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

2024-05-11

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通用6篇)

篇1: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

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性格探究其悲剧命运

何燕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人物之一,她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争议,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多愁善感,身世之悲使她的人物形象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她的敏感多疑,善良纯真,缺少心计的性格又使得她在贾府无法长久的留存,加之自身体弱多病,家道中落,父母双亡给她的人生蒙上了许多阴影,再加上当的社会制度最终导致了他和贾宝玉爱情的失败,人生走向了悲剧的命运。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造成她悲剧性格和命运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剧命运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所钟爱的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世和命运凄惨迷离,令众多的读者所感叹惋惜,本文试图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入手,去探究她悲剧性格的形成、以及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美化成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真身,相当于神仙转世来到了凡间,让人多少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似乎也是机缘巧合,神仙都要经历许多磨难才能得道升天,《西游记》中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列入仙班,《红楼梦》中林黛玉也是命运如此多作弄。她的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凄美”二字。“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气质、才气内涵”。这两者相加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总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聪明伶俐,悟性极强,内向多疑、敏感善变而又孤高自诩,同时又带有自卑自怜的成分。比如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得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特点,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她把贾宝玉当做一颗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方面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林黛玉这种猜疑和消极的性格,结果一方面伤害了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了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怯懦。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林黛玉也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子,她一方面担忧自己的命运和与宝玉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坚持和宝玉自由恋爱,不喜欢仕途经济,因此在她的内心里还是有一股敢于反抗和冲破封建社会的内在精神。

形成林黛玉这种悲剧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林黛玉的身世遭际和多变命运有密切的关系。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出生于封建社会一个书香望族和钟鼎之家,她是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生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林黛玉本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1]。所以,林家在封建社会里既是富贵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后因黛玉母亲早亡,贾母疼爱,于是她被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贾母、宝玉同吃同住。再后来黛玉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养成了孤高傲世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她可以说是曹雪芹笔下作诗最富灵气的才女。林黛玉又因与贾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真心相爱,《红楼梦》中绛珠还泪的神话更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的色彩,同时也奠定了他们爱情的悲剧基调。最终结局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历尽风刀霜剑,最后在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一、具体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美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作品中,黛玉出场,读者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之嘴和宝玉之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作者着墨写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落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而《红楼梦》中,林黛玉又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走错了一步路,生怕说错了一句话”本是大户人家出身,“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让她变得外表孤高自诩,内心则倍感自卑和怯弱;另一方面,她的兰心慧质和女孩儿特有的小心眼儿又为她增添了些“灵慧与可爱”之处,这样一来,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便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同时林黛玉性格又是温柔善良的,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多少有点争风吃醋的嫌疑,甚至有些磨擦,但到后来两人谈心后,黛玉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的话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从“香菱学诗”我们可以看出她教别人“诲人不倦”的态度,还可以从她葬花之举等事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温柔。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正是因为她的心灵有内在之美,她的真诚善良的性格被曹雪芹所最钟爱,她的单纯善良与热衷世俗名利的薛宝钗相比,也是赢得读者由衷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本是天外飞仙,兼具内外之美,何故黛玉结局却如此凄凉?曹雪芹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致,另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凄美的林黛玉便至此塑造而成,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为她尽情的感伤痛心,耿耿而不能忘怀。记得鲁迅先生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美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林黛玉的形象正是如此,她越是美,毁灭后形成悲剧给人们造成的心里反差和感受也越大,越让读者为她同情和叹息!尽显“凄美”二字。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有旷世才学上,才华横溢又有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从小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能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3]”的诗句,到头来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可惜了,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她成了《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人格色彩的悲剧人物,两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过同情之泪,又为她的艺术魅力而心醉神迷。在大观园里,百花斗妍,美女如云,为什么独有林黛玉能那样的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为她而痴狂、为她而伤叹呢?我想,是因为她从骨子里透射出来的无与伦比的美、敢于无声的与所处的时代反抗的精神让所有人痴醉。黛玉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是一颗折射世事的泪珠。她有着绝代的风姿,更有着满腹的诗情,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一个王朝里,她的美貌只能对镜自怜,她的才情只能寄笔于纸,最后化为灰烬,成为一种绝世的“凄美”。在读者心目中,林黛玉的形象就像一个路过人间的天使,她的翅膀在人间被折断,以“凄美”的悲剧形象生命走向了终结。

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习惯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4]”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映及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自然会给每个人带来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命运。那么,林黛玉有着怎样的性格呢?她的性格与命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林黛玉的性格是敏感、多疑、多愁、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长期以来,说到林黛玉的性格人们都习惯性的用多疑、敏感、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红楼梦》中第八回写道:“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

[5]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通过《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黛玉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想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于是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人们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黛玉好就不得而知了。再看《红楼梦》第十七回:“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宝玉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6]”说起荷包之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谁都不会放在心上,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归根结底,是一个“情”字了得,也许除了宝玉,她还没有给别人送过自己亲手做的小饰品,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但按照常理来理解,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转送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什么理由不生气呢?她气宝玉,更气自己。她说这话言下之意是“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所以敏感、多疑、小心眼、爱生气,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评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对人物角色本身是不客观的,也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和对作品的曲解。分析人物还要和当时的环境相互联系起来,让我们看看来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原来生活的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在她母亲病逝后就意味着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她仍安排住进了显赫一时的贾府。黛玉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大户人家的仕宦家族,人多眼杂,处事更要小心谨慎,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所以黛玉性格的形成与贾府的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黛玉性格率直纯真、实话实说、缺少心计。在贾府那样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环境里,每天都会发生“借刀杀人”、“坐山观虎斗”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等级森严的家长专制氛围中,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如《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道:“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遍老杜的七言律诗„„’ [7]”在这一回中黛玉的纯真率直,实话实说表现的非常充分。香菱原本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命运的无情使她嫁给了“呆霸王”薛蟠,被玩弄于股掌当中,在大观园学诗的一段日子,她的生活才充满了一丝明媚的阳光。在“香菱学诗”中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香菱每天和宝钗见面,而宝钗的才学又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原因很简单,《红楼梦》中写到,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宝钗相比,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点拨说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不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她(黛玉)瞧去,看她(黛玉)怎么说。”好像还留了一手,从中也可以看出宝钗的富有心计、黛玉的纯真无私,黛玉的性格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有才气而富有灵性,知无不言,诲人不倦,香菱自然愿意请教了!其实,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出身于书香门第,黛玉又自幼充养子看待,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育。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时,眼看宝玉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结合黛玉的一生来看,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是诗歌让她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留给人们的形象也将大打折扣。从这里我们仍可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的性格。再如《红楼梦》中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无拘无束即景联诗时。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黛玉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兴致极好神采飞扬之时,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性格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的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来事、讨得贾府上下一片赞赏的薜宝钗相比较的话,薜宝钗是圆滑和虚伪的象征,那么林黛玉便是纯真实在的化身了!

第三,黛玉心地善良、待人真诚。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的相处便能了解到。在刚开始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同时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在才貌方面,“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的薛宝钗与黛玉也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写道:“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的史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8]”这样的场合相互斗心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越到后来,宝钗黛玉的关系却越好,直到最后甚至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了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9]”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般的抚爱和温馨,虽说她在贾府里一直也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个是非之处,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所以平日里黛玉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10]”宝钗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我们实是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单纯、天真和善良了。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学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就是这样一个敏感多愁、多疑而又小心眼、爱生气,爱耍小性子,率直纯真、心地善良、待人真诚、缺少心计的林黛玉在当时的贾府那样一个是非之地又怎能长久的留存下去呢?更何况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岂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探究林黛玉的命运

林黛玉的人生和命运最终走向了悲剧,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除了她多愁善感,单纯善良的性格之外,还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首先是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抑郁性的气质对她命运的影响最为关键。林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道:“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11]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葬花吟》中就可以看出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诗词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如此,对她也就逐渐走向了疏远,这些姐妹们大多喜欢宝钗,每次湘云来到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就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更促成了她忧郁的性格的形成。而《红楼梦》中薛宝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性格大方,“温柔敦厚”,“会做人”,这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试想,作为封建家长的贾母等人怎么会让一个身体虚弱、体弱多病,性格抑郁而又“不会做人”的黛玉、去做他们贾府未来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媳妇“和贤内助”呢?

其次是封建社会的婚姻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在封建社会里,有着森严的门第等级观念,对于望族大户人家来说,家庭和门第对一个家族心衰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红楼梦》来看,尽管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袭过列侯,业经五世,林如海又从科第出身,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但后来林如海身染重病而亡,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林黛玉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在封建社会那样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其家族地位是联系在一起的。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相比而言,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薛宝钗办事井然有序,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且喜欢讨好奉承,很得贾母、王夫人等荣国府掌权者的喜爱,所以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

再次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对林黛玉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利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在一个相对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可能会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红楼梦》中林家家道的中落直接冲击和影响着林黛玉心灵和性格的形成,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而黛玉父母相继而亡对她的影响甚至更大。人们经常说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来说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世,使黛玉从小形成了孤独无依,怯懦内向的性格。由于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这其实就为她的悲剧命运留下了伏笔。

第四,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走向了悲剧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尽管林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敏感多疑,怯懦内向,但在面对外界时又显得孤高自诩、有才华、有进取心、争强好胜、特别是面对与贾宝玉爱情时,追求自由恋爱,有抗争精神,这些优点太现代,在当时的社会便是缺点,与古代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清规戒律显得格格不入,她的追求和向往、性格和人生,在当时那样一个封建男权社会里,只能以悲惨而告终。同时,等级制度的森严,寄人篱下的处境,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利和代表着神的意志的“金玉”之说,象一座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宝黛爱情之路上,使她很快意识到环境和自身、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意识到爱的历程的艰难与渺茫。相比而言,薛宝钗性格古板守旧,逆来顺受,看似识大体,但其本身而言并不快乐,尽管在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的事情上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支持,占得了先机,和贾宝玉实现了结婚的愿望,但最后悲惨的结局也证明了以她为代表的古代女性悲惨的命运,所以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里那样一个时代的悲剧。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欲落的木棉花。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其自身的弱点最终使她淹没在了那样一个时代,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也被扼杀在了那样一个封建王朝,她的命运悲剧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感谢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在他的笔下,黛玉的形象显得有血有肉,立体而真实。他既没有把林黛玉写成一个完人,更没有过分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为什么都给人以真实感的原因吧!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使得黛玉的形象穿越古今,显得既真实而又虚幻,她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理想,她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寻,她代表着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林黛玉,我们又怎么会在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去寻找那么一份古典的情思。林黛玉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悲剧、更是当时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尽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但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她在读者心目中形成的思想感情的沉淀,相信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也会愈大!

注释:

[1]百度百科—林黛玉;

[2] [3] [5] [6] [7] [8] [9] [10] [11]见岳麓书社《红楼梦》P47,P23,P36,P285,P76,P43,P337,P211,P67页;

[4]弗洛伊德《梦的解析》P121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语;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红楼梦研究》

3、培根《习惯论》

4、百度百科—林黛玉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http://tv.com

后 记(致谢):

做自学考试本科论文答辩还是第一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没有一个组内与其他同学们的交流与沟通,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兰州大学我的导师庆振轩老师。庆老师在工作繁忙之余,从开始见面列写作范围和参考书目,从论文检查确定和修改过程中都给予了我们悉心的指导。才使能我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提交上了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其他同学们,她们在我的毕业论文设计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有益的指正。如果没有她们,此次完成毕业设计也将变得非常困难。对你们的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篇2: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

摘要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族60年间的兴衰过程,讲述了60年间三代人的悲惨命运,在战争与宗教信仰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局引人深思,极具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的性格悲剧,通过对韩子奇的事业悲剧、爱情悲剧的详细论述,研究了造成韩子奇性格悲剧的成因,分别从战争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述,讲述了韩子奇一生视玉如命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穆斯林的葬礼;汉字器

I Abstract “Muslim funera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a Muslim family in the past 60 year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in 60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ar and religion,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kinds of love tragedy, exciting story ending cited thought of great artistic value.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Muslim funeral” the disposition tragedy, through to the cause of tragedy, love tragedy in detail to study the causes of the tragic character, respectively from two aspects of war and religion factors were detailed analysi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ife as jade like life tragedy in life.Key words: Muslim funeral;Chinese character device

II

目 录

摘要................................................................I 引言................................................................1

一、《穆斯林的葬礼》小传............................................1

(一)《穆斯林的葬礼》简介......................................1

(二)《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2

二、韩子奇的性格悲剧................................................3

(一)事业悲剧..................................................3 1.前期事业...................................................3 2.后期事业...................................................3 3.事业悲剧分析...............................................4

(二)爱情悲剧..................................................4 1.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爱情...............................4 2.韩子奇与梁君璧的爱情悲剧...................................5 3.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悲剧...................................6

三、韩子奇性格悲剧的成因............................................6

(一)侵略战争..................................................6

(二)宗教信仰..................................................7 1.宗教影响下的人生...........................................7 2.宗教影响下的爱情...........................................8 3.民族信仰...................................................8

四、结论............................................................9 参考文献............................................................9

III

引言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著名的回族女作家霍达在新时期创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调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跌宕起伏。着重讲述了主人公韩子奇受到特殊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的影响,导致其一生的悲剧,而他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性格悲剧。

韩子奇的性格悲剧源于一个谎言,韩子奇不是穆斯林,却欺骗了所有的人,尤其是他的妻子梁君璧,临死韩子奇都处在一种恐慌中,说出了他隐瞒一生的秘密。因为他不是穆斯林,但是他又是一个穆斯林,他一生都遵守穆斯林的教义,但是为了爱情他也背叛了穆斯林的教义,充分了体现了韩子奇懦弱、隐忍的性格。对于韩子奇的爱情而言,他最初选择了最为理想的婚姻,与梁君璧组成家庭,并育有一子——韩天星,并且振兴了奇珍斋,这是韩子奇的责任,是他一直的梦想。这样的生活是韩子奇所期盼的,平静、祥和、其乐融融,但是战争的到来改变了他幸福的家庭,为了他的事业,不听妻子的劝阻,远赴英国,不顾自己的妻子、儿子,不仅如此,在英国他还辜负了远在中国等候的妻子,与妻妹结合,成为穆斯林和世人所不能容忍的负心汉、不伦恋,就是在这样的战争背景、宗教环境下,韩子奇终究是不能够摆脱道德的谴责和宗教的信仰,他与梁冰玉的爱情只能被分离,没有了爱情,没有了事业,他只能将希望投注在女儿新月的身上,然而新月也因病早夭,韩子奇的一生懦弱、隐忍、自私,孤苦伶仃,一生都在深深的悔恨和痛苦中挣扎,韩子奇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沦落为一个懦弱、隐忍、自私的可怜人,都是由于韩子奇的性格所决定的,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痛苦的一生。

一、《穆斯林的葬礼》小传

(一)《穆斯林的葬礼》简介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著名的回族女作家霍达在新时期创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霍达,生于1945年11月26日,回族人,国家一级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类、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多种文学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与1988年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了国内外文学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荣获中国“矛盾文学奖”,并畅销至今。《穆斯林的葬礼》讲述的是一个穆斯林家 1 族60年间的兴衰过程,讲述了60年间三代人的悲惨命运,在战争与宗教信仰的背景下,不同的人物的不同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局引人深思,极具艺术价值。

(二)《穆斯林的葬礼》主要内容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韩子奇因摔碎了齐珍斋老板梁亦清制作的瓷碗,由于韩子奇非常喜欢玉器,因此决定留下学徒,师徒二人关系密切,然而在一次定做“郑和航海船”的买卖中,师傅梁亦清却意外丧命,宝船也因此被毁,为了抵债,梁家只能将齐珍斋转给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韩子奇则为了重振奇珍斋忍辱负重潜伏到汇远斋进行了三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韩子奇学会了经商之道,学成之后,他回到齐珍斋娶了齐珍斋的长女梁君璧,并重振齐珍斋,事业成功,有妻子有儿子,为儿子取名为韩天星,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本应平静幸福的生活一生,不料却遭受了战争,韩子奇为了保护玉器,为了他的事业,不听妻子的劝阻,远赴英国,梁家的二女梁冰玉,因感情受挫,不顾大姐反对,执意和姐夫前往英国,在英国与妻妹产生感情,并生育一个女儿——韩新月。战争结束后,韩子奇与梁冰玉带着私生女新月一同回国,但是这种不伦之恋不能够被接受,梁君璧和妹妹反目,梁冰玉决定远离故乡,韩子奇的爱情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将所有的希望都留在新月身上,新月不负众望,学业有成,但是却与班主任发生师生恋情,在回族的封建婚姻观中汉族和回族是不可以通婚的,因此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爱情遭到梁家极力地反对,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试图冲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缚,然而新月却因心脏病早夭,韩子奇的儿子韩天星在梁君璧的算计下也没能和喜欢的恋人结合,而是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人,韩新月死后,天星和妻子承担起了整个家庭,几代人悲剧的爱情,以韩天星看似美满的婚姻结束,当韩子奇和梁君璧死后,梁冰玉回来探望,可是一切都已经不是她所想象的样子,什么都没有了,她的爱情没有了,她的女儿也没有了,她的亲人也没有了。

《穆斯林的葬礼》作者以独特的写作思维,将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点,以及回族穆斯林家庭的宗教信仰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将宗教与爱情,封建思想与爱情描写的真实、生动,通过三代人的悲剧人生,揭示了战争、宗教、婚姻三者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碰撞,描写了在当时背景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成功的塑造了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韩天星、楚雁潮几个主要小说人物的性格 特征,栩栩如生的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爱情,将宗教和传统思想所造成的悲剧生活描写的惟妙惟肖,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二、韩子奇的性格悲剧

(一)事业悲剧

1.前期事业

从韩子奇因摔碎了齐珍斋老板梁亦清制作的瓷碗,而留下学徒开始,就注定了韩子奇一生将会以玉为事业,梁亦清去世后,齐珍斋转给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韩子奇则为了重振奇珍斋忍辱负重潜伏到汇远斋进行了三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韩子奇忍辱负重潜心学习,学会了经商之道,并经过多年的磨砺和商业往来,受到了先进的商业文化,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商业头脑的现代商人,韩子奇的对于经商极具天赋,不论是从商业思想还是与人交往,都与师傅梁亦清一样为人宽厚、善良,并有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从韩子奇说服汇远斋老板收他做徒弟,可以看出韩子奇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而且善于与人交流,并且能够说服他人,而且韩子奇还能够有气魄的用英语进行商业演讲,可见韩子奇的商业天赋,而韩子奇同时也是敢于反抗的新青年,他不满汇远斋老板的剥削,并提出反抗,继承了其高超的技艺,凭借自己天赋的商业头脑,开创了自己的商业道路,并取得了韩子奇事业上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韩子奇正直、敢于反抗、自信、肯学,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了良好的事业,并宣传了中国的玉文化,成为一个真正的玉器商人,并不断的为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玉事业所努力奋斗。2.后期事业

但是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为了护玉,韩子奇抛妻弃子远赴英国,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中国,这种自私不能视为君子,韩子奇没有承担起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家庭责任,他的心里只有“玉”,玉才是他的一切。在朋友的帮助下,韩子奇又一次振兴了自己的事业,开创了人生的事业的第二春,在英国与妻妹梁冰玉产生感情,他告诉梁冰玉:“他和璧儿的婚姻是共同的命运造成的。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事业是比爱情更加具有诱惑力的。”可见韩子奇的事业心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他与梁君璧的婚姻,其是就是一场“事业交易”,只有娶了梁君璧才可以继承齐珍斋,重振齐珍斋,而这场婚姻实质是韩子奇内心的虚伪所使然,在那个时代,没有地位、没有背景,只能通过这种手段取得男人所谓的自尊,得 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战争结束后,韩子奇与梁冰玉一同回国,然而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被认可,韩子奇又一次为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心爱的女人梁冰玉,他的确深爱着梁冰玉,但是先比他的事业,他又一次放弃了自己的妻子,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远走他乡,是韩子奇自己因为事业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让韩子奇的后半生在悔恨与痛苦中挣扎,最终韩子奇因玉而死,韩子奇苦苦守护一生的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拉走了,他的玉没有了,事业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绝望,因为他什么都没有了,失去了事业,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婚姻。韩子奇的一生都在为玉而活,同时也注定了韩子奇悲剧的人生。3.事业悲剧分析

通过对韩子奇人生事业的分析,可以看出,韩子奇的一生始终都是一个守玉、爱玉、藏玉、品玉、鉴玉的“视玉如命”的“玉人”。他的一生可以为了玉忍辱负重,可以为了玉与不爱的女人组成家庭,同样也是为了玉抛妻弃子远赴英国,将他的大半生都处于一种对妻子的忏悔和对家庭的失责中,战争结束后,他又是为了玉,放弃了与梁冰玉的感情,狠心的抛弃了那个深爱他的女子,让他心爱的女子离家出走,为了玉他亲自毁了自己的原本美满的家庭,也是为了玉辜负了留守在中国的妻子梁君璧,为了玉他伤透了一个深爱他的女子的心,韩子奇失去了心爱的女人,那种撕心裂肺的失去,都是他亲手造成的,如果不是为了他的事业,不是为了玉,也许他的人生便不会如此,即便是如此,也不会如此悲凉。但是一个视玉如命的人,也不可能放弃他的事业,在他的心里虚荣、懦弱、自私已经无法挽回,到最后,他自己已经不能够解脱,深陷在深深的自责与忏悔中,那一刻似乎停止的心跳,已经不能再回到从前,韩子奇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事业悲剧。

(二)爱情悲剧

1.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的爱情

韩子奇的爱情,在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之间徘徊、纠结。韩子奇与梁君璧的婚姻,是因为韩子奇为了他的事业而选择的婚姻,当时的奇珍斋已经经营不下去,梁家也败落了,韩子奇为了补偿梁家的亏欠,当梁君璧深情地说:“韩哥哥,你娶我吧。”韩子奇便答应了,而韩子奇却一直当梁君璧是妹妹一样,有的也许只是亲情,但是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可怜的虚荣心,为了重振奇珍斋,与梁君璧组成家庭。韩子奇去英国之后对梁冰玉倾诉说:“我们的婚姻是共同的命运造 成的„„当璧儿要嫁给我时,我激动的流下了眼泪。但那是爱情吗?不,那时我还根本不懂得爱情,那还是兄妹之情,还是要报恩啊!”这句话,也充分的证明了韩子奇与梁君璧两人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亲情,但是梁君璧对于韩子奇的感情却是真真切切的,从韩子奇做梁亦清的徒弟时,梁君璧就深深的爱上了那个聪明能干的韩哥哥,当时的梁君璧少女情怀,已经将自己许给了韩子奇。而韩子奇却没有珍惜这段真情,辜负了那个深爱他的女人,他的妻子,娶她是因为报恩、愧疚,抛弃她让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苦苦的守候,是为了他的玉,韩子奇的自私已经背弃了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对家庭的责任,而那个深爱他的女人梁君璧也对他产生了隔阂。在远赴英国的十年间,韩子奇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发生感情,并有了他们的私生女韩新月,韩子奇对梁冰玉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情,在梁冰玉感情受挫,精神崩溃的时候,是韩子奇出现在她的身边,给她安慰,让她依靠,那个时候韩子奇感觉梁冰玉是让人心疼的。可是韩子奇却忘记了他的发妻,梁君璧还在北京带着儿子,遭受日本人的轰炸,一个人苦苦的支撑着梁家,等待丈夫的归来。韩子奇从报纸上看到战争新闻后对亨特太太说“可是,我这心里头„„哪儿还吃得下去饭啊?唉!原来根本没想到仗会打这么久,计算住个一年半载就回去的,但现在已经三年了!我哪儿会想到在这儿住三年?北平被封锁了,整个中国都与世隔绝了,我的太太和孩子没有一点儿消息,我„„我真后悔离开他们!”韩子奇的心飞到北平去了,那里有他的家、院子、妻子、儿子。在这样牵挂的内心世界里,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终究是一个悲剧,韩子奇心中的那个完美的“一夫二妻”制的婚姻生活,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一个穆斯林家庭中,是不允许丈夫有两个妻子的,更何况是自己妻子的亲妹妹。当韩子奇和梁冰玉一同回国时,这种不伦之恋肯定是不被世人所认可的,更何况是一个穆斯林的家庭环境中。面对妻子梁君璧与爱人梁冰玉之间的争斗,韩子奇再一次选择了退缩、懦弱、自私,他的确是深爱梁冰玉,但是在爱情和他对事业的自私心之间,他选择的是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让心爱的女人去远走他乡,选择了韩子奇所希望的“婚姻”。2.韩子奇与梁君璧的爱情悲剧

从韩子奇与梁君璧两个人的爱情中可以看出,两个人的爱情其实是梁君璧一个人的爱情,对于韩子奇来讲仅有的只有一点点的亲情,只是一点。韩子奇与梁君璧的婚姻是韩子奇的事业牺牲品,为了韩子奇的虚荣心,为了他自私的事业,5 他选择了娶梁君璧,但是却对这样一个爱他的女人不负责任,这种自私、不负责任的性格,不论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都是一个懦弱男人的表现,不敢承担责任,自私,虚荣。这种性格注定会失去一个女人的爱,如果没有战争发生,没有梁冰玉的出现,韩子奇也是一个胆小鬼,一个懦夫。韩子奇后半生对于梁君璧十分顺从,他想反抗,但是在他的虚荣心驱使下,他不敢反抗,因为只有与梁君璧的婚姻才能够保住他的事业,保护他的玉。在两个人的婚姻中,韩子奇对梁君璧没有爱情,而且对梁君璧也没有责任心,这种婚姻对于韩子奇来说是对他心灵的一种折磨,而这种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悲剧。3.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悲剧

从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中,爱情的主导者一直是梁冰玉,从表白到一起回国,始终都是梁冰玉做决定,韩子奇不敢面对,害怕现实,始终处于被动,可是事实已经发生,怎么能够惧怕面对呢,韩子奇真正爱的是梁冰玉,因为韩子奇本身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胆小鬼,尽管他深爱着梁冰玉,但是对于这份真爱,他承担不起,而且他们的爱情韩子奇自己也知道会有怎样的结局。当他们回到北京,韩子奇多么的希望两姐妹能够和平共处,一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力,可是事实并不是韩子奇想象的样子。韩子奇又一次懦弱了,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婚姻,在今后的生活中韩子奇对梁君璧言听计从,虽然他多次说后悔回来,但是他却没有走出过家门,他是懦弱的,面对爱情他摇摆不定,面对妻子他心存愧疚,面对梁冰玉他不忍伤害,就这样在深深的忏悔自己的爱情。

韩子奇的性格优柔寡断、懦弱,面对两个女人的爱情,一个爱的无私,一个爱的热烈,但是他的性格永远处于被动,就是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懦弱,他想离开,想反抗,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爱情,这种优柔寡断、懦弱的性格注定了韩子奇的爱情悲剧。

三、韩子奇性格悲剧的成因

(一)侵略战争

韩子奇的一生是为玉而活的一生,其实开始韩子奇是一个勤奋努力,聪明能干的小青年,如果不是在那个政局混乱的时代,韩子奇的人生也许是另一番模样,在那个时代,没有地位、没有背景,只能通过与梁君璧结婚这种手段才能取得男人所谓的自尊,重振奇珍斋,发展男人的事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他人的尊重。为了掩盖韩子奇自己内心的虚荣,他将与梁君璧的婚姻称为“报恩”。而在这一段婚姻里,也是因为战争的爆发,为了守护他的玉,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前往英国,战争让他慌乱了阵脚,他爱玉如命,在事业与婚姻之间,他选择了事业,如果没有这场可怕的战争,也许韩子奇和梁君璧会平静的生活下去,那么韩子奇的一生也就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景象。可是战争是真实存在的,在战争中,韩子奇的内心变得自私,变得不负责任,韩子奇之前为了重振奇珍斋的责任感没有了,他自私了。

韩子奇在英国的时候,当他看到泰晤士报纸上关于中国战争的新闻,他内心产生了对守候在北京的妻子、儿子的愧疚,报纸上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等,这些关于中国的新闻刺痛了韩子奇的内心,导致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当他看到泰晤士报纸上的中国战胜日本官兵的消息时又很高兴,他希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是平安的,希望他们的能够活下来,在那个时候韩子奇就产生了对梁君璧的愧疚,因为他的自私,让妻子一个人苦苦的支撑整个梁家,这也是韩子奇后来对梁君璧顺从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有愧在先。亨特太太看到韩子奇不吃饭说:“韩先生,您怎么不吃东西?您不觉得自己越来越消瘦了吗?这很让我不安,也许是我照顾得不周到吧?”可以看出,当时韩子奇的担心与愧疚。他人在伦敦,可是心却在北京,他牵挂的是自己的妻子、儿子。

同样是应为战争,韩子奇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相爱,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还是否活着,因此,韩子奇在面对梁冰玉的表白,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也不会纠结在两个女人的爱情里,但是韩子奇是爱梁冰玉的,这种在战争背景下产生的爱情,本身就带有一种对发妻的愧疚感,因为他的不负责任,才导致在战争中不确定妻子、儿子的生死,才会使他的内心更加纠结、才会使他的性格更加懦弱,更加害怕面对,害怕回国。战争的爆发使韩子奇的内心更加自私、更加懦弱,也就注定了韩子奇的悲惨人生。

(二)宗教信仰 1.宗教影响下的人生

韩子奇的性格悲剧源于一个谎言,韩子奇不是穆斯林,却欺骗了所有的人,尤其是他的妻子梁君璧,临死韩子奇都处在一种恐慌中,说出了他隐瞒一生的秘密。因为他不是穆斯林,但是他又是一个穆斯林,他一生都遵守穆斯林的教义,7 但是为了爱情他也背叛了穆斯林的教义,充分了体现了韩子奇懦弱、隐忍的性格。在穆斯林家庭中,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讲婚姻和家庭看的十分重要,在伊斯兰教的信仰中,婚姻必须建立在同一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并且要男女双方都心生情感,否则就会破坏他们的信仰,是对主的不尊重,也就是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就不可能幸福的生活终老。虽然在伊斯兰教是允许“一夫多妻”制的婚姻,但是却反对姐妹夫妻,但是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三个人之间的爱情恰恰违背了伊斯兰教的教义,是穆斯林家庭所不能够接受的。在这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下,韩子奇不敢反抗、懦弱、退缩,因为他把自己当成一个穆斯林,可是他又深知自己根本不是穆斯林,他是一个汉人,他欺骗了身边的所有人,这就使他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极具的恐慌之中,也就导致他的性格更加的懦弱、胆小、不敢反抗。2.宗教影响下的爱情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是伊斯兰教所不允许的,是对伊斯兰教的背叛。在韩子奇的内心,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穆斯林,一个真正的穆斯林,所以在这种宗教信仰下,是不能够容许自己喜欢妻子的妹妹梁冰玉,但是在梁冰玉的新思想的影响下,韩子奇冲破了宗教信仰的束缚,决定于梁冰玉在一起,并生育了私生女韩新月,这是作为一个穆斯林教徒所不能够接受的事实,但是却在韩子奇的身上发生了,这对于性格优柔寡断的韩子奇而言,更是增添了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导致他的人生都不敢反抗,他没有做过礼拜,因为他没有勇气面对真主。当韩子奇与梁冰玉回到北京,面对穆斯林妻子梁君璧的反抗,他无言以对,因为他背叛了伊斯兰教的教义,他是一个宗教信仰的背叛者,这使韩子奇的内心又加深了对穆斯林的恐惧,使他更加的懦弱,自卑。3.民族信仰

奇珍斋梁家是一个传统的回族家庭,一直遵守着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信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不和汉人通婚,希望世世代代的回回。也正是因为梁家是传统的回族家庭,才会更加注重宗教信仰,更加重视家庭与婚姻。韩子奇不是回族人,韩子奇也不是穆斯林,这是他一生的秘密,也是压抑了他一生性格的重负,也就是因为这种回回思想和宗教信仰,导致他致死都心生恐慌,韩子奇一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罪的人,因为他不是伊斯兰教徒,不是回族人,他欺骗了自己的师傅、妻子,他欺骗了所有的人。

临死前韩子奇说:“我„„我有罪„„”韩子奇恐怖地战栗,睁着一双大而无神的眼睛,“我„„能算是个„„穆斯林吗?”,可是,最了解韩子奇的,是他自己。几十年来,他没做过礼拜,没把过斋,没念过经,甚至在穿过苏伊士运河的时候都没有去麦加瞻仰天房,他有什么资格做一个穆斯林呢?而且,他的心中还一直保守着一个隐秘,也许仅凭这一件罪恶,就为他下火狱铺平道路了„„“我„„不是回回!”他终于以颤抖的、嘶哑的声音交出自己的秘密。韩子奇的一生都在恐慌中度过,他的内心是何等的悲凉,纠结,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韩子奇的一生都活在宗教的束缚之中,韩子奇的婚姻、爱情,就连韩子奇的事业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背负着对宗教的信仰,又背负着对宗教的背叛,韩子奇活在深深的罪孽感中,而在这种宗教信仰下的人物性格也就更突出了人物的内心形象,增添了韩子奇人生的悲剧感,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四、结论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和民族价值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研究了《穆斯林的葬礼》中韩子奇的性格悲剧,通过对韩子奇的事业悲剧、爱情悲剧的详细论述,研究了造成韩子奇性格悲剧的成因,分别从战争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述,讲述了韩子奇一生视玉如命的悲剧人生。揭露了当时穆斯林家庭的悲剧。以得出当今社会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的影响,新一代的人们要培养一个好的性格,无论是在人生方面、事业方面、还是爱情方面。其次,对韩子奇性格悲剧的研究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民懦弱、隐忍、自私的性格通病,能对新一代的我们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篇3:关于林黛玉性格特点浅析

一、善良纯真的性格

《红楼梦》中, 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林黛玉善良纯真、胸无城府的性格, 同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的圆滑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书中第二十七回写到, 林黛玉因夜间失寐起来迟了, 听说一众姐妹在花园中作饯花会, 立即准备前往, 走到院中忽然回头告诉紫鹃, “把屋子收拾了, 撂下一扇纱屉, 看那大燕子回来, 把帘子放下来”, 林黛玉身在贾府处处小心, 在早上起迟了唯恐他人说自己痴懒的前提下, 还关心大燕子的处境, 可见她是多么善良。书中第四十五回, 薛宝钗以伪善的言辞对林黛玉进行关心和爱护, 林黛玉立即引咎自责, 认为自己心胸狭隘, 觉得自己平日里对宝钗的种种猜疑和敌意都是自己的过错, 可以看出黛玉性格中的纯真。再后来, 她受到“金玉良缘”说辞的影响, 痛苦万分, 但是当宝钗向她袒露自己内心的痛苦时, 黛玉又为宝钗担心和感慨, 于是写出“子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扰, 况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向宝钗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上述种种事迹, 都展现了林黛玉的纯真善良、诚挚忠厚的性格。

二、尖酸刻薄的性格

《红楼梦》中, 林黛玉纯真、善良、柔弱、多愁善感, 但是她也具有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林黛玉尖酸刻薄的性格和她的凄惨的身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林黛玉作为贾明和林如海的独生女, 自小便具有非常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母亲去世后她就被接到贾府开始了寄居生活, 在贾府的地位非常尴尬, 父亲去世后她更觉得自身无依无靠, 是一个“不正经”的主子, 当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 她的尖酸刻薄就体现了出来。书中第四十二回写到:李纨笑话惜春说她“社还没起, 就有脱滑儿的了, 四丫头要告一年的假呢”, 探春也打趣道是刘姥姥惹起的, 大家的本意是打趣惜春, 黛玉确说刘姥姥得是个“母蝗虫”, 将刘姥姥阿谀奉承、曲意逢迎、饭量大等特点都生动的呈现了出来, 刘姥姥为了生活不得不到贾府装傻充愣讨老夫人和小姐们欢心, 黛玉想到了自身的处境非常难过, 用“母蝗虫”来讽刺刘姥姥, 着实有些过分, 言语间也充斥着尖酸刻薄和冷漠[1]。

三、多愁善感的性格

林黛玉父母早逝, 再加上她从小身体单薄, 在功课和礼教妇德上没有受到严格的熏陶和教育, 形成了林黛玉纯真的性格, 也造就了她我行我素、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她的这种性格与贾府格格不入, 贾府处处充斥着冷漠、心机和险恶,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 她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失落, 但是她偏偏又遇上了一群关爱她的人, 贾母、宝玉、紫鹃、史湘云等人都给予了她无尽的关爱和呵护, 但是她与宝玉的爱情受到封建势力的破坏, 贾府内其他人的两面三刀、虚情假意又让他感到寄人篱下的痛苦和无奈, 种种因素, 让林黛玉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通过“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林黛玉寄居贾府感受到的无助、威胁等心理。剪断风筝放掉晦气是一种习俗, 但是她觉得自己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随处飘零、无依无靠、无家可归, 不忍让风筝和她一样。连剪风筝这样的小事都牵动她的内心, 足以看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2]。

四、幽默聪慧的性格

很多人想到林黛玉就会浮现柔柔弱弱、多愁善感、尖酸刻薄等形象, 但是林黛玉本身还有着贾府其他人无可比拟的幽默和聪慧。《红楼梦》第二十回写到林黛玉和贾宝玉闹别扭, 刚刚和好, 史湘云就来了就笑话他们两人:“二哥哥, 林姐姐, 你们天天一处玩, 我好容易来了, 也不理我一理儿。”林黛玉同样的对史湘云进行打趣:“偏是咬舌子爱说话, 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 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回来赶围棋, 又该你闹‘幺爱三’了。”通过这样简短的几句话, 既消除了史湘云的误会, 也转移了自己刚才有所失礼的事实, 这样亲密打趣地的说辞也加深了姐妹间的情谊, 也将林黛玉的聪慧和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属于典型的悲剧人物, 这与她的性格不无关系, 她的一言一词都体现了她多重的人物性格, 林黛玉最终凄惨的死去, 也正应了“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谶。

摘要:《红楼梦》一书刻画了林黛玉鲜明的艺术形象, 她的多重性格深刻的牵动着读者的心理, 本文将从林黛玉的行为、诗词中分析了她善良纯真、尖酸刻薄、多愁善感、幽默聪慧的四个性格特点。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敏.身世相近, 命运迥异——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篇4:浅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 《红楼梦》 性格 悲剧命运

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在林黛玉身上格外适合。林黛玉初进贾府,曾经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但后来黛玉在贾府并没有谨言慎行,还常常因为心直口快于无形中为自己树敌,以至于我们现在提到“林黛玉”三字,就会想到一个孤芳自赏、目无下尘的泪美人。有人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那么这部伟大作品的女主角怎会有如此前后矛盾的行为呢?

家庭教育和早年的生活环境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是侯门后裔,但到他这一辈时已降落到一个扬州的盐政官,林家支庶不盛,人丁衰落,视黛玉如掌上明珠。黛玉自幼体弱,加上母亲的早逝,童年生活蒙上一层忧郁孤独的色彩,也养成了她敏感多虑的性格。被迫寄人篱下的黛玉初进贾府之时,正是她人生最苦闷的时期。当她母亲还在世之时就曾说过她这个外祖母家的不同凡响,黛玉初次接触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显奢华,何况是亲至其家?还有那从未谋面的外祖母和一众亲戚会以何种面目来迎接远方来客,也让黛玉内心忐忑不安。

黛玉初入贾府,痛惜女儿贾敏早逝的贾母对黛玉这个唯一的外孙女是万般怜惜,饮食起居殷殷垂问,给失去母爱的黛玉以极大的安慰;贾府女儿众多,俱是品貌皆佳、温柔可亲,与黛玉诗词唱和、相处甚洽,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戒备之心逐渐放松的黛玉在大观园这块“世外桃源”里渐渐找到了家的感觉,恢复了她的本性,属于贵族小姐的那份特有的孤高感便日渐显露。作者曹雪芹对人性洞若观火,看似冲突的前后描写却正体现了他对生活、对人性的细致观察。

有的学者曾说:黛玉虽有锋芒,但内心是明澈的,这大概也是深懂黛玉的宝玉自始至终都无条件地包容她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林黛玉在什么情况发她的大小姐脾气?初进贾府,宝黛相处和谐,那时也未见她忧愁、烦怨、使小性子,不想忽然来了一个家世丰厚、佩戴金锁的薛宝钗,且容貌丰美行为、豁达,未几,又来了一个把“二哥哥”喊成“爱哥哥”的史湘云,于是黛玉的猜疑、口角、忐忑、忧郁、愁苦,也就应运而生了。以至于黛玉愁肠百结、泪光点点。但作为封建大家庭里的一位寄人篱下的贵族小姐,虽有满腔心事却无人为她主张,正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林黛玉《咏菊》)。在这种情况下生性孤僻的林黛玉不可能选择一条充满阳光而健康的爱情道路,她用误解、猜忌、泪水折磨着心上人宝玉的同时也在折磨着自己,也给旁人留下了她尚气任性、无理取闹的印象。以至于她嫡亲的外祖母在外客刘姥姥面前拿她和薛宝钗比较时说:“若赌机灵劲也不差什么,若论起做人来就差远了。”

与宝玉相处尚且如此,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与奴役们相处之时,更不懂隐藏或者她也从未想过去隐藏什么,自卑亦自负的她更是时时刻刻要悍卫自己的尊严,面对同是被压迫、被损害的贾府丫头们,黛玉并没有设身处地为她们设想,她表现更多的是傲慢和尖刻,以至于就连小丫头们也不喜欢她,到最后,大概只有疼爱她的贾母和宝玉还能对她有所包容吧。

一位日本的心理学大师说过:“心理变,态度亦变;态度变,行为亦变;行为变,习惯亦变;习惯变,人格亦变;人格变,命运亦变。”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不能总是让别人不舒服,这样做人就缺少亲和力,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无怪《论语》推荐人们每日“三省吾身。”

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自己的体温并不能指望水来升温。生存是在有一定的素质后来适应社会的。所谓个性就是不能屈服于一种道理,一个有目标的人在坚持内心准则的情况下还要学会忍耐甚至是忍辱,黛玉就是不懂这一道理,因而在那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残酷环境中被判决出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机遇,如果你喜欢你的性格,那么,你无权拒绝你的机遇。”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他怀着无限哀怜、无限沉痛的深情,以赞美诗的笔触塑造了她,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人生理想的一种热烈的、执着的追求,也表达了对这种追求必然要失败的一种深沉的理解,这或许就是他塑造黛玉这一独特形象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玉乃球等编.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

[2]周汝昌著.红楼十二层[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3]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研究,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可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仅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我的感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构成了强烈的依靠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感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终,直至为感情付出了自我的生命。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我,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我,另一方面又伤害自我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薇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敏感: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宝玉被贾政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怡红院便前去看看他,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我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我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此刻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

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细心: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比如:(1)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我懂礼节、识大体,能够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2)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细心。等等。

淡泊:黛玉从不主张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他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他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真实:黛玉从各个方面都是很真实的,从不遮遮掩掩。

绝顶聪明:从她的才华,研究问题的全面能够看出。

多愁善感: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足以体现她的多愁善感。与前面所说的敏感差不多。

黛玉的叛逆:首先,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并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述感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叹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表现出对女子“三从四德”和“夫权”思想的不屑一顾;她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这也是对女子贞操观和正统感情观的大胆反叛;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魔根”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这是对封建社会男性观的傲然蔑视。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梦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

影响黛玉性格构成的因素

1、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证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能够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研究,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齐的,某种气质更容易构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构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构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明白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可是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2、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构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构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能够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我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那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黛玉的家庭能够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构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3、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构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感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构成。

林家原先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先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齐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样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构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仅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我的感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构成了强烈的依靠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感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终,直至为感情付出了自我的生命。

4、早期教育以及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影响

篇6: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此刻,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仅从不规劝,并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对当时的所谓淫秽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心里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至成为她生活的重要资料。

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此刻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能够说,感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齐的,成为她叛逆性格的主要部分。在黛玉的感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和千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的磨难。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被吾遍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她在感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而后者给与她的痛苦和压力更强烈更直接。所以,她一方面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在许多情景下,并不避嫌疑。第八回在薛姨妈那里吃了酒,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了”宝玉也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俩人便告辞。小丫头为宝玉戴斗笠没戴好黛玉立即站在炕沿上说:“过来,我给你戴罢。”黛玉给宝玉细心戴好,整理完毕,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这一切都是在人前,在宝钗面前干的。异常是林黛玉在人面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听就明白是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而发的,这是她表现纯真情感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说的越刻薄,她的内心隐秘暴露得也越充分。但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感情的时候,

上一篇: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下一篇:音响灯光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