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4-08-20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用12篇)

篇1: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河北卢龙●马金秋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取得了成功。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投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是推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能表现出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那才真正是“乐学之下无负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以前由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若要进行创新,教师一定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改掉以前的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学会自己探讨、讨论、实际操作、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活泼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我认为应该转换教师角色,大胆地放手,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感知中领悟到知识。

二、创造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活动不仅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尤其是小学生,他们都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那些实际问题,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获得了学习成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出规律、概括出特征、掌握住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体验中领悟到数学,学会想象创造,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须设置出带有游戏色彩的情境,让新知识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体现,这样,通过游戏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更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通过玩游戏,学生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在做课堂练习时,组织1 分钟快速答题游戏:教师准备出很多的数学口答题,把全体同学分成几个组,每组选4 名优秀同学作为答题代表;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各组参赛的同学来抢答,以积分多的为优胜,或者每答对一题教师就奖励一个小礼物,多的组为优胜。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精神会高度集中,而且自然而然地学到了不少知识,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学习的劲头。

四、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让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走进教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起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无疑会给数学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此同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多媒体能够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很大地弥补了自制教具的局限。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鲜艳的颜色、可爱的图像、逼真的音效都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引入猜想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猜想环节带入到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好处。在教学中,有时我特意将课讲得留有余地,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猜想、去研究、去探讨,然后再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多了,给出的答案也多了,课堂也就更活跃了。所以,我又借机给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练习题,让他们练习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深化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沉浸在猜想的成功之中。

六、体验成功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带来心理求知的极大动力。所以,我经常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给出正确的解答。这样,学生对自己取得的一次次的好成绩会感到由衷地高兴和骄傲,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只要开动脑筋,就会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科学地设计学习实践活动,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猜想的意识,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学习,愉快地去思考去活动、去成长。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意去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最佳状态,才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河北省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

 

篇2: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学习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对体育课的评价是很最重要的一关,首先我们应该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相互评价,教师是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为他们而服务的,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了解学生主体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教法,进行指导和帮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不同个体等进行合理评价,因材施教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学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评价该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一堂体育课学习中,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去锻炼自己,这样的效果定然可佳,然而,要想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去发展自己个体进步的话,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评价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如果我们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尽情去做,会努力去达到学习目的;(2)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如引导发现法、赏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自主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教学法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体能。(3)要有传授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动作技能,对重点技术环节详细讲解、示范。要做到精讲多练、多介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去尝试,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自我反馈能力。总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技能,是学习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体进步的重要途径。

二、及时点评和总结

评价有学生自我评价,也有教师评价。对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长的学生来说,获知自己在学习等方面的任何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反馈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价值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大学第一年,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独立的、内化的评价自我的标准,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根据他人的评价如教师、同学等,从而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如:在一次游戏教学中,当游戏告一段落时,我对刚才的活动进行评价:1.自我评价。四个小组中,为什么有的小组跑得快?找出原因。2.小组评价。找出自己小组的不足,进行战略调整。3.教师评价。我把学生没提到的或没想到的地方进行评价,表扬好的,然后告诉学生,不论做什么事情,当做到一定的时候,要进行总结,这是为了做得更好。得到表扬的小组更加兴致勃勃,没有得到表扬的也受到鼓舞,不甘落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兴奋之中。

篇3: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关注优秀研究性学习成果, 萌发学习数学兴趣之芽

早在2000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首次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 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可见研究性课题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 这么多年来学生的研究性作品已大量涌现出来, 借助优秀研究性课题成果, 萌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之芽.

(一) 关注优秀的数学研究性课题成果, 树立学生参与研究性课题学习之信心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奇妙的, 也是生涩的.在中学阶段, 研究性学习这几个字就足以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 即使是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 但能坚持到最后并出成果的, 也是寥若晨星.展现中学生能懂的数学研究性课题成果, 让学生树立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他们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 消除畏惧感, 树立信心.例如, 获丘成桐中学数学奖的作品:《绿化喷灌中水量均衡的优化问题》《几何模型——神奇的立体万花筒》;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研究学生的数学焦虑、数学态度、数学动机、数学成绩是否有显著的相关问题;研究课外辅导对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问题;研究超市打折比较问题;研究出租车加价方案的比较问题等.通过教材、网络及学校的历届研究性学习成果的阅读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课题时时处处在我们身边, 我们有信心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二) 关注大量的数学美的课题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体验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 图形美:例如, 黄金分割在数学领域凸现出它美丽的身影,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正五角星作为学派的标志, 他们认为正五角星的美学根源就在于它的各边是按黄金分割划分的;人们也将长与宽的比值近似于0.618的矩形称为最美的“黄金矩形”;黄金分割在建筑及美术、工艺与工业设计、书法、摄影生物甚至于战争武器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又如, 数字美:12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他的著作《计算之书》中提出了一个兔子问题:假如一对兔子出生以后两个月就能生小兔, 且每次恰好生一对.现在有初生的小兔子一对, 如果生下的兔子都不死, 则一年后共有兔子多少对?

从上表可知, 一年后共有兔子233对.由这个兔子问题, 我们得到一列数: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称为斐波那契数列.这样一个神奇的数列体现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中, 斐波那契数列甚至应用于音乐中.

再如, 方法美: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向学生提供研究之方法.

1.情景导入

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 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 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古希腊的数学家泰勒斯又是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呢?你能设计方案测出学校的绿地面积吗?能测出某塔的高度吗?

2.研究性课题前期建议

以数学小组为单位搜索历史上对测量距离、高度、面积的思想和方法, 现代科技是如何利用仪器来测量距离、高度问题的, 这些仪器的运用原理是什么, 并做专题交流.

例如, 交流关于测量面积常用的三种方法:

(1) 平行线法求面积:用n+1条直线把所求面积分成n条, 相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都是d, 考虑在第k条直线与第k+1条直线之间的面积, 当d很小时, 这一条面积和梯形面积很接近, 因此, 我们可以近似用若干梯形的面积之和来代替该面积, 特别当k=1或k=n时, 所谓的梯形有可能蜕化成三角形.

(2) 三角形法求面积:如图2所示, 把这n边形用任意方法分成三角形, 然后求各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作为所求面积的近似值.

(3) 方格法求面积:在所求面积上, 打好方格, 假定相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d, 那么每一个方格的面积就是d2, 当d取很小时, 这些小方格的面积的和是与所求面积相当接近.

3.研究性课题实施建议

第一阶段:分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老师初审确定课题;

第二阶段: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分组活动中的角色, 实施研究, 合作完成项目;

第三阶段:策划成果展示, 优秀课题答辩, 总结表彰.

4.研究性课题评价建议

二、教授研究性学习方法, 促进数学兴趣之生长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初期研究的障碍, 乃在于缺乏研究法.研究法每前进一步, 我们就提高一步, 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 要让学生能顺利完成研究性课题必备一些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 教授学生教育文献查找方法, 让学生查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任何一项研究, 都必须要建立在对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之上, 否则研究就缺乏坚实的基础, 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目录、题录、文摘、索引、参考工具书、国内外期刊杂志等, 学生了解如海洋般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检索的方式查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界定研究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寻求研究的新思路, 可以帮助学生避免无效的研究方法, 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以及帮助学生寻求建立新观点的理论的支持, 学生将乐此不疲.

(二) 教授学生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处理数据

在数学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中经常涉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那么教育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如回归分析、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等基本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 并且传授学生使用目前为止全球运用最广泛的一套统计软件SPSS, 它具有非常强的统计功能, 但其操作简单, 实际很多问题“一点就通”, 中学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应用.学会数据统计方法, 学生就避免了害怕繁多的数据的情绪, 从而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处理数据问题.

(三) 教授学生写研究性课题的方法, 写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成果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展现, 由此, 让学生学习论文的结构、要求与写作过程是必备的, 从学生的选题、构思、准备、写作初稿、修改到定稿, 强调学生要以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材料为原则,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整个写作过程.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而是学习到一种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展现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案例, 成就数学兴趣之材

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之外, 专业数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将研究学习成果案例可以编辑成册保存交流学习, 可以放到校园网上方便分享, 可以开讲座展现数学思想.让学生对相互感兴趣的案例通过不同的形式相互交流, 让学生进一步明白,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最终还是应用于生活.

篇4: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讲一讲,练一练,最后做个大总结”的教学模式

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的意志自觉性比起小学生来,是有了明显提高,但还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在课堂上表现为,学习内容复杂枯燥时,意志自觉性明显下降,学生的思维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开始逃避困难。此时的教师若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那他只能唱独角戏了。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出现问题时,可以讲个笑话,也可以讲一个与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把问题拿到实际生活中,唤回学生的思维,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才有利于进行下面的学习。 有的教师上新课时准备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学生兴趣高昂。不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然而,如果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整堂课保持高昂的热情。教师就要深挖教材,随着知识的深入,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惑、矛盾、惊讶中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例如,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后,我问:“这四种方法哪一种运用起来方便?”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可以说是各持己见,争的面红耳赤,最后经过互相讨论交流,终于得出:选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方程的特点来决定的这一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好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教与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讲”上下功夫

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早已被人们所不齿,无论是眼下我们惯用的“精讲多练”,还是今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不可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就必须在讲上下大功夫。笔者的理解是“讲精彩”。这个“讲”有两层含义:一语言要精炼;二课要上精彩。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优秀的教师是出色的演员、是艺术家,他的成就不是来自天赋,而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勤奋磨炼的结果。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有一专多能的学科的知识技能。就说这个“专”,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源”,教师有了本学科的更加深厚,宽广的知识,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达到能运用自如地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提取”给学生,并给他们开辟出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再说多能,是要教师从纵,横两个方面,向多能发展,这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特别重要。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丰富生动,增加知识传授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课上几分钟,课下苦练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勤奋好学的习惯,对于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学艺术应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做好资料搜集和积累的工作,努力把“讲堂”变“学堂”。

三、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尊重和爱心

从教育的现实生活中看,无数经验证明,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经过观察与体验,真正看清楚了老师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逐渐意识到教师爱的更深刻的内容。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中,学生除了体验到关怀的温暖外,还体验到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更进一步体验到对自己行为表现的评价和暗含的期待,这一切都成为鼓舞学生上进的内驱力。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学生犯有多大的错误,又多么无理,不要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在课堂中多一些笑脸,多一些宽容。错了说声“没关系”,取得进步了说出你对他的欣赏,“真不错”。这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对学生来说是激励,是学习兴趣的增进。

篇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施菊伟 发表于 -6-30 12:26:05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试各种感观、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

1、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广泛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的发展和电子机的出现,在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中,对数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从小让学生打好数学的基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将来更好地学好数学。古希腊人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添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然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心匠运,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

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篇6: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教学某种程度说,如果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教学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发现事物并进行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思维活动才积极有效,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拥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谈谈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验证,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想、实践、类推等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形成评讲与反思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尝试完成计算,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让学生选择已有的学习方法进行验证。例如将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或者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等方法验证。是学生明白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一样,都是乘除数的倒数。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对数学知识的奥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算理的揭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得到发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能容易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学们,你们发现近年来咱们家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你长大后打算为家乡的变化做哪些贡献呢?

如果我们要把街道环境进行绿化,使它更加美丽。打算把绿化的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任务需要18天。(1)你选择哪个施工队?为什么?(2)为了加快完成速度,你又该怎么选择?

、、、、、、、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小学生特有的性格特点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极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重视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操作,在观察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到的。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节省时间”,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即使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下掌握了知识,我想那种获取知识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地,它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知识。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通过对圆的认识,了解圆的周长也直径有关系。到底圆的周长也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直接给学生演示得出结论,或者直接给学生说出来,通过练习,学生也能了解。但这种学习可谓是“填鸭式”教学。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空洞。我在教学中,让各个学习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的圆形,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操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明白:圆无论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充分肯定学生探究成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印象深刻,形成学生对自主学习数学成功的自豪感,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 要: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关爱每个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能力都有所增强,思维水平有所提高。关键词:激发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学习动机最难实现、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是广泛多样的,但是又不稳定,容易发生转移。往往这一时刻还是对这个事物感兴趣的,可是没有多久兴趣就发生了转移,被另一个事物代替了。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化为创造、主动的学习。通过结合近几年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用爱去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

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 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张宇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了起来,但他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他耽误时间。张宇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他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就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 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通过情境培养学习兴趣。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很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很是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就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作用。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通过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人人受益、个性得到发展,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游艺、数学谜语、趣题讨论、数学展望等,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利用争论激发学习兴趣。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

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每个学生一些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700÷3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1不对!应该商2余100,此时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呢?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实践中得到结论,加深了印象。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这样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活动增进学习的兴趣。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

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11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让学生自主参与,真正成为活动的小主人。数学课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展个性特长,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合作,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受到启迪,潜在智能得到开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8: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为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其中,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为他们创造一个激励思考和鼓励发言的环境, 使他们学会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路, 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好数学。老师不要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 而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学生不同的想法会碰撞出火花, 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发散思维。老师要注意设计好问题讨论的深度和层次,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垫垫脚, 果果到”, 体验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答案的愉悦心情, 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对知识的兴趣。

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老师要做的不是严厉地批评他们、打击他们, 而是找到他们发言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然后耐心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积极地帮助他们纠正。这样, 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够树立自信心, 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错误, 明白应该如何改正。从而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哲学中提出:“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的。”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好初中数学, 就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知道数学并不止是课本上的公式定理,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数学数学是以实践为源头, 最后又以实践为终结的”,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把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应用, 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涉及很多概念的导入, 很多概念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 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把这些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例如, 在简单的公式法则a=bc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再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 使学生领悟公式的本质, 加深理解。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一段路要修路灯, 路的总长度已经知道了, 但是要怎样确定应该买多少盏路灯呢?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就是先确定路灯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够很自然地引入a=bc这个概念, 并且使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 而不再是课本中枯燥的公式。

在给学生讲授几何知识时, 要结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形状进行讲解, 让学生感觉到图形的奥妙。例如, 利用形状的变换作出不同的图形:当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雪花不停地旋转时, 不同的速度之下, 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图案;我们经常见到的普通的线段在经过变换组合之后会变成美丽的风车图案。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感受到几何的奇妙与魅力, 产生对几何的浓厚兴趣。

在把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只是枯燥的数字, 而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 是人类在实践中智慧的结晶, 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面对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公式时, 往往会感觉枯燥乏味, 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避免一味在黑板上书写, 而应通过数学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得出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实验和游戏,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觉到数学的奇妙, 引发学习兴趣, 体验到真理在现实中的存在。从而对数学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 并且学会灵活地运用。例如:在教学“求圆柱侧面积”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公式有更具体的认识。老师可以让学生考虑如何做一个圆柱体, 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 也可能用矩形, 甚至会想到把两个矩形挤压到一起, 这些方法都可以。然后让学生思考测量这些矩形的面积。有的同学会想到拆开, 也有的同学想到先找东西围一下, 再测量。

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验证, 产生了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践和游戏中, 会对数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那些写在课本上的公式、定义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而是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墨守成规地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 满足于学生记住知识, 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要积极地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通过不断创新, 把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形成数学思维,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11-9, 第二版.

[2]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9, 第一版.

篇9: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54-01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的情感倾于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數学无处不在。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是从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反函数”这一课时,我先是给学生讲魔术表演的函数模型,魔术师猜牌的表演过程是这样的:表演者手里持有6张扑克牌(不含王牌和牌号数相同牌),叫6位观众每人从他手里任摸1张,并嘱咐摸牌时看清和记住自己的牌号数。牌号数是这样规定的:A为1,J为11,Q为12,K为13,其余的以牌上的数值为准,然后,表演者叫他们按如下的方法进行计算:将自己的牌号数乘2加3后乘5,再减去25。把计算结果告诉表演者(要求数值绝对准确),表演者便能立即准确地猜出你拿的是什么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设牌号数为自变量x,以表演者说的计算方法为对应法则,得函数y=5(2x+3)-25,即y= 10x-10。①由题意知定义域为{1,2,3,…,13},易算出该函数的值域是{0,10,20,…,120}。

由①求其反函数,可得x = = y + 1,②其中y∈{0,10,20,…,120},x∈{1,2,3,…,13}。当你把x 的值代入函数式①所得的函数值y告诉表演者后,他很快就从反函数式②求得对应的x的值。即为你的牌号数。同学们听了以后兴趣马上就来了,没想到居然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学生对反函数的定义的理解。

二、巧设导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启智之祖。”对学习有兴趣,就会有学习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就会有发现新事物的愿望。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敏锐地探索,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马上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挨个儿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之倒序相加法……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学习中。计算机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和普及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媒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把教材中静止的图片转变成动态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行星绕地球旋转运行录像,描绘出运行轨迹图。

(1)行星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什么?

(2)什么是圆?

(3)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平面内的同一点F上,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动画)

(4)若将细绳两端分开并且固定在平面内的 两点,当绳长大于 和 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平面内慢慢移动,问笔尖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动画)

(5)保持绳长不变,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当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定点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动画)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学生对椭圆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能很好地根据上面的动画演示归纳出椭圆的定义。而且提问

(6)也为后面讲椭圆的离心率与其形状的关系作了铺垫。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感图象和声音,让学生觉得形象直观,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篇10: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巧设提问,可以较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发现知识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三、利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节课小组合作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探索发现规律。

四、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一位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篇11: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怎样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杜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求知的重要动力,成功的教学往往不是强制,而是学生内在的强烈的学习欲望的推动。而因疑生趣,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人对事物渐渐产生关注的普遍规律。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国外有些教科书在述说如何在采访和调查了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后才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途径和形式,希望学生对它产生好感,想读、想了解。我国最近出版的教材也在向这样的方向努力,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但是,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各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做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数学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笔者认为“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是吸引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注意力的四个关键词。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一个问题解答完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新知识反复的去讲,担心讲不细、讲不透,满堂灌,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改变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上,于是,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拴住,没有机会按自己的思路解答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得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知道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什么问题,任务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作好准备,教师要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以学生学习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为例。学生常常对怎样把常数项分解为两因数或对两因式感到困难,有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分解X2-5x+6=X2+( + )x+( × ),在( )内填上哪些整数?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为学生在每道习题中只需要先注意常数项和一次项中的一个,分别体会到“分”和“凑”的含义,所以容易理解用“十字相乘法”的思想方法,原先的困难也就被分解了,变的容易克服了,其教学效果一定会优于教师示范、辅以学生大量的操作。教师要记住将学生原先想做而不会做,不懂的正确做法,想说而不会说的正确想法用精练的语言重述或者重写一遍,这样做能够梳理学生的思路,明确正误,提示示范。

课堂也可借助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如果需要,可以将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得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

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鼓励学生发问也很值得关注。为此,教师首先要经常鼓励发问的学生,还要教学生一些产生问题的方法,比如,认真观察式子、图形或数据,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概括出某些猜想,这些尝试将已有的问题、结论推广到另一类似的其他情景,提出某些猜想,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如果用好了“联系”“挑战”“变化”“魅力”四个关键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灵活对待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拿捏好数学课堂的分寸,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会成倍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数学成绩才会越来越好。

篇12: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读小学时,因为成绩不好,只拿到结业文凭。初中一年级,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初二时,我认识到我的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时间来学习,别人学一小时,我就学二小时。以勤补拙,这样我的数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华罗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努力,随着对学习内容的深入了解,没有兴趣的内容会变得有兴趣,小兴趣会变得大兴趣,便进而成为你的志趣。如何培养学习的兴趣呢?

一、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六七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游戏活动发展应用能力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游戏教学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和活动创设的环境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起来。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

三、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90%的潜力有待发挥。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新颖别致的数学竞赛,让孩子们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趣。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四、生活之中发现数学作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我们应当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五、和谐师生关系保持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感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爱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你”和“我”界线分明的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和谐状态。实现心与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和失败挫折的烦恼。事实证明,“亲师性”较强是小孩子典型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跟老师无话不说、无话不谈,那么也就会产生学生“爱屋及乌”的良好效果,这便是师生关系之间最佳的状态。反之,则会由于不喜欢老师进而不喜欢这门学科,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学习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在小学生眼中,老师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知心朋友。只有在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任重而道远。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qms考试审核知识下一篇:中国汽车配件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