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

2024-06-09

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共8篇)

篇1: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分工地位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选取全球价值链参与度系数和位置系数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和分工地位的变化,了解我国商贸流通业中部分行业的出口发展和分工参与情况,并且提出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向高端价值链跃迁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GVC模型 商贸流通业 国际分工 世界投入产出表

引言

在如今各国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尤其是以生产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以生产国际分割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国际分工层次在行业层面分化严重。过去30多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吸收外资水平及质量的提升,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提高,成为全球范围内通过对外开放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升级,进而创造更多国内增值的成功范例之一。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各行业结构性矛盾显著。随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经济转型模式的进程加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产业的商贸流通业正面临转型和升级的考验。因此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商贸流通存在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第一、二、三产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按照现行统计框架和口径,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行业,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商品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是否高效顺畅。如今我国商贸流通业已具有庞大规模,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商品顺畅流通,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转型模式的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2012)。柳思维(2012)认为商贸流通业在促进消费率提高和降低储蓄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作用。吉利(2014)则认为商贸流通业对缩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均衡和稳定方面的作用。任保平(2012)提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对目前产业转型升级,改变经济转型模式有重要意义,应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变、向双向商贸流通转变,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有学者通过附加值贸易测算法,分析了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分工地位呈“V”形,先下后上,且参与国际分工模式的差异是导致不同行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出现分化的根本原因,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路径:融入、升级、准备、竞争、反转和蛙跳(王岚,2014)。黄先海等(2010)学者通过改进后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来刻画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国际化分工地位。

本文将基于国内外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基础,应用附加值贸易框架,考察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参与度和分工地位,进而得出加快商贸服务业转型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关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GVC)理论最先起源于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时采用的价值链分析方法,其后Kogut(1985)提出企业要确保其竞争优势所需做出的努力将由以国家比较优势而确定的整个价值链在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空间分配的结果所决定。Krugman(1995)针对企业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空间配置时的能力差异进行了研究,拓展了对价值链治理模式和产业空间转移的相关研究领域。最后随着全球化的合作加深,通过跨国公司的一些外包行为,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企业也寻找到了机遇积极融入到了全球价值链中。而Gereffi(1999)通过提出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框架,将全球化与价值链理论相结合,最终通过学界的一致讨论最终确定了以全球价值链(GVC)取代全球商品链(GCC)这一术语。

全球价值链理论以全球化背景,反映国家、产业和企业层面的全球产业结构和动态性理论,并且能够合理地解释和指导企业的相关行为。全球价值链分析为解决传统贸易统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贸易中的增加值部分,能够将产业涉及进出口贸易中的利润部分考虑其中;二是GVC分析路径沿产业链纵向分解,涉及全球化过程中所有国家和行业的增加值收益情况(樊茂清等,2014)。马海燕(2007)认为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分析当前有关全球生产网络、国际贸易与分工、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创新系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应用对于分析某一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也存在着积极的应用价值。Gereffi(2005)提出全球价值链理论就是对分工深化和价值创造体系再构的实践性反映。其中对产业升级的相关研究由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析,归纳出全球价值链中价值环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的层次(Kaplinsky et al.,2001)。针对发展中国家可行的升级进程由Schmitz et al.(2000)提出的“区域性”价值链升级和链条设计得到支撑,其研究认为本土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升级能力,因此在扩大国际市场前需要深耕国内市场。

综上所述,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分析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并探索转型升级有着较高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研究模型设计

(一)出口增加值分解模型

附加值贸易的统计框架以垂直专业化为基础,本文借鉴Koopman et al.(2012)分离计算国内价值增值和国外价值增值的方法,对我国出口进行价值增值分解,以此测度我国商贸流通业各行业出口中包含的两类价值增值部分。分解方法如下所示:

数据选取与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数据选取自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中包含了世界4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简称为“经济体”),表中包含16个生产部门和19个服务部门(以CPA和NACE rev1为分类基础)。本文考察的商贸流通业主要包含以下行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得到的行业分类结果):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数据库中包含5的数据很好地配合了相关部门的测算,得到的测算结果如表

1、表2所示。

通过对表1和表2中测算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1998-2004年,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发展动力不足且整体水平处于较为下游的位置;而从2005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也同步增加,并且实现了持续性地快速增长;但是由于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大部分生产部门遭受重大打击,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业出口也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呈现出短暂的下滑趋势。

此外,整体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增长均处在前列,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内不断加强的消费需求和居民健康概念的爆发。从国际分工位置系数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位置不断向上游前进,其中发展最明显的是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这一行业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同批发零售业相同,依赖于O2O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缩短了服务的流程和时间,使得居民服务的出口和消费不断扩大。同时也可以看到,传统的运输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我国的运输业保持竞争的同时还未能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增加值提升空间;而在国际分工层面,对于餐饮酒店服务业、运输业和物流通信业来说,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带来分工层次的提升,这也与其行业的性质密不可分。我国在餐饮、酒店服务,物流通信服务上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弱的竞争力,并且行业发展水平不高,国内市场发展不成熟,导致在出口上略显疲软。依据商贸流通业各行业两项指标的动态变化(见表3)可以看到,餐饮酒店服务业与运输业整体发展较弱,国际化参与度和分工地位都在动态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我国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以劳动力为主要要素投入的行业出口优势逐渐减弱。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加快产业转型,并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帮助弱势行业实现更好出口势在必行。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8-2011年的WIOD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测算了我国商贸流通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度系数和位置系数的变化,发现其中大部分行业的增加值持续增长,大部分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提高了分工参与度和国际分工地位,说明我国商贸流通业总体呈现出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而部分行业如餐饮、酒店服务和运输业,由于行业性质为劳动密集型因而国际竞争力不强,导致其发展缓慢并出现国际分工地位下降趋势。在当前国际价值链分工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尽快转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模式,重点扶持和发展具备高附加值的潜力行业,并以优势行业带动其他行业共同发展,提升整体分工参与度并实现向高价值链环节的攀升,成为该部门的出口强国。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继续推进商贸流通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政府带头引导相对弱势产业创新发展、加快转型,积极适应全球竞争格局带来的新变化;二是重视中间投入的重要作用,基于目前我国的分工位置,高质量的中间投入水平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具备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三是努力提高国内增加值,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迁移,尽快转变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Gereffi,G.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Z].Working Paper for IDS,1999

2.Gereffi G.,Humphrey J.,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 Political Economy,2005(1)

3.Schmitz H.,Humphrey J.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Z].Working Paper for IDS,2000

4.Kaplinsky,R.,Morris,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Z].Ppaer for IDRC,2002

5.Kogut,B.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5(26)

6.Koopman,R.,W.Powers,Z.Wang,S.J.Wei.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Z].NBER Working Paper,2012

7.Krugman,P.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5th Anniversary Issue,1995(1)

8.樊茂清,黄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世界经济,2014(2)

9.高敬峰,张艳华.中国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与要素报酬解构[J].世界经济研究,2014(7)

10.黄先海,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跨国分析[J].世界经济,2010(5)

11.吉利.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J].商业时代,2014(32)

12.马海燕.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评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3.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

14.王岚.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4(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32)

16.柳思维.新阶段中国商贸流通业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6)

篇2: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我县商贸流通业体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和大集团,建设几个独具特色的能叫得响的大市场,倡导发展几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吸纳大量中小店铺成为大公司的加盟连锁店,建起我县现代商贸流通业体制的主体框架,建设大型物流中心,专业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与清流县情相符的、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网络。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把构筑我县大商贸流通业发展摆上应有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加的三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作为议事协调职能的三产办和作为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三产促进局、三产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我县商贸流通业的统一规划布局和协调督导。各级及相关部门要找准位置、扮好角色,共同为我县大商贸建设献计出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使我县商贸业及网点建设规范有序,在用地、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要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证大商贸大流通发展

1规划的实施;有关部门要加强投资方向的信息引导,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协调,确保规划实施。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规章,加强对商业网点设置的指导和协调监督,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积极支持商贸流通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非正式网络或战略联盟、经纪事务所、信息咨询、劳动服务等中介组织。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善于利用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和民间资本活力和潜力巨大的优势,大力吸纳民间资本发展现代商贸业,引导有实力的商贸企业发展新型业态,拓展市场空间。

二、调整布局,构建集聚区。

打造五个功能板块,北大路汽车贸易集聚区;雷公布现代城市物流园区;桥下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金鼎、雁塔、永顺、北区大型超市区;龙津农贸市场、城关第二农贸市场、北区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聚区。主要抓三件事:一是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外地经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可以操作的流通发展规划,特别是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现有商店数量及服务地域范围等因素,对网点布局结构提出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二是引进大的提升小的。以市场换理念、换管理,引进一个或几个高水平的零售业巨头。三是注重在布局结构调整中形成自己的拳头。抓现代商贸流通,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紧扣中心抓商机,围绕优势上强项,在优化服务中形成自己的拳头。

三、做好重大项目策划和服务。

一是在建项目有序推进。积极做好雁塔、永顺等大型超市入住。二是前期项目有机转化。原谋划储备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服务、维修服务、大型停车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二手车交易、汽车美容维修、大型停车场、驾驶员之家、高速公路施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西北二手车交易市场,要及时完成前期谋划、转化、升格、落地。三是积极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条件。制订出台《清流县政府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三产经济发展。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比较完善,经营面积较大的商场,要积极保护,防止恶性竞争。

四、加强引导,壮大三产。

﹙一﹚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建议县财政安排100万元用于第三产业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引导投入,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金融部门对符合本第三产业导向目录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逐年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授信额度,给予贷款支持,扶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二﹚鼓励企业投资经营各类商贸业(含社会餐饮)。对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且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年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50万元以上,按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和“老字号”企业

落户清流,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新建经营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商场,按其实现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部分的3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三﹚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法人注册地在我县且能纳入我县统计,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批发零售企业,其中零售部分的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老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增加到3000万元以上的,年上缴增值税县财政实得2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00元;对年销售额达到300万元以上的新增加的餐饮业,一次性奖励3000元;对老的餐饮限上(年营业额200万元)企业,年营业额增幅达28%以上,年上缴营业税15万元以上的,对该企业所产生的营业税2%奖励一次性给企业,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当年销售额(或营业额)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且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实得200万元以上的商贸企业,按经营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县财政所得的2%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支持专业市场建没。对新建建筑面积5000平米以上、1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市场,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上、150万元以上的,县财政按企业年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的20%给予奖励,最高分别不超过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

﹙五﹚支持物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资货物运输、仓储、配

篇3: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

商贸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内因决定外因,中国生产企业竞争力差,服务贸易量偏小,流通滞后等因素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障碍。要想成为贸易强国,内贸业应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内贸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国际化才刚刚起步。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中国的流通组织国际化、现代化程度都不高,物流水平也普遍较弱,流通企业信息化投入远远不够。她指出,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在国际化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偶尔通过并购涉足海外市场的,也是使用当地的团队,缺乏自己培养的海外管理人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还很远。并且,从现代化水平来看,国际大企业对信息科技化的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国内流通企业仅为0.4%。中国流通业国际化刚刚起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任兴洲指出,目前商贸流通业主要以粗放的发展方式,跑马圈地,只注重数量扩张。经营管理缺乏细致化管理和经营,成本控制弱。全行业的平均赢利不足2%,毛利高,净利润低;营销方式仍以打折促销和简单的价格战为主,经营方式缺乏差异化的竞争;零供关系普遍存在着相互挤压,矛盾很大。信息化建设不足等方面存在问题。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很多内贸企业缺乏真正的商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表示,长期靠出租货架资源和收取高额进场费等低劣的流通方式搞无风险经营。外贸企业转身向内之后面临的首先不是广阔的国内市场,而是诸多内外贸对接的困境。商务部商贸服务改革司副司长王选庆说,内外贸市场的规则、机制、结算方式等诸多差异令内外贸企业难以对接,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服务贸易输出比重很小

“沃尔玛、麦当劳、ZARA等只带着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的几个技术人员,没有任何货物,在中国生产然后销售,搞得门店在中国遍地开花。它们进行的是服务的输出,创造出了中国单店额最高纪录。”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指出。

相比之下,内贸企业在国际贸易输出时,重货物贸易而轻服务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不到中国贸易总量的3%。”王耀认为,我国的货物贸易已经很强了,不仅价格低,而且质量高。今年年初很多搬到东南亚的跨国公司又搬回中国,就是对比后发现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最好的。一个国家服务业贸易的强度与本国服务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41%,美国这一数字是80%。欧洲的其他国家这一比重也很高。

王耀认为,服务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服务业,而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只有把服务业发展起来才能够真正做到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规模优势仍不具备

“中国为世界每一个人贡献一双鞋,两件衬衣,三米布。”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指出,但从世界范围看,我们80%的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进入世界500强的90%是垄断企业。

的确,在我国整个的零售额中,占比最大的是汽车、石油等垄断行业,而不是日用消费品行业。我国流通产业仍不具备规模优势。以连锁企业为例,我国目前仍没有能与家乐福、沃尔玛等抗衡的大型超市。本土超市类企业数目多、规模普遍较小。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传统商业在我国流通领域中所占比重较大。配送业务仍面临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未得到充分地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一定差距。

赵萍表示,目前中国流通组织的规模和强度都不够。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排名首位的商业连锁企业苏宁电器集团的年销售额为1170亿元人民币,而沃尔玛同期销售额达4010亿美元,是苏宁的20余倍。“虽然中国的流通组织看似也不小,但跟真正的大企业相比,差距立显。”

王晓东更是用一组数字加以说明。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沃尔玛全球销售额的1/4, 2009年,排在我国零售业前四位的苏宁、国美、上海百联、大连大商4家的销售总额仅是沃尔玛销售额的1/10。“我们引进沃尔玛的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沃尔玛。”王晓东表示。

自主品牌仍需培养

“批发企业的配送体系缺失,供应链管理缺失。我国滞后的分销和流通体系无法支撑培养民族品牌。”商务部政策研究司处长吴国华指出,专利与品牌集体缺失可能需要国内企业苦练内功。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现在很多认为我国是贸易弱国的说法中过于强调生产方面而不是流通方面。以广东为例,说危机的时候就是自主品牌创新不足等,很少重视流通中的不足。把所有的矛盾都归结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这样是难以建立起贸易强国的。

王先庆认为,国家应该给予自主品牌的培养以更大的空间。他指出,原来支持生产的大量优惠政策应转变到流通领域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生产的强大而是贸易的强大,必须培养出强大的商人。贸易强国的相关立法必须保护商人在国内外的权益。为了给国内品牌以公平的生长空间,国家应尽快出台外资流通业在我国全面扩张的相关政策。尽快用一定数量的外汇或财政投资继续收购或新建一大批覆盖国内外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以便支持中国贸易强国的需要,从而实现从生产为中心向以商贸为中心发展。

“新时期批发商的地位是给市场经济下订单的人。通过批零关系的重塑来理顺流通业内部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工商矛盾、零供冲突的缓解。”王晓东指出。

当然,在自主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的实际。王先庆认为,外资商业模式不可全效仿。外资商业企业在华享受“超国民”待遇,货款、进场费一路“飞行加油”。但是,此通道费用模式能否被国内企业所效仿值得探讨。中国是小商业的王国,需要自我自发地转变,零售业需要走出一条规范化的道路。

商贸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只有15~20所学校有贸经专业。”黄国雄指出,贸易教育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资无内资的院校较多。如果没有双向流通主体我们无法成为贸易强国。贸易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着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我国贸易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特别是创新型、复合型贸易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贸易的转型与升级。阻碍了商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欣喜地发现,论坛上来自30多所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创新型贸易人才培养北京宣言》。这似乎也预示着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推进中,商贸人才的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应当学会把对国际经济体系中的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和追求,翻译和转述成对美好愿景的期许和对责任的承诺。使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形象,从咄咄逼人的挑战者变成维护秩序的利益攸关者和塑造新秩序的战略合作者。”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教授张群群的表述道出了目前商贸业国际化的尴尬和解决方式。

我们看到了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内贸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正成为辐射全世界的商贸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问题和差距的存在,商贸流通业想要完成国际化的蜕变,仍旧任重而路远。

篇4:渭南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高新区将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作为“十二五”规划既定的发展目标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商贸业运行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1)限上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纳入统计限额以上单位共计16家,其中批发业2家,零售业9家,住宿餐饮业5家。前10个月累计完成商品零售额9.2亿元,同比增长25.96%,限上商贸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95.63%,带动全区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2)零售贸易快速增长。批发零售企业是我区商贸企业的主要类型,我区限上批发零售企业共计11家,前10个月累計实现商品零售额8.82亿元,同比增长33.84%,高于全区总体增速7.8个百分点,占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1.68%。其中高新区通辉汽车销售公司累计实现零售额6157万元,同比增长456.98%,成为全区零售业增速之最,引领批发零售业快速增长。3)餐饮消费增幅较大。全区纳入统计限上住宿餐饮企业共计5家,前10个月累计实现零售额7786万元,同比增长39.19%。其中华都酒店累计实现零售额4324万元,同比增速达到95.86%,同比增速为全区商贸零售企业之最。

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区纳入统计范围商贸企业70家,其中批发业8个,零售业32个,住宿餐饮业30个,累计完成商品零售额9.62亿元,同比增长26.03%,完成全年计划的104%,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过培育,全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4家,分别为陕西省烟草公司、高新区贸易广场、高新区通辉汽车销售公司和高新商务酒店,全区限上贸易企业增加到16家。预计2012年可追加为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家(渭南市福海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和渭南佳圣汽车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全区限上贸易企业总数将达到

18家。

推进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是加快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创新竞争力的新需要,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新区采取五大举措,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商贸发展措施。高新区将以工业服务、商贸物流、现代商务、房地产业等三产服务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化商贸发展环境,提升聚集人气能力,逐步提高商贸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努力促进工业与商贸协同发展,打造工业、三产两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新引擎。2)明确部门分工,提升商贸流通业服务水平。合理划分业务范围,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管理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加大业务培训,建立完善商贸流通等三产项目招商入区、建设运营、服务管理等全程协作推进机制,促进商贸流通业更快更好发展。3)加强统计管理,提高商贸统计工作质量。紧密联系工商、质检部门,加大对区内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企业的排查摸底,加大统计法规宣传,帮助企业认真填报统计报表,加强商贸企业统计监测,确保限上企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为完善商贸流通企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4)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商贸功能布局。结合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分区规划,重点打造贸易广场、中心广场两大商贸流通业集中区,大力发展高端批发零售业、高端餐饮住宿业,结合城中村改造,积极培育发展居民服务、社区服务等个体服务业,逐步建立由点到面、高低互补、层次完善的商贸流通网络,提升第三产业在全区经济的比重,促进三产快速发展。5)加大招商引资,壮大商贸服务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新型招商体制优势,加强对已入区三产项目的跟踪服务,推动渭南国际会议中心、陕西俊言商业中心等商贸项目加快建设。依托烟草局物流中心、陕西兴秦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推动物流产业加快发展;同时,积极开展针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国际物流等产业的专题招商,壮大全区三产服务业规模。

2011年,渭南高新区高新新房立足“技工贸型高新区高新新房”和“现代都市新区”定位,紧抓经济建设不放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商贸市场日益繁荣。

(来源:渭南高新区网站)

篇5: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一、商贸流通业概述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商贸流通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商贸流通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运用高新科技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大商贸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商贸流通业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商贸流通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更依靠商贸流通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商贸流通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商贸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8.1%;2010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6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20.4%;201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6.9%;

(二)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商贸流通业形成了以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368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32%上升为86.5%,东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如上海、宁波等,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在我国农村初步形成,新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村镇。201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52万个,建成配送中心2667个,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三)流通现代化初步显现

2010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企业销售总额2.5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超过5200亿元;连锁集团物流配送(统一配送率达到63.4%)、网购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蓬勃发展。

(四)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目前已有50多家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中国开设分店,外商零售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16757个,营业面积1733.7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9.5%和14.7%;2009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0.7%,集体企业占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6.3%,私营企业占6.1%,其余混合所有制企业。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通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代化批发方式发展不足;零售业各业态发展不均衡;城乡流通发展不平衡,农民“买难”、“卖难”现象经常发生。

2、流通领域市场失序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相应的流通标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部分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主体资质参差不齐,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拖欠货款、坑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流通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流通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造成流通速度慢,物流总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居高不下,最高的果蔬类已经达到30%,最低的肉类也有12%。

4、流通市场主体能力不强:流通领域经营主体360万家,但是大型流通企业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1%。连锁百强第一的苏宁集团,年销售额仅相当于沃尔玛集团销售规模的3.8%。

5、政策体制问题亟待解决:连锁企业汇总纳税无法实施。

三、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对促进消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将由资源约束型逐步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将压倒“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随着消费者权利整体地向上位移,商贸流通业必将占据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继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确立服务经济之后,若干中等收入国家也逐步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而在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明显上升。据统计,我国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其中,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5%,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5.6%。由此可见,经济危机爆发后虽然投资与净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贡献率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在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

(二)引导生产的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流通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其中需求是构成市场的基础。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组织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生产、流通、消费之间日益表现出“生产企业围着商贸企业转,商贸企业围着市场需求转”的特点,处于整个经济活动末端环节的商贸流通业因为控制了整个销售网络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正积极对其上游产业——生产制造业领域进行投资: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取得价格优势,而且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商贸流通业通过整合生产环节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先导优势。现实已经表明,商贸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正在日益强大。

(三)引导消费的功能日益显现

在新经济背景下,商品市场具有的“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的四大功能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广泛应用,已经逐步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倾向。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网上交易平台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贸易的主要实现地、流行时尚的前沿传播地和高端服务业的策源地。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融合正在催生着批零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其不仅进一步简化了流通程序,提高了流通效率,而且因其对消费需求更加敏感而与消费终端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对供应链整合的功能不断强大

商贸流通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看出,整条商品供应链上制造业是最低端的,最具有赚钱效应的是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因此,商贸流通业一方面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内部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技术手段与供应商的供应链从流程到信息都实现了协同管理。通过从采购订单、发货入库到结算清单、付款对账等主干流程和环节的全面整合,双方均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和互动。目前,苏宁已经与三星、海尔、摩托罗拉等大型生产企业建立了这种直联的B2B供应链合作关系,供应商可以进入苏宁的系统里,随时查看自己产品的销售进度和库存情况,在减少业务沟通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凭借对消费需求的高度敏感及时向生产领域反馈市场信息,生产企业获得反馈信息后不断通过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进行整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开发自有产品品牌,从而使商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价格和品牌优势。

四、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总体上全球经济形势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几年,美国、日本、欧洲都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活跃,国际市场需求更趋旺盛,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

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以住、行为代表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住房、电信和汽车等产业高速成长,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民间投资加速,企业素质总体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对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市场消费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度过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后,国内关税继续降低,各项非关税措施取消,外商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放宽,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加快,对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进出口将产生积极影响。CEPA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都将对区域经济扩大贸易、扩大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活跃市场等带来巨大的机遇。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实施现代化战略,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

商贸流通业实施现代化战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构筑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通过吸纳、采用各种先进的商贸流通经营、管理新技术、新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推进商贸流通业和商流的网络化,通过现代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二是与科教

兴国战略相结合,提高商贸服务业科技含量。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加大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提高商贸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三是紧跟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流通现代化发展摆到商贸发展的重要位置,使之成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点加快连锁商业的发展,以连锁商业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转变,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贸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集约化战略,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

实施集约化战略,首先应以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要素向优势资本、优势企业的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建立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其次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要抓手,优化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包括经营、业态、品牌、扩张、并购、人才等方面,做到科学领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连锁经营与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做到立信中创业、做强中做大、规范中发展,做强做大企业。

(三)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商贸流通经济发展

首先,应以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为着力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特别是主城商业的辐射作用,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城乡消费市场更趋开放活跃,实现城乡联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以建设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完善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法制建设、监测调控、商业信用五个体系。三是抓住确立各类经济带的机遇,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大型市场水平,大力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会展业,实现生活服务、产业服务和流通辐射的三大功能,建设具有强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大量聚散,提高聚合辐射能力,实现对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聚集。

(四)实施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

产业互动发展,能够为商贸流通业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首先,以产业链为基础,加强产业间的互动,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和旅游、文化等三产业的互促互动,农工商联手开拓繁荣市场,深度融合发展。其次,自觉适应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突破传统商业布局观念,拉开中心城市骨架,加快形成若干个以商业功能区为基础、错位竞争、有序支撑、层次清晰的商圈。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战略,消除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带垒,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主体,形成内贸促进外贸、外贸拉动内贸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场格局。最后,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结合,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网络,要以中心城为依托,连接一批大中型的储运、批发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产业走廊。

(五)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首先应抓住国际商业资本和各类区域外商业资本对营销网络开拓的机遇,适时调整引资重点,加强对国际知名商业的引进力度,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度,提升区域商贸流通业的水平。其次,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同样是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提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抓住我国融入WTO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有效地利用国际商业资本,全面与国际商贸服务业发展接轨。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和连锁代理等渠道,建立国际市场贸易网络;以贸易网络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利用各种运输渠道和储运企业建立国际物流网络;以区域传统、特色的加工技术为基础,建立商贸流通服务网络。

六、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要“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二)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在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宏观战略中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要求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强烈意识到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七、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流通业的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目前流通体制的基本情况,从三个方面加强立法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二是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三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快流通行业标准的建设。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商品流通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二)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

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切实解决各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三)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人才的竞争将日益成为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同时,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人才资源的短缺,也是中外企业发展普遍的“瓶颈”。未来几年,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一是在高等院校中设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专业,为流通现代化培养后备人才;二是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三是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领域进行执业资格认证,并纳入劳动部的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系列。

(四)开源节流,提高流通效率

提高流通效率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即增加收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坚持薄利多销,以薄利吸引人,以多销带来效益。节流即节约成本和费用,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契约化的方式,使零售商和专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一步形成物流联盟,可以减少交易的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一是在地区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现有连锁企业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二是在业态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在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中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在形式上,在直营连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

(六)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三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的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稳妥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流通企业对信息增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建设,提高流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一是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通过开办网上商店,拓展经营品种与业务范围。四是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电子商务不同的发展模式。

篇6: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奖励方案

为加快我县商贸流通业创新和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动商贸流通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会议纪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商贸企业升限入统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奖励方案:

一、适用对象

本方案适用于在县注册、纳税、实行独立核算的限额(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二、适用条件

(一)年主营业务收入20xx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三)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

(四)其他经统计局认定符合入统条件的`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上述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企业年度内未发生致人死亡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未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等事故,未被有关部门一票否决;

二是企业纳入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平台,并按要求按时报送统计报表,上报数据全面、及时、准确;

三是企业原始数据资料健全、台账健全,能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依法纳税,年度内无违法违规行为;

四是企业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奖励办法

(一)首次入统限额(或规模)以上的商贸及服务业企业,县人民政府按以下标准给予首次入统奖励:

1.给予批发业企业一次性奖励资金5万元;

2.给予零售业企业一次性奖励资金3万元;

3.给予住宿和餐饮业企业一次性奖励资金2万元;

(二)对连续保持限上入统规模,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达到设定档次的,分档次给与稳增企业一次性资金奖励。奖励办法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上年增幅超过15%、25%、50%及以上的,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资金。

(三)对实行产销分离且达到入统条件的企业,在首次入统奖励的基础上,增加产销分离一次性奖励资金5万元。

(四)对达到限额以上并纳入我县统计范围的零售企业,本年度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当年零售额增速超过我县行业发展目标增速且排名前三的,奖励其当年税收新增部分的县级留成部分;对达到限额以上并纳入我县统计范围内的住宿和餐饮企业,本年度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当年营业额增速超过我县行业目标增速且排名前三的,奖励其当年税收新增部分的县级留成部分。

(五)对限上(或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实行考核奖励。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相关规定及时填报统计表,经县商务局、统计局考核合格后,每月给予每家企业的从事统计工作人员200元的统计调查工作经费。

四、奖励申报及其他

(一)申报企业须在每年的4月30日前向县商务局书面申请上一年度奖励资金。由县商务局初审后,经县统计局确认,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审定通过后由县商务局向财政局申请奖励资金并兑现到相应的企业。

(二)本方案的实施年限暂定三年,自20xx年1月1日起至20xx年12月31日止。

篇7:从战略高度看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

2005-5-20

浙江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全面转型,正是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流通功能有效发挥的有利时机。浙江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流通领域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基本形成,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7.1亿元,同比增长10.9%,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159.3亿元,占GDP12.3%,是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协调发展。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不高,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较低。一是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虽大不强。2003年,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其中,前十大市场就占了26.4%;大部分市场还处于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组织化程度低,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冲击下,其功能和作用将受到更大的制约,竞争力逐步衰减。二是传统百货业不大不强。除了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等少数几家百货商场外,省内其它的百货企业销售规模和赢利能力都增长不快。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百货商店的数量和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总数和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7.4%和23.8%,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4%和7.9%。三是连锁经营企业又小又散。全省有超市门店近3000个,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但普遍规模较小。2003年浙江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销售总额为16亿元,仅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企业上海百联集团连锁销售额485.2亿元的3.3%。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认识流通,发展流通业,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协调,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商贸流通业。

一、从全局、战略层面审视浙江商贸流通业的现状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900美元,正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大好时机。随着浙江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浙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不适应。消费需求量和需求结构通过流通的功能发挥,引导并决定着生产量和生产结构。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流通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浙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优化的重要时期,但流通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产业构成比例来看,2003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7%,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低12.9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12.3%。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高达70%左右,商贸流通业已占到整个GDP的16%左右。就发展趋势来看,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率,已从1995年的37.6%下降到2003年的33.6%;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13.4%下降到2003年的12.3%。2003年,商贸流通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1.1%,比1995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这种趋势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极不协调。就“浙商经济”而言,目前浙江在外经商人数达500多万人,总投资达6000多亿元;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达30多万户,产值8270亿元,出口创汇1211亿元,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商占了188席,其中10强,浙商就占据了4席,最具竞争力的50强中,浙商占了28强。与之相比,浙江的现代流通业就相形见拙。2003年,全国连锁企业前10强中,上海占4家,北京2家,江苏、广东、山东、辽宁各占1家。浙江最大的连锁企业宁波三江排第53位;其他5家在连锁100强的位置是:温州人本第60位,余姚华联商厦第68位,慈溪慈客隆第71,浙江高邦服装连锁第86位,绍兴供销超市第95位。2003年零售100强中,浙江零售企业仅占4家,分别是杭州大厦购物中心第65位,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第67位,杭州解百集团第77位,百大集团第83,较2002年排名分别下降了9、5、14、13位。由此可见,浙江流通产业发展与浙江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循环不适应。流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加快生产企业的商品向消费过程的转化。加快流通速度,有利于节约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但是,浙江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制约提升浙江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2003年浙江社会物流总成本为1918.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4%,略高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已降到9.6%,美国2000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也低于10%,欧洲为10%左右。就商品流转速度来说,浙江流通环节的商品周转慢、库存率高,流通效能较低。2003年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为3.26次,而日本达到15左右次,沃尔玛等大型连锁企业甚至可以达到20-30次。从库存率看,浙江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库存率为3.6%,与美、德、日(大约为

1.14%-1.29%)相比高出近3倍。从流通方式来看,浙江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依托商品交易市场,由于商品交易市场属于商品流通的初级交易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交易行为不规范、缺乏创新意识的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浙江,应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来与之相适应。

(三)与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不适应。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作用,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我国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而消费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与1991年相比,2003年浙江投资贡献率由31.1%上升到49.4%,消费贡献率由56.7%下降到46.5%,这种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状况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宏观调控,加上浙江经济发展受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固定资产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紧迫。这就需要扩大市场,需要采取现代流通方式。而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为主,逐步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等方向转变;消费行为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向追求质量、品牌、服务等商品的延伸价值转变;消费场所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而浙江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不够,大多数流通企业处于“小、散”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不适应。由于浙江商贸流通企业改制较早,缺乏有效的政策向现代流通业态引导,浙江连锁经营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销售额比重上,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省市,目前,浙江连锁经营的销售比重仅10%左右,而江苏2002年就达到21%,上海达到40%以上。加上浙江商贸企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零售业的国际化经营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商业企业特别是受体制的束缚,缺乏发展开放型零售商业的积极性,企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麦肯锡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冲击将发生在商业领域。2003年,省外零售连锁企业在浙江开设门店454个,比上年增加了152个,实现销售105.76亿元,已有16家国际著名商业巨鳄抢滩浙江,沃尔玛即将在浙江开业。国际零售巨鳄的进入不仅对浙江流通业带来冲击,对浙江的产业结构也有重要影响。不久前在杭州举行了采购说明会,浙江企业趋之若骛,全省有220多家企业报名,沃尔玛从中只选120家企业参加,充分体现了大型流通企业对市场终端控制力、对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如果浙江流通终端被国外大型零售商全盘控制,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失去主动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就有可能沦为“加工车间”的危险。浙江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步

伐,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重构具有开放性、连通性和高效性的新型市场流通体系,以增强浙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浙江商贸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四个不适应”,呈现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与浙江整个经济水平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过去忽视了把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先导产业来认识,忽视了把流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考虑,忽视了把流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

二、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战略要求,根据流通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浙江发展的实际,应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当前,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一)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增强商贸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推动资产合理流动优化重组。二是要积极采用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等方式,鼓励小型流通企业以入股、加盟的方式加入集团,形成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流通企业集团,提高浙江流通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三是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内部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分类,对资源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定位,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国有资产划拨、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将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起来,形成核心资源。四是加强流通渠道建设,加强流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推行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采取“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基地”等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出一批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增强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和管理技术,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是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应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缩短商品流转周期,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1)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多个领域渗透,加快城镇社区与乡村的传统粮油、副食品等商店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的步伐。(2)加快发展物流配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和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仓储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建设生产资料分销企业配送中心。(3)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发展服务业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4)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提升传统百货商厦经营品位,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规范发展会展

经济,加强商业街(特色街)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5)推广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运用。(6)制定流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产业范围、投资决策、经营政策。

(三)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快推进“三张网”建设。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是改善浙江流通秩序的治本之策。要从流通渠道、监管责任和完善监督等层面为浙江流通秩序的根本改善提供了有力手段。要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为抓手,在此基础上构筑“现代农村流通网”,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群众举报等监督制度。要按照建设“信用浙江”的要求,继续在流通领域广泛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进一步培育商贸流通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浙江拥有28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05件浙江省著名商标的优势,加快市场拓展,提高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商贸企业的品牌意识,以优质服务创品牌,以品牌赢得顾客,以品牌拓展市场,全面改善浙江的消费环境。

三、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重要战略举措

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当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流通成为先导产业,它引导着消费,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一些发达国家都一直把发展流通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连续推出了三个流通现代化的五年计划,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行企业兼并政策,实现企业集中化,建立规模经济流通体制,培育出伊藤忠、三井物产等大型综合性商社,提高了整个经济的竞争力。韩国制定了《2010年流通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培育5家企业进入世界流通企业100强的战略,促进流通企业重点拓展中国、印尼、泰国等市场。欧美发达国家为了抢占世界市场制高点,历来把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抓。2003年,有47家零售企业进入《财富》500强,全部都是欧美日企业,其中美国就有27家。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流通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领导要求,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确定了20家拟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兄弟省市也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召开了“北京市推进流通现代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推进流通现代化的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上海市把工业经济和商贸流通作为发展经济的两个轮子一起抓,对13家流通企业落实了兼并政策,涉及核销银行贷款本金5.99亿元,免息1.11亿元,停息7年;对12户企业实施计划外破产,解决了历史负债7.19亿元。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上海

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和物资集团强强联合,组建了上海百联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航母”。广东省于2002年以1号文件下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意见》,先后制定出台了11个政策来扶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每年安排6000万财政资金用于推进流通现代化,对流通龙头企业征地以及房产土地出让等实行优惠政策;2003年1月起,流通龙头企业用电一律按普通工业电价执行。福建省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拟通过投融资、用地用电、税收、连锁经营以及简化企业登记手续等优惠政策,对22家重点示范流通企业予以扶持。

篇8: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论文

从黑龙江来看,2008年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38.6亿元,同比增长21.8%,再创历史新高,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29.0亿美元,增长32.4%,高于全国14.6个百分点,连续6年增幅超过30%。其中出口165.7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3.2亿美元,增长25.7%。从2008年看,全省内贸流通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与投资增幅差距有所缩小,由去年相差11.4个百分点,缩小至6.7个百分点。特别是内贸商品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3%,实现税收10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14.2万人,拉动全省经济增加了0.84个百分点。

一、充分发挥商务战线的基础作用

面对天灾和人祸(金融危机),黑龙江商务战线充分发挥商务部门最基础的作用,即千方百计的扩大消费、促进生产、满足需求、丰富生活、增加税收、吸收就业;千方百计的保持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稳定。

(一)全力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针对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哈尔滨市猪肉市场供应趋紧、价格上扬的趋势,及时组织生猪活体储备基地场重点向哈尔滨市投放了1.5万头优质生猪,保证了节日市场需求;针对去年5月份全省中心城市小包装桶装豆油出现的间续性供应紧张状况,会同财政、粮食等有关部门向市场投放储备豆油1100吨,有效地稳定了市场、稳定了物价、稳定了民心;针对省内柴油市场供应出现油荒问题,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协调会商,保证油源供应,做到了保农业、保重点、保民生。

(二)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城市居民消费

一是培育节日消费。从2008年初开始,在大中城市组织商业企业举办了“新春购物月”、“迎奥运、促消费”和五·一“三天乐”等促消费活动。“十·一”黄金周期间,组织大商集团在黑龙江的16家分店开展了“繁荣龙江、欢度十·一”的大型促销活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0.7亿元,同比增长24.5%。

二是培育重点品种的消费。2007年,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产品等销售额分别增长35%、24.4%和57.1%。

三是培育社区商业发展。大力引导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到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肉菜店、早餐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方便群众生活。新创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2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1个、命名省级社区商业示范企业7个。有一条街和3家店被中宣部、商务部等8部委命名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和示范店,截止目前全省共创建示范街3条,示范店13家。

(三)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工程。2008年,全省新建2000家标准农家店,完善了100个商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已覆盖全省94%的县、86%的乡、75%的自然村,初步建立了以连锁配送为特征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双百”市场建设工程8个项目新增冷库容积4.4万吨,使全省农产品流通设施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积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经过积极争取,商务部、财政部同意将我省列入第二批“家电下乡”试点省份。

(四)规范市场交易秩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些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地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满意程度。

二、千方百计保持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

(一)下大力气巩固对俄贸易

针对俄罗斯加大打击“灰色清关”力度、不断提高原木等资源性商品出口价格及美元、卢布贬值,人民币升值抑制对俄进出口等不利的形势,认真研究应对措施,努力促进全省对俄贸易发展。全省对俄进出口实现110.6亿美元,增长3.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8.3%,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19.5%。

(二)努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是采取政策引导、整合资源、扶优扶强等措施,搞好新产品的培育和开发,不断提高名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2008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39.2亿美元,增长76.8%,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3.7%。

二是发挥农业资源大省优势,努力扩大优质农产品出口。去年农副产品出口14.8亿美元,增长25.0%,占出口总额的8.9%。

三是扩大资源类商品进口。原木、原油、化肥、钢材、成品油等资源类商品进口额大幅增长。

(三)积极推动市场多元化

在巩固对俄贸易的基础上,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2008年全省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对欧盟实现23.1亿美元,增长1倍;对美国实现14.4亿美元,增长84.5%;对日本实现6.2亿美元,增长4.7%;对东盟贸易额增长1倍,对中东增长81.4%,对拉美增长1.5倍。

(四)加快培育自主出口名牌

组织了“黑龙江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评定工作,确定了21个年度省级重点出口名牌。支持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进行境外商标注册,对哈尔滨东宜木业有限公司等9家出口企业开展国际标准认证。

(五)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2008年,全省服务贸易营业额完成22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20%以上。继2007年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后,哈尔滨市又被国家批准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目前,哈尔滨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81家,从业人员4800人,呈现企业集聚、规模膨胀、发展提速的良好势头。

三、大力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2008年,全省商务系统紧紧围绕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使沿边开放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推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申报和规划建设工作。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贸易加工区的建设,加速推进了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带动了口岸经济蓬勃发展。2008年,19个沿边市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4.4亿美元,增长26.8%,占全省67.5%。边境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城镇的整体功能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四、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一是扩大对俄经贸合作。根据俄罗斯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开发纲要,制订并实施了《黑龙江省参与俄远东及外贝加尔地区开发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外贝加尔边疆区阿玛扎尔林浆一体化、特洛伊斯克燃煤电站等项目。新签订对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38项,合同额2.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7亿美元,增长15.3%;新增对俄投资项目61个,投资额8.34亿美元,增长22.4%。

二是加快对日、对韩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和促成东北亚区域经济交流和北方圈经济体交流对话体制的建设。大力实施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经贸活动,促成了一批合作项目。2008年全省对韩国贸易额实现9.6亿美元,增长1.3倍。与丰田汽车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等日本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三是对外投资快速发展。共核准境外企业(机构)81个,项目总投资9.28亿美元,增长26.1%,其中中方投资8.48亿美元,增长35.5%。哈尔滨光宇蓄电池公司在印度投资5905万美元,生产蓄电池和各种工业电器,这是继哈量集团成功并购德国凯狮公司后,我省在境外设立的又一大型生产性企业。

四是工程承包项目规模进一步扩大。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137个,完成营业额8.1亿美元,增长18.6%。哈电站集团与黑龙江天狼星公司联手承建俄罗斯特洛依茨克动力岛项目,合同总价值2亿美元,标志着我省发电设备实现向原技术输出国出口零的突破。新签订向印度出口8台60万千瓦亚临界发电机组合同,成为我国目前发电设备出口的最大项目。

五是创新劳务合作方式。积极组织中韩雇用许可制劳务合作地方公共机构申报工作,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批输韩劳务试点单位。

五、大力推进口岸建设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口岸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在东宁口岸实施了7天12小时工作制,在同江开通了至俄下列港浮箱固冰通道,在黑河口岸新建了旅检大厅。2008年,全省货运量实现1057万吨,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客运量480.2万人次,增长14.4%。同江市围绕黑龙江大桥筹建、深水码头扩建,重新谋划发展布局,大发展序幕已经拉开;抚远县以抚远三角洲开发为载体,以通道建设为核心,构筑我省东部对俄经贸合作桥头堡的设想开始实施;绥芬河市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构建跨国物流体系,打造全国性对俄名优商品集散中心奠定了基础;东宁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境内境外互动、基地连接市场、贸易加工并举,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黑河市充分发挥“两国一城”地缘优势,以进口资源为依托,加快基础材料加工园区建设,资源加工和产业开发稳步推进。

六、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省着力强化招商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全面提升了园区综合竞争力。全省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0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进出口总额94亿美元,增长3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1%;实现税收总额84亿元,增长15%;引进内资601亿元,增长79%;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20%。截止去年底,已有23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建设28个项目,近200个大型跨国集团和投资公司投资建厂。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新成绩。截止到目前,合作区已完成投资5.6亿元人民币,入区企业7户,已实现销售收入5800万美元、税金1200万美元。

七、以会展经济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各项商务活动更加务实创新,平台作用凸显。哈洽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俄罗斯商务日、白俄罗斯推介洽谈会和黑龙江—芬兰伙伴日等12项重要商务活动。9月份成功举办了绥芬河名优商品展销会,实现对外签约额4.97亿美元。成功举办了黑龙江-新潟市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招商暨项目对接会,签订12项合作意向,金额4.2亿日元。栗战书省长亲自率团出访,大力开拓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等新兴市场,签订合作项目33个,协议金额5.07亿美元。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了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渝洽会等多个展会,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

八、商务领域体制机制建设

以实践科学发展为统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加强了商务领域体制机制建设。

全省商务战线确立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兴贸易,促发展”的主题。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努力破解制约商务事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突破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社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查摆风险,整改建制,建立了十项规范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省商务事业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保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适应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商务运行体制机制。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商务工作部门,基本形成了自上而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商务工作管理服务体系。

上一篇:大班趣味知识竞赛题下一篇:初中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