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2024-05-25

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精选14篇)

篇1: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大班教案《六一儿童节》适用于大班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勇敢、大胆地集体面前表演节目,知道六月一日是小朋友的节日,体验节日的快乐,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六月一日是小朋友的节日。

2.能勇敢、大胆地集体面前表演节目。

3.体验节日的快乐。

4.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5.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幼儿操作活动的材料:皱纹纸、卡纸、毛线、糨糊、抹布。

2.操作材料,教学挂图。

活动重点:

知道六月一日是小朋友的节日。

活动难点:

能勇敢、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演节目。

审美元素:

“六一”的鲜花最美,“六一”的孩子最快乐。“六一”是每个孩子最向往的节日。这是小班的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过儿童节,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出温馨快乐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美好的心情。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知道“六一”是小朋友的节日,激发幼儿过节的愿望。

师:幼儿园这几天好漂亮,为什么要打扮得这样漂亮呢?“六一”儿童节是哪一天,是谁的节日呢?你以前过“六一”儿童节吗?是怎样过的?

2.引导幼儿讨论:你想如何过“六一”儿童节。

引导幼儿看操作材料、教学挂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都在为我们的节日而忙碌,你想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你想用些什么材料装饰我们的活动室?

3.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分组,进行庆“六一”的手工操作活动。

(1)教师介绍为幼儿准备的材料。

(2)幼儿分组进行手工操作活动,教师酌情给予帮助。

4.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节日的环境,欣赏自己的作品。

5.幼儿唱歌、跳舞、做游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表演、做游戏。

(2)教师向幼儿发红花、赠送礼物,并祝幼儿节日快乐!

小百科: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篇2: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活动目标

1、会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

2、在歌唱活动中体验节日的幸福和快乐感。

3、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用彩色声线(毛线、塑料包装绳等)和塑料浴帽做成的发套若干。

2、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自由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2、感受理解新歌。

(1)提问: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最喜欢干什么?交流已有的有关六一活动经验,与幼儿共同理解歌词,跟着音乐旋律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2)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幼儿欣赏并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

(1)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尝试与歌词进行匹配。

(2)放慢速度,轻声学唱。

(3)练习。

4、有表情地歌唱。

(1)体验节日将到的快乐情绪,探索如何表现歌曲。

(2)提供道具,表现歌曲的活泼欢快情绪。

教学反思:

六一之前我们是忙碌的,六一之后我们是收获的、幸福的,这种幸福是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的各种活动,看着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成长欣慰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把节日还给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与收获”这种理念。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了他们活泼的个性,给了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使“六一”庆祝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篇3: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我恨弟弟,可是我不能欺负他,因为我是哥哥。我不想哭,可是我忍不住。”“我一直是家里的‘小皇帝’,如果妈妈再生一个,这不是篡位了吗!”[1]自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二孩”政策后,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舆论对“二孩热”的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必须面对一个新的事实:从独占所有的爱到学会分享。这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长子女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现实生活中,长子女为抵制“二孩”的“驾到”,使出“浑身解数”,包括让父母写“保证书”、以“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等办法。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把儿童视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的参与者和行动者,他们的视角、观点和感受是社会政策行动的真正有效依据。”[2]因而,有必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对长子女的“同胞意愿”进行调查和分析,让儿童的“声音”在以成人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地位。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可知,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两方面特点:(1)研究视角多元化,但缺少儿童视角。一直以来,有关人口政策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由成人建构起来,进行“自上而下”的研究,如对成人生育意愿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人口政策的影响、贯彻与落实的机制问题等,儿童则被排除在外。(2)研究内容宏观层面较多,中微观层面较少。如“全面二孩”对人口、经济的影响及不同地区该政策实施情况等,而关于“二孩”及其家庭教育的研究明显不足,尤以“二孩”与长子女的关系研究为甚。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儿童的“同胞意愿”,以期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通过分层取样,先后在公办园S园、集体园F园和私立园Q园对大班108名幼儿(注:均为独生子女)进行半结构化的非正式访谈。S园幼儿家长职业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F园家长职业多为普通工人,Q园家长职业多为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

访谈内容主要是儿童的“同胞意愿”。相对于“生育意愿”而言,[3]“[3]同胞意愿”是指儿童对于拥有何种性别同胞、拥有同胞个数以及何时拥有同胞的意愿,即男女、多少和早晚三个属性。有无“同胞意愿”是探讨“同胞意愿”的前提。本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出发,对儿童的“同胞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不同于口语中的含义,书面中的“二胎”和“二孩”概念存在一定区别,前者侧重于出生顺序,后者意指出生数量。通过预访谈可知,由于认知的局限,大班幼儿未能对“二孩”概念作出准确理解。少数幼儿将其理解为“二胎”。考虑到大班幼儿认知水平和预研究的内容,笔者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弟弟”“妹妹”代替“二孩”概念。

(一)“同胞意愿”整体概况:想要弟弟妹妹吗?为什么?

在和幼儿围绕“你想要弟弟妹妹吗?”“为什么?”的互动中,75位幼儿指出“想要弟弟妹妹”,即具有“同胞意愿”;32位幼儿表示“不愿意要弟弟妹妹”,即无“同胞意愿”;1位幼儿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通过幼儿对自身有无“同胞意愿”原因的陈述可知,影响幼儿“同胞意愿”的因素有三。

1“.同胞角色”认知

“同胞角色”是指儿童对同胞所持有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访谈可知,幼儿“同胞角色”的认知呈现多样化特点,“同胞”在其生活中扮演“玩伴”“萌娃”“讨厌鬼”“抢夺者”等积极或消极角色。受“4+2+1”家庭结构和现代家庭空间布局的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一个人在家真是太无聊了!”“没有人陪我玩,我总是发呆!”这些话真实反映了诸多幼儿的心声。因此,拥有“玩伴”成为幼儿具有“同胞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有弟弟妹妹陪我玩,我就不那么孤单,也不用约别人玩!”相反,若“同胞”在幼儿世界中扮演类似于“讨厌鬼”和“抢夺者”等消极角色,则易于出现争夺“亲人的爱”等情感需求以及“玩具和衣服”等物质需求的情况,进而导致“同胞竞争”。为避免在“竞争”中失利,幼儿多持无“同胞意愿”,部分幼儿表示“我害怕他们围着妈妈转,那样妈妈就不喜欢我了!”

笔者认为,幼儿对于“同胞角色”的认知受到幼儿自爱、自私和自卑本性的影响。出于自爱,幼儿希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爱自己,他爱是自爱实现和巩固的途径;出于自私,幼儿希望在“同胞竞争”中赢得父母更多的“投资”,或从根本上避免“同胞竞争”,以处于优势地位;出于自卑,幼儿希望实现对优越感的追求,为避免“同胞威胁”和身陷困境,表现出无“同胞意愿”。

2. 观点采择能力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4]观点采择包括空间观点采择和社会观点采择,本文主要探讨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对其有无“同胞意愿”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大班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存在以下四种水平:(1)完全自我中心;(2)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独立性,但是认为他人的想法和需要与自己一致;(3)认识到他人是与自己不同的个体,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需要、想法和情感;(4)认识到他人的需要、想法和情感受到其已有信息的影响。[5]根据幼儿的反馈可知,大多数幼儿处于前三个水平。部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我妈妈年纪大了,生不动了!”“我妈妈要是再生一个,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爱我了!”以此表明自己无“同胞意愿”。有些幼儿能够认识到父母的想法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如“我妈妈不想要,可是我想要!”。少数幼儿指出:“我和爸爸都认为一个孩子挺好”。随着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他人观点和想法逐渐进入儿童的意识层面并影响其行为表现。

3“.同伴效应”影响

同伴效应,又译作同群效应(peer effects),它产生的前提是在一个群内,教育领域内的群通常包括宿舍、班级、年级、学校等。因此,可以将同伴效应广义地定义为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同伴现在的行为及同伴的产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6]通过访谈可知,幼儿有无“同胞意愿”受同伴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同伴行为作用于幼儿个体。有7位受访幼儿表示:“我看到xx家有了一个弟弟/妹妹,好可爱,我想和他一样!”由此可见,同伴行为作为一种手段或途径,通过幼儿对“同胞角色”的认知发挥作用,从而对个体幼儿的“同胞意愿”产生影响。其经历过程如下:幼儿—同伴—同伴的同胞—同胞角色认知—有“同胞意愿”。此外,同伴行为也能够以“目的”的方式存在,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是:幼儿—同伴—同伴行为—幼儿行为。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同伴是幼儿重要的学习对象,幼儿可通过模仿同伴行为对其自身产生影响,同伴行为便成为幼儿行为的目的,如“我的好朋友xx有弟弟,我也想和他一样!”

(二)“同胞意愿”内容分析

针对75位有“同胞意愿”的幼儿,笔者对其展开更进一步的访谈,涉及到“同胞意愿”的性别、数量和时间等三方面特征。

1. 性别倾向:想要弟弟/妹妹/两者皆可呢?为什么?

“同胞”具有一定的性别特征,正常情况下,生育的孩子非男即女。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反映了幼儿对同胞性别的认识和期待。表1是对幼儿理想同胞性别进行的统计:

由表1可知,男性幼儿与女性幼儿中选择同性别同胞的比例分别为62.50%和65.12%。男孩选择异性同胞比例略高于女孩,分别为28.13%和27.90%。卡方检验后所得结果P=0.006<0.01,因此,幼儿在“理想的同胞性别”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幼儿存在本性别倾向,希望同胞性别与自身性别保持一致,少数幼儿乐意接纳异性同胞。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受性别刻板印象和异性容许度影响。

(1)性别刻板印象

幼儿对同性同胞的偏爱,是幼儿性别分化的表现。幼儿同性偏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性别观念的内化,表现为个体所负载的社会文化特征,即不同性别的个体被期待的应然行为不尽相同。“当学前儿童开始获得性别刻板印象时,他们就开始偏爱自己所属的那一性别群体,而把异性同伴看做有很多缺点的异类”。[7]因此,幼儿在同性和异性之间存在明显的性别界限,表达了其对同性的喜爱和异性的偏见,如“我想要弟弟,因为男孩和男孩玩!”“我想要妹妹,因为弟弟太调皮啦!”

(2)异性容许度

幼儿对异性同胞的选择反映其对异性的容许度。男孩与女孩在性别特征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对幼儿的异性功能理解施加影响。男性幼儿通常具有“健壮”“雄壮”等特点,使得女性幼儿产生“被保护欲”,如“我想要弟弟,因为男生可以保护女生!”女性幼儿由于“可爱”“温柔”等特点而受到异性的接纳,如“我想要妹妹,因为妹妹可爱!”此外,家长对不同性别的容许度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如“我妈妈觉得一男一女挺好的,我觉得也是!”

2. 数量分析:想要几个弟弟妹妹呢?为什么?

幼儿理想的同胞数量直接影响家庭格局,进而对家庭氛围、同胞关系和亲子关系产生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幼儿理想的同胞数量为“1”“2”和“2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2%、2.7%和5.3%。绝大多数幼儿持有“二孩”偏好,并认为“太多会吵会闹”“不好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对情绪价值和亲职投资的认知。

(1)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起先运用于服务性产业,指相同商品经过不同层次的包装后使人们有不同的感受。本研究中的“情绪价值”是指“二孩”为长子女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包括愉悦、快乐、失落、伤心等积极或消极情绪。就幼儿而言,同胞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提供一定的情绪价值,尤其是正情绪价值,即能够满足长子女的需求,从而使其获得愉快体验。同胞数量的适宜是幼儿正情绪价值获取的必要条件,多则“会吵会闹”,少则“玩不起来”,从而导致负情绪价值的出现。

(2)亲职投资

父母对于子女的亲职投资包括食物和衣服等物质投资以及关心和爱护等精神投资。幼儿关于“亲职投资”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幼儿对于精神投资的需求高于物质投资,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需求高于“金钱”。就家长职业而言,幼儿对父母工作繁忙程度的关注甚于工作的经济价值,如“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太多会照顾不过来!”其二是,幼儿追求均等的亲职投资。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父母同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均为1/2,因此,父母对每一位子女应做到公平分配资源。然而家中孩子年龄不一,考虑到较年长者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父母往往会对年幼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亲职投资”的不均等,如“家里孩子太多不好养!”

3. 时间分析:想在多大时拥有弟弟妹妹呢?为什么?

理想的同胞时间是指幼儿对于自身与“二孩”之间年龄间隔的认识和期望。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幼儿表示其理想的同胞时间间隔为6~7年。究其原因,主要受幼儿自主性发展及其对权力诉求的影响。

(1)自主性的发展

自主性包括意识层面、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的自主性。相较于中小班幼儿而言,大班幼儿一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较为年幼,行为层面的自主性尚未充分发展。对自主性的追求和与生俱来的依赖性构成矛盾和冲突,而幼儿认为年龄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通过扮演“保护者”和“照料者”的角色,以便对“二孩”履行“老大”的责任和义务。如受访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表示“我想等我大一点的时候,因为那样我就可以照顾他了,现在我还太小!”

(2)权力的诉求

“二孩”的到来不仅会导致家庭格局的改变,也会对内部的权力结构产生影响。常言道“长兄如父”,长子在中国家庭中拥有的特权使其成为富有威信的人。幼儿在享受独生子女的过程中,已了解到“父母”角色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和作为权力的象征,当“二孩”出生后,独生子女转变为长子女,这种角色转变使其拥有与父母类似的权力———教养“二孩”。这一角色满足了幼儿对权力的热求和渴望,但出于“幼小无能”的担忧,多数幼儿希望自己与“二孩”相差7岁,即在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模仿父母,承担父母角色,对年幼“二孩”实行父母的权力。如部分幼儿指出:“等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可以带他玩,管着他了,不让他调皮!”

综合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数量以及时间倾向来看,可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幼儿对理想的同胞表现为同性以及“二孩”偏好;二是在理想的同胞偏好序列中,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一儿一女;三是理想的同胞偏好时间间隔为6~7年左右。其中,性别和数量因某些原因无法人为控制,而理想的同胞时间间隔却可以通过亲子双方的沟通得以实现。长子女与“二孩”的年龄间隔对于家庭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若年龄差距太大,长子女会感到彼此之间缺少心理上的契约关系,认为对方可有可无;若年龄差距太小,较易产生恶性“同胞竞争”,尤其在父母不平等言行下将愈演愈烈。A·阿德勒认为,幼儿在此阶段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并在引导之下能够表现出合作行为。因此“最理想的时间间隔大约是三年。”[8]笔者认为,最适宜的年龄间隔不是生理年龄,而是以长子女的心理准备为前提,只有当“老大”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时,才是迎接“二孩”的最佳时机。

四、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幼儿“同胞意愿”受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在外界刺激下,幼儿“同胞意愿”并非一成不变。针对“生育意愿”和“同胞意愿”存在冲突的家庭,笔者试图提出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理解儿童需要,建构积极同胞角色

80、90后的父母在经历了孤单的独生子女时光后,为避免下一代“重蹈覆辙”,以“想让孩子有伴”为由生育“二孩”。然而,不少家庭在“欢声笑语”中却迎来了“同胞竞争”,长子女的消极心理等问题。“如果我们想知道儿童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行为,我们就必须站在他的观点上看问题。”[9]从儿童视角出发,有无“同胞意愿”本质上是一个评价判断问题。评价主体是儿童,评价客体是一种价值关系,表现为“同胞”对儿童“需要”满足的程度,这种“需要”成为儿童有无“同胞意愿”的关键因素。为避免“二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在理解儿童真实需要的基础上,帮助儿童培养自尊与自爱的心态,注重其包容性格与分享品质的形成,消除紧张不合理的“同胞竞争”心理。只有将积极的同胞概念融入儿童的意识深处,促使儿童正确地认识“同胞角色”,才能调节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为“二孩”的到来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进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二)建立家庭会议制度,促进观点采择发展

家庭会议作为家庭民主实践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赋予每位家庭成员同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倾听每位成员的“声音”,保障家庭成员的话语权。“家庭会议成功的要点,在于每个家庭成员都认为这是个和全家人有关系的问题。”[10]现实生活中,由于成人持有弱小无能的消极儿童观,人为地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割裂,并阻止儿童声音存在于成人世界中。就“二孩”而言,父母更多地认为生育问题是夫妻双方的事务,与年幼儿童关系甚微,父母以自己的决定代替儿童的决定并认为那就是儿童的决定。长子女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其观点、想法和感受却被忽视。因而,父母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需同时兼顾自身的“生育意愿”和儿童的“同胞意愿”,并将其作为关于全体家庭成员的重要事务在家庭会议中加以讨论。父母以平等的角色倾听和接纳儿童关于“二孩”的想法,尝试运用榜样法、故事法等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三)利用同伴效应,培养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简而言之是指个体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倾向。母亲在儿童社会兴趣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在于把孩子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人身上。[11]家庭现有的封闭式空间布局造成儿童公共生活空间狭小,缺乏交流空间。儿童缺乏与伙伴的互动,造成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发展不充分。然而,儿童对同伴行为的模仿和学习所产生的“同伴效应”,积极或消极地作用于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同伴效应”作为儿童“同胞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无“同胞意愿”的儿童而言,家长可利用“同伴效应”鼓励儿童接受“二孩”。儿童在与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同伴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和社会情感,也促进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从而消除“二孩”带来的忧虑。

摘要:采用访谈法,选取108名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同胞意愿”,并从性别、数量和时间三方面对“同胞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胞角色”认知、观点采择能力和“同伴效应”是影响幼儿“同胞意愿”的主要因素;幼儿理想的“同胞性别”“同胞数量”和“同胞年龄”均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幼儿无同胞意愿,而家长有生育意愿时”的可能策略。

关键词:二孩,儿童视角,同胞意愿,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家庭进入二孩时代遭遇“老大”烦恼.[EB/OL].(2016.01.20).http://news.cntv.cn/2016/01/20/ARTIFyj W1Nn Og YRmtwi WAdu J160120.shtml

[2]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57~62.

[3]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10,(5):58~66.

[4]张文新.论观点采择及其研究中存在的若千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58~63.

[5]沈敏.运用故事教学提升大班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6]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6,(3):30~34.

[7][美]戴维·谢弗.陈会昌等译.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66.

[8][奥]A·阿德勒.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32.

[9][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太胜等译.理解人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0.

[10][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甄颖译.孩子:挑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414.

篇4: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关键词]大带小活动;关爱;体验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体验学习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铮(1957—),幼儿园高级教师,福建省儿童保育院副园长,主要研究学前教育和管理。

现在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为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和不同年龄段孩子交往的体验,变得越来越任性自私,不懂得体贴尊重长辈,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更不会为别人着想。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具有一种先决性的安排,必须借助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才能达到身心各层面的健全发展。于是我们利用幼儿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进行大带小活动,尝试遏制独生子女弊端,唤起大班幼儿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

所谓“大带小”活动,即是将大年龄的幼儿与小年龄幼儿同在一起,像兄弟姐妹般通过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从而感受大年龄段幼儿责任感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这一尝试收到了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效果,幼儿间能很快的象兄弟姐妹一样建立起一种亲情,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大班幼儿关爱弱小儿童的情感。

一、利用跨班晨间锻炼,体验大带小运动的快乐

我们利用户外场地宽阔的有利资源,每天清晨根据幼儿发展需要,投放爬钻、踩踏、蹦跳等各种各样体育器械供幼儿跨班界晨间锻炼,幼儿可以按自己喜好自主选择运动内容。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小孩子混合在一起玩的时候,能各自找到自已的立足点,各取所需;如:有的玩具器械是有挑战性的,小年龄孩子对这类玩具器械非常渴望,但由于年龄小不敢玩,同时又缺乏玩的经验,这时大孩子就愿充当小老师或组织者,陪同或带领弟弟妹妹们一遍遍地示范、手把手地演示,而小年龄孩子也很乐意扮演配角认真模仿学习,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小年龄孩子很快熟悉玩法,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随后,我们又将大带小延伸到早操活动,在操节游戏中编排大带小走队形、大带小互动操,让每个大班都与对应的小班一起早操游戏。大班孩子在辅导弟弟妹妹的过程中渐渐克服了自我中心化,学回谦让,同时体验到了被人需要的快乐。

二、利用混班餐点饮食,体验大带小生活的快乐

生活活动是幼儿在园的重要活动类型,它对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饮食起居,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等有重要作用。我们利用此环节为幼儿创设家庭式的生活环境,营造家庭般的生活氛围,因为只有在类似家庭的环境中才能让幼儿真正进入“我的生活我做主”的状态。例如:我们改以往固定在班级餐点饮食,变为大带小餐点饮食。把公共走廊空间布置成大餐厅,象家里一样温馨,并巧妙地进行桌椅摆放。让大孩子带小年龄孩子自主进入餐厅,自主选择座位,自主拿取食物。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大孩子们积极地安顿弟弟妹妹坐好、热情地给弟弟妹妹拿碗和勺,认真地介绍食物名称和味道,帮助挑选喜爱的食物;个别弟弟妹妹吃得慢时还会帮助喂饭,陈烁轩小朋友平时吃饭很快,都能最早拿到心爱的图书看,自从与弟弟妹妹共进午餐后,他能耐心地照顾妹妹吃饭,自己吃完就喂妹妹,还动员小妹妹每样食物都要吃,尝尝不同口味,摄取不同营养。

大带小混班餐点饮食进一步激发了大班孩子关爱情感,除饮食外,午睡等生活环节也一样。不但使大班孩子在生活点滴中学会关爱周围弱小朋友,更体验到助人的愉悦。

三、利用年段助教学习活动,体验大带小学习的快乐

这是一节大带小阅读小书《捉迷藏》活动,教学中我们通过中班带小班幼儿助教学习,看到了互补构建阅读经验过程。活动开始教师就让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起自主阅读小书,并设计多次阅读机会,试图从图片、小书、做阅读记录等方式尝试大孩子能否带领小孩子自主读懂小书?

我们看到,当小班幼儿不理解画面内容时,中班孩子会讲解;当回答问题表述不完整时,中班幼儿会补充;当同时做观察记录表时,会互相检查订正;如哥哥粗心漏做一个记录被妹妹发现及时得以纠正;弟弟找不到大象躲藏的地方时,姐姐提醒到浴缸水中找找;弟弟对大象不躲到桌面上,老被地面小个子老鼠找到表示不解时,哥哥告诉太重了会压塌桌子的等等——我们惊奇发现大带小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观察互补、知识经验互补、语言表达互补、错误控制互补等现象,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没有预料到的,大孩子在助教学习中俨然象一位小老师,不时地对弟弟妹妹进行着指导,这些所产生的效果是教师无法替代,也是幼儿乐意接受的。

篇5:关于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大班随笔

进入五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工作更忙了,因为“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让宝贝们在庆“六一”文艺汇演中展示自己,每个班级都得准备节目。我们班是中班,孩子都有四岁多了,可基本上都是男孩子。相对女孩子而言,排练男孩子节目的难度系数有点大。所以在节目的选材上,既要音乐节奏强,又要动作不能太复杂,还要有队形变换,真是头痛。在反复查找练习后,我们选了一个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的《少年中国》。接下来就开始排练了,男孩子身体协调性不是很好,就一个扭扭屁股的动作要练整齐,我们都得花很长时间。还有的孩子生性活泼,他的注意力根本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可为了节目的效果,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上午抽时间排练几遍,下午抽时间排练几遍,可就这几遍的练习,也有孩子坚持不了,特别是俞文韬小朋友,平时就缺乏规则意识,每次排练第二遍时就会闹情绪,有时为了缓解他的情绪,我只有中断排练,耐心地和他交流、沟通。慢慢的,孩子们终于习惯了每天的舞蹈练习,在排练中表现了惊人的毅力。有时为了让一个动作有整体的效果,老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动作,真是难为他们了!

排练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孩子们记住了自己的位置,记住了自己的动作,记住了队形的变化,并能跟上音乐节拍舞动起来……庆“六一”汇演这天,宝贝们都上台展示了自己的舞姿,虽然有那么几个动作不是很整齐很到位,但是和孩子们的笑容相比,这些动作都可以忽略的。毕竟孩子的快乐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孩子们,你们辛苦了,你们的表现真得很棒!宝贝们,愿你们天天开心!

篇6: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在做做、玩玩、唱唱中去感受节日的快乐,体验亲子之间的亲情。

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做木匠的工具、话筒、磁带、事先通知每个家庭准备一个节目。班级小主持人

活动地点:“小木匠”在操场后面的木匠房里进行。“我最棒”在中一班教室、中二班教室里。

活动时间:6月1日上午8:40——10:30分

参与人员:中一班、中二班全体幼儿,教师、保育员、家长

活动过程:

8:40——9:20“我是小小小木匠”。教师事先准备好木匠工具,合理分配木匠工具。使每个家庭都有工具可以操作。教师巡视做好指导展示工作。

9:20——9:30“我最棒”才艺展示。要求每个家庭都有节日。有小主持人预报节目单。

9:30——10:00观看大班时装秀。

活动结束:

1、孩子们与家长道别。

2、教师带领孩子们进入教室。

篇7: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设计意图:

本班的幼儿对歌曲很感兴趣,所以我想通过这节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细胞。“六月一日儿童节”即将来临。让幼儿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前感受六一活泼愉悦的气氛,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基础上,也能给他们带来幸福。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轻松、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体验小朋友欢度六一愉快心情。

2、喜欢和同伴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气氛。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音乐《快乐的六一》;图谱拼接卡

经验准备:了解六月一日儿童节;组织幼儿参与幼儿园六一节的环境布置,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节日环境,感受节日到来的喜气气氛。

活动重点:

学唱歌曲并能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引导语:你们知道六一儿童节吗?六一儿童节是哪一天呀,那是谁的节日呢?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你们最想做什么呢?那一天你们快乐吗?

二、幼儿完整欣赏歌曲《快乐的六一》感受歌曲欢快、喜庆的气氛。

1、引导幼儿回忆歌曲名称,说说歌里唱了些什么。

2、重点帮助幼儿理解“全世界的儿童连在一起”,告诉幼儿六一节是全世界小朋友的共同节日。

3、跟随歌曲旋律有节奏的拍手朗诵歌词,注意切分音符。

三、学唱新歌

1、鼓励幼儿跟随音乐伴奏,用“啦”哼唱整首歌曲

2、整体跟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快乐的歌声演唱,尤其在唱“啦”时要轻巧,有跳跃感

四、完整演唱歌]曲,幼儿可自己做动作随乐演唱。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自发组织同伴成为小乐队,体验合作交流带来的乐趣。

活动反思:

篇8: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活动目标:自主选择合作同伴,学会小组商量并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节目进行表演。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1会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在活动中感受“六一”儿童节的快乐,体验我的节日我做主的乐趣。3能在同伴面前大胆展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活动一:海选主持人

活动过程:1每天5名幼儿,利用每天午睡整理的时间每人讲一个故事。2幼儿首轮评选,每人评选出3名认为讲故事比较好的同伴。3说出自己所推选的同伴的理由,并共同讨论评选标准。4通过对评选结果的记录,从幼儿推选出的同伴中评选出10名幼儿进行决赛。5最终评选出2名幼儿担任主持人。

活动二:繁忙的排练

活动过程:1选择同伴。孩子们自由选择,每4人为一组。2确定节目。孩子们分小组商量要表演的节目。3确定节目单。孩子们将确定的节目名报给老师,遇到重复的、后来申报的小组再次商议,重新确定节目。4排练节目。每天10∶00以后的游戏时间,孩子们自己在教室和走廊内选择地点排练节目,遇到困难小组商议解决,不能解决的咨询教师寻求帮助。

活动三:精彩的演出

活动过程:1表演前准备。活动前幼儿将表演需要的道具准备好。2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节目表演顺序。主要让幼儿自己决定,教师根据节目的形式适当调整。3活动表演。在“六一”当天幼儿按照事先定好的节目顺序进行表演。4最佳节目评选。

活动后感想:

(1)给孩子们平等的机会,他们会有最佳的表现。从孩子们积极参与的劲头,我看出他们每个人都很想成为主持人,不管是平时大方爱表现的孩子,还是平时不善言语的孩子,面对机会都会尽力争取。每个人在讲述时都那么绘声绘色,每一个孩子都那么专心地聆听。这一群6岁的孩子,当机会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共同选择了紧紧抓住,不管成功与否,每个人都在努力。

(2)在评选中学会评价。要进行“主持人”的评选工作了,首先是确定评选标准。孩子们经过简单商议确定评选标准为“口齿清楚,讲述生动,配上动作,声音响亮”。这个标准是孩子们第一次自己确立的标准,他们是经过了每一个人的讲述后确立的共同标准,在评选中他们也自觉根据标准进行了首次完全自主的评选。孩子们用他们单纯的眼睛审视周围的一切,通过两轮的评选他们对同伴与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有着极为准确的判断。评选工作很顺利,最终2名孩子被大家推选为主持人。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判断,也期待着2位主持人能有出色的表现。

(3)做静静地守候者,让孩子自主支配自己的活动。孩子们4人为一个表演小组,在各自的空间排练,我所做的事就是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心去感受。每一组的孩子都全身心投入,我惊叹于他们的分工合作,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分配自己在节目中的角色。他们有的根据歌词在编舞蹈动作,有的在练习唱歌,有的在练习儿歌……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个人都在全身心的投入。而那时的我只要静静地守候在一旁就够了。

(4)善用挫折,让孩子们学会解决问题。孩子们在活动中并不是都很顺利,有的小组表演节目久久不能确定,影响了排练进度;有的小组需要的道具不知道该怎么准备;还有的小组合作的还不是太好。面对这些问题我采取尽量不介入,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所有这些问题我看到了,孩子们感觉到了,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要老师帮助解决。他们在磨合中学会合作,在失败中学会前进。虽然他们遇到了一些挫折,当他们很好地解决了,我认为这比表演节目更为重要。

(5)孩子的需要使家长甘愿付出,家园合作水到渠成。从这个活动中我看到了家长工作的另一种局面,只要教师所设计的活动能让幼儿发自内心的自觉参与,让他们觉得参加活动是自己的需要,那么,在孩子们需要的背后家长会给予全力支持,此时的家园合作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合作也体现在孩子们的活动准备上。因为对于每个家长来说,孩子的需要就是家长的动力,而这个动力可以使我们的家园合作向着全新的方向前进。

篇9: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关键词】大班儿童 自主 区域游戏 策略

一、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成为创设环境的主人

(一)问题解决法——引导幼儿积极思考

在刚开学创设班级环境的准备中,一位热心的家长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医药盒子和瓶子。在一次晨间谈话活动时,引来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接着,我就告诉他们:我们班上有那么多的药盒子和瓶子,该放什么地方?孩子们开始热心地讨论开了:“把盒子放医生阿姨那里去。”“不行,那些都是空的盒子,里面是没有药的。”“放到我们班上,可以当装饰品。”“我们可以开医院,然后把这些放到医院去!”孩子们,你们帮我想到了这么多办法,真好!

(二)分组讨论法——引导幼儿主动思考

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最后决定在班级里增开一家“医院”。在班上哪个地方开呢?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有的说把“医院”开在小吃旁,有的就不同意,说那样不卫生;有的说把“医院”开在“建筑队”旁边;有的说把“医院”设在寝室里;有的说把“医院”开在过道上,但是马上就被否决了,因为没有柜子摆放游戏材料……通过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把“医院”开在“建筑队”旁边。

二、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成为创设环境的参与者

(一)模仿法——让幼儿主动参与

医院大家都去过,但是该怎样开展,班上的小朋友们还是一头雾水,于是让大家去了解收集资料,看看医院是怎样的。在接受了这个新奇的任务后,孩子们整天都在议论医院有些什么,当我走近想故意偷听的时候,他们还不说了。呵呵,看来这些孩子们真的是长大了,不想让我操心呢!很快,就有孩子拿了关于医院的一些照片,其他孩子看到谁拿个什么,第二天都效仿,拿来很多同样的图片。我想,如果让他们就这样模仿收集,找到的资料就太单一。

(二)问诊法——让幼儿深入参与

于是我故意地提问,引发幼儿参与:“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你们去医院都做了什么,看见什么?”“老师,我看见医院的叔叔阿姨都穿白色的衣服。”“我还知道看病要挂号,然后找到医生看病。”“上次我生病去医院要检查,抽血、输液、打针。”“我生病去医院吃的是中药,那药不好吃,苦的。”“医生叔叔要摸手,用听诊器听。”……然后我再次发问:那我们班级的“医院”该干些什么呢?大家又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起来。这时,我帮助孩子记录和整理着讨论的结果,然后适时抛出话题深入讨论,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其中。

(三)汇总法——让幼儿主动梳理

最后幼儿总结出有西医和中医,我们班级就开设“中西医结合医院”,然后分组开始收集关于西医和中医的相关材料。

三、吸引幼儿自主设计活动区的整体布局,成为创设环境的设计者

(一)吸引法——让幼儿来设计并归类

当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堆放在一起时,我们没有谁去告诉他们该怎样,只是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暗示幼儿“物品归类的窍门”。我们让幼儿看一些幼儿园的图片:我们的书包里要归类放物品;我们书架上的书籍要归类放;我们户外游戏材料要归类;玩具归类摆放;衣帽间收拾很干净整洁……了解大小不同物品的摆放方式。我们让幼儿参观其他班上的空间利用:怎样在一个角落归类放置很多物品。我们引导孩子看建筑师设计和装修房屋,让他们感受到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自发的语言和行为就出现了:“我们这里就是不好看!”“我们收集了这么多的医用材料,该怎么弄才好看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些架子或者柜子把我们的盒子收起来。”……孩子们开始边说边尝试做:有的将小盒子摆放在一起,有的把瓶子放一起,有的把医用器材放一起……我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合力抬小床,问他们干什么用,他们说:“这里是医院输液打针的。”我说:“不错的主意,干吧!”我又提议:“中医的材料和西医的材料要分开摆放。”那一天,我们足足忙活到吃中午饭,教室里外都像是垃圾场一样混乱,但是孩子们感到特别快乐,也发现了很多趣事。因为之前收集了很多纸盒,幼儿就开始用大纸盒当收纳箱,把中药药材分开摆放,还出现了材料太多放不了的情况。大家想在墙上挂箱子,说:“做吊柜,像厨房一样……”玩着玩着,大家看到小伙伴浑身是纸屑和胶布的样子,“呵呵”地笑着,真开心!

(二)规则法——让幼儿主动设计并实践

初步的材料分类、放置和区角布置以后,我问:“现在怎么玩呢?”由于在搬运中大家了解、熟悉了材料的特性,幼儿都大胆地说出自己五花八门的设想,医院是怎样玩的,流程是怎样的,游戏规则又是什么……我请想到的孩子马上到前面给大家演一演、讲一讲,很多孩子都高高地举起手抢着来说……在示范和讨论中,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制定了游戏规则之后,又开始进行尝试。

四、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环境创设的主导者

(一)观察法——让幼儿发现问题

随着游戏的不断变化和深入,我有时扮演病人到“医院”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生”又要挂号、打针、拿药……“病人”就排了很长的队,有时候我还故意插队,让孩子们过来指责我,让他们发现,“医院”的秩序很乱,“医生”打针去了,就没有看病的,“病人”不知道在哪儿拿药,不知道哪个是“医生”,西药和中药放在一起,不知道怎样服用……于是我就对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医院”的每个部门应该派专门的监管人员来负责,还要规定每个监管人员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解自己的工作是怎样开展的。

(二)讨论法——让幼儿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自发讨论游戏玩耍的办法,例如:规则和要求、空间利用率、摆放的位置。于是他们又再次讨论,把“医院”的人员进行分配,还分了一些“部门”出来。例如:医生、护士、挂号区、看病区、打针输液去、西药房、中药房、体检区……他们自发商量:我负责什么,你负责什么;哪些区规定几个人,每个区的人该做些什么工作……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还总结出:每个区不能每次进去很多人,在玩游戏前需要到“医院院长”那里领取工作牌,再进游戏区玩耍。幼儿对于有些材料分类还不清楚,于是又在材料上粘贴标记,从而在取放材料的时候更清楚明白地分类。

五、在创设环境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到的本领

(一)分享交流法——让幼儿获得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延伸

在这次游戏环境创设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不少,因为这是孩子们第一次自主的设计和安排,他们体验到最大的成功和满足。后来,我们将这个活动进行了延伸。比如:学会分享和交流;尝试在家里运用这些本领,管理好自己的玩具和整理小房间……大家在分享时,有的说:“我现在每天晚上都要帮妈妈收拾整理衣服,因为这样好玩。”有的说:“我帮助家里收拾鞋柜,我的鞋放1层,妈妈的鞋要放2层,爸爸的鞋放1层。”有的说:“班上其他游戏区的材料都可以像医院一样分类摆放,这样哪个朋友去耍,都知道材料咋个收拾,不是乱的。”有的小朋友还说自己在小区里教小伙伴们玩游戏……看到幼儿很自豪地讲述自己的经历,看到幼儿脸上面带微笑地和朋友交流,看到幼儿通过这次活动长大了,我心里很高兴。

(二)展示法——让幼儿获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运用

通过这个活动,家长也反映大多孩子学会自己归类放东西了,有的能布置和收拾好自己的小房间,家里的玩具比从前摆放得更好了;有的家长告诉我:“有次去超市说买点吃的,儿子竟然说‘我们应该写下要买的东西,节约时间,还可以买不同类,而且不会忘记’……”孩子们终于进步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2001.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

篇10:幼儿园大班六一主题的活动方案

1、首先让幼儿知道六月一日是小朋友自己的节日。

2、展开庆祝六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使幼儿在活动中纵情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乐趣。

3、通过在活动中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快乐、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活动预备:

1、和孩子们一起布置欢庆氛围的环境。

2、为孩子们制作预备奖品。

3、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布置成墙面”快乐在身边“进行展现。

4、预备气球,小鼓,电子琴等物品,游戏

5、根据不同的活动设计服装、道具及主持人表演活动时使用。

6、制作PPT背景,六一活动使用。

活动内容:

1、歌曲:《快乐的节日》

大合唱活动,全体幼儿参加。

2、舞蹈:《春天天气真好》

表演者:

3、游戏:《抢椅子》1组2组幼儿参与游戏。

4、现代舞《小鸡小鸡》

表演者:

5、联唱古诗活动:《江南》、《小池》、《春晓》、《咏鹅》等

表演者:刘兆轩

中场休息:喝水如厕环节。

6、游戏:《猜猜我是谁》3组4组幼儿参加。

7、现代舞:领唱:丁明哲、赵星宇《小苹果》

表演者:

8、舞蹈:《芽芽的童谣》

表演者:

9、绘本剧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表演者:全体幼儿。

10、游戏:《踩气球》5组6组幼儿。

11、歌表演:《两只小小鸭》

表演者:

12、模特走秀:《大家一起来》

篇11:幼儿园大班六一儿童节的演讲稿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庆祝活动,为让全体幼儿在感受节日气氛,体验童年幸福与快乐的同时,培养一份纯真的爱国之心,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布置富有欢庆气氛的环境

2、排练团体操《火红的旗帜》

3、准备活动奖品和奖状。

活动时间: 20XX年5月27 日(星期五)上午八时。

活动地点: 塑胶广场。

参加活动范围:全班幼儿及家长。

活动反思:“六一”应该是属于孩子的。只要每位教师怀着“把节日还给孩子”的理念,善于倾听孩子心声,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有趣的事物,那么让孩子拥有难忘的“六一”将不再是一句空话。通过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幼儿家长双丰收。

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活泼向上的幼儿“六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合作与交往的快乐,从而度过一个幸福、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使家长在参观和参与幼儿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一步感悟幼儿教育的观念,从中使自己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所启发;通过向家长、社会展示幼儿的“六一”活动,进一步塑造本园的良好形象。

篇12:幼儿园大班儿童语文下雨教案

1、幼儿能了解雨是如何形成的,雨的特性,下雨前有什么征兆,以及下雨后周围的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幼儿能在享受雨水带来的欢乐,能爱小伙伴,乐于帮助小伙伴。

3、幼儿能在下雨时学会怎样正确避雨,怎样减轻或者避免雨水带来的不便。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雨水的形成原因对幼儿来说过于深奥。因为被家长保护的太好,很多幼儿对雨的类型,大小等特性了解甚少。

活动准备

脸盆一个废旧注射器两只水杯一个小浇水喷壶教学挂图(下雨前动物带来的征兆)雨伞一把雨衣一个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谜语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基本环节:

1、出示道具,注射器,小喷壶,水杯以及脸盆,请几名幼儿上来分别利用他们制造小雨,中雨暴雨的状态及效果,让幼儿感受其大小,形状,声音以及触感的不同。

2、幼儿在感受到雨水的神奇时,提问让幼儿思考雨是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教师详解,利用图花花的方式具体讲解)

3、让幼儿思考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之处,哪些益处。(幼儿本办法大胆发散思维,提出种。种可能)

4、幼儿在了解雨水带来的不便之后,继续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受雨淋,怎样尽自己的力量减少雨水带来的不便,利用雨水的便利。怎样看出小动物带给我们下雨的警示。

5、引导幼儿学会如何正确打伞以及穿雨衣。

结束环节:教师总结整节课的教学重点,与幼儿进行互动共同回忆重点。

篇13: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从欣赏开始, 培养幼儿兴趣

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他们对合唱活动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合唱教学前, 适时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合唱歌曲, 最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 在欣赏的同时, 引导他们认识到合唱的独特效果和“艺术魅力”, 从而激发和培养他们对合唱的浓厚兴趣, 并使其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下一步训练做必要的充分准备。同时, 在大班的合唱教学中, 可以先通过情景表演和分角色对唱、接唱、轮唱, 这样对合唱有了一个初步模糊的概念, 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声部合唱的兴趣, 培养一定的乐感和多层次的“立体”听觉习惯, 这对以后合唱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

二、多样化练唱方式, 提高训练效果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 在一定时间内, 孩子对某一事物的好奇感和注意力呈逐渐减弱趋势。因此, 为保持他们对某一活动的“新鲜度”, 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在合唱教学的练唱时也是如此。例如, 在进行教学二声部歌曲练唱时, 在一开始幼儿难以体会和声所产生的美感和独特效果, 加上幼儿对二声部练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把握, 如果采取单一重复的练唱方式, 幼儿容易厌烦疲乏, 兴趣顿失, 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 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 可以是分部齐唱或者小组对唱, 也可以采取二人重唱、师生合唱等方式进行合唱教学, 效果事半功倍。

三、利用分角色演唱辅助教学

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 巧妙运用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其中, 根据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思想行为特点, 教师可以将歌曲内容根据段落或情景需要, 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 可以由幼儿、小组或者分队来扮演这几个角色, 进行不同声部的演唱学习。例如, 在教歌曲《小青蛙》中, 设计成幼儿分组展示自己的呱呱之歌游戏, 歌曲《柳树姑娘》中, 根据歌曲的内容加入舞蹈、打击乐和道具 (绿色的柳条) , 用以创设独特的艺术情境, 让幼儿在不同的角色中轻松学习歌唱。

四、给幼儿多一点实践的机会

合唱是一种需要“走向舞台”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形式, 因此, 在大班幼儿合唱教学中, 教师要给幼儿一定创作自由的同时, 更要给他们多一点实践的机会或者创造舞台演练的条件, 鼓舞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开阔幼儿的视野, 提高他们对合唱的认识水平和兴趣。比如, 在课堂教学之余, 可以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些社会性、本校内或者同年级的合唱表演观摩和比赛活动。也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让幼儿展示的机会, 如元旦的亲子联欢活动、六一表演、毕业典礼等活动, 让幼儿上台展示合唱表演, 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在家长、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 孩子们体验了成功, 增强了自信, 获得了合作快乐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有人说不接地气, 必死无疑。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多加关注幼儿中的不同声音, 虽然幼儿有时问得不一定有道理, 说得有时也不一定正确, 但这恰恰是他们真正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 只要我们听到了, 不回避, 因势利导, 就能把德育落到实处, 奠定幼儿的幸福人生。

总之, 在顺应幼儿园大班幼儿天性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 激发孩子们对合唱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采取恰当的方法, 提高合唱的选材、欣赏和平时的训练工作方面的有效性, 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效。让幼儿在合唱教学中获益, 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 以后全面发展。

摘要:合唱是一种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就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合唱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阎宝林.合唱与指挥[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2]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篇14:幼儿园大班成长课程的开发

【关键词】大班;课程;开发

大班,幼儿在园的最后一个学年。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我们将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首位,开发课程,注重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游戏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幼儿养成独立自信、合作交往、懂得感恩等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让我帮助你

服务能力与服务意识是相互联系的。意识是行动的动力,行动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但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所以他们也不懂得去帮助别人,不会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根据幼儿喜欢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图书馆”、“超市”、“快餐店”等区域,让幼儿在情境中整理物品,为他人拿东西,为客人拿碗筷,等客人用餐后进行收拾,擦拭桌子……在模拟的情境中,幼儿能体会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产生服务意识。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需要朋友,幼儿也渴望有朋友。在现实中,常常有孩子来告状“老师,他不和我做朋友!”因此,我们在班级开展“我来帮助你,我是你的好朋友”的活动,和孩子阅读绘本《我是你的好朋友》,让幼儿明白朋友需要互相帮助,你帮助他,你就会成为他的好朋友,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发现他人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一周后,开展谈话活动,组织幼儿说说自己和谁已经成为了朋友?已经帮助过谁,帮他做了什么事情?创设情景,让好朋友间抱一抱,表达感谢之情。孩子们在获得友谊的同时,服务能力也随之提高。

大班的孩子已经是幼儿的大哥哥、大姐姐了,我们可以和小班联动,让幼儿走进小班,为小班的弟弟妹妹服务,教他们本领,和他们玩耍,树立榜样,让他们享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自豪。

二、合作力量大

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合作能力是儿童进人社会、成为未来主人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要素。可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的弱点。因此,让幼儿学习合作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锻炼形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时,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他们既喜欢而且又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彩虹伞”,在游戏中,每位幼儿抓住布边,同时将布从上往下拉,师幼边拉边说:“大花布变一变,一、二、三,哗!变成美丽的彩虹伞。”说完,圆布拱起变成彩虹伞。这样的游戏可谓是数不胜数,只要我们用心,就能够设计出更多的游戏。

想要提高孩子的合作水平,还可以让孩子与同伴分担一些任务,并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努力完成它。如玩拼图游戏时,一人负责找出颜色相近的图片归类,另一人负责找出恰当的一块拼上去,过一会儿两人再交换。在进行必要的分工时,要注意必须保证他们的活动相互牵制,以便他们通过必要的主动交往与协调达到总体任务的完成。否则,合作就会变成单干,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为了强化幼儿的合作意识,我们开辟“合作成果的展示区”,粘贴幼儿合作时的照片,图文并茂,展示实物,见证孩子合作的历程,让合作的快乐铭记在幼儿心中,并时刻提醒他们合作是可见的,是光荣的。

在幼儿合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合作方式,如果合作融洽,就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如果有所欠缺,则与他们分析目前的合作方法,引导幼儿考虑是否有更好的合作方式,在具体的合作情景中,帮助幼儿逐渐掌握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感受合作的快乐。

三、我准备好了

大班下学期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可以说,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他们有些许期盼,又有些许害怕。我们如何克服他心中的恐惧,带着美好的憧憬走进小学的大门呢?

大班的孩子已经积累很多的生活经验,如果绘本内容和儿童经验的关系,就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我们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小阿力上学》,鼓励幼儿诉说自己的担忧,在尝试解决“担忧”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积极乐观的入学准备,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还可以将相关的绘本,如《大卫上学去》、《上学真讨厌》、《小鸡上学去》等放进班级的书架上,延伸阅读。

也可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环境,走进小学课堂,模拟小学生活,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接触身边的小学生,与之交流玩耍,促使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小学的生活和学习。

上小学后,有的幼儿在下课十分钟只知道玩耍,而忘记了做课前准备、上厕所。为了让幼儿学会管理时间,我们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十分钟内完成一到两项任务,渐渐地孩子们了解“十分钟有多长”的时间概念,组织幼儿观看视频,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演示中明白上小学后下课时应该做些什么,并在以后的活动中安排十分钟的休息时间,提供幼儿锻炼的机会,在不断地实践中,幼儿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

此外,我们可以安排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整理饭筷、擦擦桌子等,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形成接受、完成任务的习惯。当幼儿及时完成时,及时地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真的已经长大,自己可以上小学了,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芳.基于幼儿天性的生态式区域活动课程研究与实践[J].幼儿教育,2016年09期

上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半年鉴定下一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