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过程

2024-06-02

德育活动过程(精选8篇)

篇1:德育活动过程

2013-2014学第二学期德育活动过程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七年级年(2)班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一男一女)

二、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你们有信心猜出来吗?(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和你最亲密。我不是你的手脚,但我最听你的话。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我到底是谁?

全班齐:我就是好习惯。

师:大家这么快就都猜出来了。是呀,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那么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看一看平时你都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首歌谣《好习惯》朗诵一下好吗? 七年级(2)班,朋友多,大家都要懂谦让;

行走时,要靠右,不挤不碰乐哈哈。

七年级(2)班,真叫棒,地上无纸屑,桌椅很整齐。你问为什么,要夸你我他。

七年级(2)班,是我家,集体事情大家忙:

关窗户,摆桌椅,捡纸屑,倒垃圾。

人人都当小能手!

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让好习惯伴我成长”,那么

大家已经养成了哪些好习惯呢?介绍一下吧。

10个左右学生说

男:我还知道: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大约需要21天72次行动才能养成。

女:我也知道: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就越强。师:你们说的很对,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了,坏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有恒心,坏习惯就和你说再见。男:老师,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像鲜花一样美好。

女:让您听一听我们种下的一个个好习惯吧!请听三句半《我们从小爱劳动》

独生子女是个宝,劳动观点最重要,培养劳动好习惯,不能娇!

我在家里学扫地,劳动锻炼好身体,刷牙洗脸讲卫生,能干!

自己锻炼洗衣服,背心短裤小袜子,干净衣服穿身上,舒服!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劳动不怕多,家长老师都高兴,真不错!

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热爱劳动,并且尝试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一种好习惯。可有些同学却做不到这一点,你瞧,这里就有一位,请看小品《小刚的早晨》。

(小刚正躺在床上睡觉,时针指在六点半,这时,闹钟响了。)小刚揉揉眼睛喊:“奶奶,我醒了”

奶奶:“这孩子,天天让奶奶帮着穿衣服。”

(奶奶帮小刚穿上衣服,小刚自己系扣子)

奶奶:“瞧你,扣子位置都扣错了。”

小刚边系扣子边喊:“奶奶,我的鞋子哪去了?”(奶奶又给小刚找到鞋子)

奶奶:“鞋和袜子都乱扔到床下,瞧瞧多乱。”

小刚:“奶奶,我系不上鞋带了。”

奶奶:“你呀……”

(奶奶给小刚系好鞋带,又把洗脸水打来)

……

同学们想一想:小刚的行为对吗?

全班齐:不对。

师:那他该怎么做呢?

学生说

4.“我来唱”

看来大家不仅坚决否定小刚的做法,而且清楚地知道小刚应该如何做,我相信大家以后一定会做得很好的,因为你们有一双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对吗?那就用歌声说说你们的小手都会做什么吧!

女:倾听儿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5.“我来听”

男:成功离不开好习惯,同学们能说说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吗?

2:同学们我要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鲁迅刻“早”》 鲁迅原名叫周树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小时候,鲁迅在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学习。有一次,因为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当东西、到药店买药,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其实咱们班级里就有像鲁迅这样勤劳刻苦的好学生!(照片)介绍

6.“我来比”

看来好习惯的确很重要,同学们是否养成了快速整理好书包的习惯呢?今天老师想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比一比的谁是整理书包小能手,获胜者一定要将秘诀将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也学习学习!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整理完书包。男:宣布比赛成绩。

7.“我承诺”

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起,更加努力学习,让好习惯伴我们一路成长,请将你决心养成哪些好习惯写下来,贴到我们班的 “智慧树”上吧!全体起立,宣读我们的承诺: 我们要:

学习知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注意安全,自尊自爱,关爱集体。

认真做事,有责任心,做主人翁。

班主任:水滴石穿,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生活中点滴积累,逐步养成;孩子亲身经历的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让孩子们在点滴小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体验教育的功能所在。孩子们,今天你们用各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进步,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想过吗在这些成绩的背后父母给了你多少帮助,老师给了你多少指导,我提议让我们一起感谢所有帮助你进步的人。一起对家长和老师说一声说:齐说(“谢谢您的帮助。”)在刚才的汇报中我听出了大家的心声:齐说(“相信我们,我们

能行。”)

七年级年二班德育实践课“好习惯伴我成长”到此结束。

篇2:德育活动过程

摘要:实践活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实践活动中,要以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实践;体验;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15-01

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因而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德育方法是说理法,但往往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因为幼儿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养成必定经历“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光靠说、光传授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为幼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实践行动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下面,以三个活动案例来研究德育工作中幼儿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一、礼仪小宝贝――知书达“礼”,从我做起

结合我园的“每月一礼”活动,开展了“礼仪小宝贝”的评选活动,每周在班上评选两到三名“礼仪小宝贝”和导护教师一起迎接早上入园的孩子和家长们。活动前,教师与全班幼儿共同商讨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当选礼仪小宝贝,礼仪小宝贝的职责有哪些,最后他们决定礼仪小宝贝应该是热情、微笑、会主动问好、会帮助他人的。当选的幼儿无比自豪,对入园的小朋友们鞠躬问好,提醒弟弟妹妹们慢慢走,并带领他们去晨检。晨间接待结束后教师会让礼仪小宝贝谈一谈感受,有一个幼儿高兴地说:“今天我向小朋友们问好时,有几个哥哥姐姐也向我问好呢!”可见,幼儿们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感受到了“礼”应该是相互的,人人都有“礼”,生活才更美好。“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不仅让幼儿们看到了“礼仪小宝贝”们的出色表现,而且调动了幼儿们争做“文明礼仪小宝贝”的热情,使全班到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因此,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幼儿成为文明礼仪的小天使,能形成“个个有礼貌、处处讲礼仪”的班级文化特色。

二、交通小卫士――以身作则,文明交通

结合“122”交通安全日,教师组织“交通小卫士”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自觉维护交通规则,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既然要当交通小卫士,那么就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诫大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幼儿们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横穿马路,不闯红灯,过马路要走斑马线。大人们不能做违章停车、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反交通规定的事情,那样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威胁到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于是,教师根据幼儿们的讨论拟了一份“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的倡议书,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分发宣传。出发时,“交通小卫士”们排好队靠右行走,来到十字路口旁,观察人们是否遵守交通规则。如看见一位奶奶横穿马路,幼儿们连忙上前劝说,请奶奶等绿灯亮了走斑马线。后来,“交通小卫士”们又向路人分发文明交通倡议书,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与人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让幼儿们在体验中明白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护耳小天使――爱耳护耳,关爱你我

结合3月3日爱耳日,教师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医生妈妈走进教室与幼儿们亲密接触,用更专业的语言介绍耳朵的相关知识,并向他们解释耳朵的每一个部分所起的作用,与大家共同商讨保护耳朵的各种方法。医生妈妈准备了有关爱耳护耳的宣传资料,由“护耳小天使”向全园小朋友和家长进行发放,同时向大家讲述护耳小知识:轻声说话、减少噪音,耳朵不要随便掏,不往耳朵塞小物品等等。这样,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耳朵,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的耳朵,真正做到爱耳护耳,从我做起。“护耳小天使”实践活动使幼儿们对耳朵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向他人宣传。相信在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更加注重自己的用耳卫生,时刻提醒自己保护耳朵。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能欣赏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妙,但是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保证幼儿安全为前提。实践活动中,幼儿们往往会走出园门,广泛接触社会,这就需要有成人的监护。如在“交通小卫士”实践活动中,出发前教师对幼儿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并在马路边始终站在他们身边给予保护。其次,懂得相关知识是基础。幼儿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比如在“礼仪小宝贝”实践活动开展前,幼儿们先要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什么才是规范的礼貌用语,然后才能在实践中体验,品尝成功与快乐的滋味。最后,挖掘社区资源是关键。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在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样,社会实践活动在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就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四、结束语

总之,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实践活动更是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体验中成长,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所以,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幼儿眼界、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浅谈德育实践过程

一、德育的前提:允许学生自由阅读

阅读能力一直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学生在阅读测试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上海5000多名中学生在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测试中的表现领先, 2010年12月公布测试结果显示, 中国香港和上海均取得了各项第一。这样的成绩着实使得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扬眉吐气”, 当然, 后来也发生了很多的争议。不管这个评价是否合理, 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阅读很重要, 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弗朗西斯·培根告诉我们“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镜, 可以反思过往、把握现在和筹谋未来。这里的还原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 并不是指激进的改革主义, 将现在的历史教育推向理想的状态。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社会的现实, 中国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 那时的历史教育可以说是扭曲的。

我们现在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第一, 对于历史教科书可以细化教育。我们看到初中的历史课本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全部文明, 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对于整个历史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 难以有深刻的认识。不妨将其细化, 在初中阶段只讲历史的某个部分, 不求全面, 但求深刻, 求能达到启蒙的作用。第二, 将历史教育交给学生。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很明显地将每个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事件都给予了充分的或正面或反面的评价, 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背下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意义”, 而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又囿于应试教育的限制不能在课外去看别人对历史的多样化的见解。第三, 近代史和当代史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正在面临社会转型, 未来将如何走?近代史和当代史最具有参考价值。

2. 保持原创的文学作品

如果说历史是对生活的真实和客观的记录的话, 那么文学作品则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再创造。文学作品来源于历史生活, 却又高于历史生活, 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读者要从其中获益的话, 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

前段时间爆发了对小学语文课本编排的大讨论。人们除了对语文课本中删除或者增加的文章存在不同意见外, 更多的是反对将文学作品进行加工后再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说实话, 笔者小时候看到课文下的注释第一条就写着“选入课文时有删节”, 对此常常十分疑惑, 自己给自己的解释是节省纸张或者我们太小读不了那样长的文章。那么现在面对这样的事情则常常觉得有些愤怒, 有些社会学者对这样的现象称之为“阉割”。这是不无道理的, 是对文学的“人身攻击”, 是“亵渎”。所以, 我想如果需要培养道德完整的下一代, 先还给他们真实的书中世界吧。

3. 阅读的内涵解读

“阅读”二字的构造, “阅”的门里是一个“兑”, 而“读”的右边是一个“卖”, 就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内涵, 其实就是一个买卖, 一个兑换, 一个信息的兑换和买卖。

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其实阅读的能力不仅是来自于一个人读书能力的提升, 而且是一个人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不光是视觉对于文字刺激的反应, 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各种官能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沈从文说“我就喜欢看那些东西, 一面看就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我后来写作的人物的个性, 大约就在于我遇到的这些人说出的各种话, 尤其是这些兵士, 一句粗俗的话语, 在这些直爽的人口中说出来, 却常常是妩媚的”。[1]文学虽然是属于创作, 并非纪实, 但是一旦发生有意或者无意的欺骗, 尤其是面对那些具有可塑性的幼小灵魂时, 欺骗几乎可以说是犯罪。考量的背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选定的作品内容不可以进行二次选择。中国人一直有着文字诺贝尔情结, 但是我们的孩子如果连完整的原创的文学作品都读不到, 何谈后来的自我创作呢?

二、德育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的道德教育严格来讲包括外界刺激教育和学生的自我反省教育, 尤其是自我反省教育。那么这一切的开展就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形式中。德育有没有在进行, 就看你的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为此,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营造公平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学生的独立思考首先是要有一个师生公平的关系。这个公平主要体现在对话公平, 尤其是在学生是否有话语权, 教师又是否能进入学生的话语体系并且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成熟的话语体系。只有对话公平了, 学生才有可能进入独立思考的状态, 天平向任何一方倾斜, 都可能导致强势意志无理的侵犯。所以, 在这里, 笔者想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 之前被抑制的表达在这一代的孩子身上得到了空前的释放。面对学生可能的非理性情绪表达, 如何化解成为了难题。如何在这非理性中抽丝剥茧发现理性成分, 是每个教师要细心探寻的。但是, 仍要强调保持公平。

在教育的环境中可能生生关系的和谐公平比师生关系的和谐公平更加重要。在笔者念书的时候, “差生”是没有发言权的, 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往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们的想法和认知很多时候被压抑了, 这是一种人为的疏忽。在一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中, 不可避免的现实是总有一批人将成为“失败者”, 这是很可惜的。可能作为个体教师的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我们可以在局部区域里做出调整和修正, 去帮助这些本不应成为“失败者”的“失败者”。另外, 也应避免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化。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成果表达出来的话语权, 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连续性。

2. 保有包容的心态和智慧的头脑

那么在进入独立思考之后, 该如何保持和发展这样的情绪状态呢?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拥有智慧的头脑和包容的心态。学生的问题不一而足, 往往稀奇古怪, 常常是让教师头疼的。这种头疼并不是对答案的未知, 而是表达形式、存在现实性和未来性的冲突。或许有的教师对这样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失去耐心, 且与现实的教育功能实现并不存在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往往会草率对之。如糊弄型的:大约应该是这样的, 要不能怎么样呢?往往把皮球踢回去;或者暴躁型的:这是你该问的吗?粗暴地打断学生的问题。

真正的解决方案, 我们不如这样尝试:第一, 启发式回答。教师不用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 只需要给出引导性的意见就行了。当然, 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在思考之前就应该知道, 一件事既然可以被不断地思考, 就说明它存在的问题是无限的, 也就是说答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有这样的意识解答问题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第二, 师生共同回答。问题暂时解决不了, 教师只能给予基础性的回答, 问题的进一步的回答需要师生共同来回答, 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学会指引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主体, 自己只做些把控问题回答的过程就好了。第三, 学生组团回答。在思考问题发出疑问时, 我们经常发现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比方说, 近代史上到底各个团体对中国发展做的贡献表现在哪里,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在初中的时候就遇到这个问题。历史老师是给我们分组去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将我们的初步答案贴在墙上, 讨论后再由各组组长重新组成一个团队, 最终得出一个全班较为认同的答案。自始至终她只是做些协调工作, 并未发表任何观点。后来老师告诉我, 在儿童世界里, 成人总是不自觉地有表达自己的愿望, 以期对儿童有所帮助, 殊不知, 有些问题, 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成人是帮不了的。总之, 孩子需要自己的视角和思考, 最原始最单纯的思考, 而这也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是不可以随便超越的。

三、德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探索构建

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在《自传集》中说:“在自己不再对女人有强烈兴趣时, 便想要去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去牺牲, 为自己的理想而痛苦了。”[2]在这里, 沈从文把自己成熟以后的目标分为两个, 一为自己, 二为大多数人。回归到德育层面上来, 在我们有了正确的认知以后, 最终的目的还是重新构建, 内容就是自我价值实现和做出群体 (社会) 贡献。

1. 自我价值实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在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同时, 中国人民的财富增长迅速, 人民较之前富裕了许多, 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尤其体现在这一代的孩子身上。“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对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说服力;“好好学习, 找个好工作”不但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 反而激起了学生群体的普遍焦虑。按照一些人的说法, 这些孩子是群体迷失。社会上对“80后”“90后”争议批评不断, 当然这不排除由于现在信息发达, 有被恶炒的嫌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确对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的考虑要比上一代多很多。

那么解决办法在什么地方?第一, 首先德育要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当然, 认知自我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沈从文先生14岁投身行伍, 虽做的是文官, 但也是见多了杀戮、贪婪和践踏。历时8年之后, 才进京求学, 并为当时众人所不看好。等及功成名就, 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却转向文物美术等工作, 虽然1988年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 但一生也算完美。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今时今日孩子我们是过于急躁, 且以外来意志强加, 并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地认知自我。所以, 要完成自我认知的重要环节是不可太过急切, 人的成长是一生的, 短短几年就可以功成名就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其次是多给尝试的机会, 学生的资本就是年轻, 是可以多犯些错误的, 教育者不必大惊小怪, 甚至不用以太多关注的;个人兴趣是个双刃剑, 既是实现自我的理由, 也可能是逃避的借口, 教育者对此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当然, 最多的, 仍是尊重。第二, 德育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古语有云:达时兼济天下, 贫则独善其身。人只有先助己, 方可助人, 若是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 那么社会也将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帮助学生实现自己, 要提供更多的是成熟意见的指导和对问题的分析方法。

2. 做出群体 (社会) 贡献

这里要讲的是, 人是社会性的生物, 在承认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 对某个群体或者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这个贡献价值主要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发展的导向。第一,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德育的重要功能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尽管在细微处会有不同, 但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上, 人们总是可以寻找到对话基础的。在这里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分化的现象, 这就需要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加强群体的融合, 体现德育对社会秩序维护的功能和作用。第二, 德育还应该体现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这个作用是广泛的, 但是应集中在结合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使得培养的下一代保持在一个合理理性的状态。

维护社会秩序和对未来导向这两个作用是彼此交融的, 相互推动发展的, 这需要我们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合二为一地去看问题。

参考文献

篇4: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素材 方式 实效

一、优化德育课程素材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既是引导者也是服务者。从服务者的角度来讲,服务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或承接,它必须在需要者提出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开展。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教师要将学生当做客户,作为服务者,我们必须研究客户的需求,只有客户满意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才会提高。学生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一个群体,我们面对的是众多的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因此他们的服务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育学生,特别是德育,就需要在满足每一类“客户”需求的大前提下,又别具特色和针对性。因而,在德育课程中,素材的选取相当重要,素材的选取越丰富,服务就越广泛,“客户”的需求就越可能得到满足。那么具体到德育教学中,我们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呢?

二、以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励志歌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在发挥过程中对社会就越有益。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人们有了理想,就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奋斗。如果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我相信,他们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快更好。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我想寓言故事是值得选取的题材之一。寓言故事简单易懂,它将深刻的道理融汇到情景中,既简短又趣味盎然、新鲜活泼,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选取积极向上的寓言故事给学生阅读,不失为一个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好方法。

格言警句虽然没有寓言故事的风趣幽默,但相对寓言故事而言,更简短真实,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同时由于名言警句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方便书写与摆放,也更容易在教学中采用。

对“90后”的这批学生而言,个性化是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学习方面似乎显得更“害羞”。特别是90后的中职生,价值取向有点超出人们的想象。热爱学习的人,往往得到的是嘲笑;调皮耍滑的人,却得到相当的吹捧。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学生是想学而不敢大胆的学,因此课外学习就几乎“流行”不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德育课的素材选取中就要注意素材使用的效率性。选取什么样的素材既可以吸引大家,又适用于课内和课外呢?励志歌曲也许会是最佳选项。歌曲课内可以唱,课外也可以唱。也许大多数学生认为某个一下课就读寓言故事或者是讲格言警句的学生有“神经病”,但是不会因为别人唱歌而笑话人家吧?即使不唱,也可以听一听,听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其中的精华。因此,我认为励志歌曲作为德育的素材,相对于寓言故事和格言警句,在时效性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以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敦促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

由于中职生掌握的知识还比较少,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即使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因此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确立目标,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还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做一个讲道德、讲礼仪、讲法律的新世纪高素质公民。

文明礼仪虽有其规范性,但是,它只是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对于自我要求不高的学生而言,实效性较差。相对文明礼仪而言,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更具有规范性、督促性。因为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是以条文的形式明确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于不可以做的,如果你做了,就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受到相应的惩罚。还有,采用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规范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的融入法制社会。

二、优化德育课程实施方式

优化课程实施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俗话讲,“人靠衣服马靠鞍”,好的素材固然很重要,但光有好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好的素材,还需要好的授课方式。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融入学习的气氛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沟通好了,教师才能引导學生勇于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乐意去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不断得到提高。那么,如何优化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呢?

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设计、准备到活动的实施,老师也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出谋划策,改动计划或者推翻计划。学生认为活动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参与活动时就会格外认真,他们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老师要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不包办代替。在活动中放手不是放任,自主不是自流,老师还是要起主导作用,把活动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哲理寓意引导学生始终贯穿其中

树立典型,为学生确定学习的样榜。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力,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将真实的、公认的、熟知的榜样人物展示给学生,从而转变部分学生的价值观。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媒介也得到了拓广。在中职生的德育中,我们也要充分运用发展的教育媒介,在枯燥的讲解中,融入音频、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加深巩固学习的实效性。

篇5:现代德育过程观刍议

提要: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实践性过程,主体性过程,系统性过程。现今学术界对现代德育过程概念的阐述不多,本文率先从以上三个过程方面作了初步探索,权为引玉之砖。

正文:

德育过程是德育学或德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德育过程论是德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对德育过程作理论上的探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德育工作过程,作为德育学研究对象的德育并不同于我们一般日常意义上的德育,而是更概括、更抽象。由于德育过程涉及到诸如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德育也涉及到这些问题、因此德育过程观实质上也就是德育观,但两者在理论探讨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德育过程是把德育作为一种活动,在展开意义上探讨的,显然只是德育理论的一个层次,由于这一层次对德育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也是广大实践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般的德育学著作都在德育过程理论中涉及到德育原则,即是从指导具体德育实践而言的。

学术界对现代德育、现代德育过程概念的阐释还不多,由于现代德育实质是培养现代人的德育,我们当今对德育理论的探讨实质上也就是在不同层次探讨现代德育本质,只是这种探讨尚需系统化、科学化。只有在此基础上,现代德育学体系才能形成,现代德育过程也是如此。

一、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

所谓实践过程,包括两个含义。其一,必须以实践观点审视德育过程;其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以往,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等基本原理简单化、概念化,把德育看作是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片面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往的德育过程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德育的目标、内容、功能、本质、途径上都强调社会政治的需要,随着思想解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的主体性问题得到了重视,现代德育过程不仅要强调其受社会制约的一面,还要强调其能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不仅有服务性功能,还有其对人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功能,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得到统一,实践是人的本质和活动方式,是物质存在和意识的中介,也即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动具体地统一起来。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现代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在实践或活动中相互作用,构成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个体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身上的自然投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品德的形成不是思想与知识的直接结果,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一个人可能有知识、会工作,但同时在道德方面又可能缺乏修养,因此必须强调在行为活动中培养、考察学生的品德,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使认识、体验、践行结合。

二、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过程。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自主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它体现在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体现在人对真、善、美等价值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道德作为人的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价值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赋予并要求人们具有高度发达的主体性,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的教育实践在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德有的根本原则。所谓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具体说包括西方面:一 是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过程不仅要为包括人的道德主体在内的一般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自觉的道德主体。

传统德育过程根本抹煞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不顾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脱离我国人民的整体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在德育内容上,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本位,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统制;在德育方法上,强调说教和灌输,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结果造成受教育者盲目接受道德信条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规范而连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都没有掌握;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大削弱,在复杂的社会实际面前,要么谨小慎微,循规蹈距,要么无善恶原则,随波逐流;要么道貌岸然,心灵阴暗;要么对已有的道德信条怀疑、抗拒、叛逆。

现代德育过程造就道德主体。在德育目标上,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实践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维护社会基本伦理原则的公民。在德育内容上,在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同时,提倡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提倡人的价值、尊严、利益、需要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养。在德育方法上,讲求平等对话、说服疏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德育过程在总体运作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所谓能动性,即不仅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还要强调个人追求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内在需要,在具体道德教育情境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谓自主性即遵守自律性,这就要求强调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水平,把道德教育的主动权逐步让给学生,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一个有根高的道德教育能力的人,能不断更新道德观念,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所谓创造性,是指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应教育学生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具有变革更新道德观念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系统性过程。

与实践性和主体性相联系,现代德育过程还具有系统性,它也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德育过程必须接受系统原理的审视;其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其产生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唯物辩证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人类认识方法发展进程的结束。随着现代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得到改变。众所周知,系统思想植根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就是系统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现代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系统辩证思想。

以往的德育理论对德育过程不作结构的分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只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突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德育的外部环境关注甚少,或者简单地认识到德育环境如家庭、社会的影响,没有分析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现代德育过程以系统辩证法作为指导,不仅对世界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划分,而且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事物的结构要素;不仅强调矛盾、斗争,还强调系统各要素的“协同”,强调“协同”作用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不仅强调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还强调环境对系统的作用,强调系统只有在开放中才具有生命力。对现代德育过程作结构的分析就是一种系统思维,无论其构成要素或成分有多少,是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然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现代德育过程运作的基本媒介,现代德育过程强调双方共同参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是矛盾对立的,而且是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讲求教育者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即主体性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大小应当体现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上。现代德育过程不是泛泛地研究作为德育环境的家庭、社会。一方面,德育环境被分得更细,如同辈团体、社区、校园文化等得到关注,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想、信息相互交织,先进的传媒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国界、域界,使得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强调学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看到两者相一致的一面,把环境作为一 种德育资源加以利用,又看到两者不相一致的一面,讲求学校德育对环境的改善;既看到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又看到学校对环境的影响,展示着一个更为复杂的运行关系。

篇6:论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

论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依据孔子的相关言行,本文分析了孔子关于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品德构成要素的`相关论述,并对孔子的德育过程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

作 者:杨克平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8)分类号:B22关键词:孔子 德育过程

篇7:德育活动过程

———云梦县倒店乡罗庙中学夏培清

多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实际,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了学生和谐发展。现将我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与各位交流: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德育管理,健全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处、团支部和年级主任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以班主任、团支部、学生会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加强德育管理。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考评制度》、《班级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全体教职工树立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

2、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学校采取了走出去的方法,组织相关老师外出学习、培训,近几年先后组织班主任到河南洛阳、天门华泰、随州,开阔了视野,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班主任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学校经常性召开班主任会议,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总结、布置,还请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其他班主任结合自己的体会、感受,集体探讨交流班级工作中的疑难和困惑;由于经验和问题来源于平时的实际工作,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广大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技巧、策略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效果十分显著。

(2)采用班主任选聘制度。每学年初,由教师自主申报,学校领导考核选拔,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选聘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精湛的班主任。同时,采取师徒结对的形式,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成对子,有意识把他们作为班主任队伍的后备力量,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果。

(3)开展工作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前,学校指定主讲人,由主讲人确定研讨专题或内容,准备发言稿;研讨会上,主讲人讲话后,所有班主任参与讨论,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应策略,以会代训,增强了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几年来,通过学校的有效培养,打造出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效果优的德育骨干队伍。

3、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育效果。

我校各项工作以德育为首位,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 1

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组织教师学习了《国家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其次,制定了各种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大力表彰师德高尚和教学成绩卓著的教师。再次,树立典范,采取帮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进一步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切实把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二、强化养成教育,拓宽育人渠道。

(1)管理育人。

学校在原有的量化考核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之更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得我校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列化。学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全面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常规量化考核”是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罗庙中学学生一日常规》,由行政领导、主管领导、值日教师和学生会团支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让学生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2)教书育人。

我校以学科教学为德育教育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努力挖掘德育资源,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3)活动育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校始终以“先成人,后成才”为教育宗旨,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下五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清明节祭扫祖先或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组织文艺演出等等。

二是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平时,经常性开展“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

明学生”活动,学期末,开展“学习标兵、礼仪标兵、守纪标兵”等评选活动,使学生会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2009年,我校学生魏磊在“中华魂”演讲活动中,获孝感市一等奖;2011年,在“孝感市第三届艺术节”上,获全能第一名,四个参赛节目,两个获一等奖,两个获二等奖。

四是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参与各项活动。班级教育以班会课为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班级常规教育以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为主要内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学生为主体,召开主题班会、出黑板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各项活动,如校运动会、演讲比赛、国学诵读等,各班振奋精神,竞相展示风采,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4)榜样育人。

重视教师的师表引领和人文精神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我校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开展以“展师德风采,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关爱三生”活动,认真落实“六个一”工作。全校教师牢固树立“以服务树信誉”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生耳濡目染,人文素养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民主建设,实行自主管理。

这几年来,我校一直在学生“民主管理”方面,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大胆尝试,不断探索。

1、功能齐全。我校的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形成了团支部、学生会、班级三种管理机构,组建了学习、生活、劳动、纪律等部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从两唱到三操,从上课到课间活动,从餐厅到寝室,从纪律到安全,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管理。

2、共同管理。各班推行“一三九”模式,即选拔一名学生担任副班主任,代表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全权负责;组建三个班委会,轮流履行值周、监督、仲裁职责;分成九个小组,尽量做到平衡、公正。学生在学校规章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民主,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实行共同管理。

3、民主分工。班级事务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思想、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对思想状况、学习检查、文明礼貌、纪律监督、出勤考核、文体锻炼、卫生环保等子项进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自我教育。有很多平时表现不太合人意的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充当了被管理和管理的两重身份,自己既受到学校纪律的约束,又能自我约

束和自我管理,同时自己又得到了锻炼和自我能力提高的机会,使学生变被动受教育为主动自我教育。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既使他们的意志与愿望以及管理潜能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与发挥,又大大密切拉近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巨大的自我约束能量,有利于道德行为的养成,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学生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的教育或家庭的教育是片面的,学校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学校与家长必须经常取得有效的联系,这是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1、建立信息档案。每学年初,各班主任把所有学生基本情况(如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详细询问,登记造册,并上交学校存档,以便在平时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学校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2、加强沟通联系。学校经常就学生的某方面情况、近阶段表现或思想情绪波动,与家长联系,向家长汇报,提出建议,并听取家长意见,让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拓宽联系渠道。

家校联系的方式是灵活多样,我校主要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有时也通过《告学生家长书》,把学校有关事宜、要求告知家长;还召开学生家长会,请家长到校,反馈学生表现,汇报学生情况;在“课外访万家”活动中,我校发动所有教师走村串户,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

这些做法,沟通了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协调了家校管理配合,真正做到了互通信息、互相支持、互相配合。

我校的德育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受到社会、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赞誉,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

当然,还有许多现实问题,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困惑:如何教育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班级三分之一学生不愿学习,家庭监管教育缺失,学生安全压力,怎样减少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等。

篇8:德育活动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指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程序以及一些工作程序上的安排,通常也被理解为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德育工作者根据相关德育要求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德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按照德育的要求和原则,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创设德育情境,对德育工作对象实施综合影响以力求达到德育目标,实现德育对象产生符合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我国在建国后非常注重通过主流、优秀电影进行德育。而现在,欣赏电影成为学生业余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以至于在各级各类校园中都可以看到学生对电影中人物的语言、服饰、行为等符号的明显模仿,从中也会发现电影对学生审美、品德形成、价值取向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也引起教育界和学界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现代电影市场化和娱乐功能为主的特点及良莠不齐的现状,使其在当今学校德育中成为被刻意回避甚至被“驱逐”的力量。尤其从改革开放至今,各级各类学校主动使用电影作为德育手段和内容的次数在急剧下降,其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明显弱化。在商业电影充斥的现在,电影是否可以成为德育手段和内容,已经被打上了问号。

对此,本文将立足于从学校德育过程方面探析电影德育的可行性。

2 学校电影德育可行性探析

2.1 从学校德育过程的特点来看

首先,德育过程具有计划性和正面性的特点。学校德育与零碎、自发的社会德育影响区别正在于此。学校德育应当按照政府和社会的相关要求,有计划、有系统、正面、直接的向德育对象呈现德育材料,施加德育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完全可以选取利于有计划、正面施加影响的电影进行德育。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家电影总局提出“主旋律”电影的概念,要求相关制作单位应拍出一批反应社会建设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风气变化等有利于社会进步、发扬爱国主义、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的电影。从那个时期开始一大批主旋律电影开始涌现,《开国大典》、《大决战》、《鸦片战争》、《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等等,一直到近期两部在票房方面都与好莱坞大片都能抗衡的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这些电影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电影德育的素材库,既可以作为学校德育内容也可以作为德育手段。

其次,德育过程具有复杂性与多端性特点。学校德育过程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复杂性与多端性。现实中,学生受到的道德教育影响不止来源于学校的有计划的正面影响,还受到复杂的家庭和社会等影响。从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前学生学业压力重,所以从学生可支配时间的使用上来看,当前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另外不和老师、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多学生都把看电影、体育活动、上网及上网看电影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手段。此外,德育的复杂性同时决定了德育的多端性,它可以从德育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开始。而电影又拥有极大丰富的素材库,不仅从中可以选取各式电影作为德育素材抵消复杂的不良的社会影响,也很容易作为更新颖的手段来满足德育过程多端性的特点。

再次,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和整合性的特点。现代学校德育是学校价值引导和学生自我道德建构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落后于社会发展和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实际,应当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才能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当然,学校价值引导也不应是对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超越,曲高和寡,成为简单或是实用性差的说教。这就要求德育过程是学校价值引导与学生自我建构的一个整合过程。据调查,当前青少年犯罪当中,有较大比重是对电影的一种模仿,可见,一些电影对与学校德育效果的抵消和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要求,不能再将电影作为逃避的力量,而应当积极面对电影对青少年影响的客观实际,整合学生特殊阶段的心理需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过程手段和内容,通过电影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

综上德育过程特点来看,电影德育不仅在现实操作上存在着可行性,而且还存在着迫切性。

2.2 从学校德育过程模式来看

对当前德育模式过程概略的理解,可以分为传统德育过程模式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传统德育过程模式基本上主张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其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教育者地位,并且认为德育所传递的价值是既定的。现代德育过程模式认为德育不能靠灌输来完成,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生的道德建构。但是从德育实践来看,传统德育过程模式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都不能认为是最有效的德育过程模式。传统德育过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虽然更深入的把握了德育过程的本质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本身不存在不足,当然这也非本文需要探讨的部分。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在我们当前学校德育过程模式较大程度上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既定的价值观念很难适应当代社会价值多元、信息海量的情况。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德育过程应当既要考虑对学生正面价值观的教育,同样也要提高学生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念如何正确认识和选择,自我道德建构的能力。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应当是国内外商业电影百花齐放的阶段,但是这也对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极大考验。因为学生在进行电影娱乐选择时,更多是自发的、随机选择。海量各式题材的电影可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对学校德育产生较大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所以,我国当前学校德育仍受传统德育模式影响,并结合现代德育特点向符合我国特点的现代德育过程转型的现状,也就体现了这一社会背景。学生在进行电影选择时不可能自发的选择符合青少年特定阶段德育特点的电影,而电影发行商也不可能针对学生特点制作电影,尤其是一些国外引进电影,更是存在一些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面对诸多挑战和变化,仅靠逃避和灌输注定不能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传统德育过程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时,学校德育通常会主动选取符合德育价值取向的电影作为德育手段和内容。而当前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传统德育模式转变这一趋势也说明了现代学校德育已无法像过去用一种简化条件式的德育,必须要面对电影中不同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而且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各种价值观念冲突中学会自我判断和选择,确认并遵守自己的道德规范。

也就是说,当前德育模式的转变其实学校德育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教师为中心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理念上的转变,也是对社会发展思想多元发展趋势的适应。此时学校德育应当从灌输德育规范转向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各种思想,省思各种多元思想,确认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避免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出现,解决在思想上可能引发的混乱。自发的商业电影市场,难免玉石杂糅、泥沙俱下,让学生在欣赏各类电影时,会主动进行省思,在各种思想观点中进行评判和选择,最终选择正确的思想,实现自我道德建构,是德育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学生德育工作迫切的需求。比如,对香港黑帮片、美国大片等很多显性与隐性价值观念的传递,均需要学生学会道德评判、选择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回避。

所以,传统德育模式向现代德育模式的转变,为电影德育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它解决了电影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现象和一个难以控制的德育手段和内容,如何成为学生德育学习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价值学习———赞同、选择、批判的材料,为教师协助下的学生自我道德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3 从学校德育过程的矛盾来看

学校德育过程通常认为存在三组矛盾:首先是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学校德育要求与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再次,就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电影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以及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主要属于第一组矛盾。我们将对第一组矛盾进行相应的探讨。

我国当前并无较为严格的未成年人电影获得的相关法令,通常电影院并不会根据观众的年龄或是特殊学生身份判断是否应准许其观影。而且相对较为宽松的互联网,也使很多青少年学生不受限制的获得与成人观看相差无几的电影。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一个最为重要的区别就是学校德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它的德育手段和内容都是根据对象年龄特点进行精选,从而确保科学、有效。而电影作为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的选择更多出于学生个人偏好一种自发的甚至有些随机的选择,那么电影作为德育的一个社会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是不可预估的,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也必然是不可控的。也就是说,学校德育过程决定了学校德育影响与社会德育影响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而作为学生相对较为单纯的离开学校控制的业余生活中,电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必然对学校德育施加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则以矛盾的形式存在。这种矛盾可以是异质矛盾也可以是同质矛盾。异质性矛盾是指那些与学校德育有着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和立场。比如,一些电影传递物质至上、极端个人主义、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与学校传递的道德观念极为相悖,但是在电影的渲染下艺术表达或是娱乐形式很容易让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信以为真,竞相模仿,从而冲击或是消解学校德育的影响。此外,即使是同质性的矛盾也会冲击学校德育效果。学校选择的德育内容和手段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进行精选,而同质性的矛盾虽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相符但是未必符合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也必定不会给学校德育效果带来积极的预定结果。

由此可见,学校德育过程矛盾也决定了学校不能忽视电影对学生的德育效果,必须正视电影的德育影响,实施电影德育是学校德育过程矛盾解决的客观要求。

3 小结

从当前的德育实践来看,学校德育的对象,即广大学生已经把电影作为其一个重要的休闲娱乐手段,很多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很多研究也显示,电影对学生的审美、品格形成、价值观取向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学生也有着切切实实的影响。而现实德育实践中,却对电影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既不能主动把一些优秀的主流电影作为学校德育内容和手段,也不能对电影的消极影响采取主动的态度进行应对,反而是采取了“一禁了之”或“一走了之”的对策。

从上述基于德育过程的分析来看,德育过程的特点、模式及矛盾都要求我们应正视电影作为德育一个手段和内容的可能。既要主动的把优秀电影吸纳入学校德育的体系,也要把教会学生如何看电影、评判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内容和课题,以确保学校德育不会被作为社会影响之一的电影所冲击或是削弱,更为重要的是在电影德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在各种电影表达中学会判断美丑、善恶与是非,实现个人道德的自我建构。S

摘要:电影已成为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学生施加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影响着学校德育的效果。但是,电影由于其纷繁复杂却成为现代学校德育实践中被回避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学校德育过程出发,探讨学校电影德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学校电影德育,德育过程,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0-88.

[2]邓惠君.浅谈电影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中国电影市场,2004(2):29.

[3]陈乐一,路宁涛,曾阿梅,李玉双.我国电影消费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6):50-58.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一节课周记作文400字下一篇:小班常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