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推进建议

2024-06-02

小学语文课改推进建议(共8篇)

篇1:小学语文课改推进建议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教师引导课堂主体发散思维,调节愉悦的心态;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提出质疑。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愉悦心态

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学生心理提前成熟,相伴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需要任课教师锤炼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深入了解学生年龄段特点与喜好。在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用语严谨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入学生喜欢、当下流行的文明词语或者方言,这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印象中原本古板的教师变得生活化,降低排斥心理,与教师产生亲切感。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语言方式进行朗读,回答问题尽量举出例子,无论是自己经历的还是最近关注的事件都允许。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乐于分享的心理。课堂轻松、愉悦的心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

2.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质疑

小学生天性好奇,语文教育不应该禁锢学生的奇思妙想。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6课《小摄影师》中描写到“: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通过窗户将纸团扔到了高尔基的办公桌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象,高尔基当时所在的是几楼?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有没有足够力气将纸团扔进去?并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用实践来证实猜想;不仅要分析高尔基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小男孩的性格特点具有哪些现实社会意义。最后再将学生带回课文所宣扬的精神主旨上。现代语文阅读侧重培养学生精神感悟,却忽略了事件的逻辑性。因此,可以通过细节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应该多样性 1.灵活自由的自学课堂

小学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自学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今后学习能力。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灵活自由的分组自学模式能有效调节学生在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产生的厌烦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凭借第一印象选择课文中喜欢的段落,然后将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分为一组进行自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学方法及阅读中要学习的重点。然后教师融入学生自学讨论氛围中,巡视每组情况,对出现误区和疑难的小组及时给予纠正。最后,同学站在讲台上以演说、汇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可适当提示、点评以示认同、鼓励,并且监督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此教学模式看似松散,其实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都在高度集中。学生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参与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感到学习的自由。

2.生动有趣的表演课堂

为什么我们在学会骑自行车后,即使很久不骑,也能熟练操作?这就是因为动作感知是人最深刻的记忆方式。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挖掘学生的潜在才能,注重个性培养。在每个学生心里都渴望被他人关注,希望自己有超越他人的才艺,那么,教师就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放大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坚持展现自我,从而培养自信,激发学习潜能。基于以上原则,教师应选择语文阅读中重点要求背诵的篇目,作为表演课堂的剧本,把教材内容当作舞台剧一样展示。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段落: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本课程设计应该遵从形象认知原则。安排学生将自己家乡繁华夜景拍照下来,与课文中的天安门夜景进行比较,说出哪里相同,哪里不同,为什么不同;学会用描写天安门夜景的优美词句来形容照片上自己家乡的夜景。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背诵课文,同时学会了描述其他景物,积累了好词、好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如,第15课《画风》,此篇文章以人物对话为主,语言生动幽默。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地点可选择在操场上围坐,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进行表演。让难以形容的“风”流动在学生身边,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感受到语文阅读学习的愉悦,爱上语文阅读。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更需要各位教育事业的园丁尊重传统,不断创新实践。

篇2:小学语文课改推进建议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四、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想、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结合教学,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伟大的中华为主题的红领巾读书会,在现有的教学软件中,挑选了北京,万里长城,大运河等课件,在队会上演示讲解,通过直观的展现,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有效地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五.进行基本训练和智力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使用了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对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以及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在训练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复述,有的要求说话,有的要求朗读和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等等。

由于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这就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比如电影、电视、录象和目前的电脑课件,把人、事、物、景等,通过声、光、色、形的谐和,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知识和道理易于被接受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把这些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外活动,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对听、说、读、写和欣赏、鉴别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纪律等教育,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3:小学语文课改心得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 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 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 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 即使它很微弱, 相信在你的感召下, 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 走出条条框框, 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 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 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 穿梭于课桌间, 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 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 不再做教参的奴隶, “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 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 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与学生共同探讨, 平等交流, 一起争鸣, 使语文课堂不再有权威, 不再有条条框框, 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 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 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 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 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 (可每次调换) ,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 然后归纳总结, 反馈给老师和同学, 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 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 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 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 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 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 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 无从下手。所以, 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 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 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 不研究, 只是囫囵吞枣。这样, 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就文章内容而言, 也是一知半解。因此, 在初读课文时, 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 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 学生既积累了知识, 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 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 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 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其中, “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 母亲 (作者) 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 (作者) 心里十分慌乱, 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 句意自然就清楚了, 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 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 (1) 查字典; (2) 换词理解; (3) 联系上下文, 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 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 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 再反复朗读, 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 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 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 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 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 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 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 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 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 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 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做到有的放矢, 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 再干什么, 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一种模式, 养成一种习惯, 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 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课堂上, 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术”, 并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只有巧妙的构思, 因材施教的策略, 才能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 才能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例如, 《自然之道》一课篇幅冗长, 内容深刻, 如果串讲起来既费时又不透彻, 于是, 我从课文的中心入手, 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 他们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鸟遇难和数十只鸟遇难”的语句, 然后再请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前因后果, 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 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 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 我采用了分散。铺垫。两种策略。因为是阅读课, 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知识点, 然后再相机引导汇报交流, 这样就提高了兴趣也分散了难点。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二字也就是变化的原因, 所以, 我在恶劣的现状方面下功夫, 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篇4:小学语文课改特色有感

一、有感于灵活使用教材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材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师生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老师们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唯唯诺诺,从第一课,直至最后一课,每一课都仔细地研读,翻晒,生怕遗漏点什么。并且感觉这样的日子,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样自然。

现在,几位实小老师则不再唯教材是尊,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取舍,实施专题教学,课堂容量变大。他们有的对教材中相近的篇目进行重组,有的把课内文本与课外读物进行有效对接、组合,有的则按教材编制进行专题教学。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这些都是源于对课改、教材、教学目标有着深刻而又独到的理解。他们敢于创新,又非随心所欲,无章可循。

二、有感于灵活驾驭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应该说,他们展现的是原生态的课堂,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只是由于课堂流程、结构,教学内容已经在她们大脑里生根发芽,只是因为和自己的学生早已经打成一片,水乳交融,所以课上得犹如行云流水,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过渡巧妙,彰显出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堂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前面传来一点小小的噪声。原来一个男孩流鼻血了。老师略感意外,稍显紧张之后,随之冷静下来,为他找手纸,让他跑去了后台。很快,那位男生又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一堂课,因为这个细节而更显真实。老师驾驭课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验证。

三、有感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小学课堂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非常之活泼、热烈,这与死气沉沉的高中课堂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提问之后,几十只小手齐刷刷地举了起来,就像准备远航的风帆。我就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是什么时候,失去了主动表达、回答的热情呢?

上课之初的好多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像成语接力、古诗词背诵等。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训练有素。老师甘当配角,不去表现自己如何博学多识,而是适当、适时引导,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充分展现。

每一个回答,老师不忘给予鼓励。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表达,老师更是不吝自己赞美的词汇。有几个学生胆怯得不敢举手,老师鼓励他大胆发言。事后看来个别学生有语言障碍的,老师也没有忽略他们,对他们的些微进步,老师高调肯定。这才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这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老师的美德在此得到彰显。

四、有感于自主高效的读写训练

以训练为主线是这几堂课的鲜明特点。没有老师面面俱到的讲授,没有一言堂。如果只是词语的训练,已很不错,因为这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果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这就将课堂引向了深入。而这几堂课,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与评价。

超越表现之一,授课老师精心选取了或文体相似、或题材接近的阅读材料,拓展延伸,师生在课堂上朗读品味,已属不易。超越表现之二,老师自己笔耕不辍,拿出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欣赏,生活与教育已经融为一体,更为可贵。这些都还不够,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师竟然能够引导着一年级的小学生,妙笔生花,创作出天真烂漫而又诗意盎然的作品。这不是预设,而是即时的生成。

老师的功底,发自内心地对学生、教育与生活的热爱,你还没有感受到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感谢这几位老师所在单位及其领导,是他们为老师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培育了适宜的土壤、创造了广阔的天地。

当然,如果硬要吹毛求疵,感觉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语文课,对文本“写了什么”都研究得很到位,而对“怎么写的”、作品语言的解析着力不够,尚需努力。

篇5:小学语文课改感悟

上传: 刘姮锦

更新时间:2013-7-24 13:04:16 摘 要:文章对小学语文课程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观点:只有努力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身心的发展,获得高效的收益。

关键词:课改 感悟 生本 有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教改过程中,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可是热闹过后的收获却微乎其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影响了课堂效率。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成立,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名其曰“多元解读”。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无形中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对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却在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上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一、小学语文课改感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一)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所说的“平等”绝不是师生间绝对的平起平坐,因为教师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是不平等的,师生间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自主学习并不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果只是一味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表现自己,沉浸在游戏中,哪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非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是无益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教师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仅从字面上理解的“自主学习”。因为讲多讲少与自主学习并无本质联系,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独立思考,这不也是自主学习吗?

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现在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新课程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探究知识。但自主学习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自主学习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总之,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了。以前考虑的是如何教的问题,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应全盘照搬;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该抛弃。这样就导致了课堂上探究学习泛滥,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甚至连国土面积这样的问题也让学生探究、猜测和交流,这既浪费时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实质帮助。更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搞探究,学生因缺乏自己的体验,当然没有收获。不必要与不恰当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没有益处。

实际上,许多知识的学习还是从直接了解结论开始的,还有许多知识往往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纪录,难以观察、探究,而这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加有效。不能走极端,接受性学习时,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避免机械训练。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接受学习中注意理解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感悟和建构很多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有价值。

“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三)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为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在开展合作学习才会受到实效。还有一种实际情况是班额过大也不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

要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特别使要帮助少数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别人尊重的感受,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四)训练:少一些常规训练,多一些问题解决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新课程注重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的教师认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或项目活动来进行,平时的教学和训练还是以巩固“双基”为主;还有的教师用来训练的“实际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还是在“象牙塔”之中进行学习。大量的事实提醒我们,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解决要进课堂。

大量的机械训练也是造成众多“笨学生”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问题,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自身经验出发,也没有注意选择适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潜能被抑制。

其实,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已注意从新知识的引入到新原理的提出和巩固训练都围绕问题解决而设计。问题解决也开始成为高考、中考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的开发、收集和创造一些实际问题情境来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即使是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也要用问题解决的思想来处理,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问题解决进入课堂。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经验, 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起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

二、创建生本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12岁以下的小学生虽然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但他们却有着极其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广泛的兴趣和极强的表现欲望,而且他们的性格可塑性极强。这个年龄段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心灵的火种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去点燃。语文学科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发现新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之内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一)以学定教

当今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这就促使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和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恰当的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教学实际出发,才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先学后教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只有自己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的知识才能更牢固。而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还处于初期,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去培养,自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先接触新知识.并动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进行探究,亲自揭开知识那神秘的面纱,提前占领学习这块主阵地。开拓思维空间,这样使师生共同进入学习过程中时,学生不再有陌生的感觉,更能融入到课堂之中,更能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更能形成师生双方和谐的、平等、合作的关系。

如:《牧场之国》一课的自学提纲设计

1.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1)画出生字并拼读生字,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注意字的写法。(3)注意区别相近的字。(4)注意多音字并能写出。2.自主识词,理解词语意思

(1)把理解的词语记录下来(注意词的意思和用法)。

(2)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课上时师生一起讨论。

(3)把四字词语登记在自己的积累本中并要记熟。

3.读顺课文,感知本文内容(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采用概括法,抓住中心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喜欢的符号标下来;(3)明确并写出各自然段的段意;

(4)找出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一些重点的语句,并把感悟写下来。4.以读悟写

从文章的构思、内容、结构等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5.完成课后的有效练习题

6.完成相关的同步阅读材料

有了课前的先接触,课堂上只解决学生们所遇到的难以理解的不明白的问题,抓住关键。让学生去感知、感悟、体验、理解、思考,既省时,又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多年来,学生普遍喜爱的这种先学的方式。为我节省了课堂上的许多时间,让我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材料,做到“小课堂,大容量”,有效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以分层朗读,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语文的学习必须依赖于反复的朗读。在学生朗读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分层朗读的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走进文本,去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文本的内涵,使自己真正徜徉在美妙而不可言语的语文世界当中。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更能真实、生动而形象的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高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觉学习更加轻松。其趣味性是其它媒体无法相比的,它给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更加直观、真实、生动,能充分的补充和表现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的容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内容上来。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宽了知识面,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础知识。

(五)分层训练 提高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等实施分层训练。但在习题的选取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接受能力,要考虑到题目难度的渐进性,如:列出有“基础题”、“难度适中题”、“能力提高题”等。还要注意分层要求。让基础不同的学生来完成不同难度的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那种无比喜悦成功感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快乐教学。

三、结束语

篇6:小学语文课改总结

老城小学

庞述霞

时间过得真快,几年的课改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认识新课改,为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只有认清看透了新课程,才能谈得上较好地实施。所以,我熟悉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认识课程结构,了解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为实施积累一点理论指导,使自己在实施中有了方向、原则。

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教学改革,因此,我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反思或与同事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强化自己的责任,从教师角色、教师行动、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与新课程的方向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力求他们会提问题,同时与同学合作,通过观察、做游戏、模拟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学习上,我提倡一种自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因为我相信,只有自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记忆才会更忧新,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人总会有所收获。

四、抓住课改的特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引导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语文时,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要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努力开放,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篇7:小学语文课改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它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的在于倡导“以人为本,德育第一”的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尽量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

新课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起来了,课堂“活”了……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一些课堂现象,却发现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怪圈,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本人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想法。首先,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的问题。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小学语文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要命的是:考试往往不是考学生的能力,而是考学生的熟练程度。在此情况下,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来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原本要1个学期学完的东西,一定要在4个月内学完,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课改几年了,但还是不时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不不知道如何是好。

其次,教学方式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课改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主”方面犯了“随意性”,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书,一看到底,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没有要求,没有指导;表面上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是传统教学“放羊式”的翻版。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异常“活跃”。我们不禁要问,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如果个人效率比集体学习还高,为什么非要合作不可?我还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把一句完整优美的语句拆开让三个学生合作读,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呢?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边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想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中、高段学生管用吗?

我觉得课程改革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必须要将教学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将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课堂教学注重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关注学生实际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

二、新课改必须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每节课都有较死的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基本以苏联的六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分为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述新课,重点难点分析,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完全是模式化了的。新的教学方式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地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作法。像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等等都应该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话”: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但也不能把教师的指导理解为教师对对话的过分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与见解。(2)“讨论”:讨论就是由教师从教材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知识点,列出不同的观点,由学生准备材料后,组织讨论,甚至辩论。讨论以问题为中心,同时要合理组织,保证学生有效参与。

篇8:试论小学语文课改弊端

一、以“问”代“灌”, 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在十年课改的摸索实践中, “填鸭式”的“满堂灌”已逐渐消退, 然而历史时空的产物相应而出一种典型的“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满天飞”, 或是非问, 或填空问, 或自问自答, 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 穷追不舍。如星星点灯, 零零碎碎, 原本有机整体的文本也被问得支离破碎。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们不禁震撼:“填鸭式”与“满堂问”的区别何在?简直是换汤不换药。“满堂问”的教学, 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预设好结论, 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 并以事先预设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 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难道不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背道而驰吗?

二、过分强调自主性, 导致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 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 为孩子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洗心革面”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 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两全其美, 何乐而不为?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所谓的“精讲多练”, 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 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口若悬河、海阔天空还受表扬说有创新, 张扬个性。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 在没有充分引导的虚设情境里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自悟, 终结是:甲也正确, 乙也不错, 丙很好, 丁真棒。整堂课学生沸沸扬扬, 天马行空。然而, 四十分钟里收获了什么?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是内容上的空洞乏味, 不禁让人瞠目结舌。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 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 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 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 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拓展思维的空间, 彰显生命的力量, 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

三、课堂上的轰轰烈烈, 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 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束缚, 天地间任我行, 自然就多了一份洒脱。课堂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蜂拥而至,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姹紫嫣红, 真可谓空前高涨。然而, 轰轰烈烈的课堂是否就满载而归?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 常看见教师们煞费苦心来精心设计活动, 使课堂上生龙活虎、热热闹闹, 然而不经意间却脱离了文本, 只见活动的热闹, 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 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结果导致课堂上的轰轰烈烈, 内容上的清汤寡水。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 什么方法最好, 什么形式行之有效, 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然而, 就语文教学来说, 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 文本是主干, 活动是枝叶, 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 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 而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 无异本末倒置。

上一篇:农村社区成立支部大会下一篇:安全员试题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