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2024-09-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精选6篇)

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体系概览

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体系概览 作者 蔡英杰

引子:反垄断执法与管理部门

中国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均在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协调下开展工作。具体分工为:

商务部下设反垄断局负责经营者集中的审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设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主要负责除价格垄断行为之外的(即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执法工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价格监督检查司主要负责“价格垄断”的审查。

为了便于广大朋友查找反垄断法律法规,现将近期总结汇总的我国反垄断和凡不正当竞争的立法文件汇编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1.法律

《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八号,【颁布日期】2007.08.30,【实施日期】2008.08.01 2.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9号,2008.08.03颁布并实施 3.部门规章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6年第10号,【颁布日期】 2006.08.08,【实施日期】2006.09.08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2009.05.24颁布 并实施

《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11号,【颁布日期】2009.11.21,【实施日期】

2010.01.01

《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09年第11号,【颁布时间】2009.11.21,【实施日期】 2010.01.01

《金融业经营者集中申报营业额计算办法》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9年第10号,【颁布日期】2009.07.15,【实施日期】2009.08.15

《关于实施经营者集中资产或业务剥离的暂行规定》商务部公告2010年第41号,2010.07.05颁布并实施 4.尚未生效的征求意见稿

《关于对未依法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商务部 2009.01.19

《关于对未达申报标准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证据收集的暂行办法(草案)》商务部 2009.01.19

《关于对未达申报标准涉嫌垄断的经营者集中调查处理的暂行办法(草案)》商务部 2009.02.06

《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发改委 2009.08.12 5.商务部操作性指南及意见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办事指南》2009.01.05版

《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办事指南》2010.03.11版

《商务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流程图》2009.01.01版

《商务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流程图》2010.03.03版

《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的指导意见》2009.01.05颁布并实施

《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文件资料的指导意见》2009.01.05颁布并实施

《商务部反垄断局负责受理的涉嫌垄断行为的举报范围》2008.11.03

《商务部反垄断局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和<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的解读》2010.01.15 6.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8]第95号(附条件批准英博收购AB公司深觉决定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2号(商务部关于禁止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审查决定 2 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28号)(日本三菱丽阳公司/璐彩特国际公司审查决定的公告)》

《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76号 关于附条件批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收购德尔福公司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商务部公告2009年第77号 关于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收购惠氏公司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第82号公告(关于附条件批准松下公司收购三洋公司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2010年]第53号关于附条件批准诺华股份公司收购爱尔康公司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

6.工商总局文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 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颁布时间】2009.06.05,【实施时间】2009.07.01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颁布时间】2009.06.05,【实施时间】2009.07.01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与反垄断执法机构

(一)2008.09.23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与反垄断执法机构

(二)2008.09.23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10.05.25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10.05.25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征求意见稿)2010.05.25 7.相关部门答记者问稿

商务部反垄断局负责人就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2008.11.18

国家工商总局竞争执法局负责人就《反垄断法》两个配套规章出台答记者问 2009.06.08

国务院法制办就《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答记者问 2008.08.04 8.反垄断及凡不正当竞争的其他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二号,【颁布日期】1997.12.29,【实施日期】1998.05.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号,【颁布日期】1993.09.02,【实施日期】1993.1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颁布日期】1999.08.30,【实施日期】2000.01.01

《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局令第19号,【颁布日期】1993.12.24,【实施日期】1993.12.2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7】2号 【颁布日期】2007.01.12【实施日期】2007.02.0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违法所得计算方法问题的通知》 工商公字【1994】第175号,【颁布日期】1994.06.29,【实施日期】1994.06.29

《医药行业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若干规定》 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日期】1993.10.04,【实施日期】1993.12.01

《关于反对律师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37号,颁布日期】1995.02.20,【实施日期】1995.02.20

《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33号,【颁布日期】1995.07.06,【实施日期】1995.07.06

《关于颁布《制止存款业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则》的联合通知》 银发【1996】66号,【颁布日期】1996.02.14,【实施日期】1996.02.14

《关于营利性保龄球场馆举办高额奖励活动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6】第386号,【颁布日期】1996.12.04,【实施日期】1996.12.0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医院给付医生CT“介绍费”等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7】第257号,【颁布日期】1997.10.28,【实施日期】1997.10.28 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有线电视台在提供电视节目服务中进行有奖竞猜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8】第55号,【颁布日期】1998.04.02,【实施日期】1998.04.02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建材局发布《关于制止低价倾销平板玻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计价管【1998】1094号,【颁布日期】1998.06.15,【实施日期】1998.07.0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抽奖式有奖销售认定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应用解释权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8】143号,【颁布日期】1998.07.14,【实施日期】1998.07.14 国家计委、国家冶金局关于发布《关于制止低价倾销钢材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计价格【1998】1777号,【颁布日期】1998.09.18,【实施日期】1998.10.0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保险公司不正当竞争行为管辖权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1999】第80号,【颁布日期】1999.04.05,【实施日期】1999.04.05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有奖促销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认定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1999】第79号,【颁布日期】1999.04.05,【实施日期】1999.04.05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在玻璃碎险理赔中指定使用福耀玻璃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176号,【颁布日期】1999.06.30,【实施日期】1999.06.30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电信局对不从该局购买手机入网者多收入网费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190号,【颁布日期】1999.07.27,【实施日期】1999.07.2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查处邮政企业强制他人接受其邮政储蓄服务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276号,【颁布日期】1999.10.26,【实施日期】1999.10.26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滥收费用行为的构成及违法所得起算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310号,【颁布日期】1999.11.29,【实施日期】1999.11.29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三十条“质次价高”、“滥收费用”及“违法所得”认定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313号,【颁布日期】1999.12.01,【实施日期】1999.12.0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否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主体问题的答复 工商法字 5

【2001】第248号,【颁布日期】2001.09.05,【实施日期】2001.09.05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明确保险机构不正当竞争行为执法主体的复函》 保监函【2003】744号,【颁布日期】2003.06.11,【实施日期】2003.06.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能否依法查处航空公司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2005】第134号,【颁布日期】2005.09.09,【实施日期】2005.09.09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所列举的行为之外的虚假表示行为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2007】220号,【颁布日期】2007.10.17,【实施日期】2007.10.17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有关规定如何适用问题的答复 行复字【2007】6号,2007.06.12颁布并实施

《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垄断市场和肢解发包工程的通知》 建建[1996]240号,1996.04.12颁布并实施

《关于禁止串通招标投标行为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82号,【颁布日期】1998.01.16,【实施日期】1998.01.06

《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号,【颁布日期】2003.06.18,【实施日期】2003.11.0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对烟草公司依据卷烟零售协会文件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2003】第80号,【颁布日期】2003.06.18,【实施日期】2003.06.18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电力局在农网改造中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及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滥收费用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2002】第287号,【颁布日期】2002.12.31,【实施日期】2002.12.3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火车站限制竞争行为行政处罚当事人认定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2001】第179号,【颁布日期】2001.07.11,【实施日期】2001.07.11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石油公司、石化公司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2000】第134号,【颁布日期】2000.06.25,【实施日期】2000.06.25 6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双鸭山矿务局供电总公司在从事转供电业务中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2001】第144号,【颁布日期】2001.06.05,【实施日期】2001.06.05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铁路运输部门强制为托运人提供保价运输服务是否排挤保险公司货物运输保险公平竞争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2000】第96号,【颁布日期】2000.05.17,【实施日期】2000.05.1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铁路运输部门限定用户接受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铁路运输延伸服务是否构成限制竞争行为及行为主体认定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9】第278号,【颁布日期】1999.10.26,【实施日期】1999.10.26

《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局令第20号,【颁布日期】1993.12.24,【实施日期】1993.12.24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有线电视台在提供电视节目服务中进行有奖竞猜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8】第55号,【颁布日期】1998.04.02,【实施日期】1998.04.02

《关于营利性保龄球场馆举办高额奖励活动是否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问题的答复》 工商公字【1996】第386号,【颁布日期】1996.12.04,【实施日期】1996.12.04

《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局令第20号,【颁布日期】

篇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垄断协议

第三章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四章 经营者集中

第五章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第六章 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八章 附则

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第八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第九条 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

(二)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

(三)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

第一章 总则

(四)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的组成和工作规则由国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务院规定。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第十条 国务院规定的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以下统称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反垄断执法工作。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相应的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负责有关反垄断执法工作。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第十一条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第十二条 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的经营者集中。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四条 国家制定和实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相适应的竞争规则,完善宏观调控,健全统一、开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第五条 经营者可以通过公平竞争、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第二章 垄断协议

第六条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第十三条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列垄断协议:第七条 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

(一)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二)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三)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

(四)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新技术、新产品;步。

(五)联合抵制交易;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本法所称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

(五)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第十四条 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下列

(六)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垄断协议: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一)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七)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

(二)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三)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十五条 经营者能够证明所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

(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

本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第十八条 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应当依据下列因素:

(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一)该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以及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相关市场的竞争状况;

(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

(二)该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经营者竞争力的;市场的能力;

(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

(三)该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等社会公共利益的;

(四)其他经营者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

(五)因经济不景气,为缓解销售量严重下降程度;或者生产明显过剩的;

(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

(六)为保障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中的正

(六)与认定该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有关的其当利益的;他因素。

(七)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第一项至第五项情形,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经营者还应当证明所达成的协议不会严重限制相关市场的竞争,并且能够使消费者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第十六条 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本章禁止的垄断行为。

第三章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第十七条 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经营者市场份额不足十分之一的,不应当推定该经

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一)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有证据证的低价购买商品;明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应当认定其具有市场

(二)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支配地位。商品;

(三)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第四章 经营者集中交易;第二十条 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

(一)经营者合并;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实施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进一步审查的,应当自决定之日起九十日内审查完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毕,作出是否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并书面通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经营者。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应当说明理响。由。审查期间,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经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书面通知经营者,可以延长前款规定的审查期限,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二)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

(一)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进一步核实的;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

(三)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二)参与集中的每个经营者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被同一个未参与集中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经营者拥有的。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第二十七条 审查经营者集中,应当考虑下列申报集中,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因素:

(一)申报书;

(一)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

(二)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三)集中协议;

(二)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四)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三)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的上一会计财务会计报告;响;

(五)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申报书应当载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预定实施集中的日期和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完备的,应当在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期限内补交文件、资料。经营者逾期未补交文件、资料的,视为未申报。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自收到经营者提交的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文件、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申报的经营者集中进行初步审查,作出是否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营者。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

(四)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五)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但是,经营者能够证明该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作出对经营者集中不予禁止的决定。

第二十九条 对不予禁止的经营者集中,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附加减少集中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限制性条件。

第三十条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将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或者对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条件的决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一条 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本

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断执法机构举报。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 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举报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的,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查。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第三十九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定或者变相限定单位或者个人经营、购买、使用其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

(一)进入被调查的经营者的营业场所或者其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他有关场所进行检查;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实

(二)询问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施下列行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要求其说明有关情况;

(一)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

(三)查阅、复制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的有关单证、协议、(二)对外地商品规定与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会计账簿、业务函电、电子数据等文件、资料;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

(四)查封、扣押相关证据;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

(五)查询经营者的银行账户。入本地市场;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应当向反垄断执法机构

(三)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主要负责人书面报告,并经批准。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第四十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涉嫌垄断行

(四)设置关卡或者采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为,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执法人员进行询问和调查,应当制作笔录,并

(五)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由被询问人或者被调查人签字。为。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以设定歧视性资质要求、评审标准或者不依法发布信息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参加本地的招标投标活动。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采取与本地经营者不平等待遇等方式,排斥或者限制外地经营者在本地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强制经营者从事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

第三十七条 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第六章 对涉嫌垄断行为的调查

第三十八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

第四十一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二条 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拒绝、阻碍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

第四十三条 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有权陈述意见。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对被调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核实。

第四十四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调查核实后,认为构成垄断行为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五条 对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的涉嫌垄断行为,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在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可的期限内采取具体措施消除该行为后果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中止调查。中止调查的决定应当载明被调查的经营者承诺的具体内容。

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中止调查的,应当对经营除、限制竞争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直者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营者履行承诺的,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决定终止调查。处分。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恢复法处理的建议。调查: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

(一)经营者未履行承诺的;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

(二)作出中止调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中止调查的决定是基于经营者提供的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信息作出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第四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对本法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罚款,反垄断执法机构确定具体罚款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

第五十条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

施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

规定。

第五十二条 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实施的审查和调查,拒绝提供有关材料、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信息,或者隐匿、销毁、转移证据,或者有其他拒绝、阻碍调查行为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改正,对个人可以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处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据本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作出的决定不服的,可以先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对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四条 反垄断执法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第五十六条 农业生产者及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不适用本法。

篇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2011年11月9日, 中央新闻报道了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已就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宽带接入问题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 (1) 。该新闻报道引起了大家对中国自然垄断行业中大企业垄断行为的关注。中国对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已有三十余年, 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为了满足建设资金的需求, 有些垄断被打破, 管制有所放松。在此期间, 中国民航、电力、电信等自然垄断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的以“拆分切割”为基本途径的战略重组垄断行业改革。在此期间, 中国一些垄断行业形成几家大的垄断企业, 如中国电力行业的五大发电集团和两大电网公司, 中国电信行业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六家电信企业;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以来到目前为止,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正在暴露出许多新问题。如目前,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的几家大的垄断企业虽然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基本是划分势力范围的地区性垄断, 竞争并不如想象中激烈, 远未达到有效竞争局面。同时由于其在位优势, 对于一些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中小企业给予打击和限制, 企图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或者保持垄断地位。与此同时, 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问题也成为近期大家关注的问题。具体到电信行业改革过程, 中国电信业改革是由完全垄断走向竞争, 由政企合一转变到政企分离, 从两个竞争主体到多个竞争主体的过程, 走过了一条“在发展中改革, 在改革中发展”的道路。1994年以中国联通的成立为标志, 电信业开始逐步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1998年后, 电信业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实现了政企分离、邮电分设, 并重组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正式成立了中国移动。2001年, 电信业以打破固定电信领域的垄断为重点, 实施企业、资源、业务和市场重组, 成立了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2008年进行的电信重组, 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 (包括资产和用户) , 中国联通与网通合并, 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 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2) 。在这种背景下, 出现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反垄断案, 确实能够引起我们反思前期垄断行业改革成果, 以及如何继续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视角并结合反垄断相关法律分析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垄断行为以及该行为的后果, 并通过分析该问题, 得出当前深化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一些启示。

资料来源: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13-232.

二、垄断行为的判断

对于垄断行为判断, 主要是从经济学视角判断, 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以下简称《反垄断法》) 也是根据经济学来制定垄断行为标准 (3)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律, 其意义相当深远。该法制定的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 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根据《反垄断法》, 垄断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二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反垄断调查实际上主要是针对第二、三方面进行调查。所以, 判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否存在垄断行为就是看两家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有排除竞争对手、限制竞争的问题。具体到经济学上, 垄断判断标准, 一是两家企业市场份额是否达到垄断所要求的份额, 二是有无价格歧视, 有无针对性的打击竞争对手, 从而达到垄断目的。

(一) 市场支配地位的判断

判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首先要了解在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中的企业和市场类型。在该市场上, 主要存在三大系统: (1) 电信运营商:电信 (电信宽带+卫通宽带)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宽带+网通宽带) /移动 (铁通宽带) ; (2) 广电运营商:广电 (租借电信运营商的宽带+自己新建的高速宽带) ; (3) 中小宽带服务商 (ISP) : (租借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宽带) , 如长城宽带、铁通、歌华等。其次, 分析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类型, 判断一个市场类型通常用市场集中度来测量。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n个企业集中度 (CRn) , 即最大的n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n=S1+S2+S3+S4+……Sn, 其中最常用的是4企业集中度 (CR4) 和8企业集中度 (CR8) 。因此, 如果在一个不完全竞争行业中, 四个或更少的企业达到了100%的集中度, 那么这些企业就被认为有很高程度的垄断权力。而一个由很多小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可能为10%或20%, 那么这个行业被认为只有很小的垄断权力。一般认为, 集中度达到70%或80%的行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权力。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已基本查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 两家企业共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 (4) 。如果再加上第三、第四位的大企业, 在宽带接入市场上, 估计CR4已达到70%左右。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和表1贝恩和植草益市场类型的划分, 基本可以判断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行业, 是一个极高寡占型垄断的市场结构, 并且是一个双寡头垄断市场。因此, 虽然在该市场有三大系统宽带运营商, 但是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只有两家, 即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它们在该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垄断权力, 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因此, 总体上可以判断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 而且应该属于双寡头市场。

实际上, 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形成目前这种市场结构, 并不是市场竞争造成, 而是由政府人为造成的。在该市场具有难以翻越的市场准入壁垒, 而且是一种政府壁垒。政府壁垒一般是指政府部门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障碍进入管制, 如许可证制度等等。在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主要就是进入许可证的管制。更具体,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形成垄断是2008年中国电信行业体制改革所造成的, 因此, 它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尤其是在宽带互联网骨干网方面, 中国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 而中国电信主要在南方21省, 中国联通主要是北方10余省。所以, 两家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毋庸置疑。不过, 从另一方面说, 当前,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形成的垄断, 主要还是归因于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和当前宽带战略。

(二)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限制竞争行为的判断

在《反垄断法》中, 对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 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反垄断法》一共列举了7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主要违反了第十六条第六款, 即没有正当理由, 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实际上这就是价格歧视。

下面讨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否采取了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价格歧视政策, 即对同一种商品, 对不同消费群体实行不同的价格。实际上, 在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的价格形成主要是靠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形成, 而不是像水电煤气市场执行的是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正是因为这种价格形成机制, 才有可能导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利用其垄断地位, 有能力对批发商或者消费者采取价格歧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依据各自在互联网骨干网上面具有垄断地位, 一个占据南方市场, 一个占据北方市场。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它们的用户有批发商和其他类型的终端用户, 如一些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这里的批发商主要是一些中小宽带服务商, 如铁通、长城宽带、歌华等。这些批发商和用户受政府许可证的限制, 无国际互联网和骨干网入口许可证。因此, 这些弱势中小宽带服务商必须通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才能享有国际进入口和进入骨干网。这样,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就与这些中小运营商形成了供给方和需求方, 而且是一种卖方垄断。再者作为主要的互联网骨干网的运营网, 中小宽带服务商必须向电信和中国联通来租用其骨干网的容量, 否则就连不上。另外一方面与此同时,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自身也要发展自己的终端用户, 如大企事业和居民用户。而中小宽带服务商在这个市场上也是卖方, 它们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形成了一种竞争关系。正是因为这种竞争关系,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了争夺用户在卖给中小宽带服务商和自己用户相同流量时, 却给出了不同价格, 实行价格歧视。据报道,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给予这些中小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提供商的价格非常之高, 比如是每千兆比特每月100万甚至更多。而另一方面, 给自己的用户, 尤其是大用户, 比如大的银行或者企事业单位, 同样的带宽, 每个月只有20到40万, 甚至更低。这样批发价几倍于零售价, 这在任何行业都是反常的。除了对这些中小宽带服务商采取价格歧视行为, 它们还借助其在上游骨干网宽带资源, 卡下游的中小宽带服务提供商的竞争者。如, 2010年中国铁通和长城宽带不堪重负, 不向电信和中国联通租用骨干网的宽带, 而转租其大用户, 以求降低成本。而中国电信察觉到这种行为后, 认为竞争对手成本降低了, 有能力和其竞争, 就对中国铁通采取了清理穿透流量行动, 造成了广东大面积断网, 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利益, 投诉达万人 (5) 。

从以上种种行为可以看出,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利用其上游的垄断地位和价格歧视策略, 对与其在零售市场有竞争关系的中小宽带服务商, 进行排挤竞争, 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这种价格歧视就是排挤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中小宽带服务商, 试图垄断用户市场的行为。弱势的中小宽带服务商则在整体发展中受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支配或者是排斥。

实行价格歧视是有条件的, 而在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中, 正好具备这些条件。如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是隔离的, 而且二者的需求弹性也不同。根据价格歧视相关理论, 一级价格歧视 (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和二级价格歧视 (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价格) 通常会比垄断统一定价带来更大的产出。因此, 一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通常是增加整体社会福利的, 它们不应该成为反垄断相关法律关注的重点。三级价格歧视 (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 (或对不同的消费群) 收取不同的价格) 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价格歧视方式, 它的福利含义是含糊不清的。一般来说, 对最终消费者实行价格歧视并不违反《反垄断法》, 但是, 在企业之间进行旨在影响市场竞争的价格歧视时, 某些行为可能会有限制竞争的效应。通过对竞争产生负面影响的价格歧视只有在企业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时, 对其才是有利可图的, 在企业拥有一定市场势力的情况下, 价格歧视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行为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支配地位是对价格歧视进行反垄断执法的重要前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方面确实存在垄断行为、价格歧视、限制竞争和滥用垄断市场地位的行为。本来形成市场垄断是体制改革问题, 而进行价格歧视行为, 就是企业自身的市场行为。这种行为损害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应该受到政府制止, 进而维护市场秩序。

三、垄断行为的后果

一般认为,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垄断企业会运用其拥有的实力缩减产量, 提高价格;其次, 拥有垄断权力的企业通常都能够限制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 因此, 产生了产量限制和高价格问题, 并且阻止了资源从价值较少的用途向更有价值的用途流动。最后, 它们也有可能从事非价格竞争, 浪费社会的稀缺资源。垄断还损害社会福利, 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带来损害。因此, 大众和政府不希望看到大企业的垄断权力, 各国政府都特别重视现有的和潜在的垄断问题。

具体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垄断和滥用市场地位的后果, 一方面是损害了中小宽带服务商的利益, 降低其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限制了市场竞争。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 当前,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集中了95%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宽带, 90%的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99%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商 (6) 。由于它们垄断互联网宽带上游资源, 并借此优势卡住中小宽带服务商, 利用低价格吸纳大型网络内容服务商 (ICP) , 垄断接入用户。同时, 它们利用双轨价格控制弱势运营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务商, 损害了后者及其接入用户平等接入骨干网的权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提供给自己的终端用户宽带价格时, 有时比中小宽带服务商从他们租来宽带成本价还要低, 造成了中小宽带服务商的利润率降低, 甚至出现亏损。这样上游宽带资源被他们垄断, 下游受到他们低价阻击, 中小宽带服务商就像被卡住了脖子, 陷入生存两难境地, 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市场。另一方面, 也间接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由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提供给中小宽带服务商的宽带资费较高, 最终高价会转嫁到具体消费者身上。如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降低宽带资费和骨干网 (电信、中国联通) 与中小宽带服务商的网间结算费用, 中国互联网消费者宽带接入费用将大大降低。

四、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反垄断案对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启示

本文根据反垄断法相关法律和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垄断行为、垄断后果进行判断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确实存在垄断行为,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并利用它们在互联网上游资源的优势地位, 采取价格歧视行为排挤下游竞争对手, 确立在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的垄断地位。但是,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这种垄断地位, 是中国电信体制改革造成的, 而价格歧视行为则是两家企业的市场行为, 应该给予的处理和处罚。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反垄断案也给予当前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第一, 保持深化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势头, 逐步打破垄断格局。中国在第二阶段垄断行业改革进行战略重组时, 虽然目的是消除垄断, 达到充分竞争的目的, 但是, 由于大部分改革都是划分地域进行, 各大垄断企业在各自区域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没有形成有效竞争状态。对于一些已经改革的自然垄断行业, 也存在倒退到原先的可能一家垄断或者多家垄断企业瓜分市场的状况。深化当前垄断行业改革, 主要改变当前垄断行业管理体制, 继续进行政企分离改革, 放松进入管制, 适度多发经营许可证, 使市场达到有效竞争。同时有可能的话, 可以进一步对一些垄断行业的竞争环节继续拆分。如针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 可以把数据中心业务拆分出来。

第二, 对具有网络结构的行业, 进行互联互通。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 很多是“拆分切割”式, 造成了几家大的企业在各地划分势力范围。而许多自然垄断行业具有网络经济性, 如电力行业中的电网、电信中的互联网以及水、煤气行业的管道, 由于各个集团为了自己利益, 不进行互联互通, 造成了社会配置资源效率低下。如电网归属不同的公司, 没能互联互通, 就容易经常性电荒, 有时北方有剩余电力, 南方出现电荒。这种互联互通问题在电信行业中比较严重。因此, 增加互联互通点, 强制性规定互联互通不收费, 既降低成本, 又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公平。据工信部统计,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之间直连宽带为261.5G, 仅占两公司拥有1078G国际出口宽带的24.3%。从互联质量看, 两公司2011年1~9月骨干网互联时延和丢包率也均不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这表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未实现充分互联互通。

第三, 继续增加自然垄断行业中竞争数量。英国著名学者李特查尔德教授认为, 竞争是反垄断力量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有效的手段 (或许是最终唯一有效的手段) , 政府管制则是防止滥用垄断力量的必要手段, 但是不能替代竞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竞争越多, 价格机制在多种用途之间配置资源的作用就越大。虽然中国自然垄断行业进行了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的改革, 企业数目增加了, 但是并不代表就有竞争关系。即使有的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如几大电信公司、发电集团等等, 但是, 大多是划分地区范围的垄断, 与原来的独家垄断区别不大。只是原来在全国垄断, 现在是在某一个地区垄断而已。

第四, 政府管制应该逐步从价格和准入管制转向维持市场竞争秩序管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强化竞争, 适度管制。在管制内容上, 加强社会性管制, 即环境、卫生健康、医疗、服务质量和工资问题, 减少经济性管制, 即进入管制、价格管制、投资管制等;在经济性管制上, 要加强价格监管和维持市场秩序。因此, 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中国有些自然垄断行业经过改革后, 政府对其的经济性管制减少, 特别指出, 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监管, 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来促进有效竞争, 最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唐要家.反垄断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2]安塞尔、查尔斯、保罗.社会问题经济学 (第十五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戚肇东等著.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王俊豪等著.深化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篇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关键词:反垄断管制竞争反垄断立法

一、反垄断管制放松的原因分析

反垄断管制源于1890年的《谢尔曼法》的出台,主要用于规范三种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水平或垂直的兼并行为、限制竞争协议(卡特尔)。之所以把以上各项列入管制范围,是因为在进行仔细的福利分析之后发现,以上各项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限制竞争的效果,并因此而损害了整体的福利水平。特别是其中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固定价格协议以及分割市场协议等行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是十分明显。

从1890年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反垄断管制的内容、形式、手段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的反垄断管制都出现了放松的趋势。

(一)政府管制的失灵

实行政府管制的本意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是由于个人私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府管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由政府“提供给有效政治利益集团”的一种商品或服务。受管制的产业部门客观上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稳定地得到高额收益,因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普遍存在创新不足、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问题。卡恩指出:“(管制)压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促进了资源的错误配置,推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否定了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而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原在竞争性市场上是可以实现的。”在人们意识到被管制行业低效率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了对行业进行管制这种形式本身以及管制主体——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管制俘获理论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对管制的信心锐减。正如塔洛克所言,“事实上,管制机构通常由被管制机构设立”。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用政府管制去代替市场的调节不过是以政府失败代替了市场失灵,并不会产生一个完美的结果。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失误、规模的不断膨胀、管制费用不断上升以及严重的寻租行为都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政府不过是“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而远非理想化的“慈善的专制者”。政府管制中的“内部效应”实际上危害更大。

(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

政府进行经济管制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垄断,即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或者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投资所造成的沉淀成本的原因,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的社会生产效率最高或成本最低,因而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政府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里,西方自然垄断管制实践的经验与传统的理论模型之间出现了冲突。近期的研究证明,关于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必须建立在部分可加性而不是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就是说,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因此,应该改变对自然垄断就一定需要管制的传统看法,并根据平均成本的升降、企业承受力大小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20世纪初以来,技术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特点,使原来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相关领域实行管制的理论依据丧失。如通信领域的延展业务,像长途通信、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并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而这部分固定资本的投入也非沉淀成本,这使得新企业参与竞争成为可能和可行,电信领域原有的自然垄断特性逐渐地模糊了。而且,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也给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放松市场管制,扩大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二战以后,随着体现在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展开,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战略联盟等国际合作要求有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环境,现有的政府管制人为地阻碍了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因此迫切要求解除政府管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使经济安全问题凸现,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既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又不损害市场环境的发展,是摆在各国反垄断实践面前的大问题。具体说,就是依据何种原则进行管制,使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站在同样的国民待遇基础上进行竞争?依据何种原则进行合并管制,以达到既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又不限制竞争?依据何种原则理解和掌握对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行为认定)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这里不仅仅是放松管制的问题,而且是如何放松的问题。在整体上呈现放松趋势的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反垄断管制中所面临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这一领域的工作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市场基础上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获得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剔除垄断的弊病、维护竞争的自由;后起的发达国家则要解决在容忍一定的垄断弊病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规模经济水平;而转型国家面临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像如何对待遗留下来的垄断企业、如何对待政府干预或者行政垄断问题等等。但不管是在哪种市场环境下,事实上都存在着管制与放松管制两种力量的博弈。管制依赖于政府以强制力量对经济的干预,而放松管制是市场力量得到张扬的体现,二者并存同时发展。实际上,管制与放松管制是一种两益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动态权衡,其关键在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管制体制和机制以达到双重的目的,使垄断的行业具有竞争性,使竞争的行业具有合理的规模性。

二、我国的反垄断管制立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处于典型的转型期。在反垄断管制整体上呈现放松的趋势下,反垄断管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专注于解决垄断本身的问题,而是肩负着另外一些使命,如解决转型期的行政垄断问题、充分认识与理解反垄断法的管制对象并做出合理的管制决定、建立权威的管制机构并正确处理管制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的关系问题等等。

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草案”(2006年)是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并充分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成文法并得到了OECD、IMF、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等组织的支持和大力帮助,历经12年的时间才出台的,基本包括了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企业合并三部分的内容,符合国际惯例。并且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过度时期行政垄断现象严重的现实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列人其中,具有中国特色。考虑到中国入世的潮流,《草案》特别引用了有关“适用范围”的扩

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从事违反本法规定,并对境内市场产生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具有域外效力。《草案》强调了反垄断法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的理念,对“自愿”“平等”“公乎”“诚实信用”等民法典倡导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

行政垄断多出现在经济转轨国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转轨国家在过渡时期,以法治为基础的完善的、国家权力有明确界限的社会结构还未形成,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权大于法”仍然在起作用;第二,不管是地区封锁也好,指定交易也罢,还是强制组建企业集团,体现为部分地区和部门为追求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原材料分布不均匀,限制了各地的均衡发展,为保护各地区的利益,出现地区封锁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

鉴于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一样会造成破坏市场秩序限制竞争的后果,也鉴于在现阶段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环境下,行政垄断相比而言影响更大,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当然有必要加以规范和调整。实际上,利用反垄断法解决行政垄断的问题也是其它许多国家的做法。多数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反垄断法中有关于行政垄断的内容,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家均如此。

《草案》中另一个备受瞩目并引起争议的内容是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与程序的规定。草案规定了“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双层架构模式。“反垄断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负责反垄断执法的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

但《草案》未对反垄断法的地方性机构做出规定,这是一个缺陷。中国是一个大国,反垄断问题又是市场发展的头号大事,我们应该设立反垄断的地方执法机构与反垄断主管机关共同处理繁多的相关案件,提高执法的效率。

《草案》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新设立的执法机关与现有的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怎样协调的问题。现有的基础设施部门铁路、民航、电力、电信等行业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如铁路法、民航法、电信法等,对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了规定。这些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在面临同一行业的企业垄断行为时应如何裁决?由谁裁决?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权力共享型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力、电信与银行领域的企业合并审查方面。第二种权力配置模式是以新西兰为代表的模式,即以反垄断权代替监管权,将反垄断权和监管权都集中在反垄断机构身上。

篇5: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网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

为了正确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辖区内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条因垄断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和合同纠纷,分别依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有关侵权纠纷案件和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规定,结合本规定第一条的规定,确定地域管辖。

第三条民事纠纷案件立案时的案由并非垄断纠纷,受诉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以原告实施了垄断行为为由提出的抗辩或者反诉确有证据支持或者认为案件的裁决需要以反垄断法为依据,但其没有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权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第四条因垄断行为受到侵害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经营者和消费者,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原告的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第五条垄断行为的受害人可以选择单独诉讼或者共同诉讼方式提起诉讼。多个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对相同被告向有管辖权的同一法院分别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将其合并审理。

多个原告因同一垄断行为对相同被告向有管辖权的不同法院分别提起诉讼的,后立案的法院在得知有关法院先立案的情况后,应当在七日内裁定将案件移送先立案的法院合并审理。

第六条垄断行为的受害人可以在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的处理决定效力确定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垄断行为的受害人依据反垄断法第三十二条和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向被指定或者被强制的经营者主张民事权利的,应当在相关行政行为被依法认定构成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七条垄断行为受害人应当对被诉垄断行为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受害人请求赔偿损失的,还应对所受损失、被诉垄断行为与所受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条垄断协议行为的受害人应对被诉垄断协议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被诉垄断协议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和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的,受害人无需对该协议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举证证明,但被诉垄断行为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被诉垄断行为人应对被诉垄断行为符合反垄断法第十五条的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第九条被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受害人应对被诉垄断行为所涉的相关市场、被诉垄断行为人在该相关市场内具有支配地位和被诉垄断行为属于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七)项规定的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受害人完成上述举证责任后,被诉垄断行为人应对其行为具有正当性承担举证责任。

受害人提供的证据能够证明被诉垄断行为人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即可初步认定被诉垄断行为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被诉垄断行为人有相反证据足以

推翻的除外:

(一)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公用企业;

(二)公用企业以外的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赋予其从事特定商品或者服务的独占经营资格的经营者;

(三)相关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而交易相对人又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具有高度依赖性的经营者。

受害人提供了证明被诉垄断行为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初步证据,被诉垄断行为人未予否认,或者虽予以否认但未提交足以支持其否定主张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被诉垄断行为人的自认信息、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作出的市场调查、经济分析、专题研究、统计结果等,均可被视为前述初步证据。

第十条被诉垄断行为人主张受害人已经将其所受损失全部或者部分转嫁给他人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一条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当事人在相关垄断民事纠纷案件中主张该事实成立的,无需举证证明,但对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效力确定的处理决定所认定的事实,参照适用前款规定。

反垄断执法机构基于被调查的经营者的承诺决定中止调查的,不得以该经营者的承诺来直接推定垄断行为的存在。

第十二条被诉垄断行为的受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责令被诉垄断行为人提交相关证据:

(一)申请人已经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其因被诉垄断行为而可能受到损害;

(二)申请人经合理努力但因客观原因仍无法获得其申请责令提交的证据;

(三)申请责令提交的证据与案件具有关联性,并为证明申请人的诉讼请求或者主张所必需;

(四)有证据证明被申请人持有申请责令提交的证据。

被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前款证据,申请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被申请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推定其主张成立。被申请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依据前款规定所作裁定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具有经济学、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委托独立的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经济分析报告,也可以自行委托独立的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

员作出市场调查或经济分析报告;人民法院对此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判断。

第十四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诉讼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他人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涉案证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可能影响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采取不公开开庭、限制或者禁止复制、仅对代理律师展示和责令具结保密承诺书等有效的保护措施。

经营者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的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及提供的重要证据,尚未公开但确有必要作为本案证据予以质证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前款规定的有关保护措施。

第十五条被诉垄断行为已经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但未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人民法院仍应当就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裁判。

第十六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被诉垄断行为进行调查的,在确有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中止诉讼。

第十七条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和反垄断法的有关规定判令实施垄断行为的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及案件具体情况,在作出判决时垄断行为仍在继续的,人民法院可以判令停止侵害;有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危险的,可以判令消除危险;已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可以判令赔偿损失。

第十八条合同及其条款、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违反反垄断法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五)项以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规定,认定其效力。

技术合同内容虽未违反反垄断法的强制性规定,但具有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规定的其他的“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合同或者相应条款无效。

第十九条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具体案情,人民法院可以将当事人因调查、制止垄断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计入赔偿范围。

当事人申请专业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的,可以根据有关说明与当事人诉讼请求得到支持的关联程度,将有关费用计入当事人因调查、制止垄断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范围。

第二十条垄断民事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二年,从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因被诉垄断行为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但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被诉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并认定构成垄断行为的,从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构成垄断行

为的处理决定效力确定之日起计算。

受害人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涉嫌垄断行为的,诉讼时效从其举报之日起中断。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决定终止调查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受害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终止调查之日起重新计算。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

1/u1a6199339.html

人民邮电报驳央视对电信、联通涉嫌价

格垄断的报道

2011年11月11日 10:40 来源:中国网-人民邮电报 选稿:张侃理

人民邮电报截图

混淆视听 误导公众

——驳央视对电信、联通涉嫌价格垄断的报道

“我好想哭啊,我只能装一家的有线电视、用一家的电、使一家的煤气、以别人商量好的价格加两家的油,价格一天天飞涨的时候,没有人说垄断;当有一种业务几家运营商比着提速、比着降价的时候,却有人说,你垄断了!”这是在11月9日12时央视《新闻30分》节目曝出国家发改委正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的报道后,一些通信员工发出的微博。这突如其来的当头棒喝,令两家公司的股票狂跌,也让几十万电信与联通员工难以接受,震惊!冤枉!委屈!无奈!

而更多的人也觉得这事荒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体改所主任史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疑惑:电信行业这些年一直在改革,这些年资费一直在下降,为中国经济发展、解决国内通胀出了力,凭什么拿最好的行业来开刀?

就连各投行也感到吃惊,摩根大通和中金都认为,在中国内地的宽带业务市场,联通和电信不能被称作为“垄断者”,他们还面临着铁通、广电等的竞争。

还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通信行业在国企里是体制改革最彻底的。十几年来,通信行业按照国家要求进行了多轮分分合合的体制改革,形成了目前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的市场竞争主体,三家公司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本报记者通过调查与采访,发现央视报道完全是片面之词,错误百出,与事实严重不符。

基本概念厘清了吗?

【央视报道】发改委已经基本查明,在互联网接入这个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肯定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如果证据确凿事实成立,将处以上一营业额的1%~10%的罚款,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此将遭到数亿到数十亿元的罚款。

【事实真相】好一个混淆视听的“互联网接入”!正是因为央视采用了这一广义概念,才得出了“罚款数十亿”这一骇人听闻的结论,在业界和网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事实上,“互联网接入”分为不同领域,发改委此次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起的调查,是针对SP接入市场而不是公众市场的,SP接入市场不涉及普通用户,与公众市场完全不同。据了解,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每年从SP接入业务中获得的收入只有不足2亿元,因此,即便是“证据确凿事实成立”,所处罚款也应以此为基数,而绝非数亿到数十亿元的天文数字。

垄断事实查明了吗?

【央视报道】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对于跟自己有竞争关系的竞争对手给出高价,对于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给出的价格更优惠。

【事实真相】这种说法显然是已经认定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带宽专线接入上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然而这种结论无数据支撑,因此并不成立。

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互联网专线接入市场,其实除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还有其他几家互联网骨干网经营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以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此外,还有转租的众多增值电信企业,例如电信通、长城宽带、歌华等。

因此,这个市场完全不是想象的只有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独霸天下,由于众多网络提供商的存在,对客户争抢激烈程度可谓白热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专线接入市场到底收入是多少,至今没有任何部委和机构发布过数据,因此电信与联通到底在其中占有多大比例,完全没有数据支撑。所以所谓垄断之说也就无处立脚。

至于央视报道提到的向SP出租带宽价格的差异,打个比方说,同样是一个房地产商旗下的商品房,同样是100平方米,北京和上海的价格差达40万!奇怪吗?当然不!因为民众很容易理解,由于商品房的楼盘定位、所处地段、小区配套,甚至交易时间的不同,有价格差异很正常。电信运营商对SP出租带宽也是一样的道理,由于交易条件的差异(区域因素、时间因素、产品细节、客户要求、服务质量等),出租带宽的价格也是由市场来调节的。垄断何谈之有?

全球行情吃准了吗?

【央视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十几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

【事实真相】暂且不说该报道采用的数据是不是与此次反垄断调查有关,也先不争论数据是否已经过时,仅就这样不考虑背景的简单比较而言,绝对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平的。这就好像让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与成人赛跑一样。

宽带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与国情和人均GDP相匹配的。论国情,中国地域宽广,农村和偏远地区所占面积大,宽带建网的难度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不可同日而语,单是西藏和新疆的电话村通服务就耗资巨大,何况宽带普遍服务。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国家宽带战略,以政府直接投资或者鼓励投资等方式推动宽带发展。而我国尚未把宽带上升到国家战略,宽带建设主要靠行业推动和企业投资拉动。

论人均GDP,2010年中国在世界排名95位(IMF数据),但是央视报道拿来比较的却是排名靠前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导致某一产品服务的价格和普及率差异,是很自然的。按照全球通信行业的发展规律,一项业务的普及率在20%以上才进入成熟期,之前是成长期,目前我国的宽带普及率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普及率为30%左右。不同的市场,其发展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不同,发展规律当然不会相同。

如果与国情更为相似的俄罗斯和印度相比,我国的宽带服务价格较低、速率更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的电信运营商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国家宽带战略尚未成形之时,中国电信先行一步,提出了“宽带中国 光网城市”工程计划,预计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城市的光纤化。中国联通也在大力推动宽带接入的光纤化。

事实上,仅在2011年中,我国的宽带服务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举两例,在江苏的很多地区,8M宽带如今每月仅需60元,而广东全省的平均宽带上网速率超过3M。近几年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宽带资费每年下降6%~10%,这一幅度,早已大大高于央视报道的“如果能够推动市场上形成有效竞争,未来5年可以促使上网价格降低27%~38%”。以中国电信为例,按照其“宽带中国 光网城市”计划,宽带用户的接入带宽将在3~5年内跃升10倍以上;资费在3年左右迎来“跳变期”。而这些为民谋利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在政府强制要求下做的,而是企业主动执行的。

新闻素养丢掉了吗?

【央视报道】相关部委已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展开反垄断调查,并有可能对两家企业进行反垄断处罚。记者根据初步推算,如果事实成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为此将遭到数亿到数十亿的罚款。

【事实真相】“可能”、“如果”等在新闻体裁中十分忌讳的用词,组成了央视这段新闻的大部分内容。

11月9日,发改委对两家运营商进行的反垄断调查还未结束,发改委还没有作出最终结论和处理意见。根据反垄断法第44条,反垄断执法机构对涉嫌垄断行为调查核实后,认为构成垄断行为的,应当依法作出处理决定,并可以向社会公布。然而此时,央视抢先一步在当天中午的“新闻30分”播出了报道。就连投行高盛都认为:“这次的事件让我们非常惊讶。惊讶的是,在任何官方定论还没有出台之前,央视的报道就进行了一些类似于巨额罚款的推测。”

上一篇:声乐学习的练唱方法下一篇:描写小金鱼的小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