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说课

2024-05-25

阿房宫赋说课(共6篇)

篇1:阿房宫赋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阿房宫赋》是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从文字、结构和意义等各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来鉴赏的。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2、培养学生疏理文章结构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三)、教材重点、难点 :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2、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来分析本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分析活动而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主要采取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协助。

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互相交流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

点拨法是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时候,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提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多媒体手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阿房宫重新建立一个大概的形象认识,并可以使文章结构一目了然。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特别是在疏理全文结构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既可以促进个人的思考,又能够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摆脱“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结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有效且快乐的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学生课前对杜牧诗歌的收集,回忆几首杜牧较出名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对诗歌主题稍作理解,归纳出杜牧这一诗人作品的特点: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将对现实的担忧融于历史的遗迹中,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二)对本文的初步了解

1、由诗歌的特点自然引入本文。本赋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体现了杜牧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2、让学生来介绍一下关于阿房宫的内容,引导学生看有关的图片,思考:“如果让你来写阿房宫,你认为可以从什么方面来写它?”(这道思考题实质是透过学生对写景抒情文章的一般认识来整理出本文的大框架)

(三)对文章结构的深入探究 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杜牧的“小秘书”,给他出谋划策,说说,这几个方面分别可以写些什么内容、什么特点、运用什么写法?

(四)小结文章内容: 小结一:杜牧文章特点 小结二:本文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五、说反思。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阿房宫赋》是一篇赋,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鲜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那么,要吸引学生去读,去记,去爱上这篇课文,其实不必强调它在我们考试中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其让学生因为这篇课文的重要而去学习它,倒不如让学生先对它感兴趣,而主动去学习它。

有人曾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常读常新,“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好的文章何尝不是这样。因此,我觉得在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去欣赏好文章的冲动,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性情,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从实践来看,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以诵读训练为主,以知识讲解为辅。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旧教学格局,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2:阿房宫赋说课

济宁市实验中学

【说教材】

《阿房宫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同时这篇文章曾得“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本文语言华美、声律和谐,思想内涵深刻,可以称得上是文质兼美,具有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为: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具体感受赋的形象性。【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通过诵读法去体悟赋的特点,去熟悉了解文章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去把握文章主旨,扫除疑难障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说学法】

作为高二的学生,虽然对一些基本的文言现象有所掌握但文言文基础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疏通文字和文意也是很必要的。提前用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对文言知识点进行学习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质兼美文章的鉴赏能力。通过诵读、讨论等方法能化难为易,进行有效且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检查重点字词句的掌握,理清文意。

2、把握文章主旨,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

3、根据赋的特点,品读本赋的形象性。【教学重点】品读本赋的形象性。【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本课我打算采用“四读法’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多读,由浅入深地读,比较着读,读出韵味,读出旨趣。)

一、情景导入(根据新课改的理念,课堂要在情景中展开,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导入语,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面对君民关系,思想家孟子和荀子都向我们揭示出这样颠扑不破的真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位劝诫国君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头,一位警示君王要勤政爱民,以民为本。

唐代大诗人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君民关系:秦王不知爱其民而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劳民伤财导致亡国。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第二)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楚人一炬”,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二、品读鉴赏 一读,读通。

1、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文意是读懂内容的基础,要求学生准确熟练的诵读文本。方法:分别分段读,全班齐读。

2、美读指导:

(① 读准韵脚,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

(② 读顺文气。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呼后应,一贯而下。(③ 读出停顿。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 读懂情感。体会作者感情,掌握抑扬顿挫。)方法: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教师示范读。并找学生进行点评,意在体味赋的特点,营造学习气氛。

3、小结这篇赋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句式——骈散结合,灵动有致。声律——韵脚更替和谐优美。)

(熟读成诵,以读来感知文章的音韵之美,以读来理解思想领会情感。)二读,读懂。

(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句障碍,通过阅读独立思考,相互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课下完成)

检查学生读检查自读效果,屏幕投出检测题,采用小组抢答方式,给各小组计分,以示激励。)三读,读透。

(通过这次读,理解课文主旨,进而把握本文借古讽今的手法。我打算采用小步逼近目标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每段所写内容,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本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具体活动如下:

1、本文题目是《阿房宫赋》,哪些段落是写阿房宫的,主要写阿房宫的什么呢?其他段又是写什么呢?(学生细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2、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然后结果展示,各小组具体任务:

第一组:哪些段落是写阿房宫的。

第二组:主要写阿房宫的什么呢?

第三组:对以上两组同学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四组:前两段重在描写,那么第三段还是不是描写?请给同学们分析一下。

第五组:谈谈你们对第四段的认识,本组同学进行补充。第六组:根据以上几组的回答给同学们归纳梳理一下。然后教师明确:

第一段:主要写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和气势的宏伟壮丽。作者极绘其形,寄赞、叹、斥于其中。

第二段:本段主要写阿房宫内美女众多,珍宝如云。抓住细节写人的被侮辱、物的被践踏暗示秦之必亡。

第三段:写秦始皇穷奢极欲,终于导致国被灭,宫被毁的结果。第四段:分析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爱其人,暗示统治者应从中吸取教训。

理清了这条思路,文章的主旨自然就容易把握了。

3、既然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旨,那能不能具体分析作者在本篇中是如何借古讽今的?(环节安排: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展示评价)展示下列表格:教师具体阐释

“借古”

一、宫之兴;出、外、内——秦兴

二、宫之用:辱人、践物——秦奢

哀之鉴

三、宫之毁:人怒、卒叫——秦亡

“讽今”

四、自己哀 :不暇——后悔

后人哀:不鉴——前忧

那就是先借助形象化的铺陈,极写暴秦的贪、奢、劳民伤财,然后用议论性的语言指出秦亡的原因,最后点明写作目的,写秦是为了讽今。以秦之建阿房宫类唐敬宗兴土木,以阿房宫广美女类唐敬宗广美女,以秦之速亡,向唐统治者敲响警钟。

四读,读精。(论秦亡之过如果采用空洞的说理本朝统治者肯定不爱听,达不到好的效果。本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本单元主题是形象鲜明,那么本文如何做到形象鲜明的哪,那就要把握赋的特点,就本文而言,就是描写阿房宫时,极尽铺陈的手法和多种修辞手法的和谐使用。为了落实这一重点,采用精读法来突破。)

1、赏析第一段: 描写阿房宫时,极尽铺陈的手法,泼墨如云,浓墨重彩,从多方面渲染。(方法,齐读第一段,感受其语言的华美。)(1)如总写其轮廓:“覆压三百---流入宫墙”尽力写其范围之广阔,建筑之高大,把阿房宫的轮廓特征充分展示在读者面前。

(2)描绘其内景:“五步—一阁”写宫室之众多繁密,“廊腰—斗角”展示建筑物的线条和结构,“盘盘焉、囷囷焉”描写建筑物群体的互相簇拥、连接、迂回。(3)

2、找出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如果说铺陈表现出一种力度、气势,而比喻、夸张、排比则使形象更加鲜明。

(1)钩心斗角:喻屋角相邻的势态(2)蜂房水涡:喻建筑群体的簇拥走势。(3)明星荧荧:喻梳妆镜的明亮。等

五、学了此文,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板书:借古

一、宫之兴;出、外、内----秦兴

二、宫之用:辱人、践物----秦奢

哀之鉴

三、宫之毁:人怒、卒叫—秦亡

讽今

四、自己哀 ==不暇-------后悔

后人哀----不鉴-----前忧

1、赏析第一段

2、找出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篇3:《阿房宫赋》课堂教学实录

生1: (课代表) 我觉得应该首先理解文意, 然后疏通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 最后揣摩作者的感情。

师:很好!那你们预习后, 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沉默、思考)

师:看来大家没什么问题, 那黄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

生1:文中意思是气象, 今义是环境。

师:是吗?

生2:老师, 我觉得文中的意思应是天气, 气象, 间接说明阿房宫很大。

师:那今义呢?

生2:天气、时候吧, 我又觉得不太像。

师:的确不太准确, 应该是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天气现象。就文中的意思历来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宫大, 气候不同, 另一种认为: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你们觉得呢?

生3:我认同第二种观点, 即不同的人在阿房宫里过着不同的生活。

师:理由是什么?

生4:其实很简单, 大家看, 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覆压三百余里,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极言阿房宫之大, 下启“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有不见者, 三十六年, ”所说宫女之多。

师:说的太好了!所以, “气候”是强调不同人的不同感受。由此可见, “王子皇孙”都是指……

生:宫女 (生齐答) 。

师:《阿房宫赋》这篇文章黄老师读了几十年, 读着读着, 就把这篇文章读短了, 请看屏幕:

阿房之宫, 其形可谓________矣,

其制可谓___________矣,

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__矣,

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费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奢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_____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可矣。

请大家再次仔细阅读全文, 结合文章内容, 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一个字!

(生默读课文、沉思)

师:想好的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依然在思考)

师:这样吧, 你们想好了哪一空就说哪一空, 怎么样?

生6:老师, 我填前三空, 第一空是“壮”, 第二空是“大”, 第三空是“多”, 其他空我还没想好。

生7:我说最后一空, 应该是“哀”。

师:很好, 还有四空, 谁来说说?

生8:老师, 我来试试吧, 但没把握。

师:没关系, 至少你认真思考了。

生8:第四空我填的是“多”, 第五空是“靡”, 第六空是“奇”, 第七空是“快”。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刚才这三位同学填的怎么样?

生9:老师, 我不赞成他的意见, 第二空如果填的是“大”, 显然口语化色彩太浓, 应该改“宏”更好, 第三空和第四空都填“多”显得重复, 第三空改为“众”字更好。

师:很好, 还有几空呢?

生10:我觉得第六空改为“极”字, 第七空改为“速”字更好, 其余的我赞同。

师:好, 请坐。刚才几位同学的思考结果充分说明他们肯动脑筋, 他们所填的和黄老师所想的几乎一致, 请看屏幕。 (屏幕上所显示的果真与学生的一模一样)

(生生鼓掌)

师:杜牧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阿房宫赋, 而黄老师只用了百字左右来概写, 你们认为哪个写得更好?

生11:当然是杜牧写得更好!因为他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的, 而老师写的单一了点。

师:说得很好!虽然这是我的原创, (生鼓掌) 谢谢你们的鼓励, 但文采等远不及原文,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对一个内容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 这就是“赋”, 所谓赋就是《文心雕龙》里所说“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

师:下面老师配乐朗诵全文, 请大家注意我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 是否读出了文言的味道。 (师深情朗读)

(生全神贯注听, 师读完, 生一起鼓掌, 听课老师亦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 (同时鞠了一躬) 下面请几个同学各选择一个片段来朗读一下。

生12: (一女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嗯, 不错。谁再来?

生13: (一男生朗读第三段)

师:有谁来读第二段?

生: (没人举手)

师:这一段不容易读好。 (师指出这段中的六个“也”字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一定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刚才我们说到“体物写志”, “体”就是表现的意思, 那“志”的意思是

生:思想。 (生齐答)

师:对。那么这篇文中哪几个关键词能体现作者的思想?

生14:鉴, 哀, 后人。

师:对, 从身份的角度看这三个词的对象都是指……

生:君王、统治者。 (生齐答)

师:很好!黄老师据此写了一点读后感, 这可又是我的原创哟, 黄老师还不错吧。 (大屏幕显示) :

贯古今之成败, 成, 人也, 非天也;败, 亦人也, 非天也。成败得失, 皆由人也, 非关天也。得失之故, 归之于天, 亦惑矣!先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把我原创的这段文字取代原文“嗟乎”段, 可以吗?哪一个更好?请再读这段文字。

生:默读, 思考

师:好, 下课时间到了, 布置一个小作业:请用三个字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因时间关系, 下课了。后来黄老师所做报告里谈到了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分别是“奢”、“亡”、“鉴”)

评述:

本节课是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于2010年12月19日在昆明市第三中学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暨魅力语文·魅力课堂”上的一堂展示课, 本人亲临课堂, 现就本堂课作简要评述。

第一、精选教学切入口。黄老师从“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怎么解释作为这节课的切入口, 实在是有其独特的见解。对于文言文的一般教法, 或从重要字词教学入手, 或始于内容分析, 而黄老师却另辟蹊径, 他把“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一词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口。由于“气候”一词的古今异义, 更由于“气候”一词涉及到文章的内容、技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理解, 进行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

第二、充分调动各种语文因素。既然是文以载道, 我们当然应当以“文”明“道”, 那种贴标签的方法, 或是不着边际的架空分析, 都是不足取的。请看黄老师的示范:他抓住“气候”一词,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 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气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天气、气象, 而是不同人在宫中的不同感受, 进而明白“王子皇孙”指的是宫女。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感受“赋”的特征, 在学生大量的读和老师的配乐朗诵下, 他将原文压缩后, 空下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阿房之宫, 其形可谓_____矣,

其制可谓________矣,

宫中之女可谓_________矣,

宫中之宝可谓__________矣,

其费可谓_________矣,

其奢可谓____________矣。

其亡亦可谓___________矣!

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可矣。

每个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 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所填的内容与黄老师所想的是否一致, 是次要的;重要的是, 学生根据课文填空的过程, 本身就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 就是激活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学生在同一个方框中填的词语常常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 有的是对与否的差异, 有的则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学生填空后, 黄老师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关键词的句子, 并启发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一个词, 而课文用了一组句子, 这是什么表现手法?又有什么表现效果?这就是说老师的阅读激活生成了整个教学环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黄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又自创了一个读后感:

贯古今之成败, 成, 人也, 非天也;败, 亦人也, 非天也。成败得失, 皆由人也, 非关天也。得失之故, 归之于天, 亦惑矣!

篇4:《阿房宫赋》赏析

难以或无法考证阿房宫旧貌固然是作者夸张描绘阿房宫格局的原因之一。而刻意描摹秦之奢摩,为下文议论张势、也应是作者写作时如此辛苦纤营的用意。阿房宫越是被描写得奢侈靡费,则越能引发读者对奢靡的警惕。读至“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句,使人不由感喟“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

这样看来,对阿房宫加以主观的想象与夸张倒来得比“忠实原貌”要强。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奢则奢极,但半点不使人留恋向往,皆因他笔下留着分寸呢。这盛极之貌与凑者之间有着极大的距离,显然作者写作时是保持冷静的。这些刻意夸大的奢靡状貌并非逞一时之快,作者用意甚深。

《阿房宫赋》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文艺作品,并非旨在考证,而意在戒唐,批判的锋芒是直指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而对历史兴替的忧叹则烛亮后世。

“六王毕,四海—。”起句如昆仑横空出世,突兀睁雌,显得气概非凡。“毕”字用得干脆利落,绝无半点拖泥带水。对秦王朝而言,前朝旧事尽可以一“毕”字蔽之、秦之基业由此展开,于是蜀山为之死,以成就阿房宫——在某种意义而言,阿房宫成为秦王朝的象征。“蜀山死,阿房出”,此句中包含了无限资财人力的消耗,以蜀山木材耗尽,指代对秦陇诸山木材、其他建筑材料、无数人力消耗的叙述。据史书记载,阿房宫的修建仅人力就动用了七十余万。(对照上句,这样的奢靡五度中是否也已预示丁秦王朝的“毕”呢,)“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言其广,吉其高。下文“歌台”、“舞殿”既言宫室里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同时区暗点了厂节中的六图“妃嫔媵嫱”。

六国“妃嫔媵嫱”,辇来于秦、为秦之宫人,皆为取悦一人,或妆扮无休,或立久候,实为六国之哀也。这是秦之美景还是六国之哀景?其中余韵无穷。而秦人以鼎为档(原为六国之社稷重器,今为秦之锅釜),将金玉视为瓦砾石块。“亦不甚借”,其骄奢之气盈然,但六国之人早己无暇自哀了。

秦人暴殄六国之珍奇,以一己之纷奢贼害天下,文中连用六个文采富丽的排比句,写尽秦人穷奢极侈状。“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攻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六句连缀辅陈,与文章起笔处相较,可谓泼墨如注。这六个极度夸饰的比,为下文“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口益骄固”提供了依据,一方面是天下人日益积累着怨怒,一方面是独夫骄因之心陶醉在盛极一时的“国力”之中而日益膨胀。这一切使得紧承而来的“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显得“简短”得合理。此处文笔以少胜多,是因为有前文大段铺陈诽比蓄势的缘故,秦之败亡,理固宜然。

从胜极一时的阿房宫修造,到秦王朝如大厦倾颓般迅速灭亡、无可挽回,文取至此,历史追述已毕,杜牧的视角便不再停留在六国与秦灭亡的旧事陈述之中了,转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秦与六目的纷争旧事,然后一语中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入沦是六国之嫔妃媵嫱“辇来于秦”,还是各国之“收藏”、“经营”与“精英”输来其间,皆是六国咎由自取。“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穷奢极侈,成为自己的掘墓人:由于作者关注的是整个历史,目的是戒唐,因而笔触在案承前朝旧事,对六国与秦的假设之中,推导山这样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句分明是对当朝统治者说的。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部是“当代史”,秦朝旧事在这里与唐朝接轨。

总观《阿房宫赋》,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多可借鉴之处,大胆的夸张与比喻手法运用。写宫室之美,有“江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雯何虹?”一句。本来以龙喻桥,以虹喻空中通道,并非了不起的妙喻,然而此处作者借主观情感的诧异写景,明写疑惑,实则在惊叹中表达了“观看”时的感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这里倒是以“情语”传“景”了:此外,写宫室中女子梳妆一节,也极富特色。不直接写养人多,而写观者的错觉:哪里来的荧荧群星呢?原来是美人开了妆镜;哪里来的扰扰绿云呢?原来是美人梳理头发;渭流突然泛起红腻,原来是美人泼了脂水;烟雾乍起,都是美人点的椒兰。以“明星”、“绿云”、“渭涨”、“雾横”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既写美人之多,也衬托了宫人之美。这样更加突以六国之哀,秦朝之奢骄靡度,文中的夸张与比喻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用来状秦之奢燃貌,皆为下文深入议论拓开了空间。

篇5:《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分析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 :

①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语言学习的规律是模仿,模仿很大成分上要背诵,实践证明背诵确实提高了语言学习的质量。文言文学习必须强化背诵,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三、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三)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斯金 纳强化律证明及时强化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中学学科网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中学学科网,下精品学科资料

学习效果要比不强化或后强化好。(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本体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山行》《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中学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篇6:《阿房宫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五)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六)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七)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九)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十)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

/ 7

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1.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重点词语:

/ 7

“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 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疑难语句: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 7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的解答: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①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②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③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简答后,教师点拨。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其次写珍宝。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写珍宝,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先提示两点:①基本上按上面两段内的层次(即提纲所列要求要点)押韵,其所以不完全按层次用韵,是因为还须兼顾骈散结合相比喻、排比的运用等具体情况;②所用韵脚依据的是中古音韵,不是明、清以来的音韵,和现代语音更有区别;押韵的方法也和律、绝句诗不同,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中途转韵。

具体用韵情况如下:

第1段:“毕、一、兀、出、日”押韵;“阳、墙”押韵;“阁、啄、角、落”押韵;“龙、虹、东、融”押韵;“凄、齐”押韵。

第2段:“孙、秦、人”押韵;“妍、蔫、年”押韵;“营、英”押韵;“年、山、间”押韵;“石、砾、惜”押韵。中间“明星荧荧”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个分句是一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韵,增强了排比一气呵成的气势。关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的解答:

教师的点拨应和朗读结合起来。先点明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

/ 7

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舍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2.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 7

关于这两段的押韵情况:

第3段:“奢、家、沙”押韵;“女、缕、语”押韵、“怒、固”押韵;“举、炬、土”押韵。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韵。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珍宝”两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关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况考查:

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简答,然后教师点拨。简答和点拨,三言两语点明即可,不要过多阐析,要留给各个学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问题;(1)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2)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3)第2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l)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2)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3)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3.指导通读全文,归纳、拓展。关于思想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 7

点拨: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上一篇:街道办事处重点工作任务下一篇:我敬佩的人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