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孝的解读

2024-05-02

对孝的解读(共4篇)

篇1:对孝的解读

对孝的一点感悟

中华传统美德光辉灿烂,经典文化博大厚重。一个人从蒙童到皓首,也难得学懂弄通。感悟透彻,能从这浩瀚之中撷取点滴,亦可让人终身受用无穷。

孔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敬父母是做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古至今留下无数尽孝的典故,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而今天也有不少活生生的范例,背母上学,割肾救夫。特别是电视上报到的三岁孩子辛苦的照料瘫痪在床的父亲。也许他不知道什么是孝道,然而他却有着感动天地的孝行,这就是人们的天性,正所谓羊跪乳,鸦反哺。孝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是天地间的至道。

要做一个好人,孝敬父母吧。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也会孝敬别人的父母,他会把爱推及别人,他会拥抱天下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正所谓仁者爱人。他也许终身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他的心充满了阳光,时刻温暖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追比先贤。不孝敬父母,做不好人子者。他怎么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他心中怎么会有天地良心,是非黑白,阴冷而邪恶的内心,必定有与之匹配的行为,他只能是坏人。

要做国家的栋梁,孝敬父母吧,自古忠臣出孝家,忠臣孝子一脉相承,孝敬父母,才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所以古人才说‘忠孝’所谓忠孝不能两全,是指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国难当头时,民族危之之际,不能守候在父母跟前尽孝是一种无奈,一种无法尽儿女之责的沉重心痛,这也是孝,是一种把孝推及到国家,民族高度的大孝,是让父母千秋荣光的孝行。所以才有戎马一生的将军,留下死后要葬在父母坟旁陪伴父母的催人泪下的遗言,死也要做孝子。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孝心照汗青,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他怎么会忠孝与国家。远古的奸臣、近代的汉奸、现代的贪官,他们都是为一己私利,出卖大众的利益,羞辱祖宗名声。自宋以后少名烩,我到坟前愧对秦,人们对他们的唾弃是何等的决绝而深刻。最近看到一个贪官的忏悔,临死才觉得违背父母的教诲,才想起:还在乡下受苦的老娘,而今把老娘抬出来,企图博得大众的怜悯,殊不知正露出了不孝的丑恶嘴脸。要做个好教师,孝敬父母吧,孝,教之所由也。教师的教字是孝字加反文旁。我以为,这大概是说只有孝顺的人才可以担当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只有把孝文化传播给他人,才配称教书育人,才才会因教化之力而收教化之功。教书首先是教人,教人必先正身,其身正,不令则行。父母辛苦培养我们学习文化,我们应尽心尽意孝敬父母,否则便沾污了这个教字。我从工作以来,和父母聚少离多,夏不管署,冬不理凉,孝行自然有亏,重温传统文化,检视自己,又岂是一个愧字遮盖的住。学古人见贤恩齐,从今后必定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更加周全的尽一个儿女之责。

要做个好学生,孝敬父母吧。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父母千辛万苦把我们养大,省吃俭用供我们上学,满心期望我们现在有一个好成绩,将来有一个好前途。我们每一点进步都让父母欢心、喜悦,每一点失误都让父母痛在心底。孝敬父母就应体会和顺从父母的心意,让父母笑意住在心头,笑容挂在脸上。不可一言不合便顶撞父母,甚而怒目相何。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对子女小心呵护,让其健康成长,即便管教苟责,那也是一种爱。所谓恨铁不成钢,孝敬父母是人的本性,顺从父母的心意即使孝顺。古语有云:顺者为孝。最近报道:一位学生在机场捅了母亲十七、八刀,此人枉为人子,不懂孝道,即便留学一肚子文化也只是一个畜类,孝敬父母都做不到,他还学文化做什么,又能为国家、民族做什么好事呢?养这种儿子实在是父母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古人说孝是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是儒之六艺总会。孝是天地至道,是人类共同的道德基础,唯孝行天下,天人合一,天下行孝,天下和谐。

篇2:对孝的解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一说,在中国人们把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看做基本的道德规范,通过《中华传统礼仪》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深深的认识到孝不仅仅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体现,我们能在这个社会立足不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我们存在的地方就有关系、有感情、有生活、有爱。

提到孝,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是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就是我的理解,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父母健在的时候是我们的保护伞,总是想把最好的都给我们,就像别人说的“只有为人父母才会理解那份不顾一切最无私的爱”,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最爱我们的人,所以不管现在我们处在何种年龄、何种身份地位,都不要忘本,抓紧时间尽我们的孝心,懂得真正的孝顺,不仅仅是要照顾父母的衣食住行,更要考虑父母的精神生活,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长大后我们就是父母最大依靠,父母需要的是亲情,父母害怕的是孤单寂寞,因此我们在为物质拼搏的同时,别忘了父母更需要的是我们,作为我个人,将来只要我有时间,我会用最多的休息时间去陪他们,就像那首《常回家看看》歌词中写的一样,和他们多交流,让父母对我的工作我的生活了解,以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和牵挂。

其次,另一方面我对孝的理解是要有所选择的投其所好,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读书写字,慢慢长大父母又用他们的言行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许我们的思想和父母出现了分歧,于是我们开始叛逆甚至不满父母的行为。每个人都经历过叛逆的时期,可是在我身边的种种例子告诉我,曾经越是叛逆的孩子后来越是会孝心泛滥,会更懂得爱父母。是的,就好像曾经偏离的越远后来就越懂得紧紧抓住那个主线不放,当我们生活在异地,离开父母时间越来越长,就会突然觉得亲情越来越重要,在外面这个不安全的社会中,我们随时会伤痕累累,才发现曾经父母对我们是多么的宠爱,即便是骂也是那么温柔,现在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的时候才发现曾经我们是多么幸福,所以现在不管我们多忙多累记得经常打个电话回家和父母聊聊,他们渴望的不是我们干出多大成绩,或许只是每天的一句“爸爸、妈妈”,现在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去用父母希望的方式去爱他们,做一些让他们开心的事,回想曾经他们也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做着让我们开心的事,那时也许他们很忙很劳累,可是他们也一遍一遍的逗着我们开心,今天让我们也用心的为他们一次。

篇3:论《论语》中对孝的提倡

一、《论语》孝的含义及对象

在《论语》中有直接提及孝词语的句子, 也有的是表述了孝的含义, 但是并没有对孝进行界定, 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分析, 认为孝的含义应该包含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对象孝的含义不同, 行为表现等也有所不同。孝的对象主要包括依然健在的父母或者死去的父母、祖先等等, 除了这些直系亲属之外, 《论语》中的孝还体现在对国家的长者或者是山川神明等的敬畏。这说明在《论语》中孝的含义非常丰富:一是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或者长辈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这里的孝不仅仅包括直系长辈, 而且还包括宗族的亲友, 而且孔子非常提倡家庭和睦, 不仅仅需要对父母做到孝顺, 而且需要对兄弟姐妹进行爱护;二是孔子认为国家中的长者对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年轻人应该对其进行孝顺和尊重;三是孔子认为已经去世的父母或者长辈理应被人怀念, 所以他同样提倡对死去的父母或者长辈尽孝道, 不仅如此, 山川神明可以保佑人民的生活安康, 也应该得到应有的敬畏。

二、《论语》孝的行为规范

在孔子的《论语》中, 对于不同种类的孝其行为规范也有所不同, 经过分析和总结可知, 《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对健在父母的孝道。孔子认为对于父母的孝的行为主要是, 当父母健在时应该按照礼法对其进行侍奉, 当父母过世之后, 应该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父母健在时的孝道主要体现在:赡养并尊重父母, 孔子认为当父母健在时, 应该在物质上满足父母, 让父母衣食无忧;同时, 还要在精神上尊重自己的父母, 这说明在《论语》中, 不仅仅提倡物质层面的孝顺父母, 而且也提倡精神层面的孝道。在以尊敬为主的孝道中, 《论语》主要提出了不要让父母担忧的观点:当父母健在时, 不应该游历远方让父母担忧, 如果要远行则需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而且还需要时时刻刻关心父母的身体, 当父母健康时会高高兴兴;当父母身体抱恙时, 则会担忧和焦虑, 子女需要时时刻刻将父母的健康挂在心中。

(二) 当父母去世时的孝道。当父母去世的时候, 对于父母物质上的侍奉可能告一段落了, 但是子女依然需要对父母尽孝道。父母去世之后, 子女需要按照礼法好好将其安葬, 同时要为父母守三年的孝, 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如此, 当父母去世后, 子女应该尽力完成父母的意愿, 坚持父母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

(三) 对山川神明的孝道。在孔子的《论语》中, 除了讲究对人产生孝道之外, 还需要对山川神明等有敬畏之心, 在孔子看来这也是属于孝道的一种。对山川神明的敬畏其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要敬畏自己的祖先或者是神明, 在特定的日期或者是事情发生之后, 要按照一定的礼法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心;二是在祭祀神明或者祖先的过程中, 一定要诚心诚意, 不能说一些不尊敬的话, 不能做出不尊重的行为。

三、《论语》中孝与“仁义礼“的关系

孝道是孔子《论语》中提倡的重要的道德品质, 与其他的“仁义礼”等同样属于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而且在孔子的《论语》中, 孝不是孤立存在的, 与“仁义礼”有着紧密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道是仁慈的根本, 仁则是爱人的意思,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或者亲人能够尊重和孝顺, 那么对于其他人也可以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孝道是对自己父母或者亲友的关心和尊重, 如果将这一范围扩大, 对其他人都能产生尊重和爱护之心, 那么就是仁的含义了。

(二) 孝与义的关系。在孔子的《论语》中, 孝与义的关系, 与孝与仁的关系有所不同, 在《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孝与义的关系, 但是在某些文章中也暗含了孝与义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一是当面对歹徒行凶时, 是否能够做到见义勇为, 孔子针对不同的人实行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如果有些人的父母健在, 见义勇为时则需要慎重考虑;见义勇为是义, 但是在见义勇为的过程中要想到孝, 在孝和义之间权衡;二是当有人行不义之事时, 要勇于揭发和阻止, 这就是义的体现, 揭发和阻止不义之事对于受害者来讲就是仁, 就是孝的扩大化, 从这一方面来讲孝和义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三) 孝与礼之间的关系。孝与礼的关系十分紧密, 主要体现在:一是孔子在《论语》提倡的孝道, 都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礼法, 父母健在时要按照礼法进行侍奉;父母去世要按照礼法进行安葬, 同时要按照礼法守孝三年等等;二是孝是人的思想感情, 而礼则是行为规范, 是孝的外在表现, 所以孝和礼在《论语》中的关系非常紧密。

四、《论语》孝的地位及作用

(一) 《论语》中孝的地位。《论语》中孝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赋予西周以后的孝更加深刻的内涵, 西周时期对于礼法非常提倡, 孔子的《论语》中也继承了这一点, 但是当时西周的孝的含义没有这么深刻, 《论语》将孝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 不仅仅要按照礼法侍奉父母, 而且要在精神层面上满足父母;二是在《论语》中, 孝与其他的仁、义、礼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且仁被看作是孝的扩大化, 这说明在《论语》中, 孔子非常重视孝的地位, 从而更好地提倡孝道。

(二) 《论语》中孝的作用。在《论语》中, 孝的地位非常重要, 而且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孝在《论语》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孝能够进一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 孝是仁的根本, 孔子对孝进行了提倡, 能够使得人们从小就学习孝道, 从而在以后能够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孝道;不仅如此, 孝与其他的“仁、义、礼”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提升孝道的过程中, 其他的美好的思想品德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论语》中的孝对社会的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论语》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的孝同样得到了提倡和传播, 尤其是在汉代之后, 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 《论语》中的孝得到了大力的提倡;三是孝对于政事或者帝王的启发, 《论语》中的孝与仁有着重要的联系, 所以帝王可以勤政爱民、以“仁义”治天下。

五、结语

百善孝为先,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历史中很多故事都在歌颂孝道, 因此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孝的含义和对象进行了论述, 然后描述了孝的行为典范以及与其他美德之间的关系, 最后论述了《论语》中孝的地位和其深远影响。我国是一个提倡传统美德的国家, 尤其是对孝道看得非常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人们会赋予孝更多的含义, 从而更好地发扬孝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申圣超, 梁花.《孝经》论孝道之行及其现代意蕴[J].教育探索, 2012

[2]侯辉.浅论《孝经》的现代价值[J].文教资料, 2010

[3]陶斯嘉, 潘云华.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观及其当代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篇4:谈谈对孝的理解和感想

中国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字一开百善揭开。

而佛法讲要想学佛,首先要修净业三福,而净业三福头一条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所以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佛法,都是教育人要孝顺,教育我们如何与人相处,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告诉人们因果,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而是时间未到,做事情看问题不要只看眼前,要考虑长远。

要想获得幸福快乐,要想子女孝顺,那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

特别是佛法,佛法讲解的更透彻,不管别人做的如何,只要自己做对就好。

做事不要求回报,一切顺其自然,这样不求回报是否就无有回报,其实不然,如果真能这样做,心大、量大、那得到的果报与福报会更大。

二、学佛前对孝的理解,唤起自己的不孝之心。

没有接触佛法前,觉得孝顺父母只要定时的去父母那里转转,给父母买些吃的、用的,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这就是孝顺,

学佛后才知道“吃、穿、住、行”的“孝”,这只是“三牲之养”,所谓的三牲是只畜牲,而“三牲之养”是指人们所养的宠物猫狗。

这让我想起了人对宠物的爱,远远剩余对自己的父母,就如养的宠物狗,主人每天要定时带着去遛弯,定时给洗澡梳头,比照顾小孩子一点也不省事,甚至把这些小宠物叫“儿子”。

通过学习,反思后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孝”。

三、以“爱子之心”行孝,还远远不够。

知道自己的不孝后,就要改错。

懂得真正的孝顺,不但要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还要考虑父母的精神生活,父母需要的是亲情,父母害怕的是孤独寂寞,作为子女我们要为父母的精神生活多付出多体贴。

以后只要有时间的话,我就会去家里和父母聊天,多说些自己的工作和家里的事情,让父母了解后好减轻对子女的担心和挂念。

父母交待的事情也能认真对待,对父母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有时间的时候多给父母打电话,用“爱子之心”来照顾父母,觉得这样就是孝顺。

四、通过与母亲长期相处,知道了以前对孝的理解太浅显。

特别是母亲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80岁高龄母亲由于被病魔的折磨脾气比平时更暴躁了,更难侍候了,时不时的发脾气,再加上身边不能离人,

这无形中更增加了子女的负担,也是考验子女的爱心、细心、耐心、孝心的时候,这也是学忍辱的最好时机。

母亲发脾气没有正确理由,无论我们怎么做她都看着不顺眼,都会找到发脾气的的理由,拿着不是当理说,而这时母亲生气,我们子女还要陪着笑脸,用言语和动作把母亲哄好哄开心,这确实是需要儿女的耐心与忍辱心。

每次母亲发脾气过后还后悔,让我不要和她一般见识,她是“老糊涂了”。

每次母亲说起这话时我心里会不好受,这是母亲的自我检讨,也是伟大的母爱,不身临其境很难体会到。

还有就是母亲这次病重常说的一句话“老来难,老来难。

老来难上加难”,母亲一说起这句话我心里也会很难受,这让我觉得母亲的痛苦与心境,母亲之所以脾气暴躁是病魔折磨所致。

我与母亲相处缩短了代沟,拉近了亲情,更体会到老来难,人老日子不好过。

通过和母亲的 相处与沟通,这让我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父母以爱子之心去孝顺还远远不够,区别在于孩子是张白纸,特别是7岁以前的幼儿,家长说什么是什么,

不听话时用武力或是孩子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哄骗或撒谎(如孩子看到轿车喜欢和父母要,父母可以说等妈妈有钱的时候给你买,这时孩子可以接受)。

而父母不一样,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有他们曾经的辉煌,有他们的主见和固执和想法,他们有说不完的唠叨,说不完的往事与不平,忘不掉别人的恩怨,

而且记忆力差,刚说完就忘记,一句话反复多次说也说不完,不厌倦,而听者耳朵都已经磨出了“茧子”,而说者仍然讲解的津津有味。

要想让他们忘掉过去,放下恩怨、亲情很难很难。

五、投其所好,对父母行孝。

通过学习钟茂森讲解的40小时《孝经》的讲解。

才知道了要想帮父母和他人接触佛法,首先就要投其所好。

因为父母自己过,孤独寂寞,父亲耳聋,母亲身边无说话的人,天气暖和时还能出来与同龄人聊天,冬天天气冷出不来 ,更是寂寞难熬。

所以我就从父母孤独寂寞下手,只要有时间就去陪他,开始学着倾听她不耐其烦的唠叨,听她讲解往事,当时只是认真听,

不发表言论,这样相处一段时间后,母亲对我有依赖,我说的话她开始接受,遇到问题还会征求我的意见和看法。

从与母亲相处的前后变化,使我懂得了只用“爱子之心爱父母”还远远不够,要用更多的爱心、细心去体贴父母,用至诚之心对父母,父母说的对时,我们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如果说的或做的不对时,儿女要做到“亲有过,谏使更。

宜无色,柔无声。

谏不入,悦复谏”。

以上内容是自己的点滴体会,不妥之处还请学长和朋友们多加指点,并把你们对孝的理解和怎样行孝说出,以便于提高更多人对孝的看法和认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孝的解读】相关文章:

2022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详细解读)04-14

解读2016土地政策解读: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知多少05-05

解读潮汐09-11

单元解读04-16

心经解读04-17

解读韩愈05-17

党章解读05-21

解读莫言06-03

标准解读06-07

解读征信06-07

上一篇:增塘小学慰问退休老教师下一篇:火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