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2024-05-18

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共14篇)

篇1: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教育系统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在深入开展___区教育系统党员主题教育中,我们向阳小学认真组织党员进行“集中学习、自我学习、讨

论学习”。支部向党员们提出强调一个概念即“经常性学习”,就是要求每位党员在每天安排一段学习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每天有一定量的学习、阅读时间,个人拥有一定量的书籍,形成个人学习的良好氛围,在经常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通过支部的引领,党员们认识到学习内容应是很广泛的,了解了应该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学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方针、章程的学习,这有助于了解国家的大事、发展方向;第二是形势和任务的学习,这有助于知晓形势变化、明确立场;第三是基本理论的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就是基本理论之一,再比如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这类学习有助于党员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党员意识;第四是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史、中国历史的学习,对世界历史进行了解,这有助于看清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最后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这有助于提升自身素养,提高业务能力。以上各方面的学习,已成为了党员的个人需求,通过本次主题教育,形成了一个个人学习的良好开端。

在这次主题教育中,经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我明显感到自己的理想信念有所增强,能把理想与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勤奋敬业,尽职尽责。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能够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同时,我也认识到党章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大法,开展“学党章、守纪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推进了党的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延伸。通过学习党章和各类文件精神,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永葆先进性,具体讲就是要遵守四项纪律:这四项纪律主要是指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群众纪律。

那么如何遵守政治纪律呢?遵守政治纪律是讲政治的表现,那么如何讲政治呢?我认为:第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应该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一致的基本要求是:思想上一致,行动上一致,不该讲的不讲,不该做的不做。同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各项政策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不打折扣,不走样,得到贯彻落实。第二,要有很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拥护什么,在每个党员心目中,要有明确界线,不能含糊,不能左右摇摆。第三,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武装起来的政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理想、信念,不能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

在组织纪律方面,我认为对于一名党员来说,组织纪律要求并不仅仅局限在个人层面上,还有组织层面上;也不是仅仅局限在行为层面上,还有思想层面上;更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还有社会大范围内。我们的党是人民群众的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员肩负的神圣使命,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松懈自己等于放纵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的把加强自身组织纪律性观念,作为提高共产党员修养水平的第一步,切实的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身作则、严格自律、知行合一、不断完善。

通过学习,在经济工作纪律方面,我了解到党的经济工作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在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加强经济工作纪律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党员,虽然身处纯洁的校园,从事神圣的教育职业,可能与财政金融接触不多、关系不大。但还是应该关心了解学校、教育系统的经济工作,认识到健全执行各项经济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经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在群众工作纪律方面,我的认识是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它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时随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侵占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我们常常会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又将如何遵守群众工作纪律,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我认为要做到:

一、事事关心,做党群纽带。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现代社会中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尤其需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党员教师应自觉成为群众与党、政

领导之间的桥梁、纽带,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在工作中主动、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和要求,协助党做好团结群众的工作,带动年级、教研组,形成和谐的合作关系,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党员教师切不可存有“职责之外的事与我何干”、“业务之外的事与我何干”、“他人的事与我何干”、“学校的事与我何干”的想法。

二、与时俱进,做课改先锋。教育事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今天,党员教师首先必须做课改先锋。精良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业务底蕴。基础型课程,也许教师能得心应手,而面对拓展性、研究型课程教师是否也能胜任?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早已不仅仅是“会教”,而且要“会学”、“能创”。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应体现在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勇于探索,先于实践;并要善于自我总结,自我超越。党员教师要在最短时间内不断适应时代新的需要,用成为专家型、全能型和创新型教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争当教科研的排头兵。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

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爱学生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做学生的导师并不难,难的是做学生的知心人,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甚至是助手。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

四、严于律己,做师德楷模。今天,党员教师更要做师德楷模。这是因为不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影响学生,而且党员的形象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望。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将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视作对党的忠诚,视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师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为: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业务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学生循循善诱,诚挚关爱;出现矛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知难而上;面对得失不加计较,淡然处之。今日,党员教师要更坚定、更明确地体现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思想上先行、行动中做表率。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来,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在参加了本次主题教育后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最后我以我们向阳支部洪雨露书记向党员们提出的标准,也是本人努力的目标作为这次交流的结尾。“爱岗敬业,在本职工作中闪光。尊重理解,在教育思想中体现。实践探索,在开拓创新中发展。不断奉献,在凝聚群众中升华。”

《教育系统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来源于,欢迎阅读教育系统党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篇2: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警示教育活动,我心灵上受到极大震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涤,从中得到一些深层次启示和警醒。今后在思想上要进一步高度重视,积极参加集中学习、集体讨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必须抽出一定时间自学。始终坚持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将其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失去灵魂。自觉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过好权利关、金钱关、人情关,经受住各种考验,抵御各种诱惑,立于不败之地。

二、进一步廉洁自律,拒腐防变

廉洁自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今后要如履薄冰,严于自律,自觉接受党和组织的监督,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把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成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进一步以案为鉴,自警自醒

杨红卫等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放弃了对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如果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偏离正确方向,道德观念就会失衡,就会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就会在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通过学习对照,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要从每一个细节处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自觉地做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面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不沾不染,自觉抵制。不断改正工作作风,不断遵守廉洁自律的各种规章制度,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

篇3: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1) 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 主题班会更能为班级营造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和谐的班级文化;更能让全体同学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激发热情, 从而提升班级的目标感和凝聚力。

(2) 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高一的学生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虽然会有很多憧憬和展望, 但也有不安和迷惘。主题班会就是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懂得善恶, 为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

(3) 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组织班会时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材积累、主题选择、活动程序等均可由学生策划完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 在活动中提高策划实施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领导力。

(4) 民主师生关系的构建。班会是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也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机会, 更是师生双边或多边互动的过程, 这过程能实现师生间信息互换、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 能构建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

二、影响主题班会成功的主要因素

1. 主题选定

主题班会的理念应该有这样的转变:从制度约束到高位引领, 从规范管理到文化建设, 从权力强制到心里相容。因此班会主题的选定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教育性:班主任老师要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班级建设的需要, 让主题班会自始至终贯穿和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 通过鲜明的主题思想、积极的舆论引导、强烈的情感干预, 收获良好的教育功能。

系列化:育人是一个长期引导和不断进步的过程, 班主任老师要根据学校安排和本班实际制定高一学年系列主题班会, 各个班会相对独立又成为有机整体, 既突出重点又循序渐进, 体现出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和目标的渐进性。

时代感:班主任在选题时除了考虑学生思想的现状和碰到的困惑等因素, 还必须把握学生当下对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情感共鸣

升华主题是班会的点睛之笔, 没有这个环节的班会是平淡平庸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班会是师生真情投入的过程, 活动中班主任既要动情又要恰当“煽情”, 让学生既得到真情体验又获得情感升华;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主题班会所要传达的各种理念、情感和信息。

3. 教师素质

一个成功的主题班会背后, 一定站着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 他对教育梦想的深刻领悟和不懈追求, 对教育问题的敏锐捕捉和深度思考,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善于引导和积极干预, 他的教育过程 (包括主题班会) 就像一潭灵动的湖水, 涌动着生命的韵味。

三、组织主题班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实施中如果班主任替代学生去策划、组织, 这样不能激发学生潜能;反之如果教师没有任何的引导和提升, 其弊端是往往过于娱乐化、形式化而忽略思想性。主题班会应该是班主任用心组织、启发、推进与学生用心体验、理解、领悟的相互结合和共同进步的过程。

(2) 班委核心与同学支撑的关系。主题班会必须依靠整个班级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班委干部的组织带动不可少, 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更不可缺, 包括公开征集方案、全班轮流主持等, 这样的活动使同学关系更加和谐, 班级具有更强的凝聚力。

(3) “完美演绎”与真情绽放的关系。班会要精心设计, 追求完美, 但不能过分表演而追求所谓的“完美演绎”, 过分的表演会损害班会主题的真实和同学们的真情, 我们所希望的班会是能推动同学真心和真情绽放的班会。

四、高一年级主题班会设置建议

高一年级德育工作的主线是“感恩·进取·责任”, 围绕主线开展班会原则上每月一次, 如以“信心超越”为教育目标的《积极挑战共创未来》、以“目标领航”为教育目标的《铸造卓越的人生》、以“正面引领”为教育目标的《以德律己》、以“关爱责任”为教育目标的《手牵手我们共成长》等。

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受师生欢迎、极富主题思想的自我教育形式。作为一名高一年级的教师, 带着对教育梦想的执著追求, 怀着对教育明天的美好憧憬, 祝愿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迈出的第一步坚定、沉着、有力!

篇4:主题教育中的“生活教育理论”

主题教育生活教育幼儿在陶行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革新精神和民族特点。而主题教育即将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的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是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实践,将生活教育的理论自然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针。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那么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将这一理论引入到主题教育中。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应考虑该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幼儿兴趣,而不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为了防止内容过大、过空、过于抽象,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现有的资源,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把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以及幼儿周围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幼儿感知的材料、关注的对象、保护的目标。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以幼儿的生活为课堂,特别强调“在生活中的教育”。采用了《水的用处大》《小鸟,我们的朋友》《每一天的垃圾》等主题。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做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二、编制探索生活的网络

陶行知先生说:“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实际生活里问津的人,必定要破除成见,避免抄袭。我们要运用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才能做出创造的工作。”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扩散,编制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以后学习和探索的主题;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分点都可以成为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中心”,所以编制的网络主体由教师确定,但在主题网络实施过程中,网络仍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向何处扩展和延伸,或者网络不向何处扩展,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议而定。

小鸟是幼儿周围生活常见的小动物,学校、社区、家庭都能看得见。让幼儿关注周围的小鸟,知道鸟类是我们的朋友,应该爱护它们是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鸟儿,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是本主题网络的第一触节。继而幼儿会在电视上、图片里去找关于鸟类的资料,借助鸟类标本等认识本地主要鸟类的品种、生活习性、鸣叫声音等。再学一学,模仿鸟叫,欣赏乐曲《苗岭早晨》中的鸟叫声等。这些延伸活动都是在幼儿自觉、自愿、自发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此外,“小鸟最爱吃什么”“给小鸟安个家”“我还能为小鸟做什么”这三个网络触节也向下、向左、向右纵深,形成了认鸟、爱鸟、护鸟这个整体的环境教育方案。在编制主题网络时,涉及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说的:“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设计源于生活的内容

主题网络编制确定以后,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活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应沿着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走。内容的细则和形式的种类应以“生活为中心”,因为“生活教育之定义……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所以,我针对幼儿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制定了一系列源于生活的主题内容。

我以《每一天的垃圾》为例进行阐述。先确定教学目标,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对“自觉的生活”的要求便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在这儿,“生活”不是随意的,杂乱无章的,它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入:关注生活每一天产生的垃圾,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自觉减少垃圾量,反对乱扔垃圾,积极参与妥善处理垃圾的各类活动。

在材料准备上,也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这一观点,我指导幼儿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事先布置幼儿在家长帮助下统计垃圾的来源、数量、种类,填写垃圾调查表。然后,在幼儿园或家附近选择一处适合进行实验和清理活动的场所。每人发一把小铲,装垃圾的废旧纸箱和手推车等。为把幼儿培养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手脑双挥”式的孩子,让他们动起手来,“教、学、做合一”。

实施活动过程中通过考察、讨论及环保活动,使幼儿了解乱扔垃圾和垃圾露天堆放的危害,积极参与正确处理垃圾的活动,反对乱扔垃圾。再通过动手,学会将垃圾分为可腐烂与不可腐烂两类,培养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不仅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而且,“教育真正通过生活才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为教师和儿童提供了背景,只有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伟大理论指导下,主题教育才能切实可行的开展。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幼儿接近生活、挖掘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促使幼儿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担负起历史与社会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奕宽,方善森.陶行知研究集粹[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胡国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2002

篇5: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

根据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部署,我们开展了“责任意识大增强、工作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升”学习教育活动。下面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责任,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一个人有了责任心,才能有激情、有忠诚、有奉献,才有成就一切事业的可能。在我们的工作中,对工作负责的同志会用心做好每件事,这种责任意识,是责任感修炼的第一步。实际上,责任感的修炼是一条长路,不复杂,但需要坚持!只有从现在做起,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长为一名负责任的合格工作人员。

机关工作者的作风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有了良好的作风,就可以奋发有为、成就大业;就可以激发潜能、凝聚力量;就可以攻坚克难、无往不胜!

效能主要指的是我们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而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从20xx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宝城街道工作,目睹了基层干部不畏艰辛、不甘落后的拼搏身影,见证了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他们是良好工作作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作风建设的排头兵,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为有这样的同事感到骄傲而自豪。

这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织的学教活动,不是走过场,而是要把强责任、转作风、提效能同个人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三大教育活动,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决心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是工作态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提升工作自觉性;通过自我学习和请教同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转变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既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又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要求。坚决完成领导和同志们交与的各项工作任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求真务实,切忌浮躁。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密切配合同事,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三,提高工作效能。

提高工作效能,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诉求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作为街道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的工作就是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能就是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对上级交办的工作,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速办速决。提高工作效能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想很好地提高工作效能,那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回眸过去,我们走过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望未来,我们将踏入人生的伟大征途!不管在未来的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我都决不后退。强化责任,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从我做起,用灿烂的青春谱写辉煌的人生!

篇6: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在充分认清主题教育对部队长远发展所具有的深远意义的前提下,我站高度重视主题教育这项重要政治工作,精心谋划、部署,不断摸索、创新。作为教育示点,我始终把“走在教育前沿”作为一项原则标准,坚信机遇与挑战同在,坚持从摸爬滚打中悟求“真理”。主题教育开展至今,让我收获颇丰。

本人认为,搞一项活动与写一篇文章在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效。一篇文章能否羽翼丰满的与读者见面,首要取决于如何谋篇布局。虎头蛇尾,必将失去实效;有论无据,难以使人信服;有据无论,无法延伸内涵。主题教育亦是如此,唯有谋好篇、布好局,别出心裁,深入浅出,方能出佳作。

一、谋篇布局

经过反复摸索,结合多年政治工作经验,我对于如何如何谋好篇、布好局,有以下几点粗见。

(一)明确重点,分清主次

当前部队开展的各项工作种类多、任务重。如执着于各项工作的齐头并进,不仅没时间、没精力,更会挫伤官兵士气,动摇军心,使得部队上下怨声载道。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理清思路,明确重点,分清主次的抓好各项工作。

(二)找准结合,注重渗透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部队中的各项工作并非独立存在的。例如:可以通过主题教育中对官兵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推进廉政建设;亦可将业务培训作为教育载体,弘扬职业道德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官兵文化底蕴,推动警营文化建设。灵活的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渗透,才能有效避免顾此失彼。

(三)摸清底数,对症下药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摸清官兵的“底”尤为重要。官兵作为主题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最具发言权。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谈心谈话等方式来摸清官兵思想不失为一种直接简洁、快速见效的方式,但无法做到全面、彻底。小部分官兵由于性格方面因素以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自我封闭,不易透露真实想法,或只做“花拳绣腿”、“应景文章”。若以此为鉴,将反受其害,制约整体发展。因此,要为官兵开设“绿色通道”,让官兵脱去思想包袱,在无顾虑、没压力的情况下谈真实想法,进而对症下药,为主题教育筑牢根基。

二、开拓创新

一以贯之的体系,虽稳妥却难出彩。同时,根据深入调研,发现官兵更倾向于新鲜事物,要突破瓶颈达到新高,就要不断摸索、创新。

(一)创新宣传载体

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习惯以板报、墙报、宣传标语等为宣传形式。久而久之,官兵提不起兴趣,教育失去活力。一项活动能否有个好的氛围,直接影响其活动成果。因此,要在主题教育中造出声势。创新载体,搞活宣传,做到先入为主,让官兵从声势中认清形势,自觉融入进来。可以在保留以往的宣传手段的同时,开拓新领域。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宣传手段同样需要不断升级,才能不断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将数字报纸、电子杂志等引入警营,让官兵耳目一新的同时,为官兵提供经验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教育吸引力。

(二)搭建教育舞台

在站里,战士占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二,而大部分战士都是80、90后,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强,传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教育的舞台一直属于教育者,官兵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受教地位。这“正规”的课堂教育对官兵而言,缺少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规范了战士的形体,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在平时与官兵的“随意式聊天”中不难发现,很多官兵不是不想表现自己,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缺少一种助推力。因此,要通过搭建教育舞台,给官兵一个助推力,让官兵“名正言顺”的挖掘自身潜能。例如,创办属于官兵自己的警营广播、宣传报,鼓励官兵走上舞台,争做教育小教员等等。通过此类舞台来让官兵交流学习经验,展示自我风采,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深入浅出

当前部队,战士文化水平两极分化较明显,一部分是大学生毕业,另一部分则初、高中没毕业。由于“木桶原理”,在教育中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战士,只靠摆大道理,高谈阔论,是无法达到教育效果的。要注重深入浅出,把抽象的理论融于可触可感的实例,从细处抓起。

(一)寓教于细

谈到主题教育,如果官兵的第一反应是课堂、是学习,则证明这个教育是失败的。在教育中,我们一些同志仍然对于“什么是主题教育,怎样做才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认识模糊,他们对于教育方向不明确,自然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已达到的教育成果,盲目的认为“教不教育一个样”,长此以往,必将消磨掉对主题教育的信心。因此,要有意识的将抽象化为具体,从细微处、官兵触手可及或一跃即达处入手。让每名官兵都认识到:立足本职,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便是践行核心价值观。

(二)引导于常

篇7: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我院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升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切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执法为民质量和能力。

一、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我们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加强权力观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检察纪律教育,使干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检察人员做到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抵住各种诱惑,做到自律、自爱,恪守职业道德,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根据上级机关的统一部署先后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反特权思想、反霸道作风”。通过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干警廉洁从检的观念不断巩固,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遵章守纪和廉洁自律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干警的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纪律观念增强了,良好的风气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在检察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队伍建设。

1以优良的传统打造模范的队伍,以坚定的信念争创一流业绩,努力培育健全的组织体系、完善的文化阵地、优秀的各类人才、管理民主的意识、进取的学习氛围,开展经常性活动,满足干警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干警素质和政法事业发展同步提升,个人形象和团队形象同步凸现,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真正把我院检察队伍建设成为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纪律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队伍,切实履行好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经济发展责任,努力实现“广大干警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政法工作上水平、警民关系更和谐、服务经济促发展”的目标。

三、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查找自身不足。一查干警宗旨意识不强、信念滑坡的问题。要查找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被虚化、空化,停留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要查思想定位不高,工作没热情,贪图安逸享乐,奉献精神不足的问题。要查找纪律作风松懈,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的问题;二查表率作用不够,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要查找自身不正,作风漂浮,工作敷衍塞责,执行力不够的问题。要查找自身不硬,放松要求,表率作用不强,感召力缺乏的问题。要查找自身不净,律己不严,廉洁意识淡薄,凝聚力弱化的问题;三查群众意识不强、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要查找对待群众不热情、不主动,履职尽责不到位的问题。要查找服务群众不周到、不耐心,群众意识淡漠的问题。要

篇8: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一、回望“解惑教育”的提出

(一)“解惑教育”提出的社会背景

最早提出“解惑教育”的韩愈,生活在唐朝中期。当时,唐朝社会经济衰退,文风颓靡,“举世耻学于师”。韩愈高举“复古”大旗,主张“复孔孟之道,反佛老之说”,旨在整饬社会风尚、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所说的“道”是孔孟之道,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授业”的“业”则指儒家经书。教师的使命除了“授业”之外,还要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经书之真谛,维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君臣大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不需要养成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只需熟读经书、恭守礼仪、做维护封建统治的“顺民”。

(二)“解惑教育”提出的教育背景

1. 当时的教育目的——培养遵守儒家道统的人才,挽救日渐没落的封建王朝。

可见,“传孔孟之道、授儒家之业、解五经之惑”,完全符合当时的教育目的。

2. 当时的教育评价制度——科举制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入仕之门。

天下学子怀着虔诚之心,头悬梁,锥刺股,梦想有朝一日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解五经之惑”,成了科举制对当时教师的迫切要求。

3. 当时学生的迫切需求——踏上仕途。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学好儒家经典是他们踏上仕途的唯一出路。他们要求“师者”们,能够解答自己的各种疑惑,从而使自己能够金榜题名,获得参政权、话语权。

“解惑教育”发展至今,虽已不再具有当初的封建政治色彩,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增添了新的内涵(早就不只是教学儒家经典,而是系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也确实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到不小的作用,但也显现出了它的片面性、狭隘性与落后性。21世纪的钟声已敲响了数年,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都要求教育作出恰当的回应;现代的知识观、教育观,要求教师不仅能“解惑”,更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知识演进的历史昭示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惑”开始的。可以说,时至今日,“解惑教育”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激惑教育”理应成为21世纪的教育主题。

二、“激惑教育”的理论基础

1.“激惑教育”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是通过科学文化的再生产来实现的,而科学文化的再生产又是通过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来实现的;培养人类创造力的基础是激发问题意识,使人们具有质疑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当前教师的主要使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思维习惯,也就是“激惑”。

2.“激惑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古代先贤早就对“激惑”作过论述,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的“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等。古希腊的教育家也认识到了“激惑”的重要性。苏格拉底提出过著名的“精神助产术”一说(通过不断发问,在辩论中弄清问题);发起“智者运动”的普罗塔戈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代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不应被强迫学习一些枯燥乏味、“现学现忘”的知识,而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收自己认为有趣和需要的知识;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求知的环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上教育论述让我们看到,“激惑教育”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教育家的共识,有其坚实的教育学基础。

3.“激惑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清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一论述中包含着朴素的心理学知识,展现了思维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学习心理机制。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也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作为学习的起点。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学生面对问题产生疑惑,然后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并一步步在检验自己假设的过程中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惑”是开端,是探求知识的“导火索”,教师应做点燃“导火索”的人。这些论述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激惑”的重要性(“惑”的产生是独立思维的基础),为“激惑教育”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三、“激惑教育”是21世纪的崭新教育主题

1.“激惑教育”是时代的期望。

与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相伴随的是知识的迅速更新。由此,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知识观:“知识不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所以说,传统的知识论追求的是不容置疑的确定性知识,而在当代,我们不可能找到“永恒的知识标准”和“完美的知识基础”,而应致力于实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合理把握,并在对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产生新的疑惑,建立新的理论体系,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已成为历史,要求教师解答一切疑难,已是不太可能的了。

2.“激惑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在制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时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激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激惑教育”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激惑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2006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四有”新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正是起源于一个“惑”字。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习惯于把内心充满“疑惑”和“问题”的学生塑造成一个个“全知全能”的“应试高手”,却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疏失,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然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没有错,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没有错,我们的学生也没有错,那么,错在哪里呢?错在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过于看重教师的“解惑”功能了。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全面解惑”,才严重扼杀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样的“全面解惑”,使我们的学生在“应试训练”中学会了张开嘴巴,机械地“吞”掉他应该“吞”掉的一切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的“饥饿状态”,也就是通过“激疑”、“激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探索世界的意识,而我们以往的教育却总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剥夺了学生在知识世界中主动“觅食”的权利。就这样,学生放弃了主动求知的本能,丧失了质疑的天分,变成了一个个被“驯服”的、只知道“吞吃”一切知识的“智能机器人”。

4.当代教师观赋予了教师“激惑”的使命。

无论是园丁,还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默默燃烧的蜡烛,还是尽情挥洒光和热的太阳,都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形象。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知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已使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地位。当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启发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意见领袖”。就连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在面对大学生的一些提问时,也诚恳地回答“不知道”。丁肇中先生说,正是“不知道”激起的强烈好奇心,才促使他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认为,科学家正是在质疑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创造新的知识的。可见,如果我们仍然把“解惑”作为当代教师的第一任务的话,就不可能不压抑、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因此,当代教师的任务更应该是“激惑”而不是“解惑”。

5.“激惑教育”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解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制造者,因为“解惑教育”通常片面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在“外部知识流”(相对于学生因独立思考而产生的“内部知识流”而言)的强大冲击下,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解惑教育”采取的“有问必答”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索能力的遏制,也导致学生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因为学生的自育能力并未得到培养和提高。而“激惑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商”、“道德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

篇9:家园联盟优化主题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家庭教育;家长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合作,密不可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指明:“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任何一方的低效果或反方向都会直接影响整体效果。只有三者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水平,才能使幼儿教育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家庭教育——幼儿主体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态度,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工作,辅导家长,使家长能真正参与到幼儿园教育当中。并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家长,用多种方式、从各方面来开展家长活动和工作。

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主题教育

我们的幼儿教育往往会有一个误区,就是重视幼儿园教育却忽视了幼儿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幼儿教育,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的教育活动时,寻找幼儿教育的主题,制定幼儿的教育的计划,完成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几乎完成了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而我们的家长负责的只是完成幼儿传达的教师布置的任务,如:今天要带这个、明天要带那个。但是家长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在学些什么,这些活动与老师进行的主题或是课题有什么关联,他们几乎完全没有参与到幼儿在园的教育过程当中。

三、引领家长走入主题教育

1.帮助家长了解、理解主题教学

我们在开展我们幼儿园的主题课程时,就要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方式以及教育的过程。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及时把我们的主题课程向家长介绍,让家长也简单的了解主题活动。比如,我们在进行《快快慢慢》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去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快和慢,让幼儿在关注周围事物的快慢现象的过程中引发感知事物差异的好奇心,思考为什么有快有慢,怎样由慢变快等。让家长清楚明白地了解活动,也理解活动进行的原因及准备材料的必要性,使家长愿意配合教师,帮助幼儿来收集准备材料。为了能让家长更多的了解,我们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观看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活动情况,让家长看到孩子的真实活动情况,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因为家长工作的关系,他们看到的也只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小部分,不能看到所有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全貌,因此我们平时就注意将幼儿活动的情景用照片的方式记录并保留下来,将幼儿活动中的作品保存起来,使我们的家长看过、听过之后,对主题活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使他们不再疑虑幼儿园在教什么,幼儿在学什么,而是欣喜地发现幼儿园原来是这么在教幼儿,幼儿原来是这样从幼儿园里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

2.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除了理解以外,我们更要让家长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来,家园配合一直是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共同培育幼儿的一座桥梁,也是一种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它要求教师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同时家长也要和幼儿园教师协商教育培养方向,从而达成一致,保持家园共育的一致性。在我们开展活动时,多让幼儿将问题带回家,请幼儿向家长提问,请家长与幼儿一同寻求答案。家长成了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家庭延伸的辅助教师。他们在与幼儿的交流过程中也使幼儿得到了一些教师可能会遗漏的,或是幼儿个人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也弥补了一些在教育过程中对个别教育的缺憾。我们还经常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准备一些相关的亲子游戏,供家长和幼儿在家中共同游戏,增进家长与幼儿的交流,有更多的机会和内容与幼儿沟通,来了解幼儿。我们也会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注意家长对活动的反馈,以便及时发现主题活动的一些缺失,加以补正,或是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孩子更多的兴趣点,孩子们若在原有的主题中生成了哪些新的主题,马上就可以和幼儿一同去探索,家长每天都会看到我们的主题活动的板块,经常会主动向我们询问主题活动的进程,也很愿意与我们交流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表现,他们了解了孩子、了解了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愿意主动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我们幼儿教师的工作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幼儿的家长来自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专家,虽然单就教育而言,我们的家长可能是外行,但是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经验、社会阅历,特别是对孩子教育的耐心、恒心和热心却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我们幼儿教师好好地加以引导,让这股强劲的力量配合我们、协助我们,就会成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中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 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幼儿园)

篇10: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胸怀大局、服务大局。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局党委的中心工作,树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以大局为重,坚持上下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打整体战。古语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干部只有胸中有全局,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分析问题,才能在千头万绪的工作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有效推动工作。

其次,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要主动接受监督。

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执行中央、省市县的相关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违反相关纪律制度的当事人,要敢于查处,从严管理好党员干部,推动省、市、县决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效能;监督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有效的监督机制很重要,但党员干部要树立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把监督看作是组织的爱护,看作是同志的关心,看作是群众的关注,而不要把监督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应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另外,作为领导干部,要善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消除不利于发展的不和谐音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最终,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要心系百姓、勤政为民。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尤为需要树立群众观点,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我们做的一切工作,必须贴近群众、相信群众、才会有心系群众、才会有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领导干部要关注民生。

我们必须了解群众,知百姓冷暖,了解百姓所需、所盼、所愿。都应该做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体察民情,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反对什么,才能结合实际,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冲突、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情,要细致耐心的向群众解释社会发展改革的政策举措以及今后带来的成果;寻找一种双赢的解决办法;在决策中,应当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即使长远来看出发点是好的,也不要操之过急。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正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篇11: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一篇

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是我们人生开始时希望我们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最初心情,就是让你当初心潮澎湃的念想,是让你甘愿卧薪尝胆的理由,是让你能够逆流而上的动力。对于官员而言,不忘初心,就是坚持“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牢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箴言;保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官本色。

不忘初心,就是让我们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不忘初心,还在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为此,就需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不忘初心,在当下极有现实指向。无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不忘初心具有深刻和丰富外延。立党之初,我党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历经时间沉淀,已证明这个纲领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取得了看得见的光辉成就,这也正是我们不忘初心的重要力量源泉。

毋庸讳言,一再强调不忘初心,也与一些党员干部忘了初心有关。他们忘了入党誓词,忘了当初的理想信念,信仰发生了动摇,以至于贪污腐化,违法犯罪,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曾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诚哉斯言!面对多元化思潮,尤需坚定立场;面对各种诱惑,尤需擦亮眼睛;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尤需不忘初心,多补钙,少得软骨病;怀有赤子之心,不被畸形利益所狙击。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个人不忘初心,就是洗尽铅华不忘本,一个政党不忘初心,就能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我们党就一定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二篇

近期,按照党委的统一要求,我认真自学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重要论述选编》,通过学习自己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已经站在全面复兴的历史关口。那么,作为一名党员,怎样才能不负初心呢我认为,就是在言行上始终对党忠诚,实践“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练就”敢打必胜”“不辱使命”的作战能力。就我的体会,关键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对党忠诚是对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对党忠诚,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带头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是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须要求,一支对党绝对忠诚、政治信仰坚定、能力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正派、勠力同心、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高歌猛进,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其次,干净干事是对干部必须坚守的做人做事底线。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明底线、守底线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要守住底线,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醒自己坚守底线。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因此,干部要干事,自身首先必须干净。

第三,勇于担当是对干部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纪 检监察干部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加社会的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如果我们干部只满足于自己不腐不贪,对腐败现象、“四风”问题不闻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惹人、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无所作为,就不配做一名合格的干部。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抱有一颗感恩之心,不忘组织的培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严格遵守党章、准则以及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加强道德修养,以平常心处世,多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充实自我,参加健康文体活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三篇

初心就是情怀,使命就是担当。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

忠诚、干净、担当,内含着正确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内含着高尚精神境界、道德操守,内含着强烈责任意识、进取精神,是党员干部理应具备的人格、品格、风格。忠诚、干净、担当,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三者犹如

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共同铸就着*人的精神风范,共同诠释着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共同支撑着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好坏,常常看一个“忠”字,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遗臭万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佳话,成为立德、立言、立功的楷模。

初心即为中国*建党之初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人已经奋斗了 96 年。上海的*一大会址、嘉兴的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把誓言刻在心中,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信仰的力量在于笃行。对每个党员来说,入党誓词是一面镜子,只有经常加以对照,以此修身正己、锤炼党性,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信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到底,才是坚定不移、终身不渝。对全党来说,就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挺起*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芙”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篇12: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从九月开始,区局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三个月来,本人牢牢跟随区局步伐,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认认真真读原文,读原著,扎扎实实悟原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方志敏广场进献花圈时,本人明白了,一个党员要有一颗“永跟党走”的决心。“永跟党走”是党员的毕生追求,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党、都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背叛党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永跟党走”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需要经历长期的考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到外国侵略者的百般羞辱,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千上万的党员艰苦奋斗,最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美好局面。这就是广大党员心如磐石地“永跟党走”所取得巨大成就。
在区局廉政纪律讲堂上,本人明白了,一个党员要有一颗“廉洁奉公”的敬畏心。党员要心存敬畏,不忘党纪国法。敬畏心就是要不“踩红线”、不“闯红灯”,更要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如果党员干部心无敬畏,何谈初心、何谈廉洁?常怀敬畏心,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群众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取信于人民,才能维护好党的光辉形象,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党员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廉洁,更要与腐败分子作斗争。培养党员的斗争意识,发扬党的“斗争精神”。让党风廉政教育如同春风飘向大街小巷、山间田野。
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本人明白了,一个党员要有一颗“勤政敬业”的进取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党员干部必须勤政为民,涵养为民情怀。走进新时代,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做一名新时代追梦人。勤政敬业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群众谋福谋利,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尤其现在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关键期,更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奋斗的目标。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而奋斗,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奋斗。党员干部怀有勤政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一名党员的党性修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发扬螺丝钉精神,坚守三心,不忘初心,以实际行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为新建区税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篇13: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素质”这一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关于“素质”虽有多种阐释,但比较认可的解释是:“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一般来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科学地理解“素质”的基本内涵,是研究素质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

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素质是基础,民族素质是总和。离开个人素质的提升,民族素质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但民族素质不是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共同价值观念的引领、道德意识的培育和科学的制度安排,等等。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国家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缘起

任何思想的最根本的来源都是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在我国出现并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同样有其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背景。素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产物。

众所周知,十年浩劫,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渴望教育振兴,国家建设呼唤人才,但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教育自身各个部分的相互矛盾和掣肘也相当严重。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不足6%,高校在校生只有85.6万人,研究生只有1万人[4]。当基础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长期偏小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及很不发达的职业教育,必然导致升学的激烈竞争;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制度则严重限制了人的社会流动。教育的内外部因素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等相当严重的局面。此时基础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采取了应对措施,力图使基础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意。其中,最早的声音就是以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据查,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柳斌发表在1987年第10期《课程教材教法》的《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并很快得到各方面的认可。20世纪90年代初,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新词汇频频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5],从而将素质教育的探讨推向高潮,使得素质教育逐步兴起为我国一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运动,促进了教育理念的革新、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

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满足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上功不可没,但是,长期存在的“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人文教育”和“过强的功利主义”等倾向严重妨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妨碍了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相互适应。针对这些弊端,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和部分高等学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任国家教委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同志在全国高校大力倡导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拉开了高等学校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序幕。

周远清同志在高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三注”“三提高”“三结合”(1)的教育理念及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和教育主管部门所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成立“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的积极探索,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思想,推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应改革而产生、随开放而发展、依实践而完善的中国教育思想的本土创新。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渊源

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是有其理论渊源的。

首先,素质教育思想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血脉流淌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素质教育思想自其发端就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儒家学派居主导地位,其创始人孔子曾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仁、勇”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同时,主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兼修。儒家三方达德、六艺兼修的教育思想,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血脉相通、有着深厚的思想关联。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人都提出过与素质教育思想相关的主张。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沟通文理两科,提倡兼容并包,主张思想自由,确立“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6]并举,强调美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的作用,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教育制度,批评“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主张“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做合一”。从根本上说,先贤的做法都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

其次,素质教育思想也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互学互鉴的态度,广泛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创新发展而形成的。改革开放,国门敞开,西方各种教育思想、流派涌入中国,广泛的教育交流使国人眼界大开。在经历各种观念相互冲突、相互比较之后,国民心态更加开放和自信。“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个性发展,这些教育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素质教育思想所借鉴吸收。

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适于教育的性质和作用,适于人的全面发展、适于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充分认识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理论观点,都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理论产物。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均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手段。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当代中国教育实际问题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集中代表和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三方面的思想渊源交流融合,塑造了中国素质教育思想的独特品格,建构了中国素质教育思想的话语体系,绘制了世界教育理论的“中国版本”。素质教育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是吸纳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体现教育一般规律的结晶,更是来源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

四、素质教育中党和政府的推动

当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法宝之一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为政府。教育改革发展亦是如此。素质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确立并不断完善、深化,一个基本的原因也在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推动。

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一个为时13分钟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8]。这里,邓小平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劳动者素质是构成国力的基础。1986年,他又提出,“法治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年轻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9],强调了文化素质的重要。他要求全党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起来。可以说,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引领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确立了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地位。之后的历任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江泽民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任务。他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10]。他要求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并强调文化素质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他要求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10]。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明确要求,不仅详细阐述了实施这一“战略主题”的丰富内涵,而且对全社会协同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11]。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问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他明确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他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各级各类劳动者素质,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根本大计”。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在政策文件中得到确认,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成为推动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1985年国务院做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3]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四方面素质的要求,从政策层面肯定和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4]。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一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做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中”[15]。可见,“素质教育”的份量之重,实施的决心之强!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专列一条,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素质教育成为统领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工作主题。

因此,在中国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行为,而且是国家行为、政府行为。正是党和政府的鲜明观点、有效举措和强力推动,使素质教育成为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实实在在的实践探索;素质教育思想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又推动着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砥砺前行。

五、素质教育与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

厘清素质教育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的关系,对于丰富、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国际影响力颇为重要。

2014年12月,笔者作为“美国通识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调研团”的团长率团赴美就通识教育相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广泛接触了各类高校教育人士,感到美国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两个概念具有紧密联系和相似性,但又有一些差异。实际上,这是两个来源不同而又有着共通性的概念。

自由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香港和内地也译为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对此,《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曾做过经典性的说明:“在奴隶社会里,人被分成两种:自由人和奴隶,或者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奴隶承担仆佣性质的专门化职业,自由人主要关注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对于前者的训练完全是职业性的,但是自由人不仅是统治阶级,而且是有闲阶层,他们的教育仅限于自由的技艺(Liberal Arts),没有任何实用的色彩。自由人被培养成为思索与追求美好人生的人,他们的教育既是非专门化的(unspecialized),也是非职业化的(unvocational),其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对于自身、对于自身在社会和宇宙中的位置都有着全面的理解的完整的人”[16]。也正因为这一概念的“历史因素”,“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一些美国人对自由教育颇有异见,更多的人则主张将本质的因素与非本质的因素相区分,将合理的精神应用于对所有人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兴起,则缘于“专业主义”的过分盛行。为了谋生,其中也不乏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几乎所有的学生,成功之路往往在于选择一个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职业。“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作为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专业教育的过分专门化和实用化,极易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也失去了对科学的总体关系的理解。因此,“通识教育”作为完整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的“另一部分”而受到重视。它“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应当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共同达成高等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在拓展学生知识覆盖面、培养学生写作与阅读能力、提高价值判断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专业教育是教学生能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话,那么通识教育则是在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的问题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显然,自由教育早于通识教育;本义的自由教育是对“自由人”(一部分人)的全部教育,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对学生(所有的人)教育的“一部分教育”,但二者有着共通的旨趣,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whole man)。

比较而言,中国本土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既有相通之处,更有超越之优。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建构来讲,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养成,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其内涵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基本一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笔者在美国访问期间,美国有的同行也认同“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并且直接用汉语拼音“wenhuasuzhijiaoyu”与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相等同使用。

而且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素质教育思想较之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因此,也有建议直接用汉语拼音“SUZHI Education”在英语中表达这个中国概念。

作为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较,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每个学生的教育,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它弥漫性地渗入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如果我们认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两个方面的教育的观点,那么,素质教育则是贯穿于这两个方面教育的主线和灵魂。当下,一些人否认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概之为“通识教育”,这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也模糊了高等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否定了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还有一些人以“通识教育”取代、甚至否定素质教育,反映出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认知缺乏和对本土化教育思想的自信缺失。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的教育,它带有较强的工具价值。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现实社会里,专业教育仍然是基本的和必要的,超越现实生产力的水平而空谈人的发展和自由教育等等,既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也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但如果让学生过早地、过多地专业化,专业教育就会远离教育的本质,学生就可能成为“单向度的人”。今天,我们不会赞成古希腊时代的一部分人接受自由教育,另一部分人接受职业训练的做法。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成长需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等视域分析,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必须关照学生自身内在秉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育,它自然要高于并统领专业教育,同时素质教育又渗透并通过专业教育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取,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培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教育的责任。当前,我们要更加注意开发专业课程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地位

素质教育思想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面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人才培养规模的改革、专业设置的拓展、教学内容的革新,等等。其中,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普及,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等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虽大有其“名”,但其“实”还不尽如人意。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对“战略主题”的理解领悟不到位、不深透,尚有少数同志仍在照抄照搬西方的教育话语,甚至用西方话语体系剪裁我们的教育实践。二是实践还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在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口号振聋发聩,但没有进入操作层面;一些高校还只是停留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范围,尚没有进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只是停留在开设讲座、选修课的初级阶段,而没有进入教学的核心过程;一些高校把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当成百科知识式的“万金油”。种种现象表明,要使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地位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思想变成生动活泼的具体的教育实践,还要花很大的气力、做更多的工作。

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要有充分的教育理论自信。要按照中国的文化和实践轨迹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科学阐释中国教育实践。这不是固步自封,恰恰相反,我们一贯注重从世界不同文明中汲取借鉴有益的教育思想与经验,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就是在学习西方中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欢迎异质文化进入,但又不被同化,我们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学习其治学办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我们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融会贯通,逐步产生了符合我们自身教育实践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这些宝贵财富弥足珍贵,应当倍加爱护。素质教育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以坚持、完善和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努力提高教育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多种途径介绍传播素质教育思想,解读好中国教育实践。

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部提出要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素质教育的内容细化、实化,使大、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有机衔接、分层递进,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一种活动,它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会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素质教育要落地,土壤很重要,因此,还要有科学完善的体制机制来支持、保障、激励素质教育的实质性推进。

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总体要求,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设计、整体优化,同时辅之于缜密的策划和精细的落实举措。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受前苏联教育传统的影响,高度重视知识性的学科构成,很容易导致伦理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被忽视而引致课程体系的缺陷和高度专业化,人才培养没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有机的课程体系设计,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实施素质教育除做些简单的补充加法外,没有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来保障一以贯之的实施。前些年,一些高校的一些专业也发生了把教材和教学过程全欧美化的现象。当下,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对高等教育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要系统研究、有步骤地开发开设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自信、责任意识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提升阅读、写作、交流等基本能力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专门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规划设计好既能体现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特征、又一以贯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成一批不同教育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核心教材,使得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摘要:素质教育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吸纳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论创新。素质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实践中确立并不断完善、深化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推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找准问题,提升对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地位的科学认识和行动自觉。

篇14:感悟幼儿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过程中,幼儿轻松愉快地生成了情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技能。主题活动的时间依教育内容可长可短,因此,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听课与活动设计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将主题教育活动理解为集中教学,而与幼儿的一日活动即:晨间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相隔离,使主题活动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凸显出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整合优势。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主题教育活动的完整性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是以幼儿所认识的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内容为基础,进而确定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也就是将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通过主题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各领域的活动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如:小班主题《街道上的车》。它可以通过语言:《来来往往的车》。让幼儿通过观察街道上的车,对不同的车有一定的感官上的认识;科学:《红绿灯眨眼睛》。认识红绿灯,了解红绿灯的作用,初步掌握过马路的规则;健康:《好玩的轮胎》。发展幼儿的体能,促进幼儿肢体运动的协调发展,并使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对车的轮胎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社会:《警察叔叔辛苦了》。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性质和场所,萌发尊敬、热爱交通警察叔叔的情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艺术:歌曲《这是什么车》。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编歌曲,使幼儿在感受美与表现美的同时,能分辨出不同车发出的声音;美工《我喜欢的车》。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选择制作、绘画、粘贴的形式,把自己喜欢的车反映出来,加深对车子外部特征的了解与掌握。

教育手段的整合。教育手段的整合是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游戏、上课、劳动、娱乐以及日常生活活动互相配合运用,发挥它们各自独特的教育作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只有将各种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动静交替,才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如:《街道上的车》在游戏中玩与车有关的游戏,在集中教学通过五大领域来体现出有关车的知识与常识,在家园互动中,让家长与幼儿一道收集有关车的材料。从而,以“车”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多种教育手段的整合中生动、和谐、有趣地开展起来了。即凸显出主题的完整性,又能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活泼健康的成长。

如在《街道上的车》的主题活动中,仅以集中教学《这是什么车》为例,开始部分:幼儿在展示所收集的有关车的资料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基本部分:幼儿不但获得了对特殊车辆的外部特征、性能及用途的知识,而且还初步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幼儿对消防队员、110警务人员、120救护工作者的敬重之情,;结束部分:以《我是特殊车辆的小司机》的游戏作为集中教学活动的结束。在幼儿喜爱的游戏中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特殊车辆的认知,而且还培养了幼儿关心、合作、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主题活动是根据幼儿周围的事物而确定的教育内容,而这些教育内容的落实,是通过一日活动来实现的。幼儿一日活动包括:入园活动、晨间活动、集中教学活动、户外活动、离园活动。可以说一日活动是为主题活动服务的,它的各项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主题来进行的,一日活动的安排是否具有连续性,将决定主题的完整性。主题与一日活动的关系就好比是种子与土壤,种子必须植根于土壤,依靠土壤提供的养料才能茁壮成长。主题不能脱离一日活动而存在,一日活动必需为主题的完整性提供保障。如大班主题《街道上的车》的幼儿一日活动安排。入园活动:幼儿可以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车的资料;晨间活动:幼儿到发现区感知车的不同种类,为集中教学做好铺垫;家园联系:请家长与幼儿一道继续收集有关车的资料。

上一篇:学生会副部长申请书下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带答案 洁身自好的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