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2024-09-01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通用6篇)

篇1: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上传视频《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以以20世纪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出版于1925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1

在美国的1920年代,是一个污浊的疯狂的花天酒地的拜金的年代,也是美国梦幻灭的时代,作者通过一个小方面入手,揭示了美国爵士时代的特征,暗喻了大萧条到来的原因。

小说的主要人物,尼克代表的是创业者的形象,有知识有文化,但是没有资本。而大土豪汤姆,有的是钱,但是没有文化,威尔逊则是一个彻底的穷人。

而盖茨比,一个新资本家的代表,将三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盖茨比小时候是一个穷小子,在学生时代爱上了本书的女主角黛西,并开始追求黛西,后又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而被甩,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奋斗,想要把黛西追到手。虽然她已经结婚。他盖茨比是一个算是励志的角色,对目标的执着到了一种变态的程度,不惜逾越法律的底线。这使人厌恶。

对尼克的印象是理想的,与盖茨比一样同为白手起家的奋斗者。但是尼克是理想的,拒绝了盖茨比拉他入伙去贩卖私酒的邀请,站在了法律的一边。这大概就是本书为一的正面人物了吧。

汤姆和黛西,一个是旧时代资本家的代表,也是一个冷血的守财奴,反映了富豪阶层崩坏的道德,一个是美丽时尚的飞女郎,俗气的拜金女,每次在书中出现时令人感到一股陈旧腐臭的奢靡气息。

威尔逊呢,是一个被时代边缘化的人在错误的时代选择了错误的选项,最后连复仇对象都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人给这个故事摸上了一层阴暗的悲剧色彩。

当读到盖茨比被枪杀,汤姆和黛西若无其事的出国,尼克参加了盖茨比的没多少人的葬礼后回到老家,小说结束了,这个美国梦也相继破灭,大萧条,开始了。

我这拙笨的脑壳并不能对这故事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但是却深刻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疯狂,以及对身处在现在祖国新时代的我感到幸运。但是无奈,现在的我无法对它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只能期待时间来完成它了吧……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2

在今年暑假闲暇时间,看着手边的书卷,不由得翻开了这本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宏伟的经典长篇。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的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我看来,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男人被美色蒙蔽,而一个女人却被金钱蒙昧的故事。

我在读到一半时便被这曲折动人的,英俊聪明,激情浪漫,情节,以及鲜明独立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而这样优秀的经典,打动的显然不止我一人。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的忠实读者。他曾这样评价: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文章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韵律,会让人联想起优秀的音乐作品。他用这种节奏驾驭着文字,就像童话故事里魔法豆的枝蔓向天空伸展一般展开他的叙述。流利的语言。接连诞生,不断成长,为寻求空间流畅地在空中移动,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色。与音乐相比,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自然,更易于理解。首先有流动的节奏,然后紧密相连的词语自然地喷涌而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菲茨杰拉德作品的美妙之处。

菲茨杰拉德的这本《了个起的盖茨比》逻辑和统一性看似混乱疏离,实则相对统一。除了深刻的思想之外,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也是其突出特色。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不加虚饰,令人亲切可信。语言仿佛为他所用,准确而精炼,优美而尖锐。渲染氛围的比喻,富有哲理的独白,辛辣讽刺的对话,抑或是不经意之间带过的一个略笔,都藏着他意义不明的写作意图将这虚幻的美国梦上升到一个极致。整部小说脉络清晰,同时又富有多层次的结合和区别,不同的观点巧妙地统一在一部小说中,使这部作品独具匠心。这位天才通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着着他的思想。一切都拜倒在他的笔下,多样而暧昧,存在着各种暗示、各种可能。

金钱不是一切,梦想不能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成为“大人物”的渴望,而应该有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存这样一些富有内涵的思考,否则必定将是短暂易破灭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此小说的问世,奠定了菲氏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象征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经历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构成整个故事。我,尼克,一个小小的穷职员因与大富翁盖茨比比邻而居,偶然间闯入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在弥漫着欢歌和纵饮的气息中,惊讶地发现隐藏在盖茨比心中巨大的秘密。没有人知道盖茨比怎么成功的,没有人知道盖茨比如何发财的,甚至连盖茨比的长相都不甚明了,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的名字和他所举办的宴会,夜夜笙歌下的盖茨比心中所追求的却是重复过去,追回往昔,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黛西。而黛西早已和百万富翁汤姆结婚,却婚姻不幸,丈夫外遇。当两人5年后再次相遇,盖茨比或许还是那个罗密欧,而黛西已不再是那个朱丽叶,当盖茨比固执的追求心之向往,但现实却以冷漠的姿态粉碎了他那虚幻而近乎天真的梦境。

作者以印象派的描述手法,用冷静又热烈的笔调,从第三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盖茨比,为我们勾勒了一副近乎完满且触手可及的美好梦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目睹人人艳羡的上流社会图卷的机会,然而又用毅然绝然的姿态无情的击碎了眼前魅惑人心的五光十色,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葬礼的冷清与宴会的喧嚣,盖茨比热烈的执着与黛西冷漠的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虽然打破了梦想,却也让活着的人看清了现实的虚伪与冷漠。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4

本周看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今天又把电影版的小说也看了一遍,选择这部小说,还是因为它是财经主持人芮成钢在一档节目中提及的,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小说。今天看完后,果真不假。

这部原着小说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所以在美国,但凡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简称菲氏)创造了尼克。卡拉韦这一角色,他既是叙事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这样一个“身兼二职”的人物,也使作品具大的客观性,效果更集中。

1922年春天,尼克离开中西部来到东部,偶然住在了富豪盖茨比的隔壁。他发现盖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欢歌纵饮,而他本人却心事满腹,总隔水凝望对岸住所夜里闪耀的绿光。因为那里住着他初恋的爱人黛西。盖茨比走过漫长的道路才站在这豪宅的草坪上,他第一次认出黛西家的绿光时,觉得自己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几乎不可能抓不到。他没想到,其实那个梦早已离他远去,把他抛在后面,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中……

在故事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尼克只记事,而不作评论,他对盖茨比本人及其生活态度一直抱着矛盾的心态,既吸引又反感。但是在故事结束时,他又站到了盖茨比这一边。他赞美他,认为汤姆等等一伙人都比不上他。盖茨比所迷恋的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起和盖茨比一样的梦想,她不过是一个以享乐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的梦想去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

盖茨比本人也是咎由自取,也许他并不是什么上帝之子,有的只是某种了不起的品质,即为自己误导的梦想顽强拼搏的意志。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同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得到它,然而并没有赢得它。最后,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多么可悲啊!盖茨比一心向往的未来已经不复存在,他那个在农业社会培育的梦想?-美国梦-已经烟销去散。

虽然这部小说的结局带有怀旧伤感的情调,但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菲氏所在的美国当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完成,原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都必须改变。不管他的梦想如何高尚,带有“美国梦”的特色,但它是荒诞的,城市中无美可言,而出自盖茨比的柏拉图式自我观念中的美也是不可企及的。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5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学上怀有“美国梦”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菲茨杰拉德认为他自己与众不同,与他的父母也不同,甚至不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儿子,他拥有来自于柏拉图式的自我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即盖茨比就是一种自认为与众不同的人,他同样拥有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认为自己应为上帝的事业效劳,他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显然他把自己想象成为基督一样的人物。十七岁的他决定改名,由原来的詹姆斯·盖茨改为杰伊·盖茨比,据说杰伊·盖茨比是英语Jesus, God`s boy 发音的变体。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他改名那一刻起,他开始追求所谓的美和善,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把黛西·布坎南视为他追求的那种美的化身,

当他见到她时,他知道她已经把他的理想与他的生命气息结合在一起了。他知道他的心要与上帝的心一样,必须专一,绝不可驰心旁骛。当他第一次亲吻她时,“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盖茨比的梦想变得有血有肉。他企求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角色。她不过是一个一项了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自己的梦想去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盖茨比自己当然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想法太过虚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同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没有赢得它,最后,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的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盖茨比的失败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个“美国梦”已过时了,他所处的年代梦想成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我自己为盖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专一,但最终被自己喜欢的女子所害。当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他能够把爱情看得很美,而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爱情和利益联系起来。不过他确实被自己的理想所误导,他没有看清时间与场合,他不该在心仪人已婚后还对过去美好回忆恋恋不舍。而黛西这个人太爱慕虚荣,太过于贪心。从某种程度上讲,盖茨比最终的下场跟她有很大的关系。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篇2: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一个了不起的人

今天老太要讲一部本人很喜欢的电影,它改编自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

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代,在这个时代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家,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喧嚣年代”,美国政府减少了对商业的干预,经济贸易在一片自由的沃土上蓬勃生长。适逢战乱,精明的美国商人从战火买卖中获得了大笔钱财。商人们多次的投机,无头无脑的赚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处都是歌舞升平一派繁荣的景象。人们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渐渐抛弃了原本节俭勤劳的教诲。暴发户们日日夜夜的举办盛大的派对,美国一跃成为富裕自由的象征。

我们的主角就诞生于这个时代。

盖茨比是一位暴发户,他的家中时常有客人,穿戴华丽的女孩子们在派对上寻欢作乐,这里几乎每一位有点来头的人都参加过盖茨比的派对。

但是盖茨比从来没出现在人群之中。

第一叙述人尼克对这位富坤的第一印象,神秘。尼克从小被教育不要随意评价别人,当盖茨比穿着只有暴发户才会穿的粉色西装,跟尼克成为朋友后。尼克对盖茨比内心深处穷人家的秉性只字不提。

盖茨比依靠走私致富,他跟尼克成为了好友,尼克在美国拜访的一位亲戚,他的表妹黛西,则在港口的另一边过着跟盖茨比相似又不同的生活。

黛西的丈夫对她不忠,在外面的一所房子里跟修车工的妻子鬼混,尼克知道了这件事后并没有告诉黛西,黛西凭着女人的直觉发觉了丈夫的二心。这个看似是上等人家的地方,却尽是些表里不一之人。

盖茨比跟黛西曾经是恋人,那时盖茨比是位年轻的军官,而黛西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两个年轻人之间单纯美好的恋情被战争打断了,从此异地两隔,书信不通。等到盖茨比终于拥有了金钱财富回到这里时,黛西却早已作为人妻。

每个伟大的故事之中都少不了爱情的加助,一向沉稳的盖茨比在见黛西时却乱了阵脚,最终鼓起勇气相见,两个人旧情重燃,尼克终于成功帮助了自己的表妹出轨。

电影之中有一个片段,黛西参观盖茨比的豪宅。她爱这个豪华美丽的房子,也爱这个房子里的生活。于是她在各种漂亮考究的衣服中流下了眼泪,但是最终还是下不了决心离开自己的丈夫。

故事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但美好的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被枪击死在了自家的游泳池中,而黛西和她的丈夫却离开了这里。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尼克出现了,平和的尼克不顾一切对着电话痛斥黛西,他不敢想象,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人,却被无辜杀害了。

这个鼎盛的时代造就了盖茨比,这个不堪的时代又杀死了他。

盖茨比由莱昂纳多饰演,电影中人物服饰华丽,衣着考究,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浮躁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极其精致的画面,还有打雷姐深情吟唱的经典歌曲,这部电影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喧嚣时代”,去到了那个繁荣腐朽的华丽梦中。

精致的画面,经典的情节,《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每个人都不该错过的经典佳片。

真是苦了小李子了,演过这么多优秀的电影却拿不到奥斯卡。

有关《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2

初识《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因为电影,看完电影,内心极其难受,就犹如一个大石头把心口给堵住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电影中有一首很凄美的歌曲《young and beautiful》,宛转悠扬的歌声,配着电影中经典的画面,是一种视与听的享受。在一般的小说讲述故事,好的小说传递感觉,这感觉难以言说,却深入骨髓。于是我决定去看一遍小说,在文字中体会细细品味那些恩怨情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尼克的叙述展开。书中的主人公盖茨比是一个无比痴情的人,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回到往昔,长相厮守。但与黛西重逢时,她却已为人妇。黛西开车错手害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这时盖茨比站出来为她顶罪,最终被情妇的丈夫持枪“报仇”杀害,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城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城堡死气沉沉像秋叶埋入泥土一样然后悄无声息。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不复,更加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

人性的伪装与痴情,犹如盖茨比,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下,只为挽回自己心爱的人,甚至于可以为了她去顶罪;人性的物质与自私,犹如黛西,愿意为了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不惜被家暴,错手害死了人却只想着怎么逃罪,甚至于到最后都没有去参加为她顶罪被杀害的男人的葬礼;人性的贪婪与自大,犹如汤姆,自以为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一切,粗鲁,家暴,明目张胆的出轨;人性的软弱与无能,犹如威尔逊,无钱无权,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甚至于到最后都被人利用,杀害了他人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个悲伤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同时也反射出人性的最弱点,人会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出卖抛弃自己纯洁的灵魂,而灵魂却像畸形的生物,弱小、丑陋、灰暗,被挤压在角落里,在金光闪闪的财富和地位照不到的地方。

有关《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3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学上怀有“美国梦”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菲茨杰拉德认为他自己与众不同,与他的父母也不同,甚至不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儿子,他拥有来自于柏拉图式的自我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即盖茨比就是一种自认为与众不同的人,他同样拥有柏拉图式的爱情观。他把自己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认为自己应为上帝的事业效劳,他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显然他把自己想象成为基督一样的人物。十七岁的他决定改名,由原来的詹姆斯·盖茨改为杰伊·盖茨比,据说杰伊·盖茨比是英语Jesus, God`s boy 发音的变体。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他改名那一刻起,他开始追求所谓的美和善,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把黛西·布坎南视为他追求的那种美的化身,

当他见到她时,他知道她已经把他的理想与他的生命气息结合在一起了。他知道他的心要与上帝的心一样,必须专一,绝不可驰心旁骛。当他第一次亲吻她时,“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盖茨比的梦想变得有血有肉。他企求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角色。她不过是一个一项了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自己的梦想去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盖茨比自己当然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想法太过虚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同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没有赢得它,最后,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的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盖茨比的失败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个“美国梦”已过时了,他所处的年代梦想成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我自己为盖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专一,但最终被自己喜欢的女子所害。当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他能够把爱情看得很美,而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把爱情和利益联系起来。不过他确实被自己的理想所误导,他没有看清时间与场合,他不该在心仪人已婚后还对过去美好回忆恋恋不舍。而黛西这个人太爱慕虚荣,太过于贪心。从某种程度上讲,盖茨比最终的下场跟她有很大的关系。

有关《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4

《了不起的盖茨比》,还以为是了不起的比尔盖茨,当成传记给买的了,也真是服了我。总体来不喜欢看国外的书,这外国人的名字姓氏,真是看的太费劲,出来个人还得想想是哪个。除了名字,这书翻译描述也很怪,就像外国电影中文字幕的感觉,不过看的一些名人评价还蛮高的,应该原著会比较不错。

书虽然看着费劲,但整个故事情节在脑海里还挺清晰了,应该要感谢这个写前言的,反正看了3遍前言,看第一遍其实也没看懂,看完整书再看的俩遍前言,整个故事就深刻了。所以文化水平的差异,看书的结果也是有蛮大的。

总体来说这是个悲剧的,一个深沉的爱情故事,一个沉浸在初恋美好感觉不愿醒来的人,也是一个穷少校爱上富家女的励志故事。男主盖茨比在不断努力致富后,洁身自好,只想着女主。明知女主早已结婚,但还把豪宅买在女主家的对面,然隔一海湾每天仰望。每个星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宴请各界人士,只为轰动到某天女主的出现。不过我觉得这深情也有对女主的亏欠吧,因为长时间长距离的分开女主不得不和其他人结婚,还有可能有因为先前恋爱中的男主对女主的欺骗有种愧疚,书中有写到盖茨比说:“我有阵子甚至希望她甩掉我,但她没有,因为她爱上了我”,盖茨比恋爱时是有隐藏了他贫穷身份的,所以我想他做的一切有一定弥补的成分。不过盖茨比还是很帅很努力的小伙,女主爱上也有一定道理的。只是他还天真认为女主会像他爱她这样的爱着。不过女主其实过的也一般子幸福,富富联姻,老公过了新鲜感,也就没了爱的忠诚度。可盖茨比的悲剧最终也是女主酿成的。

所以说美好如果成为了过去,也就只能记在心里了。因为转身,就可能是一辈子,有命运的成份,也有因为不爱吧。只是现在的爱情可能只存在小说和电影情节了,我都快不相信了。可我还是宁愿相信是以前的我不够好,才没能遇见,遇见了也没法好好相爱。嗯,愿做更好的自己为遇见未来的你,不愿将就!

有关《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5

花了几天,断断续续读完该书。其实是昨晚一口气读了后面的70%的内容,读完后却发现没啥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早在读完前言时就有了,却因为这是本众人推荐的世界名著,所以坚持读完。

不知是不是很久不读名著了,有些不明白读这些是为了什么了。读历史可以了解史实,读散文可以欣赏其文笔,读名言警句可以励志明理,读言情可以见证主人公的爱恨别离。

那么对这些名著呢?通过主人公的性格遭遇反应出一些道理?反衬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习俗?批判一些褒奖某种?细想来大概吧。

看来真的是太久没有静下心来读过书了,连读书都带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想着读了哪些小说名著或许就能弥补之前落下的功课了!看来我真是太急功近利了,想着读一本书要么让我学到什么,要么使我懂得一些,其他便只是走马观花。还好,我及时反省,明白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积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一本好书,自然有其值得阅读的道理,或许并非每本我都能读得其真谛懂得其精髓,但总会收获一些我自己的体会和领悟不是么?既如此,便要做好笔记或是记下感悟。日复一日,总归会有所长进!

来说说盖茨比。我不太懂得他所生活的年代背景,更很少读过外国名著,所以单纯讲他的这些经历,我确实没懂作者说的了不起指什么?指对梦想的坚持?对感情的忠贞?还是其他?有人说他偏执,所以也才有了最终的悲剧收场。

有人敬佩他对戴茜的爱矢志不移,痛恨戴茜自私自利纸醉金迷。想想盖茨比父亲描述中的盖茨比,从小就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也就难怪他最后能成为富豪。

可是我真的怀疑他对戴茜的感情,真的是那么坚贞那么不移?或者年轻的时候确实如此,可是时日愈久愈发成了一种执念,亦或只是为了证明?

当然,他真正的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许他真是因为太爱,所以才会如此吧。

篇3: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人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强烈地影响,美国大发战争财并在大战结束后开始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大战也冲击了知识分子心中对前途盲目乐观的情绪。以欧内斯特· 海明威和司各特 · 菲茨杰拉德等为主要文学代表的青年作家遭受战争创伤而流亡法国,在巴黎对战后美国社会进行冷观和反思,他们将这种社会矛盾和精神以及道德上的无所适从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形成了战后特征鲜明的“迷惘的一代”, 从而深刻表现了美国整个社会的悲剧和小说主人公的个人悲剧。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分别对两部作品中的悲剧进行分析,但很少将两部作品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放到同一对比层面进行分析,本文将从作者自身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小说中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以深入了解二十世纪美国社会的现状。

二、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解读

2.1《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出生在美国中西部明尼苏达州的保罗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他的外祖父非常富有,但到父亲那一代经济和社会地位已大不如从前,虽然他从小在在富人圈子里长大,但他深知自己的尴尬处境,因此追求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尊贵的社会地位是他从小的梦想,因此他笔下的那些羡慕上层阶级、追求物质成功的人物,也不失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但他同时又看到这种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空虚,他自身的这种生活经历和感受为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因此体现在盖茨比身上的迷惘和悲剧也正是菲茨杰拉德自己内心的迷惘和悲剧的一个缩影。同时他以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表达,通过深刻分析和尖锐批评当时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为读者展现了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浮华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由旁观者涅克 · 卡拉威叙述的, 主人公杰伊 · 盖茨比出身贫寒,在战争时期他与富家小姐黛西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但双方经济和社会地位差距悬殊, 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和黛西的结合,盖茨比远走他乡追求物质成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物质方面的成功是受人尊重的基础,因此他坚信黛西是因为金钱和地位背叛了自己而嫁给门当户对的富家子弟汤姆,反映了当时美国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现状,为悲剧的发生埋下铺垫。

盖茨比怀抱着对黛西的痴情和自己心中的完美爱情理想,通过不择手段地通过走私贩毒赚钱实现了自己变成富人的理想,他又用别墅和宴会等张扬炫耀来重新吸引黛西,正如涅克讲述的那样,“整个夏天的夜晚都有音乐声从我邻居家传来。在他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样在笑语、 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黛西仍是敌不过用金钱来衡量的爱情,最终成为盖茨比的情妇。黛西也是代表了普通人的金钱观,为小说中人物角色悲剧发展做出了预警。当汤姆得知此事后,与盖茨比当面对质时黛西却没有表明立场,这着实打破了盖茨比对她抱有的幻想,当黛西不经意开车撞死汤姆的情妇时,盖茨比仍挺身而出替黛西承担责任,但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爱情理想,死在了汤姆的精心算计之下。这本书不仅体现了二十世纪社会的悲剧性,也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个人悲剧,以此为教训,提醒人们看清经济繁荣表面下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精神迷茫。

菲茨杰拉德在书中对主人公盖茨比给予了无限同情,他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功,从社会底层步入上流社会的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理想”中的“人无论贫富贵贱,机会人人均等”的法则,“但他却没有真正理解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以及他的暴富与对手汤姆所继承的家庭财产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盖茨比的财富只是受到人们的嫉妒和揣测,家族财产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好像远高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的财富,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也为作者接着描写盖茨比及其他角色的个人悲剧做好了准备。在这样一个个人成就不受认可社会背景下,个人悲剧的发展则看似就自然而然了,盖茨比把黛西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但是他一直被自己坚定的内心蒙蔽了双眼,没有认清黛西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隐藏的自私丑恶的心,他不惜一切所追求的黛西只是一个虚无缥缈而且毫无价值的空壳,从根本上来说更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目标,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幸福。而且最后盖茨比为了黛西而无辜惨死,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所谓的“目标”付出了代价,造成了他无法挽回的个人悲剧。

2.2《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海明威的小说几乎都是属于悲剧范畴,他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知识分子们企图逃避精神失望的痛苦,却适得其反。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战造成了美国社会的精神悲剧,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战后心灵受创伤的一代人,向我们展现了战后的悲剧英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未满十九岁的海明威志愿参加了红十字会救护队,开赴意大利前线,一次他受了重伤,经历了二十多次手术并从身上取出二百多块弹片,但他在精神上比肉体上受到的创伤更加深重。战争结束后,海明威仍遭受着战争残酷印象的折磨,也使自己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海明威把自己的这种感情悲剧反映到其作品中,刻画出了一幕幕阴影笼罩下的社会悲剧和个人悲剧,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他进行长篇小说悲剧创作的首次尝试。

《太阳照常升起》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到法国的美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 · 巴恩斯是海明威自身的一个折射,体现出他本人的一些经历, 杰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重伤,旅居法国为美国一家报馆当驻欧记者,他时常被一种毁灭感吞噬,生活中没有理想和目标。巴恩斯的朋友评价他说:“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巴恩斯的这种迷惘的精神生活正如战后许多知识青年的精神生活一样,同时也暗示着他个人悲剧的开始。此外,巴恩斯还热恋着勃莱特 · 阿施列,但战争给他造成的残疾使他对阿施列渴望而不可及,更是让他的内心的悲情感溢于言表。

现实中的无奈和自己精神上的折磨使巴恩斯嗜酒如命, 他企图在酒精麻醉的混沌中度日,但仍无济于事。女主人公阿施列在一战中当过护士并且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战后她也旅居巴黎,毫无生活目标地过着纸醉金迷、恣意放荡的生活,舞厅和酒吧等场所为他们的空虚和迷茫提供了栖息之地。最后,巴恩斯和阿施列企图从七天圣福明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但结果仍是无法摆脱精神困境,而且这两位彼此钟情的男女也不能永远结合在一起,因此更强大的孤独和苦闷感笼罩着他们,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仍感到一片茫然,只能得过且过,这也似乎传递给我们一种想法,无奈接受现实比消极反抗似乎要来得容易一些,也从侧面批判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的悲剧性已无力被更改,个人悲情的发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巴恩斯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残酷的战争经历和战后的思想迷惘构成了他的个人悲剧,使他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战场上糊里糊涂就被飞来的炸弹炸伤使他遗憾终生而且他与阿施列的感情问题也是欲罢不能,令他内心无比矛盾。此外,战争冲击了资本主义的旧的意识伦理,但同时也没能为像巴恩斯这样的知识青年提供新的理想目标,这些导致了他们内心的混乱和彷徨,因此在这个具有悲剧性的社会里,巴恩斯个人的悲剧也就能追根溯源了。他所追求的姑娘阿施列也是受战争打击萎靡不振,不能代表任何价值,但是为了这个虚无的目标他也一直在坚持,也是对自己空虚的心灵进行的形式上的补偿。

三、盖茨比和巴恩斯个人悲剧的异同

盖茨比和巴恩斯的悲剧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直接的联系,大战后的心灵创伤使巴恩斯无所适从,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下的空虚使盖茨比迷失了方向,这也是社会悲剧笼罩下的个人悲剧的淋漓尽致的体现。两人的悲剧相同点在于,都是一直在坚持追求心中一个毫无价值可言的目标,不管是黛西的自私冷漠和无情无义还是阿施列的完全堕落和恣意放纵都没有动摇她们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和重量,这是彷徨迷惘中的盖茨比和巴恩斯的个人悲剧。不知两人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心里所求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空虚而孤寂的内心找一个可以作为“生活目标”的借口,他们都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法企及的目标里,无法逃脱自己的精神悲剧。

两人的之间的区别在于,巴恩斯的个人悲剧还在于他在“无视一切,喝到醉死方休”以及“和没有用的人混迹于巴黎的舞厅,酒吧和咖啡馆内”,通过这种看似自我堕落的方式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消极反抗,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和改善,而且使他在自己的精神困境里越陷越深,最后他只能孤立无援,接受无法逃避的现实。相比之下,盖茨比则把自己禁锢在以物质成功为准的个人悲剧里,以为金钱能给自己带来一切想要的东西,能使梦想变成现实,随着故事的深入和盖茨比这个人物逐渐完整地展现,他的梦想也在逐渐地破灭。虽然他为梦想努力奋斗,但他以“最幼稚的方式来对付严酷的生活现实”,最终惨遭算计结束了自己的个人悲剧。

四、结论

作为两部同时期的悲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小说主人盖茨比和巴恩斯同处在战争带来的具有悲剧性的社会之下,不管是经济繁荣下的金钱和理想的失衡与冲突,还是战争遗留的精神迷惘和逆来顺受,都是他们个人悲情在所处的悲剧社会里的具体体现,为我们了解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也揭示了“迷惘的一代”文学中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困惑,与此同时,作者也对当时美国盲目追求物质成功的社会现实做出深刻批判。此外,两位作家将自己的卓越才华和真实感情相融合,还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使美国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时代背景,两部小说分别反映了战后人们的心灵创伤和经济繁荣时期对“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为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打上了时代悲剧的烙印。同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斯特·海明威将个人经历融入到作品里,分别为我们展现了盖茨比和巴恩斯精神迷惘和内心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的个人悲剧。本文旨在从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自身悲情经历出发,对比分析两部小说中的社会悲剧以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从而了解两部作品在展现二十年代美国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性。

篇4: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英语长句;翻译

一、引言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型等诸多差异,英语句子特别是包含多重短语和从句的长句的翻译策略研究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翻译技巧,如顺序法、逆序法、综合法、顺序倒译法、拆句改变顺序法、布局等值法等,不胜枚举。而学者林克难则认为,仅孤立地考虑语序等因素是比较片面的,因为语义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首先应透过字面研究原作者的意向,然后再考虑措辞造句,以及如何发挥译文的优势。可见,林认为原作者的意向性应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二、两译本比较研究

菲茨杰拉德的复杂长句向来以结构完整精巧、描述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和寓意深刻而著称。而在他的代表作小说The Great Gatsby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本文拟以学者高克毅先生和学者巫宁坤先生两位译者的译文为比较对象,探究两位译者在翻译长句时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两位译者在透过字面研究原作者的意向,然后再考虑措辞造句,以及如何发挥译文的优势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 unknown men. Most of the confidences were unsought—frequently I have feigned sleep, preoccupation, or a hostile levity when I realized by some unmistakable sign that an intimate revelation was quivering on the horizon; for the intimate revelations of young men, or at least the terms in which they express them, are usually plagiaristic and marred by obvious suppressions.

高:……,这样一来,我在大学时代就不幸被人目为小政客,因为同学中一些冒冒失失的相知不深的家伙都找着我私下来发牢骚。事实上我并不想获悉他们的隐私——每每见势不对,觉察到有人要拿我当知己,迫不及待地准备向我倾吐心思,我就常装睡觉,或托词忙碌,或故意不表同情,说几句开人家玩笑的话;因为据我的经验,青年人拿你当作知己所倾吐的知心话往往是千篇一律,而且坏在并不诚实,很少和盘托出。

巫:……,由于这个缘故,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被不公正地指责为小政客,因为我与闻一些放荡的、不知名的人的秘密的伤心事。绝大多数心事的吐露都不是我找来的——我时常假装睡觉,或者心不在焉,或者装出一副不友善的轻佻态度,每当我根据某种明白无误的迹象,看出又有一次倾诉衷情在地平线上喷薄欲出;因为青年人倾诉的衷情,或者至少他们表达这些衷情所用的说法,通常是剽窃性的,而且多有明显的隐瞒。

上述两句是尼克对自己性格特点和大学求学期间逸闻趣事的叙述。从结构上看,两句都是复合句。第一句比较简单,仅包含一个宾语从句和原因状语从句;第二句则相对复杂,包含分别由“when”、“that”和“which”三个关系词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从语义上看,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另外,原文中“an intimate revelation was quivering on the horizon” 则构成了隐喻。

两位译者巫氏和高氏的翻译手法也有所不同。在巫氏的译本中,原文的句型和隐喻都被保留,照搬照抄,未作改动;同时,小句“我与闻一些放荡的、不知名的人的秘密的伤心事”翻译时严格复制原文的修饰关系,在一个短句中连用四个“的”字,有余光中先生所称的“‘的的’不休”之嫌(2002:192),不仅读起来拗口,而且理解起来也让人觉得有些难度。而在高氏的译本中,时间状语从句被前置于整个主句之前,既符合汉语中状语一般位于句首的特点,又较清晰地明示了原文的逻辑关系。除此之外,“事实上”、“因为”、“据我的经验”和“坏在”等词汇的运用,保证了各部分间的自然衔接,也使整个文本更加流畅连贯。而对于原文中的隐喻修辞手法,巫氏直接套用原文的本体和喻体,高氏则将原文比喻中的隐含意义译出,并且将原文中的主从句在译文中拆分为三个流水小短句,符合汉语多用短句的特点。

I am still a little afraid of missing something if I forget that, as my father snobbishly suggested, and I snobbishly repeat, 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 is parcelled out unequally at birth.

高:我前面提到我父亲的话,似乎我们父子都有点瞧不起人的样子,但他的意思是说,不是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能赋予他以同等的善恶观念——我唯恐忘了这个教训,责人过苛,而有所失。

巫:我现在仍然不免担心错过什么东西,如果我忘记(如同父亲带着优越感所揭示过的,我现在又带着优越感重复的)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在人出世的时候就分配不均的。

本句内容是尼克对青年时代父亲教诲的回忆。从结构上看,原句是一个复合句,包含条件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三个从句,分别由关系词“if”、 “as” 和“that”引导,符合英语句子逻辑性较强的特点。

在巫氏的译文中,译者严格地复制了原文的句型,条件状语从句仍然放置在主句之后,原文的表层结构被完全保留,未作任何改动,读起来感觉略显生硬晦涩,令人有些费解。而另一译者高氏则透过表层结构,在充分理解原文深层结构的基础上,打破原文结构,通过词序调整法,将整个句子分割成三个平行小句,暗合汉语句子多短句的结构特点;同时在透彻把握原文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增词法,添加“责人过苛,而有所失”等词汇,不仅使译文更加简明易懂,而且超越文本的涵义,体现了译者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叙事者尼克乃至于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这句话丰富寓意的个人理解。可见,高氏在翻译时,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Yet high over the city our line of yellow windows mus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human secrecy to the casual watcher in the darkening streets, and I was him too, looking up and wondering.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高:可是我一面心里想,我们这排灯火辉煌的窗户高高在这都市之上,从底下暮色苍茫的街道望上来不知道蕴藏着何等的人生秘密,而我自己也就是这么一位过客,偶尔路过此地,抬头望望,不知所以。我似乎又在这里边又在外边,对这幕人生悲喜剧无穷的演变,又是陶醉又是恶心。

巫:然而我们这排黄澄澄的窗户高踞在城市的上空,一定给暮色苍茫的街道上一位观望的过客增添了一点人生的秘密,同时我就是他,一面在仰望一面在寻思。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

上述篇章由两个长句构成,描述了小说人物叙述者尼克在Myrtle纽约的公寓做客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沉思。菲茨杰拉德用词考究,字斟句酌,表面上短小精悍的词句背后往往饱含深意。因此,字字对应式的僵硬译法显然不能传达原文的精义所在。巫氏的译文略显直白,对于第一句的翻译不够灵活;“给……增添了……秘密”表达欠自然,“同时”一词则稍逊文采。而高氏的译文则综合运用了增词法、转换法和重构法等常用翻译技巧,重新改造句型,打破了原文的基本结构。诸多语段,如“可是我一面心里想”,“灯火辉煌的”,“从底下……望上来”,“路过此地”和“我似乎”都是高氏在对原文实际情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增词法的实例。再者,高氏将单个词汇“simultaneously”译为短语“又是”,将短语“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译为“对这幕人生悲喜剧无穷的演变”都体现了较高明的转换技法。而将原文中寓意深远的结构“mus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human secrecy to”转化译为“从底下暮色苍茫的街道望上来不知道蕴藏着何等的人生秘密”,也颇显功力。表面看来,译文与原文形式差别较大,但实际上原文的深层寓意已不露痕迹地完整传达到译文之中。除此之外,高氏还将对原文的个人解读巧妙地融入译文当中。例如,高氏将原文中紧密相连的短语“the casual watcher in the darkening streets” 分解为“watcher”,“casual”,“in the darkening streets”三个部分,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它们分别置于不同的分句中,与其他词汇巧妙融合在一起。这一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语义,又避免了逻辑唐突,实现了语义的畅通连贯。可见,高氏倾向于将其个人对于原文的理解和品评作为补白嵌入译文,以保持译文语义和逻辑的连贯性。总体说来,对于中文读者来说,高氏的译文更为流畅易懂,更易为目标语读者接受。

Dear Mr. Carraway. Thi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terrible shocks of my life to me I hardly can believe it that it is true at all. Such a mad act as that man did should make us all think. I cannot come down now as I am tied up in some very important business and cannot get mixed up in this thing now. If there is anything I can do a little later let me know in a letter by Edgar. I hardly know where I am when I hear about a thing like this and am completely knocked down and out.

Yours Truly

MEYER WOLFSHIEM

…Let me know about the funeral etc. do not know his family at all.

高:卡拉威先生台鉴: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诚无法信以为真,深感惋惜悲痛之至。该凶手疯狂行为实足令人猛省。鄙人现因要事羁身,且雅不愿为之牵连,未克遄来吊唁,抱歉之至。至于一切善后事宜,如有效劳之处,仍请由来人带信示知为何。临书不胜悲恸之至。端复即颂

大安

迈尔·吴夫山谨启

……再者关于丧礼等等一切祈告知、家属毫无所知。

巫:亲爱的卡罗威先生:

这个消息使我感到万分震惊,我几乎不敢相信是真的。那个人干的这种疯狂行为应当使我们大家都好好想想。我现在不能前来因为我正在办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业务,目前不能跟这件事发生牵连。过一些时候如有我可以出力的事请派埃德加送封信通知我。我听到这种事后简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感到天昏地暗了。

你的忠实的

迈耶·沃尔夫山姆

……关于丧礼安排等请告知根本不认识他家人。

这是黑帮头子迈尔·吴夫山在收到尼克关于盖茨比死讯的信件后的回信内容。以标准英语的尺度衡量,这封信中的很多句子都不合语法,特别是句子主语和标点符号的大量非正常缺失尤为明显。而素来讲究字斟句酌的菲茨杰拉德之所以如此遣词造句,意在透过潦草轻率的文风讽刺迈尔·吴夫山对其所谓的朋友盖茨比之死实际上持冷漠无情、无动于衷的态度。

两位译者巫氏与高氏在措辞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巫氏的译文基本采用白话文,并保留原文的结构、语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等。因此,尽管译文表面看起来文笔不通,但却从侧面映衬了迈尔·吴夫山表面匆忙、实际冷漠的态度。而高氏则选用古汉语词汇翻译,大量运用古雅的文言词语,如“台鉴”、“临书”、“鄙人”、“端复即颂”、“大安”、“谨启”等,既给译文读者如临古代情境之感,又透过铺陈这些明显极端客套的用词,暗讽迈尔·吴夫山冷漠的伪君子本质。除此之外,通过增添“深感惋惜悲痛之至”一句,高氏再次将个人对于原文的解读和阐释融入到译文当中,可谓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又一实例。

三、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翻译小说The Great Gatsby中的英语长句时,两位译者巫宁坤先生和高克毅先生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巫氏倾向于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等;而高氏则更倾向于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在透彻理解原文涵义的基础上,结合原作者的意向性和个人的解读与阐释,往往打破原文的语言形式,运用目标语汉语读者熟悉的方式重新表达,既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又使译文更易于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方宝, 谭晓春.对近十年英语长句翻译研究的评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1-134.

[2] F.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 [M].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5.

[3] 林克难.长句翻译新探[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4):34.

[4] 乔志高 (高克毅) 译,F·司各特·费滋杰罗著.大亨小传.增订版[M].台北市: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1.

[5] 余光中.余光中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192.

篇5: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在1925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说,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此小说的问世,奠定了菲氏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美国“爵士时代”的象征和”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经历到和感受到的一切构成整个故事。我,尼克,一个小小的穷职员因与大富翁盖茨比比邻而居,偶然间闯入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在弥漫着欢歌和纵饮的气息中,惊讶地发现隐藏在盖茨比心中巨大的秘密。没有人知道盖茨比怎么成功的,没有人知道盖茨比如何发财的,甚至连盖茨比的长相都不甚明了,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盖茨比的名字和他所举办的宴会,夜夜笙歌下的盖茨比心中所追求的却是重复过去,追回往昔,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黛西。而黛西早已和百万富翁汤姆结婚,却婚姻不幸,丈夫外遇。当两人5年后再次相遇,盖茨比或许还是那个罗密欧,而黛西已不再是那个朱丽叶,当盖茨比固执的追求心之向往,但现实却以冷漠的姿态粉碎了他那虚幻而近乎天真的梦境。

作者以印象派的描述手法,用冷静又热烈的笔调,从第三者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盖茨比,为我们勾勒了一副近乎完满且触手可及的美好梦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目睹人人艳羡的上流社会图卷的机会,然而又用毅然绝然的姿态无情的击碎了眼前魅惑人心的五光十色,故事的结尾,盖茨比葬礼的冷清与宴会的喧嚣,盖茨比热烈的执着与黛西冷漠的离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虽然打破了梦想,却也让活着的人看清了现实的虚伪与冷漠。

篇6: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个人观后感700字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优秀观后感800字1

一个人,如果他生前广为人知,死后却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此人在天之灵知道的话,是什么感觉?

F·S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用他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纽约上流社会中的冷暖。

盖茨比,是西蛋岛上的一名大富翁,每周都要开一次大型宴会,宴会一请就是上百人,但是,他自己却对那些宴会上的富家千金丝毫不感兴趣,他唯一记挂着的,是黛西————他的恋人,现在,却已是汤姆————“我”的同学的妻子了,盖茨比依然追求她。最终,在黛西驾驶他的汽车撞死了人之后,盖茨比为了不让黛西承担罪名,最终被死者的丈夫枪杀。

盖茨比为了得到黛西的欢心,不断请他来玩,但黛西已是别人的妻子了。木已成舟,盖茨比为何要去争呢?他还挑拨汤姆一家的关系,让他们夫妇互相怀疑,为了爱情,盖茨比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

可是,当他看见黛西轧死人时,他又会怎么样呢?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将事情讲清楚明白。因为车是他自己的,但开车的是黛西。

可这场车祸依然没有消灭他们两个之间的爱情。盖茨比为了让黛西全身而退,没有去告发黛西,而是揽下了全部责任,最终,被死者的丈夫杀死。

有时,爱情是一场伟大的、轰轰烈烈的爱情:爱情又是一场悲剧,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红颜祸水,使盖茨比引来了杀身之祸。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过,也算是罪有应得。因为,他破坏了一个家庭的和睦。

盖茨比死了,“我”为盖茨比联络了很多人来参加他的葬礼,但他们都置之不理。包括那些在他宴会上被盛情款侍过的人,也一个都没有来。甚至一手将他从穷小子变成百万富翁的迈耶,也说了一句话:“我不愿有任何牵连。”

为什么一个生前风光无限的人,到死后却无人理睬呢?难道是他道德败坏吗?不,他生前几乎没得罪任何一个人,难道人人都不愿牵涉进这件事来吗?不!

真正原因是人世间的冷漠。

人们在纽约,都只是为了钱而各奔东西,他们应邀来到盖茨比的宴会,也只是为了一次免费的晚餐,很多人连盖茨比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更别提参加一个未曾谋面的人的葬礼了。

唉!人们在现今社会,在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未曾谋面的朋友,

所谓的礼节,也仅是体现在表面上而已。

但,人间的真诚又在哪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优秀观后感800字2

今晚读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到结尾处的时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是什么给了我触动?我想,是盖茨比的梦,以及这个梦想幻灭后现实的凄凉、人心的冷漠。盖茨比生前种.种繁华与他死后的惨淡景况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他生前举办的那些数不清的盛大宴会、那些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热闹喧嚣,是多么讽刺的一幕幕幻相,即使在他举办那些舞会时,那些参会的、免费地享受了他的慷慨款待的人,对他也多是持有种.种不良的揣测,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朋友、真正对他感恩的人,除了文中的“我”勉强称得上之外,竟再无其他,包括那些无数次享受他盛宴款待的人们(在这所有人中,只有一个参加了他的葬礼);他真心深爱的、为之守望了多年的女子,最后却间接地成了终结他生命的罪魁祸首,在他离世之后,她销声匿迹,甚至冷血地连他的葬礼也没参加,而就在那之前,她还声称自己“爱他”。这些生前生后的情景,因其强烈的对比,更增添了盖茨比悲剧的性质。初初看来,盖茨比的人生结局,真的是充满了无尽的悲哀与伤感!而他生前的种.种,都是虚假的幻相。

但是,在这些内容后面,还有另外一层东西,更深层的东西,让我忍不住去思索,去细细感悟。我想,盖茨比故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上所写出来的那一些,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举办过无数的宴会、守候过一份深深的感情,那么,盖茨比的故事和精神就不足以使我为之感伤。潜藏在作者叙述里的,有盖茨比追寻梦想、坚持梦想的执著,作者在文中有几次隐晦地表达过,盖茨比就像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幻梦中的人,他对自己的形象和人生的描画、对梦中情人的勾勒,都是自己的意念的产物。他在不断的按照自己创造的形象、规划的远景去夯实自己的生活基础,从赤贫奋斗到了巨富;他将美好的形象赋予自己初恋的情人,为她苦苦守候经年;他赤诚而充满活力,慷慨大方而不计回报,他的身上,集中了很多人类的美好品质,在现实中他也获得了经济方面巨大成功、甚至一度再次得到了心上人的爱,虽然这爱的品质因其人而不高,最终还造成了他的悲剧。掩卷良久,我真诚地希望盖茨比能永远生活在他的幻梦里,继续去规划和描摹他的人生、守望他的真爱,永远不要在现实无情地鞭笞下醒来。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作者给盖茨比安排那样突然的一个结局,也许是出于一种仁慈,这样对于盖茨比来说,就无需去面对梦醒之后的心碎与创痛,盖茨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

作为一个看到了盖茨比故事的人,我不禁扪心自问,面对盖茨比悲哀的结局、人生真相的最终上演,知道了生存过程中的种.种幻相,如果把我换作盖茨比,我还会过他那样的一生吗?我会像他那样去追求去奋斗去付出去守候吗?思来想去,答案是肯定的。人生的结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往往也是难以预料与把握的。我们能做的,唯有把握自己,把握过程,像盖茨比那样,去梦想自己的梦想,去坚持自己的坚持,即使难免一死,即使死的悲凉,却也不失悲壮。就像文章的标题那样,是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在此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美国作家F.S.菲茨杰拉德致敬。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优秀观后感800字3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却伴随着无限的遐想和憧憬。在这里每个人都在奋斗,每个人都在拼搏,像一串串音符在欢快的奔放着。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个人一个特别的人,他叫盖茨比,我读到了他曲折的一生。同时也看到了他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个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势力世界。就像文中所说: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近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萨克斯馆彻夜吹奏着如泣如诉的“毕尔街蓝调”上百双金色、银色的舞鞋踢起闪亮的灰尘。到了茶歇时间,这首低沉而甜蜜的热门歌曲依旧不断地回荡着,而许多新鲜的面孔,宛如被那些铜管吹落在地面的玫瑰花瓣,在舞厅里飘来飘去。这不经让人感慨,当时美国人民生活的现状,现貌。就在这个时代,有一位不知名的小人物,盖茨比正在慢慢的蜕变。

当年盖茨比只是一个穷困潦倒壮志未酬的小小军官,因为几次偶然认识了拜金势力的黛熙,在几次交谈中,他们互相了解了对方,黛熙以为盖茨比是一个百万富翁,便不顾众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奋不顾身的和他在一起了。事实上盖茨比,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只是一个小小军官而已。盖茨比一边享受着和黛熙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另一边又承受着说谎的痛苦。纸是包不住火的,终于黛熙发现了这一切,并不顾情面的转身就走,离开了盖茨比。并立即嫁给了汤姆布坎南,只因为汤姆是一个相貌堂堂拥有着百万英镑的人。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五年后历经磨难的盖茨比重新回到了这里。并成为了一个配得上黛熙的人,可是黛熙却在她的丈夫和盖茨比之间无从选择。可是黛熙这样的态度却换来了盖茨比的至死不渝。甚至为了她宁愿去当威尔逊枪下的人,只为当初。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尼克的父亲说:“不要随便评判别人。”但尼克的不随便评判别人,并不等于永不评判别人。道德上的自省并不意味没有道德底线,恰恰相反,这需要坚定的道德立场。正是因为尼克这样的道德底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当时的美国时代,当时美国国民对于美国梦的理解,拥有更多钱财享受更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本书打破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知道梦想和现实充满距离,不要盲目从众;知道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保留道德底线。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优秀观后感800字4

以前很少读外国小说,或许是因为篇幅太长,情节发展又很慢。但有一本书让我打破了对外国着作原有的想法,它留给我的已超越它的结构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细致的思考,思考着人世的虚浮和人性的伪善与本真会有怎么样的碰撞,为什么会有这种碰撞。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就是在故事背后揭示美与丑,黑与白的同时,让读者挖掘什么是人性的光点。

这部小说就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将他视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个标志。”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无外乎如此。

小说的主人公是盖茨比,作者通过盖茨比的邻居尼克的视角演绎他的经历与最后的沉沦。盖茨比在很久之前爱上自己的远房表妹黛西,在一次宴会上他与黛西重逢,此时的他已家财万贯,从前因为穷酸而未与黛西在一起的伤疤终于愈合,他们又一次坠入爱河。然而此时的黛西已结婚生子,在其丈夫的阻扰下,两人的关系再次僵局。盖茨比一直是一个忠于爱情的人,他对黛西的爱是真正的至死不渝,可惜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黛西仍未回头。

盖茨比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人们对他的思考从未停止。作者笔下的盖茨比是个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继承万贯家产,游历四方,甚至还有人说他曾杀过人,但他见到黛西的时候也会紧张得像个孩子,有着天真、单纯的一面。在别人热闹的时候,他总是孤身一人冷眼旁观,超然于一切俗世的喧嚣之上。为什么这样的人最终却被人遗忘?只能说人在社会中是渺小的,渺小到瞳孔再清澈也会被人看做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或许作者生活的就是这么一个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时代,用老舍的话就是“不给好人留出路”。盖茨比是可悲的,他将爱献给了一个拜金,被时代腐化的女人,他并没有发现有时爱恨离愁并没人想像的那么简单,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人无情的背离。

纵然作者是心有酸楚得写的,但我相信他并没有抹去光明。盖茨比虽然悲剧,但他的纯真与热情一如往日,在我们这个时代正需要这种正能量,或许这部小说折射现实的背后渴望人们像在仲夏夜看细水长流那样的朴实,若人世皆为此人,相信黑暗永远不会降临。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优秀观后感800字5

村上在他的小说里多次提到菲茨杰拉德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他的影响而蒙上了一层孤独和迷茫感,还有盖茨比整夜整夜看守的对岸的光点。当我不了解这部作品的时候,无论怎么苦思冥想都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盖茨比到底伟大在什么地方:

16岁时隐瞒自己身世,自比上帝之子,不敢面对自己贫穷的父母而离家出走。与黛西相爱,但是自己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理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回到往昔,长相厮守。而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精心设置的这个谎言,他叫他闭嘴,他的紧张和失控的举止真像是欲盖弥彰,或像是个道貌岸然的牛津人。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城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城堡死气沉沉像秋叶埋入泥土一样然后悄无声息。

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不复。所有人像不喜欢他往日的热情一样。更加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美好人生”。我突然觉得他只不过是有一个美好的幻想。或影响我的小说的第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即使现实把他折磨的残破不堪,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理想的世界。他只不过不敢对自己说黛茜已经变了,她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他只不过是太爱黛西,执着等了5年,到死都还在等黛西的电话,等黛西和他去隔绝利欲熏心的地方。在那样一个人们都为利益疯狂的时代,爱情也不那么纯粹的时代里,盖茨比这样的人竟能保持那种对纯真的柏拉图式爱情的执着追求,他仍能保持一颗很宁静的心,这也是为什么他让维拉既觉得很神秘,有不得不佩服的原因。黛茜,因为物质,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黛茜很绝望,但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别无他法,而后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逝去的爱情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地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悲剧人生。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混日子,连老婆出轨也不知道,直到最后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后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就如同人心与人心的距离那么远。

上一篇:温暖五年级学生作文450字下一篇:元旦主题班会总结