学生来说, 《哪吒闹海》完全可以被视为一个奇特的童话故事) 。复习这一板块时, 可根据童话的特点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进入童话世界。可通过启发谈话把学生带进奇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一同回顾本学期学的童话故事。

二、感受童话情趣。让学生说说这些故事中哪个故事最有趣, 哪个情节最有意思, 以此帮助学生回忆故事中的精彩部分并感受童话的五彩缤纷, 同时也可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

三、对话童话人物。可让学生说说最喜爱哪个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以及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选一位文中的童话人物, 说说想对他说些什么。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童话角色的理解。

四、创编童话故事。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童话以及平时所读的童话故事概括出童话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鲜明、幻想丰富奇特、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一组题目, 如《小小树叶船》《大老虎和小灰兔》《小音符漫游记》《云娃娃变魔术》《勇敢的小溪》等, 让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编写一个童话。

第四板块生活告诉我

本板块由课本中的生活故事组成, 包括《掌声》《金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三篇课文。对于这组课文, 可以以感受生活为线索来安排复习任务。

一、感受生活的温暖。《掌声》一课记叙了身患残疾、忧郁自卑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 鼓起生活的勇气, 走出生活的阴影, 最后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我们可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回忆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帮助的事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

二、感悟生活的真谛。《金子》这个关于淘金者彼得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想有收获必须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道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应该脚踏实地。

三、体会生活的滋味。《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根据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写而成的, 作者想象了诗人王维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 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根深蒂固的亲情。

四、领悟生活的哲理。针对本板块三篇课文的特点, 可将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集中出示。如《掌声》中的“是啊, 人人都需要掌声, 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 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中的“五年以后, 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 等等。对于这类以感悟生活为重点的文章, 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五、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在写作方法的复习上, 可引导学生梳理三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将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听到的, 或是经历过的生活故事, 说说这些故事带给自己的生活启迪。

第五板块像他们那样闪亮

可将《第八次》《卧薪尝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军神》和《孙中山破陋习》五篇课文放在一起, 组成名人故事板块。

一、感受人物的神采。让学生回顾本学期认识了哪些名人, 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二、提炼人物的品格。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提炼出人物的品格。如王子普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创造的品格;军神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孙中山敢于跟封建思想作斗争的精神。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从文中选取描写人物的典型段落, 如《军神》中沃克医生在做完手术后与刘伯承的一段对话;《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雷奈克发明听诊器过程中的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并懂得写人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来写。

四、描写熟悉的人。让学生写一位自己最熟悉的人, 如妈妈、老师、同学等, 要求选一件事来写, 初步学习一人一事的写法。

篇4: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篇5: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复习题

1)读课文,理解其意境;

2)背写:古诗《峨眉山月歌》、“语文乐园(五)”中的“写一写,背一背”;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é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子鼠 丑牛 寅yín虎 卯mǎo兔 辰chén龙 巳sì蛇 午马 末羊 申猴 酉yǒu鸡 戌xū狗 亥hài猪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友谊的翅膀长得足以从世界的这一头伸到另一头。 (法国 蒙田)

二、

1)读课文,理解其意境;

2)背写:古诗《宿建德江》、“语文乐园(六)”中的“写一写,背一背”;

宿sù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yí舟泊烟渚zhǔ,日暮mù客愁新。野旷kuàng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扑朔shuò迷离 百思不解 寻根问底 集思广益 全神贯注

废寝忘食 百折不挠náo 乐此不疲 柳暗花明 茅塞sè顿开

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问号。 (法国 巴尔扎克)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荀子)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 (陆九渊)

篇6:鄂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篇7: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蚕卵的形状扁圆形,中央下凹,像细粒芝麻,刚产下的蚕卵淡黄色或黄色,一两天后变成淡红色,三四天后变成紫黑色。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观察、测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可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

4.蚕在生长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tuì皮。蚕一生要蜕 6 次皮。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5.蚕的身体圆筒形,青白色,有头、胸、腹三部分。蚕吐丝前就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6.蚕蛹纺锤形,深褐色。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形态和幼虫区别很大。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7.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制品。

8.蚕蛾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蛾是昆虫,因为它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备昆虫的特征。

9.从卵里出来的、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10.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1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1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蚕蛾四种形态。

13.整个生命周期中,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4.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

15.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

16.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17.动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变态和不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卵生(从卵孵化出来)和胎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

18.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20岁间。

19.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增长得很快,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显著的变化。

20.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以育的重要条件。

21.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共20颗;一副恒牙,共28-32颗。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

答:①因为小蚕要呼吸。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③小蚕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怎样测量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

答:首先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然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知道丝有多长了。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答: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①卵:扁圆形、紫黑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②蚕(幼虫):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1毫米长到8厘米;爬行;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33-35天。 ③蛹:纺锤形,深褐色;一般不动,受刺激会动;会吃食物;10-13天。

④蚕蛾(成虫):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长出翅,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不吃食物;6-8天。共计56天左右。 4.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要经历变态,哪些不经历变态?

答:蝴蝶、蜻蜓、蟾蜍等要经历变态,是变态动物。鸡、鱼、羊、熊猫等不经历变态,是不变态动物。

篇8: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播种发芽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第三课开花了

第四课结果了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第21课

电磁铁

第22课

电能转化成了什么

第23课

做一个电热切割器

一单元

第一课

播种发芽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凤仙花种子以及其它植物种子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鼓励学生对种子的生长变化进行有根据的预测,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观察“种子生长过程”的观察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种子内部结构、播种以及发芽实验的初步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种子、自带种植容器、透明塑料杯和适量的土壤。教师准备:

、提前一周播种。

2、为每组准备一盆初出芽的苗。

3、浸泡过的凤仙花、黄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4、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许多植物的种子落到泥土里,到了第二年春天醒来: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今天,老师也拿了一粒种子,我把它种进土里,同学们想一想,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我们认识植物的一生,最后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植物的一生。最好自己亲自种植一株植物,坚持观察、记录,最后通过分析研究观察记录,用事实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这株植物的一生。同学们有信心吗?好,我们看看哪些同学坚持的最好,记录的最完整。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也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

二、观察种子

看书24页或用多媒体出示:凤仙花、黄豆、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植物的种子。、观察与描述凤仙花种子的外形特征。

2、观察与描述其它种子的外形特征。

3、外形不同的种子都会发芽并形成新的植物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4、分组解剖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讨论和交流种子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说说凤仙花种子和哪些种子相似。

(教师提供浸泡过的种子并进行指导,学生汇报时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它的种皮、两瓣子叶和芽。)

三、播种活动、讨论和交流“如何播种”:播在那里、怎样播种、种多深、怎样浇水等等。

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结构化的板书:

播种地点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

种子方向

浇水方式……

(每个学生选一种种植方法并做上标记。)

3、教师提供教材中的播种方法,并做好标记。

4、教师要求:对两种不同播种方法的种子发芽情况进行课外观察。(以小组为单位在花盆里播种,在盆上做上本组的标记,放在学校由各组同学轮流管理。每个学生带种子回家根据自己情况地栽或盆栽)

5、预测种子在一周内所发生的变化。

6、记录播种的日期。

第二课茎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师: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学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

4.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

第三课开花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

.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

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的生长现象。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

.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3.指导学生解剖花。(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镊子时动作要轻,防止将花的某一部分弄坏,解剖下来的花的各部分,要分类摆放,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称。)

4.学生解剖花。(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作业布置】:

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做好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3.开花了

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第四课结果了

【教学目标】、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2、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

3、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重难点】: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教学准备】:

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凤仙花的果实

.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呢?它在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组织学生观察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和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引导学生关注完全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果实里面有什么?(种子)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4.学生观察凤仙花果实。观察完了以后,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果实里面有种子。

二、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

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步骤

、晒干

2、装入瓶中

3、贴上标签

种子名称凤仙花

采集时间

制作人

制作时间

4、制作凤仙花种子标本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第五课凤仙花的一生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亲历了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植物结出多粒种子这个过程,认识一粒种子长出多粒种子,较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2、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植株特点、身体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初步学会用事实、数据进行说明。

3、引领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准备】:

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教学过程】:

一、估算种子的活动。、谈话:轻轻捏一颗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2、根据各组种的凤仙花分组进行整理、分析。

数一数这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数一数花苗上已经开裂了的果实、已经接近成熟的果实和将要长成的果实,共有多少个。推算由一粒种子长出了多少粒种子。

3、要求学生回家对自己的凤仙花作估算,并记入科学文件夹。

二、整理、分析事实、数据。、提问:凤仙花的生长经历了哪些过程?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4、明确了生长过程,再按记录的日期计算天数。(告诉学生4、5、6月份的天数,由学生计算。)

5、画折线图,分析数据。

A、教师介绍画折线图的方法:1)对照高度标尺,在竖线上用粗线画出各周苗的高度。

2)用红线把各周苗的高度线连接起来。

B、学生绘制折线图。(根据记录结果)。

c、分析数据:1)凤仙花哪一段时间生长的最快?

2)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与什么有关?

6、小结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

三、学生阅读“阅读与拓展”。

、学生阅读。

2、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共同讨论。

四、思考:我们是怎样认识凤仙花的,是怎样获得这些科学知识的?

五、课外活动:用观察凤仙花的方法,观察周围的植物。

二单元

第六课

蚕宝宝出生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

2、观察蚕卵和蚁蚕。

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2、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第七课可爱的蚕宝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

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

三、布置作业

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第八课蚕宝宝建新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知道吐丝前蚕的特点

2、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蚕是怎样吐丝和结茧的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

2、学生收集种桑、养蚕、吐丝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在吃食物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新课

、观察讨论

当蚕长到一定程度时蚕宝宝就不再吃食物了,这时的蚕有什么特点?

2、讨论小结

停止吃食后,蚕就要开始结茧了。

3、为蚕宝宝建新房

自己动手,用麦草、稻草或其他东西为蚕搭一个小架子,以便蚕在那里结茧。

4、讨论

蚕宝宝住进“新房子”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茧就是蚕宝宝的“新房子”,5、观察蚕茧

用剪刀剪开茧壳看一看,蚕在茧里变成了蛹。

6、观察蛹并做好记录

蛹的形状

蛹的颜色

蛹与蚕宝宝的区别

三、巩固总结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蚕的一生

第九课蚕蛹变成了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讨论蚕一生的变化;

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

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

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法学法】: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蚕蛹变成了什么》。

二、学习新课

.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

(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蚕的一生有什么变化呢?

(2)看书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

(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卵——蚕——蛹——蚕蛾(幼虫)(成虫)

3.蚕有哪些特点,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

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三单元

第十课

认识衣服面料

教学目标:、认识到衣服一般是选用不同材料制作的。

2、认识几种常见布料,如:亚麻、棉布、丝绸、毛皮、化纤和毛料等。

3、知道这些布料的主要特点和用途。

4、能够根据特性、用途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5、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兴趣,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6、体会到衣服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生主新材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同学准备各种典型的衣料一套,放大镜若干,酒精灯、火柴、镊子各一个。

2、学生准备:身边常见、容易得到并知道其材料名称的衣料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教师今天发现大家穿的衣服都很漂亮。这些漂亮的衣服除了大小、颜色、款式和图案不同以外,还有什么不同?(面料不同)

2、大家所说的(布、毛)其实是衣服的面料不同,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衣服的面料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3、交流、汇报、评价: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还真不少。

二、认识不同面料及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面料好吗?请各小组打开桌面上的塑料袋,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面料?(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面料名称。

3、大家讨论一下,这些面料都应该在什么季节穿着会好些呢?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听了大家的见意,看来不同面料都有着不同用途。

5、这些不同用途的面料的材料都于哪里呢?请各小组猜猜看好吗?听了同学们的猜想,我们知道了不同面料的材料,其也不同。

三、鉴别面料、如果你和爸爸妈妈一块到衣店里要购买这些不同面料的衣服,你们一般都会采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汇报。

3、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今天我们利用一种观察工具――放大镜来观察好不好?那么,想要用火烧的方法来鉴别衣服面料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看看,这么多同学选择了火烧的方法,请各小组在使用酒精灯时一定要正确操作(师示范,提安全。)

4、下面请各小组彩你们鉴别面料的方法,找出各种面料,都有什么特点?同时把实验观察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好吗?

5、分组活动并记录,交流汇报。

6、师小结: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我们认识了许多有关衣服面料的信息,真是了不起,这些面料都是由纤维制作而成的。

7、有谁知道纤维是什么吗?我们查查字典小博士,看看它是怎样解释的。

四、面料分类:、大家又学会了用身边书籍获取新的知识的本领了。我们能不能将研究过的布料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呢?

2、大家比比看,哪一组最先分好?

3、交流评价:同学们把各种面料分成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还分出了于动物和于植物的。

五、了解面料的作用:、在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认识了布料的很多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衣服面料的工艺更加精美、性能更加广泛,请看(播放)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着装有什么不同。

2、讨论:说一说,人们在制作衣服时利用了各种材料的什么特点?

3、交流汇报,师小结:是呀,人们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出不同面料,并在不同环境中穿着不同面料的衣服,使每种面料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六、课外延伸:

关于衣服面料还有许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去发现,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衣料的信息,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共同来交流。

第十一课

衣料的吸水性

教学目标:、知道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

2、认识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

3、能设计实验并合理的选择工具比较各种衣料的吸水性能。

4、能有条理地进行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收集事实、分析讨论汇报交流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设计科学实验方案,探究不同衣料的吸水性能。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不同衣料各一块,盛水烧杯若干,滴管、镊子各一个。写字板、衣架、红墨水等。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各种衣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部海绵宝宝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看。(cAI播放《海绵宝宝》动画片段)

2、问:咦,水到哪去了?这说明什么?(板书:吸水性)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具有吸水性?你是如何发现衣服具有吸

水性的?(生答)

4、认识各种衣料,选择其中的四种研究它们的吸水性。(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衣料的吸水性。

、作出假设。

(1)学生猜测四种衣料的吸水性,将猜测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中。

(2)全班汇报猜测结果,教师将结果板书出来。

2、指导学生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

(1)全班交流初步设想,并将学生按设想不同进行分组。

(2)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优化实验方案。

3、各小组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结果。

5、学生谈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实验结论并板书。

三、拓展延伸。(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cAI播放)衣料的吸水性在生活中应用的画面。

四、课堂小结。(本环节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情况而定)

第十二课

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能对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进行猜测,并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2、能对隐藏在不同蒸发实验背后水的去向做合理的分析。

3、知道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温表的表面,且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4、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得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例子。

5、在探究活动中注意采集并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6、通过认识水的蒸发现象,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准备:,湿抹布和装有少量水的广口容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用水写一个“水”字,师生一起观察“水”字的变化。

2、再观察晒衣服的图(出示),并提出问题:湿衣服晾一会有什么变化?衣服上的水跑到哪去了呢?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2、分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提出实验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出示)。

3、分小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4、各小组汇报交流:你们做了哪些研究?发现了什么现象?

5、讨论:在这些实验中,水为什么会慢慢减少了?水跑到哪儿去了呢?观察老师准备的水蒸发的录象。(出示)。

6、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7、展示大自然中水的蒸发现象,紧接着教师讲述水的蒸发现象: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的表面,且在何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交流:生活中水蒸发的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3、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和防止水分蒸发的?(展示)

四、小结。

第十三课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找一个广口瓶,上本课前一天,往瓶内倒水,在瓶壁水面到达的地方做一个记号;把瓶子放在教室外面向阳的窗台上,让学生观察水面的位置。

2.湿布一块。

3.挂图或投影片——水的蒸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

观察:

①这个瓶子是昨天放在室外窗台上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②看一看,黑板上的水迹有什么变化?

讨论:

①瓶子里和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②你看到水是怎样跑掉的吗?

③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跑掉了?

教师小结:这说明水变成了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这种物体叫做水蒸气。

讨论:水是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变成水蒸气的?

讲解: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平常温度下,会慢慢地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水的蒸发现象?

讲解:江、河、湖、海、地面等处的水,时时刻刻都在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2.指导学生认识水在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谈话:

①谁会游泳?游泳时,刚从水里出来有什么感觉?身上的水干了以后还冷吗?

②炎热的夏天,在地面上洒些水,有什么感觉?

讨论:

①为什么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感觉比在水里还冷,身上的水干了就不冷了?

②为什么在地面上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

3.指导学生认识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提问:根据你晾衣服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使衣服上的水蒸发得快?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温度高、蒸发面积大,有风,可以加快蒸发。

巩固应用

.什么叫做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填空:

布置作业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或风大小有关系。

第十四课

穿棉衣为什么暖和

教学目的:

.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猜想;会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用科学的观点解释问题,在比较、归纳中得出结论。

2.能积极参与观察实验;愿与人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创造条件改善生活。

3.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不会生热;知道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准备:铁架台、3—4支温度计、2—3根皮筋、棉花、毛皮(学生可自备毛巾、毛衣、布、丝绸等)、实验记录单、冰块、热水袋。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各种不同材料及同种材料的不同状态的保温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与前面的例子相反,有时在生活中希望热的物体不要变凉,要设法保持温度,保持热不散出去,这叫做“保温”

讨论:

①要保温应该怎分办呢?

②生活中郎些物体需要保温?它们是怎样保温的?

二、学习新授:

认识保温瓶的保温原理:

①出示保温瓶。

②观察:保温瓶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样的构造与保温有什么关系?

④讲解:暖水瓶

内有瓶胆,是玻璃制成的,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为双层,中问的空气被抽去,抽掉空气不能形成热对流;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瓶胆口有软木(或泡沫塑料)塞,它是热的不良导体,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方式带走瓶内的热量。

认识棉衣保温的原理:

①出示羽绒、棉絮等保温材料。

②观察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这些特点与保温是否有关系?

④讲解:棉絮和羽绒膨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借以保持人的体温。

认识地膜的保温原理:

①谈话:早春,为了保持土温和幼苗,农民伯伯怎样做?

②放录像:农民在地里盖地膜。

③讨论:这有什么作用?

④讲解在农田、菜园的土地上覆盖塑料薄膜,可以减少空气对流,借以保持地温,使小苗在低温多风的早春不致冻死。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像棉被、暖水瓶等物体一样具有保温作用?它们是采用什么方法保温的?

小结:要保温,必须尽可能减慢热的传递.可以采用热的不良导体,隔绝与周围气体或液体的接触,减少热的传导、对流、辐射。

研究制作保温盒的方法

讲述:下面,我们要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制作一个简易保温盒,给一杯水保温。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案。

巩固练习、概述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全课总结。

2.解释两种常见现象。

有人说冬季盖棉被、穿棉衣是因为棉被、棉衣本身厚、暖和,对不对?为什么?

问:棉被、保温箱本来是保温用品,可人们把冰棍放在保温箱里还盖上棉被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制作保温盒,比赛保温的效果

四单元

第15课

做房子的材料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做房屋的材料及其材料在房屋中的用途,能按照“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给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重难点:会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会给它们分类。

教学准备:有关各种房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房屋的各种图片。

2、提问:这些房屋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二、学习新授、带学生到教室外观察学校里的房子,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些建筑材料。

2、学生观察记录。

3、提问:这些材料分别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学生填表。

材料名称用在房子的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用

4、各组汇报自己的观察与记录。

5、给材料分类。

(1)每小组自己确定分类标准,给这些建筑材料分类。

(按大小分;按软硬分;按用途分等)

(2)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提问:什么是天然材料?什么是材料?

小结:像木材、砂、石等自然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像砖、瓦、水泥等人工制造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提问:将我们知道的建筑材料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来分,应该怎样分?

(4)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5)集体交流分类结果。

6、运用分类标准判断”。

(1)谈话: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哪些是“人造材料”制成的?

(2)小组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总结与拓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6课

石头和住房

教学目标:

观察建房子的石头,研究岩石的特点以及用途,根据岩石的特点给岩石分类。

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岩石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做房子的材料》,知道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大家说一说石头是什么材料?

2、房屋的哪些地方用到了石头?

3、谈话:石头也叫岩石,大家还见过哪些岩石?

二、新授、提问:说说你们带了哪些岩石?

2、学生汇报自己带来的岩石。

3、关于岩石,你们知道些什么?

4、提问:岩石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5、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

6、教师向同学们发放岩石,你不认识的岩石,你打算怎么做?

7、小组讨论,同学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明白,先用感官观察,再使用工具有顺序的记录。

8、发放工具

9、学生分组研究,填写实验记录。

岩石编号颜色结构软硬滴盐酸后

0、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三、总结与交流、谈话: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2、小组讨论分类标准,小组分类汇报。

3、提出两种以上被大家认同的分类方法。

4、小结:通过大家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大家能根据岩石的特点对岩石进行分类,并且分得很好。

5、课外学习与实践

岩石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岩石,想一想它们各利用了岩石的什么特点。

第17课

住房的装修

教学目标:

观察装修用到的材料,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

教学重难点:

研究装修材料的特点以及用途,提出科学的意见及建议。

教学准备:

装修用到的材料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说说我们装修用到了哪些材料?

2、谈话:哪些同学的家里已经或正在进行装修。

3、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二、新授、设计方案,进行研究。

2、提问:这些装修材料有什么特点?你们准备怎样来研究?

3、小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教师介绍几种研究方法,供学生参考。

5、教师想每组发放装修材料。

6、小组研究并做记录。

材料名称材料特点

7、汇报:各组说说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发现了装修材料有哪些特点?

8、总结与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装修到底好不好?装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为了避免这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9、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0、小结:装修材料中有一些成分对人体有害,为了避免和减少装修材料对人的危害,我们应做到:

(1)尽量选择天然材料,尽量选择那些不含或少含有害物的材料。

(2)装修完成后,不要立即住进去,而要将住房通风,让房屋空闲半内左右,为的是让那些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尽量挥发掉。

(3)注意保持住房有良好的通风,不要让那些少量的残留有害物长时间停留在室内。

(4)注意室内外的绿化,使空气能够长期保持清新。

三、拓展与延伸、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给亲戚朋友家的房屋提合理化的建议。

五单元

第18课

让灯亮起来

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经历“怎样使小电珠亮起来?”这一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借助直观材料了解“电流、电路”

的概念。

3、使学生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科学法,掌握用直观的方法记录

学习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想办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准备:

教师:手电筒;学生分组:小灯泡、电池、导线各1。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问题

、(拉教室的电灯开关)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有灯泡、有电、电线连接)

2、还在哪见过电灯泡亮起来的具体例子。

3、观察小灯泡、电池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电池的组成部分,学习灯泡、电池的简单画法。

4、出示分组材料,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电池、一个灯泡,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二、启发引导、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推想: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

要点:a、需要哪些材料?b、用哪些方法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指导画连接方法

2、提供材料(电池、灯泡、导线)学生实验

要求:把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书中空白处。

3、汇报:a、哪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了。引导学生补

充完整,整理后板书

b、用哪些连接方法小灯泡没亮起来。

三、激疑导思、研讨问题、比较使灯泡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相同?

(用导线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使小灯泡亮的连接方法与不亮的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

(不亮的连接方法没有把灯泡的金属螺丝、下端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3、为什么这样连接(亮的方法)小灯泡会亮起来?

(电池的电能经过小灯泡的灯丝——形成电流通路)

人们称这种电流的通路叫——电路,四、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解释手电筒为什么会亮起来?

2、家用电灯、电器是怎样工作起来的?

3、家庭用电安全常识教育

第19课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教学目标:、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第20课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

(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第21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指导什么是电磁铁,能够做一个电磁铁,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电磁铁与永久磁铁的异同点。

2、能够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圈数有关。

3、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变化的,能够设计实验探究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

4、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电磁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2、难点:制作电磁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篇:换届工会报告下一篇:县委农工部“三问三解”活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