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2024-08-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通用9篇)

篇1: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2、能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除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整理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复习

1、回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么进行简便计算的?进行简便算法时要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个别汇报

当一个两位数可以分解为两个一位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位数除法改为除数是一位数的连除式题。

要注意:不是所以的题目都可以这样的,有些题目这样并不能很简便,做时要灵活运用。

篇2: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及相应的除法;比较熟练地笔算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乘、除法口算,再让学生做P108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教师可提出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把时间控制在3分内.

做完的错误较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补充练习.

二、复习笔算

1.做第108页的`第1题.

教师先把三道乘法题写在黑板上,请三名同学到前面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特别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法则.对被乘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要特别强调.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计算可以用简便方法.

做完乘法之后,再出示三道除法题.可以采取与乘法类似的方法,对笔算除法进行复习.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和验算.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教师控制时间6分.可以指明哪道题需要验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先审题,再列式计算.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篇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教学建议

一、找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四则计算的知识与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做计算题时错误率较高,教师通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造成的,其实是学生对概念、计算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的反映。所以,在复习时,教师要着重抓住学生在计算时的易错点反复训练,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时对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计算容易出错,在试商和判断商是几位数时学生有一定困难;学生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容易忘记满十进一;由于概念不清,比较小数的大小判断错误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精选一些学生作业中常错的典型例子,让学生认真进行比较,在合作交流中弄清算理,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

二、找出模糊点,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本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正确辨认八个方向并进行方位的描述,以及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上认识模糊。因此,在复习“位置与方向”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方位知识的理解,采取小组合作制作“我家到学校”的位置示意图,并各自作出从家到学校怎样走的方位描述,组织在小组中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知识得到巩固,澄清了模糊的知识点,提高了判断能力。

在复习“面积”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区别,教师可提出: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一样,面积也一样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明确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学生在概括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交流,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偏差。讨论、合作交流使资源互补,在共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巩固。

三、抓住知识的发展点,加深对统计意义、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的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继续学习的发展点,把学生分成小组,对身边的事物(如课外活动,出勤,考试成绩等)进行调查统计,制作统计图,并将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然后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复习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方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找出知识创新点,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复习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因为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制约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会磨灭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出题考自己。对学生来说,要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轮廊清晰且能认识不同题型的特点与联系,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进一步整理与复习的能力。通过学生编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说出不同的计算思路及其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不仅使学生形成了灵活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复习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为老师只有教给学生思考和梳理的方法,学生才可能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针对性强的单项练习,也要选择综合性强的练习,使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红河州教科所

篇5: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民智小学:陈莹

第一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得数,能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2.通过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乘法运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复习过程:

一、回顾引新 l.回顾内容。

谈话:小朋友,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学期数学内容的学习,大部分小朋友都学得不错。学期也快结束了,今天起我们就要复习这学期的学习内容了。

引导: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学期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能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有困难的也可以看一看数学课本。

交流:能把这学期学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还记得吗?

引导:回顾这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比如哪些内容怎样学习的,你最喜欢哪些内容,哪些内容你觉得还存在一些问题或不懂的地方?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再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交流:哪位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指名说一说)2.引入课题。

揭题:一个学期过得很快,学习了这么多内容,今天复习什么呢?我们就先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交流得数并呈现。结合交流选择2~3道要求学生说说算法,有错的自己改正。

比较: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第二组题的口算过程相同在哪里?有没有不同的地方?第三组题的得数为什么不同,你认为口算要注意什么?(看清乘数)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指出: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用0前面的数乘,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几个O;两位数乘一位数,先算几十乘几,再算几乘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合起来。要注意个位相乘的满几十时要加几十或几十几。

2.做期末复习第2题。用4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注意统计全对的人数和错1~2题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训练。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看一看黑板上的笔算,第一组前两题是怎样算的?(检查计算过程)第三题为什么这样列竖式?

第二组题算得对不对?

比较:这里每组三道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请你比一比三道题笔算的过程,对于笔算方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呈现板书: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O;如果乘数末尾有0,可以列竖式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相同个数的0,这样比较方便。2.先估算,再笔算。出示:48×6

42×6(l)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指出:两位数乘几的估算,可以看两位数接近几十,就按几十乘几的口算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检查:笔算得数和估计的差不多吗?看看笔算对不对。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估计,再估一估,把每个年级估计的结果写在表格的下面。交流:安排哪个年级比较合适?你是怎样估计的?

指出:把两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估计,可以看出二年级不满200人,一年级和三年级实际人数都比200多,所以安排二年级去是合适的。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复习

复习目标

l.进一步掌握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

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能正确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并掌握除法的验算。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3.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复习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乘法计算,有了许多收获。今天我们复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到要复习除法里的哪些知识呢?说说看。

小朋友都想到了要复习除法口算、笔算、验算等知识,那今天通过除法计算的复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除法的口算、笔算,正确算出除法的商,归纳除法口算、笔算方法,并且能验算除法,提高除法计算能力。

二、复习口算 l.做期末复习第8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交流得数并呈现,有错的自己改正。

比较:第一组是怎样的口算,口算方法是怎样的?第二组题是怎样算的?(400÷5是怎样算的,要注意什么?)

第三组题的口算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你能联系这里的三组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指出:整

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几,只要先按表内除法用口诀直接算,再看被除数末尾剩下几个0没有算,就在末尾添几个0;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算十位上得几十,再用余下的数除以一位数得几,然后用几十加几得几十几。2.做期末复习第9题。用4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注意统计全对的人数和错1~2题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训练。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10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l)让学生独立笔算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检查比较:仔细观察黑板上的笔算,这三道题都是先算哪一位,再算哪一位?为什么商个位上的数不一样?

上面两道个位上也能商0吗?为什么?

指出:这三道题笔算都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不够商1时就商0。每次的余数要比除数小。(呈现板书: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第二、三组题,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小朋友自己先看看这里第二组题算得对不对,有错的请指出来错在哪里。(及时板书订

正)

比较:比一比,这三道题都是按怎样的顺序除的?为什么第三小题商是两位数?(学生交流后,呈现板书:从高位除起,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第三组后两题的商都有0。检查一下,每题是在什么时候商0的?(检查计算过程,呈现板书:不够商1就商0)

小结:你能联系三道题的笔算过程,说说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吗?

指出: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从高位起按顺序算,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2.说说下列各题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再笔算并且验算。出示:156÷4

621÷3(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十多。(板书:30多200多)提问:你是怎样估计的?

指出:除法估计可以看最高位或前两位上的商,估计出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十多。(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在估计的范围里。

让学生笔算、验算。(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笔算得数和估计的差不多吗?验算的积和被除数比较,这里的商是不是都正确?

提问:除法的商可以怎样验算?

指出:除法的商可以用乘法验算,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3)下面的被除数各是多少?

()÷7=12

()÷9=30……8 学生计算,交流方法和结果。

提问:你能说说除法里除数、商和被除数之间的关系吗? 3.做期末复习第12题。学生自己读题,交流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这里三道题各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为什么前两题都用除法算?第三题为什么要用乘法?

指出:根据倍的含义,求篮球和足球的个数各是排球的几倍,就是求篮球的个数和足球的个数里面各有几个8,要用除法算。所以像这样已知两个数量,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用除法算。羽毛球的个数是篮球的3倍,羽毛球的个数就有3个16,要用乘法算。所以像这样已知一个数量,要求它的几倍是多少,就是算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算。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怎样?(板书算式)

提问:最多能穿多少串,你是怎样想的?(余下的1个不够再穿一串)

如果全部穿在小棒上,至少要多少根小棒呢?为什么要25根?(余下的1个也要串1根)指出:我们要根据问题这样想:因为余下的个数不够再穿1串,所以商是几就最多穿几串;全部穿上要多少根小棒,那余下的穿起来也要1根,所以比商要多1根,是25根。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课时 图形与几何知识复习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周长含义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测量边长,计算平面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能正确判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

2.体会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联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说明的活动中,培养简单的演绎推理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充分体验,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在运用知识、方法的过程中增强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复习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复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l.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已经复习了这学期学习的乘法和除法。除了乘除计算,我们这学期还学习了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方式的知识。小朋友回顾一下,这学

期学习过这方面哪些内容?如果不太清楚,可以在课本上看一看,再和大家交流。交流:关于平面图形和物体运动学过哪些内容? 2.引入复习。

谈话:大家都已经清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计算,还有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知识,今天就复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复习时,小朋友要积极回顾、整理和思考,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周长;还要更清楚地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周长

1.整理图形特征。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怎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怎样的图形是正方形呢?请小朋友回忆一下,画出图形并按图形整理出它们的特征,填写在你的表格里。(出示事先给学生准备的表格)

交流:你能根据整理的表格和大家说说你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吗?(指名学生展示整理的表格,介绍整理的结果)

指出:(指表里图形)经过整理,大家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的4个角都是

直角;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4条边都相等。2.整理周长概念并计算。

提问:除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还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什么内容?

观察期末复习第15题的图形,先说说什么是周长,再指一指每个图形的周长。(指名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再指一指哪里表示的是周长)

追问:要算这些图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这些图形的什么?

指出: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呈现板书:周长——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根据周长的含义,你能先量一量,再计算周长吗?

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指名三人板演,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交流:测量出每个图形边的长度各是多少?

黑板上算得对不对?(检查周长计算)

提问:每个图形怎样算可以简便一些?

指出:计算图形的周长,可以根据边长的特点,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

比如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可以用一条边长乘2再加第三边;六边形的六条边相等,只要用边长乘6就能很方便地算出周长。3.求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提问:长方形周长怎样算比较方便?正方形呢?

(板书:算出长加宽的和,再乘2=长方形周长边长×4=正方形周长)4.口算下列各题,说说是怎样想的。

(1)-块正方形的手帕周长是80厘米,它的边长是()。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厘米,周长是()厘米。

三、复习近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引导回顾。

(l)引导: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我们还要复习近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想一想,平移、旋转各是怎样的运动,它们有什么不同,能用你的方式告诉大家吗?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并说明各自特点。

归纳:教师用手势表示并说明平移是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物体不能转动方向;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板书:平移——沿着直线运动 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2)引导:那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的呢?你能举出轴对称的例子吗?(学生交流)

指出:一个图形如果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它就是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2.做期末复习第17、18题。

要求学生做第17题和第18题,其中第18题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的打“√”,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打“×”。

交流:第17题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第18题哪些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怎样看出来的?哪些不能看作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追问: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依据是什么?

四、拓展提高 1.思考交流。

(1)能摆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引导:如果给你14根1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摆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呢?同桌合作,讨论可以怎样想,能有多少种不同摆法。如果有困难,可以试着画画图,想一想。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摆法?(指名回答,引导思考方法,有序列举、整理)

说明:用14根1厘米长的小棒摆成长方形,它的周长就是14厘米,长加宽的和是7厘米,这样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有序地摆出有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2.解答下面问题。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长8厘米,宽5厘米。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引导学生用事先准备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思考怎样算,计算出剩下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结合折纸理解方法:可以先求剩下长方形的宽,再算周长)

启发:有没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呢?用纸折折、想想看,看谁有聪明的办法。[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折出剩下的长方形,看长和宽的和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现在你知道剩下的长方形周长怎样算比较方便了吗?自己列出算式计算。(原来长方形的长×2)

五、总结、作业 1.复习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新的收获?

第四课时 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复习目标

l.进一步感受单位质量千克和克,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能用分数表示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数大小,能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进一步体验物体质量,能说明相应分数的含义,深化对简单分数的认识;体会发现简单规律的思维过程,发展探究能力。复习重难点

千克、克的认识和分数含义。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小朋友要进一步掌握千克、克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单位;要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二、复习千克和克

l.回顾千克和克。

引导:大家来回忆一下计量物体轻重所用的单位,还记得是哪些吗?小朋友一起说一说,我们学习过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有——(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克)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物体的重大约是1千克吗?1克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指出:千克是比克大许多的计量单位,超市的2袋食盐是1千克,15个鸡蛋大约1千克;而像1枚2分硬币重大约是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

2.估计体验。

你知道下面物体的重大约是多少吗?自己估一估、说一说。(l)1个鸡蛋;

(2)30个鸡蛋;

(3)小朋友装了书的书包;

(4)1个乒乓球。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校正。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大约重多少千克或多少克吗?(学生联系实际自己举例)

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感受?

说明:小朋友举出了许多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例子,感受千克比较重,克很轻。有时候我们可以看一看,根据平时的经验知道要用什么单位;有时候可以掂一掂,感受有多重,知道要用什么单位。

3.做期末复习第1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

追问:一袋水果为什么要填成大约重3千克?一盒饼干重为什么填成 500克?

指出:我们一般可以联系平时的经验,根据对物体有多重的感受来使用单位名称,比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克作单位。根据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千克和克进行换算。

4.做期末复习第20题。

呈现第20题,让学生填空。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指出:单位间的换算可以根据单位间的进率来推算,几千克就是几个1000克,反过来几个1000克就是几千克。比如3千克就是3个1000克,是3000克;9000克里有9个1000克,是9千克。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做期末复习第22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相应的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后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27

你能结合图形说说这几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提问:1/4里有几个四分之一?2/3和2/5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呢?

指出: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2.下面图里的阴影部分表示4/7的是哪个? 学生判断、选择。

提问:为什么第二个图中阴影部分表示4/7?另两个图中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3.口答。

(l)5/9里有5个()/();

(2)7/10里有()个1/();

(3)4个1/5是()/()。

4.做期末复习第23题。

出示题里的表格。

让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依次对折,在表格里填写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 的份数,在表格下面写出每份占纸的几分之几。

交流: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的是多少份,每份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表格上呈现结果)

引导: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次折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从表格里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和对折的次数间有怎样的关系?每次对折后得到的几分之一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我们通过对折、记录和观察比较,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对折一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原来的2倍;对折几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就是几个2连乘的积。比如对折3次,3个2连乘得8,这张纸就平均分成8份;对折4次,4个2连乘得16,这张纸就平均分成了16份。对折的次数越多,平均分成的份数也越多,得到的几分之一就越小。

5.比较分数大小。(1)在O里填写“>”或“<”。

(2)下面分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5

1/6 1/5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板书呈现。

提问:能说说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指出:分子都是1,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板书:分子是1,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6.分数加、减法。

让学生写出每题的得数,并交流、呈现。

提问:你知道分母相同的分数是怎样加和减的吗?

指出: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7.口答期末复习第24题。

学生读题。教师说明大长方形表示一块布,让学生用不同颜色分别表示做上衣、裤子的布,并交流。提问:上衣的布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从图上看,上衣、裤子一共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上衣比裤子多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作业

1.总结。

引导: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认识?能说说对分数知识有哪些认识吗? 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

第五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

复习目标

1.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复习重难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这学期还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记得是什么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这节课就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我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一步熟悉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小朋友要能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策略

l.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1)果园仓库里原来存放了200箱苹果,又运来8车,每车75箱。

(2)林场要栽800棵树,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个苗圃里。

让学生分别根据每题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板书每题的两个 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的问题是怎样根据条件想的吗?(指名几人说明思考过程)

第(2)题的问题又是怎样根据条件提出来的呢?(指名几人说明)

2.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一下刚才提问题的思考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从条件想起,要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接“从条件想起”板书:

找有联系的条件

提出可以求的问题)这就是从条件想起的

策略。比较这里每题的两个问题,关键是提出先解决的那个问题。解决了先求什么,才能接着求第二个问题。

三、应用策略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引导: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同桌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几人说思路)

追问:你听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说一说,根据《成语故事》有42本和《寓言故事》比《成语故事》多18本,可以求——(《寓言故事》有多少本),再根据求出的《寓言故事》本数和《童话故事》的本数是《寓言故事》的3倍,就能求出——(《童话故事》有多少本)。

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追问:第一步求的什么?第二步呢?关键是什么?

指出:我们根据条件想,可以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一步一步地求出结果。其中关键是想到先求什么。

2.做期末复习第26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独立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这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是怎样想到的?(指名几人说一说思路)

3.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

让学生读题并说说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写什么内容。

请小朋友想一想,表格里每个年级展出的作品有多少幅可以怎样想,自己思考并填出结果。

交流:二、三、四年级展出作品各有多少幅?(呈现结果)

这三个年级的作品数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说明 根据条件填写的思考方法)

指出:二年级直接填写条件,根据三年级的条件,可以求出三年级有多少幅;再根据四年级的条件,又可以求出四年级作品有多少。

4.完成思考题。

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同桌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这道题怎样解决,要先算什么,再算出一共跑了多少米,然后自己解答。

交流:哪位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板书算式)能说说这里每一步是怎样想到的吗?

整理:根据从第1棵跑到第200棵,可以知道跑过比200少1个间隔距离,然后根据每相邻两棵间距离是5米,就能求出一共跑了多少米。

追问:列出的算式中,关键的是哪一步?

让学生有错的订正,没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四、总结评价

1.总结全课。

引导: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吗?

2.学期评价。

引导:小朋友,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学期的数学内容,今天也全部完成了这学期内容的复习。请回顾一下你在这学期的学习情况,和同桌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哪些学得比较好,哪些还学得不够好。

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很满意就用5个星表示,你觉得自己能得几个星,就给几个星涂上颜色。(学生涂色)

篇6: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

6、千米和吨。

7、分数的初步认识。

8、可能性。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重点难点:

1、连续进位的加减法和连续退位的加减法。

2、培养并使学生会解决问题。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 前置小研究:

1、万以内的加减法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结果。

二、检查前置,整理复习

三、基本复习1.120页第一题。1)学生先估计再计算。2)出示黑板上的题,错在哪里。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3)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4)如何进行计算? 2.课本第112页第5题。3.课本第111页第4题。

4.学校回收废电池,三年级四个班共回收废电池38节,平均每个班回收几节?还剩几节?(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5.课本第109页第1题。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大家要注意在做加减法列竖式时,数位要对齐。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板书设计

总复习(1)

万以内的、加减法:

1、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4、验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掌握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乘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周长的意义,能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 具:口算卡片,投影片 前置小研究: 多位数乘一位数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口算、估算、笔算(包括中间或末尾有0的)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得数。

二、基本练习

1、课本112页第7题。学生估算后连线。计算后验证。

我的提醒: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2、课本第112页6题。

3、一个书包45元,买两个书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4、三年二班组织羽毛球比赛,每副羽毛球30元,买6副,一共需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教材112页练习二十四第8、9题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时大家要养成估算的好习惯。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口算乘法

A.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前置小研究:四边形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二、检查前置: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教材1页第7题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3)学生口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8、完成113页第11题。

三、巩固实践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四、作业:教材110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小结 板书设计:

四边形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算。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长度、质量单位及进率,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加强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钟表

前置小研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前置: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③单位换算

3千米=()米 2分米=()厘米 8000米=()千米 40毫米=()厘米 5000千克=()吨 2小时=()分 4吨=()千克 7分=()秒

4、运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体重是15()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②计算:3千米-200米=()米 7000千克+5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③教材111页第1题 ④教材111页第2题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

五、作业:

1、列式计算

(1)5吨比3000千克多多少吨?(2)2千米比3000米少多少千米?(3)1时与90分相差多少分?

2、早晨8点到中午11点30分,经过()时()分。

3、一辆小货车的载重量是500千克,10辆这样的小货车共能装货多少吨?

4、教材125页练习二十六第8题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

出来呢? 板书设计:

时—60→分—60→秒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吨—1000→千克—1000→克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理解含义,并能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用分数与他人交流,并能对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分数发表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能应用分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片,小彩笔 前置小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我的知识整理: 我的提醒: 教学过程:

一、前置: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板书: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286

1010①101 1 1 10 7 ②131③8 8 16

1、加减法281144+4= 10-10= 5+5= 81328251-10= 8+8+8= 9-9-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10页第3题

1)指导第3题: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八分之四,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第13题: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①(见课件)②完成113页填空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

得最快?

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篇7: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复习总建议:

1. 抓住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和练习;

2.抓住学生的易错点重点练习;

3.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考点】小数的初步认识

【典型例题】

1.

2.写一写。(看图用小数表示下面的阴影部分)

3. 用小数表示下面物品的价钱或长度。

(    )  (    )  (    )  (    )

4. 在    里填上>、<或=。

7.9元    8.7元    0.25元    0.3元

8.00元    8元9角    0.8米    1.7米

1.32米    1.23米  4.05分米    5.04分米

8.0元    8.00元      0.09米    00.7米

5.一本《童话》比一本《故事大王》贵多少元?

6.明明想买这两种元具,他只有30元,够吗?

18.5元    9.8元

【考点】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复习建议:

1、注意过程,明确算理。

2、注意估算。

【笔算部分】

建议:正确掌握笔算法则是笔算的基础;良好笔算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正确率的关键。教师在笔算练习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良好计算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和督促,并且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如:书写必须要工整、横线用尺子、数字搬家要检查。每天练习2--3道,要求一气呵成,不出错误。

【估算部分】

建议:

1、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渗透解题的技巧。例如:估一估:350÷9的商 (     )的范围。

2、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如:买东西够不够等。

1.估算。

125÷2≈             375÷5≈

194÷6≈             410÷7≈

251÷5≈             998÷5≈

2.估一估,填一填。

13×11   21×19   32×28

38×11   45×18 17×11

79×5   15×15 88×12

积接近400         积接近900

3.小明上学每分钟走78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19分钟。他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4.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34×56=      218÷2       456÷5

特别注意:有余数的问题及验算。

【解决问题----考点】

1.这栋公寓一共能住多少户人家?

2学校操场是长100米,宽60米的长方形。如果做操时每名同学占地2平方米,那么这个操场可以站多少名同学?

年、月、日

【考点】平年、闰年、24小时计时法、大月小月。

1.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是(                      )。

2.刘老师早上7:30到校,下午3:10离校,刘老师一天在校时间是(           ).

3.一节课是40分钟,第二节课从9:20开始上课,到(    )下课;休息10钟后,第三节课从(    )开始上课。

4.从上午9时到下午3时,经过了(    )时。

5.根据“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改写的方法,填好下表。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6时

12时

16时

晚上10时

6.一辆汽车上午10时从广州出发,下午3时到达汕头,共行驶了4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考点】面积和周长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 一栋楼房高21(       )。

(2) 手帕的面积是4(        )。

(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6米,它的周长是30(    ),面积(      )。

2.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公顷=(    )平方米

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500公顷=(    )平方千米

3.量一量、算一算。算出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复习建议】1.理解面积的含义,注意和周长对比。

2.单位换算。

3.注意综合实际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4.注意反过来思考。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0平方米,它的长是6米,宽是(     )米;周长是(         )米。

5.画图和测量。

如:请在下面方格纸中画一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每小格的边长表示1cm)(2分)

【考点】位置与方向   统计

【求平均数】

1.同学们1分钟投篮进球个数统计图

(1)(    )进球个数最多,(    )进球个数

(1)他们五人平均每人投进(    )个球。

2.冬子参加游乐场的打靶游戏,第一次打中8环,第二次打中9环,第三与第四次共打了15环。他平均每次打中几环?

3. 小明从学校出发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80米。(1)小明家xkb1.com

在学校(   )方向;

(2)如果向东走,

小明现在在少年宫的东面

还是西面?

(3)如果向北走,大概走到哪个位置?

在图中用“。”表示出来。

【复习方法和策略】

1、以知识块为单位,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与复习。查漏补缺,调查为先。查漏补缺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2、设计题组时要注意把握各知识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双基训练为主,狠抓常规考点、常规考试题型的训练,适度设计拓展练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提供足够的题组训练时间,精讲多练,加大堂上辅导力度,通过教师的帮扶,小组的互助学习,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解决力所能及的练习,学困生能解决基础题,大部分学生能解决中难题,实现在各自的基础上有进步这一目标;此外,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分层导学”上做文章,切忌“一刀切”

4、注意加大习题评讲的针对性(学生易错、易混或常规考点题型)和深刻性(对重点知识进行题型变式训练),提高每节复习课的实效;

5、继续加大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复习课的课型】

篇8: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

一、把握学生基础,合理规划复习

小学数学复习的展开并不是随意进行的,教师需要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之前做好周密的规划,以保障复习工作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并能够在预定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复习项目。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把握学生基础。复习主要是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的,因此如果复习规划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就很难保障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教师需要对本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掌握,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数学复习的一些想法。

其次,针对学生差异制订个性规划。经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发现班级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采取统一的复习方式很容易造成复习质量的下降。因此, 教师可以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主要以学习基础为划分标准,并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制订出适宜其复习的教学方案,让班级内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例如,在复习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在统一授课后,可以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习题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对其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 并且对这部分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细致的解答。

二、紧贴教材内容,突出复习重点

教材是数学教学展开的基础,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教材,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紧贴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复习。首先,教师应将教材中所有知识进行整合,在一轮复习中带领学生按章逐节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到的目的是迅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其次,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将所有知识串联在一起,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数学知识点众多并且十分细碎,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突出重点内容,让学生把握住复习的主干,以减少学生复习的难度。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复习的过程中,会将教材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知识树、结构图等方式,将复习脉络理顺, 并用重点符号或者差异色彩标明重点内容,以方便学生自己进行回顾和记忆。

三、注重习题选择,强化技巧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以题海战术为主,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试卷,并反复向学生进行习题的讲解。实践证明,这种复习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不利于学生复习质量的提升,还会因为题量过多,反复讲解过于枯燥等,造成学生对数学复习的厌烦心理。所以数学教师应对这种题海战术进行摒弃,重新对习题复习进行规划。

首先,教师要注重习题的选择,着重选取类型题、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其次,教师要控制学生做题的数量,不要盲目追求做题的数量,而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并且教师在课堂进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也应增加一些创新元素,活化课堂授课氛围,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进行习题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习题的互评,以及组内的讨论等等。

最后,教师要在数学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数学解题技巧,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地形成解题思路,高效地完成习题的解答。

例如,在进行选择题作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应用排除法进行答案的选择。或者将一些较为有用的计算规律教授给学生,如奇数与奇数相加减结果仍为奇数,偶数与偶数相加减结果仍为偶数,奇数与偶数相加减结果为奇数等。

篇9: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

我们都知道,小学六年级是小学的毕业阶段。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在这个阶段,既要回顾总结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也要为学生进入初中的数学学习做好相关的衔接教学。而这些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是通过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这个教学环节来完成。那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如何开展呢?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系统梳理小学数学知识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应用计算逐渐向学生传授。由此可知数学具有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由于六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最高阶段,因而小学六年级总复习涉及小学数学的各年级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一次性掌握所有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也是一个需要反复吸收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进行归纳和总结。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既是一个回顾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数学能力的过程。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零碎的、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和概括,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一些数学规律,了解到一些解题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举例而言,教师在总复习的过程中讲授分数应用题,要透过一题而总结一类应用题的解法。一道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有关分数的数学知识,又可以教会学生寻找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数学方法的内容,让学生对数学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比如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或者可以使用比较教学法、思维导图法,这些方法都很实用。

二、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题海战术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渗透,题海战术基本上已经被抛弃。实际上,对于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对题目的练习。数学学科非常灵活,千变万化,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很多种的考察方法。因此,虽然现在反对题海战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数学,可以少做数学练习。只不过,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做数学练习,而是优化数学练习,加强典型问题的练习。

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准备,因为不是任何一个题目都可以成为典型问题的。为此,进行典型问题的练习,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其一,进行选题。选题是首要步骤,不可随意。一般而言,典型问题要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在考察某个数学知识点方面具有代表性;另一个是相对综合,可以将几个知识点加以串联。其二,筛选易错题。易错题的特征是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普遍出错,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里有学生的盲点,所以这类问题也属于典型问题。让学生解决易错题的有效方法是对错题进行反复训练,直到学生彻底消除知识盲点为之。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测验中加入这些易错题,以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点。其三,挑选灵活多变题。灵活多变题的特征是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在这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带领学生抽丝剥茧,找出这些问题的真面目。典型例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温习,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典型题目集。

三、运用分层教学模式

经过六年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方面呈现出差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尤其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学生们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因此,以往在日常教学中采取的统一授课模式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面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

当然分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的环节中,应当针对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差异,布置适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任务。对于那些基础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稍有挑战性的数学题以拓展他们学习数学的思维。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应该重点抓住对他们的知识性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对于那些后进生而言,不仅要在知识上进行补课,也要在思想上对其进行补课。要时常督促这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也要开化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对学生数学的兴趣,长此以往,可以不断提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己。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对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重要环节。教师一旦抓住了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以上三个策略能够使得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卫国.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上一篇:小班化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下一篇:2015关于54青年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