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编探析

2024-08-21

电视新闻采编探析(精选6篇)

篇1:电视新闻采编探析

电视新闻的概念(绪论)

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主体—记者根据报道信息的价值,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自己对客观信息的感受、理解和认识,用电视信息符号外化出的电视节目组合形态。

第一章

电视新闻记者及其基本素质

思想素质—要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首先在于记者思想认识和知识积淀,它构成了记者思考和报道的“背景”,决定了报道的质量。

1.政治素质(1)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2)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责任意识

3.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业务素质—1.理论知识

(1)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3)电视新闻理论知识

(4)和具体报道领域、选题相关的专业知识

2.新闻敏感—是记者对客观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与识别的判断能力,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集中

体现。

3.专业技能—电视技术技能,电视表达能力。

身心素质

全感采访(应用题)--就是记者深入现场,用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新闻事件、场景、人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全感采访实质上就是全感思维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1.体验现场 2.展示过程 3.突出细节。

当代电视新闻观念

1.平等意识--(1)关注百姓生活,贴近群众情感,寻找百姓话题。

(2)平视采访对象

(3)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竞争意识--(1)时间空间的突前意识

(2)报道手法的创新意识

(3)观众意思

3.法律意识—(1)新闻外的法律意识-体现在采访报道行为中的法律意识

(2)新闻内的法律意识-渗透于新闻报道中的法律意识

第二章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征

1. 采集手法的先进性--(1)ENC采集方式

(2)EFP采集方式

(3)SNG采集方式

(4)多媒体数字采集方式

2.表现内容的现实性--(1)表现内容来自现实

(2)时空的同步性

3.信息形态的多样性--(1)画(2)文字(3)声音

4.采访方式的人本性--(1)人本采访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流

(2)记者是人际交流的组织者或主导者

(3)人际交流成为大众传播的手段和形态

电视新闻采访的类型

1.确定性采访

(1)确定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为确定和掌握新闻事件的必要信息而进行的采访。

(2)确定性采访的特点

(3)案例分析

2.信息性采访

(1)信息性采访的内涵(应用&概念)--带有探寻性采集信息目的的采访形式,是对新闻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的探

寻或对确定性新闻事件中新信息的挖掘。

(2)信息性采访的内容特点—A 新闻延伸性B信息与观点分离C内容的丰富性

(3)案例分析

3.解说性采访

(1)解说性采访的内涵—是指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表明对于新闻事件的态度或者进行解释的采访形式。

(2)解说性采访的特点—A表明态度的明确性B解说主体的多元化C解说内容的专业性

(3)案例分析

4.探讨性采访

(1)探讨性采访的内涵—是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即事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可以被掩盖的真相是什么为目的的采访类型。

(2)探讨性采访的特点—A探讨性采访具有深入性B采访与探讨结合一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C探讨性采访善于

综合多方信息源,提供更多选择。

(3)案例分析

5.情绪性采访

(1)情绪化采访的内涵—也叫个性化采访,采访内容主要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解释,将感情性的经历、感受与观众分享。

(2)情绪化采访的特点—A感性化B随意化C敏感化

(3)案例分析

第三章

采访线索的特征

1.电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

2.电视新闻线索的片段性

3.电视新闻线索的突现性

4.电视新闻线索的模糊性

5.电视新闻线索的可视性

第四章

电视新闻采访策划—是指电视记者为了迅速准确的采访到新闻事实。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采访过程进行实现的谋

划或筹划。直到采访活动的有效展开,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达到最好的传播

效果。新闻采访的策划是先于正式采访活动而实施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新闻资源,从而获得更

好的传播效果。

(会考 结合自己拍摄的新闻来答题)

采访策划的内容

1. 确定选题--(1)新闻价值与报道思维的辩证统一

(2)社会需求与传媒定位的辩证统一

(3)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相结合2.论证选题--(1)论证选题的时候要结合具体的节目、具体的栏目来具体分析

(2)论证选题时需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限定

(3)相关因素的考虑

3.集合信息--(1)公开渠道—专题调查 公开征集 随机捕捉

(2)隐蔽渠道—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 辗转托人搜集 乔装调查

4.策划现场--(1)策划记者的采访行为

(2)策划记者的镜头存在方式

(3)策划现场声画的采集

5.补救措施--(1)备份策划案

(2)补救措施—A通过改换报道角度进行补救B通过告诉观众采访失败的原因进行补救C通过利用一

些已有的素材来补救对新闻信息的不足

第五章

采访的问题设计— 1.基本目标和总体设计—A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B问题的范围适度C问题与新闻的类型相适应D问

题有新意 与画面相呼应

2.向可以回答的人提问—A与新闻事实直接相关的当事人 事件参与者和目击者B并非与新闻事实

直接相关 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和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 代表

人物

3.提可以得到回答的问题—A不要提笼统 空洞的问题B不要提政治上过于敏感的问题C不要提伤

及人自尊的问题D不要提太隐私的问题

4.什么回答是足以支撑报道的要点—A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B对悬疑和疑点的解释与澄清C相关联的其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5.提问要让受采访者和观众听懂、理解—A提问要简洁 让受访者和观众一听就明白B用语要简单C

必要的解释

如何使用GOSS公式(看)

美国新闻学教授 拉吕吉尔兰提出

Goal—个人或组织制造新闻事件总是出于某种目标

Obstacles—实现其目标会面临障碍

Solutions—存在可能额解决方案

Start—回到事件的开端。追问这一目标是在和时由何人的意见而开始的。

采访中的观察

观察的意义—1.有助于记者辨别真伪

2.有助于记者发现问题。捕捉到有价值的细节

3.有助于记者深入采访,拍摄到真实反应现场气氛的画面

第七章

五要素

什么时候 when 哪里 where 谁 who 是什么 what 为什么 why

空镜头的运用(应用题)

1.新闻常用空镜头来交代新闻发生的地点及环境特征

2.空镜头对升华主题和配合解说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标题的分类—实题:以叙事为主 和虚题 以说理为主。(分类题)

导语—是以简单的语句,突出最主要最新鲜或者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新闻开头部分。(分类题)

导语的分类—1.叙述性导语—用方式直截了当的用事实说话,真正准确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

2.议论性导语—也称评述式导语,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或解释,或进行评

论,开篇就揭示事实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导语。

3.描写性导语—在导语当中采用描写的凡事对人物,现场或个性化的细节进行简洁而又特点的描绘,再现

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结尾(分类题)1.电视新闻结尾的形式—(1)演播室结尾(2)节目自然结尾

2.电视新闻结尾的类型—(1)总结式结尾(2)悬念式结尾(3)展望式结尾(4)自然式结尾(5)抒

情式结尾(6)含蓄式结尾(7)呼吁式结尾

第八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

1.口语化(应用题)

(1)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2)少用同音异义词,单音词(3)合理重复,少用代词(4)少用长句和倒装句

2.简练

3.准确

(1)多用精确度高的语言(2)新闻语言要避免片面化和绝对化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4个特点

(1)独立的记者调查(2)无偏见的记者(3)深入的独家发现(4)用过程展示过程

评论类电视新闻—是指运用视听结合的电视语言作出的电视评论,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

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评书的一种报道形式。

评论类电视新闻的写作(新闻评论稿)

1.评论中的两种判断: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2.评论要有分寸

3.评论要有新意:观点新,事实新,论证新。

第十二章

结构的形式

1.以时间为线索--(1)顺序(2)倒叙(3)插叙

2.以时空为线索

(1)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安排结构,反映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和与之相关的认识和评价。

(2)以拍摄地点,拍摄位置,拍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即以记者的视点变化。记者的行踪为线索,让观众跟随观众置身新闻事件之中,仿佛与记者亲临现场。

3.时空交叉式

(1)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所发生的多个事件,多条线索,交替出现,交叉推进

(2)表现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线索。

第十三章

不断挖掘新的角度

1.换一个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2.发挥想象力,寻找新闻的第二落点

3.新闻组合出新意

4.新闻资源的再利用

篇2:电视新闻采编探析

摘要;:电视新闻编辑一项渗透性极强的工作,设计到各个行业,需要具有其他新闻媒介编辑同样的思想和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的文化素质,同样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与相应的图像、采访、拍摄、信息传播等电视新闻行业的素质,具备更高的能力。本文对电视新闻采编实践的深入落实与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 采编实践; 自我体会;

正文:

电视新闻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电视新闻采编实践,将切实提高传媒专业学生的的实践技能。一方面,能够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鲜活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为将来从事所学专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是通过实践,检验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程度,特别是检验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新闻实践活动中去,发现不足找差距,有针对性的加以提高;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深造、毕业分配更好地有效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些年来,电视新闻栏目的经营方式已进入品牌化,电视新闻栏目要想吸引观众,风格模式必须独特,电视新闻编辑是不简单的排列组合,在采编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创作”在里面。使新闻质量、节目的整体风格和鲜明特色,都处于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之下。电视新闻编辑处于栏目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新闻编辑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需要有别于和提高于其他的编辑,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独特的编辑能力.对此,在导师修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第四小组的全体成员展开了为期三周的电视新闻采编实践。

这个学期期末的实践课,我们的实践内容是拍新闻片,这对于刚拿起摄像机的我们,无疑不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作为一个团队的我们,看着组员们要发奋图强的把新闻拍好,我突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电视时,记者、主持人、幕后工作人员在一起相互配合,将最好的新闻奉献给观众的情景,我不由得感叹,尽管我们还年轻,但是我们已经具备了传媒人必备的精神——精诚所至、竭力合作。

又是一年毕业季,根据我们的策划,我们的采访提纲是辞旧迎新。作为即将踏出大学,开始就业的大四学长们立刻就成为了我们首选的对象,由于师大的毕业季已经结束,无法在校园内拍摄到,我们打听到了工大的毕业季才刚刚开始,首选的采访地点选在了内蒙古工业大学。校园里,学长们正在用手中的手机或相机记录着他们对大学最后的一点留恋,整个场面温馨而感人,在采访中,学长们纷纷表示了对学弟学妹的祝福。我们又采访了学院老师,看着他们培养的莘莘学子很快就要走出来,在社会中自己拼搏,逆流而上,老师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祝福。每年的8、9月份是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仪式,我们采访了学校内的相关

社团以及学管会负责人,他们在忙碌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表达了对新生的欢迎。他们对新生的到来充满期待。

第二条新闻是工大答辩,大学四年,能够得到毕业证,很大程度上就看这次至关重要的答辩了,这可不是儿戏啊。紧张的气氛让我们的采访都变得小心翼翼了,我们的采访一度收到影响,磕磕绊绊的不能一气呵成。而第二次采访时,答辩终于结束了,穿着学士服的同学们很高兴的在拍毕业照,伴随着和睦的气氛,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想要的采访。

第三条新闻我们联系了学院的各个领导,但是由于我们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没有做好足够的了解工作,导致我们失去了方向,面对陌生的环境只能在学院楼一层一层的问,得到被采访对象的答应以后才能继续采访,所以和我们原来的设想偏颇了很多,所幸我们采访到了传媒学院的副院长,这位专业人士给我们这些“见习”记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采访中,我们学到了很多。首先我们在采访中受气氛的影响,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一个令我们深思的地方,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很难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而且我们的拍摄技巧并没有娴熟,经常出来的半个人物的镜头,以至于第一次审片时被老师无情的“毙”了,而作为出镜记者的我,在采访的时候得到了贴吧吧友的大力帮助,虽然有一些小磕小碰,但还是很顺利的完成了,可我竟然中暑了,看样子,记者是一个体力活啊,那么以后要想从事记者还需要勤学苦练。而且从郊区到市里坐校车不容易,一路颠簸。校车还有末班车时间,我们当初计划的拍摄毕业生深夜操场放歌的新闻也被pass掉了。没有借到话筒,当场,买录音笔又来不及。只能用手机进行录音采访。没有借到摄像机,我们只能背着自己的单反和三脚架采访。怪异的采访工具总是让围观的人指指点点。

采访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后期剪辑了,而在平时的上课中,我们也只是看着老师用电脑讲解,很少上手实践,以为自己什么都会。以为自己背着一些书本的内容就可以顺利剪辑出好的片子。我们在剪辑初期,只是背着老师教过的知识:摄像记者拍回的镜头,图像语言叙事含混,观众的信息感知的获取和对信息的存储,关键在于后期编辑对动画、特技、字幕等后期技术的娴熟的使用,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和图表语言来弥补弱点,使具体信息与文字抽象信息最佳地结合起来,保证信息传播清晰有效性。可是由于我们对premiere的不理解以及摄像机的规格不统一,导致我们的画面大小不一,所以迫不得已重新导出,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而机房电脑的效率又不由得让我们在寝室里用着自己的电脑深夜做出字幕。但虽然经历了种种困难,我们毕竟成功的做出了我们自己的新闻片,这跟我童年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这次实践让我懂得了许多,在镜头前的紧张感往往让我不知所云,而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试炼,那些记者,主持人们在镜头前款款而谈,让观众羡慕,又有谁知道他们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汗水呢?冰心曾说过:“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记者们在不为人知的夜里又是经历着怎么样的磨练呢?

老师告诉我们: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渗透性,编辑的内容会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业。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就需要编辑人员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具有综合性,在一个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会涉及摄影、美工、音响等许多技术领域。新闻节目的制作,就需要编辑人员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能用整体意识统领各个元

素,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实现创作,将自己性意图制作在精彩的节目之中。新闻编辑不要求必须是一行业的专家,但需要成为一名天文地理在我心、博古通今、知晓中外的杂家,熟悉自己分管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和涉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在社会实践的体验中,处处留心积累生活素材,并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新闻稿要被百姓接纳就需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我们学到了,作为一位电视新闻采编人。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新闻包括选稿、改稿、组稿、同期声运用、后期制作等,要求电视新闻编辑要有熟练的改稿配稿,标题制作,画面组合技巧等专业技术知识。对于稿件的检查与核对,审查画面的情节内容是否跟发生的事实相互,前后是否存疑,合情合理,有无嫁接和画面错乱现象,文字、声、画三者是否统一,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致谢:

指导老师修婷;第四小组成员:秦璇,赵鹏,魏巍 ;内蒙古工业大学百度贴吧;内蒙古师范大学百度贴吧。

参考文献:

1许行明,《电视节目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

篇3:电视新闻采编探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素养,能力

在最近几年中, 电视新闻栏目的经营方式开始逐渐步入品牌化, 而在这种情况下, 观众对于电视新闻栏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电视新闻栏目而言, 一定要在栏目的制定上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电视新闻编辑并不是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排列组合, 在采编的过程中, 创作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提升新闻质量、节目整体风格与独特魅力的前提下, 实现控制和管理节目的有效性。电视新闻编辑在整个栏目中所占有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 新闻编辑的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就成为重点, 与其他编辑相比较, 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应该具备一定的水准, 而且自身的编辑能力也应该有独特之处。

效果。下面我们针对几则新闻中表意镜头的应用进行分析。

3.1累积表意

通过“同类镜头的连续组接”强化情绪, 表达新闻内涵。如中央电视台的《玉树地震两周年特别报道》中, 开头用一组连续的玉树灾后重建情景进行快速切换, 强烈地表现出灾区重建的决心、成绩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接下来, 几个“地震刚发生后”的黑白图像闪回, 将地震的惨烈、玉树人民的苦难、沉痛的感情深刻地渲染出来。

3.2对比表意

在新闻现场中, 截取两组或多组内容或者感情差异很大的镜头组接, 可以通过强烈地对比激发观众的情绪反应, 同时让新闻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比如央视《拉萨3·14打砸抢烧纪实》中, 家属悲伤痛苦的表情与暴徒惩恶行凶时的嚣张被剪接到了一起, 有力地反映出了

1 具备合格记者的政治素养和创造能力

电视编辑和电视剧以及其他文艺类编辑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所具备的政治素养是其他编辑都不需要具备的条件。在我国, 政治敏感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时刻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 在进行客观报道的时候, 政治立场一定要够坚定, 不能有任何动摇。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新闻占有很大比重, 而新闻媒体舆论导向是否正确, 是通过电视新闻编辑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进行决定的。针对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能够正确地进行理解, 只有这样, 才不会使广大观众有错误的认识, 负面影响也不会出现, 对于那些与国家大政方针不相符

打砸抢烧事件的本质及其严重后果。虽然仅仅两个镜头, 但它引起的观众“补白”却非常丰富。

3.3 象征表意

通过一个表面不相干的镜头让观众产生联想, 表达出新闻的深刻意义。比如央视《新闻30分》栏目曾经播出过一条扫黄打非的消息, 消息结尾以切换为“中学生课间锻炼的情景”, 继而定格在“操场旁边高大笔直的杨树”上, 看似和消息内容无关, 实际上象征了净化社会风气、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寓意, 升华了主题。

近年来, 电视新闻已经逐渐脱离之前过于严肃、刻板的报道方式, 使新闻活起来、吸引人、内涵深成为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因此, 如果能在工作中, 以“蒙太奇”发挥镜头的表意功能, 将生产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实际上, 在当前的电视新闻创作的新闻应该认真地把关, 从而使国家政策能够更为顺利地实施。所以, 电视新闻编辑针对来稿一定要认真审核, 不能有任何马虎。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这样的话,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有很好的写作功底和扎实的新闻价值判断力, 而且对于电视新闻的相关采访拍摄也应该有充分地了解和掌握, 只有这样, 针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才能够进行修改。电视新闻的声画信息传播方式停留时间较短。例如, “地铁系列报道之一——长沙地铁修建进行时”。在制作电视新闻的过程中, 编辑的创造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9月28日, 长沙地铁2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这标志着长沙城正式进

中, “蒙太奇”手法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 蒙太奇不仅是一种技法, 更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新闻的整体构架、声画处理和内涵塑造等方面, 需要我们从“不自觉”地应用转向深刻地认识,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探索出优质电视新闻的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曹其新.影视结构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采写编, 2004 (2) .

[2]黄震.电视新闻的蒙太奇构架[J].苏州大学学报, 2003 (7) .

[3]王洋.论蒙太奇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4) .

[4]赵歌平.象征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声屏世界, 2007 (9)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通辽028100)

入轨道交通时代, 截止到上月底, 2号线望城坡站、火车站站、万家丽站已经开工建设, 而随着五一广场站的即将开工建设, 未来4年时间, 城市交通将迎来挑战, 如何化解长沙地铁全面施工带来的影响?社会各界有何建议和意见?湖南交通频道大型策划报道《地铁总动员》, 为您全面解读地铁元年的城市和我们的生活。”现场基本情况通过摄像记者被充分获取, 但是初级阶段的影片不管是在图像上还是在语言叙事上都存在很多瑕疵, 这就需要后期编辑在动画、特技、字幕进行相应的制作, 使观众最终获得信息和存储信息, 在准确文字和图表的基础上, 将新闻的最佳状态体现出来, 这样的话, 信息和文字就能够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信息传播清晰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在对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对电视特技方法进行应用, 在思维和感官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当播出节目的时候, 将新拍摄的突发新闻穿插进来, 这样的话, 新闻的时效性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通过特技, 再加上字幕, 将整个场面完美地呈现出来。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 没有经过前期和后期的处理, 而且必须要播出, 这就需要播音员直接口头播出, 而对于观众而言, 消息的播发预报, 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者现场直播时间都是很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得知的。

2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要广博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渗透性比较强烈, 编辑内容所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编辑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一定要很丰富, 很充足, 知识渊博, 不管是哪一个濛面的知识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只有这样, 编辑人员的思维才能得到创新和开拓。电视新闻本身就属于综合性的节目, 在对一个节目进行制作的过程中, 不管是摄影、美工还是音响等技术都会涉及到。新闻节目的制作, 对于编辑人员而言, 充分地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针对不同的元素, 所出现的意识也是不同的, 只有在制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创新, 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添加在节目中, 使节目更加出彩。

新闻编辑并不需要在一个行业中成为某一类型的专家, 但是却需要对天文地理, 古今中外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认识, 对自己要涉及到的知识范围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不管是生活上, 社会上, 政治上, 经济上, 还是文学艺术, 自然科学等知识, 都必须有充分地了解, 而想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博览群书, 在社会实践体验中, 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应该引起重视, 不断积累, 并且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新闻稿要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这样, 百姓才能够更容易接受。

在很短的时间内, 选稿、改稿、组稿、同期声运用、后期制作等都是组织新闻中所包含的相关内容, 这样一来,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不仅要在改稿和配稿过程中有足够的能力, 而且也必须会制作标题, 同时也需要对画面组合有一定的了解。在检查和核对稿件的时候, 要对画面情节内容进行重点审核, 看起与事实是否一致, 前后是否矛盾, 嫁接和画面错乱的现象有没有出现, 文字、声、画三方面有没有实现相互统一, 根据上述的检查和核对的内容, 如果没有错误, 那么编播的速度和质量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组织电视语言,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而言是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通过这样的组织能力, 可以使声音编辑和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而面对处理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也更为准确。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可以在完美连贯的电视语言基础上, 与自己的实践创作相结合, 创作出更多的精品新闻节目。

3拥有过硬文笔素质和策划与协调

能力

当前, 新闻采集拍摄和编辑是相互分离的, 只要是处理新闻稿件的工作都交由编辑负责, 对于一个新闻编辑而言, 如果只能编辑但是不会写作, 那么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 新闻编辑对评论的撰写、文字的完美应用都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 新闻编辑的文字功底也是尤为重要的, 只有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 才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在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 获取信息的策划是尤为重要的。策划编辑结合信息内容, 将受众进行准确定位, 并且选择出正确地报道方式。对于社会行业中所呈现出来的最新动态信息和受众信息应该进行及时捕捉。在传播过程中, 所出现的问题, 新闻编辑应该通过题材, 对其实施报道, 并且认真投入策划, 这样的话, 受众的愿望和诉求就能够得到全面地满足, 与此同时, 针对劳动和时间上所出现的浪费应该尽量避免。在此基础上,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使更多受众喜爱。

一些重大新闻报道和专题性节目, 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和领域是十分广泛的, 而电视新闻编辑的交际范围也会在各个领域中穿插。在电视新闻宣传队伍中, 新闻中心编辑所占有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 不仅承担着宣传政策的责任, 而且还需要负责相关的执行。在组织报道每一条新闻的时候, 深度分析和研究拓展稿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 电视新闻编辑的编稿和组稿是必须要具备的组织能力。新闻编辑在选择采写拍摄者的时候要明确, 在今后处理稿件的组稿过程中, 中心思想和立场是应该作为重点突出的内容。在选择报道方式的时候, 新闻编辑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从而使新闻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群众性得到一定的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本身具有的随机性, 对于编辑而言, 就应该有灵敏的反应, 电视新闻编辑想要将电视新闻工作做得更到位, 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使广大观众接收到更丰富多彩的电视新闻, 同时在业务素质和能力技巧上也应该不断进行相应的提升, 并且逐渐可以与社会活动家相媲美。

参考文献

[1]张志坚.浅析电视新闻编辑学[J].才智, 2009 (25) .

[2]刘鑫.浅析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培养[J].快乐阅读, 2012 (27) .

[3]岳倩.试论电视新闻编辑需具备的基本能力[J].采写编, 2010 (3) .

[4]杜江毅.浅谈如何开发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 2011 (2) .

[5]张印平, 谢毅.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多元化角色[J].声屏世界, 2000 (2) .

篇4:浅谈电视新闻采编技巧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应变能力;采编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85-01

引言:电视新闻采编是一项极具有实践性的新闻工作,提升电视新闻采编水平已经成为新闻记者提升自身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提升电视新闻记者采编水平呢?本文就结合新闻记者自身经历,从电视新闻采编前的准备、采编中和采编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以提高电视新闻记者采编水平有所裨益。

一、新闻采编前的准备

记者在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始终要树立“想受众所想,问受众所需,”的采访理念,例如策划采访提纲时,侧重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问题,任何谈话和提问的问题要有侧重点,目的都是为采访主题服务。因此说,临访前的准备工作极为关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背景资料、拟好提问提纲和制定拍摄方案。分析背景资料有助于新闻记者对社会事实进行深入报道,有助于提高记者的认识水平;拟好提问提纲可以对问题的针对性有个准确的把握;制定拍摄方案包含的内容就多了,譬如报道的表现形式、拍摄现场的选择、机位设计以及突出的画面内容等等。

二、新闻采编技巧的运用

一条电视新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具魅力清晰的细节画面以及富有蕴意的主题等因素。因此,采编的细节往往就成为了优秀电视新闻的神来之笔。那么如何有效的抓住新闻现场的细节呢?下面就对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进行逐一分析。

(一)选定提问的方式。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有多种方式,而每一种对话形式都可以运用不同的交谈和提问的技巧。一般包括:正问法、反问法、追问法、侧问法和设问法。

对话的形式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在众多提问方式中,笔者以为,“正问法”是同行们在采访运用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因为大多数被采访者或许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自然对记者和采访本身很感兴趣而极为重视,一般都能主动积极地配合,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只要记者问得巧妙、问得到位,相信采访对象也会答得好。实践证明,“正问法”提问是最简捷、最容易掌握的现场采访方式之一。

(二)善于倾听,尊重对方。在现场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者是平等的双向交流,那么记者就必须聚精会精地听采访对象的回答,在听的同时,还要注意给对方以反馈和交流。在对方谈话时,眼睛要始终看着对方。其次是手势。在必要和恰当的时候,辅以一两个简单而肯定的手势,可以给对方信心和鼓励。给对方积极的影响,形成一个融洽的随话气氛。

(三)言简意赅,表达准确。记者在现场采访中要用精练语言,准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尽可能地熟练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不能在镜头开拍后,才在现场进行了解情况。其次是有备而来,事先将提的主要问题,重要细节写在本子上,必要时可以拿来参考。在采访时,发现对方长篇阔论,跑题偏题时,应及时而又巧妙地转移目标,将话题拉到主题思想上来。

三、新闻后期制作应注意的策略

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是集技术、艺术与创新为一体的一项工作。在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新颖、生动活泼,使观众始终保持强烈的新鲜感与浓厚的收看兴趣,是需要编辑从多角度全面把握的。这不仅要求记者善用典型意义的画面,而且要求后期制作人员不断提高画面编辑水平,把握好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编排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细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一)从新闻素材中挑选信息量大的细节。画面、声音和文字都是电视新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在电视新闻中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因此,在进行新闻编排的过程中,新闻记者一定要对已有的画面、声音和文字进行认真地整理,把最能反映新闻本质和主体的信息量大的新闻细节挑选出来。同时,在撰写文字新闻稿的时候,要把新闻画面的细节与文字稿一一对应,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秀的新闻更加出彩。

(二)最佳搭配各类符号元素细节。对画面、声音和文字这些符号元素有了清楚的把握之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最佳搭配这些符号元素的细节,以达到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新闻要素是通过不同的符号元素综合表现出来的,但是这里面也有孰轻孰重,总的来说,新闻的画面细节是重要的,一般而言,精品的电视新闻在画面的编排都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只有这样才是新闻成为精品的前提。在这个环节,电视新闻的配音也尤为重要,电视新闻的视听如果能够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那么他们的优势就很容易体现出来。

(三)新闻编辑注意事项及技巧。面对大量的画面素材,选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有意识的取舍过程。在选取中要注意:一是,选择的画面要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重点掌握“推镜头”和“拉镜头”表现出的视角特征。二是,编辑中素材要有利于结构和情节的表现。要选择动作性强、造型优美的素材画面组接电视新闻节目,便于观众理解节目内容与思想。三是,选择画面要与新闻节目类型相吻合。编辑中要多选择结构稳固、安定的固定画面或镜头;多选平拍的画面或镜头,特别要慎用过度的仰拍或俯拍让人产生夸张的视角心理效果的画面或镜头。

另外,在电视新闻节目尤其是在一些会议新闻制作中,编辑仅仅用会议画面就会显得呆板,实施插入与会议有关的图像、资料,将会使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观众的视角。再如,在行业新闻里,一些数据的出现、总结回顾的语段、市场情况分析调查资料等等图像资料内容的添加,可增加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繁杂而又极具实践性的过程,如何做出精品的电视新闻,新闻采编的前、中、后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因此,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和不断追求新闻采访的创新,才能创作出有艺术特色的新闻作品,实现较好的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存章著,独家新闻这样采写,世界知识出版社。

[2]黃鹭军,论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海峡科学》2009.9。

篇5:电视新闻采编教案新订

教 案

授课教师:刘焱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 第一学期

第一章 新闻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闻定义的分析

一、新闻含义的演变:

“谁也不怪,只能怪我们的祖先。因为‘新闻’并不像一些书和文章说的那样,报上当作新闻发表的文字就叫‘新闻’。‘新闻’这个词不是在报纸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而是沿用我们老祖宗的词儿。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新闻’这个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麻烦。”——王中 “新闻”指传闻

• “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孙处玄(《新唐书·隐逸》)•

“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咸(《全唐诗》)“新闻”指传说故事

• 唐朝尉迟枢编撰有《南楚新闻》一书,这本书已经失传,但从考证后的典籍中证实,内容全属尉迟枢收集到的传说和故事之类,并且是以志怪形式出现的。书名中的“新闻”一词,完全指的是传说故事 “新闻”指未经证实的秘闻

• 宋朝赵升《朝野类要》记叙:“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小报,率有泄漏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 “新闻”指新奇的事儿

• 贾雨村见了,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依门贮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么?” ——(《红楼梦》第一回)

• 19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我国国内最早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 报刊名称特别用 “传”字据说是为了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表达报刊内容的真实性。“传”字在我国古代是记述真人真事的

• “新闻”一词从这个时候开始,与古代“新闻”的概念划清了界线

二、科学新闻定义的确立:

*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概念,其基本特征有两个:真实、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迅速及时的要求。

• 事实的真实、新鲜和迅速及时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 “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 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徐宝璜:《新闻学》,1919版P7)

• 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邵飘萍:《新闻学总论》,1924年版P80)• 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会上的演讲词》,1922年2月12日)

•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1946年9月1日)•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范长江:《记者工作随想》1961年)

• 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483 • 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王中:《论新闻》1981)•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

• 新闻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宁树藩:《论新闻的特性》)“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来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194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随着二十世纪电子媒介的发展,新闻的定义发展延伸为: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三、西方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美)卡斯特(《新闻学原理》)

•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德)比德特

• “新闻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情况。”——(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验范畴的东西。”——(日)小野秀雄

•“新闻是把最新的事实,精确而迅速地印刷成了使多数人感到兴趣而有益的(消息),就是news。”——(日)后藤武男

西方实用派对新闻的定义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有赖于三个“w”: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犯罪)•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哟我的天呀”的东西,就是新闻

第二节 新闻要素

一、关于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交代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群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 •新闻来源的一般途径

•记者采访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知情者 •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 •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二、关于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

•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新闻的五个W: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它们都是以w开头的,因此,新闻五要素又被简称为五个W

从五要素到七要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客观性报道弊病的显露,新闻要素又加了一个how(如何),即说明与解释,即五W+H •随着读者数量的下降,编辑们更希望报道能够回答另外一个问题:跟读者有什么关系,对读者有什么影响,报道是否包含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新闻就有七要素了。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与读者有什么关系

新闻要素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何人:三个划船者

•何事:船倾覆时有两人死亡,另一人受伤 •何时:星期天

•何地:佛罗里达州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 •为何:风高浪险 •如何:稍后在报道中解释

导语中的新闻要素

•导语强调何人,然后是何事

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他们星期天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划船时遇到大风大浪,小船倾覆。—— 佛罗里达《奥兰多前哨报》

•导语突出何事

一艘小船倾覆造成两名划船者死亡、一名划船者受伤,小船是星期天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遭遇大风大浪而倾覆的。

•何时:星期天,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当时他们所划的小船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遭遇大风大浪而倾覆。

• 何因: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的大风大浪致使周日一艘小船倾覆,使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受伤。

•何地:在沃鲁西亚县和塞米诺尔县交界处的哈尼湖上,一艘小船在大风大浪中倾覆,造成两名划船者死亡、另一名划船者受伤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要求

* 新闻传播的五个基本要求

•真实 •客观 •公正 •全面 •快速

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的相符程度。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这种认识的外化物(认识主体)必须同报道对象(认识客体)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

•“真实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章程》第一条)

•为使传播有效,必须做到

•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 •传播过程实事求是

•传播结果与事实原状完全一致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含义

1、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每一项事实,都做到准确无误,持之者据。包括

•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主要新闻要素,即 “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都要引之有据,确凿可靠

•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这些要素的全部细节描绘也要有根有据,不能“合理想象”或“笔下生花”。如人物姓名、性别、年龄、外貌、职业、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等等,都必须持有相关素材,令人信服。

•报道中引用的一切资料,也要求有可靠的来源,如文件、日记、笔录、作品、录音、传真、电子邮件等,必要时有明确的交代

2、要求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真实、完全一致

•这个要求是对传播者对于总体事实真实的全面把握而提出的

二、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它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

•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

三、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公正性还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新闻传播之所以应持公正立场,首先是传播者与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向群众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时人对它的种种评价的客观情况

•媒介是社会公器,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的公共管道,所以传播业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同样的报酬条件取得传媒的使用权,包括通过收受媒介获取同样数量的资讯,在媒介上自由发表负责任的意见,对政府与官员实行监督与批评,对传媒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批评

新闻传播的公正性的含义:

•传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地报道事实与提供只是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道或歪曲报道另一方面的事实与自己反对的一方面意见

•传播者不以自己的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群众,造成对部分不同意见者的压制与损害

•传播者不以一已之立场,剥夺部分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赞同的事实与意见的权利与机会,使传播媒介的性质,由“社会公器”蜕变为“个人私器”

四、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

•只有向受众全面地提供事实和情况,尤其是意见与看法对立的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

•全面性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宏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五、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这种要求,可以用时间性(快捷性)与时效性来概括

•时间性指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时差越小,传播效果越好

•时效性侧重表达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其中还要考量传播环境的外在因素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

第一章 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一、电视新闻界定

“电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二、分类

1、消息类新闻节目

2、专题类新闻节目

3、评论类新闻节目

三、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发展

1、口播新闻

2、影片新闻

3、电子摄录新闻

4、卫星新闻

四、电视新闻特点:

1、立体信息传播

2、直观形象思维

3、现场纪实再现

4、观众多层次参与

5、表现多元素综合

6、报道多工种配合

五、电视新闻报道取材原则

1、电视新闻共性规律(1)时效性(2)真实性(3)客观性(4)社会性

2、关于新闻价值要素(1)时间性

(2)新鲜性—首创的事物、奇异事物

(3)重要性—政治上与群众生活关系上,人物影响力(4)接近性—地域上,心理上

3、取材方向

(1)信息—扩大信息源,增加信息量(2)情感—挖掘事实情感,记者的情感(3)个性—人物形象个性化,人格化传播

第二章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特点

1、快速

2、简短

3、广泛

4、鲜活

二、创新意识

1、独家新闻

2、新闻由头

3、新闻角度

4、新闻立意

5、表现手法

三、报道形式

1、口播新闻(1)政令(2)简讯

2、图片新闻

3、影响新闻

4、字幕新闻

四、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现场报道的界定及特点

界定: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者参与者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较之影像新闻,现场报道具有更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正在发生、发展的时间;

记者在现场同步采访、报道、要出镜; 采集有价值的画面及各种声音。

2、现场报道的优势:(1)时效性强(2)信息量大(3)现场感强

3、为充分发挥现场报道的游船传播优势,现场报道应具备以下几点:

① 现场报道反映正在发生或发展的新闻事件; ② 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作报道和采访提问; ③ 记者在现场随着事件发生、进展、,边观察边叙述,报道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进展宝石保持同步;

④ 有事件现场画面和现场音响,除采访讲话的同期声,还应有现场效果声。

五、消息类新闻稿写作

图文并茂、视听兼备是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特征。过去,由于电视新闻的前期采拍和后期制作配合不那么默契甚至有点脱节,曾出现过画面、文字“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就必须明确电视新闻画面、文字与主题的关系。

电视新闻的画面和文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在服从和服务于电视新闻的主题下,才能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发挥出电视新闻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整体功效。

电视新闻的画面是证实电视新闻事实是否真实的客观依据。这是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决定的。人们之所以喜欢电视新闻,就是因为它能满足观众百闻不如一见的接受心理需求,从而通过视觉直接地证实电视新闻的真实程度。完成电视新闻事实叙述的不仅仅是画面,还必须有文字。

电视新闻文字稿是构成电视新闻完整性的主要部分,而不是仅对电视新闻画面的一种补充说明。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文字就像贴在画面上的一张皮,显示不出应有的功能。随着观众对电视新闻求新求真求快意识的增强,电视新闻文字稿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文字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在构成电视新闻基本骨架、交待新闻背景、深化主题、挖掘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上有自己的特色。为看而写,为听而写,是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的总体要求。它一要准确;二要简练;三要口语化。此外,还要注意声画、同期声、现场音响的综合运用,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受欢迎的常用形式。它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现场性,在很大程度上达到声画相互映照的功效。电视新闻记者或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完美统一。这种形式的文字稿往往很简单、零散,通常是一段电视新闻记者或主持人的开场白后,来上一段现场采访同期声,加上一些反映新闻核心事实的音像材料,最后以记者或主持人的评述结尾。这种电视新闻文字稿写作要求较高,是当前电视新闻走入大众生活的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要做到口语化,必须提倡多写短句,克服欧式倒装句。电视新闻语言文字是给人听和看的,它稍纵即逝,不比报纸、杂志,可以反复阅读。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口语化,同时,这也是电视新闻画面高速度、快节奏地变换更迭对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写作要求。我们通常把长句改短,把倒装句改顺,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经过这样处理,虽然文字变长了,但是口语化增强了,不仅编辑起来可把握电视新闻明快的节奏,制作时也有利于声画对位,带来“播者上口,听者顺耳”的良好效果。

除了讲究口语化以外,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还要求做到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电视新闻语言文字运用要合乎新闻事物的特征,不要硬贴上去,造成声画“两张皮”的现象。作为声画双重体的语言文字、图像画面,越来越要求在情节、细节和个性化上下功夫。视听结合,图文相长,是电视新闻各种视听信息符号综合传输的最佳结果。记者、编辑要把握好视听觉诸元素的综合职能特点,并对它们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调度,在画面的基础上发挥好语言文字等多种表现元素传播信息的全力效应。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和可视性,同时还可以避免个别电视新闻画面的单调和欠丰富,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力度、信度和效度。如果偏怠任何一方面,都会对电视新闻综合语言表达造成始料不及的影响,甚至会导致电视新闻传播总体失败。此外,准确、精练、生动是电视新闻文字稿服从和服务于画面的又一写作要求。电视新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解说词,而且必须在逻辑意义上对画面是一种诠释、补充和提升,通过语言文字、声音画面来激烈地冲撞观众的视、听觉等感观,进行感情交流,形成强烈的思想感受,以增强电视新闻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电视新闻文字稿是与画面一起发挥作用的,因此电视新闻要注意声画关系、现场音响、同期声音,使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具体到口播新闻、图像新闻、现场报道三种形式上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电视新闻文字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线单一,构思新颖,层次分明。主线单一,要求电视新闻只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作文稿,层层深入,直到把问题阐述清楚为止。构思新颖,要求电视新闻文字稿的开头要写得引人入胜,中间穿插一些引起观众兴趣的背景、议论,适当设置一些悬念或展示一下电视新闻的中心主题要旨,以知识性、趣味性和接近性的东西吸引观众,结尾要注意进一步加强报道的感染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电视新闻奇峰突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不断激发观众接受新闻的欲望,持续收视下去。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说过:“新闻报道要使读者‘上钩’。”就是说,新闻报道要吸引读者,正确引导读者。层次分明,要求在写电视新闻文字稿时,注意段落、层次和语句之间的过渡、照应与铺垫,使电视新闻具有主体感、纵深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电视新闻文稿写作特色有:1.明确实在,听觉鲜明。要提供鲜明的视听形象,使新闻事物实在化、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在采摄编写工作时,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性的语言文字,多采用形象鲜明与画面匹配或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说明、阐释新闻事实,力求多用新闻事实说话,多用写实性文字。2.注重细节描写。要尽量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细节来说明新闻事实,加深观众的视听印象。细节描写可以放在导语部分,像特写镜头一样,以增强报道的立体感和现场感;也可以放在报道的主体部分,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还可以放在报道的结尾部分,让报道形成高潮,引起观众的回味与思索。3.取材精练,篇幅短小。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闻。一条新闻只集中写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突破口小了,就容易写得集中,写得深刻,并且能够缩短报道篇幅。再者,要精选事实,用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事实即“新闻核”来说明观点。要善于抓住“新闻核”来写作文稿,就必须找出电视新闻中具有核心地位、鲜明特性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在导语部分对其作初步交待,主体部分可以直接承接导语,比较详细地叙述核心事实,背景材料交待要尽量简略,事例不要重复,尽量使新闻核心事实部分突出出来。其次,要节奏缓慢地反复输入,这一点不同于广播新闻那样不断反复,不厌其烦。电视新闻还可以用画面、图像、现场音响、字幕图表、采访同期声等形式的综合语言来表达,加上一些必要的铺垫和过渡性文字,便可以完美地表达电视新闻的全部。

具体到每一条电视新闻,无论是倒金字塔结构、螺旋式结构、金字塔结构还是散文式结构的,在语言安排和文稿写作上,都必须注重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等几个方面协调划一,整体操作。

(一)电视新闻导语是电视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文字,概括新闻最本质的思想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如何把导语写好,国内外新闻学专家教授和新闻工作者已经归纳出了几个带规律性的准则。1.开门见山烘托出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2.简明扼要,中心突出。导语要写得言简意赅,要选择最精彩、最重要的细节,突出一二个新闻事实,不要罗列过多新闻事实,不能面面俱到。3.讲求新意,写出特点。导语最忌老套,要力求新颖独到有特色。4.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体现电视新闻导语声画并茂、视听兼备的优势,包括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出图像、念文稿、出镜导播和现场采访。总之,导语不管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故应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二)电视新闻的主体是导语之后的承接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全面展开,用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全篇的中心意思。要求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观点和问题,语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表述简练。这就要认真消化新闻材料,提出观点,并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闻规律和逻辑顺序有条不紊、错落有致地写作出来。

(三)电视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的说明,对新闻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的解释,在写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突破。电视新闻报道在于把新闻事件的不凡之点、独特之处揭示出来,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电视新闻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带进、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来。

(四)一条好的电视新闻,不仅应该有一个好的导语,而且应该有一个俏皮的结尾。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电视新闻主题得到进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强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与思索。电视新闻的结尾部分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杜绝空泛议论;要紧扣主题,深化新闻事实,升华新闻核心;应当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切忌仓促唐突、生硬跑题、公式化概念化。

六、消息类新闻的画面

七、消息类新闻栏目的编排

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分组,采摄编制消息类新闻片,加入现场报道的形式。片长2-3分钟,题材不限。

第三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新闻深度报道发展与界定:

1、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学上一个专用词,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竞争的产物。解释性,调查性报道;

20世纪初,出现了解释性的报道,即在报道中提供背景材料的分析,通过记者的分析、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新闻要素中,它着重回答“为什么”,尽可能完整清楚地交待新闻背景,以让读者明了新闻的起因、意义、影响,以及它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70年代后在美国出现并盛行的调查性报道。也是有深度的报道,它是由早期的揭丑报道发展成比较系统、深入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

西方新闻学概括深度报道“是以今日的事态和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2、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

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界定: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次 的剖析的报道,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 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点:

①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② 理性思辨色彩 ③ 表现手法多样 ④ 传播效果显著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要求 :

1、现代新闻观念:

现代新闻含义的扩展,现代新闻观念,即运用新闻媒介去报道、传播,超越旧的常规观念,传统观念,传播新的观念的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凡是已经形成了文字或语言,见诸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具有新意的观点,有新的信息的事物,都应称为事实。也有人提出观点新闻,见解新闻的概念;

思维方法的现代化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特点在于它突破了动态性新闻反映事物的局限性,要求从全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上探索事物内涵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的功能;

现代新闻报道 记者在采访、思考、报道等具体操作中,要做到:面对采访对象,不是单纯的挖掘事实真相过程,而是要以理性的目光区综合和透视。

2、深入采访挖掘 : 电视采访要以采访为基础,3、沟通交流意识 : 电视新闻要很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必须要讲究报道方式、方法和技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达到共识。

四、深度报道新闻的形态

1、消息类新闻节目(1)连续报道(2)系列报道

2、专题类新闻节目(1)专题新闻(2)专题报道(3)思辨性报道(4)调查性新闻报道(5)新闻专题访谈(6)新闻性谈话节目

3、评论类新闻节目(1)电视讲话(2)电视论坛(3)电视新闻评论(4)评论性电视新闻节目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题材类别

概述:新闻题材的多种分类

1、事件性、非事件性

2、“两栖”新闻

3、按题材多种分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体育新闻、文化娱乐新闻

一、时政新闻:

1、时政与会议新闻

2、时政新闻的作用:

(1)报道重大的党务、政务活动;(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报道政治领导人的活动

3、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创新(1)变虚为实(2)融入背景(3)捕捉瞬间(4)追踪高潮(5)设问采访(6)同期声

4、会议新闻报道

(1)会议中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主

(2)挖掘会议实质主题,反映新问题、新情况的关系,重在选角度(3)注意会内会外时空结合,补充有关材料,增加信息量,捕捉花絮增强可视性。

二、经济新闻:

1、选题

(1)从方针、政策等宏观角度;(2)从群众生活角度(3)具体事例,经济活动现象

2、报道要求

(1)注重“人’的活动;人要具体化、个性化,有人的心态反映;(2)进行时的动态报道;

(3)重大题材的跟进追踪,反映具体事例与宏观的关系,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

(4)画面的可视性,生动、形象、具体、新鲜,包含大的信息量(5)关于数字、术语等专业内容、信息的介绍,要通俗易懂,使用灵活的生动形象方式。

3、关于电视经济新闻报道与电视媒体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经济效益)的关系。

4、经济新闻报道与社会生活服务性?(思考题):观看cctv-2台的经济新闻类栏目

三、科教新闻:

1、作用(1)动员(2)教育(3)组织

2、任务:

(1)宣传科教政策

(2)传播科学思想、科技知识、信息(3)报道科教新成果(4)宣传科教英才

2、报道要求(1)新闻性(2)科学性(3)知识性(4)实用性(5)形象性

四、社会新闻:

1、界定:反映社会生活、事件、风气、道德、问题等。(1)“软”新闻与“硬”新闻;(3)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2、作用(1)赢得观众(2)联系桥梁(3)直观教育

3、题材

(1)社会新气象、新风尚(2)新的关注热点,新的观念变化(3)新的问题、现象(4)重大的突发性事件(5)家庭及个人的生活变化(6)风土人情,奇闻趣事

4、报道要求

(1)建立广泛社会联系,拓宽丰富信息来源

(2)及时反映群众意见、要求、胡绳、注意具体事例与宏观背景、政策等的结合;(3)纪实报道手法的采用

(4)知识普及性、服务性、趣味性、信息丰富的依靠可视性强、细节展现,语言易懂

5、突发性报道:真实再现,记录历史,与事件同步,记者的现场报道,及时捕捉新情况、变化,相关背景介绍分析,有关人士采访,过程与细节相结合,连续追踪报道

6、批评性报道:客观公正,述评结合

(思考题)关于“说”新闻的报道特点观看BTV台《园园第7日》 栏目

五、文化艺术娱乐新闻与体育新闻

六、人物新闻

1、界定:以人物为新闻题材,对有传播价值的人物进行报道。报道人物的事迹、思想、精神,以先进典型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2、报道要求:

针对性—选择的人物要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人物的报道要关注人的命运,以引起观众共鸣,引起心灵撞击。

新闻性—新形势下新涌现的或刚被发现的人物、创造了新业绩有新成就的人物、公众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活动中的重要人物、有超前意识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物。

个性魅力—将人物报道“物化”,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行为的个性化,选择典型事件、典型行为的现场报道。

七、批评新闻

1、界定:是指对社会上不良风气、丑恶行为和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对社会阴暗面进行曝光的新闻报道。

2、作用:是主旋律的协奏曲、行使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宣泄疏导社会不满情绪利于稳定。

3、报道要求:选择题材的典型

报道事实准确 注重批评效果反馈

把握好报道的度:量的把握、时机的把握、口径的把握。

第五章 电视新闻采访

一、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1、现代的采集手段

2、独有的采访形式:屏幕上用特定现场背景作衬托,直接传导形象。

电视采访要能够捕捉现场环境氛围中的信息。电视采访要给人以没有摆布的真实感。电视采访要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电视采访要注意语言的口语话 电视采访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电视采访要注意记者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及外貌服饰

3、形象画面的报道

4、特定的思维方式

5、综合的表现因素

6、特殊的工作方式:“采摄合一”到“采摄分工”的变化

7、复杂的工作环节

二、提问规律与方法:

1、依据目的设问:

问题有针对性、问题有层次、问题有深度、问题有新意、问题有特点、2、依据采访对象设问:

问题要因人而异、注意提问顺序、问题要有助于回忆思考、问题要有触发力、边问边听边思考

3、设问的变通:

开门见山与迂回提问、激将与反问、追问于停顿、关于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

二、电视现场采访:

1、界定、特点、作用: 现场采访是指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的当事人或有关人士进行的采访活动。

特点:采访过程公开化,纪实性和表现性兼容,纪实性是指把采访与传播融于一体,增强现场感和可信度;表现性是指充分调动声画兼备优势。

作用:深化报道内容

展现人物个性

引发情感表达和共鸣

2、现场设问要求:问题应是新闻报道的重点 问题是思想内涵的拓展

问题要具体、简短、客观

注意问题的重复提问

问题要能引发情绪、增强双向交流

避免提问可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 现场采访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缺乏尊重

问题冗长 问题有诱导性 自问自答、角色错位 缺乏主动、应变能力差

3、现场“潜信息”效应:非语言符号作用,包括人物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调。

选择好采访环境 把握好采访情绪

4、采访方式、手段:座谈式、漫步谈话式、追随式、随意式。

附: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出镜的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练习。作业:撰写采访提纲

第六章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一、连续报道:

1、界定: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消息类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连续地做深入、详尽的报道。连续报道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多次新闻集合。

2、特点:

 报道时新性 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要求谁见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进展中的事态的报道。 连续性 就是播出的连续、内容的连续

 完整性 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

 递进性 各个报道都是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的逐步递进。 广博性 每次应以事件进展的新动向为主要内容,后一次报道尽管内容上接着前一次报道,但也不能太多重复前一次报道内容,重点放在事件的新的进程上,每次报道都有新的信息。 显著性。

3、报道要求:扬长避短,精心选题,选择重大的题材,选择多

数人关注的、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题材;

报道要纵横结合,有始有终;

形象鲜明、重点突出。

二、系列报道:

1、界定: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也是新闻多次报道的集合,播出有连续性。它是以集中的强大审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成就,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产生广泛的正面宣传效果。题材多位成就报道。是我国特有的新闻报道形式。

2、特点:报道主体的同一性

报道的系统性

信息密集化

3、报道要求:重在报道前的策划,明确报道思想,协调报道步伐,制定报道计划;

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成就报道既要说透成绩,有面上的展开,而要有具体生动的事实,有点的捕捉;

报道要贴近生活,寻找与群众感情上的接近、沟通,以情感人,入情入理;

制作精细,编排精巧,注重整体感。

三、连续与系列报道的差异:

1、题材选择的差异:连续报道多位事件性新闻,特定是那些突发 的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动态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是第二性的。

系列报道题材多为典型经验报道和反映各方面成就等非事件

性新闻的报道,每个题材之间没有先后次序的连续性。

2、报道时效的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新性,即每条新闻都是实践上的最新报道。

系列报道的时效性所注重的实适宜性,即新闻事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作为消息类新闻播出的各条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新态势。

3、报道序列的差异: 连续报道中的每一条新闻都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不断的反应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连续报道的次序排列也是沿着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始端到终点的。连续报道在事态的每一个变化过程中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总的结构还是按照事态发展流程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上下连续,甚至是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是有很强的计划性报道。相比较而言,在次序排列上,记者、编辑有较大的主动性。系列报道的各条新闻之间不存在上下连续或互为因果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各条新闻播出次序可以倒换,而不影响整个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其报道序列是由编辑安排的,并没有客观必然性。

4、传播功能的差异: 连续报道是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重大的灾难性事件。报道不仅有结局,还需要有对灾难发生的思考,总结经验、教训。

系列报道的题材多是主旋律,具有很强指导性的正面报道。新闻报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宣传价值。成功的系列报道十分鲜明 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七章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

概述:专题类电视新闻界定及特征

专题类电视新闻是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的新闻报道形式。特征:新闻性,重要性,专题性,它是消息类新闻的延伸和拓展,是报道内容思想的延伸— 深入,深化;

是报道时间的延伸——足够的长度,能容纳分析,透视事物的内容的篇幅;

是新闻品种的延伸——从传播形式上,它设立固定的栏目作为传播新闻性专题的窗口,也可作为特别节目推出。

第一节、专题新闻与专题报道

一、专题新闻:

是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详尽报道的节目形式。

在时效上与消息类新闻节目接近,内容更为详尽、全面。题材多为重大时政活动、其他各类公众关心的有影响的事件。

多数是可预知的。

二、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是电视新闻做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只有专题报道才能发挥电视记者的全部创造力。

特点:专题报道在选题上,要选择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经验和社会问题及社会现象为题材,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有关新闻事实及相关的背景材料说明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并分析其现象和本质,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主题的深刻意义。

从表达方式看,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运用电视多种表现元素和播出方式,尽可能鲜明、生动的传达主题的意义。

专题报道的类别:

1、典型报道

2、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这里的新闻事件指突发事件、灾难性事件、有重大意义的某项行动等。

3、重大新闻事件的综合回顾

第二节 社会问题、现象的思辨性报道

一、思辨性报道的意义、特点:

意义:是专题报道的新发展,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分析、思辨。需要记者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对新闻事物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能力,对复杂事物的比较与鉴别,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二、思辨性报道的类型:

1、分析性报道 :

分析性报道的内容走向是:它不仅要说明发生什么事,更重要 的是要阐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对“为什么”的分析,这是 报道注重的焦点,也是分析性报道的侧重点和特色。强调的是 对问题、对事物的解剖作用。多采用记者的调查、采访的方法。

分析性报道重在理性的分析,选择好对象对节目成败起到极为 重要的作用。

2、解释性报道

3、调查性报道

三、思辨性报道的特点 :

1、重在新观念 它重在思辨,重在观念的阐述,而不注重介绍事情的始末。

2、用事实说理 报道必须体功能分析的、用以说理的事实,这些事实不一定是新近发生的,但触及的问题必须是社会的“热点”。

3、符合思维规律

4、调查研究的结果

四、思辨性报道的哲学思考: 原则性 系统性

预见性 创造性

第三节 新闻调查报道

一、新闻调查报道的界定、特性:

就某一新闻事件或观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报道。

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类型。

二、选题原则

重大 紧迫 适时 独特近核

三、调查报道要求、方式

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战线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 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强烈的的社会责任心 问题性调查的报道方法:  技巧处理  伏击采访  隐蔽摄影  隐姓采访

第四节 电视新闻专访节目

电视访问使电视记者(或新闻主持人)对新闻人物或有关部部门进行的主题访问的报道。它以可视的语言交流传播信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新闻性电视专访的特点、类型 : 访问的人物都有新闻性,代表性,有一定的权威性,访问的题材内容是报道某一新闻人物,或回答和解决社会上关心的某个问题。

1、人物访问 —— 访问的对象都有权威性,或者是政届领袖,或是有专长的学者,有成就的模范等

2、事件(态)性访问 —— 访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有新闻由头。

3、观念性访问 —— 重在访问在传播有关事件或问题、现象在认识上的新的观点见解。目的是报道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以帮助观众认识社会、思辨社会。

二、电视专访的发展

三、电视专访的要求:

专题访问的成功的关键在于采访对象的选择和记者、主持人的 提问水平。

1、采访对象 :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而具有相当的知民度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在当今能引起观众对其人生历程、内心世界,发展技巧的广泛兴趣。

● 是因其业绩或经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多样性、变动姓‘为当代观众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多色彩的感受与层次的兴趣。

问题专访对话者应有权威性,提出的见解有一定的权威,有代表性,这样的访问才能澄清观众质疑惑的作用。在事件性、观念性专题访问中,选择好访问题目,设计好问题也是极其重要。

2、提问水平: 记者要精心做好准备,包括阅读材料、搜

集情况、了解观众所思所向。问题要满足观众的欲知心 理,要有针对性,、使访问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传 达有效信息,给观众以思考和启示。

3、重视电视语言综合运用

第五节(新闻性)谈话节目

新闻性谈话节目: 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 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特点在于它不是某时某地发 生某事的具体报道,而是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 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

一、话题 : 题材应选择大众关注的话题,要由新闻性、社会

性、针对性。话题选择还要注意它在生活中存在 的异议。

二、参与者 : 嘉宾的选择应有代表性、权威性。

三、主持人 : 主持人应是驾驭谈话走向和现场氛围的贺信。主

持人对话题要有较强的组织理解水平和机敏的现场气氛调 节能力。

主持人自己对谈话题目的导向,即主题走向应该心中明确。谈话节目主持人现场控制能力要求他必须头脑清晰,反应 灵敏,善于抓住话头引出话题。

主持人语言有时候也应该诙谐风趣,让现场嘉宾于观众都感 到亲切自然。现场控制能力,还表现在驾驭整个节目时能不时地制造趣味点,即现场的活跃气氛。主持人要善于把握语境。

四、谈话节目的前期策划

五、节目录制现场的把握

第八章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界定: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就是新闻事实发表议论、评论、见解的节目类型,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报道谋事实,而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分析提示,阐明对于事实的见解、态度,借以影响、引导社会舆论。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新闻性

社会性 即节目的群众性。政论性

指导性 导向性

二、电视论谈 : 电视论谈是以讲话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闻评论节目,它通过讲话人之口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使观众受到启示。包括电视论坛和电视座谈讨论等。

1、电视论坛的优点:

①参与评论的都是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

②评论这各自从不同角度、侧面、层次去分析、认识问题。

③评论者的意见可能一致,也可能出现分歧,2、电视座谈的被邀请对象是社会各方有代表性的人士,包括 各阶层,各种行业、职业,不同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人士,以反映社会舆论的各方面。

3、做好电视论谈节目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 选择好题材和谈话对象 ② 要以平等态度协商探讨。③ 要客观真实,忌主观加工。

三、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直接作评论的节目。它有明显的立场、观点,直接反映评论者或者电视台的观点、主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电视短评

电视短评是在消息新闻报道之后,对有评论价值的新闻配上编者按语等,由播音员播念。在新闻杂志节目中则是一新闻主持人对消息新闻进行简短评说。

2、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它以较长的时间,就某新闻事实为由头,多层次的作深入剖析的评论。

3、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评论使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的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

四、述评结合的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

电视述评: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性节目作为一个完整的电视评论节目,一般由主持人主持,在新闻专栏中播出。既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又对事实竞分析与评论,既可夹叙夹忆,又可先展示记者对问题的调查,让观众弄清事态的来龙去脉,最后集中议论,以事实作为评论的基础。

1、选题要求 :

① 选题要服从党、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于中心工作。

② 选题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针对性。③ 选题要考虑社会效果。④ 题材的广泛性

第一类,弘扬提倡的 第二类,解疑释惑的 第三类,批评监督的 第四类,社会警示的

2、表现特色:

① 述与评的结合电视新闻评述,从评论歌星出发,述是为评服务的,评是主题,述为评提供依据。整个节目是事件的叙述过程和对论点进行逻辑论证过程的统一。在这种形式中,主持人不直接对事件进行评论,而是注重对事实的分析、背景材料的介绍,由节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来引导观众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② 论据的形象性: 新闻事件的现场形象

采访者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的讲述 记者的现场报道,介绍必要的背景

在论据形象性展示中,要重视论据的典型性。典型性也充分体现在即者、主持人在现场的设问走向上。

③论证的群体性 选择好参与对象,选择由信

息源,又善谈的人物参与屏幕上的交流。

3、主持人——评论员的核心 主持人核心作用的表现:

① 总体策划能力 ② 即席评说能力 ③ 现场采访能力

第九章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一、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概况

二、直播的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电视现场直播的优势? 第一,要真实的展示现场总体状态及氛围; 第二,事先做好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第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闻事件的现场信息和背景信息,全面展现和挖掘现场直播的内容和含义;

第四,运用多样的电视节目形式,表现手段和包装样式,是直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第五,对不同的现场直播题材,应采取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法和传播策略,变传统的“现场实况转播”为“现场直播报道“、“多点(现场)直播报道”。

第十章 电视新闻节目的采摄编

一、前期策划准备

二、现场采摄

三、新闻文稿处理

四、画面编辑及制作合成

五、新闻节目的编排

一、串联词的作用

电视新闻的串联词是节目主持人在报道的条与条之间“说”的话。它的作用有三:

篇6: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

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

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多看多写多总结”。

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对我们专业领域上的一些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我们更快地适应新闻的采编工作,但是实际上,新闻采编工作远远要比在学校所学的要来得更复杂、更细致。比如说写稿,如果你永远用从书本上的所谓“实用写作”来指导你的写作,有很好的悬念、很好的逻辑,辞藻优美,你的稿子也许会是一篇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适合于专题类的新闻写作,却不是一篇很好的.新闻稿,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的写作方式,在稿件的处理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出现大量的形容词、设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比如像“倒金字塔结构”,但真的让你来写,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安排文稿结构,从何入手、如果收尾。

上一篇:亲爱的,生日快乐散文下一篇:建设单位市政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