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介绍

2024-09-06

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介绍(通用9篇)

篇1: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介绍

2010年高三地理复习备考经验介绍

焦作市第一中学史鹏鹏

高三复习备考,每年都有很多的困惑,比如说学生背了很多,结果高考的时候发现一点用都没有,不说背,就是把书带进考场,高考分数也不会有太多提高;还比如学生做再多的试题,看到高考试题仍然觉得很意外。这些都告诉我们应该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说“不”。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要复习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知识。我们的压力都比较大,我们看一个统计:今年全国一卷36题第二问:“分析乙地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全省36.5万考生,该题0分率80.33%,能拿到满分8分的全省只有128人。还有一位考生这样写到,“可能是庄主从河中打捞的”,另一个更离谱,分析了三条原因:一位于罗纳河附近,有利于鹅的生长,二气候条件适宜鹅产卵,三地形平坦,便于鹅产卵。排除试题因素,我们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备考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今年第一次面对新课改,更是有很多的疑问。

那么,去年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有着很多的困惑,也一直在尝试解决。和很多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老大纲下的备考遇见的问题,新课改也会同样会遇到。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个我们在上一届的备考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没解决好的问题。希望能给各位老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第一、时间问题

每年遇到的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复习任务完不成。那么三轮复习时间和任务怎么安排?去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进行了调整,并确定每一阶段的任务。

从复习的整块时间来看,我们基本上采用的是两轮复习,一轮复习适当延长了一部分时间,大致在一模附近,目标是坚决打好系统知识的基础。二轮是把原来二、三轮复习糅合到一起,进行专题复习和临考复习,目的是整合知识,提升能力,学习应考策略。

我们一轮复习原则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知识上坚决吃透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例如:太阳辐射和热量基本概念的区别,很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条件时,就很难理解影响它们的因素以及他们对农业的影响;类似这些概念,争取做到让学生理解。还例如“背斜谷”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学会判断,但是要让学生自己说出其发展的地质过程,很多学生就会有困难,我们的原则就是让学生完整的描述其发展过程,真正理解。而且从这几年高考来看,坚决贯彻了只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几乎没有对细枝末节的知识进行考查。在这一方面我们总结了最近几年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考查的所有知识点。按教材顺序进行重点复习,尤其是大胆地在高频考点上投入时间,让学生真正掌握;淡化对一些旁支末节的知识复习,来为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复习节约了时间。所以我建议:知识的复习,要勇于取舍,取主干知识、核心能力,要勇于放手对旁枝末节、偏难怪异的知识进行的讲解;同时要根据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对待一轮中能力训练,必不可少。尤其是要针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这两个能力;因为几乎所有学生直到高考前还在为这两个能力作斗争。我们复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1、有计划的在知识复习中渗透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气候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最难得不是判断和对一般成因和特点的记忆,而是对特定区域气候成因和特点的分析,从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和洋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那我们就花时间做专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特点的描述能力。

2、主要选取一定量的高考试题,题量就是一道、两道,限时训练,有的还可以练两次,练完之后,给出评分细则,让学生当堂给自己打分;最后关键在于评讲,我坚信精彩的评讲后,学生还想再做一到这样的练习。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出高考的命题规律,答题角度,考查的能力,语言的使用等等;这样学生在复习中才能更有的放矢,知道学什么,注意自己明确能力方面需要培养。我们去年很碰运气,08年海南地理的兰州白兰瓜那道题,课堂上用这样的方式练了两次,今年36题第3题,很多学生都估了满分。

我们的二轮复习,主要时间进行很常规的专题复习,但练习的处理上注重对四种能力的训练。具体的专题安排不再细说。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问题:

1、大量的考试和外来试卷,把专题复习冲的很零散;

2、不同学生复习的程度拉开差距较大,需要有针对安排。关于时间问题我们也没更好的办法,当时只能被动调整,积极协调,掌握对试卷使用的主动性,这里面。而对待对尖子生则要求他们系统的做选定好的高考题,让他们去 “品”,去总结规律,积累高考语言;对基础薄弱学生是给他们提供当时一轮备课时教案上的板书和部分内容,给他们提供复习指导,主要让他们自行课下复习。关于一轮后的复习,我建议:

1、二轮复习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2、避免重复进行知识的复习,3、同时要引入大量的高考题,绝对要兼顾尖子生,让该考出成绩的,一定考出!

第二、地球运动怎样复习?

09年全国一卷一没考,让我们困惑了很长时间,每当复习推不动的时候,回去就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办?但是看看其他年份的题,还是困惑,因为对一般学生来讲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高考时都不会。所以我们采取一致意见“采取正常复习,降低难度”。今年我特意看了,从07年开始的宁夏卷,一直到今年,改名为课标卷的试题来看,地球运动部分前三年都进行了一定考查,只有10年没有考,但是试题难度都不大,09年也就只考了一道极为简单的区时的计算,走的是淡化的路线。所以今年到底会不会因为河南考区的加入而产生变化,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建议,还是那句话:正常复习,降低难度。

第三、区域地理如何复习?

最近的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区域地理的考查,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呈现的两个趋势:

1、加深学生对区域背景知识的掌握,即学生能够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面对区域问题时能充分考虑到图示区域的地理背景。

2、淡化绝对定位,适当注重相对定位。尤其是从全国卷关于定位问题的考查来看,已经不在是考查学生小区域的定位,而是怕学生判断不出这是什么地方。今年的全国二卷36题的用图,“我国新疆伊犁河谷的局部图”,这个区域可以在39题的用图中找出位置。所以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对知识的重复罗列,而是教会学生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同时减少对学生绝对定位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定位能力即可。

第四、考前复习如何安排?

考前大多时间都还给了学生,但并不代表不管不问,如何进行指导,我们当时给学生下发了整理好的知识体系,就是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尤其指出高频考点。让学生逐个复习。

2、进行适当的审题训练、语言描述和和阐释训练。

3、要求学生专门熟悉地理术语,总结高考中常用的关键词。

第五、考试是怎么安排的?

我们基本上按照一月一考进行,中间可能会有些联考。关于出题,我认为出题要出好,因为他对学生复习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尤其是一轮复习。我们当时的原则是:

1、出题避免死记硬背,对知识的考查注意全面,2、起到对前一段复习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作用,3、精选对能力的考查的试题,也变更了一部分高考试题。我们当时想的就是尽量避免高考时候学生感觉高考和平时不是一回事,无法适应。

下学期,我们是采用文综的练习,整个学校的文综练习正好由我参与组织,从时间安排的到试题的选择、阅卷,我们提前规划了整整一个学期。我们采用的是一周双练,周三、周日下午考试,第二天的上午集体阅卷。后来工作量太大,改为周三练高考真题,周日选取外地试卷或自己老师出题。但是高考过后,回过头去看这样的练习,最欣慰的就是一直坚持做了下去,确实在培养学生文综的整体把握能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痛心的就是练了这么多,高考时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完整的完成试题,最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有遗憾。我建议各位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文综试题的时间问题。

第六、学生答综合题总答不到点上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改卷的时候会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学生答的满满当当,一句话都没写到点上;发下试卷学生难受,老师比学生更难受。尤其是尖子生,喜欢答得满满。

产生这种问题一般有几种原因:

1、审题不清,对设问设定条件不清楚,设问设定的条件一般一下几个方面:①设问数量,一题有几个小问题;②限定条件,例如根据图中信息答题;③作答方式:例如简述、综述、分析、比较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④答题范畴:例如区位优势,形成过程,优势条件等。例如今年课标卷的36题第1问,“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我们进行审题时要注意几个方面:限定条件:“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然后是“分析”,答题范畴就是“地形分布特点”;只有根据要求才能准确作答,这是得分的前提。只要审清题,一般就是答不全,也不会出现答的了,一分不得的现象。

2、知识掌握不牢,建立不起答题模板,3、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答题模板和材料、试题进行结合,导致大量堆砌和试题无关的知识。

4、主次颠倒,把自己知道都答上,导致采分点不易被发现。

5、地理术语积累较少。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从一轮复习中就开始,在精选的练习题中,尤其是高考题中,坚持培养学生审题习惯。中间还进行了一次审题的小专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过程,并且养成积累学科术语的习惯。

第七、如何更有利的应对高考阅卷?

想要迎合高考阅卷,就得了解阅卷情况,但是我们很多老师都得不到具体的信息。我先介绍一些我了解的皮毛。09年、10年河南省的文综阅卷都是在郑大进行,主要由高校和省教研室组织;地理部分的阅卷人员,09年大约为50%的中学教师,50%的郑大历史专业的在校研究生。今年情况有所好转,增加的教师的比例,今年河南省阅卷的保密性比较好,完整的评分细则我没拿到,那么从前两年来看,评分还是比较灵活的,但是同我拿到的课标卷的评分细则来说灵活性相对较低。

各省评分细则设置基本上比较灵活,我就主要以某课标卷的评分细则为例,来说一下它的几个突出特点,1、答案相当灵活,分类设置采分点,很多答案设置5、6个以上的采分点,任答一个即可得分。例如课标卷36题第2问,“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共8分”,答案分两部分,侧重自然原因为5分,共有九个采分点,任答一点得5分;侧重人为原因3分,共设七个采分点。

2、设置限制性采分点,对于重要内容,必须答出,如没有则扣掉该得分点的分数;例如:37题第2题“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共6分。”热量条件和劳动力条件为限制性采分点,少一个扣2分。还比如:全国卷一“鹅卵石的那道题”,设置时,两次“出山口”位置分必须有,各两分。这要求我们再评讲试题或建立答题模板时,重要的不是全面,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重要的;描述过程是注重的是完整。

3、开放性试题的评分,例如37题,第3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它的评分原则是:

1、亮出观点为两分,只有理由没有亮出观点的不给分;其实白送的。

2、亮出观点,找出与观点相符合的理由,每个采分点2分。

3、既答赞成又答不赞成的,选择得分最多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只计观点分。

因此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1、必须培养学生使用地理术语、关键词的习惯;

2、分析问题时注意把相关问题答案的最主要方面、材料中出现的相关答案内容应放到最前面。评讲试题时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答案是最重要的;

3、答题时要遵循题目的设问顺序,切勿颠倒。

4、切忌不能前后矛盾,学生答完一题,用10秒左右时间检查这些低级失误。

总之,高三备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希望今天我们的复习经验能给各位老师的高备考提供些思考,不正之处,还请指教,谢谢大家!

2010年9月29日

篇2: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介绍

高三地理的复习正进入基础知识的扎实、准确、熟练阶段,其中区域地理的复习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区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体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具备的条件、影响的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因此形成该地区所独有的特征。区域差异是不同地区因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景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异。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国土开发整治或改造措施,并进而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这是复习中国地理应该注意的。世界地理则应注意各大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并了解资源分布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对当前世界中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高科技产业集中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应掌握一二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学会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谓热点焦点,进行猜题押宝,那是与“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背道而驰的。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同学们要结合个人情况,通过实践,形成适合自己的、对路的学习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使区域地理复习得更灵活,便于应用;使图像掌握得更扎实熟练,有利于思维;对高考试卷中的区域地理内容要认真剖析,以便能体会命题意图和设计思想,使复习备考的思路更准确、方法更科学。

篇3:高三地理复习方法刍议

关键词:地理,方法,观念

在复习阶段,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呢?

一、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梳理, 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 都侧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 因此, 复习中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归纳,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否则学生在答题思维能力方面就显得薄弱, 思维难以顺利开展。所以, 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复杂的知识, 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 可实施“专题”复习法。比如,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 (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专题复习, 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 掌握地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提高答题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简单到繁杂、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地理学习也是一个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到想象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 高三地理一般安排三轮复习, 要科学安排每轮时间。在内容上, 第一轮是对知识的重新学习, 应选择设计新颖的学习资料, 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 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理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时要打破教材原有的顺序和章节结构, 优化组合教材知识, 选择最能体现该知识运用的角度, 跨章节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专题复习。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形成科学的整体思维观念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要注重方法。要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 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 形成表象, 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要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 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 也可以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 配合前面两种方法, 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比如, 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等) , 通过它们, 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 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四、注重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创设地理情境

地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知识载体, 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 地理知识、原理、规律, 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 掌握了地图就掌握了地理脉络, 复习中利用地图创设地理情境, 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 提高复习效率。地图有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示意图、景观图等很多种类。比如, 复习中国地理, 就要参考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 (气温、降水量) 、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 (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 、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在复习阶段要通过精选练习题来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注重案例教学和联系实际,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单纯通过对感性材料 (如特殊灾害天气、大气环流、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等) 的认识, 很难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 复习自然灾害“台风及其危害”时, 除了引用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以外, 还可以加入2012年8月台风“海葵”影响我国沿海的视频、台风“海葵”路径图、台风“海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文字资料等,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 “海葵”发源地?移动路径? (2) “海葵”的摧毁力主要表现是什么? (3) 台风“海葵”是在地球外部圈层哪一圈层发生的自然现象? (4) 为何说它是一种自然灾害? (5) 台风是一种怎样的天气系统? (6) 它是怎样产生的? (7) “海葵”有过也有功。“海葵”过后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8) 目前监测台风的手段?等等。比如, 在复习热力环流原理时, 要求学生举出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想到了空调和暖气的位置、冰箱的冷凝器、电脑机箱的散热等等, 这就使地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识的结合

篇4:高三毕业班的地理复习方法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方法;规律

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对的学习方法,原本高三毕业班的学习氛围就很紧张,时间也很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复习更多的内容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而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老师的任务正是除了上课以外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比如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找到能够提高学习成绩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找规律

地理这门学科虽然被划定为文科,但是地理的学习关键还是在那一个“理”字上,虽然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但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了。有的学生反映有的内容之前明明就已经背下来了,过了一段时间关于那个知识点的记忆就变得模糊不清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將那个知识点学透彻,只有借助理论、规律,才能深刻理解相关的内容,记忆才能更加长久。宁肯花费些时间去寻找规律,也不能只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所以,学会找规律就是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换回长久的记忆。

二、错题集和考试总结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建立错题集和每次都做考试总结的同学成绩明显比一般同学要高很多,到了高三大多数老师会建议学生采用题海战术复习知识,但是题做得再多,不总结出错的原因,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题做错的地方肯定都是自己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就该及时去学习弥补,将没有学精的知识弄透彻,而不是继续盲目地做题,知错不改永远都不会进步,这种通过创建错题集,找自己问题的方法比盲目的题海战术有更好的效果。当然,每次考完试之后,都要认真做总结,要想清楚自己的成绩提高是因为什么,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成绩下降又是因为什么,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犯第二次。

总之,要想学好地理,就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规律,用心做自己的错题集,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总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相信同学们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参考文献:

[1]赵祥忠.略谈如何上好复习课[J].成才之路,2007(32).

[2]陈绍友.从自身出发 提高复习效率[J].才智,2009(23).

[3]蔡雪松.重视六种意识 提高复习效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7).

篇5: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高三;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7.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8.演绎思维法

这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地中海式气候的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大陆西南角属地中海式气候,所以这里必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9.归纳思维法

归纳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者是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我国北方的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除了它们各自的特性之外,都具有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冬季结冰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10.选言排除法

选言排除法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如世界地势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本题用选言排除法,确定答案为(4)。

高三地理复习发现问题的方法

1、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较差

地理所含的“地”和“理”两部分,前者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可以轻松地说出各国的首都名称和主要城市;但后者,也就是关于“为什么”的部分,对所有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难点,尤其是关于“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和常见的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以及“海水运动”等知识点,以其抽象性导致格外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前后联系、自成系统。此外,经过时间的淡化,当初就没有太深入脑海的知识尤其是初中所学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到复习时基本上要重新学习一遍。在复习初一“世界地理”部分时,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先讲一遍教材,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串讲。

2、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状况差别较大,同一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

由于初中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学生们的基础本身存在着源自初中阶段的差异:对地理科目,有的学校相对重视,初中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科学、正规地开设,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有的学校则不然,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的学习基本局限于考试之前背一下,甚至就单凭运气应对考试。目前任教的涵盖A、B、C三个层次的5个班级中,A层次班级的同学多数基础较好,复习中追求全面、透彻和系统;C层次班级的同学则绝大多数近乎“一无所知”,学生主要靠“记忆”两字进行复习,教学中主要强调记忆重要知识点;B层次各班的同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3、学生中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由于对之前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总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或者记不住,再或者不够全面,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点。当这种怀疑在某一次考试或练习中得到了负面“印证”,接下来则将“理所当然”地进入更深一步的循环——认定“我真的不懂”。如此周而复始,畏难情绪逐渐加深。

4、在学习方法上,多数同学或多或少存在靠“背”生存的现象

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地图的陌生。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关于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复习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知之甚少;明确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后,让他们自己结合地图看图做题,又是一大难题——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根据图形形状、经纬度提示、海陆分布或地物(如山脉、河湖、地形、国家轮廓、城市名称等)基本读懂地图,大多数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对于地理中相对简单的“地”这部分,他们最为熟悉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字:背。

除此之外,对于地理中的“理”这部分,如经纬线的分布、时间的判断和计算、“三圈环流”、洋流方向等相对抽象的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难度太大,因此,他们仍然选择一“背”到底。

高三地理关于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

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还有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结构是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组成要素,然后再考虑其相互关系,绘出结构式或关系式。如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地形包括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气候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况、水文特征、各段划分、利用与改造等;湖泊包括类型、特征、演变、利用等;工业包括部门、布局、产品与市场、原料与能源、资金与技术等;农业包括类型、分布、作物或产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类型、路线、作用或意义、枢纽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职能、规模、位置特点、发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等。绘制图表时可把组成要素列在方框内,然后根据它们的关系分别用箭头、大括号、破折号等联系起来。

二、重视空间分布建立联系线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空间联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思维、空间想像的出现。这一切要密切结合有关图像,以具体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为凭借,展开想像,拓宽思路,建立联系线索,使知识多方联系,形成网络,便于提取应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从名称、位置、轮廓进行读图记忆,再了解界线及相互关系,最后还要从图上掌握通过该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经纬线,或通过其中部的经纬线,以作为参照。

在掌握某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即可进一步联系记忆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联系线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块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带一年轻的褶皱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分布——世界自然带分布。并由此可联系植被类型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农业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线、区域三者联系起来,按点、线、面结合,点连线,线穿点,点线带面,来思考点的分布规律、线的延伸方向、面的区域特征。这都需要以图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为基础,才能分析联系、总结规律、综合特征、类比差异、了解发展变化,使地理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因而可判断为高压脊;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暖流经过。同理,等高线图中的集水线(地形为山谷)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槽线,因而可判断为低压槽;在等温线图上即表示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在等水温线图上则表示有寒流经过。

此外,两条等值线之间如有一闭合曲线,其数值的判定要领是: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低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低;反之,如闭合曲线上数值与高值相同,则表示其内部比周围数值高。据此可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或说明该项等值线所显示的特征。

对于各种统计图表的判读,要掌握绘图的要领,知道纵横坐标的含义,了解不同形式的图表所表现的内容和意义(如柱状、折线、曲线、饼状、扇状、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经过判读,可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预测趋势、根据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结论。

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也是常用来分析气候特征或判断气候类型的图表。要注意先根据气温曲线的走势来判断所在半球,波峰式为北半球(7月气温高),波谷式为南半球(1月气温高);再看月平均气温数值高低来判断所在温度带,同时计算年较差来分析气温变化;根据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长短和迟早,还可大致计算一下年降水总量;最后把气温和降水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得出气候特征(如终年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夏干冬雨、温凉湿润、降水均匀、炎热干早等),从而判断气候类型。

四、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对中国区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区,还要外延至: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秦岭一淮河以北与秦岭一淮河以南、外流区与内流区、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经济发展的三个地带,以及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特区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现的13个分区和8个国家,也应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气候区、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带、工业区、农业区等。

篇6: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强化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高三地理内容多,知识面广,这给复习带来一定难度,学习中首先要掌握知识线索,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主干知识,然后整合、充实具体的知识点,

对本部分知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与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相适应。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重在理解;二是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以干带支,重在贯通;三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四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在智能训练。

二、明确学科重点,学会举一反三

毫无疑问,《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设定的内容,都是高考命题的范围,但一些学科内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的主干知识,则是考试的重点。不回避重点,不回避已考过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有些考点的重现率很高,对这些考点,我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复习,反复训练,做到系统掌握,熟练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地理图像,归纳总结规律

地图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地理知识的考查核心是图表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以最新资料为背景进行试题设计,一些既能表现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空间分布、规律与动态变化,又能进行“图与数的转化”的地理等值线图、坐标图、结构图、平面图组合等,已成为近年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形式。重视地理图像的解读,凸现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能力也是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学习中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典型图表类的专题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地理图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读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而应进一步分析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成因。地理图像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现象和分布,还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学科准确、完整、稳固的表象,树立牢固的地理空间概念,达到获取地理知识的目的。

四、重视区域地理,强化空间思维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之一。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反映区域地理内容的试题占有相当的比重。复习中,我们应对区域地理有足够的重视。如世界和我国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可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廓建立的地理现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加强空间概念的培养并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

五、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贴近生活,倡导生活化地理,而社会热点的选择则体现了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近几年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这在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如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大气与水污染、环境资源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学会用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热点问题应具备时间上影响的长期性和空间上影响的全局性。复习时应注意这类社会热点问题,但又绝不能把地理课变成时政课。

六、研究高考母题,提高训练效果

精选习题,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是巩固记忆、启迪思维、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灵丹妙药。但面对茫茫的题海,许多同学有些不知所措。其实,高考命题并非无规律可循,绝大多数的高考试题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题目演变而来的。这些最基本的题目又被人们称之为“高考母题”,选择这些题目进行训练,可以帮助你澄清概念、把握原理、掌握规律,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选择学习方法,挖掘学生潜力

篇7:高三地理复习方法总结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

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篇8:高三地理的复习方法介绍

一、备课

1. 认真研究课标和考纲, 准确定位每一复习内容的重点和方法。

很多同仁都是在一线打拼了多年的精英, 很多一直坚守在高三, 可以说身经百战。但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我们发现我们研究的方向正在慢慢改变, 有很多东西正在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所以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思考。

2. 精心研究新课标省份的高考真题, 结合实际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习题集。

认真研究新课标省份的高考真题, 一是研究高考试题特点, 包括命题的角度、命题的立意、命题的载体、试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表述方法、试题的解题思路、评分标准 (让学生体会命题人对步骤的要求、了解得分点的确定) 等, 以明确如何精选例题和练习题, 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帮助学生跳出题海, 这无疑是一条捷径;二是加强题源分析, 透视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命题从哪里产生, 复习就应当指向哪里。

3. 加强集体备课。

现在的资料和辅导书满天飞, 可仔细研究, 其实很多辅导资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乱抄乱改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复习环境, 我们一定要重视集体备课。但现在不少学校集体备课做得不好, 搞形式主义, 导致很多时候大家的复习计划大相径庭, 有的知识比较陈旧, 有的题型过于老化, 有的题太偏太难, 可老师和学生都还在不断地做着“额外功”。如陕西2010年的高考题, 当我们都觉得无从下手时, 却忽略了集体的力量, 导致有些教师复习得过于难, 消耗了大量的时间, 可最后所取得的成绩却不令人满意。但也有一部分老师仔细地把握好了考纲的要求, 复习的难度适中, 学生不仅学起来很轻松, 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已经很辛苦了, 他们每天学习的任务是非常重的, 我们有责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所以加强集体备课不容忽视。

二、课堂教学

1.2010年是陕西新课标高考的第一年, 整个试卷相对简单、改革力度较大, 题型和试卷的结构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 似乎也指出了今后陕西高考命题的走向, 改革是大势所趋,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改革, 只能走向死胡同。

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对课改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特别是经过2011年的高考以后。新课改改变的主要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而教学内容只是一个载体, 高考支持课改已成为共识。因此, 改革过去的复习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适时点拨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 自觉总结解题规律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坚决反对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不讲够不放心的做法,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敢于和善于将时间还给学生。

2. 做到“三不讲”。一是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二是不讲学生一看就会的;三是不讲老师讲后学生也不明白的问题。

3. 现在很多学生在初中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 遇见问题只看不动手。这让高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就是学生的运算能力太差了, 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失掉很多不该失的分数。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很不容易, 老师不但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把握好精讲多练、先做后讲、不做不讲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 战胜高考。

三、检查测试

1. 检查。

教师要特别重视对教学目标和要求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落实是否到位, 直接影响到复习质量, 落实搞不好, 一轮复习就是一句空话。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检查。

(1) 利用课堂提问、自习辅导、作业批改、试卷批阅等机会,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 指导学生整理和运用好两个本子:错题集和典型题集, 这两个本子中题目的来源主要是复习课和讲评课。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整理, 要经常检查整理情况。

(3) 及时检查规范化训练要求的落实情况。规范化训练包括:书写的规范化:字迹工整, 卷面整洁是最基本要求;解法的规范化:尽量用常规方法解题, 这也是强调通法的原因之一, 生僻、怪异的解法往往会导致失分。平日的练习、各种形式的测验、错题集和典型题集的整理等, 都是进行规范化训练的好机会。检查、督促是教师的责任。

2. 测试。

测试包括综合测试、模块测试、单元测试、随堂检测等。测试质量, 取决于题目质量, 选好题是关键;测试作用的大小, 取决于老师的讲评是否具有针对性, 要紧紧抓住典型的题目讲, 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题目重点讲评, 把学生出错的根源剖析彻底, 把学生的思维障碍了解全面, 指导学生如何清除这些障碍, 这都要求我们事先做好调查、备好课。

篇9:浅谈高三地理复习方法

一、复习自然地理应加强对地理原理、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陆环境、资源和灾害四个部分,这些内容是高三地理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高考试题中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了这些内容,且分数所占的比例稳中有升,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这部分内容贯穿五大地理规律,即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水体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考生在复习中应以这些规律为主线,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时,主要应把握三大规律,抓好四点三线,掌握三种计算:

1.把握三大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抓好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

3.抓好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180°经线)、0°经线。

4.掌握三种计算:时间(经度)的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纬度)的计算。

日照图的判读及其相关计算是历年高考的难点,也是高考试题的亮点。为了化解难点,考生应在复习时归纳整理出日照图的多种示意图,主要有:公转位置图、侧视图、俯视图、柱状投影图、坐标图、直观图、变式图、局部图等。这几类图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性到共性、从常规到变式、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到复杂,几乎涵盖了日照图所能揭示的地理现象及原理。考生若分门别类地探索各类日照图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辅以典型例题帮助消化所学知识,定能较好地掌握日照图类题目的解法。

二、复习人文地理应重视对区位因素的分析

人文地理包括五大区位因素,即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交通点线区位因素和商业区位因素。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其共性:都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文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人口)、工农业基础、科技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要纵向比较其差异:如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动植物,因此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工业的成本高、污染重,因此经济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明显;城市是由人类居住地逐渐演化形成的,所以适合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影响因素不断变化是其特征;交通线的建设目的性强,并要安全、省工、高效,所以社会经济因素对线路选择的决定性更突出,同时直接受自然条件中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影响及技术的保障作用也很明显。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中,应注意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即首先掌握基本模式,把某事物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次结合具体地区进行筛选,把符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因素选出来,把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或影响甚微的区位因素去掉。这样就能够得到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分析结论。

三、复习区域地理应着眼于区域空间定位

区域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近年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在综合题中,以区域地理知识为高考试题的背景材料,有机联系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考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体现考查考生应用能力的要求。区域空间定位是顺利答题的“敲门砖”。

地理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依据地理事物的地理坐标定位。

2.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3.依据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定位:①依据地理事物的面积、轮廓和形状;②依据气候、地形、植被、动物等自然特征;③依据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如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4.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辅助信息定位。

5.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牢固掌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明确各经纬线在世界区域中的大致空间穿越位置,如海域、河流、湖泊、地形区、山脉、城市等,再牢记各大洲东、西、南、北四个边缘大致经纬度。采用这种经纬网格法,就可以把世界主要大洲的位置确定下来。中国地理亦可采用同样方法复习。

四、充分利用地图及地理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一种特殊的教科书,考生可以从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有很多种类:①地理分布图,这是地理图像系统中所占比例最大、类型也很复杂的一种。主要有政区图、自然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地形分布图、气温分布图、水系分布图、各种自然资源分布图等)、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基地分布图等)、区域综合图(如北方地区矿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②地理统计图表,包括等值线图、面积图、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曲线图、累计百分比图等。③示意图,地理示意图多种多样,用简明形象或直观的图形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发展演变规律,一般包括地理原理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地理模式图等。除此以外还有景观图、漫画等。熟练地运用各种地理图表,有助于考生扩大视野,创设地理情境,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上一篇:英语必修二练习下一篇:秋游活动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