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2024-08-30

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精选5篇)

篇1: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南通市家纺产业概述

南通是中国纺织业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文化

底蕴,是闻名遐迩的“纺织之乡”。清末状元张瞥就在这里兴办国内第一家股份制纺织企业“大生公司”。从1950到1980年代,南通先后形成了著名的棉桑麻生产基地、家纺原辅料供应基地、家纺面料生产基地、家纺成品制造基地和销售基地,南通也因此成为蜚声国际的纺织基地。家纺产业作为南通最有特色的支柱产业,是日前南通竞争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特色板块经济,有着很强的产业集群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南通已形成全国最大的、驰名中外的家纺产品专业市场。

“十五”期间,南通市纺织工业在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将加快产业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南通市地处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长三角区域,纺织原料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素质相对比较高,加上各级政府对纺织业的重视与支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南通纺织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是南通纺织工业近几年发展的一个亮点。南通家纺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家纺业是南通传统支柱行业之一,具有起步早、企业多、占比重、知名度高等特点。据统计,全球家纺业生产和制造基地有68.50%落户在中国,而中国家纺业生产和制造基地62.5%落户于南通。由此可见,南通家纺业在中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纺织之乡,南通的家纺产业以其独特优势和深厚基础,奠定了它在行业内的强势地位。

2.1 成熟的产业链

作为中国家纺的集聚地,南通的家纺伴随着我国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迅猛。目前,南通家纺产业链日益完善,全市拥有数千家生产家纺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形成了面料纺织、花色印染、成品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链。

2.2 交易市场专业化

南通家纺产业从发展初期开始,就带有“二产三产,互动发展”的明显特点,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家纺交易市场。如今,南通叠石桥家纺市场和通州志浩面料市场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家纺市场之一。

2.3 市场国际化

南通家纺企业不满足于做国内市场,知名家纺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将企业办到国外。目前已有38家南通家纺企业在境外注册,较好地融入了国际市场,也大大拓展了家纺业的销售市场。

2.4 品牌意识增强

伴随着家纺企业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家纺企业深刻认识到品牌运作对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打造品牌正在成为南通家纺的新亮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南通家纺企业考虑用创建品牌来推动企业发展。南通家纺品牌“罗莱”、“蓝丝羽”、“宝缦”、“金太阳”等品牌已在市场上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5 印花设备先进

随着家纺产品进入数码印花时代,南通家纺几家企业率先引进全球知名数码印花设备生产厂商杭州宏华数码的机器数十台,从工艺和花型等多方面提升南通家纺企业在整个家纺市场中的竞争力。南通家纺产业的竞争劣势

随着全球家纺产业的迅猛发展,南通家纺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和消失,一些积累已久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暴露。

3.1 政府规划:行政区域的划分削弱了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多年来,专业市场作为南通家纺发展的依托,对家纺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通的家纺专业市场主要

是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和志浩市场,它们在地域上相连,在定位上相似,在行政区划上分属海门和通州两市管辖,多年来两大市场之间客源之争、价格之争、地域之争不断,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不同的行政区划管理难以进行整体统筹协调。随着一些定位与叠石桥市场接近的国内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崛起,如果叠石桥市场和志浩市场依然各自为政,必将造成先发优势丧失、整体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另外,南通周边地区纷纷把眼睛盯住南通,用优惠政策来南通招商,吸引南通市家纺企业前去加盟。据不完全统计,在规模企业中有80%已在外地注册公司,造成“人才流失、资金流失、税收流失、企业流失”的群体效应。

3.2 行业:无序竞争导致两败俱伤

由于竞争激烈,家纺企业在产品价格上互相杀价、在产品的设计上互相仿制、在人力资源方面相互挖掘的现象非常普遍,无序的竞争必然造成南通家纺工业整体优势和地位的丧失。

3.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随着近年来南通家纺的大发展,部分企业已初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向产品的高档化、品牌化迈进,需要企业有能运作品牌和有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师、设计师等高层次人才。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南通家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受到生活环境、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引进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困难重重。这必然会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表现为产品整体档次低、知名品牌少、原创型产品设计少等现象。另外,大多数南通家纺企业由原来的私营小作坊转变而来,由于小企业主个人的小农意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品牌建设带来的长期效益。发展南通现代家纺业的对策探讨

南通家纺正经历着由于行政区域管理差异,行业内企业间各自为政等造成的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之痛。因此,南通市家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化解矛盾、不断创新”是打造南通家纺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4.1 政府:合理规划,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中国第一家纺城”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利于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转移扩散,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针对南通家纺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层次较浅、集群内的企业相对孤立分散、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深度不够等问题,南通政府应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站在全局角度对南通家纺板块经济的发展定位、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进行一系列的重新规划,大力建立现代家纺业快速积聚的载体——“中国第一家纺城”,最终的目的是使得家纺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从而提升南通家纺行业整体竞争力水平。

(1)通过“中国家纺园”这一载体来加强对家纺行业的引导和服务,引导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2)通过引入外部产业和建立区域贸易区、产业区形成相对完备的配套服务体系。

(3)通过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营造产业集群的良好氛围,消除任何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4)通过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秩序,制止集群内企业的恶性竞争,保护知识产权,保持企业创新动力,产业集群形成途径多元化,降低产业集群的僵化程度。

4.2 行业:构建家纺协会,规范南通家纺业的市场运作

行业协会是行业内各企业的联结点,通过集合产业相关信息,可以提供共同管理课题的论坛、调查环境课题的解决方案、可以在制定地方法规方面代表产业集群,有些中小企业为

主的产业集群,行业协会还执行如营销和应用研究等其他功能。组建家纺行业协会对南通家纺业的整体市场运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与规范化作用。作为纺织行业的重要分支的南通家纺业目前仍未建立起独立的家纺协会,这对于发展中的南通家纺产业是非常不利的。在家纺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组建家纺行业协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组建的办法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由家纺行业内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发起组织,联合一批业内企业,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并委托其承担资料统计、信息发布、规划编制等职能。

(2)由熟悉业务、具有丰富经验并在家纺行业内有较高威望的离退休老同志牵头,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组织行业内重点企业(集团),并吸引一批相关企业参加,由“半官半民”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化、民间性规范运作。

(3)由从事行业行政管理的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市政府分管领导或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会长,行业协会秘书处暂且设在行业管理的行政部门,逐步由“官办”向“民办”转变,实行政社分开,市场化、规范化运作。

4.3 企业:加强创新与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产业要升级,企业是主体,创新是关键”。针对南通家纺企业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家纺企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强化自身管理,不断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1)加强技术和设备的创新。在原料到生产的链条中,全面推广使用清梳联、高档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扩大紧密纺比重;建设大型、高水平、低污染的印染及后整理项目,提升成品布的生产规模和档次;重点推进前纺设备、无梭织机、电子清纱器、印染后整理设备、CAD系统、服装关键整理设备等领域的技术改造。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家纺织行业中的应用。如控制技术、故障安全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宏华数码印花系统等,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在家纺产品设计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市场要求,及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3)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的创新。家纺企业要不断吸收和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兴文化要素,在产品中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内涵,充分考虑家纺产品中的人性化需求,以特色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且在高质量、高性能、高功能上下功夫,发展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发展以新型外贸家纺产品以及时尚家纺产品为特征的出口主攻产品,提高南通家纺出口产品竞争力。

(4)人才开发与运用创新。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有经验、有资本的海外同胞来通投资创业,同时引进国内有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掌握家纺关键技术的特殊人才以及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来通服务。企业要着力推行产业教育与培训计划,积极地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5)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自有品牌。在国际贸易大环境对我国纺织品存在诸多不利的今天,南通家纺业只有提高原创能力,才能生产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真正走上以“质”取胜的道路,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企业原创能力最佳保障。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总和。南通家纺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是加强家纺知识产权保护的突破口。

篇2: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一、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芬兰学者茵佳莉娜·罗玛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金字塔模型。她认为,文化产业有双重含义,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文化产业形成于不同力量组合形成的环境中,哪一种力量组合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并不具有预先确定性。在金字塔模型中,文化产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塔底的是由经济、技术和艺术组成的三角,这个三角支撑了文化产业。首先,当一件文化产品通过技术被生产或者再生产出来并且在商业上是有利可图的,它就可能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经济、技术。这个三角结构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典型含义。其次,如果一件文化产品通过技术生产出来,但在商业上无利可图,不过却具有某种艺术上的创新,那么它也会具有文化产业的性质、文化产业技术艺术。这个三角结构反映了对文化产业的另一种理解。最后,即使一件产品不存在技术方面的特性,比如,一种流行的独特现场表演,它也可能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性、文化产业、艺术、经济。这是对文化产业的第三种见解。茵佳莉娜认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都要以经济、技术和艺术为支点,文化产业的大厦正是建立在这三者基础上,其中的任何一个支点都在文化产业中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缺一不可。

二、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南通家纺市场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草根市场发展成为现在年销售千亿的现代大市场,拥有世界第三大家纺市场南通家纺城和全国家纺名牌示范区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应税销售约占南通全部应税销售的五分之一。2011年,南通家纺城市场成交额达600多亿元,产值总量占全国十大家纺集群的50%以上。仅南通家纺城所在的通州区,拥有家纺企业6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达211家,亿元企业57家,从业人员14万余人。庞大的市场需求培育了南通家纺完整的产业链,南通家纺产业实现了从劳动力聚集向市场聚集,再向产业聚集的发展历程。南通家纺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明显,表现为家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表现为市场细分越来越深入,围绕家纺制造业应运而生的物流、设计、创意、旅游等产业发展日渐加快,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南通家纺产业生产技术装置大幅提升。已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衔缝机3万多台,喷胶棉生产线、数码印花和染整生产线200多条,其他相关先进大型设备超过3000台套;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目前全市已有750多家家纺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62家规模以上家纺企业设立电子商务营销部门或子公司,南通家纺城、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近6000家商铺借助电子商务网络开展网络交易,交易额占销售总额20﹪以上。先进的产销技术带动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成立南通电子商务商会,会员有近百家,这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先进的技术基础。

随着家装新理念,轻装修重装饰的出现在,软装饰日渐流行。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软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个性化、艺术化审美文化的表达。软装饰业的蓬勃发展,以家用纺织品为主,构成的室内软装饰将成为未来中国家庭装饰行业装饰与消费的主流趋向。家用纺织品的审美价值为家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插上了翅膀。

三、南通家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在经济、技术、艺术三个支点的强有力的支撑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融合,突出表现在家纺创意产业、家纺旅游产业、家纺会展产业、家纺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

家纺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或才华,立足科技和艺术结合,创造性地进行家纺产品设计与服务生产经营活动的产业。近年来,家纺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南通家纺文

化产业中最具生命力的一支。南通家纺创意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起步早。199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农民美术图案研究设计所,2006年全国首家农民花型版权贸易交易所成立。

2、发展快。以家纺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家纺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南通家纺城成为首批中国家纺创意产业园区,除大企业自身设计部门外,有近百家专业设计公司、2000多名设计人员、多台宏华数码的高速数码印花机,每年推出上万件创意设计。

3、合作广。不少企业和国外知名设计院、国内的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家高校合作互动,吸纳原创设计作品中的新元素,用精良的工艺去实现这些创意,真正使创意转化为产品,最终走向市场。

4、效益高。一件创意设计一般在1500元以上,一家家纺创意工作室年销售在几百万元。以创意设计为主的金太阳纺织科技集团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销售收入都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1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

2011年,南通海门通过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创建国家4A级购物旅游景区,以时尚购物、人文艺术、农业生态等为发展重点,倾心打造叠石桥特色旅游产业,将时尚、自然、人文、生态、和谐等诸多要素很好地融入了现代人居空间和理念之中。南通家纺城2011年接待各级党政机关代表团96批3000余人次,接待旅游团队88批5000余人次,接待散客逾万人次,到家纺城旅游的可分成三类:一是工业游招商,二是版权游探经,三是团队游购物。目前,南通家纺城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并被列入通州旅游八景之一。

从2006年开始,张謇杯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落户南通,该大赛是目前中国国内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家纺类大赛,也是国际范围内家纺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自2008年起,南通家纺城每年举办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成为全球画稿交易展示平台。2011年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上,累计成交画稿作品2600多件,成交总额达420万元。此外,一些大型家纺企业还定期开展供应商大会、流行趋势发布会、慈善拍卖会等,推动家纺会展产业循序渐进。

1997年南通家纺城成立全国第一家镇级版权办公室,多年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版权管理、保护和登记机制,家纺花型设计版权保护项目被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列为世界优秀示范案例,经验向全球推广。2011年,南通家纺城版权办公室受理的作品登记数达3975件,占南通市总量的75.8%,比上年增长37.6%,创历史之最。南通家纺城版权办24小时受理投诉举报,大多数1小时内完成取证,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一般半月内调处结案。2011,共受理版权侵权举报174起,除14起移交通州法院、5起移交南通市版权局外,其余全由家纺城版权办调处结案。在2011年第四届中国家纺画稿交易会期间,免费为50多家企业办理版权登记900余件。

四、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家纺创意产业的核心在创意,但南通家纺创意产品原创少、模仿多。适销对路的原创设计一经推出,市场的仿制设计迅速跟进,这影响了原创企业的效益,侧面反映家纺创意人才短缺,良莠不齐,加之利益驱动,创新动力不足,创意以跟风为主;品味高、接受难。与高等院校合作的一些主题设计,品味很高,但由于高端原创设计理念超前,周期长,大众审美情趣和购买力不够,只能成为艺术品,曲高和寡,市场占有率低。拿来的多、创新创造的少。产品设计中对各种文化没有很好地加工提炼、消化吸收,简单地将国内外名画等元素印在家纺产品上,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数码印花机的优势。

家纺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景区文化及休闲购物等场所正在创建中,家纺旅游资源的挖掘不深,适合旅游的文化积淀、艺术创新、包装创新不足,家纺旅游产业的影响力不够,游客接待人数偏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不强。

虽说以家纺创意为主题的设计大赛和画稿交易会常态化,但围绕家纺产业的展会种类略显单一,会展的影响力局限于家纺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广大消费者和游客的参与度低,缺少

大规模、有影响的产品交易会和展示会。家纺会展中心的利用率低。

围绕家纺设计版权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方式传统,主要针对本地区的版权管理与交易,没有形成足以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管理网络和平台。缺少网上B2B的版权保护和交易平台,版权横向保护和交易不足,跨区域维权瓶颈制约,企业维权时间长、成本高、难度大,不利于家纺版权保护和交易的拓展。

五、南通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文化产业是随着经济、技术、艺术的不断发展而支撑起来的,随着三个支点的不断发展,家纺文化产业也必将有更多的市场细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家纺文化产业正逢其时。促进家纺文化产业发展,应着重在人才建设、政策与项目、两化融合、诚信建设等方面。家纺文化产业在家纺产业链中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处在产业微笑曲线的两头,因此,应着力以生产性服务业管理、营销、技术、设计、网络人才培养为重点。

一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人才引进创造宏观环境。政府之于行业的发展有导向性作用,它在规范就业环境和孵化培育品牌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一个地区或者行业一旦形成较为规范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品牌成长环境,其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形成非常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大力营造家纺产业的就业环境和品牌成长环境,为家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家纺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社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长拉粗家纺产业链。不断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探索以项目为核心的柔性人才引进和开发机制。

二是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为人才交流提供畅通渠道。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的代表,能利用自己的整体实力较好地处理和协调各类关系,规范市场行为,调配市场资源。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等机构的桥梁,可以提供市场人才供求信息,协办人才市场,开展业务培训等等,在行业内留住人才、交流人才。

三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为人才成长建立良好机制。以企业文化、技术创新、品牌培育为重点,引人、用人、育人和留人。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形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员工真正融入企业,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与突破中产生成就感和吸引力;品牌培育不但提升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而且在产品创新、差异化设计、市场定位、渠道拓展中为企业人才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无限空间。

家纺产业虽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发展家纺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导向和政策扶持。要切实在市场准入、产业用地、免税融资、价格扶持、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特别在支持家纺产品出口、鼓励技术创新、品牌贡献度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以优于其它城市、其他产业的优惠、扶持力度,创造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佳政策环境。

通过文化产业扶持、现代服务业扶持、主辅分离政策等系列组合拳引导家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加大家纺文化产业的分类统计和考核,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范围,逐步加大文化工作考核在全市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加快家纺文博会展中心项目建设。挖掘南通家纺文化,建设家纺博物馆、会展中心,变家纺购物游为主向人文艺术、文博会展、时尚购物游发展。加速推进家纺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使其成为家纺、家居、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建筑装潢设计、动漫衍生品设计等各类创意设计产业的设计服务、版权交易的中心。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南通家纺产业链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家纺创意、版权保护、技术创新、电子商务、文化推广等无一不是信息化的有力推动。以两化融合为推力拓展家纺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家纺产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在研发设计方面进一步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生产过程方面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工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

造系统、宏华数码印花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管理上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营销服务上,充分利用计算机3D技、术手机3G、4G网络技术,通过用户的高度参与形成DIY设计和购销模式。同时加快第三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家纺产业提供精细化管理、软件、信息、专业咨询、网络营销、版权保护、交易等服务。目前,加速推进南通家纺产业网建设,将其打造成集家纺指数发布、企业推广、家纺产品、版权交易、人才交流的电子商务和营销平台,必将为家纺文化产业的空间拓展提供宽阔的平台。

诚信的市场环境是创新成果得以实现的重要

篇3: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政府管理模式也日趋信息化。作为政府管理的全新模式, 电子政府 (Electric Government) 也称虚拟政府 (Virtual Government) 或在线政府 (Government Online) 在新世纪应运而生。政府机关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 通过各种信息服务设施 (如电话语音、互联网络、电子公文交换中心等) , 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业和大众提供自动化的信息服务。

201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指出, 电子政务在确保为人民的福祉而实现长期、公平的发展方面具有强大的威力, 已经不单单是提供服务, 而且还展现在各个层面。调查报告建议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电子政务, 以发展和巩固机构一体化, 整合行政工作和服务的提供。其最终目标是开展合法、有效的公共治理, 为今世后代实现明智、包容和公平的增长。

二、南通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中国南通”政府网站是南通市电子政务工作开展的信息工作平台, 由市电子政务专网、内网、机要网组成全市电子政务网络, 利用信息及通信技术, 建成网上审批系统, 实现八十多个行政许可 (服务项目) 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办理过程网上实时展示”。在“中国南通”这一电子平台上, 政府部门可实现网上协同办公、信息共享、信息交换、公众服务和互动。“中国南通”政府网站已经跻身全省电子政务的第一方阵, 并力争进入全国前20强。同时, 南通电子政务还开展了电话呼叫服务中心———“12345政务服务呼叫中心”实时受理市民涉及民生方面 (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安全等) 的非紧急求助, 接纳对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方面的投诉, 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办事程序的意见和建议, 展开对规范性文件和招商引资政策信息的咨询, 接纳对政府工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批评、投诉和意见、建议, 以及对全市改革发展、经济建设、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等。

南通电子政务发展已经经历了青涩的初始建立阶段, 政府服务功能已经基本成熟, 在为民服务工作方面也稍有成效, 政务管理工作也日趋信息公开高效化, 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电子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分散, 服

务渠道缺乏有效整合, 电子政府网站服务功能尚需加强。电子政府网站是政府服务的一个窗口, 这个信息窗口展示南通形象、推行政务公开、及时发布政府信息、提供便民便企服务项目、加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市民可以通过“中国南通”政府网站了解南通市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动态, 参与社会管理的信息交流。但电子政务网的服务水平尚待提高, 市民的参与性较局限, 仅是简单事务或政策文件的咨询, 以及对城市管理问题的投诉, 能够利用政务网办理的各项事务较少, 很难达到“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的在线服务范围较窄, 服务信息资源分散, 基本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 各部门的资源难以共享, 服务渠道缺乏有效的系统性的整合, 协同作业能力尚待提高。

2. 电子政务缺乏整体规划, 不同部门有重复建设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网络建设采用的“区域管理和行业管理并存”的体系, 以纵向建设为主, 造成网络分离, 条块分割。这种网络结构错综复杂, 链路备份困难, 管理复杂, 带宽难以共享。同时, 由于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建设时缺乏系统性建设思路, 资源难以共享, 重复建设现象屡屡发生, 难以集约性发展。电子政务分散的组织模式, 不利于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向长期的系统性的政府管理模式演进。

3. 电子政务缺乏高级专业人才。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晚, 高校关于电子政务专业设置也较晚, 课程体系设置也在完善中, 社会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南通市建立电子政府, 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 政务建设经验还需积累。目前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工作人员基本来源于各政府部门或外包的政务服务呼叫中心, 专业并不是电子政务专业, 在处理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知识面不够宽, 适应和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同时, 外包政务服务呼叫员工, 由于不属于政务公务员或事业编制, 缺乏归属感, 外包政务服务呼叫员工需要专业的政务培训及相关政务部门的认同。

4. 电子政务的推广范围有限, 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有限, 且参与度较低。

电子政务起步较晚, 建设后缺乏宣传, 有一部分百姓至今还未听说过有电子政务, 更谈不上通过政务网办理事务。同时公众由于年龄层次分布广, 接受教育程度不同, 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理解各不相同, 且由于网上办理事务需要互联网技术, 导致一些百姓爱莫能助, 无法真正地无纸化办公, 只能选择去实地办事。

三、南通电子政务发展策略探讨

为了南通市电子政务工作更好地面对基层、面对公众, 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有必要认清南通电子政务发展之现状, 并找出阻碍其发展的症结, 全面考虑, 统筹兼顾, 提高电子政务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效益, 实现以公众为中心的高效的、公开的、全面的、安全的、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电子政务的互动服务体系, 提高南通电子政务发展指数。

1.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整合。

整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垂直系统的整合;二是地方政府的横向整合;三是垂直系统与属地部门系统的整合。从而实现各层级政府之间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无缝、条块之间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层、资源层、应用层跨部门整合工作的推进, 解决宏观矛盾问题, 避免或减少“信息孤岛”, 真正实现资源互联互通, 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性建设。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个系统发展问题,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 认真分析, 协调部门, 循序渐进, 进一步整合资源, 拓展电子政务服务领域。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挑选与市民关系密切、条件成熟的部门及业务, 完成网上申请和就近申请, 逐渐扩大部门和业务范围。各业务部门要优先挑选覆盖面广、与公众关系密切、申办频率高的业务, 完成网上申请和就近申请, 逐渐增加服务内容。同时, 后续管理和绩效评估工作也要跟进, 通过民众的信息反馈, 及时改进电子政务工作管理模式, 促进电子政务系统长期有效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电子政务系统性建设, 增强部门的融合性和协同工作能力, 向一体化的整体政府模式过渡, 才有助于建立透明的政府系统, 大幅提高政府管理工作的效率。

3. 培养高级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

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出发, 加强和高校合作, 推动高校电子政务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 培养专业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同时对现有的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以适应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规模, 提升政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对于外包政务服务呼叫员工, 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定期培训专业技能, 同时将外包员工与编制内员工一视同仁, 加强为民服务思想建设。因此,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市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从地方实际出发, 明确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优化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 健全与完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总量适度、结构合理、能力与素质精良的电子政务领导、管理和建设人才, 促进电子政务的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4. 发展为民服务的电子政务。

一方面政府利用电子政务让大众懂得更多的政务工作, 另一方面, 大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干决策与管理工作。政府需要加强宣传的力度, 向广大民众宣传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发展电子民主。通过向民众推行电子政务计划和信息通信技术应用, 确保民众的认可, 努力提高百姓对电子政务的满意度, 提高百姓参与电子政务的管理和监督, 采用多种电子政务形式, 让更多的百姓参与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 以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办事效率, 让民众真正有效监督政府决策, 促进政府勤政廉政, 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电子政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篇4: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关键词:天桂梨产业;退耕还林;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67-03

天桂梨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的特产。该梨果皮光滑、果肉松脆细腻、石细胞少、果汁多味甜、果核小,具有润肺、助消化、美容、消暑解渴等功效。

2001年,经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为“天桂牌”早熟梨,同年在全国优质早熟梨鉴评暨技术信息交流会上被评为优质早熟梨,并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荣获江西省农业厅举办的优质早熟梨鉴评铜奖;2004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天桂梨属于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优先提倡的经济林树种。笔者深入基层调查了广丰区天桂梨产业发展情况,并籍此提出几点建议,为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1 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为了实施好广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高效结合,2002年开始,根据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计划,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桔北梨中柚”工程及市级大力发展梨柚工程的要求,于2002年、2003年实施了0.47万hm2的退耕还林工程,按照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发展林农种植天桂梨面积0.05万hm2,如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1 规模化产业化布局形成

从1999年的启动至2002年、2003年退耕还林的示范推动,全区到目前为止,已营建天桂梨基地0.2万hm2,挂果梨园0.17万hm2;据统计,2014年产鲜梨达2600万kg,2015年因气候影响产鲜梨1600万kg。基地主要分布在吴村、管村、社后、洋口等18个乡镇。天桂梨产业逐渐成为广丰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区域主导产业。

1.2 科技推广与生产标准化加强

初期引种天桂梨时,广丰区林农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品质不佳。2003年以来,通过编写并发放《天桂梨基地技术指导月历》、《天桂梨无公害栽培技术》、《天桂梨基地冬季管理要点》、《天桂梨农药施用准则》等技术资料,配合上门技术培训与咨询,我区大力提倡与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生产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产品得到升级,2004年天桂梨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005年里天桂梨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认定,有力地促进了该产业发展。

1.3 区位优势凸显

广丰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地区东部,浙赣铁路和320国道南侧。东界浙江省江山市,北邻玉山区,西毗上饶区、信州区,南接福建省浦城、崇安两区。沪昆高速公路在区城附近交汇,距上饶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仅24km,交通十分便捷,产业发展的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销售渠道顺畅。

2 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分散的土地承包制制约着产业发展

退耕还林使现有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比较分散,流转困难。因此,天桂梨生产都是以户为单位小规模种植,难以形成成片开发、规模化种植和发展,同时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林农组织化、产地市场化、果品商业化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退耕还林地天桂梨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2 种植园的生产投入相对较低

天桂梨生产一般种植3年后开始投产,从种植到收获,果园要高收益产果前的每亩投入要4000元,盛果期的果园每亩投入需1800~2000元。由于前期生产投资较高,很多的林农或舍不得投入或资金不足,特别是8月中旬收完果后,许多林农大户就不再对果园管理,导致下半年,天桂梨园的病虫害严重、梨树提早落叶,花芽发育不良,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出现单位面积产量低、品质差、效益欠佳的被动局面,迟滞了天桂梨产业的健康发展。

2.3 种植户的品牌意识较差

广丰区天桂梨果品虽然得到了社会认可和市场青睐,在上饶本地市场卖得红火并大量销往上海、厦门、广州等区外市场,但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不强,绝大部分产品未经精选分级、包装,主要直接以统货出售给外地客商,附加值低,且在运输过程中易损坏、损耗,同时产品没有通过地理标识认证,没有产地注册,影响了产品的保护、产品的销售及价格的提高。

2.4 退耕还林区的农村劳动力不足

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广丰区近7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多为老人与儿童,现实问题导致天桂梨经营管理栽培的意识和技术掌握水平较低,对天桂梨生产难以发挥支撑作用,这也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

2.5 深加工类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2012年广丰区通过企业加工销售的天桂梨果品约400万kg,仅占生产总量的20.2%,销售还是以鲜果产品为主。由于天桂梨收获期相对集中,深加工尤显重要。目前,广丰区天桂梨加工企业仅有集味堂、广芝堂2家,产品只有鲜食品的分级与包装,远不能满足天桂梨生产需求,天桂梨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3 退耕还林工程中发展天桂梨产业的目标与对策

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产量、品质、效益同步发展”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规划,推广应用标准化无公害的栽培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在退耕还林中以“公司+基地+林农”模式整体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现有的品牌基地,培植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为目标,形成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坚持天桂梨产业发展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规模化种植

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天桂梨是生态经济树种,大力发展不但可提高我区林农的经济收入,而且维护了退耕还林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为了提高广大干部、农民对发展天桂梨产业的思想认识,广丰区采取了多种形式:区、乡、村三级先后召开了退耕还林工作会、动员会、培训班;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区退耕办翻印了《退耕还林条例》等宣传手册,提倡土地向大户流转,土地有偿使用政策,为种植户与企业从事天桂梨规模化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3.2 提高科技投入,增加资金扶持力度

区政府在区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给予区退耕办预算了5万元左右的工作经费;重点扶持广丰区天桂梨开发中心,起初划拨专项资金20万元,然后每年划拨6万元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新品种的引进、栽培技术的研究和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产业研讨会、技术指导等活动。

对产业赋予优惠条件,如争取上级列项,对外招商引资、政府财政整合资金,银行低息贷款等,鼓励干部、职工、社会团体、农民种植天桂梨。

3.3 提倡多种经营,加强技术支撑

提倡多种形式经营理念与模式:采用“农户”、“公司”、“公司+农户”型的种养结合、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经营,实行集中规划、分户经营、小主体、大联合的方式。

加强技术支撑力量:广丰区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大,补助时间跨度长,分布全区23个乡(镇、街道)二百多个村(居),为确保对工程的技术指导、督促、验收等,区林业局给每个乡(镇、街道)都配备了1~2名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人员相对稳定。

1999年开始组建了广丰区天桂梨科技开发中心,下设农资服务中心。区天桂梨科技开发中心聘请江西农大园艺系教授罗来水为技术顾问,不定期的举办技术培训班。中心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片包乡负责制,印发梨园管理的指导资料与技术服务卡;本中心的技术工也时常受各种植户的邀请去进行修枝、嫁接、病虫除治等有偿服务活动。区林业科技推广站于每年、3~5月的科技服务月向种植户发放各种天桂梨技术资料,并现场接受农户咨询。农资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区早熟梨基地生产的肥料、农药、机械、工具的服务供应。同时为杜绝天桂梨的假苗与劣苗,在区林科所、湖丰镇进行定点培育天桂梨苗木。

3.4 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无公害品牌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丰区梨产业要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必须推行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与确保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重点推广果实套袋、整形修剪和保花保果、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以市场准入为指导,从生产、管理、质量等方面制订和实施一整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求林农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定期检查,及时纠正不符合标准化生产的行为。

同时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以无公害、绿色天桂梨为主题,打造天桂梨品牌及良好的产地形象。产品统一标准、分等分级、优质优价,对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的产品统一发给无公害质量安全标识、产品标识,将广丰区天桂梨优势尽快转化为品牌优势、名牌优势。

3.5 降低劳动成本,提倡梨园机械化程度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劳力短缺,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的问题;而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天桂梨产业的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退耕还林区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生产标准化程度、产业化水平。机械化作业程度的提高,不仅能促进了天桂梨生产的发展,而且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可促进使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等二、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6 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带动是天桂梨产业化程度发展的重要环节。应积极鼓励、扶持新企业或已有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区应重点扶持广芝堂、集味堂等龙头企业,该企业以生产、加工、销售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主,具有较好的产品销售网络和产品出口权,但现在公司基础较薄弱、流动资金不足,只能进行鲜产品销售和少量的深加工产品销售,利润较小、实力有限。政府宜通过政策优惠机制,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等扶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改和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的困难,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和扩大再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广丰区天桂梨的产业化程度。

篇5:南通家纺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内容提要]: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我国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以来,信用卡在我国就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可是不容置疑的是,国内各银行也在始终不断地探索寻求自己的发展之路。尤其在近年来,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商业银行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中,随着持信用卡消费的观念已日渐普及,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卡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风控能力、盈利能力、创新能力较发卡初期均有较大提升,它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因为信用卡市场所蕴涵的广阔赢利空间,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但随之而来,信用卡在发行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规模和效益不对称等很多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可行性应对策略。

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信用工具,已经成为提高社会支付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的重要支付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但我国的信用卡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这表明我国的信用卡产业还很不成熟,人们用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用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银行经营机制,金融机构形态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兴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

从当前社会来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这意味着信贷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将呈下降趋势,而零售业务对银行利润增长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信用卡业务作为高收益、高风险的零售业务,已引起国际银行也的广泛关注。我国银行业需要抓紧利用市场开放前的缓冲期加快发展信用卡业务,强化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力争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消费信贷是世界各国促进信用消费的主要金融手段,其中,信用卡是开展消费信贷的重要方式。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发卡银行和发卡数量以及交易金额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从2499万张激增到2.3亿张。而2009年以来信用卡发卡量增速回落。2009年一季度,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量依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但增速相比2008年有所下降。

(二)风控能力提升使得信用卡风险降低

国内各发卡行在前端风险控制进行了加强。对于目标人群的选择更加审慎,像大学生卡基本都停发了。同时,在发卡的渠道选择上有所改变。很多行叫停了代理发卡,在发卡过程中也加强了管理,严格实行“三亲原则”,即亲核、亲访、亲签。

由于主要发卡行的卡量都已达到盈亏平衡500万张的量级,整个行业对于追求发卡量的冲动有所减弱。为了行业的长期发展,各发卡行也开始自发的进行主动协作,之前有6家银行开始将黑名单等数据共享实行联动机制。现在已经有9家银行的参加到这种联动机制中。

从宏观环境看,“两高”的司法解释为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公安部在2010年进行了为期10个月打击行动,使得国内整体用卡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同时,财政部对于信用卡呆坏账核销政策的放宽,也给了信用卡市场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正是有着从业内到宏观环境的提升,使得国内信用卡市场风险呈现出了逐季下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5%,这一数字到了第二季度下降到了2.5%,而第三季度则更是降到2.1%的较低水平上。第三季季,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3%,较第二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2%,较第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三)信用卡整体盈利能力逐渐提升

按照国际经验,信用卡发展7~8年会进入盈利周期。从2003年元年算起,到2010年正好是第8个年头。2009年国内众多信用卡中心可以说基本都实现了盈亏平衡。随着国内信用卡市场单户成本的下降以及对存量客户的深度挖掘,无效益的成本支出减少,交易额数据都是近几倍的增长率。这一切都使得信用卡业务更为健康,盈利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工行截至2010年11月末,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6371万张,消费额5642亿元,透支额828亿元,工行信用卡业务板块2010年前11个月总收入已达到118亿元,成为该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兴业银行在2009年时累计收入8.39亿元,全年实现账面盈利1.44亿元。在2010年上半年,兴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625.46万张。信用卡业务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实现业务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25.29%。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继续保持比较好的盈利势头。上半年的利润比2009年全年利润还要多1倍。

招行信用卡从2006年开始实现盈利,据招行有关负责人透露,2010年的盈利数字会比往年都要好一些。招行相信接下来的两三年还会更好一些,会将盈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字。

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2010年4月28日发卡量突破了1000万张,显示出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有大幅加快趋势。从盈利水平上来看,中信信用卡已经连续三年盈利,到2009年的时候盈利已经超过了3亿元,2010年估计整体盈利水平还会在此基础上实现翻番即盈利6亿元。

民生信用卡2010年发卡量接近900万,交易额到2010年10月已经接近900亿元,同时已经连续三年盈利,民生信用卡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还将持续盈利。

(四)我国信用卡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创新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永动力,作为朝阳产业的信用卡来说,创新当然是“家常便饭”。

2010年6月份,中国光大银行推出一款创新型金融产品———阳光存贷合一卡。阳光存贷合一卡率先创立柜台实时发卡模式。阳光存贷合一卡独创一卡双

账户模式,具有消费信贷和储蓄理财双重服务功能。但阳光存贷合一卡不仅仅是借记卡和信用卡两种产品简单的功能叠加,更是光大银行零售金融服务平台的大整合:账户实时互转,扩大了支付功能;实现自动关联还款;客户价值最大化原则。在借记卡与信用卡服务功能整合的过程中,光大银行对于服务的提供就高不就低;客户可享受实时的交易短信提醒服务,比目前的借记卡更安全,等等。光大银行精心打造的阳光存贷合一卡以全新的理念、模式和标准进入市场,必将对国内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0年11月,招商银行信用卡联合中国联通发布了招商银行iPhone版手机银行服务,以及“掌上生活”移动终端软件。其中,通过iPhone搜索持卡人所持信用卡可以独享优惠礼遇的商户信息,餐饮、购物、娱乐、生活服务、无限白金独享样样俱全。持卡人可以随时获知所在城市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特惠资讯。通过该软件,持卡人可以随时通过所持招商银行信用卡,为手机话费充值缴费。通过“我买影票”功能,随时了解热映电影大片,选择持卡人喜爱的影院,直接选座位,支付购票,免去排队的困扰。手机购票还可享受折扣价,等等。

2010年7月,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在深圳宣布,该行正式推出信用卡现场发卡服务,将发卡时间压缩至92秒。这不仅创下了中国信用卡发卡的最快纪录,更标志着传统信用卡经营模式的大力创新。相比传统发卡模式下烦琐的流程和耗时月余的等待时间,中信银行推出的全新现场发卡模式仅需资料初审、录入质检、自动审批和现场制卡发卡四个环节即可完成整个周期,将发卡时间大大压缩只需短短92秒,申请人就能拿到卡片并使用。

2010年1月28日,兴业银行中国低碳信用卡首发。依托支持绿色信贷积累的行业经验,兴业银行选择了与拥有碳排放交易权的交易所合作,率先开通个人购买碳减排量的支付渠道,为个人客户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兴业银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将节能减排从常见的企业项目领域延伸到个人消费领域,使个人主动参与节能减排有了一个可行和简便的通道。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信用卡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信用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特别是发卡量从百万张跨越千万张、直至目前的上亿张,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其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风险,对此如不引起足够重视,相应的风险累积也可能酿成大的风暴。

(一)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适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1日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已与我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以及打击信用卡违法犯罪等角度,缺少可操作性:第一,对信用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委外发卡、委外催收等目前众多发卡行已实际运用的业务发展模式的监管、规范尚处空白;第二,对信用卡发展中业已存在且日趋严重、危害性较大的问题,如非法套现等,尚没有明确定义和衡量标准,致使银行和执法机关在实际工作都面临着界定难、取证难的问题,给不法分子钻法律漏洞提供了机会,为违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第三,有关法律法规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和威慑作用较突出,但对那些尚不能定罪的信用卡违法行为,惩戒手段和力度却显不足。有关部门对银行信用卡发卡有风险警示,但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并不明晰。

(二)个人信用体系亟需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严重滞后也是制约信用卡业务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首先,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数据主要来源各商业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尚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滞后等问题,难以据此对个人信用状况做完整、准确的判断。其次,由于我国个人

信用体系的建设尚处初建阶段,虽已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但是因涉及个人隐私、部门利益等原因,至今尚未真正建立对自然人的身份、收入来源、各项金融资产、个人可用于抵押的其它实物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查的制度。再次,目前各银行在调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方面缺少可采信的客观依据,存在难度大、成本高且不全面等实际困难,不能有效预防各类信用风险的发生,特别是欺诈、恶意透支等风险有上升趋势。

(三)对特约商户的管理缺乏有效制约。特约商户违规操作已成为目前信用卡重要的风险源之一。由于目前特约商户市场竞争激烈,出此考虑,银行往往对特约商户违规造成的损失比较迁就,缺乏有力的制约措施。一些不良商户(特别是夜总会、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还趁机与社会不法分子勾结作案欺诈银行,如安装POS机进行套现,对伪卡、假卡识别不力等,给发卡行或清算银行造成了重大风险和损失。

(四)规模和效益不对称,制约了发展空间。从国际信用卡市场的发展经验看,信用卡具有“规模经营”的特点,即只有达到一定的发卡量才可能实现盈利。然而,当前我国虽然大多数发卡行规模已达百万,个别行业龙头如工行、建行、招行还突破了千万张大关,但盈利状况都不尽如意。造成这种规模与效益不对称的主要原因:一是无序竞争、营销过度而带来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导致银行发卡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盲目追求规模效应,致使各银行大打价格战,几乎都放弃了年费这一重要的收入来源;三是量入而出的传统理念依然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利息收入的快速提高。目前,除招行外,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商户回佣及跨行交易等其它业务收入,而且这些收入也同样受制于持卡人消费能力和已发卡的动卡率不足的客观现实。

(五)发卡门槛降低,潜在风险增大。2003至2007年的5年间,中国内地信用卡发卡量从300万张飙升到9000多万张。为了扩展业务,银行信用卡的扩张方式多样化,被动办卡现象日益普遍。与信用卡发展前期办卡手续复杂、申请人综合要求较高的审慎发卡理念相比,现在发卡的门槛可谓是一降再降,办卡手续也极为方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校大学生虽无稳定收入来源,但被各发卡行视作潜在的目标客户,仅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就可申领信用卡。发卡门槛降低、审核把关不严,是目前整个信用卡行业的通病。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多头授信所引发的持卡人信用风险以及诸如套现等各类利用信用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针对信用卡的各类投诉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不但使各发卡行后期的催收难度增加、追讨成本加大,从而面临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而且会使发卡行面临比资产损失更大的风险,即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和整个商业银行商誉受损的风险。

(六)引发道德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高风险行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历来是其内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发卡行所采用的量化考核办法(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经济体制,各级管理者对上负责,首要任务实完成指标,奖金可以上不封顶,而一旦发生风险,处罚数额最多也就区区几千元,责任认定在绩效考核中风险占比很小),鞭打快牛,上有指标考核,下有奖金刺激,大大弱化了内控管理和合规经营的约束力。

(七)监管部门对信用卡风险认识不足。如一些地方银监部门对信贷等业务频频开展大检查,而对信用卡业务却疏于专项检查。

三、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修订《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有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新办法应兼顾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多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以维护各方利益、弥补监管漏洞,有效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

(二)制定出台《消费信贷法》。随着包括信用卡在内的各种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一部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够调整各类消费信贷业务中有关法律关系的专门性法律。该法应立足我国国情,并注意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衔接,同时应突出银行的举证责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健全并完善个人信用机制。现阶段,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人行征信系统,尽快将个人纳税、房产等信息纳入系统,以满足日常工作中对个人资信进行有效、准确评估的需要。长远目标是应建立一整套符合国情的个人信用调查和评估制度。

(四)规范不当竞争行为,主动规避风险。建议银行同业公会针对目前市场无序竞争之现状,联合各会员单位制定统一的行业竞争标准和规范。一是避免各发卡行因盲目抢占市场而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恶意竞争,进而影响行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倡导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竞争的竞争策略。尽快制定委外企业准入标准,建议实行类似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委外人员从业资格登记认证制度,提高其业务水平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促进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协调统一。

(五)适当降低透支利率,鼓励持卡人适度消费行为。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从保护持卡人的正常消费、善意透支行为、培育持卡人良好用卡习惯的角度出发,适当降低透支利率,以推动消费市场发展。同时,对恶意透支维持现行滞纳金、超限费等管理办法,以打击失信行为、提高违约成本。

(六)各商业银行要调整思路,从长计议。根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宏观背景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教训,建议各发卡行特别是已占据市场相当份额的发卡大行,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调整思路,顺势而为。要抓住时机从稳健经营、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以“品牌质量管理”为中心、维护品牌形象为宗旨、提高客户忠实度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对内对外的制度建设、营销策略,以期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还要加强自律和内部管理,规范员工职业操守,有效降低道德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七)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监督检查。银监部门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监管资讯资源,及时通报整个行业的市场发展、盈利状况、资产风险等情况,指导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健康、合规、有序发展。

(八)推行外围业务改革,积极推进信用卡外包业务。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信用卡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银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发卡等核心业务上去,而把自己信用卡的一些外围业务,如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以及ATM、POS系统的维护管理等包销出去。这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为重要的是,外包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关系导向的转变,包含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和客户忠诚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银行实际上只是“产品”的供应商。至于以客户为导向,上门寻找客户,推介信用卡,则是信用卡行销公司的特长,他们能更为专业地向现有客户和未来客户介绍信用卡的用途和功能。同时,外包方式可望使信用卡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例如,卡片个人

化过程,如果由银行自己进行,平均每张成本2.7元,而委托专业化服务公司成本只有0.4元左右。

(九)进一步完善信用卡基本服务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在信用卡市场竞争的初期,银行往往比较注重基本服务质量的提高,如提高ATM通存通兑的便利性,增加POS联网的范围,完善开销户、挂失、补卡等服务。随着竞争程度的日益增强,服务重点应该转到增加信用卡的附加增值服务上来,如信用卡附带购物折扣,购物消费分期付款、预订服务以及全球医疗紧急救援等。在我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之际,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金融业务的重要产品和利润来源,必将成为中外商业银行拼抢的焦点。只要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树立起市场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努力开展信用卡的市场营销活动,我国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必将迎来乐观的前景,并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及建议》 作者:杨志胜中国金融网

上一篇: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主持词下一篇:经理办公会议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