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2024-05-20

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精选7篇)

篇1: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毕业生薪酬理科偏高 印刷等冷门需求大 源:一览印刷英才网。2013一期由一览印刷英才网与人力资源部合作调查样本为10万人的就业报告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毕业生薪酬中,前10名中有7名是理科专业;文科专业包揽倒数10名。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社会需求也很大,只是这些专业的就业环境相对辛苦,往往被学生忽略。“当然要考虑就业,读大学,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得掂量掂量。”陈专家说,选学科时,最理想的把兴趣爱好和就业结合。不过,他特别提醒,选专业不能只看当下,要看长远。比如,某个阶段社会加大信息技术发展,那么信息工程类专业会成“宠儿”;另一个阶段大力发展文化建设,那文化类专业也会受宠。

才开始奔走于招聘会。几次尝试后他发现,宁波IT企业不多,工作不好找,于是他一狠心来到杭州。来之前,徐远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找一家有实力和口碑的IT公司。来杭后,他没参加招聘会,而是直接去企业投简历。

“第一天投的简历,第二天就有回复,通知面试,面试后一星期左右,就通知我入职。”徐远说,除了自己,班上同学找工作也都挺顺利,“我们这一届60多人,找的工作基本符合‘好公司’和‘高薪资’中的一条。”但文科生就没那么幸运了,曾有一位法学专业的同学向徐远“吐槽”:工作难找,收入也不高,在律师事务所也只有2000多月薪,很多人打算考公务员。

当初高考填志愿时,徐远想报金融,考虑到就业,最终选了计算机。不过,如今他很庆幸:专业技术让自己很快找到了满意工作,而因为公司也涉及金融产品,因此他能算上“兴趣和工作相结合”。

在徐远看来,学理科能掌握一门技术,技术是“硬件”,“软件”的东西等毕业后可以慢慢完善。但是让徐远觉得遗憾: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数越来越少,“可能是专业课程比较难,大学四年挺累挺苦的,愿意报考的人不多吧。”

“当然要考虑就业,读大学,学什么,毕业后干什么?这些问题都得掂量掂量。”陈谷纲说,选学科时,最理想的把兴趣爱好和就业结合。不过,他特别提醒,选专业不能只看当下,要看长远。比如,某个阶段社会加大信息技术发展,那么信

息工程类专业会成“宠儿”;另一个阶段大力发展文化建设,那文化类专业也会受宠。才开始奔走于招聘会。几次尝试后他发现,宁波IT企业不多,工作不好找,于是他一狠心来到杭州。来之前,徐远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找一家有实力和口碑的IT公司。来杭后,他没参加招聘会,而是直接去企业投简历。

“第一天投的简历,第二天就有回复,通知面试,面试后一星期左右,就通知我入职。”徐远说,除了自己,班上同学找工作也都挺顺利,“我们这一届60多人,找的工作基本符合‘好公司’和‘高薪资’中的一条。”但文科生就没那么幸运了,曾有一位法学专业的同学向徐远“吐槽”:工作难找,收入也不高,在律师事务所也只有2000多月薪,很多人打算考公务员。

当初高考填志愿时,徐远想报金融,考虑到就业,最终选了计算机。不过,如今他很庆幸:专业技术让自己很快找到了满意工作,而因为公司也涉及金融产品,因此他能算上“兴趣和工作相结合”。

在徐远看来,学理科能掌握一门技术,技术是“硬件”,“软件”的东西等毕业后可以慢慢完善。但是让徐远觉得遗憾: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数越来越少,“可能是专业课程比较难,大学四年挺累挺苦的,愿意报考的人不多吧。”

篇2: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大学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后的薪酬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关乎人们对于读大学对自己未来的影响,是许多大学生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那么,想在大学生就业薪酬到底如何呢?下面就是一篇大学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大家参考一下。   就业看点   男性薪酬高过女性   本次会议还公布了广东省毕业生就业白皮书和就业质量报告。记者发现,同等学历下,男性薪酬普遍高过女性。   报告指出,20男性毕业生的平均就业薪酬为2961元/月,而女性毕业生则为2797元/月。   就学历而言,研究生的男女收入差距更大。男性毕业研究生平均薪酬为5421元/月,女性则只有4850元/月,相差500多元。   本科生最爱创业   报告还显示,截至2016年9月1日,2016年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为1712人,占毕业生数的0.37%,其中研究生55人,本科生1156人,专科生501人。   去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40.45%都选择在广州创业。7成大学生到基层   报告还显示,在2016年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有35.62万人,占比77.52%。研究生1.1万人,本科生15.07万人,专科生19.45万人。其中,研究生以教育学类毕业生最多,本科生则以管理学类毕业生最多,专科生以农林牧渔类毕业生为主。   最新消息:   毕业生落实率:专科生最高。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如果将上表中第1~6项均视为“确定去向”的话,则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落实率差异不大,都在80%以上。专科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的落实率最低,为81.3%。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落实率高于女性。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   起薪比较:科研单位最高   为了排除奇异值,调查只统计了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统计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4187元。   毕业生的起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越高起薪越多。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第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两者相差553元。   第三,学校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包括“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第四,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2.03倍。   第五,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第六,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第七,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分别为3901元和3847元;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和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第八,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就业满意度:到采矿行业最满意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毕业生对自己所找到工作的满意程度较高。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25.9%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3.6%的毕业生感到满意;19.0%的毕业生感到一般;1.2%的毕业生感到不太满意;只有0.3%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第二,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第二是西部地区;第三是东部地区;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三,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农村,在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第四,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   第五,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六,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分布:乡镇农村仅占2.6%根据已经确定就业单位者的回答,20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第一,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0%,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第二,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第三,按工作单位性质分:11个单位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私营企业占38.9%;国有企业占27.9%;三资企业占8.1%;国家机关占4.9%;其他企业占4.6%;其他事业单位占4.6%;中小学占4.2%;高等学校占3.1%;科研单位占1.5%;医疗卫生单位占1.1%;其他占1.2%。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第四,按工作类型划分:7个工作类型按照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9.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6.7%;商业和服务人员14.3%;企业管理人员14.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1%;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8%。从分布结构看,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有5个类型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第五,按行业划分:在19个行业中按比例由高到低的行业顺序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教育为9.1%;建筑业为6.7%;农林牧渔为5.4%;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4.5%;批发零售为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4.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0%;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2.7%;房地产为2.7%;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2.3%;文化体育娱乐为2.1%;住宿餐饮为1.9%;采矿业为1.9%;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1.0%;居民服务为1.0%。   新兴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表现突出,成为占比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比合计为26%。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依然重要,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占比合计为17%。教科文卫体等事业行业占比合计为15.4%,其中教育行业占比突出,占比为9.1%。   就业影响因素:工作能力最重要   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应该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只包含毕业生,因此统计结果只是毕业生的看法。问卷包含的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21种,调查统计结果中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这21种影响因素分别为:1.工作能力强;2.相关的实习经历;3.实习经历丰富;4.了解自己,扬长避短;5.了解求职岗位的要求及特点;6.学历层次高;7.形象气质好;8.应聘技巧好;9.学校名气大;10.就业信息多;11.热门专业;12.学习成绩好;13.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14.老师的推荐;15.朋友的帮助;16.家庭背景好或亲戚的帮助;17.学生干部;18.拥有就业地户口;19.性别为男性;20.是党员;21.送礼拉关系。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毕业生求职状态   择业意向:就业对每一位毕业生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重视的是哪些因素?本次调查共涉及16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发现,毕业生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   求职渠道: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调查显示,网络招聘的占比上升明显,已经与学校信息提供的占比并列第一。亲朋好友的作用保持较高的比例,达到20.1%。   就业指导课程:从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的帮助程度看,有8.3%的毕业生认为帮助很大,有16.9%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大,有48.4%的毕业生认为帮助一般,有19.8%的毕业生认为帮助较小,有6.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求职数量:在需要求职的毕业生中,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递交过求职简历的单位数平均为13.3个,接受过面试的单位数平均为5.6个,曾表示愿意接收的单位数平均为2.9个。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求职单位的数量与求职成功率有一定的联系,求职成功者比未成功者付出了较大的努力。   求职费用: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2029元,但求职结果与求职费用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地增加支出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篇3: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印刷业作为“十二五”中重点发展项目, 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但当前我省印刷企业普遍存在着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大的问题, 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印刷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 为我省乃至京津冀地区印刷产业提供可持续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工作质量、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前景、工作幸福指数等七大指标23项内容。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客观反映河北省高职院校印刷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制约因素。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多渠道共发放问卷220份, 回收185份, 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效果良好。

(一) 就业率分析:

1、学生毕业后择业区域范围。

数据:62%选择户口所在地工作, 30%选择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发达城市工作, 8%选择南方及沿海区域工作。

分析:毕业后六成选择户口所在地就业, 三成选择在京、津等周边城市发展, 为京津冀印刷行业提供可靠而有效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保障, 符合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良性促进作用。

2、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状态。

数据:学生毕业时已就业、创业、升学等去向明确的占78%, 继续找工作的占18%, 流散人群占4%。学生毕业后六个月就业率达到88%。

分析:说明学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仍是工作的选择期, 我们应不遗余力的帮助其提供用人信息, 谋求就业岗位。

3、学生确定第一份工作的时间。

数据:学生在毕业前实现就业的占到72%。

分析: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实现从学生向职员过渡的重要途径。今后, 我们应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该项制度, 充分发挥它在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二) 专业对口率分析

数据:近六成学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四成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社会需求较大。

分析:多数学生愿意从事专业工作。

(三) 薪酬分析。

数据:三成以上学生期望毕业初工资3000元以上, 实际情况是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七成, 3000元以上仅占4%。工作一年后, 2000元以下比例降到45%, 2000-4000元比例增长到53%, 收入增幅较明显。

分析:毕业初, 部分学生期待值偏高。但印刷行业工资收入正在不断增长, 前景还是好的。应当教育学生从提高技能做起, 由少成多的初级阶段无法逾越, 需理性坚持。

(四) 工作质量分析。

数据:六成以上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 七成以上学生选择较发达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发展。但47%的工作单位没有为毕业生提供任何社会保障。

分析: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和社会保障较弱, 这是企业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民营企业作为越来越壮大的经济实体, 为毕业生创造着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 其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本、人文关怀是其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五) 工作稳定性分析

数据:毕业一年内, 13%换4次以上工作。而未来职业生涯中, 两成学生愿意从事本行, 近三成不愿在印刷行业发展, 五成视发展情况定。

分析:印刷行业前三个月艰难期难坚持, 换岗率高。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德、信教育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六) 个人发展前景分析

数据:21%受访者认为发展空间较大, 15%认为发展空间小, 64%没有明确观点, 弹性较大。薪酬提升诉求列第一位, 技能、工作阅历和获得晋升机会随其后。

分析: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迷茫, 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帮其树立客观的职业发展道路。

(七) 工作幸福指数分析

数据:日工作8-11小时占64%, 12小时以上占9%, 基于印刷行业特点, 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方面, 超四成毕业生感觉工作压力大, 这与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相关。

分析:印刷行业传统的高强度工作正逐步被数字化、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取代, 缩短了工作时间, 弱化了工作强度。我们要更加关注技能提高, 增强竞争力。

(八) 学生主观态度分析

数据:择业准备中, 23%致力获取职业证书, 58%选择通过实习弥补经验不足, 25%没进行特别准备。

分析: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负责, 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就业砝码, 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重视个人努力在工作发展中的主观作用。我们既要为其营造紧张、积极的环境, 也要加大力度去引导。

调查结语:

在综合分析问卷数据基础上, 得出以下结论: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印刷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1、就业率较高, 专业对口率占到六成左右, 多数学生愿意从事专业工作。印刷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 只要相应保障得当, 供需可以达到良性循环。

2、薪酬待遇行业整体水平偏低, 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较长, 高投入低收益使30%学生明确表示不愿继续从事印刷行业, 导致学生换岗率很高。

3、印刷行业在制度规范性和员工保障性上亟须提高, 学生在企业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这是印刷企业留不住人的原因之一。

4、工作时间长, 薪酬待遇偏低, 社会保障相对滞后和紧张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工作幸福指数不高, 就业质量不高。

5、学生就业盲目性较大和准备的不充分降低了他们的竞争力, 也使他们认不清自己, 找不准定位, 抓不住机会, 不能顺利就业。

三、影响和制约因素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不仅体现在就业率,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就业力上。政府的支持, 行业的引导, 企业的参与,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毕业生的内在努力, 共同作用, 整体促进, 才能使提高学生就业力真正落到实处。而如何实现, 确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勇于实践。

摘要:根据《教育部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原则, 制作调查问卷,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调查的数据, 结合对相关高职院校以及相关印刷企业的调研, 以了解我省高职院校印刷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并剖析影响高职院校印刷类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篇4: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关键词:珠三角地区;独立学院;电气类专业;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09-02

高校开设的电气类专业主要涵盖信息工程、网络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气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几大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用、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电子与計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科技的日益发展与维新给电气信息类专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本专业具有多学科的兼容性,广泛应用于国防、通信、航空、医疗等工程领域,在发展较为迅速的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已形成潜力巨大的光电信息产业,不少企业都需要从事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及信息工程相关专业的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航空航天、电信部门、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广播电视系统、电子设备生产企业等,涉及面非常广。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地处珠三角—珠海特区, 2004年5月18日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首批成立的电子信息系与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进行合作办学,现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6个本科专业。就当前的就业形势而言,珠三角地区电气类企业用人单位对电气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对电气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满意度与本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和矛盾。本文研究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尤其是电气类专业需求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和业务工作表现两大部分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电子信息系八届毕业生所在的部分用人单位。(2)参加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每年举办的珠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企业。(3)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单位及学生实习单位。受访对象主要有用人单位领导或人事主管。

近年来系内各专业共回收462份调查表,其中党政机关73家,事业单位47家,国企41家,合资企业78家,民营企业106 家,私营企业117家,成立时间都在5年以上,企业以私营和民营企业为主。

二、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信息系设计调查问卷方法,调查主要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其中涵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性和晋升性,工作业绩,对毕业生承担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对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或工作态度等方面和分析。在资料统计上,专业老师对每张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三、调查内容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调查,见表1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性和晋升性情况,工作业绩情况和承担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满意度调查,见表2.1、表2.2、表2.3: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或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见表3:

四、调查情况分析

从调查问卷和实际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专业电气类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但同时也显现出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文化理论知识面窄,创新能力有限两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激增,专业岗位竞争能力增强,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在办学与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式挑战的综合性人才。具体情况:

(一)吃苦耐劳是敬业精神的首选。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往往很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及敬业精神。经调查,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就业岗位上有远大的志向和事业心,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综合本次调查走访的单位意见,本专业敬业精神良好的学生占92.6%。

(二)实践动手能力强是从事技术专业人才的首选。调查中用人单位对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来我系选拔毕业生的企业中,凡是在省市、国家级科技竞赛获得奖励的学生可免笔试,直接进入复试,在考核上注重专业知识和创新思想的结合。此外,现在用人单位在选拔技术人才方面上,更多的是采用现场的模拟技术问题来让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解决,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三)业务能力较强,专业基础扎实。电气类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使用范围广,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运用到专门的知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毕业生要有较好的业务拓展能力,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经调查,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较好以上的占91.7%,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较好的占85%。

五、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专业在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走访,本专业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一)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注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太乐观, 其中一条原因就是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调查中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系内从2008年开始加大实验学时数量,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建立分层次、分专业、分方向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基础实验、专业能力实验、素质创新能力实验相结合。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设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电路CAD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让学生在工程训练中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设计。利用毕业实习、设计这一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提高使用实验设备分析设计的能力。

(二)在学生竞赛中获奖学生脱颖而出,在知识掌握和应用设计上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三年来电气类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奖项35项、市级奖项1项、院级奖项22项,共计78项。在2007年第8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广东省赛区一等奖1项,并获全国二等奖1项;在2010年的在第六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肯定比普通学生更为优秀,能力更强,愿意给这些学生提高丰厚的待遇,较之一般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大赛获奖使学生增加了自信,在就业时底气更足。在就业跟踪调查中,我们还通过座谈会、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获奖同学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中不仅仅显示获奖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青睐,学生借助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在单位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上也受到很大益处。在工作起点上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的自主设计和研发。

(三)用人单位要求外语应用能力的逐年提高。珠三角地区外资、合资企业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随着国际专业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用人单位对既有专业技术知识又能用外语熟练地进行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 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中显示,珠三角地区很多电子企业的操作软件、设计平台都是涉及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都应用的是英语。所以电气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毕业生在求职,工作或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时,外语应用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四)更多用人单位注重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中的素质指标中列第二位, 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指标中高居第一位。敬业精神已成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必备要求。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做好敬业的表率,利用一切校园文化活动契机,训练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要把培养敬业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具有勤奋好学、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韦文业,施先义,蔡敏. 用人单位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调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年28期.

[2] 邢世海. 深化毕业设计改革大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J] . 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2( 2) : 91- 92.

[3] 申永東 李克和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2008~2011)[M].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2011.

[4] 郑同军. 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J]. 民营科技. 2009(09)

[5] 陶大勇,朱瑞海. 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谈我校就业对策[J].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06(01)

篇5: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通过广泛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感觉未来的职业生涯迷茫,尤其是从事非专业工作的同学;工作态度合格者一半以上,但不合格的比例也占到将近6%;专业知识“优”的比率过低;实践能力的合格比例最高;首次顶岗实习以及就业以学校推荐为主,与以往相比,学生自己去企业自荐的比例有所提高。

二、调查结果的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原因分析

就毕业生自身而言专业知识掌握少,基本功不够扎实,在能力层级上的特殊职业能力不强,岗位的不可替代性过低,通用职业能力不扎实。就业竞争激烈,中职生学历层次较低,在技能岗位上缺乏职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培养中职生的制度不规范,企业规避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使得劳动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就业环境较差,尤其是小型民营工业企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又低。

(二)教育对策

1.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学校需制定更加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加强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狠抓教学质量。教学中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依企业岗位“应知应会”需求而施教,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

3.管理上加强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往届生就业成功典型人物的现场报告、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电教片宣传等形式教育学生,培养吃苦耐劳意识,缩小企业用人标准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

篇6:专业与就业调查报告

摘 要: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调整专业规模、使就业市场供需平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高校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市场“失灵”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来越严峻。

关键词:专业设置;市场需求;均衡;就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与其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逐年递增,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速,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种种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2007年开始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致2010年,累计未就业总人数已将近是当年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15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加入失业大军,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安排,这就要求高校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及时的调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变化,导致形成思想观念型、知识技能型、区域差别型等结构性失业[1]。

a.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睐就业率高、工作条件好的专业,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市场机制不够了解,盲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而培育出当时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时间,四年后有的热门专业人才出现饱和或者不再热门,企业也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非常费劲,也不能再达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规模、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很难在宏观上了解各专业就业形势及趋势,盲目的扩招和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会导致小范围内比例失衡、大范围内结构错位。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

c.专业设置的雷同性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性。各个高校只根据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时集中开设某一个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人才培养的过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距离,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同时高校间的无序竞争也是专业雷同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着重培养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人才,造成某热门专业供给过盛,导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降低。

d.高校专业具体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叠与老旧,如本年度设置的学科内容与下年度学科设置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复;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和宏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具体,微观研究方法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3]。

2.市场失灵。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场只能够反应当期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冷门热门专业之间不断的交替变化,加大了高校对市场机制把握的难度。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误导人们对于人才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解决的途径和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的宏观导向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应当对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和失业率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影响因素,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高校招生和专业调整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避免盲目扩招。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寻找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信息。

(二)学校和学生微观调节

1.学校教育改革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就业形势,准确预测专业形势的变化,调整专业规模、结构和比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合理搭配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注重毕业生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的需求绝对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惟一尺度。如果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更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3.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就业观念。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高校或者教育工作者应当率先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第二,要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着重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时间是最好的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

三、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社会是基础,政府宏观调控是关键,高校改革是根本。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奔向小康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同果,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5):62~63

[2] 贾勇宏,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11):22~24

[3] 李永义,唐雷雷,李云倩,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47~48

篇7:印刷类专业薪酬及就业报告调查

【关键词】航海类专业;就业现状;人才流失

【中图分类号】G647.38;U6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39-02

随着我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协调下,用人单位与学校充分协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使得航海类专业学生择业选择不断扩大。然而,近年来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分流现象较为严重,上船工作的毕业生流失率较高,造成航海类专业人才资源严重流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航海人才的需求,特别对远洋高级船员需求的持续增多,导致远洋高级船员和我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我国航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有针对性地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意向展开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便更清楚地掌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向、择业现状等方面情况,充分反映目前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各类问题,以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一直呈现出供不应求、逆势走强的就业状况。这与国际、国内的就业需求形势紧密相关,也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有限的总体规模有关。

然而,航海类专业学生群体的择业取向却在与市场接轨中逐步趋于理性和务实,对理想的追求正逐步淡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注重自我发展的特点。择业时对职业经济价值的考虑与日俱增,个人发展前景成为多数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就业去向方面部分学生不愿上船工作或不愿长期在船上工作,造成择业意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远远高于陆上专业毕业生,但真正到航海类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考研、考公务员的比例却逐年上升,使航海类专业人才资源严重流失,与国内航海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状況。

二、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实证分析

为更清楚地掌握航海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意向、择业现状等方面情况,本文有针对性地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意向展开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大连海事大学2012届、2013届和2014届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调查内容涉及就业准备、就业期望调查,以及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等问题,调研时间集中在每年的12月份。

1.航海类专业学生择业意向趋于多元化

从图表可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的比例保持稳定,部分学生持有“想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否则暂不就业”且比例逐年增加。说明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用人单位与院校充分协商,毕业生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前半年签订就业协议”的就业政策下,航海类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己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不想到航运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航海类专业人才匮乏。

2.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准备不充足,缺少明晰的自我认识

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甚至觉得悲观和迷茫,对自己的就业认识较为模糊。

3.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有所欠缺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择业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一问的调查结果按所选比例高低依次为:父母(2010届25.03%、2011届30.46%、2012届34.87%)、朋友、不受他人影响、任课老师和指导员。说明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知识、求职技巧;二是能够帮助毕业生了解目前的就业现状和政策;三是学校组织的就业专题讲座和相关活动,使毕业生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了就业方面的知识。

三、创新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培养社会需求型航海类人才

1.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全程就业指导

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应从入学开始,分阶段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教育。结合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心理测试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为主线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讲座、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方式,培养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提供有效市场需求信息,并培养他们利用信息及择业预测,就业决策的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针对航海类专业学生择业意向趋于多元化,部分学生择业观存在偏差,对航运业发展及人才配置的新特点把握不清,对航运企业发展前景认识不明,对职业生涯缺乏科学规划等种种弊端,构建实施全程就业指导显得尤为必要。

2.加强航海类专业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学校应加强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网络平台的信息建设,通过引入职业测试系统,将学生各项素质分类并优化各项指标,提供给用人单位更加直观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实时更新就业需求信息的基础上,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就业统计并做到准确更新。

3.调动各种力量挖掘航海类专业学生就业资源

注意整合资源,通过组织校友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友资源、海大信使及全校教职工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促就业”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4.加强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的横向交流,减少人才流失

由于学生刚就业时思想还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学校、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后期跟踪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三者之间应该加强横向交流,通过交流可以显现学校培养人才的疏漏;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消除疑虑,促使他们安心工作;也可以使用人单位通过完善制度、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等改革留住人才,从而发展壮大企业,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航海类院校应有效地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求职择业予以重视并且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期合理配置航海类专业人才与教育资源,满足航运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证航运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装修业主委托授权书下一篇: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