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历史

2024-05-29

公司治理的历史(精选6篇)

篇1:公司治理的历史

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分析公司治理演进必须通过研究其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影响公司治理演进的各种因素、推动其演进的动力与反对其变革的阻力,识别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才能明确公司治理进一步的演变方向。

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演进阶段划分

公司治理模式分别经历了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职业经理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阶段、投资者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创业型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治理模式。

公司制度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11世纪欧洲经营海上运输业的康孟达契约组织,康孟达是劳资合伙经营的一种商事契约,它是最早的一种商业合伙形式。康孟达对后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影响在于这种契约形式首创了有限责任制的合伙形式,而这正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股份公司产生以后最早出现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流模式。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理层的形成使企业成为现代化的科层制企业(石明虹,张喜民,2003)。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有若干美国大企业开始实行科学管理,如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德鲁克,1989)。到60年代中期,美国大公司内部控制权由股东向经理人员转移的运动基本完成,经理革命基本结束(石明虹,张喜民,2003)。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公司治理由经理主导型向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转变(张清,严清华,200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正在出现一个从传统管理型经济转为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革,创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德鲁克,1989)。创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风险资本,并在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成立代表着创业经济中公司治理模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

(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型经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不同阶段,而推动着变化的主要力量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公司治理模式随之而相应变化。创新为公司治理的演化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革命的机器化生产催生了现代的公司组织,科学管理引起的管理创新产生了经理革命,使公司控制权转移到职业经理手中。创新是影响公司治理演进的主要因素,一系列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模式要致力于建立适合于创新的组织和制度、协调体制、信息处理模式,创新与公司治理模式有互适性,比如日本企业就强调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作人员在创新中的现场合作,创新也主要以生产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主,因此其治理模式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美国则强调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对创新的贡献,忽视对工人的技术投资,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管理层与普通工人距离较远,由此产生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高额股票期权激励,而忽视工人的福利和奖励(拉让尼克,2005)。

当前公司治理的新趋势

(一)当前美国公司治理中的新变化

美国放松了对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万俊毅,2004)。由此公司治理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接管对经理人的威胁减少,公司日益重视内部治理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持股比例有所增加,并开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贾生华,2003)。

(二)日德公司治理中的新变化

日本和德国的法人交叉持股率下降,银行与企业的联系出现松散的变化。同时,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演变的共同特征

随着政府对保险基金、养老金、金融机构进入股市的限制的降低,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企业股份增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增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提高,要求公司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强调股东利益保护原则。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外国投资者对本国公司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理论与趋同论

关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演进方向的主要争执有多样化理论和趋同论两种观点。

1.坚持趋同论的学者认为推动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和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并且制度竞争会导致低效率的治理模式被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替代。但是,关于公司治理将会趋同于哪一种具体模式却仍有不同观点:

趋同于市场控制的英美模式。这种观点认为英美模式比其他模式更有效率,更加强调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和准确的信息披露制度,股权比较分散,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趋同于组织控制的日德模式。弗里曼、布莱尔等人认为公司制模式中更应该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企业经营的风险,公司的目标应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强调企业的共同治理,而日德模式更加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和权益。还有人认为,英美模式的治理对经理人偏重于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组织控制模式下经理人控制了创新所需的组织资源和财务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拉让尼克,2005)。

趋同于混合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融合论认为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未来的公司治理模式将会是一种这两种制模式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留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的优点。

趋同于未知模式。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模式在未来必将走向趋同,但究竟趋同于何种模式,却仍然是未知的、不确定的。

2.反对趋同论的学者们则提出以下理由: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制度的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初始状态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路径,制度具有刚性。各国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各种模式将按照其各自的发展路径演化变迁,不会走向趋同。

制度关联理论。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与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即制度的互补性,公司治理制度适应着一国的制度环境。在其他制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公司治理模式反而会降低经济效率。

制度的多重均衡特征。青木认为,以多重均衡观点为基础的多种制度存在的可能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体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个体制内部的各种制度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即使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也会因为内部的制度配置的不同而产生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需要经济体制内其他制度相应的变化以相互配合。

不同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是多个利益团体如银行、股东、政府、工会等不同利益主体长期博弈性的结果,治理模式的改变会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因而会遭遇变革的阻力。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会为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造成障碍。

此外,反对趋同论的学者还认为,目前还不能判定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哪个更具效率。而且公司治理模式依赖于多种环境因素,同一模式在不同体制下具有不同的治理效率,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吉尔森认为,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体制可能会在形式上的差异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功能上的趋同,比如对经理的监督和更换,而功能趋同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治理的任何功能都会趋同。杰勒德•赫蒂希提出公司治理体制虽然有可能出现法律形式上的趋同,但由于法律实施机制的差异,公司治理体制有可能在更为普通的层面上存续(戈登等,2006)。

(二)影响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与趋同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因包括经济全球化下外国企业的竞争威胁、跨国公司对他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来自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变革公司治理的压力,而内因则包括本国资本市场、法律、机构投资者、企业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正是内外动因的趋同推动着一国的公司治理的演变。讨论公司治理的演进有必要讨论其制度基础,公司治理的变迁是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基础共同演进的,比如俄国、日本、中国的治理模式都是受到了经济改革或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下,法庭判例对以后类似的案件的裁决有重大影响。法庭对某一重大经济案件的裁决会很快被其他法庭在今后的裁决中所效仿,因而其法律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灵活,适应成本也低。而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法律的改变和实施则相对困难,首先在立法过程中会受到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产生的寻租行为的阻碍,而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也可能不会顺利,因此公司治理的法律上的趋同也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信息存在方式和信息特征,而信息特征也影响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依据制度关联理论,公司治理模式与一国的法律、文化、金融等制度具有互补性,公司治理制度不能脱离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辅助性制度而孤立存在。在一国引进和移植他国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原有的模式未必湮灭,仍有其一定的生存环境,而新的模式会在与本地的文化、制度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变异,多种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多种形式共存。比如在照搬英美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资本市场、金融机制、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监督机制,俄罗斯与中国产生了转轨治理模式,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本产生了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治理模式与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相互影响,并产生治理模式的变异,导致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石明虹,张喜民.日、美家族企业制度演变及对中国民营企业制度变革的启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3(1)

2.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

3.张清,严清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2005(1)

4.(美)威廉•拉让尼克,玛丽•奥苏丽文著.黄一义等译.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治理理论及其经验依据[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万俊毅,欧晓明.全球化与公司治理模式演进的新趋势.当代财经[J],2004(5)

6.贾生华,陈宏辉.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J],2003

(1)

7.(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编.赵玲刘凯译.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2:公司治理的历史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这是一部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记录片。无意之中,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那无处不在而又被我们忽略的公司。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平凡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这段铿锵有力的语录就是《企业家》杂志上著名的“企业家誓言”。它十分真切地展现出现代企业家们那种勇于拼搏、无所畏惧的品质和精神。显然,企业家要实现他们的财富梦想,推行他们的价值理念,离不开他们缔造的组织——公司。

公司,既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组织细胞,也是现代社会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它就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但却时常被我们忽略。时至今日,“公司”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公司究竟是什么?重新认识和解读公司,能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还能让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商业史。在人们曾经创造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当中,为何只有公司能够

统领现代市场经济?是什么赋予了公司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成功背后的答案,都归功于“公司”那大胆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16世纪的西欧。面对一个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急速拓展的海外市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商业组织已经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加无法承受远洋贸易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荷兰商人设计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法人”,即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缔约人。“公司法人”的收益与风险由股东按其出资份额共同分享、共同承担。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担任“有限责任”,多余债务自动免除。“法人”和“有限责任”!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制度创新,革新了沿袭千年的经济秩序。从此以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竞争者逐渐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变成了“法人”,自然人不再是市场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资本的运作风险。通过分散和降低资本风险,公司得以聚合起全社会一切渴望增值的资源和力量,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属于公司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公司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从殖民工具到市场健儿,“公司”历经了从诞生、辉煌、沉寂,到重生的这样一种破茧化蝶式的脱变,最终一步步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之中,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国的力量。工业化时代开启后百余年间,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一直推动着市场的繁荣,不断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的进步与改变。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个贫民窟中的小人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福特……无数耳熟能详的创富传奇在不断上演;呼啸而

来的列车、跳跃的无线电波,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方式,把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那轰鸣的蒸汽机、内燃机,不断将来自远古的化石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没有公司,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难怪有人曾说:“公司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缺少了他的参与,就连蒸汽机和电力都会黯然失色。”

公司永远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断超越、突破命运的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企业家永恒不变的欲求和使命。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至于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获得从商需要的100美元,十六岁的范德比尔特与自己的母亲订立借贷“契约”,不仅偿还了本金,还支付了10%的利息;为了节约成本,洛克菲勒将提炼原油的费用计算到了千分之一美分,如果需要,他甚至会亲自过问油桶上每个塞子的去向,“标准石油托拉斯”得以主宰全球石油市场;为了实现自我的跨越,年轻的卡内基辞掉了年薪5万美元的铁路主管职位,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办起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伴随着公司沉浮,社会中最具创造活力与奋斗激情的人被筛选了出来。这些令我们无比熟悉而又敬仰的名字,与他们的公司一道,成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代名词。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透过公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经济体系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托经济”(或者叫“契约经济”):投资人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股票、参与投资,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运作;消费者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产品、享受服务;而储户也是基于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才

将钱存入银行……,换句话说,真正支撑起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动力,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对公司和市场的“信任”或“信心”。倘若这种“信任”或“信心”消失了,市场经济就会面临崩溃。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市场信心的崩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平等、互信、合作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互利合作的产物。但是,自利的原始动机与互利合作这一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却成为了公司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死命题”。这道“死命题”,使公司引领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繁荣—灾难—繁荣”的交替往复中徘徊。环境污染、世界大战、贫富分化、金融危机……,公司既放大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

从历史到未来,看发展与本质!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局限和时效,公司制度同样也不例外。面对旧时代的迷茫与新时代的困惑,公司的脚步永不停歇。企业文化理念的诞生,赋予了公司新的生存高度。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日益改变公司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唤起了公司人本情怀新一轮的回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冷冰冰、硬邦邦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提升组织效率、确保机构合理运作等方面,公司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得公司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日渐清晰,“公众公司”的时代呼之欲出。但是,有关公司的争论、公司的归宿、公司的命运,“一切都只是开始!”

篇3:公司治理的历史

在矿业污染当中以重金属元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为突出, 尤其是云南、贵州等矿区比较发达的地方。不得不承认的是, 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给地方带来了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然而, 在其诸多益处背后, 却隐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有关资料显示, 锌矿属于十分典型的多金属矿床, 与之共生和伴生的矿床非常之多, 而可供开发的单一锌矿床相对较少。锌矿中除了含有大量的锌铅之外, 还有很多重金属元素, 如铜、铬、砷、汞、镉等等。

长期以来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 导致了我国在铅锌矿开采方式上非常单一, 致使回收效率相对较低, 同时, 矿产的综合利用率也不是很高, 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等问题, 地质灾害也因此频发。通常情况下, 铅锌冶炼之后产生的废渣基本上都堆放在山谷当中, 这使得原本就比较紧张的土地资源被大量侵占, 铅锌废渣的堆放还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甚至形成泥石流灾害。一旦酸性雨水浸淋在铅锌废渣上, 便会使含有多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流入到附近的水体或是农田当中, 这会给下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数据结果显示, 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 并且这一数字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 平均每年产出的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作物将近1200万t。铅锌是非常典型的重金属元素,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毒性大, 并且由于重金属本身属于无机污染物, 所以很难被土壤的微生物降解, 当土壤当中的铅锌等重金属含量达到一定限值时, 便会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毒害和破坏作用, 这不但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而且重金属元素还会经由食物链进入到人体内, 当人体当中所有的重金属元素超标时, 便会引起健康方面的问题。即便矿山关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 原本堆放铅锌废渣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也会仍然存在, 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此, 在环境保护的方针下, 必须对历史遗留的铅锌废渣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2 历史遗留铅锌废渣的污染治理研究

贵州省威宁县素有“贵州西大门”之称, 其位于贵州省境内的西北部, 平均海拔2200m,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降水量约为740mm左右。该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主要有煤矿、铁矿、铜矿以及铅锌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该地区采用的都是土法炼锌, 直到2008年, 国家才正式下令彻底取缔土法炼锌。目前, 威宁县内大部分土法炼锌废渣均为冶炼废渣, 在长期的土法炼锌过程中, 形成了历史遗留废渣。这些废渣有很大一部分都堆放在沟谷、洼地和荒坡等低。由于历史原因, 这些铅锌废渣的综合利用非常少, 从而给当地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 早起进行矿业开发的单位大多都不复存在, 已经无法追究责任, 同时因该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资金方面也比较有限, 这给历史遗留的铅锌废渣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 必须采取一种既经济, 效果又好的治理方法解决铅锌废渣的历史遗留问题。经过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并通过可行性分析之后, 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对该地区的历史遗留铅锌废渣污染进行治理:

2.1 建设堆渣库防渗填埋处理

铅锌废渣堆填处置工作可以按照分层的方式进行, 具体的工艺流程如下:

铅锌废渣装车→进场→卸料→摊铺→压实→终场覆土绿化

在本次处理过程中, 堆渣库建设成为沟谷型, 初期坝采用堆石坝, 子坝利用尾矿堆积碾压筑坝, 并通过锚固沟由高到低形成排水坡度, 这样便可以兼作排水沟之用, 有利于渗滤液的导排。填埋作业的具体方式如下:当铅锌废渣进入到作业点之后, 由现场调度人员进行统一调度, 并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卸车, 然后由机械设备进行推平和碾压处理。在对废渣进行碾压的过程中, 应当采用分层的方式进行, 分层的厚度应当控制在80cm以内, 至少需要进行三次以上的反复碾压过程, 直至堆渣厚度达到5m时, 再进行第二层作业。同时, 每个分层都应当形成一定的坡面, 并在子坝坡面上设置坝坡排水沟、坡面排水沟以及岸肩排水沟, 最终将子坝坝面上的水引流至集水管或是截洪沟内, 这样能够显著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终场覆盖自下而上共分为三层, 即HDPE膜、粘土保护层、植被层。封场时间超过1年以后, 可在其上种植草皮。此外, 铅锌废渣堆的边坡坡度可以设计为1:2, 并在中间位置处设置一个宽5m的平台, 而渣堆顶面的坡度可设计为2%, 这样有助于雨水的自然排出, 还要在渣堆边坡的位置上用黏土进行覆盖, 并做好边坡排水, 避免雨水冲刷。

对铅锌废渣堆采取防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雨水侵入到渣堆当中产生出渗滤液, 同时还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这样废渣中的重金属便无法被氧化。现阶段, 工程中比较常用的防渗方法主要有HDPE、粘土防渗以及复合防渗等几种。其中HDPE在危险废弃物填埋场中应用较多, 特别是在填埋场底部防渗中的应用。而对于铅锌废渣而言, 除了需要做好底部防渗处理之外, 其顶部也需要进行防渗, 并且最好是采用一些生态恢复措施, 这样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目前贵州省在矿山治理中一般采取的都是在防渗层顶部种植本地树种, 这就与HDPE膜发生了冲突, 所以这种防渗措施不适用于铅锌废渣堆的防渗处理。若是直接采用粘土进行防渗则会引起渗滤液的产生量增大, 这样会使重金属浸出的风险性加大, 所以应当复合防渗措施。为了满足本工程中铅锌废渣的防渗要求, 可以采用以下防渗阻隔方式:即表层采用压实粘土层、中间采用土壤固化阻隔层、底部采用压实粘土层。当防渗层铺设完毕之后, 可在其顶部自然覆土30cm, 这样有助于加快植被的恢复速度。

2.2 对重金属进行固定处理

早期的土法炼锌技术相对比较落后, 这种工艺一般都是将锌矿当中的品位比较高的锌提炼出来, 而矿石中与锌伴生的铅以及其它一部分有利用机制的金属则全部被当做废渣丢弃。虽然目前的冶炼技术无法对渣这种资源进行提炼,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被视作渣的废弃资源均可以进行重新提炼。鉴于此, 在对历史遗留的铅锌废渣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原位固定的方法, 将这些目前无法开发的“资源”封存起来。同时, 通过固定的方法还能避免铅锌废渣当中重金属向外扩散破坏土壤。由此可见, 采用原位固定法对铅锌废渣进行治理不但可行, 而且有效。在实际处理中, 为防止铅锌废渣当中的重金属发生迁移扩散的情况, 可以在其上铺设一层碱石灰作为隔离层。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的背景下, 有必要对一些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尤其是危害比较严重的铅锌废渣。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铅锌废渣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 所以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 制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 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的铅锌废渣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对于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建军, 丁朝, 李永祥.湿法炼锌澄综合利用工艺现状及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 2011 (6) .

[2]向平, 冯其明, 刘朗明.物理方法从锌阳极泥中分离猛与铅银矿物工艺研究[J].矿冶工程, 2010 (4) .

[3]贾永忠, 孙进贺, 景燕.锌冶炼废渣浸出液硫化法除砷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 .

[4]宋春然, 何锦林, 谭红.贵州省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初步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5)

篇4:华润公司的有趣历史

华润成立于抗日烽火中的香港。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同胞积极支持中共抗战,捐助了大批汽车、药品、衣物等物资,有很大一部分运到香港,中国共产党却无法接受。周恩来便通过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将军转告香港总督杨慕琦,海外华侨支持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大批药品、汽车等物资在香港无人接收,八路军、新四军要派几个人去管理。周恩来强调,我们不公开挂牌,不会影响港英当局的中立地位。中共方面的请求得到了港英当局的默许。1938年1月,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成立(同时兼做新四军驻港办事处),公开挂的是粤华公司的招牌,经营茶叶生意。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设立的一个半公开性质的机关。

为配合八路军驻港办事处的成立,周恩来同时指示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派杨琳到香港建立一个对海外的经济联络点。杨琳原名秦邦礼,是中共领导人秦邦宪(即博古)的弟弟。1930年,博古剛从苏联回到上海,在与陈云交谈时,陈云提出准备在上海建一个商店做为联络机关,博古当即推荐了秦邦礼。于是秦邦礼拿着陈云给的两根金条,开始了他红色商人的生涯,成绩斐然。为方便工作,他以杨廉安、杨琳等名字对外交往。

1938年,杨琳在香港成立“联和行”,位于干诺道,注册资金两万元。由于资本少,联和行在生意方面建树不大,但在往抗日根据地转运物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不久后粤华茶叶公司被港英当局查封,接受捐赠和转运的工作就完全靠联和行来进行。同时联和行自己也采购一些战略物资,一并通过粤汉铁路运到武汉,再由武汉转到各地。日军攻占香港后,杨琳被迫撤回内地,甚至一度沦落到桂林摆地摊为生。抗战末期,他又辗转返回香港,继续经营联和行。

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爆发,联和行的使命发生了变化,主要任务变为开展解放区与海外的贸易,为解放区提供战略物资。通过轮船把东北等地的大豆、中药材等物资运到香港,换回西药、电子器材、工业原料,运回解放区。1947年,这项工作开启。由于生意做越做越大,杨琳、袁超俊等人商议把联和行“升级换代”。1948年,华润公司正式成立,“华”代表中国,“润”则取自“毛润之”,“华润公司”意思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公司。公司成立后,除了继续开展解放区与海外的贸易,还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即把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安全运送到解放区,参加政协会议。

据袁超俊回忆,由于经验不足等因素,华润公司在经营中,也交了一些“学费”,比如从东北运来了大量的黄狼皮,没想到香港气候潮热,港人对皮草不感兴趣,只好以极低的价格处理。另外一次,解放区要求华润采购一种叫针布的零件,一个商人把已用过淘汰的针布卖给华润,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工作人员没有能够辨别出来,运到东北才发现是旧的,但这时商人已经逃之夭夭了。

篇5:公司治理的历史

广州现在每天仍有 124 万吨污水直排河涌。”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表示,痛定思痛之后,有关部门深入剖析了影响河涌治理效果的原因:污水治理系统建设滞后,截污不彻底导致效果大打折扣;老城区长年雨污不分、错接乱排严重。广州市市长张广宁提出,计划投入 400 多亿元进行污水治理与河涌整治,力争在 2010 年 6 月底前使广州的水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届时不但要游珠江,各区的书记、区长也都要选一条难整治的河涌游泳。

广州市曾经的河涌景象;

广州的河涌,总是与浓郁的岭南水乡独有风韵联系在一起。四通八达的河涌网曾经与广州的生活连得那么紧。那个年代的岭南生活,总是与河涌有着紧密的联系。涌边的夏日黄昏,三三两两,成双结群。凉风有信,秋月无边,那是打发无聊的欢乐小聚;端午时节则迎来大娱乐。三五村镇相约于大河涌上,在喧天锣鼓和鞭炮声中,竞上几趟龙舟。临涌的街边,一般是赶墟场所。墟市交易的货品诸如瓜果花卉、百货商品,多用小船顺着河涌运抵赶墟的街边。

然而,河涌生活不仅仅为城镇与村落所独有。珠三角的河汊网密布,大小河涌交织,恍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既可用作交通,也可防洪排涝。城内富商的豪宅大院,多筑有水道,引来河涌之水,造成水景花园。花园边上,备有私家码头,泊有小商船。每天清晨,富商坐上自家商船,沿着河涌到达上班之所。

广州如今的河涌现状:

从 1997 年开始,广州的河涌整治工作已广州如今的河涌现状经搞了 10 多年,但直到今天,部分河涌的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被称为“黑龙江”的河涌黑水横流,臭味冲天,成为广州市民的心头之痛。

“岭南水乡”广州河涌密布,仅市中心城区就有河涌 231 条,总长 913 公里。上世纪末,随着广州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养育了千万广州人的河涌大多成为“排污渠”“臭水沟”。石溪涌、车陂涌、猎德涌、沙河涌等都是广州有名的“臭水沟”。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军明说,目前广州中心城区仍有 65 条河涌还没有截污,水质基本为劣Ⅴ类水,水体发黑发臭,每天约有 124 万吨生活污水经过这些河涌直排珠江。以东濠涌为例,每小时产生垃圾就 300 公斤,每天 7.2 吨。光这样污染严重的河涌就有 14 条,整个广州大小河涌 224 条,总量可想而知。

“河涌成为广州最大的排污口,不少河涌的水可以用来当墨汁写字。”有人这样形容广州的河涌。由于历史的原因,珠江两旁很多地方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涌,然后再汇入珠江。尤其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大小粪便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河涌。一到炎热天气,不少人经过河涌时都是掩鼻而过,臭不可闻。印象最深的是,笔者陪朋友有一次到珠江边散步,走到猎德涌的入口处,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又臭又腥;往下一看,河涌水油黑发亮,直接流进珠江,与两岸景色极不协调,本来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没了。

河涌像是人体的众多血管,血管的血坏了,流到大动脉,大动脉的血也坏了。珠江就是这样,流经城市的河涌收纳了城市生活污水,成了“排污沟”,又不截污,涨退潮的时候直接排到珠江干流,河涌污染是对珠江水质最大的威胁。

广州市的主要河涌:广州市的主要河涌:沙基涌.猎德涌、荔湾涌、司马涌、马涌、赤岗涌、东濠涌、新河浦涌、车陂涌、西碌涌、瑞宝涌、北濠涌、石井河、沙河涌、茶滘涌、东漖涌、景泰涌,石井涌

多年治污黑颜仍在

1997 年广州开始对河涌进行整治,10 多年来投入约 17.4 亿元,整治了 69 条河涌。但赵军明坦言,经过多年治理,广州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这些年来,广州“治水工程”遇到了几个难题。首先是河涌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在石溪涌流蚝壳洲段,记者看到,河涌边上建着密集的握手楼,很多人家把厕所、厨房建在涌边,每户人家都有大大小小的几个排污口,一些排污口正源源不断地将黄色的污水排进河涌里,整条河涌已呈墨绿色,发出阵阵刺鼻的臭味。

生活污水并不是广州河涌唯一的污染源。在石井河流域,还有数量众多、没有治污设施的家庭作坊和“三无”企业。石井河流域每天产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36 万吨,其中 23 万吨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石井河及其支流,最后这条“黑龙”就流入了珠江。

其次是污水治理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现在广州中心城区已建成 4 个污水处理系统,铺设污水干管 763 公里,实际污水处理能力每天 159 万吨。但以目前广州日供水量 300 多万吨计算,除掉损耗,每天广州要产生 240 万吨污水,因此,至少有 80 万吨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进河涌后流入珠江。

还有就是“拆迁难”成了阻碍整治进度的“拦路虎”。“征地难”是广州所有正在治理的河涌面临的突出难题:因征拆节点无法铺设,导致不少截污管网无法贯通,影响了整个截污系统的建设。

在天河棠东村,车陂涌的截污管道要经过这里的农田,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一夜之间就抢种了 1 万多棵经济树木。广州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安关峰说,如果按经济树木的补偿标准算,这些树木的赔偿费高达 980 多万元,相当于每亩 400 多万元,而原来每亩征地只需 10 多万元。虽然现在很多树木都已枯死,但村民仍要求按照苗木总数计算,谈判未果。因为管道无法铺设,车陂涌上游的污水无法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只能直接排入河涌,因此车陂涌整治了一年多仍然又黑又臭。

治水需统筹规划

赵军明说,过去 10 多年广州虽然整治了 69 条河涌,但可以说都是“各自为政”,单独治理一条或者一段河涌。而河涌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截污、清淤、补水都必须统筹考虑。在最近公布的河涌整治思路中,广州强调以整体规划重建水网,并根据珠江前航道以北、以南河涌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治理。

据赵军明介绍,珠江前航道以北的河涌大多与北部山区和丘陵区的水库、河道相连,自北向南汇入珠江,一旦截污后,河涌容易缺水;而珠江前航道以南的河涌大多与珠江及河口相连,水流随潮汐变化呈双向流动。因此对北部河涌将采取“引水补水”工程,在珠江边修泵站取水,沿地下管送入蓄水湖,再将湖水抽到河涌补水;针对南部河涌将采取“群闸联控”的办法,将珠江水引入河涌,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再放回珠江,让珠江水冲活河涌内的水。

“引水补水、群闸联控都只是治标,整治河涌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依靠截污工程。”赵军明说,接下来广州将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管网及污水泵站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能力。到 2010 年 6 月底前广州将新增 79 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届时全市的污水处理率将提高到 85%以上。

据介绍,在截污工程中,雨污分流将是重要的一笔。目前广州的新城区都已采取雨污分流的截污方式,但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是雨污不分,截污时不论雨水污水一起截住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河涌干涸,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未来几年,广州计划建设污水管道 3285 公里、雨水管道 1047 公里,实现雨水、污水分流处理。

2010 年广州将举行第 16 届亚运会,到时候,羊城能否重现“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岭南水乡风貌,以山清水秀的容颜迎接来宾,人们拭目以待。

随着近年来广州市治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发现,十几年来臭不可闻“除了涌边的老鼠任何动物都看不到”的臭河涌,又重新出现了鱼的踪迹:2003 年底,先是东濠涌发现了鱼,接着是新河浦和猎德涌。近日又有市民发现沙基涌也有了。而在珠江后航道北岸的小洲村,自从该村今年实现全面截污以来,又见螃蜞在水边打洞。每逢珠江涨潮时,孩子们就下涌游泳或抓鱼摸虾已成现实。

来自广州市水利部门和市政部门的最新消息表明,这一变化还在呈加速度发展,广州河涌整治的新一轮冲刺即将到来。据广州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到 2007 年,广州市将投入 148.8 亿元,逐步规划综合整治或改造市内 231 条河涌,总长达 860 公里。还将规划修建 18 个人工湖和 1 处人工湿地,均与河涌相通。通过引北江水入珠江,引珠江西航道补水天河、黄埔的河涌,提高广州水面率,改善广州气候小环境和真正达到改变河涌水质的目的。

而据广州市政部门最新介绍,广州河涌水系将分成四组水网络分类分批进行整治,老城区 35 条河涌全新概念设计刚刚完成设计招标,条条河涌将因地制宜各具个性,广州市第一批 8 条示范河涌年内将全面完工,治水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水清,水畅,水美;可观,可亲,可游„„

2006 年,广州老城区的河涌将实现 100%截污。根据最新计划,2005 年底东山、越秀区要实现全部截污;2006 年中荔湾、芳村、天河区要实现全部截污; 2006 年底海珠、黄埔、白云区要实现全部截污。在分期分批实施的基本上,2005-2006 年两年内要完成老市区 16 条主要河涌的综合整治。其中 2005 年完成 8 条河涌,包括猎德涌、荔湾涌、司马涌、沙基涌、马涌、赤岗涌、东濠涌、新河浦涌;2006 年完成 8 条河涌,包括车陂涌、西碌涌、瑞宝涌、北濠涌、石井河、沙河涌、茶滘涌、东漖涌。

在年内即将完工的 8 条河涌,除司马涌进度稍慢以外,各条河涌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80%以上。猎德涌、荔湾涌、沙基涌等河涌均已完成截污、清淤、堤岸整治等工程,只剩下部分河段的景观绿化与补水方案。广州市政部门承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 8 条河涌都要确保在年底前基本完工,包括现在进度稍慢的司马涌。”

规划四组水网络,分类分批整治河涌水系

“从水系治理入手,采取分类治理的办法,分期分批对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集中力量,一条一条完成,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污水治理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河涌综合整治目标。”广州市政园林局领导介绍,根据该局最新编制的《广州市河涌示范区整治与综合利用规划》,广州规划出四组水网络,各网络根据各自的河涌涨潮情况,或利用自然潮汐,或利用水库等方式进行补水,以保证水体流动常年不腐。

这四组水网络主要包括:

石井河-白云新城区:主要将流溪河左干渠延长至景泰涌,形成一个以石井河、新市涌、白云新城景观河等为骨干,以白海面湖为重要景观节点的水系网络,同时充分利用区间水资源,合理构成有动感的水景观系统。

水秀花香区:沟通芳村区的河涌,形成以花地河和大沙河为主要骨干河涌的水系网络,利用花地河、大沙河两骨干河涌作为引清通道,补充河涌景观水源。

会展-果树氧吧区:主要以黄埔涌及石榴岗河为骨干河涌,形成海珠区水系网络,利用潮汐作用,通过赤岗涌、赤沙涌、石榴岗河、黄埔涌等引清通道,为河涌补水。

前航道北部都市阳光区:以水库、人工湖及联控补水线路,将前航道北部河涌连通,形成以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乌涌、深涌、南岗河等主要骨干的水系网络。其水源为区间水和珠江潮水。

河涌综合整治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包括饮食截污治污、综合调水(或水利防洪)和底泥疏浚、周边规划路网建设、两岸环境整治和开发等项目。“截污”是进行河涌综合整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仅是初级阶段,只有与水利、规划、交通、环境等诸多工程同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截污、治污效果。

广州市污水处理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们发现河涌治理不仅仅只是截污,而是要结合地理位置、周边景观与河涌本身个性等多方面因素。”该公司目前最新的河涌水环境整治技术路线至少已包括如下六道程序:

①截污:截流污水入管送往污水厂处理,确保水体免受污染;②清淤:采取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消除底泥对水质的污染;③补水:补充水量,保持景观水位;④堤岸整治:按景观要求,因地制宜,对现有堤岸进行整治;⑤景观绿化: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配合周边环境,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⑥整体环境治理:对河涌控制线以外的环境进行整体综合整理。

以“流水不腐”理念,恢复岭南水乡景致

堤岸直了,景观好了,但这么多河涌,如何才能做到“流水不腐”,不再发出种种令人闻之欲呕的异味?

据污水处理部门解释,通过底泥的生物氧化、水体生物修复和河涌生态恢复等生物技术,或直接用机械清挖等处理方式,对黑臭河涌原有的底泥进行处理,这是目前市政部门正在进行的解决河涌污臭的第一步。

至于让河涌的水流动起来,广州市政部门称已有多种方案保证各条河涌“源源不绝活水来”。

譬如说,广州市里程最长、沿岸居民最多的沙河涌,原本打算采用上游水库放水的方式,但发现上游水库枯水期水很少之后,市政部门改用抽珠江水到上游,再通过多级橡胶坝使水流不断下泻冲洗的方式,以保证涌水长年不断。

又如新河浦涌与东濠涌,市政部门打算通过泵站与潮汐,将此二涌与东湖、珠江建立起一个水体循环系统,保证每天 2 次从新河浦东端引进东湖水,经新河浦涌由东湖路东侧进入东湖,每天 1 次结合珠江潮汐涨退,湖水经新河浦涌、东濠涌排入珠江,两条涌的水质基本上可以实现与东湖水、珠江水同质(东濠涌的上游另可从麓湖放水冲洗)。

像赤岗涌、马涌、龙潭涌、小洲村内各条小涌等海珠区内的河涌,广州市政部门计划联合水利部门,在清淤之后利用潮汐引进珠江水,同时在各涌两端设立水闸,每天让涌水与珠江水交换一部分,而水闸则可以保证退潮时涌内依然保持碧波荡漾。

而今年上半年完成的海珠区东南部的小洲地区截污工程,不仅使小洲村恢复了“小桥流水”的岭南水乡景致,成为了海珠区首条完成截污工程的“城中村”,还使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万亩果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小洲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岭南水乡,人口近万人左右,盛产荔枝、龙眼、杨桃等岭南佳果。村内河网交错,由于小洲村位于万亩果林的中心地带,比邻土华村。长期以来,由于污水直接从村民生活区中就近排入河涌,然后经河涌流入珠江后航道,造成流经小洲村的西江涌、石岗滘涌等河涌成为天然的污水沟,污水臭气扰人,大大破坏了水乡的环境,严重污染了万亩果林的生态环境。去年,广州市政府投入 1900 多万元启动了小洲地区截污工程,工程于 2004 年 10 月 20 日正式动工。

据介绍,小洲地区截污工程是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系统对第一条城中村实施的污水截污工程。小洲地区排污工程实施得到了当地村民的支持。当地村委会积极无偿提供用地,支持政府的环境工程,使工程顺利推进。污水治理部门充分考虑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乡特色,施工中因此制宜,截污工程与河涌整治工程分步实施,工程力求修旧如旧,保持小洲村原有河涌水乡风貌。经过近半年施工,截污工程于今年 3 月底完成,共铺设了近10 公里截污管,连接了全村各处现有排水管、渠、沟等,使小洲村初步恢复河涌生态,实现雨污分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一些村民反映,由于水质逐步改善,河涌中原来基本绝迹的螃蜞、小鱼虾又见到了。

〔展望〕

打通水系为河涌引来活水

“城市内河涌的治理比大江大河的治理更困难。”环保专家解释说,河涌容量小,自净能力远低于江河,生态破坏后恢复缓慢。广州河涌八成污水都来自于生活废物,其与附近居民的习惯、素质直接相关,比起工业污染更难监管,收效也更不明显。“此外,广州不少河涌流动缓慢,常年在一个地段来回运动,这样的死水很容易造成淤泥堆积,治理效果很容易出现反复。”专家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截污之后如何补水,假如还是污水,截污难有长效。

唯有流水才不腐,唯有活水可清渠。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重复截污、清淤,广州最终在《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中明确了“北建库、南建闸”和“引水济涌”的总体思路——在广州北部建水库、挖人工湖,引蓄调度北江、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的水源。南部群闸联控,利用珠江不规则半月潮,通过开关闸门控制河涌水位、更换河涌水体。

作为这一宏伟工程的一部分,去年年底,广州最大的人工湖白云湖正式开挖,其建成后将与已经动工的北江大堤综合治理工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引水系统,有望根本改善石井河流域及邻近的滘心涌、海口涌等河涌的水环境,并为广州部分中心城区提供水源保障。按照这个耗资百亿的规划,到 2010 年,广州中心城区水面率将达到 10%。

也许,只有通过这种对江、湖、涌水系脉络的重新建构,广州的河涌才能真正恢复清澈。

专家视点治理河涌非朝夕之功

作为环境学者和某环保科技公司的技术总监,刘军一直致力于城市河涌的治理研究。在刘军看来,河涌治理与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息息相关,无法一蹴而就。

据了解,从 2003 年到 2005 年,广州市累计投入 76.89 亿元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步伐,相继建成了四大污水处理系统及其他污水处理厂,从而使广州 10 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155.3 万吨/日。

刘军指出,虽然污水处理厂建好了,然而,由于受管网设计和固体垃圾堵塞纳污管的影响,每天通过收集管道回收的污水远远不能满足日处理量,导致多家污水处理厂处于“饥渴状态”。

刘军谈到,广州的河涌摆脱不了黑臭的另一个因素是面源污染和底泥内源污染。所谓面源污染,是指人们直接将垃圾扔到地面等,只要一场大雨袭击,地表面的这些垃圾污染物就会顺着雨水排入河涌。

刘军指出,我国城市黑臭河涌大部分已有 10 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底泥积累,底泥厚度一般有一米以上,例如荔湾区地铁坑口站旁边的 B 涌,自地铁建成后至今,其底泥厚度最深达 0.8 米。单纯依靠河道清淤不能彻底解决河道内源污染问题,清淤不可能将全部污泥清掉,清淤后的底泥仍为新的污染源,而且清出的底泥容易形成第二次污染。

篇6:省电力公司历史沿革

福建省电力工业起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到1949年底,全省电力装机8656.6千瓦,年发电量860万千瓦时。解放后,先后归福建省人民政府实业厅、省工业厅、省水利电力厅、省水利电力局管辖。1980年8月,形成全省统一电网。1983年1月,在福建省水利电力厅电业管理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福建省电力工业局,上划中央管理。2000年6月26日,福建省电力工业局正式改组为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8月31日,挂牌成立了福建电力行协;有关政府职能移交后,于次年6月11日撤销了福建省电力工业局。2003年网厂分开改革中,省公司所属的28个直属及参控股电厂移交给中国华电、中国国电投和中国国电等3个发电集团公司或股权留待划转辅业公司,移交总装机容量为342.18万千瓦,其中水电厂17个、容量178.03万千瓦,火电厂9个、容量162.95万千瓦,风电厂2个、容量1.20万千瓦。

电网现状

500千伏电网已成为省内南北电力交换以及福建与省外联络的主通道,省内500千伏电网形成沿海2~4回较为坚强的主干网架,并形成福州~宁德~南平~三明北部环网,同时由宁德变至浙江双龙变的2回500千伏线路并入华东电网。各地市220千伏受端主网均已形成环网结构,覆盖了全省全部九个地(市)。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39.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082.2万千瓦,火电装机1719.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38.4万千瓦。全年新增发电装机212.9万千瓦,其中水电新增24.4瓦千瓦,火电新增182.4万千瓦,新能源新增6.1万千瓦。全省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794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358小时,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为2212小时,比上年同期下降373小时。

2009年上半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504.91亿千瓦时,比上前同期减少1.7%;公司售电量407.69亿千瓦时,比增0.4%;省电网发电最高负荷为1795万千瓦,比增7.2%,省电网用电最高负荷为1719万千瓦,比增0.3%。2009年预计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115亿千瓦时,负荷1890万千瓦,分别增长3.8%和7.6%。企业规模

截至2009年6月,公司管理员工总量57251人,其中长期职工34183人、农电工16050人;合并口径资产总额672.69亿元;省公司拥有调峰调频发电装机容量153万千瓦;500千伏变电站13座、容量1780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2904公里;220千伏变电所105座、容量3144万千伏安、线路总长度7704公里;省电网直供区电力客户411万户,用电容量6442万千伏安。

截止2009年6月,公司拥有直管单位31个、二级单位6个,控股、参股单位53个。

组织机构

省公司本部设总经理工作部、发展策划部、人事董事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基建部、生产部、安监部、营销部、农电部、调通中心、审计部、政策研究与法律事务部、监察部(与纪检组合署办公)、思想政治工作部、离退休工作部、交易中心、物资部(招投标管理中心)等18个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公司本部还设立了科技与信息中心、机关事务中心(与机关党委、机关工会合署办公)、新闻中心、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资金管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电能计量中心、福建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福建省水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福建省电力建设定额站、福建省特高压工程建设办公室等专设机构。公司层面设立福建省电力公司工会委员会(内设一室三部)、省公司直属机关党委、省公司团委(公司系统团委);在省公司本部设立机关党委、机关工会和机关团委。

主要荣誉

全国文明单位(2005年)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

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2003年)

福建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四届,全省各行业唯一)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佳单位(2005年)

“模范职工之家”(2006年)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06年)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06年)

2005–2006省十佳职业道德先进集体(2007年)福建省第二届最佳信用企业称号(2007年)

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2007年)

福建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

全国电力行业AAA级信用企业(2008年)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08年)

上一篇:门店文件档案存档下一篇:内务整理大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