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

2024-09-02

《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精选6篇)

篇1:《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

鱼我所欲也优秀课件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篇2:《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依据】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只仅停留于“活着”。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怎样做出自身的决定?孟子在《鱼我所欲也

》一文中,提出了自身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义”呢?“义”的内涵有多宽、多深?孟子作了这样的论述:“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他在《万章下》中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身做了坏事感到羞耻,他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而“义”还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需遵循的正确之路。

作者在本文中先从正面阐发自身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提出这个主张之前,孟子是用了一个人们都熟知的事物作比的,那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此,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要比鱼珍贵一样,很自然地也就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一个主张,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孟子就是这样,在文章的开篇之处,鲜明地亮出了自身的观点、主张。

孟子在鲜明地亮出自身的观点之后,紧接着就罗列出了让人折服的论据,让道理、事实来充沛支撑自身的主张。

首先,孟子从正面在道理上进行论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述论证了义比生命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紧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道理:“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作者在讲述了正、反两方面道理后,综合论述道理,充沛证明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只是论述道理,还不能让人完全折服,还需要有事实加以证明,“事实胜于雄辩”嘛!所以他又列举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例,论证有骨气的穷人就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这是最平常的“义”的体现,也是最困难的选择。然而,只要是有正气的人,即使穷困潦倒,他也能做到!接下来,作者又列举第二个事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论证了有些人为了身外之物,为了一时的虚荣之心,就不顾廉耻,欣然接受。其实,这/ 7 些东西与生命相比,是那么的微缺乏道,那么欣然接受的人与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的人相比,就显得多么的卑劣了!接着,作者从道理上作了分析,那是“失其本心”所致!

孟子就是这样用正、反、客观三方面的道理以和具体的事例对“舍生取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使自身的主张凸现于世人的面前,并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也成为后人评判正人君子的重要规范之一。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考虑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考虑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

⑴ 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身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身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充沛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考虑: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语句和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优秀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和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和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和这一论点在实际社会中的意义。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优秀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身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 7 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沛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一、内容出现

1、导语:(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掌握课文

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身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身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协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身的话讲述课文。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说明自身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 7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篇3: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

新时期以来大学语文的开设, 首先得益于1979年徐中玉和匡亚明先生的振臂一呼。在痛心疾首反思文革的大环境下, 人们渴望重建传统价值的愿望十分强烈, 因此两位先生的呼吁得到广泛响应。应当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学语文的开设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可是好景不长,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 市场化浪潮汹涌而来, 浮躁之风在校园内肆虐不已。大调整中的课程纷纷向市场挤眉弄眼, 人文课程长袖却不善舞, 这就注定了它们被冷落的命运。时势裹挟之下, 大学语文迅速“鸡肋”化, 它的地位刹那间一落千丈。不少学校由必修变为选修, 更有甚者, 干脆停开了事。这门课程一波三折的命运, 实际就是人文精神涨落的一个缩影。

变化之迅速和突然, 使得不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错愕不已, 落寞难名。他们倍感边缘化的危机日益加深, 刹那间英风锐气有如折戟沉沙, 自信心惨遭重创。无所作为的挫折感, 必然带来无能为力的悲凉感, 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平庸和沉闷。笔者深以为忧者, 全然在此。这些年有关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不可谓不热闹, 但教学质量的改善却总是难惬人意, 个中原因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教师的自信, 打造教师的新形象, 这种形象必须是使命感和诗人气质的完美结合。一个饱含生命原色的讲台形象, 不仅可以在观感上让人耳目一新, 而且它澎湃的激情有着超越方法的感染力和鼓舞力。它在唤醒学生人文意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能量, 从而在诗意的创造中升华了自身。

铁肩担道义, 这是人文工作者安身立命的内在源泉, 是他生命境界的庄严承诺。生为知识分子, 他必然是社会的领路人, 他承担由此带来的孤独之苦。他自信是社会的精英, 是传统的精神贵族;他放弃的是世俗的快感, 享受的是思考的痛苦。沧海横流, 适值俯瞰者横空出世, 超越那滚滚红尘的巅峰站立者, 是颠沛流离的孔夫子, 是身背十字架的耶稣, 是睥睨腐鼠滋味的我们自己。磅礴的精神一旦蔚为大国, 大学语文的教学才有如“烹小鲜”, 存乎一心, 超乎其妙。有了这样的浓缩世界的高远视角, 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人文教育的意义非同小可。《大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人文生活的一部分。拿起教鞭, 我们就像一个优雅的指挥家一样, 引导自己和别人进入到妙不可言的氛围中去。我们摒弃的是书匠的呆板, 屹立的是大师的尊严。有了精神的自尊自强, 便有了讲台上的挥洒自如。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轻孰重, 莫衷一是。笔者愚见, 大学语文应是一种综合教育, 分解其特色, 抑或在理论上有些许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 有谁会为了某种理念削足适履呢?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 我宁可认为它的人文性是至高无上的。在很短的教学时数内, 强调工具和应用的训练, 即使是高明的点金大师, 恐怕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工具性的操作训练, 在中学已经进行得够久了。为了应付高考, 不少老师生吞活剥, 把生机勃勃的文学精神化作死气沉沉的得分点。舍本逐末的枯燥甚至是畸形的训练, 已经戕害了不少学生的鲜活心灵, 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视若畏途。大学里的语文教育, 理应把失去的精神引领回来, 把败坏的胃口调整过来, 把埋藏的兴趣激发出来。还等什么呢, 大学里的相对宽容自由的气氛加上学生渴望创造的期待, 正好提供了改造和升华语文教学的良好契机。恢复作品的文学性, 还原人性的真实, 在震撼和共鸣中陶冶情操, 在体认所指和能指之间深味人生的底蕴, 这应该成为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显著特征。再不利用这有限的时间, 引导一点“务虚”的氛围, 我们这些老师, 大而言之是所有的人文工作者, 便是缴械投降, 丢盔弃甲, 结果只能是在“与时俱进”的自欺幌子下, 加入浩浩荡荡的“务实”洪流, 个性和尊严就此惨遭吞噬。因为一代人的萎缩, 逐利的市侩哲学终会将取义的人文哲学扫地出门, 精神的灰色势必在下一代中传染和蔓延。曾经让我们感到温暖和踏实的民族魂, 终有一天会成为孤独的乌鸦, 徘徊在我们后代上空的, 将会是“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的不绝哀鸣!

内行的人没有谁敢说大学语文容易教, 要教好它离不开全面的综合素质。为了避免浅薄的老调重谈, 你必然要加强学习, 对作品作出尽可能深入的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和其他科目无异, 强大的科研始终是上好课的汩汩源泉。唯有钻之弥深, 方能光景常新, 古来万事不都如此吗?由于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 学生情况参差不一, 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研究要求甚至会比专业学生高的多。因材施教原则的普遍运用, 对老师的洞察力、诱导力、掌控力等综合能力不啻为严格的检验。因为授课对象是非专业学生, 而上课的又多半是“术业有专攻”的老师, 这多少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矛盾。所以为了提高兴趣, 增加吸引力, 老师必须更多地展示超越方法之外的个人魅力。他应该富有激情, 或如欢腾的火山喷薄而出, 或如静水之下波涛汹涌。他感动自己, 所以感动别人, 感动自己是因为和他授课的内容、对象灵犀相通, 感动别人是因为他成了别人心中映照的生动风景。他展示课程中的精髓, 满足自己的抒情欲望。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表演”是人性的自然呼唤, 三尺讲台是如戏人生的好舞台。好老师能将文学中的悲欢离合化为自己的抑扬顿挫, 若“唬”得学生如醉如痴, 直怨那下课铃声不合时宜, 这课便是成功了一半。老师投入的“表演”, 学生不但可以借此直接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博大的心胸和真切的爱心, 而且可以很快地寻绎到为师者的思路和方法等理性内容, 直臻“不教而教”的艺术境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互动原则, 看来绝不仅仅是站在学生角度的热切呼唤, 于老师而言, 讲台不也是实现和发展自我的“风水宝地”么?榜样的示范效应, 即孔夫子所谓的“言传身教”, 真是“无法而法”, 它使得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沦为雕虫小技, 它以大格局大境界示人, 给人的感受是“妙处难与君说”。读人胜读书, 拥有一个生动活泼、内涵丰富的“耐读”之师, 这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天赐洪福。

篇4:幼儿教学之我所见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心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而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教固然重要,学则更是重重之中,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一切为了孩子,在带领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传授学习之法,让孩子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即使你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不经意的想起自己的童年时都会笑容满面。童年是美好的,那迷人的生活,天真的想象,真切的喜怒哀乐,可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幼儿教育存在极其特殊的一面,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教育,更有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上的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至比某些工作繁忙的父母更长,不可避免孩子会把教师当做自己父母的替代者,把自己感情寄托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带领孩子快乐的成长,从小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先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让这个氛围给孩子依赖感,使孩子乐于在这个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其次,老师要多给孩子倾诉的机会,不要孩子一哭就骂他,要耐心的听孩子诉说,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相互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下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二、重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峰期,教学中教师要极为重视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带领孩子积极、快乐的学习。如今的大多数人都可能还不真正的理解“健康”一词,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如今的健康又多了一层含义“生理、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学生生理健康的基础是身体健康,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我们就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如,合理安排学生的睡眠和饮食,带领学生做游戏等来保护和锻炼学生。只有孩子的身体健康了,我们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所以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创造开心、快乐的生活氛围,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孩子的未来打下基础。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陪伴我们一生,影响我们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个人行为方式,习惯是在生活中有规律、

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幼儿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孩子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能放纵孩子,有一些孩子爱吃零食,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为此,教师要严厉的要求他们,给他们制定一日三餐的吃饭计划,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避免孩子营养失衡,让孩子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的沟通家長,让家长清楚的认识到习惯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在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应常陪伴在孩子左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孩子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

四、让多媒体参与教学活动

处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自然而然的成为如今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时期是方方面面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成功教育就是要不断为幼儿个体的发展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参与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例如:在进行“电脑拼图”游戏时,幼儿可自由选择,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能产生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又如在玩大大、中中、小小的游戏时,如果幼儿给小主人选择了比较大的鞋子,小主人的脸上会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出鼓励性的语言“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为小主人选择了适中的鞋子时,小主人会高兴得哈哈大笑。让孩子在一些游戏中感悟成功的喜悦,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既是孩子的教育者、启蒙者,又是孩子的严父慈母,更是他们熟悉世界的领路人。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开辟一条更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之路。

篇5:《鱼我所欲也》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名言、生字读音。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读课前导语)

复习孟子的情况。宋朝朱熹把《孟子》和《中庸》、《大学》、《论语》合为“四书”。

二、字音断句

1.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朗读。

三、翻译课文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心,人人都有这颗心 ,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全段译文: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课后作业

1.将课文第一段翻译到笔记本上。完成测评有关题目。

2.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思想(四心)

教学重点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

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二、翻译课文第二段

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全段译文: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归纳词句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而?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 例句:蹴尔而与之 转折连词,却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尔?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代词, 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7.为? 为了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篇6:我所向往的生活优秀作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冀着我的知识不再只存于书中。而是活生生的呈现在我眼前。待在小小的城市,我的心似乎也被城市刑囚着,无法展翅高飞,我盼望我能在游历世界之后,有些宏大的想法。

能够在学习之后,了解自己所学并非纸上谈兵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来到岳阳楼上,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爱国情操,在西湖畔瞻仰岳飞一生武功,为捍卫中华所做的努力及牺牲;于撒哈拉沙漠品味着三毛的苍凉;更到希腊寻觅着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同样的感动。这些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份。

敦煌莫高窟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一提及敦煌,似乎就已听到游人墨客的赞叹,而我是其中之一;印度恒河,是印度人心中崇高的信仰中心,赐予他们衣食。我将以诚敬的心于此沐浴,咀嚼印度人对它的感恩;我更要到南美洲的秘鲁,到马丘比丘,沉浸于古印加文化自兴盛至衰败、灭亡的辛酸血泪、笑语欢欣。都是我努力追求、向往的。

上一篇:家乡的桥记叙文下一篇:通报学习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