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

2024-06-24

《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精选4篇)

篇1:《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

《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

中文系1009班 张浩 20100101399

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讲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感情故事。沈世钧、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感、彼此心中有对方、生死之约到阴差阳错分开、互相挂念、最后为了各自的家庭而成为了好友的故事。期间张慕瑾、顾曼璐、祝鸿才、许叔惠、石翠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使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桢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他,她淡淡地平静;而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14年后的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又回到了祝的身边,但此时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当再见他时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场。

然而,曼璐是一个悲哀的角色,人们往往对曼桢投去悲情的目光。可如果说曼桢的感情是由于一生都是受到命运捉弄和与世钧永远错过的话,那么曼璐的悲哀则带有一种沉重与压迫的意味。这种压迫还与她心中毫无节制的欲望沟壑以及狭隘浅薄的爱情宿命观相联系。她的一生都在俗世的圈套中苦苦挣扎,以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便可以

安身喘息,甚至于不惜出卖自己的妹妹。她不可避免地带着世俗的压力与自私,在欲望的掌控下,爱情的美好在曼璐这里诠释成了依靠牺牲他人成全自己的血腥与罪孽。她终究逃脱不了俗世,逃脱不了她习惯了的声色犬马,花花世界。但曼璐是无奈的,她的肩膀被压的太重了,她被逼选择了对自己心爱的人的黯离去,在极其疲惫中选择了堕落,选择了自私与残忍。她抛弃所有人的与痛恨唾骂,在生活面前,藏起来了自己曾经纯净的爱恋。

然而,当我看完《半生缘》,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一句话 则是: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我想这句话蕴含的不只是对爱情的坚信,更多的是在爱情的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预料未来将会怎样,是艰辛,是甜蜜,还是坎坷,但无论怎样,始终坚信会有这么一个人会在身边永远伴随你,即使无法白头偕老,彼此的心也会时刻牵挂着对方吧。我想这样的感情也真正验证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真正含义吧。

《半生缘》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故事,计划和安排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打破,人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和顺从,所有的挣扎和反抗终究是徒劳的,感情是琢磨不定的。虽然,生命和生活经常是做选择题,但最终的答案却只有一个。无论欢喜悲伤,无论悲剧喜剧,生活都将继续,我想这就是《半生缘》所传达的真正含义,而这也就是生活。

篇2:《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半生缘》内容简介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半生缘》成书过程

首先,张爱玲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第一次没有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笔名“梁京”。这在张爱玲以往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而当初最早发表的时候,这部小说也不叫《半生缘》,而被命名为《十八春》。《十八春》里,男女主人公们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在第十八章里因为爱国,为了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来到中国东北,以庸俗喜剧般的大团圆结局收场。是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

从历史上看,《十八春》在《亦报》上从1950年3月到1951年2月连载,但是张爱玲本人对这唯一的长篇小说并不满意。因此张爱玲晚年移居美国之后,从1966年开始改写这部小说,名字也改为了《半生缘》。而改写之后,顾曼桢和沈世均再次相遇已是后,两个人也不是因为为社会主义国家做贡献的初衷重逢,而是机缘巧合,命运的安排使两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女在因为误会和隔阂分离了14年后带着满心的悔恨和痛彻肺腑的遗憾再次见面。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从最开始的1950年到最终完成的1968年,历时。

某种程度上,她为了迎合政治和时势,才写出了具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政治理想的《十八春》。所以当她到了美国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深为自己放弃了原有的写作风格,生硬地加入了政治成分的《十八春》而后悔,所以重写了这部作品。

张爱玲在给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缘》其实是根据美国作家马宽德(J.P.Marquand)的小说《普汉先生》改写的。

《半生缘》人物形象

顾曼璐

她为了养活家人,放弃了与豫谨的爱情,去做了舞女。但是结婚后,丈夫祝鸿才渐渐露出本性,外出花天酒地,对自己甚至挥手相向,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曼桢,让妹妹嫁给自己的丈夫祝鸿才。[3]

顾曼桢

独立自主,受过教育,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本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本可以有美好的未来,可以与世均过上幸福完美的生活,可是却被姐姐曼璐所毁,曼璐为了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让曼桢为她生下孩子来拴住自己丈夫的心。曼桢受尽屈辱与祝鸿才离婚,逃出祝家后发现自己的爱人已经与别人结婚。

沈世钧

独立自尊,不愿意依靠南京家里的财富而独自一人在上海凭着自己的才华追求事业的成功。与顾曼桢相爱,然而却因为后来顾曼璐的一番谎言,放弃了与顾曼桢的爱情,很快就和别人结了婚。

《半生缘》主题

女性与命运一直是张爱玲所擅长的主题,在《半生缘》中,这一主题意象更是被赋予了人性的体认。特殊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和学识修养构筑了张爱玲独特的内心世界。在《半生缘》中,张爱玲运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渗透到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述主题中。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敏锐洞察力与小说中营造的悲凉故事世界是难解难分的。她对世俗生活的喜爱以及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使得《半生缘》中描写的烦人俗事回荡着浓浓的悲凉情调。书中所展现的不止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一场女性命运悲剧。

如果按照鲁迅对于悲剧的定义“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来观照张爱玲的作品,不难发现,她所有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悲剧意识几乎成了她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她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没落贵族的女儿,还是欢场里的交际花,亦或是旧式家庭中的少奶奶,都生活在各自的悲剧中。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几乎都是悲剧性的。她用悲凉哀怨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饱受双重折磨的女性形象。

这篇故事的发展,顾曼璐和顾曼桢俩人的关系为读者们透露一个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在《半生缘》中,这讯息就充分表现在曼桢、曼璐的姐妹互动关系里。

篇3:胃体癌单个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9~2007年本溪市钢铁总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46例单个转移淋巴结胃癌的病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胃镜检查,术后行淋巴结剪取并行病理检查。男性26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为1.30∶1,年龄29~78岁,平均(53±4)岁。

病例入组条件:(1)至少行D2手术;(2)术后剪取并化验淋巴结10枚以上;(3)病例资料完整有效。

1.2 参照标准

肿瘤位置、淋巴结分组、分站、病理分级根据日本胃癌分类标准[4]。“N0.”表示淋巴结组别,“N”表示淋巴结站别。淋巴结转移至癌灶侧N1为“邻近转移”,转移至癌灶对侧N1为“横向转移”,N1以上为“跳跃转移”[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6例单个转移淋巴结病例中,N1转移35例(76.09%),N1以上转移11例(23.91%)。其中,大弯侧癌14例,小弯侧癌32例。大弯侧癌病例转移至No.1:2例(14.29%),No.3:1例(7.14%),No.4:7例(50.00%),No.6:2例(14.29%),No.7:1例(7.14%),No.10:1例(7.14%)。小弯侧癌病例转移至No.2:1例(3.13%),No.3:15例(46.88%),No.4:6例(18.75%),No5:2例(6.25%),No.7:7例(21.88%),No.8:1例(3.13%),见表1。大弯侧癌横向转移3例(21.43%);小弯侧癌横向转移7例(21.88%)。

邻近转移组与横向、跳跃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P<0.05);邻近转移组与跳跃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P>0.05);邻近转移组与横向转移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χ2=3.12,P>0.05)。

3 讨论

近20年来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出现,为避免无淋巴结转移病例的扩大切除淋巴结提供了可行性。但由于胃的淋巴引流系统非常发达,加之癌栓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引流改道等因素的存在,注射生物染料或放射性核素等方法对胃癌SLN转移规律的描述难免存在偏差[6]。Kitagawa等[1]主张:SLN并不限定位置,只要是首先转移的淋巴结就可视为SLN,可以认为胃癌单个转移的淋巴结就是SLN。因此,研究单个转移淋巴结,可判定胃癌SLN的转移规律。

胃癌细胞基本遵循沿区域淋巴结由近及远序贯转移的规律,各部位癌都有与之邻近的一个或几个相对固定的转移率高的淋巴结组别(“邻近转移”),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横向转移”和“跳跃转移”。并且研究发现病理分级、癌组织生长方式不是胃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Kosaka等[5]分析了51例单个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其中7例未经N1直接转移到N2~N3。

本组资料显示:跳跃性转移达23.91%。大弯侧癌横向转移21.43%,小弯侧癌横向转移21.88%。从解剖学的角度理解,对于某个具体部位的癌灶而言,所谓的横向及跳跃性转移的淋巴结可能为此病灶淋巴引流的首站淋巴结。虽然近年来,胃癌淋巴结清扫在争论中不断增加着共识,“微创、根治、安全”的合理淋巴结清除的概念已逐步清晰。但笔者认为,缩小及微创手术的前提是对淋巴结转移状态要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胃体部癌的缩小及微创手术要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Kitagawa Y,Kitajima M.Sentinel node mapping for gastric cancer:is the jury still out[J].Gastric Cancer,2004,7(3):135-137.

[2]Yasuda S,Shimada H,Ogoshi K,et al.Preliminary study for sentinel lymph node identification with Tc99m tin colloid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or gastric cancer[J].Tokai J Exp Clin Med,2001,26(1):15-18.

[3]Tsioulias GJ,Wood TF,Morton DL,et al.Lymphatic mapping and fo-cused analy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upstage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ms[J].Arch Surg,2000,135(8):926-932.

[4]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2nd English edition[J].Gastric Cancer,1998,1(1):10-24.

[5]Kosaka T,Ueshiqe N,Suqaya J,et al.Lymphatic routes of the stomach demonstrated by gastric carcinoma with solit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J].Surg Today,1999,29(8):695-700.

篇4:罗锦辉 帆船是后半生的作品

提到编剧罗锦辉,可能你一时半会儿想不到是谁。但提到他的作品,相信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他先为李修贤写出了经典剧目《贼王》,后编写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助黄秋生捧得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从TVB金牌编剧摇身一变成为航海高手,罗锦辉的成就感不止来源于一艘大帆船,“我是香港惟一一个懂得写帆船比赛的记者,也是第一个有帆船的编剧”。

自1982年第一次登船之后,罗锦辉先是与朋友合伙买了一条20万的机动艇,1985年再从日本购入了第一艘属于他的11米的大帆船。罗锦辉并非出身富贵,在家中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父亲做小生意,“他就是想多生几个孩子,多几个免费劳动力帮他干活”。罗锦辉年幼时就利用课余时间为家里帮工,从未享受过暑假,直到后来去了台湾读大学后才有所缓和。

学新闻专业的他,对于为何转型成为编剧,他道出了自己的原因。“以前说到记者都是‘可耻的收入’,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300块,同时在三四个报馆做事,所以你看香港很多新闻都是一样的。当编剧收入能有1500块,我就去做了编剧。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剧本?一个剧本能拿十多万。我爸爸不会给我钱,只有这样我才能够买帆船。”

帆船上的高产编剧

帆船运动与编剧这个职业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当我试着问起时,他笑着道:“起初热爱帆船是自己的个人爱好,后来我发现帆船更能给自己一些别样的灵感。在接到剧本任务后,我就自己一个人带着行李驾着帆船出海。在船上除了简单的饮食,收音机什么也没有。无聊、枯燥的海上生活,逼着自己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剧本中。所以,通常别人要一个月完成的剧本,我短短几天就完成了。渐渐的,帆船就成为了自己一个不可或缺的朋友。”

罗锦辉是香港写剧本最多的10个人之一,但是早年高产的他,现已淡出了影视行业一线,“两年前我就决定不写剧本了,太累。但我会帮助他们在剧情里设计与帆船有关的桥段。”相信看过《珠光宝气》的朋友,一定会对剧中青岛帆船比赛的场景记忆深刻。为了向观众展示帆船运动的精髓,罗锦辉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教工作人员专业的帆船知识。但当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电视剧呈现给观众专业的帆船知识后,这些也就到此为止了。

罗锦辉推广帆船的方式没有局限于剧本,尽管已经年逾五十,但是他依然没闲着。2007年,他受邀担任“中国杯帆船赛”的特别顾问,仍供职于TVB的他几乎把所有的周末时间都留给了深圳浪骑游艇会。赛事期间,他要操心媒体对接、新闻发布还有与香港、国外船队船员的沟通,早晨6点起,半夜2点回,几乎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赛事之外,还担纲平时的帆船培训。

他是个健谈的人,不时几个轻松的玩笑,几个有趣的航海故事,很快便能调动起从未登船的人们对于扬帆逐浪的幻想,让原本枯燥行车的时间变得飞快,当车抵达目的地后人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并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航海体验。

帆船枯燥的理论在他的口中变为一个个有趣的梗。“帆船是国际化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的语言。如果有一天,你们在海上需要求救,请记住不要随便喊‘五月天’,那样一定不会有人理你,会以为你是一个疯狂的歌迷。记住我们的术语是Mayday。”身为香港人的他,也会用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调侃大家,“好了,我们在岸上的培训差不多了,我们该上床(chuan)了。”

“在我的船上,我相信没有人会晕船,因为他们会忙得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是否晕船了”。打趣是罗锦辉为他们开启好奇心的钥匙,而专业的帆船知识恰恰是匹配这通向蓝海世界的大门。与岸上的风趣幽默不同,海上的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练。他会为每一个人的安全着想,为不同的人安排适合他们的岗位。通过岗位的轮换,力求能让大家都亲身参与到帆船实践当中,了解到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而非只是一个观光客上船一游。

一切都可以争取回来

“船就好像女孩子一样,可以叫你爱得要命,也能要了你的命。”罗锦辉依然记得自己心酸的第一次远航。二十几岁的他当年坐一艘香港户外拓展训练学校的大帆船,与六十多个人一起去菲律宾,在船上煎熬的六天里,晕船晕得黄疸水都快吐出来了。“你想快乐多一点,就得多晕船。”这是船长留下的一句话。结果,吐完的第二天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罗锦辉说:“海洋就是这么奇怪,越吐得辛苦,你就越喜欢它。”从此以后他就迷上了远航,四处出海冒险,一周或两周都是常事,有时会24小时当班,一直操船到早上6点。

在推广帆船的年月里,向他问起帆船、海洋魅力的人不在少数。而他总是建议别人一定要上船出海,感受一下摇晃的味道,才能琢磨出看海的角度。

说来也玄,作为一个资深帆船玩家,罗锦辉至今仍不会水,但是他觉得这并不妨碍自己追寻航海梦。“海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可以给你很多感受。有时很辛苦,但吃了苦后你会更坚强,觉得每一天都是赚回来了。如果上天现在要收回我的生命,我一点也不觉得遗憾。开船的人从来不会自杀,不会软弱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人在海上就是那么一个小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可以争取回来。”

“帆船是我的爱好,能将爱好与工作结合是自己最大的收获。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后,能驾着帆船扬帆出海,听风声海浪,没有比这更好的放松方式了。”为了参加今年3月份的环海南岛帆船赛,罗锦辉从年前便开始了自己的训练,晨跑是他每日的必修课。

上一篇:成长礼一封信下一篇:心得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