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2024-06-08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通用8篇)

篇1:《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建筑学专业 6学分18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它与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一脉相承,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筑设计基础是学生步入建筑之门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它将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形成坚持基本功训练和强调空间设计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提出了以建筑空间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由重点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修养和自我悟性转向理性培养,由侧重手工技巧训练转向侧重创造性、建筑思维方面训练。其核心包括三大模块:建筑认知和表达、从抽象空间到具体建筑、建筑分析和运用。因此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建筑艺术表现力和空间构思能力,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基本功训练。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两个部分。建筑理论包括:入学教育、建筑概论、建筑基本知识、表现技法初步、建筑空间构成基础、材料建构初步、外部环境分析、建筑设计入门。而建筑表达与表现技巧训练则贯穿在多个课程设计的作业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课程设计的实际训练这两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1)入学教育:引言(2)建筑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建筑,人们是如何认识建筑的第二节: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节:建筑师与环境

第四节:建筑学专业所学内容总述

第五节:建筑师需要具备的素质(3)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中西方建筑基本知识

第二节: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

第三节:大师经典作品解读(4)表现技法初步: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制图工具与使用要领(墨线线条练习)

第三节:表现技巧(徒手线条、钢笔画、水墨、水彩渲染等)第四节:构图基本原理

第五节:建筑空间构成(模型制作等)第六节:建筑识图(建筑抄绘)

第七节: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第八节:色彩基本知识(钢笔淡彩)(5)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第一节:建筑设计的学习特点

第二节:任务分析和调查研究

第三节:方案的比较和研究

第四节:设计的深入与推敲 第五节:方案表现图

三、课程作业及教学要求

第一学期

1.认识建筑:

建筑概论,对本课程“建筑设计基础”的介绍和要求

2.建筑表达与分析系列:

2-1.墨线线条练习:学习建筑制图、掌握制图仪器的使用方法

2-2.建筑抄绘:学习建筑的基本表达语言,初步掌握建筑制图(平、剖、立面)的基本方法 2-3.轴测图绘制:用墨水绘制建筑的楼层分解轴测图,使用平面斜轴测图(60度-30度)2-4.制作大师作品的模型:学习建筑图中各部件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换2-5.大师作品分析:从认识大师作品开始,逐步深入地了解其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3.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一:

3-1.单一空间的划分与限定:对空间围合、分割、限定等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3-2.多元空间的冲突与组合:选择模型进行多种组合,寻求空间组合的多种可能性 3-2.空间构成的分析与表达:通过分析图等,总结与反思空间模型设计的过程、思路与方法 4.字体练习和钢笔徒手画(平时练习):仿宋字体与徒手画基本功的训练 5.水墨、水彩渲染系列(课堂辅导与课外自学相结合):

5-1.调色色轮:学习裱制水彩纸和色彩基本知识,通过色轮训练水彩的调色 5-2.水墨渲染:初步掌握水墨的特性和平涂、退晕、“湿操作”等渲染技法 5-3.单色练习:通过建筑立面来学习色彩的冷暖、环境光影变化和材质表达

5-4.水彩渲染:训练整幅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现建筑空间和环境特点,要保证整体效果的协调

第二学期 6.建筑测绘:

学习建筑测绘的方法和实物图纸的对应关系,理解建筑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知识。

7.建筑空间构成训练系列二:

7-1.空间形态的功能化训练:通过空间的剧情设计,初步确立了人-建筑在空间中的互动关系 7-2.空间形态的具体化训练:确定结构方式和材料选择,把抽象空间以直观的形象展示 8.环境分析与设计:

8-1.人的行为与环境分析:选取实际环境中的特定景观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改进性设计 8-2.内外之间——小庭院设计:练习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若干基本设计要素及其构成

9.材料建构训练:

初步认识“构造和结构”与材料的关系,学习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结合方式和设计方法

第三学期

10.小型建筑设计:

通过前期的对大师作品的分析,模仿和体现其设计的精华,学习和体会大师的设计手法。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内,设计出具有特质的活动空间,并组织好不同空间和建筑元素之间的转换与联系,使之形成富于趣味的空间序列。

四、课程的学时分配

每个课程作业平均按2-4周安排,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难度和学习进度做适当调节。

五、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将传统的基础训练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建筑空间表现和设计;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外,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难点:实践性课程需因材施教,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解决办法

1、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性和研讨性教学等手段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师生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讨论、作业讲评等开放式的教学,将建筑专业课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我,相互之间尽最大可能的交流。

·现场实地教学,通过参观、调研,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使学生多动手,通过模型制作和电脑建模来启发创新,培养学生对材料和结构认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领域空间去创造。

2、强化通识教育

·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到思维训练,强化认识和分析能力 ·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研能力 ·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建筑初步》 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托伯特·哈姆林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的涵意》 刘育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6.《建筑语汇》 爱德华·T·怀特著,林敏哲、林明毅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7.《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 [美]诺曼·克罗、保罗·拉塞奥著,吴宇江、刘晓明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美]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直接发生—空间训练基础》 崔鹏飞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建筑的开始—小型建筑设计课程》 傅祎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is(2)

课程代码:411017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 总学分数:7 总学时数: 112 修订年月:2010年11月 编写年月: 2010年11月 执 笔:林垚广

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入门课程之一,在《建筑设计基础(1)》的基础上,以身体感知作为学习的起点,以视觉语言、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作为教学核心,强调对生活-空间-建造之间关系的关注,通过构成语言的训练、建筑体验与(价值/意义)分析、建筑元素与基本空间限定、小建筑设计等系列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和空间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建筑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简介(英文):

As one of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first year, this course regards the perception of the bod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rchitecture study, and puts visual language, building cognitive and(space)expression as the core of teaching.Through the series trainings, including visual language,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he value analys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the basic method for the space limiting, and a smaller building design, etc, the students will be train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space and build, which will help them cultivate the correct architecture view and find the learning methods to gradually raise their spatial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ability for the further learning.一、课程目的

1)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发展概况和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和学习方法; 2)掌握建筑体验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了解建筑设计过程,学习空间限定基本方法; 4)学习建筑图示方法,并进一步规范建筑制图。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单元一:视觉语言练习(24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渐进的系列构成小练习,训练学生掌握视觉形式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对基本形式的理解能力,作为后续建筑分析表达的基础。

单元二: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40学时)

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的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重点在于: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建筑图示方法等。

主要知识点:空间的意义/价值认知,建筑体验与分析的对象/方法,场地特性与空间价值的视觉呈现(图示/1:1现场制作),人--建筑--自然(地形、阳光、风等),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主体),尺度,建筑图示方法等。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以学校及其周边城市环境作为教学训练地点展开渐进式的现场教学与讨论,在城市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感知建筑、思考建筑;可以小组(4人/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单元三:建筑设计入门:小建筑方案设计(48学时)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建筑方案的设计,在进一步训练建筑认知与(空间)表达能力的同时,初步体会建筑设计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方法。(1)建筑设计过程(各阶段要求)

(2)场地体验与分析(场地特性及其呈现:图示/模型/1:1现场制作)(3)空间(存在/潜在)价值分析(4)行为与空间限定(5)材料与空间

(6)方案分析、比较与综合(7)设计表达方法和技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基础。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现场体验的重要性,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认知出发,通过渐进式系列课题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观、学习方法和空间认知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一)现场体验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现场体验在建筑学习中的首要地位。通过对学校及其周边城市日常生活环境的体验、讲解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观察和思考建筑的兴趣和能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建筑观,作为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

(二)理论讲授

作为建筑学习的入门课程,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课堂授课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务求清晰明了、形象生动。

(三)系列作业

通过系列作业的完成过程,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体验、分析与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按任务书要求提交作业成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作业讲评活动。

(四)课外阅读

在现场体验和课堂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阅读,以积累专业基础知识。(五)成绩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评成绩:课堂纪律占10%;系列课程作业占9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美术(1)、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1)后续课程:建筑设计A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田学哲 主编,《建筑初步》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2](美)保罗·拉索 著,《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制图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程大锦 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2](美)肯特C布鲁姆 查尔斯W摩尔,《身体,记忆与建筑: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

[3](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出版。[4](荷)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5](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6]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7]芦原义信 著,《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8]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9]《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德)海诺·恩格尔 著,《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11]金方 编著,《建筑制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注:

1、“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的“课程性质”及“必/选修”两栏填写;

篇3: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觉形态,造型基础

造型基础教育是针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在实施训练的前提下, 如果学生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缺乏了解, 那么, 他们的眼光和具体表现的自由度, 就会力不从心。过去的时代文化封闭, 我们能够学习和在美术学院资料室里查阅到的几乎只有前苏联艺术家所创立的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与相关作品。即使学校有这种艺术图册, 图书禁闭的教学原则, 也仍然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看不到太多的艺术形式。那候人们普遍认为, 很多现当代艺术造型方式是可怕的、丑的也就是不适宜的。其艺术教育对我们的影响结果是扎实的写实技法训练和别的什么都不要去考虑。如果教师知识结构缺乏对现、当代艺术与教育方式的认识与研究, 所教出来的学生, 就必然只会是除了古典主义、写实技法以外, 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 教学理念开放, 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 还要强调多元视角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表现。这方面的探索从95年中央美院就开始进行了这类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实践, 发展到现今很多重点艺术院校, 甚至三本院校的艺术专业建设也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强烈。

从学术的层面上看, 各艺术高校近年来设计基础教学开放化, 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与艺术设计基础教育问题的教学交流平台, 虽然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正真在教学实践中能赋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以鲜活的新知与生命就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一、设计基础教学要执行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机制

“关于基础教学的克隆现象”的短文中, 揭示过一些教师十几年使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本讲义的教学现象。因为有些教师似乎认为只要采用了经典的教学法则, 就无须更变讲义的核心及内容, 就有不断延续的理由。所以, 他们在固步自封的理论前提下, 不负责任地执行教学。但是, 今天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基于开放性的基础教学过程,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 而非简单技能训练的教学演绎, 这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如何看待实验性的教学机制, 如何应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战略转变, 是十分重要的讨论话题。

举例说, 前些年有些学校在设计素描的教学方式上也提出过教学观点。然而, 在观念模糊的发展进程中, 这种方式变成了结构性的线形写实或累加超级写实的东西, 观念变化没有特色, 而现代的课程设计与视觉问题的研究, 不是盲目地去描画对象或表现对象, 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形态思维训练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表现;三维设计基础课程也是一样的, 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视觉形态和基本形式要素, 继后在扩大训练范围的基础上, 学习和运用现代艺术中的不同流派的表现手段与方法, 并实施视觉形态的动手实践。经过感性的分析与研究, 学生对现代艺术各主要流派的视觉表现形式、观察方法和视觉理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 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其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也大大地增强。

以上课程强调视觉形态的理论分析与品读现代艺术的作品方式, 实际是为学生们进行储备相关的视觉知识, 既为学生的作品形式和不同空间概念的表现方式作了一个基本的知识铺垫, 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不同个性化的视觉风格研习的参照空间。

二、设计系学生谈学习感受

学生A说:应试高考时, 我对绘画风格了解甚少, 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大学后, 了解了艺术史中的各画派风格并学习与尝试。这时起, 我们不仅开阔了视野, 而且思维也更活跃了。惊诧到:“绘画原来也可以是这个样子!”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才慢慢感受到, 视觉语言的风格表现与创造, 实际上源于我们的思想体悟。学生B说:一个班的教学模式虽然一样, 但是作业结果展现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或一个样子。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看法不同的, 其表现的方法也不可能趋同。设计基础学习过程中, 老师给我们预留了很大的个性空间。因此, 学习的结果是我们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教师的职能, 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画得好不好, 实际上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作业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设计基础课程最后只是把上课的这个过程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至于哪个学生作业好, 这对于展示并不重要。教学环节学生的理解程度才是最重要的, 作业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作业制作是通过感官来洞察知识的过程, 是一种依靠直觉与思想来进行探索的形式, 必然会得到变化的结果。学生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 开始不理解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作者是否真心用自己的眼光, 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事物的特别, 并以独特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说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开始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文化, 只有知识丰富了, 视野才能更加阔远, 学生刚上大学, 很迷茫, 正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从写实手法到抽象手法都必须要了解。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基础、一种方法。

以上从教学角度探讨了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教学理念, 并且从学生角度也谈了自己的学习感受, 这促使我们开始进一步反思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角色问题。在艺术教育中,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始终把持交流与对话的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仅学生和学生之间要交流, 而且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以及过去和现在之间都要交流, 只有处于这种开放的对话与互动状态, 学生才能开阔视野, 获得丰沛的信息, 从而真正有利于教与学的良性展开。

参考文献

[1][美]杰克.德.弗拉姆主编.《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

[2]王轩也易单主编.《设计素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4:浅谈《机械设计基础》教学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现代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我们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难点:一方面是概念多,内容抽象,并且实践性强,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另一方面是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厌学”,在他们心中,到高职读书不是“我要读书”,而是父母“要我读书”,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如何在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这里本人就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形象直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可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可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利用这一年龄段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凡事易凭兴趣、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的特点,充分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导入,让学生在好奇、兴奋中,无意识地学习某些知识,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虽然许多知识需要有意识记忆,但作为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引发其“有意识”的产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1.以“奇”生趣。例如在学习机器的组成一节时,机器能够转换能量,有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动力装置、执行部分、传动部分和操纵或控制部分。讲完之后让学生举例自己常见的机器,如汽车、机床、飞机、拖拉机、三轮车等等,分析它们的组成,这些机器都有动力装置进行能量转换。然后老师设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因为《三国演义》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云: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方腹曲头,一脚四足,皆不食水,可以昼夜转运不绝,上山下陵各尽其便。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机器吗?是与否的回答异常活跃。老师再追问:“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有原动机吗?它是什么样的?是发动机、电动机?”回答显然是否定的。这种交通运输工具是一个不消耗能量,经过科学家多少年论证不存在的永动机。经过一番举例讨论后,使学生感到新奇,又很好地掌握了课堂知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画生趣。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动画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也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启发式教学

高职学生年龄在十八九岁,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那种传统的讲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现在的学生是肯定行不通的。而且讲授过多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会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允许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问,并对学生抢接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来,调动其听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内容时,每次在讲一种新的传动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传动的实例?自己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机构?它们的工作特点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听课,并在讲解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到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积极思维,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体现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成果展示与评估几部分构成。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例如项目教学法在铰链四杆机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1)教学项目的确定。铰链四杆机构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机械基础》模块六“平面连杆机构”中的课题1,介绍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判断条件及应用,它是课题2铰链四杆机构演化学习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的铺垫。由于平面连杆机构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而且更以其独特可靠的低副联接形式,倍受广大机械设计人员的瞩目。其在工业、农业、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机械中的应用实例不胜枚举。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探寻一种形式新颖、方法独特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工作计划的制定。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其它班作品,组长组织成员交流探讨填写教师事先发放的学材。然后抽取制作任务。确定本组团队名称及口号;根据组员各自的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推选出陈述员、自评员、互评员、信息员,各角色各施其责;依据任务确定设计尺寸,绘制构件图样,讨论设计制作方案。编写制作产品说明书。策划本组学习成果展示方案。

(3)工作计划的实施。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分工,进行各自的工作,其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教师预先准备的资料查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考虑是否正确,是否周全,并进行新思维的启发,鼓励学生朝目标方向努力。引导他们进一步思索探究,使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协作者,指挥引导学生掌握项目所需知识,完成技能训练。

(4)成果展示与评估。各组陈述员依次上台展示成果、按照本组产品说明书讲解作品;自评员阐述本小组自评结果并给出自评成绩;对应小组的互评员阐述本小组互评结果并给出互评成绩;教师根据制作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展示过程的点评,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给予评价;然后客观公正填写学习质量评价表。填写时评价的结果均用A、B、C、D四个等级来表示、作为本次课各小组的学习成绩。通过开展相互观摩学习,可以巩固本次课学习的新知识,师生共同检测本次课知识目标达成情况;同时渗透德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简单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信息传输量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特点。对于问题具有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等作用,从而使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对刚刚从初中升人职高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本中新出现的运动副、构件、机构、曲柄、摇杆等术语,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直观的印象。因此教師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无法观察的结构和形状逼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更应该充分直观地体现零部件的具体构造和运动情况。我在教学中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制作了《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课件,逐步在教学中使用。这样,一方面增大了信息量,另一方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要不断改变、提高自己的认知观念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求完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取受。”实践证明,教师滔滔讲说,呕心沥血,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尤其机械设计基础这门枯燥、繁杂且不系统的课程,若照本宣科,不进行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学生必学之无味,学之困难。所以只有 将“教”与“学”配合好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

篇5:《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编号:02020006S 课程设计学分:2 课程设计周(时)数:2周 授课单位: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指导方式:讲辅

课程设计适用专业:近机类 服务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服务课程编号:02020006 服务课程讲课学时:88 服务课程学分:5.5 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它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工科院校近机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为今后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4、学生应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

5、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反对照抄照搬或依赖教师。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有错必改,反对敷衍了事。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安排

1、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计算

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进行传动件的设计计算,校核轴、轴承、键等。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根据上述设计计算,绘制传动件等,设计轴上其它零件和减速器机体及附件,标注尺寸。要求只绘制装配图的主、俯视图。绘制装配图

除绘制草图内容外,绘制装配图的侧视图,编写技术要求,对零件编号,填写明细表及标题栏等。绘制零件图

选择所设计减速器中任一轴和齿轮进行绘制。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5 编写设计说明书 6)答辩

2、每个学生应完成的设计任务 1 草图 1张(A1坐标纸)2 装配图 1张(A0图)零件图 2张(A3图,传动零件轴和齿轮各一张,鼓励用计算机绘图)4 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为来源于工程或生活实际的机械传动或简单机械(比较成熟的题目是以齿轮减速器为主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题目应多样化,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也可自拟课题,但须经指导老师审定后才能作为课程设计题目。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应根据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情况等,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具体评分办法如下:

平时成绩(出勤、态度等)10%

四、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名称 设计计算 草图绘制、审查和修改 绘制装配图 绘制零件图 编写设计说明书 答辩 合计

说明书 30% 学时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图纸 40% 小计

2天

2.5天

2.5天

1天

1天

1天

10天(2周)答辩

篇6:《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2912009 学 时 数: 28 执 笔 人:龚建春

适用专业: 冶金工程(本科)学 分 数: 2

编写日期:2009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属于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具备机械设计初步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能明确机械设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机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熟悉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件,初步具备机械设计、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教改的要求,要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充分利用演示、幻灯、投影、CAI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作业方面:

作业习题内容要多样化,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能达到巩固理论,掌握基本计算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除教材外,教师应给学生指定相关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考试环节: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卷面考试为主,有条件可采用其他的合理形式。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3、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及零件(部件)的基本概念;

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教学要求: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构成分析(3学时)教学内容:

1、运动副及其分类;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副的分类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重点: 运动副的分类及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难点: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虚约束、复合铰链等。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2学时)

教学内容:

1、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特性;

2、铰链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条件; 教学要求:

1、了解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演化;

2、掌握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重点:

有关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凸轮机构(4学时)教学内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3、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4、解析法设计凸轮轮廓; *

5、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

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凸轮轮廓线的作图法设计;

3、了解解析法设计原理;

4、理解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重点: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

2、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难点: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行程(摆角)--时间(转角)图的绘制。备注:* 者为选学内容,选学需多加2学时

第四章 齿轮机构(8学时)教学内容:

1、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齿廓;

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

5、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

6、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

7、轮齿的失效形式;

8、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作用力及计算载荷;

9、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0、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11、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12、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13、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要求:

1、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及尺寸计算;

2、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斜齿轮机构的特点;

3、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强度计算过程及各基本参数选择的基本要求。

4、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重点: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

第五章 联接(2学时)教学内容:

1、可拆联接和不可拆联接概述;

2、螺纹联接的防松;

3、普通平键联接的选用及校核。教学要求:

1、了解螺纹联接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键联接的类型及选择计算; 重点:

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

键的类型和特点、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方法。

第六章 带传动(2学时)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2、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3、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传动比;

4、V带轮的结构; 教学要求:

1、了解带传动的特点及使用场合;

2、理解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重点: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理论基础(带传动的几何关系,带传动的力分析、应力分析,带的弹性滑动和打滑,带传动的最大有效圆周力,带传动的失效分析)。难点:

带传动弹性滑动特性;

第七章 轴(2学时)教学内容:

1、轴的功用和类型;

2、轴的材料;

3、轴的结构设计简介;

4、轴的强度计算。教学要求:

1、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

2、理解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重点:阶梯轴的结构设计和轴的强度估算。难点:轴的强度计算。

第八章 轴承(4学时)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结构形式和轴瓦及轴承衬材料;

2、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3、滚动轴承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4、滚动轴承的代号;

5、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剂选择计算;

6、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教学要求:

1、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掌握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方法;

3、握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及尺寸选择计算;

4、理解轴承寿命计算方法;

5、理解轴承装置的设计方法。重点:

1、轴瓦的材料及其选用,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方法。

2、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

3、滚动轴承寿命计算方法。难点:

向心推力轴承(30000,70000)的受力分析。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AutoCAD》;《公差及技术测量》等。后续课程有《材料加工CAD/CAM》、《液压成型工艺设备及设计》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范顺成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1998.机械工业出版社.参考书目:

篇7: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10049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 学时数:90 学分数:5 执笔者: 谢斌 编写日期:2013年6月 审批者: 审批日期: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对于高职机械类专业是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基础。

2.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结合各种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必要的基本训练,为顺利地过渡到学习专业课程及进行机械工程现场的技术应用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应在学完《机械制图》课程和《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课程开课一学期以后开讲,可与《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同时开设,并为《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模具设计》、《夹具设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立感性认识,面授课应尽可能为学生演示各类典型机构及其运动情况。

2.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1)习题课和课堂讨论

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课程中重要的繁难基本概念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和计算技巧,指导学生查阅技术资料。

习题课的方式可以是讲典型例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讨论解题方法和步骤。

课堂讨论比习题课更进一步,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对复杂的、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剖析、归纳、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判断,启发同学进行新的探索。

课堂讨论的课题必须明确,学生在讨论前要有准备,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归纳。

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内容、方式、时间均由辅导教师决定,不作统一要求,可以参考学时分配表中推荐的学时。

以下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内容可供参考: l、轮系的识别和传动比计算;

2、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3、齿轮传动的结构选用和强度计算以及参数分析;

4、滚动轴承选型与组合设计。

(2)实验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能训练学生某些有关的实验方法、能力、测量技能,养成踏实细致、严谨认真的作风。

实验前,学生应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要求和内容,实验后要填写实验报告,并由实验指导教师批阅,评定成绩。

实验项目:

l.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2学时)要求:掌握一般平面机构的测绘技能,验证机构运动是否确定,巩固和扩展对机构结构的认识。

内容:选择一至两种实际机械模型,顺序测量各运动副间的相对位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另选二至三种实际机构或模型,徒手绘制机构示意图。计算上述实物或模型的机构自由度,并验证其运动是否确定。

2.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2学时)

要求:观察用范成法形成渐开线齿廓的过程,齿廓根切现象及变位修正后获得的齿形,理解范成原理,分析和验证根切原因和修正后齿轮的尺寸变化。

内容:用渐开线范成仪模拟范成加工过程,先后“切制”(绘制)出标准齿轮齿廓和变位齿轮齿廓,在图纸上要绘制2~3个完整的齿形,按要求分析和比较这两种齿廓。3.轴系结构的观察(2学时)

要求:通过轴系结构的观察分析,理解轴、轴承、轴上零件的结构特点,掌握轴系结构设计要求。

内容:通过对减速箱中典型轮系结构的观察,绘制轴系结构草图,测定和标注各部分尺寸,分析轴头、轴颈等各部分结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的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通过简单的机械传动设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学会查阅技术资料,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1.课程设计的题目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能满足教学要求,符合生产实际,建议采用能包括课程大部分内容的部件,如减速器或简单机械传动装置,一般选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宜,有条件的也可选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或单级蜗杆蜗轮减速器。2.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传动装置的全部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具体要求如下:

(a)设计准备

阅读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工作条件、内容和步骤;通过对减速器的装拆了解设计对象;阅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初步拟定设计计划。

(b)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根据任务书中所给参数和工作要求,分析和选定传动装置的总体方案;计算功率并选择电动机;确定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的转速、转矩和功率;画传动装置方案简图。

(c)各级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各传动零件的主要参数和尺寸,一般包括带传动、联轴器、齿轮传动(或蜗杆蜗轮传动)等。一般应先计算箱外传动件(如带、联轴器),后计算箱内传动件。

(d)减速器装配工作图的结构设计及绘制

分析和选定减速器的结构方案,给轴系结构及箱内、外与其有关部分;选择减速器中受力较复杂的一轴及其轴上零件,校核轴、键和联轴器的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轴的校核按弯担合成强度计算);进行轴系、箱体及其附件的结构设计,箱体附件一般应包括窥视窗、油标、排油孔及其螺塞、起吊装置等。底图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并修改。标注必要的尺寸和公差配合,写出减速器特性、技术要求和零件序号,编写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

(e)零件工作图的设计和绘制

零件工作图一般选轴和齿轮,尺寸和公差标注及技术要求应完整,绘制齿轮零件工作图应有齿轮公差表。

(f)加深和完成减速器装配图

(g)整理、编写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应包括文字叙述、设计计算和必要的简图,在说明书每~页的右侧应单独写明有关计算结果和简短结论(如:“ m=3”、“满足强度要求”等等)(h)设计总结和答辩

课程设计集中在两周内完成。设计完成后进行总结、验收,必要时应单独考核并评定成绩。3.学生设计工作量

每个学生应完成减速器装配图一张(l号或0号图纸),零件工作图2 张(按1:1比例绘制),设计说明书一份。

四.特殊说明

l.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

本课程教学媒体有文字主教材、学习指导书、录像带、课程设计指导书。主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应系统地介绍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学习指导书为辅助教材,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学习解题方法和技巧;录像带主要征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形象教学为主,并可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课程设计指导书主要征对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设计规范及标准、设计参考图等。

2.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课程教学内容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桥梁,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也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将本课程的内容与其它专业课或技术基础课的内容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 大纲本文

绪论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绪论部分阐述机构和机器的概念和组成,介绍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要求学生理解机构和机器的概念,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学习方法。

Ⅱ。教学内容

机器及其组成;本课程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研究和设计机构的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平面运动副和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手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运动副

运动副的概念;自由度和约束条件;运动副的分类。

第二节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第三节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Ⅲ、教学建议

在本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一些典型机构的实物或模型,如缝纫机机头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掌握好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本章教学完成后应及时完成实验一。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和应用,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和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压力角、传动角、死点、急回特性等概念。掌握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的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第二节 铰链四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中曲柄存在的条件。

第三节 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平面四杆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摇块机构和定块机构。

第四节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急回特性;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

第五节平面四杆机构运动设计

1.接连杆的预定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2.授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应尽可能结合各种四杆机构的实物或模型进行,讲解过程中可联系学生在生产劳动中碰到的实际机构,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也可组织学生到牛头刨床或插床等有关机床旁进行现场教学。

第三章 凸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

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和应用,掌握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及应用;凸轮机构的分类。

第二节 凸轮的轮廓与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确定凸轮轮廓的基本依据;凸轮与从动件的运动关系;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第三节 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2.滚子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3.偏置从动件盘形凸轮; 4.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

第四节 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滚子半径与运动失真;压力角及其许用值;基圆半径的选择;偏距的大小及其方位:从动件导路尺寸对传动的影响。

第五节 凸轮机构设计的其它总问题

常用材料;凸轮的精度要求和加工方法;凸轮在轴上的固定方法。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是尖顶对心移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这也是其它盘形凸轮轮廓设计的基础。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的设计只作简介。

第四章 直齿圆柱齿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齿轮机构的特点和类型;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以及渐开线的性质和渐开线齿廓啮合特点;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圆柱齿轮传动规律,齿轮加工原理和根切现象。了解变位齿轮和变位系数的概念、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齿轮机构的特点;齿轮机构的类型。

第二节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第三节 渐开线齿廓

渐开线的形成和性质;渐开线的数学方程式;渐开线齿廓满足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啮合的特点。

第四节 渐开线齿廓各部分的名称和几何尺寸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主要参数;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第五节 渐开线标准在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正确啮合条件;中心距与啮合角:连续传动条件。

第六节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和根切现象

齿轮的加工原理;根切现象与最少齿数;公法线长度与分度圆弦齿厚。

第七节 渐开线变位圆柱齿轮传动 1.概述

*2.变位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角和中心距 *3.变位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4.选择变位系数的基本要求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和几何尺寸计算为重点,变位齿轮传动只作了解。带*的部分为选学内容,不作基本要求。

第五章 其它常用齿轮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斜齿圆柱齿轮机构的啮合特点和传动性质,掌握其主要几何尺寸计算,理解当量齿轮的概念,掌握当量齿数的计算。掌握圆锥齿轮机构的几何尺寸计算,理解当量齿轮的概念,掌握当量齿数的计算。了解蜗杆蜗轮机构的特点,掌握其主要参数的几何尺寸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

齿廓形成与啮合特点;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轮与当量齿数;公法线长度和分度圆弦齿厚。

第二节 直齿圆锥齿轮机构

圆锥齿轮机构的类型和传动比;几何尺寸计算;当量齿轮与当量齿数。

第三节 蜗杆蜗轮机构

蜗杆蜗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蜗杆蜗轮机构的特点;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第六章 轮系和减速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减速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和应用。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轮系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第三节 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行星轮系的组成;行星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第四节 复合轮系的传动

第五节 减速器简介

减速器的主要类型。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选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为重点,可针对传动比计算上一次习题课。减速器简介一节可结合减速器的装拆实验进行教学。

第七章 其它常用机构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间隙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棘轮机构

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第二节 槽轮机构

工作原理、类型和应用。

Ⅲ.教学建议

通过应用实例了解棘轮机构和槽轮机构的工作原理与特点,尽可能提供上述机构的实物、模型或进行现场教学。

第八章 键联接和销联接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联接和联接件,健联接、花键联接、销联接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平键联接和花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联接和联接件的概念、类型。

第二节 键联接的类型松键联接;紧键联接。

第三节平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尺寸选择;强度校核。

第四节 花键联接花键联接的特点;花键联接的类型:花键联接的选择和强度校核。

第五节 销联接销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普通平键联接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乎键联接的尺寸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运用于课程设计中

第九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螺纹的类型、主要参数和标准,掌握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和应用,了解螺纹联接件的种类和标准,掌握螺栓联接的设计和强度计算,了解螺旋传动的应用和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螺纹的形成、类型和主要参数 螺纹的形成和类型;螺纹的主要参数;常用螺纹。*第二节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自锁和效率 1.矩形螺纹

螺旋副的受力分析,螺旋传动的效率,螺纹的自锁。2.其它螺纹

第三节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螺纹联接件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螺纹联接件。

第四节 螺纹联接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螺栓联接的预紧;螺栓联接的防松;螺栓联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第五节 螺栓强度的计算 1.普通螺栓的强度计算。

(1)松联接

(2)紧联接;只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联接;受预紧力和工作拉力的紧螺栓联接。2.配合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第六节 螺旋传动

螺旋传动的类型和应用;螺旋传动的计算。

Ⅲ、教学建议

本章重点放在螺纹联接方面,螺旋传动部分只作简单介绍。讲授螺纹联接件时应向学生介绍有关标准和规范。

第十章 带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带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以及三角带的标准,理解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滑动分析,掌握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带传动的特点和类型;三角胶带的构造和标准。

第二节 带传动的基本理论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带传动工作时的应力分析;滑动分析。

第三节 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带传动的设计准则;单根三角胶带所能传递的功率;三角胶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 三角带轮

带轮材料;带轮结构。

第五节 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和维护

带传动的张紧装置;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

Ⅲ。教学建设

三角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是本章的重点,也是生产实际中经常遇到的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同时,对于带传动的特点、受力分析、应力分析、滑动分析以及弹性滑动和打滑的概念也要充分理解。

第十一章 链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滚子链的规格和主要参数。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链的类型和应用。

第二节 滚子链和链轮

滚子链的规格;*滚子链链轮。

第三节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和主要参数

*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链传动的主要参数选择。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只要求学生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对于链轮的结构、链传动的运动特性等内容可不讲或作简单介绍。

第十二章 齿轮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了解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掌握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结构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

第二节 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 *第三节 圆柱齿轮传动精度简介

精度等级;齿轮副侧隙;精度等级与齿轮副侧隙的标注。

第四节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计算载荷;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轮的许用应力;齿轮传动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五节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圆柱齿轮的结构设计。

第六节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轮齿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圆锥齿轮的结构设计。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为重点,应讲清它的失效形式、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方法,对于接触强度和弯曲强度的计算公式只要求学生搞清各符号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不要求公式的推导。关于齿轮的结构只需讲解其类型和应用范围,而各部分尺寸的确定则不必详细讲解。

第十三章 蜗杆传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掌握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了解热平衡计算的目的和计算方法,了解蜗杆蜗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蜗杆蜗轮的材料;蜗杆传动的制造精度。

第二节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受力分析;蜗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蜗轮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计算;蜗轮的许用应力;主要参数的选择。

第三节 蜗杆传动的效率和热平衡计算

蜗杆传动的效率;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第四节 蜗杆蜗轮的结构

蜗杆的结构;蜗轮的结构。Ⅲ。教学建议

本章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和受力分析为重点,对蜗杆传动的效率和热平衡计算仅作一般介绍。

第十四章 轴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轴的分类,了解轴的材料,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原则和要求,掌握轴的强度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轴的功用和分类;轴的材料:轴的设计要求和一般设计步骤。

第二节 轴的结构设计

轴的结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轴的结构工艺性;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第三节 轴的强度计算

按扭转强度初步计算轴径;按弯扭组合核核轴的强度。

第四节 轴的刚度计算简介

第五节 轴的工作图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为重点,而轴的刚度计算和轴的工作图只需作简要介绍。在讲授轴的强度计算之前,可先让学生复习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典型轴系结构。

第十五章 滑动轴承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材料,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滑动轴承的特点和应用;滑动轴承的摩擦状态。

第二节 滑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和结构

向心滑动轴承;推力滑动轴承。

第三节 轴瓦和轴承衬

轴瓦的结构;轴瓦的常用材料。

第四节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计算准则;向心滑动轴承的校校计算。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只需作必要的简介,介绍的重点是非液体摩擦向心滑动轴承的校校计算。

第十六章 滚动轴承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掌握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理解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掌握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了解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掌握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滚动轴承的构造;滚动轴承的类型;滚动轴承的代号。第二节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第三节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第四节 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额定寿命、额定动载荷和寿命计算公式;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向心推力轴承的轴向力。

第五节 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

第六节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轴承的轴向固定;轴的支承结构型式;轴的轴向位置调整;滚动轴承的配合;保证支承部分的刚度和同轴度;滚动轴承的装拆;滚动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第七节 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的比较

Ⅲ。教学建议

本章以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和尺寸选择为重点,而寿命计算是尺寸选择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讲授,最好能安排一次习题课,帮助学生掌握好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滚动轴承的静载荷能力计算仅作一般介绍。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应当足够重视。

第十七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常用联轴器的类型和特点,联轴器的选择、标记方法;了解常用离合器的类型和特点。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

第二节 常用联轴器

联轴器的分类;常用联轴器的构造和特点;联轴器的选择;联轴器的标记方法。

第三节 常用离合器

操纵式离合器;自动离合器。

Ⅲ。教学建议

本章为非重点章节,教学中着重分析、介绍套柱销联轴器的结构、特点、标记和选择方法以及万向联轴器的运动特点,其它内容只作简要介绍。

二、教学媒体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教学媒体为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及学习指导书三位一体模式,三个方面总体设计,相互联系,充分体现远距离多媒体教学体系的特点。

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指南,教材内容符合本大纲的教学要求,但其内容不能代替多媒体一体化全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涉及生产实际、感性知识、形象思维等方面,必须要有录像教材来补充。

录像教材包括: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讲解、规纳,重点、难点内容的专题讲解,现场教学,动化及图表、图形的形象演绎等。

学习指导书主要包括:

(1)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学习指导,典型例题,习题提示和自我测验题;

(2)课程设计要求;

(3)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参考格式。

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文字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自学即可掌握,有的内容则要通过录像教材综合自学才能掌握。学习指导书可帮助学生复习和掌握各章节的内容,完成习题和实验等。因此,学生可在没有面授教师的情况下,通过自学,看教学录像带,做习题,做实验,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本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及习题课,课外作业,实验,课程设计,考试考查等。1.课堂讲授(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等教学环节。(2)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幻灯和插播幻灯教学录像片等手段,并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3)计算机的应用(4)对外语的要求 2.教学辅助资料

机械原理录像,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库,机械原理CAI教学软件,机械设计CAI教学软件 3.实验环节

(1)实验要求:学生分5人一组,依据实验报告要求,方法,步骤,每人动手自己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判定成绩。

(2)实验内容:机构简图测绘,带传动的效率的测定,齿轮范成法,轴的组合安装。4.习题课,课外作业,答疑和质疑

(1)习题课:以典型例题为先导巩固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

(2)课外习题:第3章1、8、9题,第4章7、8、10、11题,第7章7、8、9题,第8章4、5题,第9章6题,第10章22、23、25、26、27、29、30、31、32题,第11章9、10题,第12章7、8、9、10题,第13章5、7题,第15章8、9、10题。(3)答疑和质疑:每周一个半天答疑,对学习稍差的学生进行每个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的质疑。5.课程设计

要求:完成一级减速器的设计,绘出一号图纸的装配图,两张二号图纸的零件图,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6.考试环节

采用笔试,用试题库命题,题型分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作图题。课程设计采用答辩形式评定成绩。

第四部分 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篇8:《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 教学任务设置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材一般以学科体系来组织, 学生在学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基本业务会计处理后才会涉及凭证、账簿等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学生对前面一部分内容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热情, 而这一部分又非常重要, 结果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不佳, 后部分学习中学生又觉得操作技能简单而掉以轻心, 结果可想而知。

企业会计工作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应该源于会计工作实践, 应该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 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 让学生知道所有学习内容均是会计工作所必须的, 不是因为教材或学科有这些内容才要去学习。

(二) 课程项目设置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目标

考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个企业会计工作全过程, 可以通过模拟某中小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 采取整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调研企业实际业务, 根据地区、行业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两套业务项目, 将其中一套分解为若干子任务,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 最终完成这个完整的实际项目;另一套则由学生分角色独立完成。教、学、做紧密结合, 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 在任务 (项目) 完成后有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

(三) 单元任务设置以校内经营单位优先为例

现在大部分学校有创业园、超市等经营单位, 必然发生产、供、销等经济业务。因为它们的会计工作可能不是很完善, 把它们作为个别教学任务的设计对象, 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经营的氛围, 甚至与它们有经济业务往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终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总体设计

(一) 总体目标确定

《基础会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素养, 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 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完成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 综合项目设计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完成淮胜电缆有限公司某年12月份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该项目具有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可行性等特点, 能够全面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三) 教学任务设计

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依据, 打破学科体系。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将知识原理有机整合, 如复式记账内容, 教学中打破原学科知识体系, 将借贷记账原理及分录编制安排在“任务二填制凭证”中介绍, 将平行登记在“任务三登记账簿”中介绍, 按照会计工作过程,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做学合一。

课程单项任务是课程综合项目的子任务, 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以企业实际工作背景为依据来组织同学分组 (4-5人为一组) , 每人组织做一套账, 同时在他人的账务中担任相应角色 (设制单、出纳、记账、主管等岗位) 。完成教学任务后, 学生集中用十多个课时分角色独立完成另一套中小企业一个月会计业务处理。从尝试的效果看, 学生比较欢迎, 对会计项目化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习效果好于以前教学方式, 实践能力提高较快。

三、单元教改设计

课程的单元教学是课程教改的基础环节, 按照项目任务实施的步骤划分为单元, 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课程目标。单元教学设计首先要准确叙述课程的能力目标, 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 这里以凭证填制为例来说明。

凭证填制是会计工作极为重要的基础环节。按原来教学模式, 首先介绍凭证的内容、各种分类、填制要求, 最后介绍填制方法时才真正涉及凭证的填制实务, 学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与会计实践直观地联系起来, 其后果是学生感性认识差, 对知识不理解, 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 我们以淮胜电缆有限公司12月份会计凭证的填制作为项目任务, 通过凭证填制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上一单元教学完成时, 要求学生课后分别利用通用凭证和专用凭证编制1—5日业务记账凭证, 并小组讨论凭证填制体会;教学中首先告知本单元教学内容、目的, 然后引入任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凭证填制中的收获、问题, 接下来展示 (课前扫描、拍摄与课堂投影相结合) 、分析大家凭证中的共性问题, 大家看到自己的错误凭证, 感受很深刻;然后指导正确的填制方法, 通过现场操练、特殊事项及难点深入分析 (学生现场提问与教师事前准备相结合) , 使学生能够掌握通用凭证、专用凭证填制技能, 加深对凭证填制的体会;接着归纳重点知识及能力、素质要求 (凭证的填制技能及审核的要求) , 最后布置课后任务, 为下一单元做准备。课程训练环节对会计凭证的填制技能进行巩固、拓展、检验, 单元总结中注重素质“渗透”及应用能力提升。

通过课前学生先做, 小组讨论总结, 课上集体纠正、解决典型问题, 集中指导操作技能, 个别修改、指导, 再反复训练、总结分析。采用讨论式、互动型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全程参与, 通过凭证的填制实训过程, 培养凭证的处理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快乐、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掌握凭证的填制技能。

四、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 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基础会计》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要以未来职业竞争为导向, 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培养会计应用能力为根本。《会计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分析应用能力,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诚信意识。若从学生的职业生涯所应具备的素质来考虑, 《基础会计》课程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或接受后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联系学生能够感知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使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以后, 对会计和会计职业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 关于教材

有人认为项目化课程一定要有配套的项目化教材,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教材是一个参考书、工具书, 而各个学校项目选择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确定, 如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应强求统一;教师组织教学是个重新设计的过程, 教材不应该仅是某项目的指导书, 学生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将教材做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和今后相关工作有效的参考资料。

当然, 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材, 应该尽可能提供相关技能操作技巧。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编写中安排情景导入, 提出本章的学习目的, 安排一定量的综合实务题目和阅读资料, 等等。教师比较欢迎这类教材。

(三) 关于课堂教学

一体化课程设计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践理论一体化;以引导启发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提高自学能力。

(四) 课程考核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突出能力目标, 就要研究如何突破知识考核, 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本课程侧重项目任务进行考核, 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虑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 课程考核应采取平时任务 (共同完成课程项目) 、独立完成综合实训项目、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建议采用3:4:3的比例, 前两项全部达到合格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五) 其他

教学环境最好模拟“工作氛围”, 将课程在会计仿真实训室进行, 要配有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基础会计模拟软件等, 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此外, 关联课程需要整体协调, 从专业到课程、再到单元, 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安排, 全部工作推进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需要必要的财力保障、需要高效的协作团队。

摘要:《基础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 其内容比较复杂、系统性强, 对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在校学生而言, 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如何让缺乏经营管理实践的学生快速入门,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结合会计实践和基础会计课程特点, 设计完整的项目载体,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任务, 做学合一, 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项目化课程,教改设计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戴士弘, 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 2007 (34) .

上一篇:hr人事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仓库管理员工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