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2024-08-25

无效输血管理措施(通用13篇)

篇1: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

定义:是指的血液制品输入人体以后,未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称之 血液输注无效。

建立控制输血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 生、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一、免疫因素

⑴严格制控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避免手工分离血小板,尽量输注 单采血小板以减少与供者抗原的接触,降低或推迟免疫反应发生。⑵白细胞滤器减少血小板制品中的白细胞含量。

⑶紫外线照射血小板制品,使白细胞灭活,失去抗原作用。

⑷输注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使用HLA配型和血小板交叉配型,增加血小板相容性,ABO血型相合,HLA配型相合,血小板抗原(PFA)相合。

二、非免疫因素

⑴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纠正DIC。

⑵适当增加血小板输注数量及次数。

⑶注意血小板储存条件,尽可能输给24h内采集的新鲜血小板。⑷病人情况许可条件下避免使用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环丙氟哌酸等药物。

⑸脾脏肿大者需增加每次输入血小板数量。

三、具体措施:

1、选用单一供者血液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接受多种抗原而产生输血反应;

2、采取自身输血;

3、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品;

4、尽可能避免患者在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溶血时输注血液制品;

5、采用配合型血液制品成分输血;

6、输血科与相关科室负责对输血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7、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无效的分析与鉴定工作。

篇2: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 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 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 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④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 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⑦ 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 性接触 ② 静脉注射毒品

③ 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 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 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② 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 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 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⑤ 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⑥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⑦ 鼓励自身输血。(3)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① 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② 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③ 尽量输用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4)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增多、量增大而感染率越高。库存血液中,CMV的存活时间不长,输用库血比新鲜血的感染机会小。预防输血感染CMV的主要措施:

① 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② 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

的血液、洗涤红细胞。③ 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

用。

④ 尽量输贮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⑤ 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

集数量和次数,以免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

会,以减少感染机会。(5)疟疾

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和血浆、冷沉淀中。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

① 有疟疾病史者,须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

② 在流行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者,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6个月后可以献血。③ 对输入疑有症原虫污染血液的受血者、或在疟疾流行区的受血者,都应服用抗疟剂预防。输血前24小时,受血者可口服氯喹1500毫克,或输血后立即口服氯喹至少300毫克,连续5~7天。

④ 在疟疾流行区,有条件时对献血者作血清学检测,筛除疟原虫抗体阳性者。也可用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促使症原虫出现于外周血做血液涂片检查。

(6)其他输血相关疾病

成人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发生于成人T淋巴细胞中的特殊类型的白血病,由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引起,可通过输血传播。目前主要流行区有日本南部的九州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的尼日利亚北部地区。我国福建省沿海、粤东地区有小流行区,其他地区也有散在小区域发病病例。

弓形体病是由于弓形体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人畜共患的流行性传染病,多为隐性感染,但能引起多系统损害。易通过皮肤黏膜和胃肠道感染,但也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胎盘传播

3、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该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输血完毕,血袋保存24小时,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原因追查。

篇3: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1.1 血液制品的来源问题

血液制品是用来救助患者的一种特殊医疗用品。目前为止, 血液的来源是健康人体, 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首要环节就是健康的献血者。但是, 由于有些无偿献血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某种疾病或有某种病史, 再加上实际工作中的漏洞, 如体检不合格者、输血的时间间隔不够, 就可能给输血的安全性带来威胁。

1.2 输血记录不够规范和完整

(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有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绀出于各种其本身的字迹非常潦草, 开出的单子中名字都难以辨认, 采血的过程中一般只是核对床号灯。因此, 导致在交回的报告单中出现名字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病例单极为重要, 如果对于有艾滋病患者等有其他极为严重的通过血液传染的传染性疾病, 医疗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将患者的病例进行黏贴, 造成病例归档而报告单认为黏贴的现象, 后果则相当严重。 (3) 输血申请表中的空白项较多, 很多相关的负责人员在对患者的输血申请表中同意书的填写中空白项较多, 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 填写不够规范。 (4) 输血记录不够详细, 如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都没有记录或者记录的不够详细具体, 输血的反应以及对反应做出相关处理后的结果没有记录。 (5) 输血治疗的效果如何病例中也并没有记录。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患者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住院输血患者,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42.53岁, 其中男性28人, 女性32人, 并符合以下输血指征:慢性病、非出血者Hb<60 g/L、普通成人血红蛋白 (Hb) <70 g/L、老年外科患者可相对放宽为Hb<90 g/L;急性血液丢失导致低血容量休克 (活动性出血丢失其血容量的25%以上) 患者, 多伴血压下降低于90mmHg时应予输浓缩红细胞;血小板< (20~30) ×109/L的老年内科患者, 微血管出血的外科患者如血小板小于50×109/L常需输入血小板。

2.2 方法

记录本组患者输血前用药及输血后有无咳嗽、呼吸困难、荨麻疹等不良反应

2.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3 结果

60例患者输血后出现发热8例, 咳嗽、呼吸困难3例, 荨麻疹1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其中输入输浓缩红细胞者45人, 出现不良反应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输入新鲜冰冻血浆8例, 出现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输入血小板4例, 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相比较, 输血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P>0.05, 无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中输血前给予异丙嗪等预防不良反应用药者46例, 出现不良反应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输血前未予预防用药者14例, 出现不良反应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两相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以上患者经对症处理均好转。

4 讨论

输血安全是涉及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多行业艰巨任务, 输血病历的质量是体现一个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重要标志[1], 是落实科学合理用血的缩影, 通过加强输血病历的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途径。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

4.1 做好输血前的各项工作

输血前, 采取各种方式向患者介绍输血的有关知识。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对输血有紧张、担忧、又需要输血的患者, 护士要进一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对输血治疗的同时,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2]。

4.2 输血中护理

(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在临床输血过程中,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大量事件证明, 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或事故, 多因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疏忽而造成的。三查八对是防范输血差错及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这样做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对自己负责, 并通过高度的责任心, 精湛的专业技术, 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2) 做好输血有关记录;观察患者倦怠感、腰痛、背痛、恶寒、呕吐、体热感、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呼吸困难, 沿血管走行部位发热、疼痛、肿胀、皮肤瘙痒等。颜面潮红、发绀、冷汗、出现皮疹、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脉搏细弱、休克。出现异常时, 应中止输血, 换上生理盐水, 迅速报告医绀并协助其抢救处理。如为昏迷患者输血, 应设专人守护, 严密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及颜色。 (3) 控制输血量和速度。视患者病情、年龄、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以及贫血程度等而定。对于急性失血并伴有休克者, 应大量快速加压输血;对于一般性贫血患者, 一次输血以1~2U为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或心肾衰竭者, 以每次输注1U新鲜血为宜, 输血速度应严加控制, 按1mL/ (kg·min) 计算。输血速度通常以5~10mL/min, 1U血需30~60min输毕。 (4) 注意原始记录和资料的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记录和资料包括:血液出入库记录、血型鉴定结果记录、交叉配血结果记录、冰箱温度记录.血液质量观察记录、输血不良反应记录、交接班记录等, 书写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溯性的原则。这些资料是已经完成的活动达到的结果的客观证据, 必须按照要求保存10年。因为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规定, 如果没有很好地保存和临床输血质量有关的原始记录和资料, 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3]。

4.3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输血知识不是很了解, 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危害, 因而对义务人员进行输血知识的培训, 加强义务人员的输血知识, 使其对输血知识和技能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熟悉输血流程中的各种事项, 从而减少输血风险, 减少纠纷, 使得临床输血更为安全可靠。另外, 护理人员要钻研业务技术, 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 规范操作,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只有追求护理质量高效, 掌握护理业务, 加强三基、三严”训练, 才能更好胜任岗位需求[4]。

4.4 转变用血观念, 推行成分用血

大力宣传成分输血的科学知识和临床意义, 严格控制使用全血, 实行全血使用许可和审批制度, 使医务人员逐步养成成分输血的习惯, 提高输血效果, 减少输血的免疫学副作用和传染疾病的机会, 并做到一血多用。

参考文献

[1]唐长玖, 陈春艳, 万民.1161份临床输血病案文书质量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8, 26 (5) :547.

[2]邓雪莲, 于志军, 董克菲, 等.川省二、三级医院输血科 (血库) 现状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6) :119-120.

[3]武峰.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 2007, 19 (1) :41-42.

篇4: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关键词】 输血科;安全管理;临床输血;纠纷;措施防范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67-01

输血和其他临床诊疗措施一样,必须做到安全和有效,这两者是辩证统一,如果输血不能产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样,如果尽管通过输血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缓解了病情,但是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输注的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导致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甚至发生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1]。自2002年9月1日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正式实施,公民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安全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的首要条件。现笔者分析近几年临床输血纠纷的实例及预防纠纷的几点措施如下;

1 建立、健全输血科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临床输血,减少临床输血纠纷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输血科各项管理制度、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等文件,组织实施各项制度等并确保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组织学习本科所有人员并确保每人均能理解,带领全科人员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输血科管理办法》,使输血科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秩序化、提高了工作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2 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及血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预防医患纠纷

2.1 临床方面应该严格管理,堵塞漏洞 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预防医疗纠纷的实际手段主要还是靠加强管理、堵塞漏洞。例如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不完善,监督执行不力;科室和部门之间衔接协调不够;个别医院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病案和其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不规范等。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对已经发生的差错和纠纷应采取个案分析,对案例进行讨论剖析,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纠纷产生的原因,使全體医护人员逐渐学法、懂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2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交叉配血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配血双签字制度。交叉配血时要同时检查受、供血者ABO正反定型及受血者Rh血型、采用聚凝胺法。对可疑结果要重复检查核对,主动与临床科室联系,严防差错事故。同时输血科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满足临床不断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思想,每个星期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巩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每年派工作人员外出进修或参加全国性会议,拓展视野,接收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更重要是工作中把好质量意识关,强化工作人员对安全输血的思想意识,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及对于患者关于输血方面的咨询,输血科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2.3 对于血站工作人员来说。目前血站检测血液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安全,但是有极少用于临床输血之后患者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国内均报道经输血传播艾滋病、丙肝、梅毒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窗口期”因素。(2)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4)由于献血员自身情况造成[2]。由于以上各种情况的存在,就造成血液污染的因素,这些因素就是构成输血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的损害和后果,使产生的治疗效果大大折扣,引起严重的医疗纠纷。血站应该强化管理,规范健全创建机制始终以提高职工思想素质、质量意识作为工作重点,严格按《质量工作手册》进行考核,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牢牢把住了血液的检测质量利用。

2.4 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血液制品进行怀疑、抱怨甚至纠纷。笔者曾值班时遇到一位肿瘤病人输注一袋血浆后发生荨麻疹、皮肤潮红等输血反应症状,患者家属要求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予以解释,笔者亲自向病人家属解释,根据患者症状属于正常的血浆过敏反应,荨麻疹反应较常见,发生率可达1%-3%[3],但病人家属一直认为就是血浆质量有问题,并且患者家属在输血科情绪激动,任何解释都是无法听进去,从而引进一次临床输血纠纷。笔者认为,在输血前让患者家属认真阅读输血治疗同意书,以做好输血时发生的任何输血反应。

3 共同努力,提高输血技术,把输血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减少医疗纠纷隐患

临床科室,输血科,血站等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整个医疗诊治过程,避免出现医患纠纷,更要加强输血科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引进科学的方法、先进的设备,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更放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总之,现代医疗纠纷的发生是逐年上升趋势,我院输血科认为规范医疗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在临床工作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峰.输血与输血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安万新.输血技术血[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7-210

篇5: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控制方法:加强输血环节管理,重点患者唯一身份信息识别、标本唯一身份识别及患者与标本一致性保证等。

二、迟发性溶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出来所致。控制方法:

1、ABO血型、Rh(D)血型初检;

2、复检ABO正定型、ABO反定型和 Rh(D)血型;

3、抗体筛查,必要时做抗体鉴定;

4、交叉配血用微柱凝胶配血法;

5、疑难配血加用微柱凝胶配血卡(抗人球蛋白加补体)。

三、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法有:

1、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成分输血率达90%以上。

2、输用全血、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制品时,进行白细胞滤除,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四、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控制方法有:

①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输血科不接受缺乏必要资料或内容不准确的申请单。

②护士抽血时,一定要核准病人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等,立即贴好标签,并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

③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凡不合格血样标本一律不退回临床科室,要求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④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一致,检查血袋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才可进行交叉配血。

⑤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输血科取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确认无误后,共同签字发出。

五、保证血液质量。控制方法有:

篇6:临床安全输血措施

一、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等)。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所致。控制方法:

1、外科手术、待产孕妇、有创诊疗操作,入院时常规进行ABO血型、RhD血型、相关抗体筛查检测;内科、门急诊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也要将上述检测项目进行常规检查。

2、抗体筛查阳性结果,须做抗体鉴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临床。输血时,临床医师要提前与输血科联系,由输血科与市中心血站联系调配合适的血液。

3、需要输血时,输血科要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和RhD血型。

4、交叉配血试验必须采用能检测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二、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1、成分输血。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二级医院成分输血率要达70%以上。

2、烟台市中心血站所提供的血液制品,已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达99.8%,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对不合格输血申请单,输血科拒绝接受。

2、护士采血时,一定要核对病人身份,与相关信息是否相符,无误后方可采血。

3、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接收。

4、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是否一致,检查血液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5、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专用取血箱和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

6、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患者信息、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无误后双方签字。

四、保证血液质量

1、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

2、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篇7:输血安全护理措施

1、输血时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制度。

2、全血及红细胞应在离开2-6℃的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4小时之内完成全程输注

3、选择理想的血管或静脉导管,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建立静脉通路。

4、输血(血制品)前遵医嘱用药。

5、先慢速滴注15min,观察患者的反应。

6、输注顺序:几种血制品同时输注时优先输血小板和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

7、输注速度:含凝血因子的血制品(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酶原复合物)应以患者能耐受的速度尽可能快地输入(60-100滴/分)。1个治疗量血小板应在20分钟之内完成全程输注。200ml病毒灭活血浆应在20分钟内完成全程输注。1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完成全程输注。

8、观察输血(血制品)过程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①皮肤过敏反应

②寒战、发热

③腰痛、血尿

④四肢抽搐

⑤其他

9、并发症的处理流程:

停止输血(血制品)→无菌封存血液制品→更换输液管→立即报告医生、通知输血科→根据医嘱用药、处理→按要求填写不良反应报告单→上报医务质控部

10、输血完毕,用生理盐水注射液冲管。

11、准确记录输血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12、输血后24小时内将血袋及输血反应报告单送返输血科。

备注:《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输血前评估栏、知情同意书栏每次输血至少填写一次。

篇8: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关键词] 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8-01

医疗工作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工作,在医疗工作内容中,输血治疗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风险性。因为病毒存在“窗口期”和未知性,新的病毒不断地出现,检测技术的很完善,无法完全杜绝疾病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现象。所以,无论血液通过多么严格的程序检验合格后,仍是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和风险性。另外,输血治疗还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热、溶血、过敏以及和输血有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1]。本文对临床输血中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输血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39例,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8.24±5.81)岁。本组患者均符合下列输血指征:①外科患者出现如血小板<50×109/L等此类的微血管出血现象;老年内科患者血小板<(20-30)×109/L。②由于急性血液丢失从而引发休克的患者。③成人血红蛋白小于70g/L,未出血患者的HB小于90g/L以及其他慢性病等。

1.2 方法 观察记录100例患者在输血前后是否有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者咳嗽等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計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前有18例患者未给予预防用药,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有82例患者给予预防用药,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临床输血前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给予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

本组100例患者在进行临床输血后出现2例荨麻疹,5例呼吸困难、咳嗽,10例发热。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其中7例患者输入血小板,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15例患者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其中发生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8例患者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其中发生1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两项进行比较可知,患者在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后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P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1天内均已好转。

3 讨 论

对于临床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而言输血安全是重要的工作内容,输血的质量能够将一个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充分的体现出来,对输血安全的管理进行加强可以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性[2]。

在进行输血工作前,医疗机构应使用各种方法将输血的相关知识介绍给患者,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对存在恐惧、紧张且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输血知识介绍,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规定。通常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出现的事故或者是差错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查对制度所引发的,所以实行“三查八对”可以有效的预防输血中出现的问题和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高更高效、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内容。同时,在进行输血时,护理人员还应记录相关的输血情况,对患者的沿血管走行部位是否出现皮肤瘙痒、肿胀、疼痛、发热等现象,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胸闷、体热感、呕吐、恶寒、背痛以及休克、脉搏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皮疹、面色潮红等症状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治疗,并及时告知医师进行抢救工作。此外,在进行输血过程中,还应对患者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进行控制,并保存输血的原始资料和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血液的出入库信息、交叉配穴结果、血型鉴定结果、血液质量观察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等,在书写时要遵循可溯性、规范性、科学性、完整性、真实性等规定。并按照保管规定对输血记录进行十年以上的保存,一经发生医疗纠纷,该资料则会成为客观资料,具有法律作用[3]。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输血的不安全因素,抑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曾俐敏.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安全输血的意义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413-414.

[2] 林琼琳,郑全荣,徐晶心,等.医院输血科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1(03):249-250.

篇9: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

一、溶血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氧气吸入

2、立即予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紧急情况可静脉注射)。

3、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及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血压下降者静滴多巴胺或间羟胺。

4、保护肾脏。为解除肾血管痉挛,可行双侧腰封或肾区热敷。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尿色。

5、密切观察病情,尤其血压、尿量,一旦出现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二、发热反应

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寒战时注意保暖,给热饮料,加盖被;高热时给物理降温,也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斯匹林。反应严重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严密观察病情。

三、过敏反应: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医嘱皮下

或静脉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可选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疗。有循环衰竭时用抗休克治疗。喉头水肿伴有严重呼吸困难者,需作气管切开。

四、细菌污染反应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3、抗休克和抗感染治疗。

4、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5、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

心脏负荷过重:立即停止输血,并按肺水肿处理。

六、枸橼酸盐蓄积中毒:

输血在1000ml以上时,加用10%葡萄糖酸钙10ml作静脉注射。

七、酸碱失衡:

篇10:输血科关键设备故障的应急措施

为了保证血液、血浆储存的质量,病人能够及时输注血液、血浆,特制定本预案。

发生停电时,首先与电工班进行联系,确定发生的原因和估计停电时间。若为短暂停电,有急需输血患者时,则将设备连接到备用电源(UPS)进行配血试验,但不能融化血浆;水浴箱如确需输用血浆,可在水浴箱内加热水调节温度达到要求后进行融化(注意监测温度),以保证临床抢救治疗。血液发出无法打印报告单时,可手工填写报告单,以保证临床输血程序正常进行。待来电后再补打报告单。如果是长时间停电或存血专用冰箱、血浆专用冰柜发生故障时并且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完成,为了保证血液、血浆储存的质量,及时联系血站委托其暂时为我院输血科保存血液、血浆。

配血离心机为配血专用离心机,出现故障后会影响交叉配血工作。当出现故障后,首先把电源关掉,5分钟后再打开电源,检查是否正常工作,如仍不正常而有急需输血者,可临时启用备用配血离心机进行配血,但要调整好离心时间和离心力。

当冰冻血浆解冻箱出现故障时应启用备用水浴箱。向备用水浴箱内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后,调节温度在37度以下,让备用水浴箱自动调节水温至37度后进行血浆融化。待设备修好后再使用原解冻箱进行工作。

篇11: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二级医院评审标准(蓝皮书140页)

4.18.5.5条款是核心条款,其中一条有输血科主 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的标准和应 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

以下四个方面

1)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2)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

3)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4)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流程

3(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细菌污染。5.循环超负荷。6.出血倾向。7.酸碱平衡失调。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9.传播感染性疾病。10.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5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 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 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 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 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 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 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 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 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 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 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 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 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 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 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 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 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 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 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 常。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 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 提高警惕。

篇12: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关键词】护士;输血;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08-02

输血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技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输错血。有统计表明:输血工作失误发生率是输血感染疾病发生率的3倍,有51%来自血标本的采集和管理,25%发生在床旁核对错误。[1]护士是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具体实施者,在安全输血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输血有一定的风险性,输血护士对患者安全负有重大责任,了解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输血管理制度、各种血液的使用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保证输血过程安全有效是每位护士的职责。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我院为预防输血风险的发生,加强风险管理,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

1.输血风险

1.1 标本采集的要求

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采集标本,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液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2]。

1.1.2输血技术的要求

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反应,护士应对各种输血反应的发生有认识和诊断水平,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具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能力。

1.1.3查对制度的要求

取血时护士应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实验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内容,并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渗溢、混浊和血块[3];输血时,由两名护士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室名称、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用专用的输血器进行输血,严格查对工作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本。

1.1.4 血液输注过程的要求

使用带有过滤装置的输血器输注,如疑有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输血装置;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要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2 防范措施

2.1 制定并执行《护士执行输血管理制度》

2.1.1輸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及血液颜色,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2.1.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核对患者资料,确认与配血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1.3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存。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应将血液制品储存在正确的温度下。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有任何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过或任何溶血现象应当报废。

2.1.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2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护理人员要钻研业务技术,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规范操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只有追求护理质量高效,掌握护理业务,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才能更好胜任岗位需求。因此,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提高护理操作规范是减少和杜绝护理纠纷的关键。我院每年由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部共同对护理人员进行二次培训,主要内容为学习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输血相关规章制度并进行考核。

2.3 加强对输血患者的监测,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临输血前,护理人员应到病人床边核对受血者床号、住院号,呼唤病人姓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病人处于昏迷、意识模糊或语言障碍时,输血申请单不能认证病人,就需要在病人入院时将写有病人姓名和住院号的标签系在病人的手腕上,保留到出院为止。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处理;应记录完成输血的时间,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实验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如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停止输血,须将原血袋余血及新采集的血样交由输血科(血库)。

2.4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

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勤巡视、多观察。输血应先慢后快,并根据病情和年龄控制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配合医生及时处理。

3.讨论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安全输血起重要的最后把关作用,只有提高输血风险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护士职业操守和业务技术培训,加强输血流程管理,才能大大减少由输血引起的医患纠纷,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及护理管理水平密切相关[4],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输血治疗更加复杂化了,所以,为了避免输血错误的发生,我们不但要努力加强护理人员及有关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方面的培训,还要在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方面作努力。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掌握输血指针,规范输血行为,提高护理人员的输血安全意识。只有各个环节一起抓才能有效降低输血风险。

参考文献

[1]Lindsey T .Watts N.Southwood E chronic bloodtransfusion therapy practices to treat strokes in children withsickle cell disease 2005(07).

[2]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 第十四条

[3]蒋冬玲,李志强主编.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7.50

篇13:无效输血管理措施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上一篇:双十一吸引顾客的促销口号标语下一篇:工贸标准化评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