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HR的眼光看招聘九大环节

2024-04-25

用HR的眼光看招聘九大环节(通用7篇)

篇1:用HR的眼光看招聘九大环节

我想HR招聘面试时一定离不开四个最基本要素:渠道、成本、人脉、效率,此四个要素如何来更好的利用,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话题。

与友人聊天,说到企业的HR在招聘时,如何让自己更加的专业化、深度化这个话题时。我们都没有跳出常有的圈子。

我想HR招聘面试时一定离不开四个最基本要素:渠道、成本、人脉、效率。此四个要素如何来更好的利用,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话题。

首先、系统的学习招聘方面的专业性知识。

一是多看招聘方面的专业著作,二是上专业性的HR论坛。专业性知识是招聘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条件。专业著作,让你掌握更深的理论基础,为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充分的发挥或利用,当然也不一定书本中的东西都有用,书本有些知识必定是过时的,此时论坛将会补缺最新的知识体系。故而除了看专业性书刊这外,论坛是一个不错学习家园。

其次、建立招聘体系制度。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招聘工作也一样,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体系制度。招聘体系制度的建全如否,直接决定了你在开展工作的关键。如一般职员面试的流程与录用标准同中端骨干人员的面试流程与录用标准肯定不一样。我想你一定会知道面试流程重要性。

录用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说明书我们与用人部门进一步沟通招聘要求,招聘岗位是来做什么的,他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做这些工作他需要哪些最基本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他汇报的对象又是谁,给他配置哪些资源,提供怎样的薪酬福利(具体的可以查看公司里的薪酬福利制度)等等。条件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部门负责人多面试几次,可能会有更清楚的了解除了表面的职责要求之外的一些潜在要求,以及他们最关注的层面是什么?

第三、了解行业、企业、部门的现状、过去即将来的发展趋势。

或许要问,怎么还要了解这些东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招聘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所有部门人员在这个规则中运行,保持企业的常态发展,作为招聘人员必须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未来五年企业的战略规划,以及部门人员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就不能简单的在招聘体系制度中按部就班的针对用人部门提出的需求来招聘了,有时要有推手的作用,把企业未来的人才,行业里能领跑企业发展的人才推到企业中来,推到各个部门中去,促进新陈代谢。

第四、选择招聘渠道。

招聘的渠道也不在断的发展之中。我们常用的外部招聘如低端的门面厂前广告、职业介绍所;中端的现场招聘、互联网招聘、广播电视台招聘;高端的猎头公司;专业技能型刊报招聘、专业论坛;以及最近流行交际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的外围聘用人才,还有就是内部人员推荐的内招,不仅是内部员工、还有是供应商、分销商的推荐人才。

因网络招聘成为现在的主流,估借来ltl3525在中人网博客《招聘相关》的图表供大家参考学习。表如下:

第五、实施招聘。

这可以说是你能否吸引人来面试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了,能否留住人才的关键之所在了,别小看那些简历的筛选、预约面试、笔试、面试、复试、测试等环节。如果您不了解你在企业所在行业的状态,你可以会秒杀掉很多优秀的人才;一个你认为很正常的电话可能会让你认为最看好的候选人而放弃对你所任职公司的选择。

责问、高傲的提问方式会让候先人认为你在审问犯人而录用不到。在提问一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多听少说,并且要有秩序循环递进的去交流,带着一种学习的状态的去交流。主要从候选人的几个方面着手重点交流。一、家庭生活背景及目前个人状况,

二、学习培训经历。三、兴趣爱好及职业生涯规划。四、重点是工作经历与成果,我们用STAR原则来追问,所谓STAR原则,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一般我们针对每个候选人的交流时间不能少于半个小时,另外留一刻钟的时间给提问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及我们在这里要花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公司与部门将这个岗位的现状,一定要客观事实。

在招聘实施的环节中,还得要主要面试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岗位,可能面试方法的选择不一样。中高端的岗位,因为要同各部门的协调沟通比较多,最后能多对一的面试;针对应届毕业生或HR、销售等人才,可以利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面,针对普通职员,可以选择一对多的方式来进行。

第六、建立人才库。

招聘不仅仅是针对招聘的情况来建产一个招聘档案并做一些分析。这些都是招聘档案中最基础的。完全在一个excel中就能顺利的完成。只要心细一点,踏实一点就行了。难就难在如何在招聘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才库,一个属于企业的人才库,这点很重要。投递过来的简历,经历筛选、面试过后,可以分为三类即合格、不合格、储备。储备的简历分为两种,一种录用未报道或是优秀的简历暂时给不了位置或薪酬未谈妥的,另外一种就是与企业不符合,但将来会有帮助的企业提供消息的人员。不合格也是分为两种,其一是投递过来的简历本身就不符合要求,其二就是经过面试后发现他不符合,将来也没有办法达到符合标准的。合格通常就是能满足企业需求并录用的人员。

除了简单的分为合格、不合格、储备三种情况之外,还得再细分为高层人才、中层骨干、基础职员三个层级,每个层级里再按部门类别来划分,如营销类、人事行政类、财务类、研发类、生产类、技术类等。每个类别中再以岗位进行划分。是CEO、CHO、还是董事等。

第七、背景调查。

针对困惑或HR与部门发生发分歧或未能做出决定时都可以进行背景调查,背景调查一般有两种渠道来进行。其一就是通过你的关系人脉网络快速的得到第一手可靠的消息,这就需要你平时积累很深的人脉网络资源了。第二个渠道通过候选人之前服务的公司名称来进行背景调查,通过网络或114查找到他的公司电话与他的直接上司与HR部门进行双重背景。同时我们在面试的时候,要提醒候选人,要求他留下背调人的电话,但建议不要直接调查候选人提供的联系人。

第八、招聘后期访谈的跟进。

招聘新进入的员工,一定不能放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要充分的沟通体现出人性的关怀,要让他感觉回到家的感觉。在未入职之前,一定要预通知用人部门并提醒用人部门相关物资的配置(工位、电脑等),不要等入职后再来申请配置;新入职的第一天里,我们要带到各至的部门,介绍认识。并让其熟悉公司的环境、电话的使用、卫生间的位置等事项。入职后要时刻关注跟进工作情况,心理状态,遇到的问题,对公司、所在部门、本职工作的建议等事项。

第九、招聘体系的完善与修正相关的流程、标准、制度。

不同的时期,招聘偏向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用人的要求也会不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部门人员的结构变化、以及行业的发展都会导致招聘计划与目标发生改变。同时,HR自身也在招聘中不停的探索新的知识内容,我们也要快速的应用到现实的招聘中来。招聘体系的修正过程也就是自身知识的更新过程。

我想所有的HR特别是负责招聘的同仁都明白,招聘看上去只有看简历、电话预约、面试、推荐给用人部门、通知上班等简单的环节,但里面要做的工作太多,能做的工作也太多。同时负责招聘的HR必须无条件的专业化的熟悉劳资关系内容,撑握公司里的薪酬福利,牢记企业的发展规划及现阶段所处于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渠道、成本、人脉、效率在招聘中的有效性利用。

篇2:用开放的眼光看世博

1.视界融合。世博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我校世博课程的定位是:“通过课程的整合,达成学生视界的开阔,形成自己理解的知识,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2.视界拓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将学生的世博关注点聚焦为“世博五看”,即看中华、看世界、看科技、看文化、看未来。集教师之力开设了一些校本拓展课程与微型讲座,形成了《文明礼仪,快乐你我》《改变生活的科技革命》《小眼睛看大世界》《小眼睛看大上海》等微型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010年围绕“世博实践年”,我校还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板块中有计划地组织好“文化行动、文明行动、志愿行动、创意行动”等四大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学习世博知识,宣传世博风采,参与世博活动,展示世博文化,感悟世博精神,践行世博文明。

二、拥抱世博——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

1.仪式教育:随着世博的逐渐临近,2009年至2010年,我校每逢世博倒计时的重要节点,都会组织“与世博同行”的专题教育。

我校将环保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行规教育等内容置于世博这一大背景下,以世博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发挥少先队的自主教育功能,少代会上形成了“关心世博,长知识;宣传世博,促影响;支持世博,树榜样”的决议,得到积极响应。学生们身体力行,努力改掉陋习,坚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建文明队。

2.协同教育:世博的眼界宽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协同教育,学生的世博眼界更宽了。学校结合一年一度的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号召广大学生与家长开展了“大手牵小手,书香迎世博”“小手牵大手,文明迎世博”为主题的家庭学习活动和文明承诺活动。

我校携手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浦江原水厂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环保迎世博”系列活动。围绕绿色世博的主题,开展了“垃圾分类”和“水环境保护”的探究活动,向学生传递了资源有限、物尽其用、节水惜水的理念。学生对世博提倡的未来城市生活的环保理念的理解更形象了。

3.实践教育:世博的体验深了。学校倡导开放德育的环境,将德育空间从学校、家庭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对世博的体验更深了。

体验服务辛劳,感受服务快乐,学生们用行动争当“世博志愿小使者”。学校以校内的两支优秀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为榜样,广泛宣传。之后,许多小队纷纷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宣传世博知识、寻找社会陋习、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蔚然成风。从学生们撰写的志愿服务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投身世博志愿活动的热情,以及新一代红领巾的风采。

践行交往礼仪,弘扬城市文明,学生们用行动争当“世博礼仪小使者”。高年级学生将习得的礼仪知识进行整理,在队会的时间向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宣讲。学生们还走进社区,走上繁华的南京路,向社区居民和中外游客进行介绍。着装礼仪、社交礼仪、观博礼仪渐渐走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

三、关注“后世博”——科研解析学生的成长轨迹

我们的世博教育秉承学校“开放教育”的理念,旨在通过世博系列课程与迎世博系列活动的双途径,让学生对世博的了解层层深入,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在实践中亲历、感悟世博的内涵。

篇3:用趣味的眼光看历史

◆字头连读法——把历史知识点中最重要的字词抽出连读,虽无多大意义,但也朗朗上口。“谭刘林,杨杨康”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谐音记忆法——借汉字的谐音关系,利用其双关性,使历史材料具有双重意义。周武王伐纣灭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记忆时可认为周武王吃了十个石榴。

◆形象联想记忆法——通过联想,赋予乏味的历史材料一定的意义,方便我们进行形象记忆。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在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东汉灭亡,记忆时可将其想象为“一鸭下蛋一鸭看,刘邦建汉定长安,两鸭下蛋汉完蛋”。

◆顺口溜记忆法——将知识点归纳成或短或长的朗朗上口的语句进行记忆。1947年,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取得四次战役的胜利,地点按方位自南往北分别是“青化砭、蟠龙镇、羊马河、沙家店”,可记作“青龙羊往北跑,一直跑到沙家店。”

◆数字特征记忆法——通过分析,抓住知识点的数字特征,亦可加深记忆。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的时间是1851年1月11日,时间本身正好有五个一。1234年,蒙古灭金,其年份是四个最小的连续自然数。

狂欢主义者说——

同样是发光,喷发的火山和逡巡的鬼火有什么不同?一个是蕴藏良久的全力爆发,而一个是只会虚张声势的偶然自燃。我时常以此来提醒自己:创意狂欢诚可贵,实际行动价更高。没有积累作为依托,没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出来,再有创意的狂欢也会变成盲目的乐观,而成功也会如飘浮的磷火,隐约可见,却不可触摸。

篇4:用运动的眼光看形体

这实际上是把圆柱看作一个运动的长方形在运动过程中所留下的轨迹。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 运动的对象是平面上的长方形, 运动的方式是旋转。用这样运动的眼光看待圆柱, 有益于沟通空间中的圆柱体与平面上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类似于此, 同一册书第24页中的一幅图 (见图2) , 显示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围绕其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圆锥的过程。同样利用旋转运动的眼光看待圆锥体, 沟通了圆锥体与平面上三角形的联系。

像这样用运动的眼光看待几何形体的研究方式,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800年前希腊数学家帕普斯 (希腊:Pappus of Alexandria, 约公元290~350年) 所著的《数学汇编 (Mathematical Collections) 》, 其中对旋转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研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1]

伟大的科学家、数学家牛顿 (Isaac Newton, 1643~1727年) 于17世纪发明的“流数法”, 可以说是微积分诞生的一个标志。论及流数法的基本原理 (Principle) , 牛顿在其名著《流数法与无穷级数》的前言中说:“可以把数学中的量看作是连续的运动产生出来的。”[2]这句话告诉我们, 几何形体不仅可以从形状上看成是运动生成的, 其求积 (Quadrature) [3]问题也可以用运动的方式研究。下面以小学数学课程“图形与几何”中常见的形体为例进行说明。

一、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

用静止的眼光看一个长方形, 是由四条直线段围成的四边形, 并且四个内角都是直角, 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如果用运动的眼光看, 一个长方形可以看作是一条运动的线段EF从AB位置沿着垂直于这条线段的方向平移到CD位置所留下的轨迹 (见图3) 。CD

从运动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这个长方形的大小 (面积) 由两个因素决定。第一是运动线段EF的长度, 第二是线段EF运动的距离。因此两者的乘积就可以表示这个长方形的大小, 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对于平行四边形也是类似的, 平行四边形ABCD可以看作是一条运动的线段EF从AB位置平移运动到CD位置留下的轨迹 (见图4) 。

与长方形的区别在于运动的方向不是沿着垂直于线段EF的方向, 而是沿着与线段EF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 (图4中AC线段或BD线段的方向) 。这时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大小同样由线段EF的长度和平移运动的距离决定, 这个平移运动的距离是AB与CD之间垂直线段CG的长度, 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表示为两者的乘积。

综上所述, 可以对长方形 (包括正方形) 和平行四边形及其面积形成统一的认识, 都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段沿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平移留下的轨迹, 其面积都是运动线段的长度与运动距离的乘积, 这里的运动距离指的是运动线段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垂直距离。

二、梯形与三角形

如图5的梯形同样可以看成是运动的线段EF从AB位置平移运动到CD位置所留下的轨迹。

与前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 运动的线段EF在运动过程中, 其长度在连续、均匀地变化, 图5中表现为运动的线段EF自下而上平移运动过程中不断地缩短长度, 也可以看成自上而下不断地增加长度。

这里所说的“均匀变化”, 指的是运动的线段平移上升的距离如果一样, 那么线段变化 (缩短或增加) 的长度也是相同的。这一点可以从图6更加清晰地看出来。

这种均匀变化类似于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 比如下面的5个奇数构成的等差数列:

1, 3, 5, 7, 9

从第一项变化到第二项增加了2, 那么从第二项变化到第三项也会增加2, 依此类推。均匀变化的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算术平均值等于最大数与最小数的算术平均值。比如这五个数“1, 3, 5, 7, 9”的平均值, 就等于最小数1和最大数9的平均值。

前面图5中梯形的大小 (面积) 同样可以认为是由运动线段EF的长度以及平移运动的距离所共同确定的。其中运动距离仍然是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的垂直距离, 也就是梯形高的长度。而运动线段EF的长度可以用变化的平均值代替, 由于运动过程中的变化是均匀的, 所以这个平均值就等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算术平均值, 也就是。这样就可以得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上底与下底长度的平均值与高的乘积。

三角形实质上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也就是运动的线段EF在自下而上地运动过程中, 其长度缩短为一个点C时, 停止了运动 (见图7) 。

这样上底的长度就是0, 因此上底和下底的平均值就是三角形底边长度的二分之一。因此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是底边长度的二分之一与高的乘积。

总之, 梯形和三角形可以统一看作是长度均匀变化的线段沿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平移运动留下的轨迹, 其面积等于运动线段起始位置的长度与终止位置长度的平均值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与平行四边形类似, 移动距离指的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三、圆及其面积的认识

用运动的眼光看圆, 可以是一条固定长度的直线段 (半径) 围绕线段的一个端点 (圆心) 旋转运动一周所留下的轨迹 (见图8) 。

与前面几个图形形成过程的区别在于, 线段的运动方式不是平移运动, 而是旋转运动。与平移运动不同, 一条线段在绕其端点旋转的过程中, 线段上每两个点旋转所经过的距离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图9中, 运动线段OB上的B点和A点旋转出来的两个圆周长就是不一样B的 (见图9) 。

对圆有了这样的认识, 仍然可以仿照前面利用运动线段的长度与运动距离的乘积得到圆的面积公式。这里运动线段的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用字母r表示) , 由于运动线段上不同的点旋转运动的距离不一样, 仿照前面三角形的方法取其平均值, 最长的运动距离是2πr (图9中B点的旋转周长) , 最短的运动距离是0 (图9中O点) , 平均值为:

因此圆的面积就是运动线段的长度与运动距离的平均值的乘积, 也就是:

用运动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方式看圆面的形成, 即把圆面看成是一个在圆周连续不断地缩小为圆心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轨迹 (见图10) 。

这样的运动过程类似于平移运动, 圆周上每一个点都是沿着直线运动, 运动的距离就是半径的长度r。与前面三角形的情况类似, 圆周长度在运动过程中连续、均匀地变化 (缩小) 。仿照前面三角形的情况, 用圆周长度的平均值乘以运动距离r, 就得到圆的面积公式πr2。

四、体的认识

前面讨论的图形都是平面图形, 用运动的眼光看表现为运动的“线”所留下的轨迹成为“面”, 可以概括为“线动成面”。其面积公式可以认为是“线”的长度与“运动距离”的乘积。用类似于此的方式看待立体图形, 则表现为运动的“面”所留下的轨迹成为“体”, 也即“面动成体”。比如长方体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长方形沿着垂直于自身的方向平移运动所留下的轨迹 (见图11) 。

仿照“线动成面”的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显然由运动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平移运动的距离决定。如果用字母a和字母b分别表示运动长方形ABDC的长和宽, 那么其面积就是a×b。用字母c表示从起始位置运动到终止位置的距离,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就是a×b×c, 与长方形面积的认识方式实质上是一样的。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圆柱体积的认识, 如果把一个圆柱看成是一个运动的圆沿着垂直于自身的方向平移运动的轨迹, 那么圆柱的体积实质上就是这个圆的面积与运动距离的乘积, 这个运动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 通常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的结论。这里的观察仅仅是在长方体模型上直接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到结论的过程。如果用运动的眼光看长方体, 还可以通过推理的方式得到这些结论, 也就是从其他结论“想出”这些结论。

图11中运动的长方形ABDC自身有4个顶点和4条边 (棱) , 从起始位置平移运动到终止位置, 顶点数自然就成为4的2倍, 也就是8 (4×2) 个了。棱的数量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各有4条, 4个顶点运动过程中留下的轨迹又会产生4条, 因此棱数就是4的3倍, 也就是12 (4×3) 条。在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各有1个面, 运动的长方形ABDC的4条边运动的轨迹又产生4个面, 因此长方体面的数量就是6 (1+1+4) 个。如果引导学生进行以上的思考, 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 不仅有“看”, 而且有“想”。这样的“想”有助于沟通长方体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六年级学习的立体图形中, 圆锥具有与前面图形不同的特殊性。用运动的眼光看, 可以是一个不断缩小的圆, 直到缩小为一点所留下的轨迹;也可以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图12中三角形ABO) 绕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所留下的轨迹 (见图12) 。

按照前面梯形和三角形的思路, 圆锥体积应当是底面积πr2的二分之一与运动距离的乘积, 即1—2πr2h。而实际并非如此, 圆锥体积公式是1—3πr2h。其原因在于自下而上运动的圆面积的变化不是前面所说的均匀变化, 也就是在运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 圆面积缩小的部分是不相同的。比如下面的一列数:

从第一项变化到第二项, 增加了3;从第二项变化到第三项增加了5;从第三项变化到第四项增加了7, 等等。这样一组数的平均值与其中最小数与最大数的平均值就不相等了。

对于图12的圆锥, 可以用微积分中积分的办法证明这个平均值是1—3πr2。[4]因此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平均值与运动距离h的乘积, 即1—3πr2h。

五、运动的眼光与基本思想

点、线、面、体是构成一切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在明代学者徐光启 (1562~1633) 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合作翻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开篇词中, 用如下的语言描述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凡论几何先从一点起, 自点引之为线, 线展为面, 面积为体。”这番话体现了点与线、线与面、面与体之间的因果关系, 也就是线是因点而产生的, 面是因线而产生的, 体是因面而产生的。与前面论及的“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是一脉相承的。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 事物是不会孤立存在的, 一定与周围其他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常常表现为相互依赖与制约。[5]运动的眼光实际上就是沟通了不同形体之间的这种依赖与制约的联系,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机联系。因此用运动的眼光认识几何形体, 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思想。

另外, 不同图形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孤立地看表现形式互不相同。用运动的眼光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 进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如果把前面所说的“线动成面”和“面动成体”统一说成“A动成B”, 面积和体积统一说成“度量”, 那么前面所有的面积和体积公式都可以统一说成:A的度量的平均值与运动距离平均值的乘积等于B的度量。因此普遍联系思想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异中求同”, 也就是发现表面看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这种内在联系挖掘出来, 就成为了更具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在微积分中就成为了“积分中值定理”。

我国20世纪的数学教育家许莼舫先生曾经说过:“初学的人往往把几何图形看成静止的、固定的, 而不容易体会到表面上是静止、固定的几何图形, 也可以代表运动的观念。”[6]运动与静止是互相对立的一对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一条曲线, 静态地看是无数个点聚集而成的。如果改变这种眼光, 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运动的点在运动过程中所留下的轨迹。因此看待几何图形的眼光就成为了运动与静止这一对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几何形体实质上是运动与静止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由此可见,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运动的眼光看几何图形, 还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基本思想。

注重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更是把“基本思想”列入了数学课程总目标。因此对数学课程内容中基本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一个基本观点是, 数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应当是无数前人大师在数学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无数想法凝练出来的, 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不可能用几个诸如抽象、模型、推理这样的词汇全部概括出来。数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的基本思想是一个无尽的宝藏, 需要点点滴滴地开掘和积累。

参考文献

[1]郜舒竹.对旋转体体积的再认知[J].数学通报, 2005 (1) .

[2]Isaac Newton.The Method of Fluxions and Infinite Series[M].LONTON.Printed by Henry Woodfall.M.DCC.XXXVI.pxi.

[3]注释“:求积问题”在几何中泛指所有解决有关求长度、面积和体积的问题。

[4]郜舒竹.为教师的微积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6.

[5]艾思奇.大众哲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2版.

篇5:用发展的眼光看保险

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不一定生而美丽,但它终有一天会展现自身的宝贵价值。保险也是如此。虽然目前中国老百姓对保险仍然缺乏,必要的认同感,至今,中国老百姓对保险还是不太买账。

一位专家曾说,股市之所以更能吸引人,在于它上下起伏片刻不定的K线走势;而保险产品的保费功能相对固定,较易把握,因而不够刺激人们的理财神经。这只能算是一句调侃。从现实来看,中国人其实是非常需要商业保险的,因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只能满足部分的养老需求。有资料显示,’中等收入人群的养老金只能达到退休前工资的50%以下,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资金缺口很大。

据统计,如今在册的保险公司已达100多家。只是虽然2008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长很快,但从汶川大地震的理赔情况看,商业保险的贡献却非常有限,真正的保障仍然没有上去。在一切以投资收益为中心的市场状态下,保险公司不愿做保障,卖保险的没有保障,买保险的买不到合适的保障。我们应当相信,这一切都会逐步得到改变。 好在始终有一批富于远见的保险机构,一直在坚守保障的本分,努力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中国的保险市场。虽然,一些保险经纪人的不当营销,使保险一时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曾使整个保险业蒙冤。

篇6: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爱好:解数学题。曾多次参加全国数学问题有奖征答活动并获奖。

在前八期刊物中我们分专题探讨了如何化解函数、数列、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以及概率等内容中的所谓“难题”. 然而,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解题“高手”,无论面对代数题还是几何题,无论题目设计多么新颖,也无论条件怎样抽象繁杂,他们总能作出漂亮的解答.这说明善于解题的人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以外,必定还领悟了数学所特有的思考方法.

在这一期中,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个例题,并请不同的同学来解答,给出各自的解题思路.一来是检验同学们前八期“挑战”的成效,二来通过对比各人的思维过程并予以点评,从中说明什么才是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考方法,希望对提高大家的数学能力有所帮助.

例(2009年高考数学山东卷(文)第22题)如图1所示,设直线l与圆x2+y2=R2 (1

我们来看看四位同学各自的对策.

甲: 这个图形倒是很漂亮,切线刚好“贴着”圆和椭圆,至于AB的最大值嘛,这个怎么看得出来呢?又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用来计算……

点评: 甲缺乏解析几何的思想,跟没有学过数学的人“看到”的图形差不多!

乙: 这是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应当这样来求解:① 设直线方程l:y=kx+b;② 利用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半径R建立起k,b,R之间的一个关系式;③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利用Δ=0建立另一个关系式;④ 联立求解刚才的两个关系式,使得k,b均用R来表示,则直线方程可用R来表示;⑤ 分别联立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的方程,求出切点A,B的坐标(都用R表示);⑥ 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AB表示为R的函数:AB=f(R);⑦ 在1

点评: 乙已经具备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知道要设直线方程,也知道图形中的位置关系意味着量与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这是初步运用数学眼光所“看到”的. 像这样将位置关系“翻译”成数量关系,就可以转入计算,通过解方程把最后要用到的点的坐标都用R来表示,乙的思路应该也是大部分同学的解题思路. 但是一旦开始计算,你就会发现,解方程、应用距离公式等过程都相当烦琐,一不留神就会出错!

丙: (一开始也是像乙那样设想,但经过脑海中的“预演”否定了这种方案,开始考虑能否回避复杂计算)

“直线与圆相切”除了意味着两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外,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性质,就是如图2所示的OA⊥AB. 连接OB,可得到Rt△OAB,则AB2 =OB2-R2. 故要求解AB,不需要求出点A的坐标,只要求出OB2就可以了!

设切线l:y=kx+b,点B(m,n). 由直线与圆相切可得=R,即b2=R2(1+k2) (①). 将y=kx+b代入+y2=1,整理得(1+4k2)x2+8kbx+4b2-4=0 (②); ∵ 直线与椭圆相切, ∴ Δ=64k2b2-4(1+4k2)(4b2-4)=0,化简可得b2=1+4k2 (③). ∵ 直线与椭圆切于点B(m,n), ∴ m为方程②的两个相等实根,由韦达定理可得m2= (④). 联立①③可得k2=,b2=,将其代入④式得m2 =; ∵ B(m,n)在椭圆上, ∴ +n2=1, ∴ n2=1-=; ∴ AB2=OB2-R2=m2+n2-R2=5-R2+. 由均值不等式可知,当且仅当R2=,即R=时,(AB2)max=5-2=5-4=1,故R=时AB取到最大值1.

点评: 丙在发现利用原思路解题很困难的情况下,敢于尝试从另一角度看问题.他所“看到”的圆的切线并不是孤零零的切线,还有图形中“隐藏”着的一条半径!Rt△OAB的建立使得不需要计算点A的坐标就可得出AB的值,运算量一下子减少了!

丁: 基本认同丙的方案,但认为不需要设切线,只要设B(m,n)就够了,因为直线与椭圆相切于B(m,n)就意味着切线方程可写成+ny=1. 再根据直线和圆相切可得=R,结合+n2=1,立刻得到m2=,n2=. (后面的解法与丙相同)

点评: 丁所运用的“过椭圆+=1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为+=1”是一个经典的结论(这个结论在课后习题和参考书中都有出现,可以直接运用),它简洁准确地表达了“直线与椭圆切于点B”这个条件,避免了很大一部分计算,进一步缩短了解题进程,值得称道.

【小结】 (1) 观察图1,R的变化引起了公切线l及两个切点A,B的运动,长度AB也就随之变化. 特别是当R趋向1或2时,两切点趋于重合(见图3、图4),AB→0,因此AB必定经历了“0→最大值→0”的变化过程,这也正是命题老师要求我们求最大值的依据. 类似的问题,比如求弦长的最值等,同学们平时一定见过不少,为什么求解这道题时会感到困难呢?因为常见的弦长问题一般只涉及一条直线与一条曲线相交产生的弦,有现成公式可套用;而这道题却是求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不同的曲线相切时的公切线的长,这就是难点之所在.

(2) 为了突破上述难点,丙、丁两位同学考虑能否不计算每个点的坐标而间接得到AB. 他们发现把AB单纯看做圆的切线对解题更有利,因为“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这一性质的应用使得AB处在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之中,从而可以通过计算三角形的另外两边来间接计算AB. 而丁比丙更进一步,他还认识到椭圆的切线可以直接用切点坐标来表示,事实证明这一结论的运用对于解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题目信息的观察和认识不同,导致解题的效果相去甚远.有只看表象的,有“老老实实”根据题意“说一不二”的,也有敢于变通、能够变换角度审视问题的. 丙、丁两位同学看到的图形与甲、乙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能够带着思考去观察,看的是题目中有哪些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可供挖掘和利用,看出“此形即彼形”或“此形即彼数”,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数学的眼光”。

篇7: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

如果让非语文学科的老师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倘若对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合适吗?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语文教师就应是以专业的眼光看语文的。其实不然,有的语文教师并没有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思考、评判,其原因是一些语文教师还不具备专业的眼光。看来,语文教师有一个不断锤炼自己专业敏锐性的任务,提升专业水平永远是个过程。

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首先要把语文看作语文,而不是其他什么学科。叶圣陶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学科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育的肩膀上。”叶圣陶为语文教师确立了评判语文的专业标准。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上,仍是在内容上兜圈子,在“写什么”上下足功夫,而“怎么写”却常常是缺席的。歌德也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意义只给少数有心人得知,而形式永远是个谜。如不在“解谜”上着力,语文还是语文吗?看来,所谓的“专业的眼光”源自对语文实质及其独当之任的认识与把握。

不过,“专业的眼光”止于此又是不够的。语文是门学科,往专业领域讲,语文是课程的一种形态,应唤作语文课程。在课程世界里,语文只是一个“原子”,这个“原子”与那个“原子”是平等的,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语文也必须从其他“原子”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在如今的课程世界里,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单枪独斗。语文不能把自己当作“主科”。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联系性、渗透性,是我们用“专业的眼光”发现的。这一发现告诫我们,语文既要守卫自己的边界,完成独当之任,又要善于打开边界,向其他课程学习,构造课程共同体,为学生搭建发展的更宽更高的平台。

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目标走向课程标准,从教学走向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的专业不应该只是语文专业,还应该有更大的专业;语文教师不应只知道语文世界,还应知道语文世界外面有更大的世界。这更大的世界就是生活,更大的专业就是研究儿童的语文生活,研究儿童整个儿生活。没有超越的“专业的眼光”,语文世界定会显得逼仄、狭窄。

上一篇:公路建设依法依规和节约集约用地情况下一篇:职代会提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