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实践

2024-05-07

技术与实践(共6篇)

篇1:技术与实践

2015《创新理论与实践--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

在线考试

第 1 题

收藏

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连续的创新,这属于()。(10分)

A.模仿创新

B.原始创新

C.根本性创新

D.渐进式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2 题 10

收藏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工艺创新较产品创新有先行相对优势,然后产品创新才转变成为主导地位,这属于()创新模型。

(10分)

A.系统集成网络模型

B.逆A—U创新模型

C.莲花型创新模型

D.A—U创新模型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3 题 10

收藏

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10分)

A.科学发明 

B.技术进步

C.生产管理

D.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4 题 10

收藏

在某个方面紧跟领先者,在市场中不断寻找出击的机会,及时从“缝隙”中切入,搞好“切入面”的创新工作,这属于()。(10分)

A.进攻型战略

B.防御型战略

C.游击型战略

D.技术跟随战略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5 题 10

收藏

基于创新对象,技术创新可分为()。(10分)

A.自主创新和二次创新

B.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C.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D.渐进性创新和根本型创新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错选为:B 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0

分 第 6 题

收藏

新古典学派提出创新成立的条件只有新思想的来源。(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7 题

收藏

敏捷创新制造是网络经济下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10分)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8 题 10

收藏

新古典学派重视对技术创新“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第 9 题 10

收藏

技术创新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10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第 10 题

收藏

根据技术推动模型,创新是以基础研究或科技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直线过程。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解析: 暂无解析!

本题共10分 你获得: 10

10分)(

篇2:技术与实践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如教具演示、构造模型、特殊值验证等。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更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模拟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之中。

1. 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诸如图形,位置与方向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3、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问题解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多元联系表示”得到充分发挥,它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许多计算机软件不仅是一种多媒体的演示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它丰富和扩展了数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和计算,提出假设并予以证明或否定,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到演示、从性能预测到规律的探求,从而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 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三角形特性解决的生活问题的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三角形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就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成的。

三、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微机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微机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心得体会

篇3:技术与实践

1.1 充分了解社会现象, 对社会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平时学生都是在学校这个小的环境中生活, 接触的人人和和事事物物都都相相对对有有限限, , 对对许许多多时时下下的的社社会会现现象象都都不不甚甚了了解, 甚至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而信息技术课程中讲授了如何上网的方法, 教会了上网浏览网页的知识, 可以说给“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向社会的大门。我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 先花10分钟连接网络, 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去浏览最新时事要闻, 接触新鲜事物, 了解世事百态。这样做, 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 还能帮助他们了解当今社会, 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1.2 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课题进行课程研究。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了信息的采集方法后, 能够针对自己的了解和课程的需要来选定适合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浏览网页, 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 知道了哪些事物是我们学生该关注的事情, 哪些事情我们该花精力去寻找应对方案, 让学生能够找准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课题, 解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3 能够提升学生准确地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二章中, 学生学习了信息的获取, 可以从因特网上查找出相关信息, 可以下载相关信息来供自己使用。所以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研究课题之前,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来加以处理, 这些工作与信息技术课程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活动小组在选定了“中学生应正确地看待早恋”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时, 仅列举身边的一些事例可能是不够的, 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早恋带来的危害实例, 找到如何采取措施解决克服早恋的方法等等。

1.4 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信息搜集后并不一定能马上应用, 每一个信息都应该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 如果与我们课题无关的信息仍然存在, 会干扰我们的视线, 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时,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相关处理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在信息技术课本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我们专门讲授了信息的加工包括文本、表格、声音、动画、视频和图片的处理, 它们为我们找到合适的信息提供了方便。比如学生在研究“垃圾的处理”相关课题时, 也许一副副垃圾图片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几张图片的精要镜头用Photoshop工具进行处理, 再加入合适的声音和动画效果, 就能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震撼我们, 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1.5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将小组每个同学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每一个综合实践课题一般不是一个人一节课就能够完成的, 它常常需要几个人在一段时间里共同研究, 给每个人分布不同的任务, 最后把大家的结果综合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样, 最初大家在开题时如何分布任务、在结题时如何把成果聚集在一起,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平台。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了如何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如何把信息集成为一个作品, 并针对作品进行交流、评价、修改。这些知识都对学生开展上述类似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例如, 小组在开展综合实践课时, 谈到关于能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大家在某一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议, 不可能集在一起大声的谈话, 那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工具QQ或EMAIL等, 在自己的位置上进行沟通, 既可以保证问题的正常交流, 又能够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从而通过沟通和合作,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1.6 学生将综合实践的结果上传到网上提交作业。

课题研究任务完成后, 每个小组上交结果, 借助网络平台的帮助, 由教师统一批改, 再由大家和自己进行自评互评。这些都是离不开网络的。

2 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在综合实践中

2.1 以多媒体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绝对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兴趣, 这门学科就好像失去了生命, 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 综合实践要开展得成功, 就必须让学生们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学校在活动开展中, 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废物巧利用》活动开展前, 我拍摄了一些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等等相关图片, 开展活动时, 我利用电脑, 先将这些图片进行了展示, 真实而又熟悉的画面, 给学生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学生们在活动中非常地积极, 他们积极地搜集资料, 积极地宣传环保, 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积极地尝试编写治理方案。也许他们的努力对整个环境而言, 只是杯水车薪, 也许他们的治理方案是不切实际, 但是, 环保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播下, 而他们在不久的将来, 就是社会的栋梁。这一切, 正是由于那些电脑展示的画面, 而产生的结果。借助了电脑多媒体, 学生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综合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为学生们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以网络促交流。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 我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交流问题时, 他们总有讲不完的资料、观点和看法。仅摘抄下来的一些资料, 就够他们说很久。这还是分小组交流讨论的, 如果要全班性的讨论, 那一节课快要来不及了。而在这些交流讨论的内容中, 有些内容是很有价值的。而有些, 于主题是不合适的, 在交流讨论之后, 还要进行筛选。该如何让讨论变得更为有效而又便捷呢?于是就想到了网络。网络, 让天涯变咫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的应用, 已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同学们利用班级论坛发表意见, 开通班级博客, 或者建立qq群。利用这些方法, 让同学们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直接复制并在论坛或博客中发表, 也可以直接发表各人的观点, 学生们往往会将从网络下载的资料进行筛选后传到论坛, 经过筛选的材料, 也就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

2.3 以信息技术式的成果制作促能力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活动成果, 收到一定的成效。比如, 在活动的成果制作阶段, 让学生们运用已经获得的资料制作一份PPT, 以此来展示自己或者本组的活动成果。如, 在进行《中国与奥运》的活动中, 各组按计划分工好, 按照各自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如有的查阅的是“中国参与奥运的历史”, 有的是“中国运动员在上届奥运的获奖情况”……在进行资料整理与交流之后, 要求各组运用PowerPoint2000制作一份幻灯片, 介绍本组查阅主题方面的信息。各组制作之后, 由组长进行操作在全班展示。这样,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 (学生们在搜集整理资料中, 不断地对资源进行筛选, 以最简洁、最有效的资料通过幻灯片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 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们在此过程中, 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另一方面, 让全班同学对各项知识均有了了解, 而不局限于本组所查阅资料, 有效地做到了资源的共享。而且, 别组展示的都是精华部分, 也避免了信息的误导。当然, 在进行全班性的展示之前, 教师应对各组作品先进行浏览及指导。同时, PPT幻灯片也可以作为课题的评价, 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最好, 评选出最佳作品奖、最佳内容奖……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 信息技术与高中综合实践学科整合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学科, 它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需要教师涉取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才能胜任。

(1)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懂得的知识很多, 会经常遇到比如地理、物理、化学等等方面的问题, 这说明了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教育理念, 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的合作, 只有合作, 我们老师才能共同进步。 (2)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而且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3)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网络显的尤为重要, 学生查找资料老师查找资料离不开网络,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资料的传递等等都离不开网络。这并不是说教师会上网找资料传资料就行了, 新的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 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中国教育与世界的接轨,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的运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代性和综合性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能够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 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能给活动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可以让学生的活动变得更为丰富, 更为生动。

参考文献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

[2]《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

篇4:地质钻探技术与实践分析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资源和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地质钻探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地质钻探技术的提高,解决了当今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地质钻探技术是取得地下实物资料、验证地下信息并作出判断,最后圈定矿体,评估品位的技术手段。钻探技术是实现了宏观影响大成果的支撑。我国的钻探技术虽然跟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是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析一下地质钻探技术和实践。

关键词:地质;钻探技术;实践

跟随世界各国对矿物和金属越来越大的需求,全球固体矿物采矿投资增长了20%,说明了钻探技术的重要性。国外的地质钻探技术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普遍都是用口径小的金刚石绳索取芯钻探技术,然后如果有不同的矿种或者不同的情况,再辅佐其他的钻探技术。我国的钻探技术虽然和国外的先进技术有差距,但是经过中国专业人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已经有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硬岩深井科学钻探技术体系。而研制的螺杆马达、液动锤和金刚石的结合,属于世界首创,在国际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先进的技术。

一、钻探技术及其现状

地质钻探技术历史悠久,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技术,我国的地理环境,广阔又复杂,同时也存储着大量的矿产资源,而且资源种类很多。研发先进的钻探技术是促进我国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地质钻探技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国民经济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人类的发展跟钻探技术是不可分割的,钻探技术的提升,就是提升社会经济。

目前,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地质钻探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地质钻探技术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使地质钻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实践中的钻探技術并非如此[1]。当前最先进的金刚石绳索钻探取芯法,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而且虽然一些其他的技术投入使用,但是实践中没有想象中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二、钻探技术的分析

(一)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和定向钻井技术

多工艺空气钻在干旱地区应用很广,可利用空气、泡沫等物质作为循环的介质,潜孔锤在我国金矿的勘察中以及非开挖铺设管线的施工中的到广泛的利用,而且效果非常好。在实践中,定向钻进除了广泛的运用到了矿产开发中,还用在水井、坑内钻探等工作中。

(二)液动锤钻进技术

液动锤钻进技术也被称为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重要是应用在硬岩层中,可以提高地质工程的钻进速度,效果非常明显。这个技术防止孔斜效果也很好,液动锤的直径在35-150mm之间,所以经常用在地表孔和坑内勘察孔工作中[2]。

(三)绳索取芯钻进技术

绳索取芯钻进技术,经常用在地表、坑内的地质勘查钻孔的工作中,采用的设备是摩擦焊和等离子焊接头,还有国产的650N级高强度低合金钢管,可以实现2503米的钻孔深度,有效的提高了钻探的速度和取芯质量。

(四)金刚石钻进技术

地质工程中用到的钻头种类很多,有人造金刚石孕镶钻头,聚晶钻头还有天然金刚石钻头,这些钻头使用量大,应用也很广泛。国内钻头制作包括浸渍法和热压法的钻头,还有使用了低温电镀和真空烧结法的钻头,同时还开发了震动钻进、水力喷射和冲击反循环钻进技术,效果也很好。

三、地质钻探技术的实践分析

对于地质钻探技术的实践,本文会举两个例子来进行描述分析。

(一)乌深1井的实践分析

乌深1井在河北省南皮县乌马营镇。主要的任务是探查乌马营镇潜在山构造带。本井为四开井,底层复杂,穿过多个不同的压力层系。

1、优化井身结构。为了使井身结构更加的科学合理,专家经过研究在本来的两套设计方案中,选取了其中一套。选取的方案存在着大尺寸井眼裸眼井段长、成本高,机械钻速低等困难,因此在井身结构中留了一层储备套管,应付状况的出现。

2、提高大尺寸井眼的机械钻速。乌深1井的全井平均机械钻速为1.51m/h,全井共用660.4mm旧牙轮一只,444.5mm牙轮钻头17只,311mm钻头38只,215.9mm牙轮钻头3只[3]。影响机械钻速的主要因素是钻头类型和钻井参数还有水力作用。只有钻头类型和地层匹配得当,才能发挥其他因素。选择材质优良的钻头类型,有利于声波曲线确定岩石的可钻性,合理的使用PDC钻头,在本井的三开井段使用了川克钻头厂生产的金系列钻头7只,效果很好。

3、钻井液工艺技术。乌深1井自上而下根据所钻地性特性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体系。通过采用硅稳定剂、加大磺化类处理剂用量、严格的控制高温高压、提高钻井液的密度四个方面提高了硅基防塌钻井液的防塌能力。

(二)对煤层气钻探技术的实践分析

我国煤层气钻机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不足,而且,煤层气的开发很晚,设备借用的常规油气钻井设备,体积大而且成本高。结合我国煤层气的资源状况,要加强对煤层气钻井设备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采用绳索取芯技术的注意事项。钻进过程要注意,如果井斜度过大,就会对后期的割芯和取芯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钻进的开始,就要保证钻塔的安全,按照规定惊醒,钻机的中心、钻杆、井口在一条直线上,确保钻机处于水平状态。取芯过程中,保证井内的清洁,加强对冲洗液的控制度,确保在取芯过程中,遇到的岩屑能够排除,不然会对取芯造成影响。在钻井场地准备好高密度钻井材料,如果有井喷的情况发生,就及时的采取边循环边加重压井法。

结语:

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升高,一些常规能源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所以,就要开采更多更好的资源,所以钻探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也致力于对钻探技术的研究。地质钻探技术也一直是我国重视研究的技术之一,钻探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兴龙.解析资源勘探中地质岩心钻探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7):221-221.

[2]陈兵.论地质勘查与深部地质钻探找矿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4):118-118.

篇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章剑卫

临安市石镜小学 姚灶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四、三种整合模式的区别和实践

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进行驱动,使我们从表象上不能马上就区分出它属于哪一类课程。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生所需的必备技能等都不一样。

下面,我们就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要求学生用Word或PowerPoint完成作品)作为相同的整合任务,举例说明三种模式的区别。

教学概述:

学生从网络上(或实地调查)搜集有关杭州西湖的资料,或者有关“游在杭州,住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

主要区别:

课程定位教学目标学生必备技能课前准备评价重点

模式一 信息技术课程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1.基本写作技能。2.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3.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教师提供有关杭州、西湖的网站地址。 作品内容与学习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 语文(作文课)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1.会浏览网页。2.Word的使用。3.会清楚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 教师提供“杭州西湖”网页。1. 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2. 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3. 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 研究型课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 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3.分析杭州让人难忘的原因,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体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2.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1. 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2. 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3. 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则与模式二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应,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已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模式二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到习作要求上。

而模式三中,侧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已知),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

五、结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310012) 章剑卫 (信息技术教研员 zjw666@sina.com)

临安市石镜小学 (311300)姚灶华(校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篇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实践

陈礼全

2013级

一、雾霾的定义和成分。1.什么是雾。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2.什么是霾。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

3.雾霾的成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阴沉灰暗。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细颗粒物(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二、雾霾的形成原因及分析。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1.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3.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实际上,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更多的隐患!

机动车的尾气是雾霾颗粒组成的最主要的成分,最新的数据显示,北京雾霾颗粒中机动车尾气占22.2%,燃煤占16.7%,扬尘占16.3%,工业占15.7%。但随着汽车技术进步以及油品质量的上升,环境管理者发现机动车尾气对雾霾天气形成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些汽车拥有量较大的城市,管理者依旧需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避免雾霾天气的形成。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三、雾霾的治理对策。

“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重点排减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水泥行业也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

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

2、欧

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马路牙子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参考资料

1.雾霾首次被国家纳入“自然灾情”

.中国长安网. 2.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就是车之祸?

.中华汽车网校

. 3.

入冬以来三大原因致雾霾天气频发

..百度百科.4.

北京或再现雾霾天气减少污染源是根本解决之道

.新华网. 5.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新华网

上一篇:第三阶段整改措施下一篇:法律援助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