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服务管理办法

2024-05-23

it服务管理办法(通用6篇)

篇1:it服务管理办法

IT服务管理

——ITSM的企业应用浅析

IT服务管理(IT Service Management,ITSM),是一套面向过程、以客户为中心的规范的管理方法,它通过集成IT服务和业务,协助企业提高其IT服务提供和支持能力。ITSM的本质是一套方法论,即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高质量方法论。IT服务管理结合了高质量服务不可缺少的流程、人员和技术三大要素——标准流程负责监控IT服务的运行状况,人员素质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技术则保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三大关键性要素的整合使ITSM 成为企业IT管理人员管理企业IT系统的法宝和利器。

IT服务管理的国标标准是ITIL,ITIL是英国政府中央计算机与电信管理中心(CCTA)于1980年开发的一套IT服务管理标准库,旨在解决IT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ITIL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应该从客户(业务)而不是IT 服务提供方(技术)的角度理解IT 服务需求。ITIL标准独立于任何厂商,且基本与组织性质和业务性质无关,另外其只总结IT服务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实践部分。可以说ITIL只是IT服务管理实践的合理抽象,它仅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但不讲如何做。当企业或其它组织具体实施ITIL时,就可以把标准具体化,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企业在运用含有质量管理思想的ITIL所提供的流程和最佳实践进行内部IT服务管理时,不仅可以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从而改善客户体验,还可以确保这个过程在符合成本效益规则的基础上位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

IT服务管理不同于传统IT管理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ITSM强调IT和业务需求有效融合的同时注重IT投入的成本和效益。从信息系统建设前来看,IT服务管理需要针对组织业务和客户的可用性需求对IT基础架构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避免盲目的IT投资和重复建设;从信息系统运作以后来看,IT服务管理需要通过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流程支持IT基础架构和组织业务的持续运作,保证IT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业务运作的高可用性、高持续性和高安全性。IT服务管理将所有IT投入纳入统一核算,为考核IT服务的成本和效益提供了可靠的评价依据。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技术与管理策略在整个IT行业中各自重要性的体现,没有完善的管理,技术就是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作为IT效能管理的ITSM,是一种提高IT管理效能的工具。对于管理者来说,ISO9000是一个很熟知的质量管理标准;从通俗意义上讲,ITSM就是一个把企业规范的运作体系利用IT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种标准体系。它是一个整和了全世界很多成功企业信息管理经验的知识库,通过对前人经验与企业自身业务需求的分析,帮助企业把纯粹的IT投资,成功转化成有序的信息管理模式。对于公司的管理阶层来说,ITSM是一种提高管理效能的工具。

ITSM作为一个高效管理工具,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 共性——ITSM是一种基于ITIL标准的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管理规范。ITIL体系提供了“通用的语言”,为从事ITSM的相关人员提供了共同的模式、方法和同样的术语,使用户和服务提供者通过有共性的工具深入讨论用户的需求,很容易达成共识。

② 中立——ITSM为IT管理提供了实施框架,这样可以让用户不会受制于任何单独的服务提供商。ITSM不针对任何特殊的平台或技术,也不会因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发布而改变。

③ 实用——ITSM是一种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它在兼顾理论和学术的同时,非常注重实用和灵活。

正是由于这些显著的特点,ITSM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和青睐。对一个企业来说,不管其IT架构多大,都需要ITSM。近几年来,随着IT系统和技术的不断复杂化,现代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因而企业需要对整个IT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保持IT基础架构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以便支撑业务的正常运作,扭转被动的局面。IT部门在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同时,还要承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IT系统的预算,降低IT成本。总之,企业的竞争压力是不允许企业有丝毫的动作迟缓,所以IT部门必须提高运作变化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给企业运营带来的高风险威胁,企业需要进行分析和回避,以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企业为了增强竞争优势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对外开拓市场,对内降低成本的服务理念,IT服务管理必须能够紧扣客户需求和业务流程,从而确保IT作为一种服务模式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同时,由于IT投入巨大,组织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评估和控制IT投资。这都促使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IT管理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IT管理模式的转变。IT服务管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了组织提供IT服务和对IT服务进行支持的能力和水准。

IT服务管理的核心思想是:IT组织,不管它是组织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是IT服务提供者。IT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IT服务。而IT服务的质量和成本则需由IT服务的客户(购买服务的人或组织)和用户(使用服务的人或组织)加以判断。IT服务管理是以服务为中心的IT管理,与传统以技术为中心的IT管理有着根本的区别。IT服务管理将传统管理的重点如各种技术管理工作等进行规范整合,形成典型的流程。当用户需要IT服务时,IT组织根据用户的需求将流程组合成用户特定的IT服务,然后灵活、及时、有效地提供给用户,这样有利于保证服务质量,准确计算有关成本。

另外,IT服务管理不能等同于ERP、CRM和SCM等业务信息系统,ERP、CRM和SPM等面向业务管理,而IT服务管理面向IT管理,重点是IT系统的运营和管理,是确保组织战略得到有效执行的战术性和运营性活动。IT服务管理主要任务是管理客户和用户的IT需求。技术管理如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是IT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T服务管理的主要目标不是管理技术, 而是如何有效地利用IT资源恰当地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

IT服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IT管理方法和理念,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全球已有超过1万家公司和多个政府部门成功实施了基于ITIL的IT服务管理。相比较而言,我国IT服务管理还处于发展初期。从事IT服务管理及相关领域研究、咨询和培训的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相关出版物严重缺乏,还没有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或论坛,尚处于概念推广的阶段。另外,我们对基本的IT服务管理理念宣传和推广还不够,同时存在成功案例少且有部分“伪案例”的问题,因而国内企业在ITSM领域扮演的只是一个追随者的角色。在“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定标准”这个IT行业的规律面前,我国企业在国际环境中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位置。总体上来说,在IT服务管理领域,我国与国外存在着10年以上的差距,所以形势并不容乐观。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如何利用好国外IT服务管理的经验,是我国企业和政府正在探索中的问题。就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IT服务的价值,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可是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提供IT服务的过程还停留在“粗放式”的阶段,缺少成熟有效的方法的指导。而ITSM作为一个在国际上发展多年并取得很大成功的领域,其所倡导的标准化方法和流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思路。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吸收国际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符合我国企业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IT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IT服务管理已经走出了传统的电信和银行两大行业,开始在各个行业得到推进,政府部门、能源、制造业、IT行业的客户,不断得到增加。

然而,对于ITSM的实施,很多企业还是局限在事件监控的阶段,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IT 服务管理。这种局限,与企业对ITSM 的认识有关,它们常常身陷在ITSM 实施的误区中。总的来讲,企业实施ITSM存在两种误区:

一是按照ITIL 流程,规划公司整体系统、设定流程。虽然ITIL是基于实际应用得出的最佳实践,但是企业不结合自身的业务状况,盲目照搬,可能会使流程与业务不符。另外,高额的实施费用、较长的实施周期,容易让企业失去信心,这也是ITSM 推广的难点之一。

二是企业片面注重了ITSM 方案下“所见即所得”式的实施效果,却往往忽略了实施之后,是否真的解决了IT 运维方面的实际问题。因此,企业应在实施ITSM与企业风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更好地发挥ITSM 作为IT运维部门的管理平台,联系IT 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纽带,保证业务系统可靠地运行,提高IT系统的效率,让IT更好地服务于业务的作用。

经过前几年IT服务管理市场的培育,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人员了解IT服务管理,知道ITIL 和ISO20000,不少组织开始尝试将IT服务管理相关理念、标准和方法运用到组织的IT 管理当中。开展ITIL、ISO20000 培训和咨询的组织日益增多,这将带来IT服务管理培训咨询市场一定程度的增长。

展望2011年,中国IT服务管理整个领域(包括标准、应用实施、软件、咨询培训和产品实施等)将欲发活跃,充满商机,同时,整个市场也是竞争激烈。

此外,在IT 服务管理系统市场,一方面新的业务需求甚至公司战略对I T提出新要求,例如法律法规遵从等;另一方面目前I T所运营的环境还是相当脆弱,IT环境越来越复杂,业务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频繁的业务需求变化,必须要求IT能够充分了解业务需求以适应业务的变化。因此,各个公司都在寻求通过I 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降低成本并改善服务水平。

国内外各厂商都看到了中国I T服务管理市场的发展潜力,许多原来做网络监控软件厂商都欲进入该领域,而且纷纷宣称自己的产品符合ITIL标准,属于IT服务管理产品,因此,未来中国I T服务管理市场竞争者将会日益增加,市场也会更加活跃。

面对中国的I T服务管理市场庞大的市场空间,如何能够迅速进驻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来说,需要在研究客户需求、提高产品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增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支持I T管理提升和变革的能力。IT 服务管理产品要支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标准,厂商应具有一定的管理咨询服务能力,支持用户的管理变革和提升。同时,产品要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和定制性,结合用户根据本企业的特点,支持定制化应用。二是实施服务能力。在系统实施上,厂商要具有实施服务能力,指导客户顺利实施系统。三是后期连续性的服务。IT 服务管理的实施和应用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和扩展,客户需要产品提供商能够提供后期连续性的服务。

国内和国外的实践都证明,实施IT服务管理可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在我国,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因而IT服务管理将快速得以应用,形成一个新兴的IT应用领域。这样看来,未来IT服务管理将引领我国企业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将开创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篇2:it服务管理办法

什么是IT服务管理,首先来看一个词:“ITSM”,这不是“IT系统管理(IT System Management)”的缩写,而是指“IT服务管理(IT Service Management)”。

伴随着微软、Sun、Borland公司的开发工具平台化战略,IT服务也已经成为IBM、HP的战略业务重点,二者都在着力拓展高端服务业务。

IT服务管理在国内算是一个新理念,它中引入了流程、标准的管理思想,以服务的理念来完成IT部门的技术支持工作。

图1:ITSM服务管理系统逻辑结构

IT部门作为一个技术支持部门,常常扮演着救火队的角色。但是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也有人把IT部门的工作形容为“打游击”。

对于企业中的IT部门,缺乏衡量其投资与汇报的方法,无法体现其价值,得不到认可。曾经有企业IT部门的人这样描述说:自己在沿海地区一大型企业从事IT部门管理工作,平日里杂事很多,但是作为非核心部门,地位不高。当然,IT部门的工作本身存在不少的缺陷,其中重最要的一点在于其活动是打游击性质的,体现出来就表现为对IT部门的工作本身缺乏管理。

在IT服务管理的核心中,强调IT部门应该转变思想,不要总把自己当作“丫环”,而是把其对企业的技术支撑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并且以流程的思想来实现对其自身服务的管理,继而将服务标准化,形成一种产品。这里非常强调“流程”的思想,即建立一套规章制度来实施对服务的有序化管理。

二、ITSM的标准:ITIL

“流程化”的IT服务管理必须具有自己的即标准,以来衡量服务质量。ITSM自己的“行为准则”,即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架构库)。

早在1980年代,ITIL已经在西方国家的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中得到萌芽。到,成为英国标准协会的IT服务管理标准,即BS15000。到了5月17日,更是快速通过成为ISO国际标准,即ISO0。ITIL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ITIL结合流程、人员和技术三要素,为企业的IT建设提供一套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行维护的最佳实践方案。

图2:ITSM闭环管理模型

ITIL最早是被引入中国的。在被引入后的前3年,由于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国内处于一种不愠不火的状态。但是从开始,ITIL在国内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 ITSM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IT服务管理作为相对而言的一种新理念,在应用和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需求变化性、复杂性、成本管理、安全性等。

 •变化:IT业务需求变化快、IT工作负荷大、IT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有局限性;

 •复杂性:各种各样的IT资源、大量基础设施和复合应用程序;

 •成本:管理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投资回报率;

 •安全性:规章、安全性和审计能力;

而IT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IT资产管理的挑战

 •设备和软件供应商众多,厂商范围和时间跨度都很大,信用和评价目前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范畴,需要用IT技术手段管理。

 •设备的定期排查力度不够,设备巡检不到位。

 •设备台帐不能方便反映设备维修历史记录。软件资产未建立台帐进行管理,软件的升级、变更等缺乏登记信息。

 •设备和软件的配置信息不详,或者配置信息经过长期维修调整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

 •设备采购、调拨、报废等管理流程未实现联网审批处理,效率低。

2、合同管理的挑战

 •目前停留在合同文本存档保管层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到监督合同的执行和检查合同执行效果的这一个层面;对合同的乙方不能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

 •设备维修保养合同缺乏有效的管理,表现为出了问题或故障才通知相关维保厂商,而不是跟踪执行合同,提前解决更新换代问题,采取预防措施。

3、运维管理的挑战

 •维护的系统众多,凸现人员的配置不足。

 •故障处理过程缺乏共享的记录信息和跟踪信息;故障处理流程没有实现自动化。

 •维保厂商或外包服务商处理故障缺乏电脑化记录,服务进度无法在线监控,服务质量缺乏考核手段。

 •遇到突发情况,没有快速的汇报机制,不能快速解决问题。

 •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库,遇到相同的问题,不能从知识库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依赖个别维护人员。

 •月度年度运维分析报告编制困难,PC、ATM等设备故障量故障类别的变化趋势无法分析。开机率、维护成功率 、维护及时率等指标缺乏统计工具。

4、绩效管理的挑战

 •需要功能比较强的IT服务工作量量化考核工具,计算IT服务人员的工作绩效。

 •领导层面需要方便督办服务工程师解决故障,需要统计工作量、分析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

 •服务工程师解决问题时缺乏协作,责任不清晰,经常扯皮。

 •外包服务商或厂家工程师处理及时率缺乏准确统计数据。

IT基础建设上台阶之后,越来越多的客户想到“向管理要效益”,向IT投资要回报,并且把客服优势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市场上,就是对IT服务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 IT服务管理的解决与实施

今天,ITSM( IT Services Management)发展到IT运维的业务驱动阶段,即用户开始实行IT资源的动态分配,向管理要效益。其特点在于制定服务目录,引进财务管理,乃至于让业务部门按服务的级别和内容向IT部门(IT服务商)付费,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简而言之,ITSM也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以网管软件为标志的自动化时代,第二阶段是以流程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流程管理时代。前者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后者必需要有人来参与;前者是对IT基础设施的管理,而后者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管理以人为本”。

由此可见,IT服务管理是从业务入手,用软件工具来调配IT资源,解决客户所遇到的业务问题。

基于企业实践考量, 我们才能够提炼出关注客户的重点诉求和需求的面向服务流程的解决方案:

1.集中的IT资产管理数据库(硬件和软件);

2.开放的、基于WFMC标准的流程管理系统;

3.自动化的、按ITIL基础架构排列的管理工具和流程管理程;

4.一个开放性的基于.Net平台的伙伴开发系统。

部署企业ITSM软件系统,由顾问团队协助进行客户化应用实施,并导入ITIL管理方法,使ITSM软件系统成为专业的IT服务提供商或者企业内部IT部门的“ERP” ,从而提升企业内部IT服务能力,提高专业IT服务商的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基于ITIL架构理论开展咨询实施项目,提供IT服务管理系统,部署IT运营管理层面的软件模块,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等重点管理模块,并部署流程管理平台软件和IT资产管理软件。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 •按照ITIL理念和实际需要理顺服务流程 ;

 •培训、变更、推进;

 •结合绩效考核等管理手段;

 •使用工作流平台管理软件系统作为服务支撑工具;

篇3:IT服务的仓储管理

关键词:IT服务,服务等级协议,仓储管理,快速响应,安全库存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加之新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导致众多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下,众多的硬件产商被拖向了衰退的边缘。在一片亏损和裁员声中,IT业巨头纷纷向服务转型。IT业巨头由硬件产商向IT服务提供商转型,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端倪。业界先驱IBM早就从残酷的竞争中得出:微薄的硬件利润不足以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因而开始剥离硬件的生产,并向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转型。所以才有了后来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事件。如今IBM已是IT服务领域的领跑者。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巨头的转型,IBM的领先地位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地挑战。惠普和康柏合并后,新惠普同样转型为IT服务提供商;2007年西门子将旗下PSE(西门子软件与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SBS(西门子行业应用服务集团)进行合并,组建新的SIS(西门子IT服务也解决方案集团)也转型为IT服务提供商;联想公司,在整合了IBM的PC业务之后,也在向IT服务提供商转型。以上企业,都将对IBM的业界老大地位发起冲击。

由此可以看出,IT业的核心将慢慢从IT制造业转向IT服务业,并且IT服务企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标准才能使IT服务企业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并壮大。提高服务标准,只能通过提高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对现有技术做出变革才能实现;在降低成本方面,除了降低运维成本以外,如何提高运维过程中的物流管理水平,特别是仓储管理水平,以降低物流成本,这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本文通过对某知名IT服务企业(以下简称S公司)的IT服务模式的分析,探讨IT服务中如何有效地实施仓储管理。

IT服务(L)

IT服务是指在信息技术领域,服务商为其用户提供信息咨询、软件安装维护与升级、硬件运行维修等全方位的服务,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产品的飞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它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IT产品安装、维修与维护;(2)IT咨询;(3)教育与培训;(4)系统集成;(5)网络支持等。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业务对IT的依赖不断增强,如电信、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一方面,企业不断投资购建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实施ERP、SCM、CRM、决策支持和知识管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要求IT服务持续不间断地支持业务运营,而且要求IT服务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得业务部门能够更好地达到业务目标。

仓储管理

简单地说,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在IT服务行业,更多的时候只看重物流管理的两部分,一个是采购,另外一个就是仓储管理。简而言之,IT服务中,对采购与仓储管理必须由自己掌控,而其他物流功能如运输、配送等都是外包给其他的物流服务商。

S公司的IT服务模式

S公司是国际上领先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在中国IT领域已经拥有超过50年的历史。从咨询服务到系统集成,从软件开发及IT解决方案再到IT基础架构管理,该集团运用整合的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IT服务。该集团利用综合的专业技术及对行业特定知识的透彻了解,来确保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S公司在全球拥有超过43,000名雇员。

与IBM、惠普等公司的IT服务模式不同,S公司本身并不是硬件生产商。因此,S公司的IT硬件需要从供应商(硬件设备商)采购。在IT服务过程中,备件的管理并不是S公司IT服务的重点。因为,在采购备件或者整机时,产品本身就是有质保年限的。在年限之内的产品,S公司并不负责维修,而是由产品的供应商进行维修或更换。在保修期外的产品或备件,一般由专人负责维修,且备件到货也会和供应商签订比较严苛的到货时间标准,因此,这个问题也就相应解决了。

以下主要阐述一下S公司的IT服务模式。

S公司的IT服务是通过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的管理理念,会在一段时间内和不同客户签订不同的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SLA规定了这一段时间之内S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所有各种不同种类的IT服务(如用户个人PC的采购、个人PC上所安装的软件、适用于不同用户的不同安全策略、网络打印、网络服务、邮件服务等等)以及相应服务的服务标准时间。S公司在SLA的框架下,在标准服务时间内向客户递送产品和服务。因为有了SLA的制约,所以,如何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快速响应的问题,S公司成立了呼叫中心。通过呼叫中心统一处理客户的需求,并将客户需求及时分配给IT服务工程师。工程师会在第一时间和客户取得联系,并了解用户的详细需求,从而制定解决方案,并将产品和服务递送给用户。

如何保障递送的及时性呢?物流服务水平,特别是仓储管理水平是递送及时性的保障。

在SLA的制约下,实现仓储管理的最优化。

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是关于网络服务供应商和客户间的一份合同,其中定义了服务类型、服务质量和客户付款等术语及要求。现在的IT服务企业与客户之间,都是通过签订SLA来制约,平衡彼此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对于IT服务商来说,SLA是扣在自己头上的金箍,所有的行为准则都必须满足与用户签订的SLA。如何在SLA的制约下实现仓储管理的最优呢?个人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BC分类”策略:

ABC分类管理方法,就是将产品按照重要程度分为特别重要(A类),一般重要(B类)和不重要(C类)3个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分别进行管理与控制。在SLA的制约下,这种管理方法可以进一步解决各类IT设备的结构关系,重点管理关键设备和针对不同设备采用的不同储存技术措施。

“零库存”策略:

针对供应商而言:前面说过,S公司并不是一家硬件设备商,因此它的IT硬件设备需要从各供应商采购。因此,应该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获得可观的设备折扣,在此折扣的基础上,按照订单采购。且在合同中规定,供应商应该在不低于3个工作日内将设备送达。

对客户而言,通过定义在SLA中的服务时间,要求客户在提交IT设备(个人PC)采购时有5个工作日的服务时间。

以上方案可以轻松解决从客户发起采购,到供应商送货,再到IT设备客户化过程的时间可控。真正实现客户的按需采购。

“安全库存”策略:

安全库存(Safety Stock,SS):它是指当不确定因素已导致更高的预期需求或导致完成周期更长时的缓冲存货,安全库存用于满足提前期需求。

IT服务中,并不是所有的设备都适用“零库存”策略。在IT服务过程中,突发事件是层出不穷的,如黑客入侵、突发断电、设备故障等等。现代企业的生存与管理过程,都非常依赖IT系统,因此,IT系统的突发事件轻则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日常运营,重则会让企业蒙受巨额损失。因此,仓储管理必须为IT服务提供设备保障。从而需要建立“安全库存”策略。

众所周知,IT技术更新换代很快,IT产品的生命周期也是越来越短暂。在IT服务中,建立的“安全库存”策略,只要满足日常运维的需求即可,而不能大量积压。否则,库存的积压不仅占用资金(IT设备有体积小,价值大的特点),而且IT设备会很快贬值,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VMI”策略: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在SLA中定义的部分产品的服务时间是相对宽松的,且这部分产品客户需求相对稳定,且量比较大时(打印纸章等)。可以采用VMI策略。通过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库存,减少库存成本;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和节约采购时间;特别是对于IT设备而言,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大大降低IT设备库存保修过期的风险。

通过实施这四种策略,使得S公司的库存管理相当规范与科学。08财年,S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95亿元人民币,新订单额4.97亿元人民币。在经济危机肆虐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5.12%的增长,这可谓IT业界的奇迹。在实现了来之不易的增长情况下,S公司利用这四组策略对库存进行管理,实现了库存成本的下降。08财年S公司的仓储成本为2029万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4.1%,比上一财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这四个策略的实施,降低了成本,增强了S公司的竞争力,为S公司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石。

总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专业化的IT服务企业将会取代现有的企业内部IT部门。从而实现了IT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浪潮中,只有把握好IT服务质量,快速响应客户的企业才能成长与壮大。而IT服务质量和快速响应则分不开快速高效的仓储管理。因此,高效率的仓储管理,将是IT服务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奈杰尔.斯莱克等,李志宏译.运作管理[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崔益明,朱道立.服务备件物流研究[EB/OL].中国服务营销网,2005.

[3]思科中国[EB/OL].http://www.Cisco.com

篇4:IT服务项目管理实践

关键词 IT服务 项目管理 责任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IT服务管理的重要性

1.1 业务的快速变化对IT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全新的业务环境,IT部门将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

(1)当业务需求更快速的变化时,如何能更快速响应业务、及时推出新IT系统?

(2)当面临更多法律法规的管控要求时,如何保证IT系统合规、安全、稳定的运行?

(3)当业务对信息技术依赖性逐渐增强时,如何实时掌握系统运行质量?

(4)当用户愈加成熟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意识时,如何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1.2 IT服务管理项目组织特点

(1)广泛参与度。IT服务管理项目经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面向业务的,与所在企业及企业所处商业环境密不可分,所以IT服务管理的推行应当秉承着作为企业资产有机组成部分原则去做。另外一点需要清晰认识到,IT服务管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阶段性的、持续推进的事情,通常需要3到5年的持续改进。

IT服务管理项目咨询方的参与是很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提供专业方法论;

提供行业经验;

帮助决策;

协助推动项目;

实施指导和支持。

(2)矩阵式管理。矩阵式管理将组织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划分,比如按照职能和流程角色。矩阵式管理的应用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资源调配,需要资源了就按照某个维度去调配,用完了再还回去。

IT服务管理项目组就是个典型的矩阵式管理组织,项目团队中的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有他们所在职能的工作还要承担项目中的相应角色并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样多种角色多头汇报的情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就难免发生“扯皮”现象了。这样本来想要提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却可能导致管理成本、沟通成本增加的结果。

(3)项目组织结构。

将流程Owner角色的部门领导放在推行组,并作为项目任务的监督者,这样对增强沟通及减少“扯皮”现象会有所帮助。

1.3 考核与激励

与好的工作效果相关的三个方面:自己喜欢当前的工作,领导分配的任务不得不完成,任务会被考核并与自身绩效挂钩。项目组织结构中可以完成前两步,而在绩效与激励方面先要同老板沟通,提供2~3个适合所在企业的方案得到认同后再与人力资源讨论、落实。

1.4 动态交互性

IT服务管理项目团队的组成是甲、乙双方共同参与,双方通过高度互动共同完成知识转移和渗透,主要形式包括:

培训,管理体系培训、IT服务管理流程培训、流程设计培训、工具应用培训、实践培训等;

访谈,现状调研阶段、阶段性实施后成果访谈等;

讨论,报告、例会、临时会议、咨询等;

宣传,共同制作内刊、宣传材料、问题、内部培训等;

内审,从项目启动后就应当开始建立这种自发的改进制度。

这个互动过程起初会借助乙方的经验来运行,甲方要主动参与和学习慢慢的将经验知识转移为自己的工作内容,有明显效果的应当定位制度固化下来比如内训,比如内审。

1.5 长期性

IT服务管理项目不是交钥匙工程,不是贴标签工程,更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是对工作习惯和管理方式的改变。虽然有ITIL有Cobit等最佳实践,但还是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落实,依据项目范围及企业规模不同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行持续改进最终与业务融合。

2 IT服务管理项目责任和挑战

2.1 主要职责

(1)炼材:选人、沟通、激励是主旋律,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是目的。

企业推行IT服务管理项目,主要是解决实际中现存的问题然后是效益,但无论前后都涉及到业务领导、部门负责人、职能承担者等,那么依照IT服务管理项目解决哪方面问题、实现哪方面效益不同项目经理应当选取不同的人来参与,包括企业内部、咨询公司、厂商的人员的选取。

(2)成事。

做成一件事情涉及到多方面,企业文化、计划、组织等,说到底识别并规避风险,然而是不是可以将与IT服务管理项目相关的风险都识别出来,识别出来的是否都能解决?行业相异、企业不同、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这里仅说一些常见的风险。

组织架构变动,一方面人员职责不明确,另一方面人心浮躁,这两点都足以阻碍项目的推进;最好的规避措施就是等待组织架构变动完成后再推进项目,如果在项目进行中组织架构变动,为组织架构变动预留足够的时间是个明智的做法。

过度依赖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可以带来体系化的知识与客观的建议,可以比喻为甲方的“拐杖”,无论是对业务的理解、IT服务管理落地还是长久的应用,甲方都是主角。规避措施可以使以下几种:

拥有对企业业务有深刻理解并有丰富IT服务管理经验的帶头人;

建立一只甲方自己的IT服务管理队伍,结构上分成三个方面:包括具备IT服务管理意识的业务端、对业务端支持的IT服务管理团队以及质量体系监控方;

领导的高度重视;

熟悉企业业务的咨询公司;

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切实可行的项目计划、WBS,以及被认同的预算。

2.2 关键技能

(1) 领导能力。

由于IT服务管理项目结构的特点,项目成员有业务或技术高层担任的管理者代表、其他部门的经理或员工。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参与式或顾问式的的领导方式会比独裁式或命令式的更为有效,实际上在平衡利益、争取意见一致性方面的阻力也会较小,明确了领导方向也就给项目成功定下了一个基础。

有了适合的领导方式,就需要团结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关键在于建立“信任”。可以從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律己:言行一致,如果要求别人加班或者细致的工作,要让自己先做榜样;

用人不疑:授权相对于职能不要反差太大,一旦明确授权就要充分信任,建立起战友般的友情与忠诚;

正向引导:使团队成员充分了解项目结果和利益,通过生动描绘目标达成的结果使大家了解实现项目的收益。

(2)沟通能力。

IT服务管理项目经理必须是一个良好的沟通者,他要与项目团队成员、各相关部门、咨询公司、产品厂商等进行定期的沟通。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确切了解各方面实际的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协调关系、集结资源使项目向着期望的方向前进。

(3)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影响周围人的思想及行为,在项目推进中IT服务管理项目经理会与项目团队成员或者高层管理者进行说服和协商工作,比如出于公司整体考虑,需要利益平衡将改进的进度延后。

(4) 时间管理能力。

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说是项目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列出一些常见的时间管理技巧;

优先计划管理: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来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重要紧急的优先分配时间完成,重要不紧急的每天都持续一段时间做,不重要但紧急可以安排给别人做,不重要不紧急的最好不占用团队时间;

适用时间计划工具,编制计划并进行跟踪,有时候一个CheckList效果也不错;

把工作授权给他人:不必每一项工作都事必躬亲,授权给部下一样干的好而且还能锻炼队伍;

拥有良好的心态:压力并非来自已经解决的事情,而是来自未能克服的困难。

2.3 面临的主要挑战

(1) 组织结构与项目范围的变化。

IT服务管理项目不一定都会遇到组织结构与项目范围的变化,但如果你碰到了,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事情都要变,包括指定的计划、铺垫的关系以及和领导预先的沟通甚至承诺。坦然面对这些,这种事情并非无法克服。无论如何,这种变化通常是高层管理者在变革过程中平衡公司内部各种利益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对IT服务管理项目执行和贯彻是有好处的。

(2)跨部门协调与沟通。

无论是对内提供服务的内部IT还是对外提供服务的IT服务供应商,在做IT服务管理项目的时候都会涉及到跨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而IT服务管理主要是针对管理精准化、规范化的一种项目,推行过程中一旦涉及到利益的平衡就会有得失,相应的跨部门的沟通就会遇到阻碍。

措施:与管理者代表沟通,制定规则;定义每周例会,相关部门的流程经理都要参与,必要时也可以邀请职能经理参与;会议中可以将跨部门协调、沟通有难度的拿出来讨论,并记录会议纪要,会后将会议纪要分发至相关人员。

2.4 IT服务管理项目实施中沟通问题

IT服务管理应用场景很多,有的是运维环境、有的是呼叫中心、有的是BPO形式的对外服务,项目团队中会有技术专家、业务专家、管理专家,这样沟通的时候就会有问题。

通常技术专家在谈论的时候会用到联通性、延时、流量、丢包率、MTU描述网络性能,用DAS、NAS、SAN来告诉别人我们的存储是怎样的,或者开个玩笑“写SQL,Delete的时候竟然忘了用where”,在笑的前仰后合的时候很难说另外两组专家有何想法。

业务专家很清楚IT服务是什么,他会说我关心的是服务产品化,可以持续的快速复制,让我们在竞争环境中处于有力地位提升市场占有率,还要控制成本;当然毛利率高了他们才有收益,了解业务的技术专家会这么想。

管理专家两方面都会了解一些,而且说明问题的时候总能深入浅出“瞧,CMDB是个逻辑库,你可以把AIX想成一个装满白菜、萝卜的大柜子,而我们只要有个列表……”不过,这可能让系统管理员表情显得不自然。

这些日常的话语并非问题或者冲突本身,只是借用的一种方式,这说明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本该有的沟通,有时是内部的、有时是外部的。

参考文献

[1] 杨坤,王玉.IT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欧立雄,成功的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5:IT服务管理制度

1.1 为保障XX信息中心IT服务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流程规范化执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和用户满意度,特制定本办法。

1.2 本制度的适用范围为XX信息中心。事件管理

2.1 IT服务管理系统的事件包括用户的申告、故障、咨询,以及监控系统自动产生的告警。

2.2 事件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变更,必须提交变更请求单(变更单必须和事件单关联),变更完成后,继续事件单的处理。

2.3 事件处理过程中,若可以将故障定位到某个配置项,则必须将事件单与配置项关联。

2.4 由用户申报的事件,客服代表是该事件的责任人,必须确保事件得到有效跟踪与解决。

2.5 监控系统自动发送的事件单,由第一个接收的处理人员作为该工单负责人,负责过程跟踪和解决后的工单关闭。

2.6 服务台可以将事件单分配给一线工程师或二线工程师,一线与一线、二线与二线之间不能直接分派工单,一线可直接分派给二线,一线和二线可以将事件单重新分派给服务台。

2.7 重复事件必须被标识,如果服务台可以判断重复事件,则由服务台对重复事件进行标识,否则由事件处理人员负责重复事件的标识。

2.8 事件处理人员在完成解决事件后,应根据实际解决情况填写事件的结束代码,采用临时措施结束代码为“变通方法解决”。

2.9 服务台负责和用户确认事件的解决。由用户认可获得关闭的事件单的结束代码为“成功解决”;已解决的事件单如果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须重新分配到原处理人员继续处理。

2.10 优先级为紧急的事件,服务台应立即分派给相应的工程师并电话通知,由工程师再次确认,确认为紧急事件,则应立即通报事件经理,事件经理协调资源处理。

2.11 各事件处理人员应及时响应和处理分配到本组或自己的事件单,如果超出规定的响应时限和解决时限,系统自动将事件信息通报事件经理和服务台人员,事件经理负责协调资源,并督促事件能够及时被响应和处理。

2.12服务台应及时将不能解决的事件升级到下一级,若未及时升级,事件经理应及时介入,负责协调升级处理。

2.13 每周召开例会,总结经验,并进行趋势分析,主动发现潜在问题。2.14 每月产生事件管理报表,并对重复发生的事件和变通方法解决的事件,举行定期的事件管理会议对这些事件进行评估。问题管理

3.1 问题先由问题经理审核,再分派给相应的问题分析专家,问题分析专家负责问题的诊断与解决,问题经理负责与服务台或问题请求者沟通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已解决的问题单由问题经理关闭。

3.2 多次重复发生的事件在工作人员恢复服务后,应创建问题单(问题单必须和事件单建立关联)。

3.3 问题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对系统进行变更,必须提交变更请求单(变更单必须和问题单关联),变更完成后,继续问题单的处理。

3.4 问题处理过程中,若可以将根本原因定位到某个配置项,则必须将问题单与配置项关联。

3.5定期组织会议,对所处理事件历史记录进行趋势分析,将发现的问题提交给问题经理。

3.6每月定期回顾和产生问题管理报表,对没有解决的问题,举行定期的问题管理会议进行评估。变更管理

4.1 所有影响生产环境配置项的变更均须填写变更请求单。

4.2 所有的变更必须通过变更经理审批,风险等级为重大的变更必须提前三个工作日提交变更经理审批。变更经理负责与各相关方面协同,严格管理其计划、测试、评估、审批、实施等。

4.3对现有业务系统产生影响的变更,例如因实施变更而需要停机或者中止业务,变更主管均需在变更执行前提前通知有关人员做好业务调整,减少对业务的影响,待实施完成后再次通告。

4.4变更主管负责变更计划的制订,包括:实施计划、测试计划、安全措施、回退计划、配置项更新计划等。

4.5在制定变更计划时需制定配置项更新计划并关联配置项信息,变更实施完成后需确保配置项信息及时更新,只有配置项更新完成后,才能关闭变更请求单;配置项信息的变更需要按照配置管理流程执行。

4.6对应用软件版本上线类的变更,除变更计划外,还应包括软件功能说明文档、软件技术说明文档、包含完整测试用例的测试文档,并提供已签字确认的测试报告。

4.7 对数据迁移类的变更,除变更计划外,还应提供转换方案,该方案一般包含数据转换策略、数据转换测试、数据备份及恢复方案、数据转换结果核对等方面的内容。

4.8每月产生变更管理报表,对失败的变更和风险等级重大的变更进行回顾和检查。配置管理

5.1 配置管理所有配置项信息必须准确反应当前IT基础架构状态信息,任何设备进入机房前或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启动配置管理流程,以确保配置项信息与实际环境一致。

5.2所有生产环境配置项的更改都要通过变更管理流程进行控制。只有得到授权的人员(配置管理员)才能对CMDB中的配置项信息进行修改。

5.3 变更主管在制定变更计划时必须制定配置项更新计划,对计划修改的配置项进行说明;变更实施完后,由变更主管汇总相应的配置项修改信息,并通知相应的配置管理员,配置管理员接收到配置项修改请求后,与配置项实体进行核

对,核对无误后方可修改配置项属性以及关系,同时将配置项与变更记录进行关联。

5.4 当确认配置项信息不需要在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保留时,不在CMDB中进行物理删除,通过删除状态属性来进行标识。

5.5定期根据变更的执行情况对变更引发的配置项的修改情况进行审核。5.6每半年对IT环境进行审核、跟踪监测,以保证CMDB的信息收集准确、完整。知识库管理

6.1工作人员应积极支持知识库的建设,对于工作中的经验、知识、技巧、常见问题应及时总结,并提交给知识库经理。

6.2知识库经理须对工作人员提交的知识进行甄别,对于合格的知识才录入知识库。

篇6:it服务管理办法

随着企业IT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增多,IT运维服务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提高IT运维成为企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AMT研究报告表明,通过在IT运维服务管理中开展知识管理,将有助于实现IT运维服务目标。

IT运维服务管理中的知识主要包括:

1、IT服务相关的制度、流程

2、针对不同事件和问题的解决方案

3、IT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变更申请、测试方案、技术方案等

4、技术参考资料,例如网络拓扑图等

根据知识是否与IT运维服务流程相关,可以把知识分为流程相关类知识和非流程相关类知识。解决方案是在事件管理流程和问题管理流程中产生的知识,测试方案和技术方案是在变更管理流程中产生的知识,它们都属于流程相关类知识。有效开展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创建、储存、共享、应用,对IT运维服务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提高运维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质量、数量及知识结构都达到一定标准的知识库,作为IT运维的强大储备库,加之运维知识库工具具备方便、高效的搜索功能,无疑是 快速响应IT服务需求的捷径。而能够进入知识库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是最正确、标准和高效的。

减少转交率,降低运维成本。如果多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可以从知识库中简单、方便获取,更多的事件将在一线技术人员解决,减少转交给二线、三线或四线技术人员的事件量。从而将IT支持人员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着手解决其他新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IT维护成本的目的。

避免知识流失。许多隐性知识集中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脑子里,一些IT应用的操作或故障解决方法可能起初只有开发人员知道,知识管理可以有效避免由人员流失造成的知识流失。

实现用户自助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降低运维成本。用户可以直接从知识库中查询解决方案并自己解决问题,将减少一线技术人员对事件和问题的处理量。

虽然开展知识管理对IT运维服务管理具有明显的上述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技术人员担心将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整理出来,供大家共享会降低他们的在团体中的价值,而不愿意共享知识;缺乏知识管理系统做支撑,而不方便共享知识等。

为了克服知识管理实施的阻力,促进知识价值最大化,从技术、流程、人员三个方面开展知识管理:

一、技术方面:建设IT运维服务系统,非结构化数据由内容管理平台统一管理

IT运维服务系统采用四层架构,分别为数据资源层、数据管理层、数据服务层和系统功能层。IT运维服务系统应满足SOA架构要求,以实现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在IT运维服务系统中,结构化数据由本系统数据库储存,非结构化数据(解决方案、技术方案、参考资料等知识)统一储存在公司内容管理平台中。内容管理为IT运维服务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内容查询服务等基础性服务。

IT运维服务系统中的非结构化数据统一储存在内容管理平台的优势为:

公司所有的非结构化数据统一储存在内容管理平台中,实现“唯一储存、多处引用”,减少数据冗余。

内容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检索功能(包括属性检索、全文检索、组合检索等),方便知识的应用。

同时,IT运维服务相关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别储存在IT运维系统和内容管理平台,需要IT运维系统与内容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集成。IT运维系统可以提供Web service或JAVA API 与内容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非结构化数据在IT运维服务系统完成审核后直接检入到内容管理平台。

二、流程方面:在IT运维服务流程中自动收集和应用流程相关类知识

依据ILIL标准细化IT服务流程,为了实现流程相关类知识能在流程中自动收集,要求技术人员在处理事件时把事件与解决方案关联。具体要求如下:

每个事件只对应一个解决方案,但每个解决方案可以对应多个事件。

技术人员搜索知识库,如果知识库中已有解决方案,则无需重新创建解决方案,直接把解决方案与该事件关联即可;如果知识库中没有解决方案,则需要重新创建解决方案并在上传知识库,同时该解决方案与事件关联。

上传的解决方案必须经过技术负责人审核,主要进行内容审核(该解决方案的描述是否符合该事件)和形式审核(属性设置是否正确)。

一线技术人员关闭事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经过对用户验证事件已解决和在系统中事件有对应的经过审核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般而言,员工不会愿意在流程处理结束后再做总结,所以将知识收集结合在业务流程中,才能保证知识收集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如果知识库中已存在类似的解决方案,采用事件与已有的解决方案直接关联的形式也避免了技术人员的重复工作。但是,对于非流程相关类知识将需要通过建立共享的文化促进知识的分享与应用。

三、人员方面

1、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解决方案研究

实施IT运维服务系统和流程优化后,技术人员可以直接参考知识库中的解决方案进行处理,所以对于一般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和数量要求就不用过高。但是这要求公司有丰富的解决方案可以利用。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技术人员专门从事解决方案的研究工作,既提高了高素质技术人员的价值,又通过合理分工(有的技术人员专门做现场服务,有的做后台研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立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进行非流程相关类知识的收集

建立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需要克服员工不知道、不能够、不愿意共享知识的阻力。通过知识管理宣传等形式与员工共识知识管理愿景和转变需求,解决不知道的阻力,并建立紧迫感;通过知识管理培训等方式介绍知识管理系统功能解决不能够的阻力;通过领导推动和建立激励措施等方式解决员工不愿意的阻力。最终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员工自觉分享与应用知识。

上一篇:县工商局述职述廉整改措施下一篇:部门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